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心理学 教学大纲
科技科普主题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众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3. 掌握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 大众传播心理学概述(4学时)介绍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阐述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传播者的心理(8学时)分析传播者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探讨传播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3. 受众的心理(12学时)介绍受众的需求、兴趣、态度和群体心理等对信息接受的影响。
分析受众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和信息处理过程。
4. 传播媒体与心理(8学时)研究不同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分析媒介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干预。
5. 传播效果与评估(4学时)探讨传播效果的概念、理论及影响因素。
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评估传播效果。
6.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4学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 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论文或报告,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4.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对象:本科层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代码:A3E30514学时分配:36赋予学分:2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社会学概论等。
后续课程: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新媒体写作、设计美学、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等。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传播心理学》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由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构成的交叉学科。
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必须掌握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备用传播心理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传播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多元视角探索传者和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解决传播领域的实际问题,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传播心理学,学生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初步掌握现代传播心理学的理论,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传播活动中。
(3)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传者和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4)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传受者双方地位及其心理活动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社会效益。
2、教学要求:掌握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学会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传播活动,发现传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2课时)第一节传播第二节心理第三节传播和心理的关系第二章传播心理学本论(4课时)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建构第二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第三节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第三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4课时)第一节传受者心理的实质第二节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第四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4课时)第一节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第二节榜样与受众行为第三节强化与受众行为第五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4课时)第一节潜意识与大众传播第二节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第三节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第六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4课时)第一节精神文明的一个理论渊源第二节传者对参与者应以人为本第三节传者对受者应以人为本第七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4课时)第一节受者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第二节受者的认知图式第三节受者认知图式的激活与构建第八章传受者的心理互动(2课时)第一节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与模式第二节人际传播中传受者的心理互动第九章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4课时)第一节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义及其内涵第二节简析几例“特有”的心理现象第十章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和行为(4课时)第一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和行为第二节媒体在新形势下的应对之策五、教学设备和设施该课程要求有多媒体教学环境与设施。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5302课程名称:传播心理学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 2适用对象: 新闻系、广电系、心理系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传播学或心理学二、课程简介传播心理学(communication psychology)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美国首先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Hovland,C.I.,1912一1961)和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是传播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
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各类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传播者的心理条件、信息接受者(受传者或受众)心理、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言语传播渠道和非言语传播渠道)的心理作用以及有效传播策略的选择,等等。
它是传播学和心理学交叉结合部上的一门综合科学(或称边缘科学)。
它既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心理学中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次级分支学科。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was first develop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round 1940s. Americ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ist Carle Huo Fulan (Hovland, C.I., 1912, 1961) and Lewin, an American psychologist, are the main founders of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The main research areas of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y and all types of communication;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f disseminator and receiver of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cluding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etc. It is a comprehensive science (or borderline scienc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psychology. It is not only a branch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ut also a secondary branch of psychology in applied psycholog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1.1 传播理解 11.2 心理理解 1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2、传播心理学本论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7.6心理能及其外化掌握 18、拓展专题8.1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了解 18.2自我传播与自我认识了解 18.3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了解 18.4组织传播与群体思维了解 18.5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知了解 1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受传者的认知结构 25%(2)受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 30%(3)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 25%(4)心理能及其外化 2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林之达著.《传播心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2、参考资料:(1) 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2) 申凡等著.《网络传播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1日(3) 吴柏林编著.《广告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
传播心理学概述
3. 任务要求对知觉与注意力的影响:任务的复杂性和要求可以影响我们的知觉和注意 力。
大纲2:传播心理学的
02. 认知与情感影响
知觉与注意力影响
1. 知觉与注意力的关系: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觉和注意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注意力的引导能够影响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而我们的知觉过程又会影响我们的 注意力分配。例如,当我们意识到某个特定的刺激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自动地被引向 该刺激,而忽视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态度与情感塑造
1. 核心要素:在探讨时,需了解其核心要素。 态度是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和倾向,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情感是情绪和心理体验的表达,对个体决策和行为具有重 要影响。因此,情感和态度共同塑造了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 形成和变化:了解态度和情感的形成和变化是理解其塑造的关键。 态度形成受到社会学习、认知过程、个体经历和群体影响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情感的形成与人类基本情感系统、个体经历 和环境刺激密切相关。通过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态度和情感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而改变。 3. 传播策略:传播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态度和情感的传播策略。 构建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可以通过故事叙述、情感呼应和身份认同等方式引发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改变认 知和情感,可以通过信息提供、问题抛出和反驳等手段调整目标受众的态度和情感。有效的传播策略能够帮助塑造人们的 态度和情感,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尤小优0750 2023/8/28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2021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为网络和新媒体专业技能提升课,其理论性相对较强,要求学生在此门课程学习之前对新闻传播业务具有较好的认知,以便在理论学习中有所感悟。
通过学习传播心理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新闻活动过程中的受众心理现象,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分析受众的认知规律、行为规律、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及人格健康发展等问题。
通过学习,努力探讨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讨媒介现实中出现的现象,积极分析、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并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为本门课程考查手段之一。
本课程授课1学期,每周2学时,总计为32学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相结合,理论引导实践;以案例分析场景演练、沙盘模拟、思政引申为框架;以多媒体、科技树、思维导图实现理论立体化、数据可视化为特色;以反转课堂、工作坊拓展、线上课堂(慕课、微课、直播课堂)为辅助。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传播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涵盖性非常强的课程。
事实上,传播心理学涉及的内容体系并没有因为媒体时代的变迁而“失效”,恰恰相反,传播心理学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传播心理学是需要在大量的传媒实践的,它亦需要传播学、哲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知识作为基础,以便于理解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媒体实践的基本理论,以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与先修课程: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基础类课程,它需要学科内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作为知识基础,如传播学理论、媒介调查方法、概率与统计。
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建立研究问题,媒介调查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教会学生如何将问题与多种方法建立关系,概率与统计从实操的角度教授学生如何将这种关系付诸实证调查,而传播心理学课程在此基础上,更加微观地教授学生如何处理现实和理论问题。
传播心理学 第五章
第八章传受者心理互动一、课题:传受双方心理互动规律二、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学习传受双方的人格互动、采访中的心理互动,并分析传受双方心理互动的功能与模式。
三、教学要点:1.传受双方心理互动的功能2.传受双方心理互动的模式3.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4.新闻采访中的心理互动四、重点: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难点:新闻采访中的心理互动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提问等相结合。
六、主要参考数目和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传播心理学》.韩向前.南京出版社.1989年5月;《新闻心理学概论》.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罗观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刘晓红/卜卫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
七、课堂教学:(一)复习提问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心理素质有哪些?(二)讲授新课前两个章节分别学习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心理规律,那么传受者在交流时,比如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心理互动呢?第一节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与模式一.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韦弗1.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内涵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不断进行着的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
互动的主体:传者和受者互动的内容:是负载于媒介符号中的信息,媒介是中介作用心理活动的外化:传播过程心理活动的后果:实现主客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深入发展,可以对传受者的思维定势、态度、角色互动等方面的继续研究,也可以对受传者的认知图示、人文思想、情结和生理机制进行探讨。
2.研究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1)传受者心理互动是推动传播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物的因素、人的因素(第一位)。
传播者和接受者。
在媒体市场上,是媒介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存在着供求平衡与否的关系。
“平衡——不平衡——新一层次上的平衡”规律。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学生做被试,让他们和另外一些竞争对手一起讨论参加工作的问题。在 讨论前,大学生被试都接受自尊测定。之后,有一半被试看到的是衣冠不整、仪表一般的竞争对 手,另一半被试所接触的是仪表端庄、谈吐文雅之士。讨论后,实验者又对大学生做自尊测验。 结果显示,接触到仪表比自己好的竞争者的被试自信心明显降低;而看到仪表不如自己的竞争对 手的被试,他们的自信心却大大地提高了。
“约哈里之窗”同时是一个阐释自我和他人相互沟通的模型,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 反馈模型”,用来理解自我和他人传播关系的动态变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模 型妥善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一、“约哈里之窗”
在人际沟通中,开放区域是两个人公开的想让对方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一致性,没 有必要去互相防备,所以沟通时几乎不会产生冲突。隐秘区域是两个人都有自己了解但不准备让别人知道 的部分。你如果进入对方的隐秘区域,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不过,由于这部分是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 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盲目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但别人了解的部分,在这部分你可能无意中触怒了别人, 但由于他人了解你,可能会告诉你,不过又会担心伤害到你的感情,这也会存在一种潜在的冲突。人际沟 通中最危险的部分就是未知区域的自我,即自己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的部分,这部分极易引起冲突。
自我评价有两种方式:通过与自己的比较评价自己,通过内省评价自己。
新编15g[高等教育]传播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2课时)(一)教学内容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3.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二)教学要求了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学科定位`理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现状教学重点、难点: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现状第一节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一)关于多级交叉学科(二)关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三)关于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学科定位:一个应用心理学,一个大众传播理论的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关于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内向传播就是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2.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由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1.传受者的心理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人所特有的心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叫做意识。
人的心理、意识是在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所以人的心理、意识,从反映的生理机制来说,是由人脑实现的,从反映的内容来说,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感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都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总之,客观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泉源,脑是人的心理的器官。
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的心理、意识不仅认识客观世界,而且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
心理是脑的机能,这说明人的心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而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
人的心理、意识是由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在脑中引起相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而产生的。
传者接受的刺激主要来自物质世界——信息源,而受者所接受的主要是媒体刺激。
2.传受者的心理、行为规律3.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受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理论:生物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现象论和认知论。
传播心理学03
2、个体的身心状态
个体的心理需要和兴趣 个体的情绪状态 个人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心理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或与个体的兴趣相吻 合的事物都容易引发无意注意。人的直接兴趣 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最能够吸引人们的就 是个人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帮助个体了解注意 对象的意义和适合性是很重要的,这种适合性 要有实效的话,就必须和每个个体的个人需要、 兴趣、价值观等相联系。
注意调节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使之朝 着加工的对象发生作用,直接影响了信息接收和加 工的效果和效率。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 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荀子· 解蔽)。可见,任何心 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将无法进行。 对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注意,是成功而有效地进行传 播的前提之一,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必要条件。作为 传播者,如果不能打开“注意”这扇受传者心灵的唯一 门户,无论其传播内容是如何精彩丰富,也不管其传播 方法技巧是何等优良,其结果都将是劳而无功。
刺激的对比: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 等方面同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差异时容易引起人 们的无意注意。如“鹤立鸡群”。
伴随情绪反应的刺激:
研究表明,包含凶杀、黄金或火烧等唤起情绪的 阅读材料,读起来快。也许由于这些材料伴随有 丰富的意象,使人容易注意和阅读。故事、生动 的比喻、动画片等材料之所以能够吸引儿童的注 意,也许由于它们能够唤起情绪反应。
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越高,越能够保持有意注意。 比如听报告,可以只用耳听而不用手记,也可 以边听边记笔记。显然用后一种方法,因为智 力活动积极性高,你的思想不易开小差。
语词的调节控制:
有意注意受到语词的调节和控制,能够借助于 语词的刺激而实现。
《传播心理学》旧版大纲
传播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70307B6课程名称:《传播心理学》(Communication Psychology)课程性质:考试课学分: 2 学分总学时: 36学时理论学时: 36 学时实验(见习)学时: 0 学时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适用专业:传播学专业四年制参考教材:1.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2.申凡等著,《网络传播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一. 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以及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流派。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 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理规律。
二. 课程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 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1.考核方式:考试(闭卷)2.成绩构成:考试(闭卷)五、教学内容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1.目的要求 :(1)了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2)从宏观层面对该学科有整体认识和了解。
2.教学时数 : 2学时3.教学内容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3)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
6.自学内容:了解传播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1.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受者”这一概念;(2)了解传受者的心理实质是什么以及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2.教学时数 : 2 学时3.教学内容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2)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3)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4)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传播心理学
4、什么是榜样?怎样理解榜样的力量? 什么是榜样?怎样理解榜样的力量?
榜样又可称为示范者, 榜样又可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 的对象。既指人的行为,也包括社会事件, 的对象。既指人的行为,也包括社会事件,观 风气等。榜样有正负之分。 念,风气等。榜样有正负之分。好的榜样可以 重塑灵魂, 重塑灵魂,坏的榜样会毁掉人生 榜样” 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 . “榜样”是通过其言 榜样 语和行为来体现的。 语和行为来体现的。行为的劝服力大于口头的 说教,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也如此, 说教,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也如此,所以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就是对群众无声的教育 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
6、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是什么? 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是什么?
观念性 主观性 能动性
7、构成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的三个要素---构成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的三个要素---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各自的作用、相互的关系、 各自的作用、相互的关系、对传受者心理的 影响
媒介实体: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媒介工具, ① 媒介实体: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媒介工具,属于 硬件。 硬件。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 即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即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2、什么是学习的延迟性 ?
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 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 是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 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 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 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3、什么是受众的自我调节? 什么是受众的自我调节?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
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 的反映 ; 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传播心理学概述
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导
中期 2
心理学方法开始应用
现代 3
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传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和制定有效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传播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 识,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强
传播心理学概述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传播 过程中如何接收、理解、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心理机制。
传播心理学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 织传播等。
hd by h d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
心理过程
传播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态度等。
跨文化传播心理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 规律,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传播 效果的影响。
人机传播心理学
人类与计算机等媒介之间的互 动,数字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组织传播心理学
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因素的影 响。
媒介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机制,信 息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融合
传播心理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人工 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
应用领域扩展
传播心理学将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网络营销 、舆情管理和文化传播。
国际化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研究。
理论创新
传播心理学将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 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从众
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影响,即使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也 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
传播心理学课程(第四章)教案一、课题:受传者心理活动规律二、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是探索受传者接受和理解信息的心理活动与规律,比如受传者接受和理解信息中的选择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
分析受传者的意志品质对于他接收和理解信息的影响。
受传者不同个性倾向性以及各不相同的能力、气质、性格是如何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的。
三、教学要点:1. 受传者心理的特点2.意志及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过程3.个性倾向性与受传行为四、重点:1.受传者的选择心理2.受传者的意志品质对于他接收和理解信息的影响难点:个性心理特征与受传行为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分三节来讲解本章内容,从受传者的信息接收到个性特征对信息接受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六、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出版。
3.刘京林、周光荣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4.美国教育传播与术协会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传播研究网课时:6学时七、课堂教学:(一)复习提问受传者的主要心理特点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你是否知道人们接触传播媒介是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和目的?2.你知道当代我国受传者有什么样的受传心理吗?第一节受传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一.受传者心理的特点受传者心理是指影响受传者对媒介信息的接触、理解以及评价等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现阶段我国的受传者心理大致有以下特点:1.突出自我的个性化心理受传者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性,更加注重自我需要和精神生活的实现与满足;在对媒介信息进行接触、理解和评判时,更多地依据自我的标准,以自我的价值观或者符合自己利益的认识态度为准则来评判是非善恶;希望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主张,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把传播活动当成是进行自我表现的舞台。
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
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摘要:1.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的概述2.传播心理学的重要性3.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的内容4.如何制定和实施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5.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的优点和局限性正文: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处理、理解和传播信息的学科,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广告、新闻、教育、政治等领域。
因此,传播心理学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而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则是传播心理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
课程目标是教学计划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教学内容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它包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教学方法则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方式,它可以是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教学评估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它可以是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制定和实施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估方式。
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评估任务。
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它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然而,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也有其局限性,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能,否则可能会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
总的来说,传播心理学教学计划表是传播心理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
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
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
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
1.1 传播理解 1
1.2 心理理解 1
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
2、传播心理学本论
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
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
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
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
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
——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
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
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
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
——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
——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
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
——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
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
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
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
——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6心理能及其外化掌握 1
8、拓展专题
8.1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了解 1
8.2自我传播与自我认识了解 1
8.3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了解 1
8.4组织传播与群体思维了解 1
8.5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知了解 1
五、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受传者的认知结构 25%
(2)受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 30%
(3)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 25%
(4)心理能及其外化 20%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林之达著.《传播心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参考资料:
(1) 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2) 申凡等著.《网络传播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1日
(3) 吴柏林编著.《广告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