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期末压轴题汇总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压轴题1.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 在数轴上运动,点C 在点E 的左边,且CE =8,点F 是AE 的中点.(1)如图1,当线段CE 运动到点C 、E 均在A 、B 之间时,若CF =1,则AB = ,AC = ,BE = ;(2)当线段CE 运动到点A 在C 、E 之间时,①设AF 长为x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BE = (结果需化简.....); ②求BE 与CF 的数量关系;(3)当点C 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 从点E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 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 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秒(t ≤8),求t 为何值时,P 、Q 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 2.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3.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4.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其中A 表示的数为-2,B 表示的数为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使得AC+BC=n ,则称点C 叫做点A 、B 的“n 节点”.例如图1所示:若点C 表示的数为0,有AC+BC=2+2=4,则称点C 为点A 、B 的“4节点”. 请根据上述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若点C 为点A 、B 的“n 节点”,且点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求n 的值; (2)若点D 是数轴上点A 、B 的“5节点”,请你直接写出点D 表示的数为______; (3)若点E 在数轴上(不与A 、B 重合),满足BE=12AE ,且此时点E 为点A 、B 的“n 节点”,求n 的值.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为(2,8),点N 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 (点P 和点Q 分别是点M 和点N 的对应点),连接MP 、NQ ,点K 是线段MP 的中点. (1)求点K 的坐标;(2)若长方形PMNQ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 、B 、C 、D 、E 分别是点M 、N 、Q 、P 、K 的对应点),当BC 与x 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 、O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 的面积S (不要求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 、OD ,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三角形O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 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如图,数轴上有A , B 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a ,b ,且()225350a b ++-=.点P从A 点出发以每秒1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它到达B 点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返回往A点运动,并持续在A,B两点间往返运动.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当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1)填空:a=,b=;(2)求运动了多长时间后,点P,Q第一次相遇,以及相遇点所表示的数;(3)求当点P,Q停止运动时,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几次.(直接写出答案)7.射线OA、OB、OC、OD、OE有公共端点O.(1)若OA与OE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72),OB平分∠AOE,OD平分∠COE(如图2),求∠BOD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绕点O在∠AOD内部旋转(不与OA、OD重合).探求:射线OC从OA转到OD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8.在数轴上,图中点A表示-36,点B表示44,动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动点P、Q的运动速度比之是3∶2(速度单位:1个单位长度/秒).12秒后,动点P到达原点O,动点Q到达点C,设运动的时间为t(t>0)秒.(1)求OC的长;(2)经过t秒钟,P、Q两点之间相距5个单位长度,求t的值;(3)若动点P到达B点后,以原速度立即返回,当P点运动至原点时,动点Q是否到达A点,若到达,求提前到达了多少时间,若未能到达,说明理由.9.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OA=10cm,OB=5cm.(1)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CO的长.(2)若动点P、Q分别从 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4c m/s,点Q的速度为3c m/s,设运动时间为x秒,①当x=__________秒时,PQ=1cm;②若点M从点O以7c m/s的速度与P、Q两点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4PM +3OQ ﹣mOM 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 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有两条射线 OC 、OD 均从射线OA 同时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OC 旋转的速度为6度/秒,OD 旋转的速度为2度/秒.当OC 与OD 第一次重合时,OC 、OD 同时停止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射线 OC ⊥OD ?10.如图①,点C 在线段AB 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 、AC 和BC ,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 是段AB 的“2倍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____这条线段的“2倍点”;(填“是”或“不是”) (2)若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求AC 的长;(3)如图②,已知AB =20cm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2c m /s 的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移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1c m/s 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 (s ),当t =_____________s 时,点Q 恰好是线段AP 的“2倍点”.(请直接写出各案)11.如图,12cm AB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2BC AC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3cm /s 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 后立即返回,以3cm /s 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1cm/s 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s t . 当点P 与点Q 第二次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 (1)求AC ,BC ;(2)当t 为何值时,AP PQ =; (3)当t 为何值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 (4)当t 为何值时,1cm PQ =.12.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1)点D 表示的数是 ;(直接写出结果)(2)线段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 (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 ①求t 的值;②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P ,满足3BD PA PC -=?若存在,求出点P 表示的数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直接填空)()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的值.14.问题一:如图1,已知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 cm ,甲,乙两点分别从相距3cm 的A ,B 两点同时出发到C 点,若甲的速度为8 cm/s ,乙的速度为6 cm/s ,设乙运动时间为x (s ), 甲乙两点之间距离为y (cm ). (1)当甲追上乙时,x = . (2)请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 当甲追上乙前,y = ;当甲追上乙后,甲到达C 之前,y = ; 当甲到达C 之后,乙到达C 之前,y = .问题二:如图2,若将上述线段AC 弯曲后视作钟表外围的一部分,线段AB 正好对应钟表上的弧AB (1小时的间隔),易知∠AOB=30°.(1)分针OD 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 ;时针OE 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 .(2)若从4:00起计时,求几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15.如图所示,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 到点A ,B 的距离相等,求点P 对应的数x 的值.(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B 的距离之和为8?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 ,B 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以5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 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 时,点P 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 与点B 之间.当点A 与点B 重合时,点P 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16,6,2;(2)①162x -②2BE CF =;(3)t=1或3或487或527 【解析】 【分析】(1)由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別是-4、12,可得AB 的长;由CE =8,CF =1,可得EF 的长,由点F 是AE 的中点,可得AF 的长,用AB 的长减去2倍的EF 的长即为BE 的长;(2)设AF =FE =x ,则CF =8-x ,用含x 的式子表示出BE ,即可得出答案 (3)分①当0<t ≤6时; ②当6<t ≤8时,两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1)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 ∴AB=16,∵CE=8,CF=1,∴EF=7, ∵点F 是AE 的中点,∴AF=EF=7,,∴AC=AF ﹣CF=6,BE=AB ﹣AE=16﹣7×2=2, 故答案为16,6,2;(2)∵点F 是AE 的中点,∴AF=EF , 设AF=EF=x,∴CF=8﹣x , ∴BE=16﹣2x=2(8﹣x ), ∴BE=2CF.故答案为①162x -②2BE CF =;(3) ①当0<t ≤6时,P 对应数:-6+3t ,Q 对应数-4+2t ,=4t t =2t =1PQ ﹣+2﹣(﹣6+3)﹣,解得:t=1或3;②当6<t ≤8时,P 对应数()33126t 22t ---=21 , Q 对应数-4+2t , 37=4t =t 2=12t PQ -﹣+2﹣()25﹣21,解得:48t=7或527; 故答案为t=1或3或487或527.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健2.(1)23+(-3)3+43,73+(-5)3+(-6)3;(2)100;(3)25032;(4)9.38;(5)0;(6)24或40 【解析】 【分析】(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 【详解】(1)45=23+(-3)3+43,2=73+(-5)3+(-6)3, 故答案为23+(-3)3+43,73+(-5)3+(-6)3 (2)∵2a b a ab ⊗=-,∴()()532-⊗⊗-=⎡⎤⎣⎦(-5)⊗[32-3×(-2)]=(-5)⊗15 =(-5)2-(-5)×15 =100. (3)∵a 1=2, ∴a 2=1112=--, a 3=11(1)--=12, 412112a ==-a 5=-1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 ∵2500÷3=833……1, ∴a 2500=a 1=2,∴122500a a a ++⋅⋅⋅+=833×(2-1+12)+2=25032.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 ∴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 ∵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 ∴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 9.35×8=74.8,9.44×8=75.52,∴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 ∵打分都是整数, ∴总分也是整数, ∴总分为75,∴平均分为75÷8=9.375, ∴精确到百分位是9.38. 故答案为9.38(5)2019÷4=504……3,∵1+2-3=0,4-5-6+7=0,8-9-10+11=0,…… ∴(1+2-3)+(4-5-6+7)+……+(2016-2017-2018+2019)=0 ∴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 故答案为0(6)设x 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120x-400-100x=90x+800-120x解得:x=24.∵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400÷(100-90)=40(分钟)∴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24或40.【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3.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解析】【分析】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探究三: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结论: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应用: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4.(1)n= 8;(2)-2.5或2.5;(3)n=4或n=12.【解析】【分析】(1)根据“n节点”的概念解答;(2)设点D表示的数为x,根据“5节点”的定义列出方程分情况,并解答;(3)需要分类讨论: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②当点E在线段AB上时,③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根据BE=12AE,先求点E表示的数,再根据AC+BC=n,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AC=2,BC=6,∴n=AC+BC=2+6=8.(2)如图所示:∵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AC+BC=5,∵AB=4,∴C在点A的左侧或在点A的右侧,设点D表示的数为x,则AC+BC=5,∴-2-x+2-x=5或x-2+x-(-2)=5,x=-2.5或2.5,∴点D表示的数为2.5或-2.5;故答案为-2.5或2.5;(3)分三种情况: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不能满足BE=12 AE,∴该情况不符合题意,舍去;②当点E在线段AB上时,可以满足BE=12AE,如下图,n=AE+BE=AB=4;③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BE=12 AE,∴BE=AB=4,∴点E表示的数为6,∴n=AE+BE=8+4=12,综上所述:n=4或n=12.【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n节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难度一般.5.(1)(4,8)(2)S△OAE=8﹣t(3)2秒或6秒【解析】【分析】(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面积S;(3)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PM=4,∵K是PM的中点,∴MK=2,∵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MN∥y轴,∴K(4,8);(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则OF⊥AE,F(0,8﹣t),∴OF=8﹣t,∴S△OAE=12OF•AE=12(8﹣t)×2=8﹣t;(3)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12OG•BG+12(BG+DH)•GH﹣12OH•DH,=12×2(6-t)+12×4(6﹣t+8﹣t)﹣12×6(8﹣t),=10﹣2t,∵S△OBD=S△OAE,∴10﹣2t=8﹣t,t=2;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8﹣t),∴OG=2,GH=4,BG=6﹣t,DH=8﹣t,OH=6,S△OBD=S△ODH﹣S四边形DBGH﹣S△OBG,=12OH•DH﹣12(BG+DH)•GH﹣12OG•BG,=12×2(8-t)﹣12×4(6﹣t+8﹣t)﹣12×2(6﹣t),=2t﹣10,∵S△OBD=S△OAE,∴2t﹣10=8﹣t,t=6;综上,t的值是2秒或6秒.【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6.(1)25-,35(2)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 ;(3)5;(4) 一共相遇了7次.【解析】【分析】(1)根据0+0式的定义即可解题;(2)设运动时间为x秒,表示出P,Q的运动路程,利用路程和等于AB长即可解题;(3)根据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求出运动时间即可解题;(4)根据第三问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即可解题.【详解】解:(1)25-,35(2)设运动时间为x秒13x2x2535+=+解得x4=352427-⨯=答: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3)运动总时间:60÷2=30(秒),13×30÷60=6…30即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25305-+=,∴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为5 .(4)由(3)得: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6+1=7次.【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轴的应用,难度较大,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7.(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1)20;(2)t=15s或17s (3)4 3 s.【解析】【分析】(1)设P、Q速度分别为3m、2m,根据12秒后,动点P到达原点O列方程,求出P、Q 的速度,由此即可得到结论.(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A、B在相遇前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②当A、B在相遇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列方程,求解即可.(3)算出P运动到B再到原点时,所用的时间,再算出Q从B到A所需的时间,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设P、Q速度分别为3m、2m,根据题意得:12×3m=36,解得:m=1,∴P、Q速度分别为3、2,∴BC=12×2=24,∴OC=OB-BC=44-24=20.(2)当A、B在相遇前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2t+5=44+36,5t=75,∴t=15(s);当A、B在相遇后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时:3t+2t-5=44+36,5t=85,∴t=17(s).综上所述:t=15s或17s.(3)P运动到原点时,t=3644443++=1243s,此时QB=2×1243=2483>44+38=80,∴Q点已到达A点,∴Q点已到达A点的时间为:3644804022+==(s),故提前的时间为:1243-40=43(s).【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以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9.(1)CO=2.5;(2)①14和16 ;②定值55,理由见解析;(3)t=22.5和67.5【解析】【分析】(1)先求出线段AB的长,然后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解答即可;(2)①由PQ=1,得到|15-(4x-3x)|=1,解方程即可;②先表示出PM、OQ、OM的长,代入4PM+3OQ﹣mOM得到55+(21-7m)x,要使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方程即可;(3)分两种情况讨论,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OA=10cm,OB=5cm,∴AB=OA+OB=15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AB=7.5cm,∴CO=AO-AC=10-7.5=2.5(cm).(2)①∵PQ=1,∴|15-(4x-3x)|=1,∴|15-x|=1,∴15-x=±1,解得:x=14或16.②∵PM=10+7x-4x=10+3x,OQ=5+3x,OM=7x,∴4PM+3OQ﹣mOM=4(10+3x)+3(5+3x)-7mx=55+(21-7m)x,要使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得:m=3,此时定值为55.(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1,根据题意得:6t-2t=90,解得:t=22.5;②如图2,根据题意得:6t+90=360+2t,解得:t=67.5.综上所述:当t =22.5秒和67.5秒时,射线 OC ⊥O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10.(1)是;(2)5cm 或7.5cm 或10cm ;(3)10或607. 【解析】 【分析】(1)根据“2倍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分点C 在中点的左边,点C 在中点,点C 在中点的右边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即可;(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P 应在Q 的右边,分别表示出AQ 、QP 、PB ,求出t 的范围.然后根据(2)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1)∵整个线段的长是较短线段长度的2倍,∴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2倍点”. 故答案为是;(2)∵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AC =1513⨯=5cm 或AC =1512⨯=7.5cm 或AC =1523⨯=10cm . (3)∵点Q 是线段AP 的“2倍点”,∴点Q 在线段AP 上.如图所示:由题意得:AP =2t ,BQ =t ,∴AQ =20-t ,QP =2t -(20-t )=3t -20,PB =20-2t .∵PB =20-2t ≥0,∴t ≤10.∵QP =3t -20≥0,∴t ≥203,∴203≤t ≤10. 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AQ =13AP 时,20-t =13×2t ,解得:t =12>10,舍去; ②当AQ =12AP 时,20-t =12×2t ,解得:t =10; ③当AQ =23AP 时,20-t =23×2t ,解得:t 607=;答:t 为10或607时,点 Q 是线段AP 的“2倍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题目需根据“2倍点”的定义分类讨论,理解“2倍点”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1.(1)AC=4cm, BC=8cm ;(2)当45t =时,AP PQ =;(3)当2t =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35191cm.224t PQ =当为,,时, 【解析】【分析】(1)由于AB=12cm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BC=2AC ,则AC+BC=3AC=AB=12cm ,依此即可求解;(2)分别表示出AP 、PQ ,然后根据等量关系AP=PQ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由AP AC CQ =+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解即可; (4)分相遇前、相遇后以及到达B 点返回后相距1cm 四种情况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AC=4cm, BC=8cm.(2) 当AP PQ =时,AP 3t,PQ AC AP CQ 43t t ==-+=-+,即3t 43t t =-+,解得4t 5=. 所以当4t 5=时,AP PQ =. (3) 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AP AC CQ =+,即3t 4t =+,解得t 2=.所以当t 2=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P,Q 1cm,4t 3t 13t 4t 1+-=-+=因为点相距的路程为所以或,35t t 22解得或==, P B P,Q 1cm 当到达点后时立即返回,点相距的路程为,193t 4t 1122,t 4+++=⨯=则解得, 3519t PQ 1cm.224所以当为,,时,= 【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1)16;(2)①t 的值为3或143秒;②存在,P 表示的数为314.【解析】【分析】(1)由数轴可知,AB=3,则CD=6,所以D 表示的数为16,(2)①当运动时间是t 秒时,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 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分情况讨论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解答即可;②分情况讨论当t=3秒, t=143秒时,满足3BD PA PC -=的点P , 注意P 为线段AB 上的点对x 的值的限制.【详解】(1)16(2)①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当BC =2,点B 在点C 的右边时,由题意得:32-10-2BC t t =+=(),解得:t =3,当AD=2,点A 在点D 的左边时,由题意得:16--22AD t t ==,解得:t =143. 综上,t 的值为3或143秒 ②存在,理由如下:当t=3时,A 点表示的数为6,B 点表示的数为9,C 点表示的数为7,D 点表示的数为13. 则13-94-6|-7|BD PA x PC x ====,,,-3BD PA PC =,()4--6|-7|x x ∴=, 解得:314x =或112, 又P 点在线段AB 上,则69x ≤≤314x ∴=. 当143t =时,A 点表示的数为283,B 点表示的数为373,C 点表示的数为163,D 点表示的数为343. 则37343816-1-|-|3333BD PA x PC x ====,,, -3BD PA PC =,∴ 28161--|-|33x x ⎛⎫= ⎪⎝⎭, 解得:7912x =或176, 又283733x ≤≤, x ∴无解综上,P 表示的数为314.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由路程=速度×时间结合运动方向找出运动t 秒时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2)根据3BD PA PC -=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13.(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13MN AB =或1. 【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知,CM=2cm ,BD=4cm .∵AB=12cm ,AM=4cm ,∴BM=8cm ,∴AC=AM ﹣CM=2cm ,DM=BM ﹣BD=4cm .故答案为2,4;(2)当点C 、D 运动了2 s 时,CM=2 cm ,BD=4 cm .∵AB=12 cm ,CM=2 cm ,BD=4 cm ,∴AC+MD=AM ﹣CM+BM ﹣BD=AB ﹣CM ﹣BD=12﹣2﹣4=6 cm ;(3)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 ,∴BD+MD=2(MC+AC ),即MB=2AM .∵AM+BM=AB ,∴AM+2AM=AB ,∴AM=13AB=4. 故答案为4;(4)①当点N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AN ﹣BN=MN .又∵AN ﹣AM=MN ,∴BN=AM=4,∴MN=AB ﹣AM ﹣BN=12﹣4﹣4=4,∴MN AB =412=13; ②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N ﹣BN=MN .又∵AN ﹣BN=AB ,∴MN=AB=12,∴MN AB =1212=1. 综上所述:MN AB =13或1.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4.问题一、(1)32;(2)3-2x ;2x -3;13-6x ;问题一、(1)35;120;24011. 【解析】【分析】问题一根据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路程差=路程1-路程2,即可列出方程求解。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ABC ,P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 、B 、C 、P 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PB 、PC ,设∠PBA =s°,∠PCA =t°,∠BPC =x°,∠BAC =y°.(1)如图,当点 P 在ABC 内时,①若 y =70,s =10,t =20,则 x = ;②探究 s 、t 、x 、y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2)当点 P 在ABC 外时,直接写出 s 、t 、x 、y 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2.如图,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60BAC ∠=︒,()0,43A ,8AB =,点B 、C 在x 轴上且关于y 轴对称.(1)求点C 的坐标;(2)动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 出发沿x 轴正方向向终点C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点P 到直线AC 的距离PD 的长为d ,求d 与t 的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到AC 的距离PD 为33AP ,作ACB ∠的平分线分别交PD 、PA 于点M 、N ,求MN 的长.3.已知在△ABC 中,AB =AC ,射线BM 、BN 在∠ABC 内部,分别交线段AC 于点G 、H . (1)如图1,若∠ABC =60°,∠MBN =30°,作AE ⊥BN 于点D ,分别交BC 、BM 于点E 、F .①求证:∠1=∠2;②如图2,若BF =2AF ,连接CF ,求证:BF ⊥CF ;(2)如图3,点E 为BC 上一点,AE 交BM 于点F ,连接CF ,若∠BFE =∠BAC =2∠CFE ,求ABF ACF S S 的值.4.(阅读材科)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 =∠DAE ,AB =AC ,AD =AE ,则△ABD ≌△ACE .(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深入探究)(2)如图2,△ABC 和△AED 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 ,EC 交于点O ,连接AO ,下列结论:①BD =EC ;②∠BOC =60°;③∠AOE =60°;④EO =CO ,其中正确的有 .(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延伸应用)(3)如图3,AB =BC ,∠ABC =∠BDC =60°,试探究∠A 与∠C 的数量关系.5.问题情景: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且满足∠ADE =60°,DE 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于点E .试探究AD 与DE 的数量关系.操作发现:(1)小明同学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论证就可以解决问题,请您按照小明同学的方法确定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类比探究:(2)如图2,当点D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除B、C外),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AD与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拓展应用:(3)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且满足CD=BC,在图3中补全图形,直接判断△ADE的形状(不要求证明).6.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SAS”、“ASA”、“AAS”、“SSS”)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HL”)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初步思考)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DEF中,AC=DF,BC=EF,∠B=∠E,然后,对∠B进行分类,可分为“∠B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深入探究)第一种情况:当∠B是直角时,△ABC≌△DEF.(1)如图①,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90°,根据______,可以知道Rt△ABC≌Rt△DEF.第二种情况:当∠B 是钝角时,△ABC ≌△DEF .(2)如图②,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钝角.求证:△ABC ≌△DEF .第三种情况:当∠B 是锐角时,△ABC 和△DEF 不一定全等.(3)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锐角.请你用直尺在图③中作出△DEF ,使△DEF 和△ABC 不全等,并作简要说明.7.如图,若要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 ,b 是否互相平行,我们可以采用将纸条沿AB 折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1)如图1,展开后,测得12∠=∠,则可判定a//b ,请写出判定的依据_________; (2)如图2,若要使a//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3)如图3,纸带两条边线a ,b 互相平行,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C ,若将纸带沿11A B (1A ,1B 分别在边线a ,b 上)再次折叠,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1C ,AB//11A B ,137BB AC ==,,求出1AC 的长.8.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1)求CAM ∠的度数;(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9.在△ABC 中,∠BAC =45°,CD ⊥AB ,垂足为点D ,M 为线段DB 上一动点(不包括端点),点N 在直线AC 左上方且∠NCM =135°,CN =CM ,如图①.(1)求证:∠ACN =∠AMC ;(2)记△ANC 得面积为5,记△ABC 得面积为5.求证:12S AC S AB=; (3)延长线段AB 到点P ,使BP =BM ,如图②.探究线段AC 与线段DB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M ,AN =CP 始终成立?(写出探究过程)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C 与△ABC 关于直线AC 对称,AE 与CD 垂直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EAF =45°,且AF 与AB 在AE 的两侧,EF ⊥AF .(1)依题意补全图形.(2)①在AE 上找一点P ,使点P 到点B ,点C 的距离和最短;②求证: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1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轴和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a ),C (b ,0a 6b 80--=.(1)a = ;b = ;直角三角形AOC 的面积为 .(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P 点从C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到达O 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 的中点D 的坐标是(4,3),设运动时间为t 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DOC =∠D 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y 轴平分∠GOD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接接CE 交OD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GOD ,∠OHC ,∠A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12.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MF NF ⊥于F ,点A 、C 分别在NF 和MF 上,作线段AB 和CD (如图1),使90FAB MCD ∠-∠=︒.求证://AB CD ”.(1)聪聪同学给出一种证明问题的辅助线: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请你根据聪聪同学提供的辅助线(或自己添加其它辅助线),给出问题的证明. (2)若点E 在直线CD 下方,且知30BED ∠=︒,直接写出ABE ∠和CDE ∠之间的数量关系.13.在△ABC 中,AB =AC ,D 是直线BC 上一点,以AD 为一条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E =AD ,∠DAE =∠BAC ,连接CE .(1)如图,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 =40°,则∠ACE = ,∠DCE = ,BC 、DC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设∠BAC =α,∠DCE =β.①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不与B ,C 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3)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试探究∠ACB 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无需写出求解过程).14.(1)如图1,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AD ,BE 相交于点P ,求证:BE AD =.(2)如图2,在BCD 中,若120BCD ∠<︒,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ABC ,等边CDE △,等边BDF ,连接AD 、BE 、CF 恰交于点P . ①求证:AD BE CF ==;②如图2,在(2)的条件下,试猜想PB ,PC ,PD 与BE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5.探究发现:如图①,在ABC 中,内角ACB ∠的平分线与外角AB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1)若80A ∠=︒,则E ∠= ;若50A ∠=︒,则E ∠= ;(2)由此猜想:A ∠与E ∠的关系为 (不必说明理由).拓展延伸:如图②,四边形ABCD 的内角DCB ∠与外角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BF CD .(3)若125A ∠=︒,95D ∠=︒,求F ∠的度数,由此猜想F ∠与A ∠,D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16.已知//,MN GH 在Rt ABC 中,90,30ACB BAC ∠=︒∠=︒,点A 在MN 上,边BC 在GH 上,在Rt DEF △中,90,DFE ∠=︒边DE 在直线AB 上,45EDF ∠=︒; (1)如图1,求BAN ∠的度数;(2)如图2,将Rt DEF △沿射线BA 的方向平移,当点F 在M 上时,求AFE ∠度数; (3)将Rt DEF △在直线AB 上平移,当以A D F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FAN ∠度数.17.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适当的变形,可以解决很多的数学问题.例如:若3,1a b ab ,求22a b +的值. 解:因为3,1a b ab 所以()29,22a b ab +==所以2229,22a b ab ab ++==得227a b +=.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若228,40x y x y +=+=,求xy 的值;(2)①若()45x x -=,则()224x x -+= ; ②若()()458x x --=则()22()45x x -+-= ; (3)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以AC BC 、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设6AB =,两正方形的面积和1218S S +=,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18.(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①如图①,D ,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交于点F ,则∠BFE 的度数是 度;②如图②,D ,E 分别是边AC ,BA 延长线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此时∠BFE 的度数是 度;(2)如图③,在△ABC 中,AC=BC ,∠ACB 是锐角,点O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点D ,E 分别在AC ,OA 的延长线上,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CB=α,求∠BFE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19.如图,在ABC ∆中,90,,8ACB AC BC AB cm ∠=︒==,过点C 做射线CD ,且//CD AB ,点P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均匀运动,速度为3/cm s ;同时,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当点Q 停止运动时,点P 也停止运动.连接,PQ CQ ,设运动时间为()()08t s t <<.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CP 和BQ 的长度;(2)当2t =时,请说明//PQ BC ;(3)设BCQ ∆的面积为()2S cm ,求S 与t 之间的关系式. 20.在ABC ∆中,若存在一个内角角度,是另外一个内角角度的n 倍(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 ∆为n 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 ∆中,80A ∠=︒,75B ∠=︒,25C ∠=︒,可知3∠=∠B C ,所以ABC ∆为3倍角三角形.(1)在ABC ∆中,55A ∠=︒,25B ∠=︒,则ABC ∆为________倍角三角形;(2)若DEF ∆是3倍角三角形,且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外一个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求DEF ∆的最小内角. (3)若MNP ∆是2倍角三角形,且90M N P ∠<∠<∠<︒,请直接写出MNP ∆的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100;②x=y+s+t;(2)见详解.【解析】【分析】(1)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②结论:x=y+s+t.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证明;(2)分6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①∵∠BAC=70°,∴∠ABC+∠ACB=110°,∵∠PBA=10°,∠PCA=20°,∴∠PBC+∠PCB=80°,∴∠BPC=100°,∴x=100,故答案为:100.②结论:x=y+s+t.理由:∵∠A+∠ABC+∠ACB=∠A+∠PBA+∠PCA+∠PBC+∠PCB=180°,∠PBC+∠PCB+∠BPC=180°,∴∠A+∠PBA+∠PCA=∠BPC,∴x=y+s+t.(2)s、t、x、y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如图1:s+x=t+y;如图2:s+y=t+x;如图3:y=x+s+t;如图4:x+y+s+t=360°;如图5:t=s+x+y ;如图6:s=t+x+y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1)C (4,0);(2)433d t =;(3)103MN =【解析】【分析】(1)根据对称的性质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2)利用面积法可求得AC PD PC OA ⋅=⋅,再利用坐标系中点的特征即可求得答案; (3)利用(2)的结论求得2BP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得ABO CBQ ∆∆≌,求得43CQ AO ==,利用面积法求得437QN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详解】(1)∵点B 、C 关于y 轴对称,∴12OB OC BC ==, ∴AB AC =,∵60BAC ∠=︒,∴ABC ∆为等边三角形,∴8AB BC AC ===,∴142OC BC ==, ∴点C 的坐标为:()4,0C ;(2)连接AP ,∵1122APC S AC PD PC OA ∆=⋅=⋅, ∴AC PD PC OA ⋅=⋅,∵(0,43A ,∴43OA =∵2BP t =,∴82PC t =-,∵8AC =, ∴433PC OA PD t AC ⋅==-, 即:433d t =-;(3)∵点P 到AC 的距离为33,∴43333d t =-=,∴1t =,∴2BP =,延长CN 交AB 于点Q ,过点N 作NE x ⊥轴于点E ,连接PQ 、BN ,∵CQ 为ACB ∠的角平分线,ABC ∆为等边三角形,∴1302BCQ ACB ∠=∠=︒,CQ AB ⊥, ∵1302BAO BAC ∠=∠=︒,AB BC =, ∴ABO CBQ ∆∆≌,∴43CQ AO ==设2QN a =,在Rt CNE ∆中,30QCB ∠=︒,∴11(432)2322NE CN a a ===, ∵ABP ABN BPN S S S ∆∆∆=+,∴111222BP OA AB QN BP NE ⋅=⋅+⋅,∴1112822)222a a ⨯⨯=⨯⨯+⨯⨯,∴a =∴QN =, ∵60ACB ∠=︒,90PDC ∠=︒,∴30DPC ∠=︒,∵30BCQ ∠=︒,∴PM CM =,在Rt CDM ∆中,90MDC ∠=︒,30MCD ∠=︒, ∴12MD MC =,∴12MD PM =,PD =∴PM CM ==∴MN CQ QN CM =--==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含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及定理、灵活运用面积法求线段的长是解本题的关键.3.(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2【解析】【分析】(1)①只要证明∠2+∠BAF =∠1+∠BAF =60°即可解决问题;②只要证明△BFC ≌△ADB ,即可推出∠BFC =∠ADB =90°;(2)在BF 上截取BK =AF ,连接AK .只要证明△ABK ≌CAF ,可得S △ABK =S △AFC ,再证明AF =FK =BK ,可得S △ABK =S △AFK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①证明:如图1中,∵AB=AC,∠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AD⊥BN,∴∠ADB=90°,∵∠MBN=30°,∠BFD=60°=∠1+∠BAF=∠2+∠BAF,∴∠1=∠2②证明:如图2中,在Rt△BFD中,∵∠FBD=30°,∴BF=2DF,∵BF=2AF,∴BF=AD,∵∠BAE=∠FBC,AB=BC,∴△BFC≌△ADB,∴∠BFC=∠ADB=90°,∴BF⊥CF(2)在BF上截取BK=AF,连接AK.∵∠BFE=∠2+∠BAF,∠CFE=∠4+∠1,∴∠CFB =∠2+∠4+∠BAC ,∵∠BFE =∠BAC =2∠EFC ,∴∠1+∠4=∠2+∠4∴∠1=∠2,∵AB =AC ,∴△ABK ≌CAF ,∴∠3=∠4,S △ABK =S △AFC ,∵∠1+∠3=∠2+∠3=∠CFE =∠AKB ,∠BAC =2∠CEF ,∴∠KAF =∠1+∠3=∠AKF ,∴AF =FK =BK ,∴S △ABK =S △AFK , ∴ABF AFCS 2S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4.(1)证明见解析;(2)①②③;(3)∠A +∠C =180°.【解析】【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AD=∠CAE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判断出△ABD ≌△ACE ,得出BD=CE ,再利用对顶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判断出∠BOC=60°,再判断出△BCF ≌△ACO ,得出∠AOC=120°,进而得出∠AOE=60°,再判断出BF <CF ,进而判断出∠OBC >30°,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BDP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BP ,∠DBP=60°,进而判断出△ABD ≌△CBP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BAC=∠DAE ,∴∠BAC+∠CAD=∠DAE+∠CAD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2)如图2,∵△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 ,∠BAC=∠DAE=60°,∴∠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BD=CE ,①正确,∠ADB=∠AEC ,记AD 与CE 的交点为G ,∵∠AGE=∠DGO ,∴180°-∠ADB-∠DGO=180°-∠AEC-∠AGE ,∴∠DOE=∠DAE=60°,∴∠BOC=60°,②正确,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OCF 是等边三角形,∴CF=OC ,∠OFC=∠OCF=60°=∠ACB ,∴∠BCF=∠ACO ,∵AB=AC ,∴△BCF ≌△ACO (SAS ),∴∠AOC=∠BFC=180°-∠OFC=120°,∴∠AOE=180°-∠AOC=60°,③正确,连接AF ,要使OC=OE ,则有OC=12CE , ∵BD=CE ,∴CF=OF=12BD , ∴OF=BF+OD ,∴BF <CF ,∴∠OBC >∠BCF ,∵∠OBC+∠BCF=∠OFC=60°,∴∠OBC >30°,而没办法判断∠OBC 大于30度,所以,④不一定正确,即:正确的有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3)如图3,延长DC 至P ,使DP=DB ,∵∠BDC=60°,∴△BDP 是等边三角形,∴BD=BP ,∠DBP=60°,∵∠BAC=60°=∠DBP ,∴∠ABD=∠CBP ,∵AB=CB ,∴△ABD ≌△CBP (SAS ),∴∠BCP=∠A ,∵∠BCD+∠BCP=180°,∴∠A+∠BCD=18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5.(1)AD =DE ,见解析;(2)AD =DE ,见解析;(3)见解析,△ADE 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DF EDC ∆∆≌即可得解; (2)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D DCE ∆∆≌即可得解; (3)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即可.【详解】(1)如下图,数量关系:AD =DE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DF =BD∵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DF =CD∵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AD ⊥BC∴90ADC ∠︒=∵60BDF ADE ∠∠︒==∴30ADF EDC ∠∠︒==在ADF ∆与EDC ∆中AFD ECD DF CDADF EDC ∠∠⎧⎪⎨⎪∠∠⎩=== ∴()ADF EDC ASA ∆∆≌∴AD =DE ;(2)结论:AD =DE .证明:如下图,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 ∠∠∠∠=,=∴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BF =BD∴AF =DC∵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DC 是ABD ∆的外角∴60ADC B FAD FAD ∠∠∠︒∠=+=+∵60ADC ADE CDE CDE ∠∠∠︒∠=+=+∴∠FAD =∠CDE在AFD ∆与DCE ∆中AFD DCE AF CDFAD EDC ∠∠⎧⎪⎨⎪∠∠⎩=== ∴()AFD DCE ASA ∆∆≌∴AD =DE ;(3)如下图,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 CD =∴AC CD =∵CE 平分ACD ∠∴CE 垂直平分AD∴AE =DE∵60ADE ∠=︒∴ADE ∆是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相关内容,熟练掌握三角形综合解决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1)HL ;(2)见解析;(3)如图②,见解析;△DEF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 和△ABC 不全等.【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HL”证明;(2)过点C作CG⊥AB交AB的延长线于G,过点F作FH⊥DE交DE的延长线于H,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求出∠CBG=∠FEH,再利用“角角边”证明△CBG和△FE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G=FH,再利用“HL”证明Rt△ACG和Rt△DF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BC和△DEF全等;(3)以点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与AB相交于点D,E与B重合,F与C重合,得到△DEF与△ABC不全等;(4)根据三种情况结论,∠B不小于∠A即可.【详解】(1)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运用的是HL.(2)证明:如图①,分别过点C、F作对边AB、DE上的高CG、FH,其中G、H为垂足.∵∠ABC、∠DEF都是钝角∴G、H分别在AB、DE的延长线上.∵CG⊥AG,FH⊥DH,∴∠CGA=∠FHD=90°.∵∠CBG=180°-∠ABC,∠FEH=∠180°-∠DEF,∠ABC=∠DEF,∴∠CBG=∠FEH.在△BCG和△EFH中,∵∠CGB=∠FHE,∠CBG=∠FEH,BC=EF,∴△BCG≌△EFH.∴CG=FH.又∵AC=DF.∴Rt△ACG≌△DFH.∴∠A=∠D.在△ABC和△DEF中,∵∠ABC=∠DEF,∠A=∠D,AC=DF,∴△ABC≌△DEF.(3)如图②,△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和△ABC不全等.【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阅读量较大,审题要认真仔细.7.(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2∠2=180°;(3)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答案;(2)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答案;(3)分两种情况: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分别求出1AC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12∠=∠,∴a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1,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4=∠2,∵∠2+∠4+∠1=180°,∴∠1+2∠2=180°,∴要使a ∥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1+2∠2=180°.故答案是:∠1+2∠2=180°;(3)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 AA 1=7-3=4;②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AA 1=7+3=10.综上所述:1AC =4或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折叠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是解题的关键.8.(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12CAM BAC ∴∠=∠, 30CAM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D DCB DCB BCE ∴∠+∠=∠+∠,ACD BCE ∠∠∴=.在ADC ∆和BEC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AOB ∠是定值,60AOB ∠=︒,理由如下: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又60ABC ∠=︒,603090CBE A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AM ∴平分BAC ∠,即11603022BAM BAC ∠=∠=⨯︒=︒ 903060BOA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B DCB DCB D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0CBE CAD ∴∠=∠=︒,同理可得:30BAM ∠=︒,903060BOA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60ACD ACE BCE A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CBE CAD ∴∠=∠,同理可得:30CAM ∠=︒150CBE CAD ∴∠=∠=︒30CBO ∴∠=︒,∵30BAM ∠=︒,903060BOA ∴∠=︒-︒=︒.综上,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AOB ∠是定值,60AOB ∠=︒.【点睛】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9.(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当AC =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 =CP 始终成立,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ACN=∠AMC=135°-∠ACM ;(2)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AAS ”可证△NEC ≌△CDM ,可得NE=CD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解;(3)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SAS ”可证△NEA ≌△CDP ,可得AN=CP .【详解】(1)∵∠BAC=45°,∴∠AMC=180°﹣45°﹣∠ACM=135°﹣∠ACM .∵∠NCM=135°,∴∠ACN=135°﹣∠ACM ,∴∠ACN=∠AMC ;(2)过点N 作NE ⊥AC 于E ,∵∠CEN=∠CDM=90°,∠ACN=∠AMC ,CM=CN ,∴△NEC ≌△CDM (AAS ),∴NE=CD ,CE=DM ;∵S 112=AC•NE ,S 212=AB•CD , ∴12S AC S AB=; (3)当AC=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CP 始终成立,理由如下: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2)可得NE=CD ,CE=DM .∵AC=2BD ,BP=BM ,CE=DM ,∴AC ﹣CE=BD+BD ﹣DM ,∴AE=BD+BP=DP .∵NE=CD ,∠NEA=∠CDP=90°,AE=DP ,∴△NEA ≌△CDP (SAS ),∴AN=PC .【点睛】本题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10.(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题意能力,按照题目所述依次作图即可.(2)①本题考查线段和最短问题,需要通过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等量线段之和,以达到求解目的.②本题考查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继而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2)①如图2,连接BD,P为BD与AE的交点∵等边△ACD,AE⊥CD∴PC=PD,PC+PB最短等价于PB+PD最短故B,D之间直线最短,点P即为所求.②证明:连接DE,DF.如图3所示∵△ABC,△ADC是等边三角形∴AC=AD,∠ACB=∠CAD=60°∵AE⊥CD∴∠CAE=12∠CAD=30°∴∠CEA=∠ACB﹣∠CAE=30°∴∠CAE=∠CEA∴CA=CE∴CD垂直平分AE∴DA=DE∴∠DAE=∠DEA∵EF⊥AF,∠EAF=45°∴∠FEA=45°∴∠FEA=∠EAF∴FA =FE ,∠FAD =∠FED∴△FAD ≌△FED (SAS )∴∠AFD =∠EFD∴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点睛】本题第一问作图极为重要,要求对题意有较深的理解,同时对于垂直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要清楚,能通过题目文字所述转化为考点,信息转化能力需要多做题目加以提升.11.(1)6;8;24;(2)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GOD+∠ACE=∠OHC ,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非负性即可求出a ,b 即可得出结论,即可求出△ABC 的面积;(2)先表示出OQ ,OP ,利用那个面积相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OAC=∠AOD ,进而判断出OG ∥AC ,即可判断出∠FHC=∠ACE ,同理∠FHO=∠GOD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 解:(1)∵b 80-=, ∴a-6=0,b-8=0,∴a=6,b=8,∴A (0,6),C (8,0);∴S △ABC=6×8÷2=24,故答案为(0,6),(8,0); 6;8;24(2) ∵114222ODQ D S OQ x t t ∆=⋅=⋅⋅= 11(82)312322ODP D S OP y t t ∆=⋅=⋅-⋅=- 由2123t t =-时, 2.4t =∴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 )∴2∠GOA+∠ACE=∠OHC ,理由如下:∵x 轴⊥y 轴,∴∠AOC=∠DOC+∠AOD=90°∴∠OAC+∠ACO=90°又∵∠DOC=∠DCO∴∠OAC=∠AOD∵y 轴平分∠GOD∴∠GOA=∠AOD∴∠GOA=∠OAC∴OG ∥AC ,如图,过点H 作HF ∥OG 交x 轴于F ,∴HF ∥AC∴∠FHC=∠ACE同理∠FHO=∠GOD ,∵OG ∥FH ,∴∠GOD=∠FHO ,∴∠GOD+∠ACE=∠FHO+∠FHC即∠GOD+∠ACE=∠OHC ,∴2∠GOA+∠ACE=∠OHC .∴∠GOD+∠ACE=∠OHC .【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性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12.(1)见解析;(2)30ABE CDE ∠-∠=︒【解析】【分析】(1)根据聪聪提供的辅助线作法进行证明,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GC MCD ∠=∠,90F GAF ∠+∠=︒,再证明MCD BAG ∠=∠,可得结论;(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结论.【详解】解:(1)证明: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AGC MCD ∴∠=∠,90F GAF ∠+∠=︒,FN FM ⊥,90F ∴∠=︒,90GAF ∴∠=︒,90FAB MCD ∠-∠=︒,FAB GAF MCD BAG ∴∠-∠=∠=∠,//AB CD ∴;(2)解:30ABE CDE ∠-∠=︒,理由如下:如图3,//AB CD ,BPD ABE ∴∠=∠,BPD CDE BED ∠=∠+∠,30BED ∠=︒,30BPD CDE ∴∠-∠=︒,∴30ABE C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3.(1)70°,40°,BC +DC =CE ;(2)①α=β;②当点D 在BC 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 =60°.【解析】【分析】(1)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2)①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 在线段BC 上时,证明△ABD ≌△ACE (SAS ),则∠ADB=∠AEC ,∠ABC=∠ACE ,推出∠DAE+∠DCE=180°,即α+β=180°;(Ⅱ)当点D 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同理可证明△ABD ≌△ACE (SAS ),则∠ABD=∠ACE ,推出∠BAC=∠DCE ,即α=β;(Ⅲ)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由①得α=β;(3)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由CE ∥AB ,得∠ABC=∠DCE ,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由CE ∥AB ,得∠ABC+∠DCE=180°,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详解】(1)如图1所示:∵∠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ACE=∠B12=(180°﹣40°)=70°,BD=CE,∴BC+DC=CE.∵∠ACD=∠B+∠BAC=∠ACE+∠DCE,∴∠BAC=∠DCE.∵∠BAC=40°,∴∠DCE=40°.故答案为:70°,40°,BC+DC=CE;(2)①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B=∠ACE.∵∠ACD=∠B+∠BAC=∠ACE+∠DCE,∴∠BAC=∠DCE.∵∠BAC=α,∠DCE=β,∴α=β;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在线段BC上时,α+β=180°,如图2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DB=∠AEC,∠ABC=∠ACE.∵∠ADC+∠ADB=180°,∴∠ADC+∠AEC=180°,∴∠DAE+∠DCE=180°.∵∠BAC=∠DAE=α,∠DCE=β,∴α+β=180°;(Ⅱ)当点D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如图3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BD=∠ACE.∵∠ACE=∠ACD+∠DCE,∠ABD=∠ACD+∠BAC,∴∠ACD+∠DCE=∠ACD+∠BAC,∴∠BAC=∠DCE.∵∠BAC=α,∠DCE=β,∴α=β;(Ⅲ)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α=β;综上所述:当点D在BC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60°.理由如下:∵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即∠BAC=∠DCE.∵CE∥AB,∴∠ABC=∠DCE,∴∠ABC=∠BAC.∵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即∠BAC +∠DCE =180°.∵CE ∥AB ,∴∠ABC +∠DCE =180°,∴∠ABC =∠BAC .∵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综上所述: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ACB 的度数为60°.【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多边形内角和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4.(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PB PC PD BE ++=,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AC ,CE=CD ,∠ACB=∠DCE=60°,进而得出∠BCE=∠ACD ,判断出BCE ACD ≌(SAS ),即可得出结论;(2)①同(1)的方法判断出≌ACD BCE (SAS ),ABD CBF ≌(SAS ),即可得出结论; ②先判断出∠APB=60°,∠APC=60°,在PE 上取一点M ,使PM=PC ,证明CPM △是等边三角形, 进而判断出PCD MCE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 ,CE=CD ,∠ACB=∠DCE=60°,∴∠ABC+∠ACE=∠DCE+∠ACE ,即∠BCE=∠ACD ,∴BCE ACD ≌(SAS ),∴BE=AD ;(2)①证明:∵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D=CE ,∠ACB=∠DCE=60°,∴∠ACB+∠BCD=∠DCE+∠BCD ,即∠ACD=∠BCE ,∴≌ACD BCE (SAS ),∴AD=BE ,同理:ABD CBF≌(SAS),∴AD=CF,即AD=BE=CF;②解:结论:PB+PC+PD=BE,理由:如图2,AD与BC的交点记作点Q,则∠AQC=∠BQP,由①知,≌ACD BCE,∴∠CAD=∠CBE,在ACQ中,∠CAD+∠AQC=180°-∠ACB=120°,∴∠CBE+∠BQP=120°,在BPQ中,∠APB=180°-(∠CBE+∠BQP)=60°,∴∠DPE=60°,同理:∠APC=60°,60,CPE∴∠=︒∠CPD=120°,在PE上取一点M,使PM=PC,∴CPM△是等边三角形,∴CP CM PM==,∠PCM=∠CMP=60°,∴∠CME=120°=∠CPD,∵CDE△是等边三角形,∴CD=CE,∠DCE=60°=∠PCM,∴∠PCD=∠MCE,∴PCD MCE≌(SAS),∴PD=ME,∴BE=PB+PM+ME=PB+PC+PD.【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5.(1)40°25°;(2)12∠=∠E A(或2E∠=∠A)(3)F∠=()1902A D∠+∠-︒【解析】【分析】(1)先根据两角平分线写出对应的等式关系,再分别写出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等式关系,最后联立两等式化解,将A ∠的角度带入即可求解;(2)由(1)可得,即可求解;(3)在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可知1==2BCF DCF BCD ∠∠∠12EBF ABE ∠=∠,又因为//BF C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F DCF ∠=∠,再根据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EBF F BCF ∠=∠∠,再由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360ABC BCD A D ∠+∠∠∠=,最后在FBC 中:++180F FBC BCF ∠∠∠=,代入整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可知:BE 为DBA ∠的角平分线,CE 为BCA ∠的角平分线,∴DBA ∠=2EBA ∠=2EBD ∠,BCA ∠=2BCE ∠,∴1802ABC EBA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ABC 中:+180A ABC BCA ∠∠+∠=,即:+(1802)2180A EBA BCE ∠-∠+∠=,220A EBA BCE ∠-∠+∠=①,在EBC 中:+180E EBC BCE ∠∠+∠=,即:+180-180E EBA BCE ∠∠+∠=(),-0E EBA BCE ∠∠+∠=②,综上所述联立①②,由①-②×2可得 :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2-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0A E ∠∠=,1=2E A ∠∠, 当80A =∠,则E ∠=40;当50A ∠=,则E ∠=25;故答案为40,25;(2)由(1)知:12∠=∠E A (或2A E ∠=∠); (3)∵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 ∴1==2BCF DCF BCD ∠∠∠,12EBF ABE FBA ∠=∠=∠ , 又∵//BF CD ,∴F D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F =∠,。

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数轴上,点A 和点B 分别位于原点O 两侧,AB=14,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1) 若b =-4,则a 的值为__________.(2) 若OA =3OB ,求a 的值.(3) 点C 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 .若O 为AC 的中点,OB =3BC ,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 的值.2.已知120AOB ∠︒= (本题中的角均大于0︒且小于180︒)(1)如图1,在AOB ∠内部作COD ∠,若160AOD BOC ∠∠︒+=,求COD 的度数;(2)如图2,在AOB ∠内部作COD ∠,OE 在AOD ∠内,OF 在BOC ∠内,且3DOE AOE ∠∠=,3COF BOF ∠=∠,72EOF COD ∠=∠,求EOF ∠的度数;(3)射线OI 从OA 的位置出发绕点O 顺时针以每秒6︒的速度旋转,时间为t 秒(050t <<且30t ≠).射线OM 平分AOI ∠,射线ON 平分BOI ∠,射线OP 平分MON ∠.若3MOI POI ∠=∠,则t = 秒.3.已知∠AOB =110°,∠COD =40°,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AOE ﹣∠BOF 的值;(2)如图2,当∠COD 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 秒(0<t <10),在旋转过程中∠AOE ﹣∠BOF 的值是否会因t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 =14°时,t = 秒.4.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5.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 ()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 ()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6.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 ∣.直接应用: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 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3)若∣a-2∣+∣a+4∣=10,则a =______;实际应用: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北京第四中学初一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北京第四中学初一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

北京第四中学初一数学上册期末压轴题汇编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1.数轴上有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关联点”.回答下列问题:C.(1)若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下列各数-1,2,4,6所对应的点是1C、2C、3其中是点A,B的“关联点”的是______.(2)点A表示数4,点B表示数10,P为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关联点”,则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关联点”,请直接写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答案:(1)C1,C3;(2)①-2或6或8;②16或22或13【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CA与BC的关系,得到答案;(2)①根据PA=2PB列方程求解;②分当P为A、B关联点、A为P、B关联点、解析:(1)C1,C3;(2)①-2或6或8;②16或22或13【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CA与BC的关系,得到答案;(2)①根据PA=2PB列方程求解;②分当P为A、B关联点、A为P、B关联点、B为A、P关联点、B为P、A关联点四种可能列方程解答.【详解】解:(1)∵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1表示的数为-1,∴AC1=1,BC1=2,∴C1是点A、B的“关联点”;∵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2表示的数为2,∴AC2=4,BC1=1,∴C2不是点A、B的“关联点”;∵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3表示的数为4,∴AC3=6,BC3=3,∴C3是点A、B的“关联点”;∵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1,C4表示的数为6,∴AC4=8,BC4=5,∴C4不是点A、B的“关联点”;故答案为:C1,C3;(2)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关联点”,设点 P 表示的数为 x(Ⅰ)当点P在A的左侧时,则有:2PA=PB,即2(4-x)=10-x,解得,x=-2;(Ⅱ)当点P在A、B之间时,有2PA=PB或PA=2PB,即有2(x-4)=10-x或x-4=2(10-x),解得,x=6或x=8;因此点P表示的数为-2或6或8;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Ⅰ)若点P是点A、B的“关联点”,则有,2PB=PA,即2(x-10)=x-4,解得,x=16;(Ⅱ)若点B是点A、P的“关联点”,则有,2AB=PB或AB=2PB,即2(10-4)=x-10或10-4=2(x-10),得,x=22或x=13;(Ⅲ)若点A是点B、P的“关联点”,则有,2AB=PA,即2(10-4)=x-4,解得,x=16;因此点P表示的数为16或22或13.【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新定义:关联点表示的数是与前面的点A的距离是到后面的数B的距离的2倍,列式可得结果.2.“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请你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和数n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如果表示数a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记作│a-(-2)│=3,那么a=.(2)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探索│a+4│+│a-2│的最小值为______,若│a+4│+│a-2│=10,则a的值为________.(3)当a=______时,│a+5│+│a-1│+│a-4│的值最小.(4)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1,C是数轴上一点,且AC=8,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 0)秒.点M是AP的中点,点N是CP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线段MN的长度.答案:(1)1或-5;(2)6,4或-6;(3)1;(4)不变,线段MN的长度为4【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到-2点距离是3的点有两个,即可求解;(2)当点a在点-4和点2之间时,的值最小解析:(1)1或-5;(2)6,4或-6;(3)1;(4)不变,线段MN的长度为4【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到-2点距离是3的点有两个,即可求解;(2)当点a 在点-4和点2之间时,42a a ++-的值最小;分两种情况,4a或2a >,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得;(3)根据514a a a ++-+-表示点a 到﹣5,1,4三点的距离的和,即可求解; (4)因为点A 表示的数为4和AC =8,所以点C 表示的数为-4,点P 表示的数为(1-6t ),则点M 表示的数为()4+1-62t ,点N 表示的数为()-4+1-62t ,两数相减取绝对值即可求得.【详解】(1)∵()2=3a --∴a -(-2)=3或a -(-2)=-3解得a=1或-5故答案为:1或-5(2)当点a 在点-4和点2之间时,42a a ++-的值最小∵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a+4>0,a-2<0 ∴42a a ++-=a+4-a+2=6;当4a 时a+4<0,a-2<0 ∴42a a ++-=()-42a a +-+=2-2a -=10解得a= -6当2a >时a+4>0,a-2>0 ∴42a a ++-=4+2a a +-=2+2a=10解得a= 4故答案为:6,4或-6(3)根据514a a a ++-+-表示一点到-5,1,4三点的距离的和.所以当a=1时,式子的值最小 此时514a a a ++-+-的最小值是9故答案为:1(4)∵AC=8∴点C表示的数为-4又∵点P表示的数为(1-6t)∴则点M表示的数为()4+1-62t,点N表示的数为()-4+1-62t∴()()4+1-6-4+1-6422t tMN=-=.∴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4.【点睛】此题考查绝对值的意义、数轴、结合数轴求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3.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点B在点A的右侧,且到点A的距离是18;点C 在点A与点B之间,且到点B的距离是到点A距离的2倍.(1)点B表示的数是;点C表示的数是;(2)若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P 运动到C点时,点Q与点B的距离是多少?(3)在(2)的条件下,若点P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PC,点Q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QB.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C+QB=4?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5,3;(2)3;(3)存在,1或【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点表示的数;根据线段的倍分关系可求点表示的数;(2)算出点P运动到点C的时间即可求解;(3)分点在点左侧时,点解析:(1)15,3;(2)3;(3)存在,1或11 3【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点B表示的数;根据线段的倍分关系可求点C表示的数;(2)算出点P运动到点C的时间即可求解;(3)分点P在点C左侧时,点P在点C右侧时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详解】解:(1)点B表示的数是31815-+=;点C表示的数是131833-+⨯=.故答案为:15,3;(2)当P 运动到C 点时,3[3(3)]42t =--÷=s ,则,点Q 与点B 的距离是:3232⨯=; (3)假设存在,当点P 在点C 左侧时,64PC t =-,2QB t =,4PC QB +=,6424t t ∴-+=,解得1t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1;当点P 在点C 右侧时,46PC t =-,2QB t =,4PC QB +=,4624t t ∴-+=,解得53t =. 此时点P 表示的数是113. 综上所述,在运动过程中存在4PC QB +=,此时点P 表示的数为1或113. 【点睛】考查了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4.已知实数a ,b ,c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其中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b ,c 满足()2520c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这两点对应的字母表示,如: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AB .(1)a = ,b = ,c = ;(2)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C 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运动时间为t 秒,则AB = ,BC = ;(结果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这种情况下,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3)若A ,C 两点的运动和(2)中保持不变,点B 变为以每秒n (0n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当3t =时,2AC BC =,求n 的值.答案:(1)-2,1,5;(2)不变,值为1;(3)或【分析】(1)根据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 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 ,b ,c 的值;(2)用关于解析:(1)-2,1,5;(2)不变,值为1;(3)136或212 【分析】 (1)根据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 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 ,b ,c 的值;(2)用关于t 的式子表示BC 和AB 即可求解;(3)分别求出当t=3时,A 、B 、C 表示的数,得到AC 和BC ,根据AC=2BC 列出方长,解之即可.【详解】解:(1)∵()2520c a b -++=,b 是最小的正整数,∴c-5=0,a+2b=0,b=1,∴a=-2,b=1,c=5,故答案为:-2,1,5;(2)∵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 秒后,A 表示的数为-t-2,B 表示的数为2t+1,C 表示的数为5t+5,∴BC=5t+5-(2t+1)=3t+4,AB=2t+1-(-t-2)=3t+3,∴BC-AB=3t+4-(3t+3)=1,∴BC-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BC-AB=1;(3)当t=3时,点A 表示-2-3=-5,点B 表示1+3n ,点C 表示5+5×3=20,∴AC=20-(-5)=25,BC=2013n --=193n -,∵AC=2BC ,则25=2193n -,则25=2(19-3n ),或25=2(3n-19),解得:n=136或212. 【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以及数轴与绝对值,正确理解AB ,BC 的变化情况是关键.5.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且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1)线段AB 的长= ;(2)如图,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是每秒4个单位长度,当BQ =2BP 时,点P 对应的数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点M 从原点与点P ,Q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是每秒x 个单位长度(24x <<),若在运动过程中,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x 的值.答案:(1)36;(2)6;(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解析:(1)36;(2)6;(3)8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 (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P−MQ ,然后根据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解即可.【详解】(1)∵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12,24a b ∴=-=,()2412241236AB ∴=--=+=;(2)设运动的时间为ts ,由BQ=2BP 得:4t=2(36−2t),解得:t=9,因此,点P 所表示的数为:2×9−12=6,答:点P 所对应的数是6.(3)由题意得:点P 所表示的数为(−12+2t),点M 所表示的数为xt ,点Q 所表示的数为(24+4t),∴2MP−MQ=2[xt−(−12+2t)]−(24+4t−xt)=3xt−8t=(3x−8)t ,∵结果与t 无关,∴3x−8=0,解得:x=8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结合,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6.在数轴上,点A 向右移动1个单位得到点B ,点B 向右移动()1n +(n 为正整数)个单位得到点C ,点A ,B ,C 分别表示有理数a ,b ,c ;(1)当1n =时,①点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数轴上原点的位置可能( )A .在点A 左侧或在A ,B 两点之间 B .在点C 右侧或在A ,B 两点之间C .在点A 左侧或在B ,C 两点之间D .在点C 右侧或在B ,C 两点之间②若这三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数相等,求a 的值;(2)将点C 向右移动()2+n 个单位得到点D ,点D 表示有理数d ,若a 、b 、c 、d 四个数的积为正数,这四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两个数的和相等,且a 为整数,请写出n 与a 的关系式.答案:(1)①C ;②-2或或;(2)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分析】(1)把代入即可得出,,再根据、、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即可选择出答案; (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用含的代数式表解析:(1)①C ;②-2或32-或12-;(2)当n 为奇数时,32n a +=-,当n 为偶数时,22n a +=- 【分析】(1)把1n =代入即可得出1AB =,2BC =,再根据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即可选择出答案;(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n 为奇数时;当n 为偶数时;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a 即可.【详解】解:(1)①把1n =代入即可得出1AB =,2BC =, 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从而可得出在点A 左侧或在B 、C 两点之间.故选C ;②1b a =+,3c a =+,当13a a a a ++++=时,2a =-,当131a a a a ++++=+时,32a =-, 当133a a a a ++++=+时,12a =-; (2)依据题意得,1b a =+,12c b n a n =++=++,224d c n a n =++=++. a 、b 、c 、d 四个数的积为正数,且这四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两个数的和相等, 0a c ∴+=或0b c +=.22n a +∴=-或32n a +=-; a 为整数, ∴当n 为奇数时,32n a +=-,当n 为偶数时,22n a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我们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7.在数轴上,点A代表的数是-12,点B代表的数是2,AB表示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1)①若点P为数轴上点A与点B之间的一个点,且AP=6,则BP=_____;②若点P为数轴上一点,且BP=2,则AP=_____;(2)若C点为数轴上一点,且点C到点A点的距离与点C到点B的距离的和是20,求C 点表示的数;(3)若点M从点A出发,点N从点B出发,且M、N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M点的运动速度是每秒6个单位长度,N点的运动速度是每秒8个单位长度,当MN=2时求运动时间t的值.答案:(1)①8;②16;(2)-15或5;(3)6或8【分析】(1)①根据题目要求,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所以根据BP=AB-AP进行求解②需要考虑两种情况,即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和当P不在解析:(1)①8;②16;(2)-15或5;(3)6或8【分析】(1)①根据题目要求,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所以根据BP=AB-AP进行求解②需要考虑两种情况,即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和当P不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当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AP=AB-BP.当P不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此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超越A点,在A点左侧,此时BP>14,不符合题目要求.另一种情况是P在B点右侧,此时根据AP=AB+BP作答.(2)根据前面分析,C不可能在AB之间,所以,C要么在A左侧,要么在B右侧.根据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计算.(3)分点M在点N的左侧和点M在点N的右侧,两种情况分别列出方程求解.【详解】解:(1)①∵AB总距离是2-(-12)=14,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BP=AB-AP=14-6=8,故答案为:8.②P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AP=AB-BP=14-2=12;当P不在数轴上点A与B之间时,因为AB=14,所以P只能在B右侧,此时BP=2,AP=AB+BP=14+2=16,故答案为:16.(2)假设C为x,当C在A左侧时,AC=-12-x,BC=2-x,AC+BC=20,则-12-x+2-x=20,解得x=-15,当C在B右侧时,AC=x-(-12),BC=x-2,AC+BC=20,则x-(-12)+x-2=20,解得x=5,∴点C表示的数为-15或5;(3)当M在点N左侧时,2-8t-(-12-6t)=2,解得:t=6;当M在点N右侧时,-12-6t-(2-8t)=2,解得:t=8,∴MN=2时,t的值为6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在充分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可借助数轴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动点问题的多解可能,并针对每一种可能进行讨论分析.8.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b满足|c-7|+(2a+b)2=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 =_____,b =_____,c =_____;(2)数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已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为这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或用这两点所表示的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试计算此时BC-AB的值;(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则经过t秒钟时,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1)-1,2,7;(2)2;(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分析】(1)根据a是最大的负整数,即可确定a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解析:(1)-1,2,7;(2)2;(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分析】(1)根据a是最大的负整数,即可确定a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b,c的值;(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BC、AB的值,进一步得到BC-AB的值;(3)先求出BC=3t+5,AB=3t+3,从而得出BC-AB,从而求解.【详解】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c-7|+(2a+b)2=0,∴c-7=0,2a+b=0,∴b=2,c=7.故答案为:-1,2,7;(2)BC-AB=(7-2)-(2+1)=5-3=2.故此时BC-AB的值是2;(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理由如下:t秒时,点A对应的数为-1-t,点B对应的数为2t+2,点C对应的数为5t+7.∴BC=(5t+7)-(2t+2)=3t+5,AB=(2t+2)-(-1-t)=3t+3,∴BC-AB=(3t+5)-(3t+3)=2,∴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其值为2.【点睛】此题考查有理数及整式的混合运算,以及数轴,正确理解AB,BC的变化情况是关键.9.已知,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6cm到达A点,再从A点向右移动10cm到达B点,点C是线段AB的中点.(1)点C表示的数是;(2)若点A以每秒2cm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C、B两点分别以每秒1cm、4cm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①运动t秒时,点C表示的数是(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t=2秒时,CB•AC的值为.③试探索:点A、B、C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与AC总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1;(2)①﹣1+t;②121;③线段CB与AC相等,理由详见解析.【分析】(1)依据条件即可得到点A表示﹣6,点B表示﹣6+10=4,再根据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即可得出点C表示的数;解析:(1)-1;(2)①﹣1+t;②121;③线段CB与AC相等,理由详见解析.【分析】(1)依据条件即可得到点A表示﹣6,点B表示﹣6+10=4,再根据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即可得出点C表示的数;(2)依据点C表示的数为﹣1,点以每秒1cm的速度向右移动,即可得到运动t秒时,点C表示的数是﹣1+t;②依据点A表示的数为﹣6﹣2×2=﹣10,点B表示的数为4+4×2=12,点C表示的数是﹣1+2=1,即可得到CB •AC 的值;③依据点A 表示的数为﹣6﹣2t ,点B 表示的数为4+4t ,点C 表示的数是﹣1+t ,即可得到点A 、B 、C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 与AC 相等. 【详解】解:(1)∵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6cm 到达A 点,再从A 点向右移动10cm 到达B 点,∴点A 表示﹣6,点B 表示﹣6+10=4, 又∵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 ∴点C 表示的数为642-+=﹣1, 故答案为:﹣1.(2)①∵点C 表示的数为﹣1,点以每秒1cm 的速度向右移动, ∴运动t 秒时,点C 表示的数是﹣1+t , 故答案为:﹣1+t ;②由题可得,当t =2秒时,点A 表示的数为﹣6﹣2×2=﹣10,点B 表示的数为4+4×2=12,点C 表示的数是﹣1+2=1, ∴当t =2秒时,AC =11,BC =11, ∴CB •AC =121, 故答案为:121;③点A 、B 、C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 与AC 相等.理由:由题可得,点A 表示的数为﹣6﹣2t ,点B 表示的数为4+4t ,点C 表示的数是﹣1+t , ∴BC =(4+4t )﹣(﹣1+t )=5+3t ,AC =(﹣1+t )﹣(﹣6﹣2t )=5+3t , ∴点A 、B 、C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B 与AC 相等.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问题,整式的加减,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1)理解数轴上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是两个端点所表示的数的和除以2;(2)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数轴上两点之间对应的距离等于它们所表示的数差的绝对值. 10.如图,已知点A 距离数轴原点2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A 先向右平移10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点P 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1)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并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 (2)当点P 在数轴上移动,满足2PA PB =时,求P 点表示的数;(3)动点P 从数轴上某一点0K 出发,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 ①若0K 在原点处,按以上规律移动,则点P 第n 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 ②若按以上规律移动了(21)n +次时,点P 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恰是32n -,则动点P 的初始位置K 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答案:(1)数轴见解析,A 、B 之间的距离为6;(2)2或10;(3)①(-1)n•n ;②4 【分析】(1)根据数轴的定义得到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从而得到A 、B 之间的距离;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表示解析:(1)数轴见解析,A 、B 之间的距离为6;(2)2或10;(3)①(-1)n •n ;②4 【分析】(1)根据数轴的定义得到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从而得到A 、B 之间的距离;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表示出PA 和PB ,令PA=2PB ,得到方程,解之即可; (3)①根据点P 前几次表示的数找出规律即可得出结论;②设动点P 的初始位置K 点所表示的数是m ,根据①中所得规律,列出方程即可求出m 值. 【详解】解:(1)∵点A 距离数轴原点2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 ∴点A 表示的数为-2,将点A 先向右平移10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 ∴点B 表示的数为:-2+10-4=4, 数轴如下:A 、B 之间的距离为:4-(-2)=6;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 ∴PA=2x +,PB=4x -, ∵PA=2PB , ∴224x x +=-, 若点P 在点A 左侧,228x x --=-+,解得:x=10,不符合; 若点P 在A 、B 之间,228x x --=-,解得:x=2; 若点P 在点B 右侧,228x x +=-,解得:x=10,综上:点P 表示的数为2或10; (3)①∵0K 在原点处,第一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0-1=-1, 第二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0-1+3=2,第三次移动后点P表示的数为0-1+3-5=-3,第四次移动后点P表示的数为0-1+3-5+7=4,...∴第n次移动后点P表示的数为:(-1)n•n;②设动点P的初始位置K点所表示的数是m,由①可得:第n次移动后点P表示的数为:m+(-1)n•n,∵移动了2n+1次时,点P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恰是3-2n,∴m+(-1)2n+1•(2n+1)=3-2n,即m-(2n+1)=3-2n,解得:m=4,即点P的初始位置K点所表示的数是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两点之间的距离,数字型规律,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同时要善于总结规律.1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AC=2BC,点D,E在直线AB上,点D在点E的左侧.(1)若AB=15,DE=6,线段DE在线段AB上移动.①如图1,当E为BC中点时,求AD的长;②点F(异于A,B,C点)在线段AB上,AF=3AD,CF=3,求AD的长;(2)若AB=2DE,线段DE在直线AB上移动,且满足关系式AD ECBE=32,求CDBD的值.答案:(1)①AD的长为6.5;②AD的长为或;(2)的值为或【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BC=5,AC=10,①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CE=2.5,求得CD=3.5,由线段的和差得到AD=AC ﹣C解析:(1)①AD的长为6.5;②AD的长为133或73;(2)CDBD的值为1731或1113【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BC=5,AC=10,①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CE=2.5,求得CD=3.5,由线段的和差得到AD=AC﹣CD;②如图2,当点F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3,当点F在点C的左侧时,由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2)当点E在线段BC之间时,①如图4,设BC=x,则AC=2BC=2x,求得AB=3x,设CE=y,得到AE=2x+y,BE=x﹣y,求得y=27x,表示出CD、BD,即可求解;②当点E在点A的左侧,如图5,与①类似的步骤可求解;③当点D、E都在点C的右侧,如图6,与①类似的步骤可求解,于是得到结论.【详解】解:(1)∵AC=2BC,AB=15,∴BC=5,AC=10,①∵E为BC中点,∴CE=2.5,∵DE=6,∴CD=3.5,∴AD=AC﹣CD=10﹣3.5=6.5;②如图2,当点F在点C的右侧时,∵CF=3,AC=10,∴AF=AC+CF=13,∵AF=3AD,∴AD=11333AF ;如图3,当点F在点C的左侧时,∵AC=10,CF=3,∴AF=AC﹣CF=7,∴AF=3AD,∴AD=13AF=73;综上所述,AD的长为133或73;(2)①当点E在线段BC之间时,如图4,设BC=x,则AC=2BC=2x,∴AB=3x,∵AB=2DE,∴DE=1.5x,设CE=y,∴AE=2x+y,BE=x﹣y,∴AD =AE ﹣DE =2x+y ﹣1.5x =0.5x+y , ∵32AD EC BE +=, ∴0.532x y y x y ++=-,∴y =27x , ∴CD =1.5x ﹣27x =1714x ,BD =3x ﹣(0.5x+y)=3114x , ∴CD BD =17143114xx =1731; ②当点E 在点A 的左侧,如图5,设BC =x ,则DE =1.5x , 设CE =y ,∴DC =EC+DE =y+1.5x ,∴AD =DC ﹣AC =y+1.5x ﹣2x =y ﹣0.5x , ∵AD ECBE +=32,BE =EC+BC =x+y , ∴0.532y x y x y -+=+,∴y =4x ,∴CD =y+1.5x =4x+1.5x =5.5x ,BD =DC+BC =y+1.5x+x =6.5x , ∴5.5116.513CD x BD x ==, ③点D 、E 都在点C 的右侧时,如图6,设BC =x ,则DE =1.5x , 设CE =y ,∴DC =EC-DE =y-1.5x ,∴AD =DC+AC =y-1.5x+2x =y+0.5x , ∵AD ECBE +=32,BE =EC-BC =y-x , ∴0.532y x y y x ++=-,∴y =-4x (舍去)综上所述CD BD 的值为1731或1113.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比较难,分类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已知,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用a ,b 表示,且()220100a b -++=,数轴上动点P 对应的数用x 表示.(1)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并直接写出A 、B 之间的距离; (2)写出x a x b -+-的最小值;(3)已知点C 在点B 的右侧且BC =9,当数轴上有点P 满足PB =2PC 时, ①求P 点对应的数x 的值;②数轴上另一动点Q 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Q 能移动到与①中的点P 重合的位置吗?若都不能,请直接回答.若能,请直接指出,第几次移动可以重合。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压轴题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压轴题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压轴题选讲1.【探索新知】如图1,点C 将线段AB 分成AC 和BC 两部分,若BC =πAC ,则称点C 是线段AB 的圆周率点,线段AC 、BC 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1)若AC =3,则AB = ;(2)若点D 也是图1中线段AB 的圆周率点(不同于C 点),则AC DB ;【深入研究】 如图2,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地滚动1周,该点到达点C 的位置.(3)若点M 、N 均为线段OC 的圆周率点,求线段MN 的长度.(4)在图2中,点P 、Q 分别从点O 、C 位置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点P 追上点Q 时,停止运动,当P 、C 、Q 三点中某一点为其余两点所构成线段的圆周率点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A BC (第25题 图1) (第25题 图2 ) 3 40 1 2 O C2.已知:∠AOD =160︒,OB、OM、ON 是∠AOD 内的射线.如图1,若O M 平分∠AOB ,O N 平分∠BOD .当射线O B 绕点O在∠AOD 内旋转时,∠MON = 度.(2)OC 也是∠AOD 内的射线,如图2,若∠BOC = 20︒,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当∠BOC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若∠AOB =10︒,当∠BOC 在∠AOD 内绕O点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秒,如图3,若∠AOM : ∠DON =2 : 3 ,求t的值.3.一个问题解决往往经历发现猜想——探索归纳——问题解决的过程,下面结合一道几何题来体验一下.【发现猜想】如图①,已知∠AOB=70°,∠AOD=100°,OC为∠BOD的角平分线,则∠AOC 的度数为;.①【探索归纳】如图①,∠AOB=m,∠AOD=n,OC为∠BOD的角平分线. 猜想∠AOC的度数(用含m、n 的代数式表示),并说明理由.【问题解决】如图②,若∠AOB=20°,∠AOC=90°,∠AOD=120°.若射线OB绕点O以每秒20°逆时针旋转,射线OC绕点O以每秒10°顺时针旋转,射线OD绕点O每秒30°顺时针旋转,三条射线同时旋转,当一条射线与直线OA重合时,三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运动几秒时,其中一条射线是另外两条射线夹角的角平分线?②4.(探索新知)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3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两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二倍点”.(1)一条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二倍点”;(填“是”或“不是”)(深入研究)如图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数20,若点M从点B,以每秒3cm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点M到达点A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2)点M在运动过程中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求t为何值时,点M是线段AB的“二倍点”;(4)同时点N从点A的位置开始,以每秒2cm的速度向点B运动,并与点M同时停止.请直接写出点M是线段AN的“二倍点”时t的值.5.同学们,我们知道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结合具体实例,已经感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究:【概念认识】已知点P和图形M,点B是图形M上任意一点,我们把线段P B 长度的最小值叫做点P与图形M之间的距离.例如,以点M为圆心,1cm 为半径画圆如图1,那么点M到该圆的距离等于1cm;若点N是圆上一点,那么点N到该圆的距离等于0cm;连接M N ,若点Q为线段M N 中点,那么点Q到该圆的距离等于0.5cm,反过来,若点P到已知点M的距离等于1cm,那么满足条件的所有点P就构成了以点M为圆心,1cm 为半径的圆.【初步运用】(1)如图2,若点P到已知直线m的距离等于1cm,请画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点P.【深入探究】(2)如图3,若点P到已知线段的距离等于1cm,请画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点P.(3)如图4,若点P到已知正方形的距离等于1cm,请画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点P.6.如图所示,O为一个模拟钟面圆心,M、O、N在一条直线上,指针OA、OB分别从OM、ON 出发绕点O转动,OA运动速度为每秒30°,OB 运动速度为每秒10°,当一根指针与起始位置重合时,运动停止,设转动的时间为t 秒,试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①,若OA顺时针转动,OB逆时针转动,t= 秒时,OA与OB第一次重合;(2)如图②,若OA、OB同时顺时针转动,①当t=3秒时,∠AOB= °;②当t为何值时,三条射线OA、OB、ON其中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图①图②备用图7.如图,已知点A、B、C是数轴上三点,O为原点,点A表示的数为-12,点B表示的数为8,点C为线段AB的中点.A C B(第26题)(1)数轴上点C表示的数是;(2)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P、Q相遇时,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当t为何值时,点O恰好是PQ的中点;②当t为何值时,点P、Q、C三个点中恰好有一个点是以另外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三等分点(三等分点是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三等分的点).(直接写出结果)。

初一上学期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一、压轴题1 .如图1,0为直线A8上一点,过点0作射线OC, N40C= 30° ,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NP=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Q在射线O八上,另一边OP与OC都在直线48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1〕如图2,经过t秒后,OP恰好平分N8OC.①求f的值:②此时OQ是否平分NAOC?请说明理由;〔2〕假设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NPOQ?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根底上,经过多少秒OC平分NPO8?〔直接写出结果〕.2 .如图1,己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 一边AB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一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 〔t>0〕秒.图1 图2〔1〕长方形的边AD长为单位长度;〔2〕当三角形ADP而积为3时,求P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3〕如图2,假设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点出发时间相同.那么当三角形BDQ,三角形BPC两者面积之差为,时,直接写出运动时2间t的值.3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 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 〔1〕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假设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假设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4〕假设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假设变化,请说明理由,假设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B O A0 84 .己知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1〕设.与b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4点8,请直接写出, b=,并在数轴上确定点4、点8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八向8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假设%-P8=6,求t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②假设点P从点4出发,到达点8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4在返回过程中,求当0P=3 时,t为何值?-8 0;85 .有理数a, b, 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且满足〔a-1〕2+|ab+3|=0, c=-2a+b.।।।।।।।।।; ,-4-3 -2 -1 0 1 2 3 4 5-4 -3 -2 -1 0 1 2 3 4 5〔1〕分别求a, b, c的值;〔2〕假设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i〕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3BC-k・AB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的改变而改变?假设存在,求出k的值:假设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假设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 B同时运动,何时点C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6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 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 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0〕秒,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假设点P、Q 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的坐标为〔2, 8〕,点N的坐标为〔2, 6〕,将线段MN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 〔点P和点Q分别是点M和点N的对应点〕,连接MP、NQ,点K 是线段MP的中点.〔1〕求点K的坐标:〔2〕假设长方形PMN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B、C、D、E分别是点M、N、Q、P、K的对应点〕,当BC与x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0E,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的面积S 〔不要求写出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0D,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假设存在,请求出t值;假设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观察以下根据一定规律堆砌的钢管的横截面图: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分析思路〕图形规律中暗含数字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的方法,从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把图形看成几个局部的组合,并保持结构,找到每一局部对应的数字规律,进而找到整个图形对应的数字规律.如:要解决上而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例入手:〔统一用S表示钢管总数〕〔解决问题〕⑴如图,如果把每个图形根据它的行来分割观察,你发现了这些钢管的堆砌规律了吗?像n=l、n=2的情形那样,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S=l+2 S=2+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其实,对同一个图形,我们的分析眼光可以是不同的.请你像⑴那样保持结构的、对每一个所给图形添加分割线,提供与⑴不同的分割方式;并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⑶用含n的式子列式,并计算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9 .如图,P是定长线段A8上一点,C、.两点分别从P、8出发以l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48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在线段8P上〕〔1〕假设C、.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C,请说明P点在线段A8上的位置:III 1 1 A CP D3〔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48上一点,且4Q-8Q=PQ,求丝的值.AB। ____________ । --------------------------------------------------------------- 1A P B〔3〕在〔1〕的条件下,假设C、.运动5秒后,恰好有CD =,AB.此时C点停止运动, 2.点继续运动〔.点在线段P8上〕,M、A/分别是CD、P.的中点,以下结论:①PM - PNMN的值不变;②一二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AB求值.111 1 1A CP D310.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8对应的数为2.⑴如图1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是方程2x+l二;x-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BC+A8?假设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假设不存在,说明理由:2⑵如图2,假设P点是8点右侧一点,%的中点为N为P8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 13 .问题一:如图1,4, 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 cm,甲,乙两点分别从相距3cm的A, 8两点同时出发到C点,假设甲的速度为8cm/s,乙的速度为6cm/s,设乙运动时间为x〔s〕,甲乙两点之间距离为y〔 cm〕 .⑴当甲追上乙时,x=.〔2〕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当甲追上乙前,y=;当甲追上乙后,甲到达C之前,y=;当甲到达C之后,乙到达C之前,y=.R乙问题二:如图2,假设将上述线段4c弯曲后视作钟表外国的一局部,线段48正好对应钟表上的弧4B 〔1小时的间隔〕,易知/408=30..⑴分针0D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cm;时针0E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cm .⑵假设从4 :00起计时,求几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图214.:如图,点A、B分别是NMON的边OM、ON上两点,0C平分NMON,在NCON的内部取一点P 〔点A、P、B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PA、PB .〔1〕探索NAPB与NMON、NPAO、NPBO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实你的结论:〔2〕设NOAP二x.,NOBP=y.,假设NAPB的平分线PQ交0C于点Q,求NOQP的度数〔用含有x、y的代数式表示〕.15.数轴上三点A, 0, B表示的数分别为6, 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假设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3)假设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假设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假设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 (1)①5;②0Q平分NA9C,理由详见解析:(2) 5秒或65秒时0C平分NPOQ:70 ,(3) t=——秒.3【解析】【分析】(1)①由N4OC=30.得到N80c=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NPOC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NCOQ度数,再算出旋转角NAOQ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NAOQ和NCOQ 度数比拟判断即可:(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NAOQ=3t, N4OC=30° +63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NCOQ=45°,利用乙4OQ、NAOC、N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实NAOQ与NPO8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NPO8=90° -33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N8OC度数:同时旋转后N4OC=30' +6t,那么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N8OC度数,同理再把N8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N8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详解】(1) ©V ZAOC=30" ,A ZBOC= 180° - 30° =150° ,9:0P^^ZB0C,:.ZCOP=- ZBOC=75° , 2:.ZCOQ=900 - 75° =15° ,:.ZAOQ= ZAOC - ZCOQ=30° -15° =15° , t=15-?3=5;②是,理由如下:VZCOQ=15° , 4OQ=15° ,:.OQ平分NAOC:(2) 9:0C^^ZP0Q.,NCOQ=1/POQ=45° .2设NA0Q=3t, Z/AOC=300 +6t,由NAOC- N4OQ=45° ,可得30+6t - 3t=45,解得:t=5,当30+6L 3t=225,也符合条件,解得:t=65 ,,5秒或65秒时,OC平分NPOQ:(3)设经过t秒后OC平分NPO8,•「OC 平分NPO8,1;./BOC=- NBOP, 2•••/40Q+N 80P=90 ° ,A ZBOP= 90° -3t,又N8OC=180口- ZAOC= 180" -300 - 63,180 - 30 - 6t=1 ( 90- 3t),2, 70解得t= ——・3【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2. (1) 4; (2) —3.5 或一0・5: (3)1的值为口、— . U 或16 16 8 8【解析】【分析】(1)先求出A8的长,由长方形八8c .的面积为12,即可求出4)的长;(2)由三角形4DP 面积为3,求出AP 的长,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P 在点八的左边:②点P 在点4的右边.(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假设Q 在8的左边,贝lj8Q=3-3t.由IS/aa-SrePck ],解方程即可:②假设Q 在8的右边,那么8Q=3L3.由|S,,BOQ -S.田c| = ;,解方程即可.【详解】(1) AB=1- (-2) =3.・二长方形 48CD 的面枳为 12, :.ABXAD=12, :.AD=12^3=4.故答案为:4.(2)三角形 4DP 面积为:-AP^AD=-APX^3, 2 2解得:4P=1.5,点P 在点4的左边:-2-1.5=35, 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点P 在点A 的右边:-2+L5=-0.5, P 点在数轴上表示-05 综上所述: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或-0.5.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假设Q 在8的左边,贝8Q=A8 - 4Q=3-3t.S ABOQU :8Q ・AD= )(3-31)x4 = 6-6/,S.,.BPC =;8P ・4D=;/x4 = 2l,|(6-6/)-2r| = ^-, 6-8/ = ±0.5,解得:g ■^或g :②假设Q 在8的右边,那么8Q=4Q-A8=3t —3.S A BOQ = — BQ9AD= — (3/ -3)X4 = 6r -6, S .田C 」8P ・4D=L X 4 = 21, 2 2 22 |(6/-6)-2/| = —, 4,一6 = ±0.5,解得:仁匚或U. 28 8 综上所述:t 的值为二、二、F 或1.16 16 8 8【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3. (1) - 14, 8-5t : (2) 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点P 运动 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 表示的数为8-5t : (2)设t 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和②点P 、Q 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 值即 可:(3)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那么AC=5x, BC=3x,根据AC-BC 二AB,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 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 B在A点左边,AB=22,,点B表示的数是8-22二-14,•二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4, 8 - 5t;(2)假设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2. 5;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13.答:假设点P、Q同时出发,2. 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c B Qd )0 6那么AC=5x, BC=3x,VAC - BC二AB....5x - 3x=22,解得:x=ll,・•.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U 01 1 1 1 1MN=MP+NP二一AP+-BP二一(AP+BP)二一AB二一X22=ll; 2 2 2 2 2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p N B M O A•1—110 81 1 1 1MN = MP-NP 二一AP- - BP 二一 (AP・BP)二一AB 二11, 2 2 2 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3 194. (1) -4, 6: (2)①4:②一,或一 2 2【解析】【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 b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2)①根据PA - PB = 6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进而得到点P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0P = 3时,分两种情况:(I) P在原点右边;(口) P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详解】(1)•••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a= - 4, b = 6.如下图:A B_I ------- _I_I ------- !~!~~! ----- !~~!•-------8 -4 0 6 8故答案为-4, 6:(2)①:3=23 AB=6- ( - 4) =10,.\PB=AB - PA=10 - 2t.VPA- PB = 6,A 2t - (10-2t ) =6,解得t=4,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为-4+2t= - 4+2x4=4: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13(I )如果P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10+ (6 - 3) =13, t=—;219(II)如果P 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10+ (6+3) =19, t=—.【点睛】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5. (1) 1, -3, -5 (2) i)存在常数m, m=6这个不变化的值为26, ii) 11.5s【解析】【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b、c的值即可:(2) i)根据3BC-k・AB求得k的值即可:ii)当AC=,AB时,满足条件.3【详解】(1)Ya、b 满足(a-1) 2+|ab+3|=0,Aa-l=0 且ab+3=0.解得a=l, b=-3.c=-2a+b=-5.故a, b, c的值分别为1, -3, 5(2)i)假设存在常数k,使得3BC-k・AB不随运动时间t的改变而改变.那么依题意得:AB=5+t, 2BC=4+6t.所以m・AB-2BC=m (5+t) - (4+6t) =5m+mt-4-6t 与t 的值无关,即m-6=0,解得m=6,所以存在常数m, m=6这个不变化的值为26.Ii) AC」AB,3AB=5+t, AC=-5+3t- (l+2t) =t-6,t-6=l (5+t),解得t=ll.5s.3【点睛】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6. (1) -4, 6-5t; (2)①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1或9 秒时,点P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先标出点A,然后根据B在A的左侧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点B,由点P 从点A出发向左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表示出点P即可;〔2〕①由于点P和Q都是向左运动,故当P追上Q时相遇,根据P比Q多走了10个单位长度列出等式,根据等式求出t的值即可得出答案;②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是点P追上点Q之前,第二种是点P追上点Q之后.【详解】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那么OB = AB - OA=4, 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53・・•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2所表示的数为:6-53故答案为-4, 6-5t;〔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得5t=10+3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当P不超过Q,贝10+3a - 5a=8,解得a = L当P超过Q,那么10+3a+8 = 5a,解得a = 9: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点睛】在数轴上找出点的位置并标出,结合数轴求追赶和相遇问题是此题的考点,正确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7. 〔1〕〔4, 8〕⑵%oAE = 8-t ⑶ 2 秒或 6 秒【解析】【分析】〔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而积S ;〔3〕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_Lx轴于G,过D作DHJ_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PM = 4,•.•K是PM的中点,AMK = 2 ,■1点M的坐标为(2 , 8),点N的坐标为(2,6), ,MN〃y 轴,-,K (4, 8);(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 ,,0F = 8 - t ,1 1 z/.S A OAE =— OF・AE = — ( 8 - t ) x2 = 8 - t ;2 2(3)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0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 ,那么B ( 2 , 6 - t ) ,0(6,0), AOG = 2 , GH=4 , BG = 6 - t , DH = 8 - t , OH =6 ,S^OBD =S AOBG+S /边形DBGH+S AODH ,1 1 z、 1=-OG・BG+— ( BG+DH )・GH — -OH,DH r2 2 ' 2=—x2 ( 6-t ) + — x4 ( 6 - t+8 - t ) - - x6 ( 8 - t ), 2 2 2=10 - 2t ,V S A.OBD - S AOA E/A10 - 2t = 8 - t , t = 2 ;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11 , 、 =-OH>DH- - ( B G+DH )・GH - 2 21 , 、 1 , =—x2 ( 8-t ) - - x4( 6 - t+8 - t 2 2 =2t - io ,,*, S AOBD = S AOAE i.\2t - 10 = 8 - t ,t = 6 ;综上,t 的值是2秒或6秒.【点睛】此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而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8 . ( 1) S =3 + 4 + 5 + 6;S = 4 + 5 + 6 + 7 + 8 ;(2)方法不唯一,见解析:(3 )方法不唯 一,见解析【解析】【分析】先找出前几项的钢管数,在推出第n 项的钢管数.【详解】(1) S = 3 + 4 + 5 + 6;S =4 + 5 + 6 + 7+8(2)方法不唯一,例如:S = l+2 S = l + 2+3+3 S = l + 2+3+4+4+4 S = 1 + 2+3+4+5+5+5+51 一OG ・BG ,2 4鑫S A OBD = S A ODH -S 四边形 DBGH - S^OBG ,(3)方法不唯一,例如:S = 〃+(〃 +1)+(〃+ 2)+•….+ 2〃=(〃 + 〃 + + 〃) + (1 + 2 + + 〃) 23 / 八【点睛】此题主要考察代数式的规律探索及求和,需要仔细分析找到规律.9. (1)点P在线段AB上的1处:(2)1;(3)②丝的值不变. 3 3 AB【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g 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二;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 = PN-PM = — AB . 12【详解】解:(1)由题意:BD=2PCVPD=2AC , ABD+PD=2 ( 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处:(2)如图:«----------- 1------------ 1 1A P 0 EVAQ-BQ=PQ ,,AQ=PQ+BQ ,VAQ=AP+PQ ,AAP=BQ , 1 ,PQ二一AB ,.尸._1..南一3z .与MN.比T士〔3 〕②——的值不变.AB理由:如图, 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AB,21,CM二一AB ,41APM=CM-CP=-AB-5 ,42VPD=-AB-10 ,31 z2 、 1APN=-〔-AB-10 〕 =-AB-5 , 2 3 31AMN=PN-PM= —AB ,12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MW _石1~AB~ AB _12【点睛】此题考查了比拟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9 7 310 . 〔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一;〔2〕正确的结论是:PM- -8N的值不 2 2 4变,且值为2.5 .【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入8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8C+48=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 V-3〕、②当点P在线段八8上时〔-3AV2〕和③当点P在点8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就有%;"3, P8=〃-2,根3 1 3据条件表示出PM、8/V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 -8/V和②7PM+ - 8N求出其值即4 2 4可解答.【详解】⑴丁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8对应的数为2 ,48 = 5 .解方程2x+l=Lx - 5得x=-4. 2 所以8c =2 - ( -4)=6 .所以.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 ①当点P在点.的左侧时,a < - 3 ,PA=- 3- a,P8 = 2-.,所以4P+P8 =-2a - 1 = 8 ,解得a=--y , -£< - 3满足条件:②当点P 在线段48 上时,-3<a<2 t PA = a- ( - 3 )= a+3 , PB = 2 -.,所以%+P8=a+3+2 - a=50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 在点8 的右侧时,a>2 , PA = a- ( -3)= a+3 , PB = a- 2 .,77所以%+P8 =.+3+.- 2=2.+1= 8,解得:a 二十,彳>2,9 7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手咕.⑵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PA = n+3 , P8 =.-2 . ,「雨的中点为M,/. PM= -PA = ^-.2 2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2 2..BA/ = -PB = -x(n-2). sJ %J3 n+3 3 2 , 、PM - - 8/V = -x—x ( n - 2 ),4 / 4 §r =77 (不变).②!PM+;8N=呼+ g 乂*(n - 2 ) = yn - (随P点的变化而变化).2 4 4 434 4・•.正确的结论是:PM-*/V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11. (1) 45°; (2) 45°;(3)45°或135°.【解析】【分析】(1)由NBOC的度数求出NAOC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定义求出NCOD与NCOE的度数, 相加即可求出NDOE的度数:〔2〕ND0E度数不变,理由为: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COD为/AOC的一半,NCOE为NCOB的一半,而NDOE=NCOD+NCOE,即可求出NDOE度数为45度;〔3〕分两种情况考虑,同理如图3,那么NDOE为45.:如图4,那么NDOE为135..【详解】〔1〕如图,ZAOC=90° - ZBOC=20°zVOD X OE分别平分NAOC和NBOC ,AZCOD=ZAOC=10o r NCOE」ZBOC=35°f 2AZDOE=ZCOD+ZCOE=45°;(2) NDOE的大小不变,理由是:1 1 1 z、 1ZDOE= ZCOD+ ZCOE= - ZAOC+ - ZCOB= - ( ZAOC+ZCOB ) =- ZAOB=45°; 2 2 2 2(3 ) NDOE的大小发生变化情况为:如图③,那么NDOE为45.:如图④,那么NDOE为135.,分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VOD. 0E分别平分NAOC和NBOC,1 1AZCOD=-ZAOC , ZCOE=- ZBOC , 2 2AZDOE=ZCOD - ZCOE=- ( ZAOC - ZBOC ) =45°; 2如图4所示,VOD S OE分别平分NAOC和NBOC ,I I,ZCOD=-ZAOC , ZCOE=- ZBOC , 2 2A ZDOE=ZCOD+ZCOE=- ( ZAOC+ZBOC ) = - x270°=135° . 2 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有关计算,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2. ( 1)2或10;(2)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解析】【分析】(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分优点在M、N之间和优点在点N右边,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优点的定义可知分三种情况:①P为(A. B)的优点;②P为(B, A)的优点:③B为(A, 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 进而得出t的值.【详解】解:(1)设所求数为X,当优点在M、N之间时,由题意得x - ( -2)=2 (4-x),解得x=2;当优点在点N右边时,由题意得x- ( -2)=2(x-4),解得:x=10;故答案为:2或10;(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贝lj PA=x+20 , PB=40 - x , AB=40 - ( - 20 ) =60 , 分三种情况:①P为(A , B)的优点.由题意,得PA=2PB,即x- ( - 20 ) =2 ( 40 - x ),解得x=20 ,/. t= ( 40 - 20 ) +4=5 (秒);②P为(B , A)的优点.由题意,得PB=2PA,即40 - x=2 ( x+20 ),解得x=0 ,/. t= ( 40 - 0 ) 4-4=10 (秒):③B为(A, P)的优点.由题意,得AB=2PA,即60=2 ( x+20 )解得x=10 ,此时,点P为AB的中点,即A也为(B, P)的优点,/. t=30M=7.5 (秒);综上可知,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点睛】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适宜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3 3 1 24013.问题一、(1)二;(2) 3-2x: 2廿3; 13-6* 问题一、(1)-;—;-—.2 5 20 11【解析】【分析】问题一根据等量关系,路程=速度x时间,路程差=路程1-路程2,即可列出方程求解.【详解】问题一:(1)当甲追上乙时,甲的路程二乙的路程+3所以,8x = 6x+32x = 33 x = —23 故答案为大.2(2)当甲追上乙前,路程差=乙所行的路程+3-甲所行的路程;所以,y = 6x + 3-8K =3-2X.当甲追上乙后,甲到达c之前,路程差二甲所行的路程-3-乙所行的路程;所以,y = 8x-3-6x = 2x-3.当甲到达C之后,乙到达C之前,路程差=总路程-3-乙所行的路程;所以,y = 16—3 - 6x = 13—6x.问题二:(1)由题意AB为钟表外围的一局部,且NAO8=30°可知,钟表外围的长度为3x12 = 360〃分针OD的速度为364-60 = -cn/nin时针OE的速度为3^60 = —203 1故OD每分钟转动,OE每分钟转动一cm . 5 20(2 ) 4点时时针与分针的路程差为4x3 = 12cm设“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3 1由题意得,-= u x +12解得,x = —.11240即—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11【点睛】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14 . ( 1)见解析:(2 ) ZOQP=180o+-x°-,丫°或/0(^=,乂° - -y° .2 2 2 2【解析】【试题分析】(1)分下面两种情况进行说明;①如图1,点P 在直线AB 的右侧,ZAPB+Z MON+Z PAO+Z PBO=360°f②如图2,点P在直线AB的左侧,ZAPB=Z MON+Z PAO+Z PBO ,(2)分两种情况讨论,如图3和图4.【试题解析】(1)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点P 在直线AB 的右侧,ZAPB+Z MON+z PAO+Z PBO=360° ,证实::四边形AOBP的内角和为(4 - 2 ) xl80°=360°r••. Z APB=3600 - Z MON - Z PAO - Z PBO ;②如图2,点P在直线AB的左侧,ZAPB=Z MON+Z PAO+Z PBO ,证实:延长AP交ON于点D,ADB是aAOD的外角,/. Z ADB=Z PAO+Z AOD ,••,N ABB是4PDB的外角,Z APB=Z PDB+Z PBO ,/. Z APB=Z MON+Z PAO+Z PBO ;(2)设NM0N=2m° , Z APB=2n°,,/ OC 平分NMON ,/. Z AOC=i-Z M0N=m° ,•「PQ 平分NAPB ,「・Z APQ二;N APB=n°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图 3 , N OQP=Z MOC+Z PAO+Z APQ, RPZOQP=m°+x o+n°©Z OQP+Z CON+Z OBP+Z BPQ=360°fZ OQP=360° - Z CON - Z OBP - Z BPQ,即NOQP=360° - m° - y° - n°②,①+②得2Z OQP=360°+x° - y°r04第二种情况:如图 4 f / Z OQP+Z APQ=Z MOC+Z PAO f即NOQP+n°=m°+x° ,/. 2Z OQP+2n o=2m o+2x°© ,: Z APB=Z MON+Z PAO+Z PBO , 2n o=2m°+x o+y0@ ,①-②得2Z OQP=x° - y° ,:乙 OQP=~x°-聂,综上所述,ZOQP=180o+-^x° -泰.或NOQP M*.- -1y° .15 . 〔1〕1;〔 2〕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解析】试题分析:〔1〕由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 BC=4x, AB=10,根据R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试题解析:解:〔1〕〔1〕VA, B表示的数分别为6, 4, AAB=10>VPA=PB,・••点p表示的数是1,〔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 〔如图〕那么:AC = 6x BC = 4x AB = 10VAC - BC = AB,6x - 4x = 10解得,x = 5,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 点P在A、B之间运动时:MN = MP + NP=^AP+^BP = j 〔 AP + BP 〕 = jAB = 5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 一•——S. _____________ S _____________________ iP N6MN = MP-NP 二:AP-;BP二;〔AP-BP〕 = |A B = 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旋转问题压轴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旋转问题压轴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旋转问题压轴题训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旋转问题压轴题训练-初中数学压轴题-初一七年级数学压轴题 -内容很多,建议先收藏保存。

码字不容易,觉得好的可以点一下支持一下!1.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14cm,AD=8cm,动点P沿AB 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D开始沿DA→AB边,向点B以2cm/s的速度运动.P,Q同时开始运动,当点Q到达B点时,点P和点Q同时停止运动,用t (s)表示运动的时间.(1)当点Q在DA边上运动时,t为何值,使AQ=AP?(2)当t为何值时,AQ+AP等于长方形ABCD周长的(3)当t为何值时,点Q能追上点P?2.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直接写出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a,b,且a,b满足|a+9|=﹣(b﹣5)2,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1)直接写出a,b的值,并在下面的数轴上画出点A和点B;(2)分别用含t的式子表示OP和OQ的长;(3)当t为何值时,OP=OQ?(4)当t为何值时,OP=2OQ?5.如果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B和C对应的数分别为﹣1,2和6,数轴上另有一个点P对应的数为x.(1)AB=;(2)已知|x﹣2|=3,则P对应的数x为;(3)动点M、N同时分别从A、B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M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N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M到C的距离与N到C的距离相等.7.已知数轴上有A.B. 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PA= ,PC=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当点P运动到点C时,P、Q两点运动停止,①当P、Q两点运动停止时,求点P和点Q的距离;②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恰好在途中相遇.9.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 ,PC= .(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①在运动过程中,t为何值时P与Q重合?②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11.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a、b,已知AB=12,原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OA=2OB.(1)a= ,b= .(2)若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与点Q重合时,P,Q两点停止运动.①当t为何值时,2OP﹣OQ=4;②当点P到达点O时,动点M从点O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右运动,当点M追上点Q后立即返回,以同样的速度向点P运动,遇到点P后再立即返回,以同样的速度向点Q运动,如此往返,直到点P,Q停止时,点M也停止运动,求在此过程中点M行驶的总路程,并直接写出点M最后位置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有理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旋转问题压轴题训练目前整理了几千份资料,绝对有你需要用的资料。

上海第十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上海第十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上海第十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压轴题1.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解决如下问题: (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2.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 在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 和b (b a >),则线段AB 的长(点A 到点B 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 -.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 到达P 点,再向右移动7cm 到达Q 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 ,Q 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 向左移动x cm ,点Q 向右移动3x cm ,则移动后点P 、点Q 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 的长.(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3)若P 、Q 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当t 为多少时PQ=2cm ?3.如图,在数轴上的A 1,A 2,A 3,A 4,……A 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 1,a 2,a 3,a 4,……a 20.若A 1A 2=A 2A 3=……=A 19A 20,且a 3=20,|a 1﹣a 4|=12.(1)线段A 3A 4的长度= ;a 2= ;(2)若|a 1﹣x |=a 2+a 4,求x 的值;(3)线段MN 从O 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 与线段A 1A 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 =5,求线段MN 的运动速度.4.已知∠AOB =110°,∠COD =40°,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AOE ﹣∠BOF 的值;(2)如图2,当∠COD 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 秒(0<t <10),在旋转过程中∠AOE ﹣∠BOF 的值是否会因t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 =14°时,t = 秒.5.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 = 度.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 到M ,OE 平分∠BOM ,OF 平分∠COM ,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 的度数.6.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7.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其中A 表示的数为-2,B 表示的数为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使得AC+BC=n ,则称点C 叫做点A 、B 的“n 节点”.例如图1所示:若点C 表示的数为0,有AC+BC=2+2=4,则称点C 为点A 、B 的“4节点”.请根据上述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若点C 为点A 、B 的“n 节点”,且点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求n 的值; (2)若点D 是数轴上点A 、B 的“5节点”,请你直接写出点D 表示的数为______; (3)若点E 在数轴上(不与A 、B 重合),满足BE=12AE ,且此时点E 为点A 、B 的“n 节点”,求n 的值.8.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 ∣.直接应用: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 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3)若∣a-2∣+∣a+4∣=10,则a =______;实际应用: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七年级数学(上)期末压轴题汇编——数轴类

七年级数学(上)期末压轴题汇编——数轴类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压轴题汇编——数轴类1.阅读材料:小兰在学习数轴时发现:若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1、3,则线段MN的长度可以这样计算:|−1−3|=4或|3−(−1)|=4,那么当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m、n时,线段MN的长度可以表示为|m−n|或|n−m|.请你参考小兰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在数轴上,点A、B、C分别表示数a、b、c.给出如下定义:若|a−b|=2|a−c|,则称点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1)如图1,a=−1.①若c=2,点D、E、F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3、5、7,在这三个点中,点是点A、C的双倍绝对点;②若|a−c|=2,则b=;(2)若a=3,|b−c|=5,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则c的最小值为;(3)线段PQ在数轴上,点P、Q分别表示数−4、−2,a=3,|a−c|=2,线段PQ与点A、C同时沿数轴正方向移动,点A、C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线段PQ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移动的时间为t(t>0),当线段PQ上存在点A、C的双倍绝对点时,求t的取值范围.2.“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数轴上,若C到A的距离刚好是3,则C点叫做A的“幸福点”,若C到A、B的距离之和为6,则C叫做A、B的“幸福中心”(1)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则A的幸福点C所表示的数应该是;(2)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4,点N所表示的数为−2,点C就是M、N的幸福中心,则C所表示的数可以是(填一个即可);(3)如图3,A、B、P为数轴上三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1,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所表示的数为8,现有一只电子蚂蚁从点P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经过多少秒时,电子蚂蚁是A 和B的幸福中心?3.对于数轴上的点A ,B ,C ,D ,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CD 的中点,若()2e MN AB CD =+,则将e 的值称为线段AB ,CD 的相对离散度.特别地,当点M ,N 重合时,规定0e =.设数轴上点O 表示的数为0,点T 表示的数为2.(1)若数轴上点E ,F ,G ,H 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则线段EF ,OT 的相对离散度是 ,线段FG ,EH 的相对离散度是 ;(2)设数轴上点O 右侧的点S 表示的数是s ,若线段OS ,OT 的相对离散度为12e =,求s 的值; (3)数轴上点P ,Q 都在点O 的右侧(其中点P ,Q 不重合),点R 是线段PQ 的中点,设线段OP ,OT 的相对离散度为1e ,线段OQ ,OT 的相对离散度为2e ,当12e e =时,直接写出点R 所表示的数r 的取值范围.4.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3.对于数轴上的图形M ,给出如下定义:P 为图形M 上任意一点,Q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如果线段PQ 的长度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 关于线段AB 的极小距离,记作d 1(M ,AB );如果线段PQ 的长度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图形M 关于线段AB 的极大距离,记作d 2(M ,AB ).例如:点K 表示的数为4,则d 1(点K ,线段AB )=1,d 2(点K ,线段AB )=3.已知点O 为数轴原点,点C ,D 为数轴上的动点.(1)1d (点O ,线段)AB = ,2d (点O ,线段)AB = ;(2)若点C ,D 表示的数分别为m ,2m +,1d (线段CD ,线段)2AB =.求m 的值;(3)点C 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D 从表示数2−的点出发,第1秒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2秒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x 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第3秒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x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4秒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沿x 轴负方向匀速运动,⋯,按此规律运动,C ,D 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若2d (线段CD ,线段)AB 小于或等于6,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t 可以等于0)5.点M,N是数轴上的两点(点M在点N的左侧),当数轴上的点P满足PM=2PN时,称点P为线段MN的“和谐点”.已知,点O,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0,a,b,回答下面的问题:(1)当a=−1,b=5时,求线段AB的“和谐点”所表示的数;(2)当b=a+6且a<0时,如果O,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个点组成的线段的“和谐点”,直接写出此时a的值.6.对于数轴上的点M,线段AB,给出如下定义:P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点M,线段AB的“近距”,记作d1(点M,线段AB);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点M,线段AB的“远距”,记作d2(点M,线段AB).特别的,若点M与点P重合,则M,P两点间的距离为0.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3.例如,如图,若点C表示的数为5,则d1(点C,线段AB)=2,d2(点C,线段AB)=7.(1)若点D表示的数为−3,则d1(点D,线段AB)=,d2(点D,线段AB)=;(2)若点E表示的数为x,点F表示的数为x+1.d2(点F,线段AB)是d1(点E,线段AB)的3倍.求x的值.7.在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记作点O.点A,B是该数轴上不重合的两点,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定义如下:若射线AB上存在一点C,满足线段AB+AC=2AO,则称点C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如图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的示意图.当点C与点A重合时,规定AC=0.(1)当点A表示的数为1时,①点B表示的数为1.5,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B与O重合,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③若点B关于点A存在联动点,则点B表示的数x的取值范围是.(2)当点A表示的数为a时,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为C,点B表示的数为1−,点C表示的数为1,则a的取值范围是.8.A ,B 两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点A 对应的有理数为−6,点B 对应的有理数为4.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当t =1时,AP 的长为 ,点P 表示的有理数为 ;(2)当15PB AB =时,求t 的值.9.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将点P沿数轴水平方向,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n 秒,得到点P'.称这样的操作为点P的“m速移”,点P'称为点P的“m速移”点.(1)当m=1,n=3时,①如果点A表示的数为−5,那么点A的“m速移”点A'表示的数为;②点B的“m速移”点B'表示的数为4,那么点B表示的数为;③数轴上的点M表示的数为1,如果CM=2C'M,那么点C表示的数为;(2)数轴上E,F两点间的距离为2,且点E在点F的左侧,点E,F通过“2速移”分别向右平移t1,t2秒,得到点E',F',如果E'F'=2EF,请直接用等式表示t1,t2的数量关系.10.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AC=2BC时,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如图2,如果BC=2AC时,则称点C是线段BA的内二倍分割点.−、2、1、0,则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例如:如图3,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数1点;点D是线段BA内二倍分割点.−,点N所表示的数为7.MN的内二倍分割(1)如图4,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表示的数是;NM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2)如图5,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30−,点B所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t>秒.①线段BP的长为;(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求当t为何值时,P、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内二倍分割点.11.数学课上李老师说:咱们一起来玩儿一个找原点的游戏吧!(1)如图1,在数轴上标有A,B两点,已知A,B两点所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①如果点A所表示的数是−5,那么点B所表示的数是;②在图1中标出原点O的位置;(2)图2是小慧所画的数轴,数轴上标出的点中任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都相等.根据小慧提供的信息,标出隐藏的原点O的位置,写出此时点C所表示的数是;(3)如图3,数轴上标出若干个点,其中点A,B,C,D所表示的数分别为a,b,c,d.①用a,c表示线段AC的长为;②如果数轴上标出的若干个点中每相邻两点相距1个单位(如BC=1),且d−2a=10.判断此时数轴上的原点是A,B,C,D中的哪一点,并说明理由.12.对于数轴上给定的两点M,N(M在N的左侧),若数轴上存在点P,使得MP+2NP=k,则称点P 为点M,N的“k和点”.例如,如图1,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0,2,点P表示的数为1,因为MP +2NP=3,所以点P是点M,N的“3和点”.(1)如图2,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①若点C在线段AB上,且点C是点A,B的“5和点”,则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D是点A,B的“k和点”,且AD=2BD,则k的值为;(2)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为a,点F在点E的右侧,EF=4,点T是点E,F的“6和点”,请求出点T 表示的数t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13.对于数轴上的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n (n 是大于1的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另外两个点的“n 倍和谐点”.例如:数轴上点A ,B ,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2,4,此时点B 是点A ,C 的“2倍和谐点”;(1)若点A 表示数是1−,点C 表示的数是5,点1B ,2B ,3B ,依次表示4−,12,7各数,其中是点A ,C 的“3倍和谐点”的是 ;(2)点A 表示的数是20−,点C 表示的数是40,点Q 是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Q 是点A ,C 的“4倍和谐点”,求此时点Q 表示的数;②若点Q 在点A 的右侧,且点Q 是点A ,C 的“n 倍和谐点”,用含有n 的式子直接写出此时点Q 所表示的数.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已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AB.(一)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AB=OB=|b|−|a|=b−a=|a−b|.(二)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②如图3,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a−b|.③如图4,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A+OB=|a|+|b|=a+(−b)=a−b=|a−b|.综上,数轴A,B两点的距离AB=|a−b|.利用上述结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1,点B表示的数是x,且点B与点A在原点的同侧,AB=3,则x=.(2)数轴上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1,点B表示的数绝对值是3,则AB=.(3)若点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4、2,设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x,当|PA|+|PB|=8时,直接写x的值.15.已知,点O 是数轴的原点,点A 、点B 是数轴上不重合的两个点,且点A 在点B 的左边,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在上述条件下,解决问题:(1)如果点A 表示的数是4,点B 表示的数是6,那么点M 表示的数是 ;(2)如果点A 表示的数是3−,点M 表示的数是2,那么点B 表示的数是 ;(3)如果点A 表示的数是a ,点B 表示的数是b ,那么点M 表示的数是 ;(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温馨提示:如图,设点M 表示的数是x ,那么线段AM x a =−,线段BM b x =−.由于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AM BM =.因此得到关于x 的方程:x a b x −=−.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4)如果点A 表示的数是2−,点C 表示的数是3,点B 是线段OC 上的一点,点M 表示的数为m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5)如果点E 表示的数是1,点F 表示的数是x ,点A 从点E 出发,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B 从点F 出发,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0)t t >. ①当5x =时,如果6EM =,那么t 的值是 ;②当3t 时,如果9EM ,求x 的取值范围.。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 (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2.已知数轴上,点A 和点B 分别位于原点O 两侧,AB=14,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1) 若b =-4,则a 的值为__________. (2) 若OA =3OB ,求a 的值.(3) 点C 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 .若O 为AC 的中点,OB =3BC ,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 的值.3.已知AOD α∠=,OB 、OC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当160α=︒,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求MON ∠的大小; (2)如图2,若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20BOC ∠=︒,60MON ∠=︒,求α.4.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 = 度.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 到M ,OE 平分∠BOM ,OF 平分∠COM ,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 的度数.5.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6.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31122334223344++=-+-+-=⨯⨯⨯. ()1观察发现()1n n 1=+______;()1111122334n n 1+++⋯+=⨯⨯⨯+______.()2拓展应用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 ,记2个数的和为1a ;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4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2,记4个数的和为2a ;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8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3,记8个数的和为3a;第四次将八个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4,记16个数的和为4a;⋯⋯如此进行了n次.na=①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②当na6188=时,求123n1111a a a a+++⋯⋯+的值.7.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a+24|+|b+10|+(c-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求a、b、c的值;(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8.如图1,线段AB的长为a.(1)尺规作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延长线段BA到D,使AD=AC.(先用尺规画图,再用签字笔把笔迹涂黑.)(2)在(1)的条件下,以线段AB所在的直线画数轴,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请在数轴上标出点C,D两点,并直接写出C,D两点表示的有理数,若点M 是BC的中点,点N是AD的中点,请求线段MN的长.(3)在(2)的条件下,现有甲、乙两个物体在数轴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从点D处开始,在点C,D之间进行往返运动;乙从点N开始,在N,M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甲、乙同时开始运动,当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甲、乙同时停止运动,若甲的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乙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请求出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9.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 ()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10.已知,如图,A 、B 、C 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C 点在B 点左侧,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1)求出数轴上B 点对应的数及AC 的距离.(2)点P 从A 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则BP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P 点自A 点向C 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 ,A ,B 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 点运动到B 点时,另一点Q 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 点出发,也向C 点运动,点Q 到达C 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 点,那么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为(2,8),点N 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 (点P 和点Q 分别是点M 和点N 的对应点),连接MP 、NQ ,点K 是线段MP 的中点. (1)求点K 的坐标;(2)若长方形PMNQ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 、B 、C 、D 、E 分别是点M 、N 、Q 、P 、K 的对应点),当BC 与x 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 、O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 的面积S (不要求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 、OD ,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三角形O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 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1)点D表示的数是;(直接写出结果)(2)线段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①求t的值;②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P,满足3BD PA PC-=?若存在,求出点P表示的数x;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0)0(0)(0)x xx xx x>⎧⎪==⎨⎪-<⎩,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1||2|x x++-时,可令10x+=和20x-=,分别求得1x=-,2x=(称1-、2分别为|1|x+与|2|x-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和2x=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1)1x<-;(2)1-≤2x<;(3)x≥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当1x<-时,原式()()1221x x x=-+--=-+;(2)当1-≤2x<时,原式()()123x x=+--=;(3)当x≥2时,原式()()1221x x x=++-=-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xx x-+<-⎧⎪=-≤<⎨⎪-≥⎩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1)填空:|2|x+与|4|x-的零点值分别为;(2)化简式子324x x-++.14.已知:∠AOB是一个直角,作射线OC,再分别作∠AOC和∠BOC的平分线OD、OE.(1)如图①,当∠BOC=70°时,求∠DOE的度数;(2)如图②,若射线OC在∠AOB内部绕O点旋转,当∠BOC=α时,求∠DOE的度数.(3)如图③,当射线OC在∠AOB外绕O点旋转时,画出图形,直接写出∠DOE的度数.15.如图①,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当OM平分∠BOC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的延长线OP(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MEN=90°;(2)∠MEN=105°;(3)∠FEG=2α﹣180°,∠FEG=180°﹣2α.【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2)根据∠MEN=∠NEF+∠FEG+∠MEG,求出∠NEF+∠MEG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详解】(1)∵EN平分∠AEF,EM平分∠BEF∴∠NEF=12∠AEF,∠MEF=12∠BEF∴∠MEN=∠NEF+∠MEF=12∠AEF+12∠BEF=12(∠AEF+∠BEF)=12∠AEB∵∠AEB=180°∴∠MEN=12×180°=90°(2)∵EN平分∠AEF,EM平分∠BEG∴∠NEF=12∠AEF,∠MEG=12∠BEG∴∠NEF+∠MEG=12∠AEF+12∠BEG=12(∠AEF+∠BEG)=12(∠AEB﹣∠FEG)∵∠AEB=180°,∠FEG=30°∴∠NEF+∠MEG=12(180°﹣30°)=75°∴∠MEN=∠NEF+∠FEG+∠MEG=75°+30°=105°(3)若点G在点F的右侧,∠FEG=2α﹣180°,若点G在点F的左侧侧,∠FEG=180°﹣2α.【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1)10;(2)212±;(3)288.5±±,【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的值为10.(2)分两种情况,点A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的长度,从而得出a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时,a的值.(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详解】(1)解:若b=-4,则a的值为 10(2)解:当A在原点O的右侧时(如图):设OB=m,列方程得:m+3m=14,解这个方程得,7m2 =,所以,OA=212,点A在原点O的右侧,a的值为212.当A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a=-21 2综上,a的值为±212.(3)解: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综上,点c的值为:±8,±28 5.【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1)80°;(2)140°【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BOM=12∠AOB,∠BON=12∠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B+∠BOD,∠MON=∠BOM+∠BON,结合三式求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MOC=12∠AOC,∠BON=12∠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C+∠BOD-∠BOC,∠MON=∠MOC+∠BON-∠BOC结合三式求解.【详解】解:(1)∵OM平分∠AOB,ON平分∠BOD,∴∠BOM=12∠AOB,∠BON=12∠BOD,∴∠MON=∠BOM+∠BON=12∠AOB+12∠BOD=12(∠AOB+∠BOD).∵∠AOD=∠AOB+∠BOD=α=160°,∴∠MON=12×160°=80°;(2)∵OM平分∠AOC,ON平分∠BOD,∴∠MOC=12∠AOC,∠BON=12∠BOD,∵∠MON=∠MOC+∠BON-∠BOC,∴∠MON=12∠AOC+12∠BOD -∠BOC=12(∠AOC+∠BOD )-∠BOC.∵∠AOD=∠AOB+∠BOD,∠AOC=∠AOB+∠BOC,∴∠MON=12(∠AOB+∠BOC+∠BOD )-∠BOC=12(∠AOD+∠BOC )-∠BOC,∵∠AOD=α,∠MON=60°,∠BOC=20°,∴60°=12(α+20°)-20°,∴α=14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明确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即可,把∠AOC、∠BOC、∠AOB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COM,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MOF,即可求出∠EOF.【详解】解:(1)∵∠BOC=30°,∠AOB=45°,∴∠AOC=75°,∴∠AOC+∠BOC+∠AOB=150°;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则∠1=3x+30°,∵∠1+∠2=90°,∴x+3x+30°=90°,∴x=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 =180°﹣45°=135°,∠COM =180°﹣15°=165°, ∵OE 为∠BOM 的平分线,OF 为∠COM 的平分线,∴∠MOF =12∠COM =82.5°,∠MOE =12∠MOB =67.5°, ∴∠EOF =∠MOF ﹣∠MOE =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5.(1)23+(-3)3+43,73+(-5)3+(-6)3;(2)100;(3)25032;(4)9.38;(5)0;(6)24或40 【解析】 【分析】(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 【详解】(1)45=23+(-3)3+43,2=73+(-5)3+(-6)3, 故答案为23+(-3)3+43,73+(-5)3+(-6)3 (2)∵2a b a ab ⊗=-,∴()()532-⊗⊗-=⎡⎤⎣⎦(-5)⊗[32-3×(-2)]=(-5)⊗15 =(-5)2-(-5)×15 =100. (3)∵a 1=2,∴a 2=1112=--, a 3=11(1)--=12, 412112a ==-a 5=-1……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2500÷3=833……1,∴a 2500=a 1=2,∴122500a a a ++⋅⋅⋅+=833×(2-1+12)+2=25032.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9.35×8=74.8,9.44×8=75.52,∴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打分都是整数,∴总分也是整数,∴总分为75,∴平均分为75÷8=9.375,∴精确到百分位是9.38.故答案为9.38(5)2019÷4=504……3,∵1+2-3=0,4-5-6+7=0,8-9-10+11=0,……∴(1+2-3)+(4-5-6+7)+……+(2016-2017-2018+2019)=0∴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故答案为0(6)设x 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120x-400-100x=90x+800-120x解得:x=24.∵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400÷(100-90)=40(分钟)∴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24或40.【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6.(1)11n n 1-+,n n 1+(2)①()()n 1n 2m 3++②75364 【解析】【分析】 ()1观察发现:先根据题中所给出的列子进行猜想,写出猜想结果即可;根据第一空中的猜想计算出结果;()2①由16a 2m m 3==,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找规律可得结论;②由()()n 1n 2m 22713173++=⨯⨯⨯⨯知()()m n 1n 22237131775152++=⨯⨯⨯⨯⨯=⨯⨯,据此可得m 7=,n 50=,再进一步求解可得.【详解】()1观察发现:()111n n 1n n 1=-++; ()1111122334n n 1+++⋯+⨯⨯⨯+, 1111111122334n n 1=-+-+-+⋯+-+, 11n 1=-+, n 11n 1+-=+, n n 1=+; 故答案为11n n 1-+,n n 1+. ()2拓展应用16a 2m m 3①==,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 ⋯⋯()()n n 1n 2a m 3++∴=, 故答案为()()n 1n 2m.3++ ()()n n 1n 2a m 61883②++==,且m 为质数, 对6188分解质因数可知61882271317=⨯⨯⨯⨯,()()n 1n 2m 22713173++∴=⨯⨯⨯⨯, ()()m n 1n 22237131775152∴++=⨯⨯⨯⨯⨯=⨯⨯,m 7∴=,n 50=,()()n 7a n 1n 23∴=++, ()()n 131a 7n 1n 2=⋅++, 123n1111a a a a ∴+++⋯+ ()()33336m 12m 20m n 1n 2m =+++⋯+++()()311172334n 1n 2⎡⎤=++⋯+⎢⎥⨯⨯++⎢⎥⎣⎦31131172n 27252⎛⎫⎛⎫=-=- ⎪ ⎪+⎝⎭⎝⎭ 75364=.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得规律:()111n n 1n n 1=-++. 7.(1) a =-24,b =-10,c =10;(2) 点P 的对应的数是-443或4;(3) 当Q 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可得a+24=0,b+10=0,c-10=0,解可得a 、b 、c 的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可求点P 的对应的数;(3)分类讨论: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当Q点到达C点后,当P 点在Q点右侧时,根据两点间的距离是8,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1)∵|a+24|+|b+10|+(c-10)2=0,∴a+24=0,b+10=0,c-10=0,解得:a=-24,b=-10,c=10;(2)-10-(-24)=14,①点P在AB之间,AP=14×221=283,-24+283=-443,点P的对应的数是-443;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AP=14×2=28,-24+28=4,点P的对应的数是4;(3)∵AB=14,BC=20,AC=34,∴t P=20÷1=20(s),即点P运动时间0≤t≤20,点Q到点C的时间t1=34÷2=17(s),点C回到终点A时间t2=68÷2=34(s),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2t+8=14+t,解得t=6;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2t-8=14+t,解得t=22>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14+t+8+2t-34=34,t=463<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右侧时,14+t-8+2t-34=34,解得t=623>20(舍去),当点P到达终点C时,点Q到达点D,点Q继续行驶(t-20)s后与点P的距离为8,此时2(t-20)+(2×20-34)=8,解得t=21;综上所述:当Q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掌握非负数的性质,再结合数轴解决问题.8.(1)详见解析;(2)35;(3)﹣5、15、1123、﹣767.【解析】【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按要求做出即可;(2)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长度的计算求出;(3)认真分析甲、乙物体运行的轨迹来判断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分情况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相遇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位置.【详解】解:(1)如图所示;(2)根据(1)所作图的条件,如果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则有点C对应的数为30,点D对应的数为﹣30,MN=|20﹣(﹣15)|=35(3)设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所用时间为t,则t=223522MN⨯==35(秒)那么甲在总的时间t内所运动的长度为s=5t=5×35=175可见,在乙运动的时间内,甲在C,D之间运动的情况为175÷60=2……55,也就是说甲在C,D之间运动一个来回还多出55长度单位.①设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为t1,有5t1=2t1+15,t1=5(秒)而﹣30+5×5=﹣5,﹣15+2×5=﹣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5.②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2,有5t2+2t2=25+30+5+10,t2=10(秒)此时甲的位置:﹣15×5+60+30=15,乙的位置15×2﹣15=1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5.③设甲乙第三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3,有5t3﹣2t3=20,t3=203(秒)此时甲的位置:30﹣(5×203﹣15)=1123,乙的位置:20﹣(2×203﹣5)=1123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12 3④从时间和甲运行的轨迹来看,他们可能第四次相遇.设第四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t4,有5t4﹣1123﹣30﹣15+2t4=1123,t4=91621(秒)此时甲的位置:5×91621﹣45﹣1123=﹣767,乙的位置:1123﹣2×91621=﹣767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767.四次相遇所用时间为:5+10+203+91621=3137(秒),剩余运行时间为:35﹣3137=347(秒)当时间为35秒时,乙回到N 点停止,甲在剩余的时间运行距离为5×347=5257⨯=1767. 位置在﹣767+1767=10,无法再和乙相遇,故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为﹣5、15、1123、﹣767.【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作图及线段长度计算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两个点在数轴上做复杂运动时的运动轨迹和相遇的位置,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正确分析出可能相遇的情况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9.(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3)由题意,1PQ AB 2=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 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41662-+= 故答案为20,6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 表示的数为:43t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故答案为43t -+,162t -()13PQ AB 2=()43t 162t 10∴-+--=t 2∴=或6答:t 2=或6时,1PQ AB 2= ()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1PM PA 2∴=,1PN PB 2= ()1MN PM PN PA PB 2∴=-=- 1MN AB 10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10.(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34【解析】【分析】(1)根据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AB =30求出B 点对应的数;根据AC =4AB 求出AC 的距离;(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 =3t ,根据BP =AB ﹣AP 求解;②分P 点是A 、B 两个点的中点;B 点是A 、P 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③根据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2次.设Q 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 秒与P 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 从A 点出发,向C 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 =AB 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 到达C 点后返回到A 点的途中.根据CQ+BP =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详解】(1)∵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B 点对应的数为60﹣30=30;∵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AC=4AB =4×30=120;(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AP=3t ,∴BP=AB ﹣AP =30﹣3t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2AB=15,∴3t=15,解得t=5;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3t=60,解得t=20.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AQ﹣BP=AB,∴5x﹣3x=30,解得x=15,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CQ+BP=BC,∴5(x﹣24)+3x=90,解得x=1054,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4=﹣4834.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11.(1)(4,8)(2)S△OAE=8﹣t(3)2秒或6秒【解析】【分析】(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面积S;(3)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PM=4,∵K是PM的中点,∴MK=2,∵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MN∥y轴,∴K(4,8);(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则OF⊥AE,F(0,8﹣t),∴OF=8﹣t,∴S△OAE=12OF•AE=12(8﹣t)×2=8﹣t;(3)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12OG•BG+12(BG+DH)•GH﹣12OH•DH,=12×2(6-t)+12×4(6﹣t+8﹣t)﹣12×6(8﹣t),=10﹣2t,∵S△OBD=S△OAE,∴10﹣2t=8﹣t,t=2;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 (2,6﹣t ),D (6,8﹣t ),∴OG =2,GH =4,BG =6﹣t ,DH =8﹣t ,OH =6,S △OBD =S △ODH ﹣S 四边形DBGH ﹣S △OBG ,=12OH•DH ﹣12(BG+DH )•GH ﹣12OG•BG , =12×2(8-t )﹣12×4(6﹣t+8﹣t )﹣12×2(6﹣t ), =2t ﹣10,∵S △OBD =S △OAE ,∴2t ﹣10=8﹣t ,t =6;综上,t 的值是2秒或6秒.【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12.(1)16;(2)①t 的值为3或143秒;②存在,P 表示的数为314. 【解析】【分析】(1)由数轴可知,AB=3,则CD=6,所以D 表示的数为16,(2)①当运动时间是t 秒时,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 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分情况讨论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解答即可;②分情况讨论当t=3秒, t=143秒时,满足3BD PA PC -=的点P , 注意P 为线段AB 上的点对x 的值的限制.【详解】(1)16(2)①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当BC =2,点B 在点C 的右边时,由题意得:32-10-2BC t t =+=(),解得:t =3,当AD=2,点A 在点D 的左边时,由题意得:16--22AD t t ==,解得:t =143. 综上,t 的值为3或143秒 ②存在,理由如下:当t=3时,A 点表示的数为6,B 点表示的数为9,C 点表示的数为7,D 点表示的数为13. 则13-94-6|-7|BD PA x PC x ====,,,-3BD PA PC =,()4--6|-7|x x ∴=, 解得:314x =或112, 又P 点在线段AB 上,则69x ≤≤314x ∴=. 当143t =时,A 点表示的数为283,B 点表示的数为373,C 点表示的数为163,D 点表示的数为343. 则37343816-1-|-|3333BD PA x PC x ====,,, -3BD PA PC =,∴ 28161--|-|33x x ⎛⎫= ⎪⎝⎭, 解得:7912x =或176, 又283733x ≤≤, x ∴无解 综上,P 表示的数为314.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由路程=速度×时间结合运动方向找出运动t 秒时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2)根据3BD PA PC -=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13.(1) 2x =-和4x = ;(2) 35(4)11(43)35(3)x x x x x x --<-⎧⎪+-≤<⎨⎪+≥⎩【解析】【分析】(1)令x +2=0和x -4=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x +2|和|x -4|的零点值,(2)零点值x =3和x =-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 <-4、-4≤x <3和x ≥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x x -++的值即可.【详解】解:(1)2x =-和4x =,(2)由30x -=得3,x =由40x +=得4x =-,①当4x <-时,原式()()32435x x x =---+=--,②当4-≤3x <时,原式()()32411x x x =--++=+,③当x ≥3时,原式()()32435x x x =-++=+,综上所述:原式()35(4)11(43)353x x x x x x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14.(1)45°;(2)45°;(3)45°或135°.【解析】【分析】(1)由∠BOC 的度数求出∠AOC 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定义求出∠COD 与∠COE 的度数,相加即可求出∠DOE 的度数;(2)∠DOE 度数不变,理由为: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COD 为∠AOC 的一半,∠COE 为∠COB 的一半,而∠DOE=∠COD+∠COE ,即可求出∠DOE 度数为45度;(3)分两种情况考虑,同理如图3,则∠DOE 为45°;如图4,则∠DOE 为135°.【详解】(1)如图,∠AOC=90°﹣∠BOC=20°,∵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COD=∠AOC=10°,∠COE=12∠BOC=35°,∴∠DOE=∠COD+∠COE=45°;(2)∠DOE的大小不变,理由是:∠DOE=∠COD+∠COE=12∠AOC+12∠COB=12(∠AOC+∠COB)=12∠AOB=45°;(3)∠DOE的大小发生变化情况为:如图③,则∠DOE为45°;如图④,则∠DOE为135°,分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12∠AOC,∠COE=12∠BOC,∴∠DOE=∠COD﹣∠COE=12(∠AOC﹣∠BOC)=45°;如图4所示,∵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12∠AOC,∠COE=12∠BOC,∴∠DOE=∠COD+∠COE=12(∠AOC+∠BOC)=12×270°=13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有关计算,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5.(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解析】整体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如图②,∠AOC=120°,∴∠BOC=180°﹣120°=60°,又∵OM平分∠BOC,∴∠BOM=30°,又∵∠NOM=90°,∴∠BOM=90°﹣30°=60°,故答案为60°;(2)如图③,∵∠AOP=∠BOM=60°,∠AOC=120°,∴∠AOP=12∠AOC,∴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如图④,∵∠AOC=120°,∴∠AON=120°﹣∠NOC,∵∠MON=90°,∴∠AON=90°﹣∠AOM,∴120°﹣∠NOC=90°﹣∠AOM,即∠NOC﹣∠AOM=30°.。

初一期末数学试卷压轴题

初一期末数学试卷压轴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A. -2和3B. 0和-1C. 1和-1D. 0和02. 已知方程2x-3=5,那么x的值为()A. 2B. 3C. 4D. 53. 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正方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长方形4.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40°,则∠C的度数为()A. 40°B. 50°C. 60°D. 70°5. 已知函数y=2x+1,当x=3时,y的值为()A. 5C. 7D. 8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5,则这个数可能是()7.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90°,∠B=30°,则∠C的度数为()8.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BC于D,那么∠ADB的度数为()9. 已知一次函数y=kx+b(k≠0),当x=1时,y=2;当x=2时,y=4,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10. 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5,则AB之间的距离为()三、解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1. (15分)已知数列{an}中,a1=2,an+1=an+3(n≥1),求:(1)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数列{an}的前n项和。

12. (15分)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B=30°,∠C=75°,求:(1)三角形ABC的面积;(2)BC边上的高。

13. (15分)已知一次函数y=kx+b(k≠0),当x=1时,y=2;当x=2时,y=4,求:(1)这个函数的解析式;(2)当x=3时,y的值。

答案:一、选择题1. C3. C4. B5. C二、填空题6. ±57. 60°8. 90°9. y=2x-110. 8三、解答题11. (1)an=3n-1;(2)S_n=3n^2/2-3n/212. (1)S_ABC=3√3/2;(2)BC边上的高为√313. (1)y=2x-1;(2)y=5。

上海向明初级中学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上海向明初级中学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上海向明初级中学初一上学期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 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 cm,点Q向右移动3x 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2.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4.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5.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6.某商场在黄金周促销期间规定:商场内所有商品按标价的50%打折出售;同时,当顾客在该商场消费打折后的金额满一定数额,还可按如下方案抵扣相应金额:说明:[)a,b 表示在范围a b ~中,可以取到a ,不能取到b .根据上述促销方法,顾客在该商场购物可以获得双重优惠:打折优惠与抵扣优惠. 例如:购买标价为900元的商品,则打折后消费金额为450元,获得的抵扣金额为30元,总优惠额为:()900150%30480⨯-+=元,实际付款420元. (购买商品得到的优惠率100%)=⨯购买商品获得的总优惠额商品的标价, 请问:()1购买一件标价为500元的商品,顾客的实际付款是多少元?()2购买一件商品,实际付款375元,那么它的标价为多少元?()3请直接写出,当顾客购买标价为______元的商品,可以得到最高优惠率为______.7.(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为(2,8),点N 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 (点P 和点Q 分别是点M 和点N 的对应点),连接MP 、NQ ,点K 是线段MP 的中点.(1)求点K 的坐标;(2)若长方形PMNQ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 、B 、C 、D 、E 分别是点M 、N 、Q 、P 、K 的对应点),当BC 与x 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 、O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 的面积S (不要求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 、OD ,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三角形O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 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如图,以长方形OBCD 的顶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B 点坐标为(0,a),C点坐标为(c,b),且a、b、C满足6a +|2b+12|+(c﹣4)2=0.(1)求B、C两点的坐标;(2)动点P从点O出发,沿O→B→C的路线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DC上有一点M(4,﹣3),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PM的面积;(3)当t为何值时,三角形OPM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面积的13?直接写出此时点P的坐标.10.射线OA、OB、OC、OD、OE有公共端点O.(1)若OA与OE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72),OB平分∠AOE,OD平分∠COE(如图2),求∠BOD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绕点O在∠AOD内部旋转(不与OA、OD重合).探求:射线OC从OA转到OD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1.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尺(∠M=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秒,当OM恰好平分∠BOC时,如图2.①求t值;②试说明此时ON平分∠AOC;(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顺时针旋转,设∠AON=α,∠COM=β,当ON在∠AOC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也绕点O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请说明理由.12.如图①,点C 在线段AB 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 、AC 和BC ,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 是段AB 的“2倍点”.(1)线段的中点__________这条线段的“2倍点”;(填“是”或“不是”)(2)若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求AC 的长;(3)如图②,已知AB =20cm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2c m /s 的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移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1c m/s 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 (s ),当t =_____________s 时,点Q 恰好是线段AP 的“2倍点”.(请直接写出各案)13.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1)点D 表示的数是 ;(直接写出结果)(2)线段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 (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①求t 的值;②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P ,满足3BD PA PC -=?若存在,求出点P 表示的数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B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 (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 在∠BOC 的内部,当OM 平分∠BOC 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 的延长线OP (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 是∠AOC 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 与∠AOM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15.如图,已知线段AB=12cm ,点C 为AB 上的一个动点,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1)若AC=4cm ,求DE 的长;(2)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 取何值(不超过12cm ),DE 的长不变; (3)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α,过点O 画射线OC ,使∠AOB:∠BOC=3:1若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试探究∠DOE 与∠AOB 的数量关系.【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见详解;(2)2x --,53x +,47x +;(3)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的特点,所以可以求出点P ,Q 的位置;(2)根据向左移动用减法,向右移动用加法,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分别进行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如图所示:.(2)由(1)可知,点P 为2-,点Q 为5;∴移动后的点P 为:2x --;移动后的点Q 为:53x +;∴线段PQ 的长为:53(2)47x x x +---=+;(3)根据题意可知,当PQ=2cm 时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点Q 的左边时,有(21)72t -=-,解得:5t =;②点P 在点Q 的右边时,有(21)72t -=+,解得:9t =;综上所述,当运动时间为5秒或9秒时,PQ=2cm.【点睛】本题要是把方程和数轴结合起来,既要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又要把握数轴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运动问题,注意分类讨论进行解题.2.(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 即可,把∠AOC 、∠BOC 、∠AOB 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 ,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 ,∠COM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 ,∠MOF ,即可求出∠EOF .【详解】解:(1)∵∠BOC =30°,∠AOB =45°,∴∠AOC =75°,∴∠AOC +∠BOC +∠AOB =150°;答: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 ,则∠1=3x +30°,∵∠1+∠2=90°,∴x +3x +30°=90°,∴x =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OE为∠BOM的平分线,OF为∠COM的平分线,∴∠MOF=12∠COM=82.5°,∠MOE=12∠MOB=67.5°,∴∠EOF=∠MOF﹣∠MOE=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3.(1)﹣14,8﹣5t;(2)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t秒时P、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Q相遇之前和②点P、Q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值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点B表示的数是8﹣22=﹣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4,8﹣5t;(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2.5;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3.答:若点P、Q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AC﹣BC=AB,∴5x﹣3x=22,解得:x=11,∴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2×22=11;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1,∴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4.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解析】【分析】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探究三: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结论: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5.(1)41°;(2)见解析.【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2AOE AOD ∠∠=,进而可得∠COE=()12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详解】(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2AOC AOB ∠∠=,12AOE AOD ∠∠=, ∴COE AOC AOE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BOD ∠ =01822⨯ =41°(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11O ,22AOC A 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12AOB AOD ∠∠+ =12α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1,22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013602BOD ∠- =()013602α- =011802α-∴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6.(1)230元;(2) 790元或者810元;(3) 400,55%.【解析】【分析】()1可对照表格计算,500元的商品打折后为250元,再享受20元抵扣金额,即可得出实际付款;()2实际付款375元时,应考虑到20037520400≤+<与40037530600≤+<这两种情况的存在,所以分这两种情况讨论;()3根据优惠率的定义表示出四个范围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得结果.【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顾客的实际付款()500500150%20230⎡⎤=-⨯-+=⎣⎦故购买一件标价为500元的商品,顾客的实际付款是230元.()2设商品标价为x 元.20037520400≤+<与40037530600≤+<两种情况都成立,于是分类讨论①抵扣金额为20元时,1x 203752-=,则x 790= ②抵扣金额为30元时,1x 303752-=,则x 810= 故当实际付款375元,那么它的标价为790元或者810元.()3设商品标价为x 元,抵扣金额为b 元,则 优惠率1x b 1b 2100%x 2x+=⨯=+ 为了得到最高优惠率,则在每一范围内x 均取最小值,可以得到2030405040080012001600>>> ∴当商品标价为400元时,享受到最高的优惠率1155%220=+= 故答案为400,5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打折销售问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未知量,明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关键.7.(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解析】【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120α-=-.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因为BOC 2AOD ∠∠=,所以()135α2α120-=-.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8.(1)(4,8)(2)S △OAE =8﹣t (3)2秒或6秒【解析】【分析】(1)根据M 和N 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 ∥y 轴∥PQ ,根据K 是PM 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 的面积S ;(3)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 在OD 上方时②如图3,当点B 在OD 上方时,过点B 作BG ⊥x 轴于G ,过D 作DH ⊥x 轴于H ,分别根据三角形O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 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PM=4,∵K是PM的中点,∴MK=2,∵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MN∥y轴,∴K(4,8);(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则OF⊥AE,F(0,8﹣t),∴OF=8﹣t,∴S△OAE=12OF•AE=12(8﹣t)×2=8﹣t;(3)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12OG•BG+12(BG+DH)•GH﹣12OH•DH,=12×2(6-t)+12×4(6﹣t+8﹣t)﹣12×6(8﹣t),=10﹣2t,∵S△OBD=S△OAE,∴10﹣2t=8﹣t,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8﹣t),∴OG=2,GH=4,BG=6﹣t,DH=8﹣t,OH=6,S△OBD=S△ODH﹣S四边形DBGH﹣S△OBG,=12OH•DH﹣12(BG+DH)•GH﹣12OG•BG,=12×2(8-t)﹣12×4(6﹣t+8﹣t)﹣12×2(6﹣t),=2t﹣10,∵S△OBD=S△OAE,∴2t﹣10=8﹣t,t=6;综上,t的值是2秒或6秒.【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9.(1)B点坐标为(0,﹣6),C点坐标为(4,﹣6)(2)S△OPM=4t或S△OPM=﹣3t+21(3)当t为2秒或133秒时,△OPM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面积的13.此时点P的坐标是(0,﹣4)或(83,﹣6)【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得a,b,c的值,即可得到B、C两点的坐标;(2)分两种情况:①P在OB上时,直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结论;②P在BC上时,根据面积差可得结论;(3)根据已知条件先计算三角形OPM的面积为8,根据(2)中的结论分别代入可得对应t的值,并计算此时点P的坐标.(1)∵6a ++|2b +12|+(c ﹣4)2=0,∴a +6=0,2b +12=0,c ﹣4=0,∴a =﹣6,b =﹣6,c =4,∴B 点坐标为(0,﹣6),C 点坐标为(4,﹣6).(2)①当点P 在OB 上时,如图1,OP =2t ,S △OPM 12=⨯2t ×4=4t ; ②当点P 在BC 上时,如图2,由题意得:BP =2t ﹣6,CP =BC ﹣BP =4﹣(2t ﹣6)=10﹣2t ,DM =CM =3,S △OPM =S 长方形OBCD ﹣S △0BP ﹣S △PCM ﹣S △ODM =6×412-⨯6×(2t ﹣6)12-⨯3×(10﹣2t )12-⨯4×3=﹣3t +21. (3)由题意得:S △OPM 13=S 长方形OBCD 13=⨯(4×6)=8,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4t =8时,t =2,此时P (0,﹣4); ②当﹣3t +21=8时,t 133=,PB =2t ﹣626188333=-=,此时P (83,﹣6). 综上所述:当t 为2秒或133秒时,△OPM 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 面积的13.此时点P 的坐标是(0,﹣4)或(83,﹣6).【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主要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的坐标,动点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还考查了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解一元一次方程,分类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 ,进而求出即可; (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 、∠BOD 和∠BOD 的关系,即可【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1.(1)①t=3;②见解析;(2)β=α+60°;(3)t=5时,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余角补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NOC=∠AOC-∠AON=90°-∠MOC即可得到结论;(3)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OC平分∠MON列方程求解即可.(1)①∵∠AOC =30°,OM 平分∠BOC ,∴∠BOC =2∠COM =2∠BOM =150°,∴∠COM =∠BOM =75°.∵∠MON =90°,∴∠CON =15°,∠AON +∠BOM =90°,∴∠AON =∠AOC ﹣∠CON =30°﹣15°=15°,∴∠AON =∠CON ,∴t =15°÷3°=5秒;②∵∠CON =15°,∠AON =15°,∴ON 平分∠AOC .(2)∵∠AOC =30°,∴∠NOC =∠AOC -∠AON =90°-∠MOC ,∴30°-α=90°-β,∴β=α+60°;(3)设旋转时间为t 秒,∠AON =5t ,∠AOC =30°+8t ,∠CON =45°,∴30°+8t =5t +45°,∴t =5.即t =5时,射线OC 第一次平分∠MON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角的计算,关键是应该认真审题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12.(1)是;(2)5cm 或7.5cm 或10cm ;(3)10或607. 【解析】【分析】(1)根据“2倍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分点C 在中点的左边,点C 在中点,点C 在中点的右边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即可;(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P 应在Q 的右边,分别表示出AQ 、QP 、PB ,求出t 的范围.然后根据(2)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1)∵整个线段的长是较短线段长度的2倍,∴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2倍点”. 故答案为是;(2)∵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AC =1513⨯=5cm 或AC =1512⨯=7.5cm 或AC =1523⨯=10cm . (3)∵点Q 是线段AP 的“2倍点”,∴点Q 在线段AP 上.如图所示:由题意得:AP =2t ,BQ =t ,∴AQ =20-t ,QP =2t -(20-t )=3t -20,PB =20-2t .∵PB =20-2t ≥0,∴t ≤10.∵QP =3t -20≥0,∴t ≥203,∴203≤t ≤10. 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AQ =13AP 时,20-t =13×2t ,解得:t =12>10,舍去; ②当AQ =12AP 时,20-t =12×2t ,解得:t =10; ③当AQ =23AP 时,20-t =23×2t ,解得:t 607=; 答:t 为10或607时,点 Q 是线段AP 的“2倍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题目需根据“2倍点”的定义分类讨论,理解“2倍点”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3.(1)16;(2)①t 的值为3或143秒;②存在,P 表示的数为314. 【解析】【分析】(1)由数轴可知,AB=3,则CD=6,所以D 表示的数为16,(2)①当运动时间是t 秒时,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 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分情况讨论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解答即可;②分情况讨论当t=3秒, t=143秒时,满足3BD PA PC -=的点P , 注意P 为线段AB 上的点对x 的值的限制.【详解】(1)16(2)①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当BC =2,点B 在点C 的右边时,由题意得:32-10-2BC t t =+=(),解得:t =3,当AD=2,点A 在点D 的左边时,由题意得:16--22AD t t ==,解得:t =143. 综上,t 的值为3或143秒 ②存在,理由如下:当t=3时,A 点表示的数为6,B 点表示的数为9,C 点表示的数为7,D 点表示的数为13.则13-94-6|-7|BD PA x PC x ====,,,-3BD PA PC =,()4--6|-7|x x ∴=, 解得:314x =或112, 又P 点在线段AB 上,则69x ≤≤314x ∴=. 当143t =时,A 点表示的数为283,B 点表示的数为373,C 点表示的数为163,D 点表示的数为343. 则37343816-1-|-|3333BD PA x PC x ====,,, -3BD PA PC =, ∴ 28161--|-|33x x ⎛⎫= ⎪⎝⎭, 解得:7912x =或176, 又283733x ≤≤, x ∴无解综上,P 表示的数为314.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由路程=速度×时间结合运动方向找出运动t 秒时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2)根据3BD PA PC -=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14.(1)60°;(2)射线OP 是∠AOC 的平分线;(3)30°.【解析】整体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 ,∠AON ,∠NOC ,∠MON ,∠AOM 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 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如图②,∠AOC=120°,∴∠BOC=180°﹣120°=60°,又∵OM 平分∠BOC ,∴∠BOM=30°,又∵∠NOM=90°,∴∠BOM=90°﹣30°=60°,故答案为60°;(2)如图③,∵∠AOP=∠BOM=60°,∠AOC=120°,∴∠AOP=12∠AOC , ∴射线OP 是∠AOC 的平分线;(3)如图④,∵∠AOC=120°,∴∠AON=120°﹣∠NOC ,∵∠MON=90°,∴∠AON=90°﹣∠AOM ,∴120°﹣∠NOC=90°﹣∠AOM ,即∠NOC ﹣∠AOM=30°.15.(1)DE=6;(2) DE=2a ,理由见解析;(3)∠DOE=12∠AOB ,理由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由AC=4cm ,AB=12cm ,即可推出BC=8cm ,然后根据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AD=DC=2cm ,BE=EC=4cm ,即可推出DE 的长度,(2)设AC=acm ,然后通过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DE=12(AC+BC )=12AB=2a cm ,即可推出结论, (3)分两种情况,OC 在∠AOB 内部和外部结果都是∠DOE=12∠AOB 试题解析:(1))∵AB=12cm ,∴AC=4cm ,∴BC=8cm ,∵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CD=2cm ,CE=4cm ,∴DE=6cm;(2) 设AC=acm ,∵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 ∴DE=CD+CE=12(AC+BC )=12AB=6cm , ∴不论AC 取何值(不超过12cm ),DE 的长不变;(3)①当OC 在∠AOB 内部时,如图所示:∵OM平分∠AOC,ON平分∠BOC,∴∠NOC=12∠BOC,∠COM=12∠COA.∵∠CON+∠COM=∠MON,∴∠MON=12(∠BOC+∠AOC)=12α;②当OC在∠AOB外部时,如图所示:∵OM平分∠AOC,ON平分∠BOC,∴∠MOC=12(∠AOB+∠BOC),∠CON=12∠BOC.∵∠MON+∠CON=∠MOC,∴∠MON=∠MOC-∠CON=12(AOB+∠BOC)-12∠BOC=12∠AOB=12α.【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和线段的中点的性质,关键在于认真的进行计算,熟练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

初一上期末压轴题 - 配答案

初一上期末压轴题 - 配答案

再将剩四条线段,分别三等分,分别去掉中间一段,余下八条线段,达到第 3 阶段;……;
这样的操作一直继续下去,在不断分割舍弃过程中,所形成的线段数目越来越多,把这种分形,称
做 为康托尔点集.下图;是当康达托到尔第点n 个集阶的段最时初(几n 为个正阶整段数,当),余达23 下到n 的第线5 段个的阶长段.度时.之,和余为下的线段的长23.度.5 之和.
(1)若点 A,B 表示的数分别为-4,2,且 BC 1 AB ,则点 C 表示的数是

2
(2)点 A,B 表示的数分别为 m,n,且 m<n.
①若 AC-AB=2,求点 C 表示的数(用含 m,n 的式子表示);
②点 D 是这条数轴上的一个动点,且点 D 在点 A 的右侧(不与点 B 重合),当 AD 2AC ,BC 1 BD , 4
地铁价格调整为:6 公里(含)内 3 元,不足 6 公里按 6 公里计算,其它里程类同.
【解决问题】
(1)张阿姨在 2015 年 1 月 1 日去看望父母,可是张阿姨忘了带一卡通,请你帮助解决张阿姨思考 的两个问题:
①若到父母家无论乘公交还是地铁距离都是 24 公里,选择哪种公共交通工具费用较少? ②若只用 10 元钱乘坐公交或地铁,选择哪种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的里程更远? (2)张阿姨在 2015 年 1 月 2 日使用一卡通刷卡乘车前往某旅游景点,请用代数式分别表示张阿姨
初一上期末复习(2)
1.在某文具店,一支铅笔的售价为 1.2 元,一支圆珠笔的售价为 2 元.该
店在新年之际举行文具优惠销售活动,铅笔按原价打 8 折出售,圆珠笔 按
原价打 9 折出售,结果两种笔共卖出 60 支,卖得金额 87 元.设该铅笔卖
出 x 支,则可列得的一元一次方程为(A )

初一上数学压轴题

初一上数学压轴题

选择题:
下列哪个数集包含了所有的整数?
A. 自然数集
B. 有理数集(正确答案)
C. 正数集
D. 负数集
下列哪个式子表示的是代数式,并且不是单项式?
A. 5x
B. x/2
C. x2 - 2x + 1(正确答案)
D. -3
若|x| = 7,则x 的可能取值有几个?
A. 1个
B. 2个(正确答案)
C. 3个
D. 无数个
下列哪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A. x2 + x = 1
B. x/2 + y = 3
C. 2x - 1 = 0(正确答案)
D. x + y = 2
下列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A. 正方形
B. 等腰三角形(正确答案)
C. 圆
D. 平行四边形
下列哪个式子是同类项?
A. 3x 和2y
B. -x2 和2x2(正确答案)
C. x 和x2
D. 5 和-2x
若a 和 b 互为相反数,c 和 d 互为倒数,则(a + b)100 + (-cd)99 的值为?
A. 0
B. 1
C. -1(正确答案)
D. 2
下列哪个数是无理数?
A. √4
B. 3.14
C. π(正确答案)
D. 0
下列哪个命题是真命题?
A. 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钝角
B. 直角没有邻补角
C. 一个角的邻补角可能是锐角、钝角或平角(正确答案)
D. 一个角的邻补角一定是锐角或钝角。

七年级上册期末—压轴题专训40题(第一、二、三、四章)(人教版)(原卷版)

七年级上册期末—压轴题专训40题(第一、二、三、四章)(人教版)(原卷版)

七年级上学期【压轴题40题专训】一.解答题(共40小题)1.(2023秋•平山县期中)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c﹣6)2+|a+b|=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b=,c=(2)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P为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A、B之间运动时,请化简式子:|x+1|﹣|x﹣1|﹣2|x+5|(请写出化简过程)(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n(n>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n个单位长度和5n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经过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2.(2023秋•香洲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9.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3.(2023秋•洪山区期中)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且a,b满足|a+12|+(b﹣20)2=0.(1)直接写出a和b的值;(2)若点C表示的数为4,点M,N分别从A,B两处同时出发相向匀速运动,点M的速度为5个单位长度/秒,点N的速度为3个单位长度/秒,设两点运动时间为t秒:①当点M在A,C之间,且CM=BN时,求出此时t的值;②当点N运动到点A时,立刻以原来的速度返回,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当点M运动到点B时,立刻以原来速度返回,到达点A后再次以相同速度返回向B点运动,如此在A,B之间不断往返,直至点N 停止运动时,点M也停止运动.求在此运动过程中,M,N两点相遇时t的值.4.(2023秋•广州期中)已知a,b满足|4a﹣b|+(a﹣4)2=0,分别对应着数轴上的A、B两点.(1)a=,b=;(2)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x轴正半轴运动,当运动时间为时,点P 到点A的距离是点P到点B距离的2倍;(3)数轴上还有一点C对应的数为30,若点P和点Q同时从点A和点B出发,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x轴正半轴运动,P点到达C点后P点立即停止运动.当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此时点Q对应的数为20或24或26.5.(2022秋•益阳期末)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c﹣5)2+|a+b|=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b=,c=(2)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P为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0到2之间运动时(即0≤x≤2时),请化简式子:|x+1|﹣|x﹣1|+2|x+5|(请写出化简过程)(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6.(2022秋•新丰县期末)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 >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当点P运动到AB的中点时,它所表示的数是.(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追上点Q?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7.(2022秋•淮滨县期末)某工厂现有15m3木料,准备制作各种尺寸的圆桌和方桌,如果用部分木料制作桌面,其余木料制作桌腿.(1)已知一张圆桌由一个桌面和一条桌腿组成,如果1m3木料可制作40个桌面,或制作20条桌腿.要使制作出的桌面、桌腿恰好配套,直接写出制作桌面的木料为多少m3.(2)已知一张方桌由一个桌面和四条桌腿组成.根据所给条件,解答下列问题:①如果1m3木料可制作50个桌面,或制作300条桌腿,应怎样计划用料才能使做好的桌面和桌腿恰好配套?②如果3m3木料可制作20个桌面,或制作320条桌腿,应怎样计划用料才能制作尽可能多的桌子?8.(2022秋•荔城区期末)已知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x,y,且|x+100|+(y﹣200)2=0,点P 为数轴上从原点出发的一个动点,速度为30单位长度/秒.(1)求点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点A向右运动,速度为10单位长度/秒,点B向左运动,速度为20单位长度/秒,点A,B和P 三点同时开始运动,点P先向右运动,遇到点B后立即掉后向左运动,遇到点A再立即掉头向右运动,如此往返,当A,B两点相距30个单位长度时,点P立即停止运动,求此时点P移动的路程为多少个单位长度?(3)若点A,B,P三个点都向右运动,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秒,20单位长度/秒,点M、N分别是AP、OB的中点,设运动的时间为t(0<t<10),在运动过程中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9.(2023秋•越秀区校级期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数轴上,若F到A的距离刚好是3,则F点叫做A 的“幸福点”;若F到A、B的距离之和为6,则F叫做A和B的“幸福中心”.(1)若点A表示的数为﹣2,则A的幸福点F所表示的数应该是;(2)如图1,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4,点N所表示的数为﹣2,若点F就是M和N 的幸福中心,则F所表示的所有数中,整数之和为;(3)如图2,A、B、C为数轴上三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1,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C所表示的数为8.①若点P,Q分别从点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R从点C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经过秒时,点R是P和Q的幸福中心;②若点P从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Q、R分别从点B、C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3PR+7QR﹣mPQ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 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2023秋•新吴区校级期中)已知多项式4x7y2﹣3x2y﹣x﹣7,次数是b,3a与b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1)a=,b=;(2)若小蚂蚁甲从点A处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小蚂蚁乙从点B处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丙同学观察两只小蚂蚁运动,在它们刚开始运动时,在原点O处放置一颗饭粒,乙在碰到饭粒后立即背着饭粒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求甲、乙两只小蚂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所对应的时间t.(写出解答过程)(3)若小蚂蚁甲和乙约好分别从A,B两点,分别沿数轴甲向左,乙向右以相同的速度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原路返回,刚好在16s时一起重新回到原出发点A和B,设小蚂蚁们出发t(s)时的速度为v(mm/s),v与t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s表示时间单位秒,mm表示路程单位毫米)t(s)0<t≤22<t≤55<t≤16v(mm/s)584①当2<t≤5时,你知道小蚂蚁甲与乙之间的距离吗?(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t为时,小蚂蚁甲乙之间的距离是21mm.(请直接写出答案)11.(2023秋•青羊区校级期中)如图,将一辆小车放在数轴(单位长度为1cm)上,小车左端与数轴上的点A重合,右端与数轴上的点B重合.其中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1)若将小车沿数轴向右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左端移动到点B时,它的右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7;若将小车沿数轴向左水平移动,则当它的右端移动到点A时,它的左端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6,由此可得a=,b=.(2)若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若|x+a|+|x﹣b|=42,则x的值为.(3)动点P从点A出发向右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恰好从B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请问:经过多少时间时,PQ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12.(2023秋•京山市期中)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a、b,且|a+1|+|b﹣3|=0.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有理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3?若存在,请求出P点所表示的有理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当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从0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秒5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 以每秒9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左运动,它们同时出发,几秒钟后P点、A点、B点这三个点中的两个点到另外一个点的距离相等?13.(2023秋•青山区期中)已知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a,b,且a,b满足:(a+6)2+|b ﹣12|=0.(1)则a=,b=;(2)定义:若点M为数轴上A,B两点之间一点,且到A,B两点的距离满足:其中一个距离是另一个距离的2倍,则称M为A,B两点的“友好点”.①求A,B两点的“友好点”M在数轴上对应的有理数;②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P、Q相遇则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整个运动过程中,B,P,Q三点中有一点是另两点的“友好点”,求t值.14.(2023秋•仓山区期中)如图,数轴上点A、B、C对应的数分别为a、b、c,且a、b、c使得x1﹣a y b﹣2z12与x3y5z c互为同类项.动点P从A点出发沿数轴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C之后立即以原速沿数轴向左运动,动点P从A点出发的同时动点Q从B点出发沿数轴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填空:a=,b=,Q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P与Q何时相遇?(3)若动点P从A点出发的同时动点M也从点C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长度,是否存在非负数n使得nQM+PM在一段时间内为定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如果存在,求出非负数n.15.(2023秋•西城区校级期中)定义:数轴上P,Q,M,N表示的数分别为p,q,m,n.若点M到点P,Q中一个点的距离与点N到点P,Q中另一个点的距离之和等于点M与点N之间的距离,我们就称(M,N)是(P,Q)的调和点对.例如,如图,点P,Q,M,N表示的数分别为﹣1,﹣4,﹣1.5,﹣3.此时,QN=1,MN=1.5,因此,点P,Q,M,N满足QN+PM=MN,称(M,N)是(P,Q)的调和点对.请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面问题:在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且a,b满足|a+4|+(b﹣8)2=0,(1)a=,b=;(2)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为﹣5,﹣3,3,7,其中可以组成(A,B)的调和点对的是;(3)若点P从点A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当点Q到达点A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t>0).当(P,Q)为(A,B)的调和点对时,直接写出t的值.16.(2022秋•新余期末)【阅读理解】定义:在一条直线同侧的三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之间若满足以下关系,其中一条射线分别与另外两条射线组成的角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射线是另外两条射线的“双倍和谐线”.如图1,点P在直线l上,射线PR,PS,PT位于直线l同侧,若PS平分∠RPT,则有∠RPT=2∠RPS,所以我们称射线PR是射线PS,PT的“双倍和谐线”.【迁移运用】(1)如图1,射线PT(选填“是”或“不是”)射线PS,PR的“双倍和谐线”;射线PS(选填“是”或“不是”)射线PR,PT的“双倍和谐线”;(2)如图2,点O在直线MN上,OA⊥MN,∠AOB=40°,射线OC从ON出发,绕点O以每秒4°的速度逆时针旋转,运动时间为t秒,当射线OC与射线OA重合时,运动停止.①当射线OA是射线OB,OC的“双倍和谐线”时,求t的值;②若在射线OC旋转的同时,∠AOB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且在旋转过程中,射线OD平分∠AOB.当射线OC位于射线OD左侧且射线OC是射线OM,OD的“双倍和谐线”时,求∠CON 的度数.17.(2022秋•安乡县期末)如图,已知∠AOB=90°,以O为顶点、OB为一边画∠BOC,然后再分别画出∠AOC与∠BOC的平分线OM、ON.(1)在图1中,射线OC在∠AOB的内部.①若锐角∠BOC=30°,则∠MON=°;②若锐角∠BOC=n°,则∠MON=°.(2)在图2中,射线OC在∠AOB的外部,且∠BOC为任意锐角,求∠MON的度数.(3)在(2)中,“∠BOC为任意锐角”改为“∠BOC为任意钝角”,其余条件不变,(图3),求∠MON 的度数.18.(2022秋•紫金县期末)如图,OM是∠AOC的平分线,ON是∠BOC的平分线.(1)如图1,当∠AOB是直角,∠BOC=60°时,∠MON的度数是多少?(2)如图2,当∠AOB=α,∠BOC=60°时,猜想∠MON与α的数量关系;(3)如图3,当∠AOB=α,∠BOC=β时,猜想:∠MON与α、β有数量关系吗?如果有,指出结论并说明理由.19.(2022秋•凤山县期末)O为直线AD上一点,以O为顶点作∠COE=90°,射线OF平分∠AOE.(1)如图1,∠AOC与∠DOE的数量关系为,∠COF和∠DOE的数量关系为;(2)若将∠COE绕点O旋转至图2的位置,OF仍然平分∠AOE,请写出∠COF和∠DO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将∠COE绕点O旋转至图3的位置,射线OF仍然平分∠AOE,请写出∠COF和∠DO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0.(2022秋•嘉兴期末)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1:2两部分,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内倍分线.(1)如图1,OM是∠AOB的一条内倍分线,满足∠BOM=2∠AOM,若∠AOB=45°,求∠AOM的度数.(2)已知∠AOB=60°,把一块含有60°角的三角板COD按如图2叠放.将三角板COD绕顶点O以2度/秒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t秒(0<t<180).①t为何值时,射线OC是∠AOD的内倍分线;②在三角板COD转动的同时,射线OB以每秒n(0<n<1)度的速度绕O点逆时针方向旋转至OB′,在旋转过程中存在OB′恰好同时是∠AOD,∠AOC的内倍分线,请直接写出n的值.21.(2022秋•九龙坡区期末)如图1,将一副三角板的两个锐角顶点放到一块,∠AOB=45°,∠COD=30°,OM,ON分别是∠AOC,∠BOD的角平分线.(1)当∠COD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至射线OB与OC重合时(如图2),则∠MON的大小为;(2)如图3,在(1)的条件下,继续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COD,当∠BOC=15°时,则∠MON的大小为;(3)在∠COD绕点O顺时针旋转到∠AOB内部时,请你画出图形,∠MON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MON的度数.22.(2023春•浏阳市期末)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D=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E在射线OA上,另一边OD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2,经过t秒后,OD恰好平分∠BOC.①此时t的值为;(直接填空)②此时OE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2)在(1)问的基础上,若三角板在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DOE?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DOB?请画图并说明理由.23.(2022秋•寻乌县期末)【阅读理解】定义:在一条直线同侧的三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之间若满足以下关系,其中一条射线分别与另外两条射线组成的角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射线是另外两条射线的“双倍和谐线”.如图1,点P在直线l上,射线PR,PS,PT位于直线l同侧,若PS平分∠RPT,则有∠RPT=2∠RPS,所以我们称射线PR是射线PS,PT的“双倍和谐线”.【迁移运用】(1)如图1,射线PS(选填“是”或“不是”)射线PR,PT的“双倍和谐线”;射线PT(选填“是”或“不是”)射线PS,PR的“双倍和谐线”;(2)如图2,点O在直线MN上,OA⊥MN,∠AOB=40°,射线OC从ON出发,绕点O以每秒4°的速度逆时针旋转,运动时间为t秒,当射线OC与射线OA重合时,运动停止.①当射线OA是射线OB,OC的“双倍和谐线”时,求t的值;②若在射线OC旋转的同时,∠AOB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且在旋转过程中,射线OD平分∠AOB.当射线OC位于射线OD左侧且射线OC是射线OM,OD的“双倍和谐线”时,求∠CON 的度数.24.(2022秋•迁安市期末)以直线AB上一点O为端点作射线OC,使∠BOC=70°,将一个直角三角板DOE的直角(∠DOE=90°)顶点放在点O处.(1)将直角三角板DOE的一边OD放在射线OB上,如图1所示,则∠COE的度数为20°,其补角的度数为160°;(2)将直角三角板DOE绕点O转动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若OC恰好平分∠BOE,求∠COD的度数;(3)如图3,将直角三角板DOE绕点O转动,OD始终在∠BOC的内部,试猜想∠BOD和∠CO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将直角三角板DOE绕点O转动,OD始终在∠BOC的外部,且∠BOD=80°,请直接写出∠COE 的度数.25.(2022秋•江岸区期末)如图,平面内点O为直线AB上一点,一直角三角板COD(∠COD=90°)的直角顶点与O重合,OM平分∠BOD,设∠AOC=α.(本题中所有角均小于等于180°).(1)如图,请直接写出∠AOM=(用含α的式子表示);(2)若图中α=50°,三角板COD从图中的位置出发,绕O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同时ON 从OA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设运动时间为t秒(0<t<30).①当t为何值时,∠AOM+∠CON=270°?②是否存在一负数k,使得∠AOM+k∠CON取值与t无关.若存在,求此时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6.(2022秋•红桥区期末)如图1,某校七年级数学学习小组在课后综合实践活动中,把一个直角三角尺AOB的直角顶点O放在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PQ、MN的垂足O处,并使两条直角边落在直线PQ、MN 上,将△AOB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α(0°<α<180°).(1)如图2,若α=26°,则∠BOP=,∠AOM+∠BOQ=;(2)若射线OC是∠BOM的角平分线,且∠POC=β.①若△AOB旋转到图3的位置,∠BON的度数为多少?(用含β的代数式表示)②△AOB在旋转过程中,若∠AOC=2∠AOM,求此时β的值.27.(2022秋•讷河市期末)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若AC=9cm,CB=6cm,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 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直接写出你的答案.(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 cm,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28.(2022秋•潮安区期末)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M=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2,经过t秒后OM恰好平分∠BOC,则t=(直接写结果)(2)在(1)问的基础上,若三角板在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少秒后OC平分∠MON?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那么经过多少秒∠MOC=36°?请说明理由.29.(2023秋•江北区月考)如图1,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1和3,将这两点在数轴上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相向运动,若A,B分别到达M,N两点,且满足|MN|=k|AB|(k为正整数),我们称A,B 两点完成了一次“准相向运动”.(1)若A,B两点完成了一次“准相向运动”.①当k=2时,M,N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②当k为任意正整数时,求M,N两点表示的数;(2)如图2所示,若A,B两点完成了两次“准相向运动”,并分别到达M2,N2两点,若k不变,求M2,N2两点所表示的数(用含k的式子表示);(3)若A,B两点完成了n次“准相向运动”,并分别到达M n,N n两点,当k=2时,是否存在点M n,使其表示的数为65?如果存在,求完成的次数n和此时点N n所表示的数;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30.(2023秋•郓城县期中)如图,半径为1个单位的圆片上有一点Q与数轴上的原点重合(提示:圆的周长C=2πr,本题中π的取值为3.14)(1)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滚动1周,点Q到达数轴上点A的位置,点A表示的数是;(2)圆片在数轴上向右滚动的周数记为正数,圆片在数轴上向左滚动的周数记为负数,依次运动情况记录如下:+2,﹣1,﹣5,+4,+3,﹣2①第几次滚动后,Q点距离原点最近?第几次滚动后,Q点距离原点最远?②当圆片结束运动时,Q点运动的路程共有多少?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是多少?31.(2023秋•莱芜区期中)如图,甲、乙两人(看成点)分别在数轴﹣6和9的位置上,沿数轴做移动游戏.移动游戏规则;两人先进行“石头,剪刀、布”,而后根据输赢结果进行移动.①若平局,则甲向东移动1个单位长度,同时乙向西移动1个单位长度;②若甲赢,则甲向东移动4个单位长度,同时乙向东移动2个单位长度;③若乙赢,则甲向西移动2个单位长度,同时乙向西移动4个单位长度.前三局如下表:(提示:剪刀胜布,布胜石头,石头胜剪刀)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甲的手势石头剪刀石头…乙的手势石头布布…(1)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开始,第一局后甲、乙两人分别在数轴上代表的数为.(2)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开始,从前五局来看,甲一平两胜,这五局结束后乙离原点距离为.(3)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开始,若进行了k局后,甲与乙的位置相距3个单位长度,请直接写出k的值.32.(2023秋•滨海新区期中)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b,且点A在点B的左边,|a|=10,a+b=80,ab<0.(1)求出a,b的值;(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A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①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相遇,求出点C对应的数是多少?②经过多长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33.(2023秋•海安市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我们知道|a|的几何意义是指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a﹣b|的几何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取特殊值时的情况.比如考虑|5﹣(﹣6)|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分别标出表示﹣6和5的点,(如图所示),两点间的距离是11,而|5﹣(﹣6)|=11,因此不难看出|5﹣(﹣6)|就是数轴上表示﹣6和5两点间的距离,|a﹣b|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a,b两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1)当|x﹣|=2时,求出x的值;(2)设Q=|x+6|﹣|x﹣5|,请问Q是否存在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若有请求出最大值;(3)设Q=|x+2023|+|2024+x|+2|2026﹣x|,当Q的值最小时,求整数x所有可能的值的和.34.(2023秋•雁塔区校级月考)如图,小亮把东、西大街表示成一条数轴,把公交站的位置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其中鼓楼站的位置记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公交车的一站地为一个单位长度(假设每站距离相同).请你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到广济街的距离等于两站的地方是.(2)如果用a表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那么|a﹣1|=2表示这个点与1对应点的距离为2,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面问题:①当a满足时,则|a﹣1|+|a﹣2|的值最小,最小值是;②当a满足时,则|a+2|﹣|a+1|的值最大,最大值是;③若|a﹣2|+|a+1|=3,则满足条件a的所有站地表示的数为.(3)到这8个站距离之和最小的站地是否存在?若存在,是哪个站地?最小值是多少?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5.(2023秋•思明区校级月考)我们规定:对于数轴上不同的三个点M,N,P,当点M在点N左侧时,若点P到点M的距离恰好为点P到点N的距离的k倍,且k为正整数,(即PM=kPN),则称点P是“[M,N]整k关联点”.如图,已知在数轴上,原点为O,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2,4.(1)原点O(填“是”或“不是”)“[A,B]整k关联点”;(2)若点C是“[A,B]整2关联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x C=;(3)点Q在A,B之间运动,且不与A,B两点重合,作“[A,Q]整2关联点”,记为A′,作“[Q,B]整3关联点”,记为B';,且满足A',B'分别在线段AQ和BQ上.当点Q运动时,若存在整数m,n,使得式子mQA'+nQB'为定值,直接写出m,n满足的数量关系.36.(2023秋•恩施市期中)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5的相反数,c=﹣|﹣2|,且a、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a、b、c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同时从点B出发也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P可以追上点Q?(3)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点M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2?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点M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7.(2023秋•昆明月考)阅读与理解:数形结合就是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进行相互转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解决问题.同学们都知道,|x﹣2|表示x与2的差的绝对值,可理解为x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同理,|x﹣1|+|x+2|可理解为在数轴上x对应的点分别到1和﹣2所对应的点的距离之和.【举一反三】(1)|x﹣4|可理解为与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解决】(2)请你结合数轴探究:|x﹣4|+|x+2|的最小值是;(3)若|x﹣4|+|x+2|=8,则x=;【拓展应用】(4)已知a,b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a﹣b|=.38.(2023秋•龙泉驿区期中)【问题背景】我们知道|x|的几何意义是:在数轴上数x对应的点到原点O的距离,这个结论可以推广为:|x1﹣x2|表示在数轴上数x1,x2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在数轴上,点A,B的位置如图1所示,AB=|1﹣(﹣2)|=3.【问题解决】(1)|2﹣(﹣3)|的几何意义是.(2)如果点C为数轴上一点,它所表示的数为x,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2,那么CD=(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关联运用】(1)运用一:代数式|x+1|+|x+4|的最小值为.(2)运用二:代数式|x﹣2|﹣|x+14|的最大值为.(3)运用三:已知|x﹣1|+|x+3|=10,则x的值为.(4)运用四:如图2所示,点E,F,G是数轴上的三点,E点表示数是﹣5,F点表示数是﹣2,G点表示数是6,点E,F,G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E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F 和点G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后,若点E与点F之间的距离表示为EF,点E与点G之间的距离表示为EG,点F与点G之间的距离表示为FG.4秒后,若mFG ﹣3EF的值是一个定值,试确定m的值.。

2022-2023初一上期末选填压轴题

2022-2023初一上期末选填压轴题

海淀1.三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不重叠地放入大长方形ABCD中,将图中的两个空白小长方形分别记为S1,S2,各长方形中长与宽的数据如图所示.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A.a+2b=m B.小长方形S1的周长为a+m﹣bC.S1与S2的周长和恰好等于长方形ABCD的周长D.只需知道a和m的值,即可求出S1与S2的周长和2.(3分)从正整数1,2,3,……,15中,选出k组数,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每组2个数不相等;②任意两组都不含有相同的数;③每组2个数的和互不相同且不超过15.根据以上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若k=2,请写出一种选取方案:第1组:,第2组:;(2)k的最大值为.10.观察下列“蜂窝图”,按照这样的规律,则第2023个图案中的“”的个数是()A.6074B.6072C.6070D.606818.(2分)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的组合方式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每个组合代表﹣﹣年,60年为一个循环.我们把天干、地支按顺序排列,且给它们编上序号.天干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0所得的余数;地支的计算方法是:年份减3,除以12所得的余数.以2022年为例:天干为:(2022﹣3)÷10=201……9.;地支为:(2022﹣3)÷12=168……3;对照天干地支表得出,2022年为农历壬寅年.123456789101112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请你依据上述规律推断2049年为农历年.8.如图,把一个周长为定值的长方形分割为五个四边形,其中A是正方形,B,C,D,E 都是长方形,这五个四边形的周长分别用l A,l B,l C,l D,l E表示,则下列各式的值为定值的是()A.l A B.l B+l D C.l A+l B+l D D.l A+l C+l E10.(3分)按下面的运算程序计算:当输入n=6时,输出结果为33;当输入n=7时,输出结果为17.如果输入n的值为正整数,输出的结果为25,那么满足条件的n的值最多有()A.1个B.2个C.3个D.4个18.(3分)如图,一个圆上有A,B,C,D,E,F,G七个点.一个小球从点A处出发,沿着圆按逆时针方向移动,移动方式为第k步移动k个点,如:第1步,从点A处移动至点B处;第2步,从点B处移动至点D处;第3步,从点D处移动至点G处;……则第5步小球移动至点处;第100步小球移动至点处.8.(2分)小云在某月的日历中圈出了相邻的三个日期a,b,c,并求出它们的和为30,则这三个日期在日历中的排布不可能是()A.B.C.D.16.(3分)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单项式为“a2,﹣,,﹣,…”.依此规律,第6个单项式为,第n个单项式为.8.(2分)如图,数轴上A,B,C三个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a,b,c,点O为原点,且有OA=O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c为整数;②|a|=|c|;③a+c为非负数;④c﹣b为负数;⑤c﹣b+a为整数.A.①②B.②③C.②③⑤D.③④⑤16.(2分)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3,6,10,…这样的数称为“三角数”;把1,4,9,16,…这样的数称为“正方形数”.观察如图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大于1的“正方形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相邻的“三角形数”之和.(1)“正方形数”25可以写成两个相邻的“三角形数”与之和;(2)“正方形数”n2(n为大于1的整数)可以写成两个相邻的“三角形数”与之和.8.(3分)已知线段AB=6,在直线AB上取一点P,恰好使AP=2PB,点Q为PB的中点,那么线段AQ的长为()A.5B.9C.5或9D.1或316.(2分)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C与点A,B不重合),在三条线段AC、BC、AB中,如果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那么称点C为线段AB的“巧点”.如果线段AB=12,点C为线段AB的“巧点”,那么线段AC的长度是.18.(2分)如图所示的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将平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个数字之和均为﹣7,则x+y+z的值为.8.(2分)下列四张正方形硬纸片,分别将阴影部分剪去后,再沿虚线折叠,其中可以围成一个封闭长方体包装盒的是()A.B.C.D.16.(2分)如图,数轴上放置的正方形的周长为8个单位,它的两个顶点A、B分别与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个点重合.现将该正方形绕顶点按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向右无滑动的翻滚,当正方形翻滚一周后,点A落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7.(1)当正方形翻滚三周后,点A 落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2)如此继续下去,当正方形翻滚n 周后(n 表示正整数),用含n 的式子表示点A 落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 .16.(2分)黑板上写着7个数,分别为:﹣8,a ,1,13,b ,0,﹣6,它们的和为﹣10,若每次从中任意擦除两个数,同时写上一个新数(新数为所擦除的两个数的和加上1),这样操作若干次,直至黑板上只剩下一个数,则所剩的这个数是 . 20.(2分)如图,数轴上有M ,N 两点和一条线段PQ ,我们规定:若线段MN 的中点R 在线段PQ 上(点R 能与点P 或点Q 重合),则称点M 与点N 关于线段PQ “中线对称”. 已知点O 为数轴的原点,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4,点C 表示的数为x ,若点A 与点C 关于线段OB “中线对称”,则x 的最大值为 .8.设a ,h ,c 为非零有理数,a >b >c ,则下列大小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a -b >b -c(B)111a b c<<(C) 222a b c >>(D)a -c >b -c16.小韩和同学们在一家快餐店吃饭,下表为快餐店的菜单:种类 配餐 价格(元) 优惠活动A 餐 1份盖饭 20 消费满150元,减24元 消费满300元,减48元···B 餐 1份盖饭+1杯饮料 28C 餐1份盖饭+1杯饮料+1份小菜32小韩记录大家的点餐种类,并根据菜单一次点好,已知他们所点的餐共有11份盖饭, x 杯饮料和5份小菜,(1)他们共点了_______份B 餐;(用含x 的式子表示)(2)若他们至少需要6杯饮料,要使所花费的钱数最少,则应该点__________份B 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上学期期末压轴题汇总
初一期末压轴题汇总
【题目】
1、小知识:如图,我们称两臂长度相等(即
CA=CB)的圆规为等臂圆规.当等臂圆规的两脚摆放在一条直线上时,若张角∠
ACB=x°,则底角∠CAB=∠CBA=(90﹣
)°.
请运用上述知识解决问题:如图,n个相同规格的等臂圆规的两脚依次摆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其张角度数变化如下:∠
A1C1A2=160°,∠A2C2A3=80°,∠
A3C3A4=40°,∠A4C4A5=20°,…
(1)①由题意可得∠A1A2C1=
_________°;
②若A2M平分∠A3A2C1,则∠MA2C2= _________°;
(2)∠A n+1A n C n=___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当n≥3时,设∠A n﹣1A n C n﹣1的度数为a,∠A n+1A n C n﹣1的角平分线A n N与A n C n构
成的角的度数为β,那么a与β之间
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请说明
理由.(提示:可以借助下面的局部示
意图)
2、有一台单功能计算器,对任意两个整数只能
完成求差后再取绝对值的运算,其运算过程
是:输入第一个整数x1,只显示不运算,接
着再输入整数x2后则显示|x1﹣x2|的结果.比
如依次输入1,2,则输出的结果是|1﹣2|=1;
4、如图,已知A、B、C是数轴上三点,点C 表示的数为6,BC=4,AB=12.
(1)写出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
(2)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
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
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为AP的
中点,点N在线段CQ上,且CN=CQ,
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①求数轴上点M、N表示的数(用含t
的式子表示);
②t为何值时,原点O恰为线段PQ的中点.
5、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
(1)如图1,若CE恰好是∠ACD的角平分线,请你猜想此时CD是不是∠
ECB的角平分线?只回答出“是”或
“不是”即可;
(2)如图2,若∠ECD=α,CD在∠BCE 的内部,请你猜想∠ACE与∠DCB
是否相等?并简述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请问∠ECD与∠ACB的和是多少?并简述理由.
【答案】
1、解:(1)①10;②35;
(2)°;(注:写成的不扣分,丢掉括号的不扣分)
(3)α﹣β=45°;理由:不妨设∠C n﹣1=k.根据题意可知,.在△A n A n﹣1C n﹣1中,
由小知识可知∠A n﹣1A n C n﹣1=.∴∠A n+1A n C n﹣1=180°﹣α=.
在△A n+1A n C n中,由小知识可知∠
A n+1A n C n=.
∵A n N平分∠A n+1A n C n﹣1,∴∠1=∠
A n+1A n C n﹣1=.
∵∠A n+1A n C n=∠1+∠C n A n N,∴
=.
∴=45°+β.∴α=45°+β.∴α﹣β=45°.
2、解:(1)根据题意可以得出:||3﹣4|﹣5|=|1﹣5|=4;故答案为:4.
(2)由于输入的数都是非负数.当x1≥0,
x2≥0时,|x1﹣x2|不超过x1,x2中最
大的数.对x1≥0,x2≥0,x3≥0,
则||x1﹣x2|﹣x3|不超过x1,x2,x3中最
大的数.
小明输入这2011个数设次序是x1,x2,x2011,
相当于计算:||||x1﹣x2|﹣x3|﹣x2011|﹣x2011|=P.因此P的值≤2011.
另外从运算奇偶性分析,x1,x2为整数.
|x1﹣x2|与x1+x2奇偶性相同.因此P 与x1+x2+…+x2011的奇偶性相同.
但x1+x2+…+x2011=1+2+2011=偶数.于是断定P≤2010.我们证明P可以取到2010.
对1,2,3,4,按如下次序|||1﹣3|﹣4|﹣2|=0.
|||(4k+1)﹣(4k+3)|(4k+4)|﹣(4k+2)=|0,对k=0,1,2,均成立.
因此,1﹣2009可按上述办法依次输入最后显示结果为0.
而后||2009﹣2010|﹣2011|=2010.所以P的最大值为2010.故答案为:2010;
(3)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x1,x2,|x1﹣x2|
一定不超过x1和x2中较大的一个,对
于任意三个正整数x1,x2,x3,||x1﹣
x2|﹣x3|一定不超过x1,x2和x3中最大
的一个,
以此类推,设小明输入的n个数的顺序为x1,x2,…x n,
则m=|||…|x1﹣x2|﹣x3|﹣…|﹣x n|,m 一定不超过x1,x2,…x n,中的最大数,
所以0≤m≤n,易知m与1+2+…+n 的奇偶性相同;
1,2,3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0:||3﹣2|﹣1|=0;
任意四个连续的正整数可以通过这
种方式得到0:
|||a﹣(a+1)|﹣(a+3)|﹣(a+2)|=0(*);
下面根据前面分析的奇偶性进行构
造,其中k为非负整数,连续四个正
整数结合指的是按(*)式结构计算.
当n=4k时,1+2+…+n为偶数,则m
为偶数,连续四个正整数结合可得到
0,
则最小值为0,前三个结合得到0,
接下来连续四个结合得到0,仅剩下
n,则最大值为n;
当n=4k+1时,1+2+…+n为奇数,
则m为奇数,除1外,连续四个正
整数结合得到0,则最小值为1,从
1开始连续四个正整数结合得到0,
仅剩下n,则最大值为n;
当n=4k+2时,1+2+…+n为奇数,
则m为奇数,从1开始连续四个正
整数结合得到0,仅剩下n和n﹣1,
则最小值为1,
从2开始连续四个正整数结合得到0,仅剩下1和n,最大值为n﹣1;
当n=4k+3时,1+2+…+n为偶数,
则m为偶数,前三个结合得到0,接
下来连续四个正整数结合得到0,则
最小值为0,从3开始连续四个正整
数结合得到0,仅剩下1,2和n,则
最大值为n﹣1.
3、解:移项,得9x﹣kx=14+3,合并同类项,得(9﹣k)x=17,系数化为1,得x=,∵是正整数,∴9﹣k=1或17,∴k=8或﹣8时,原方程有正整数解;
当k=8时,x=17;当k=﹣8时,x=1.
4、解:(1)∵C表示的数为6,BC=4,∴OB=6﹣4=2,∴B点表示2.∵AB=12,
∴AO=12﹣2=10,∴A点表示﹣10;
(2)①由题意得:AP=6t,CQ=3t,如图1所示:∵M为AP中点,∴AM=AP=3t,
∴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
10+3t,∵点N在CQ上,CN=CQ,∴CN=t,∴在数轴上点N表示的数是6﹣t;
②如图2所示:由题意得,AP=6t,CQ=3t,分两种情况:
i)当点P在点O的左侧,点Q在点O的右侧时,OP=10﹣6t,OQ=6﹣3t,
∵O为PQ的中点,∴OP=OQ,∴10﹣6t=6﹣3t,解得:t=,
当t=秒时,O为PQ的中点;
ii)当P在点O的右侧,点Q在点O的左侧时,OP=6t﹣10,OQ=3T﹣6,
∵O为PQ的中点,∴OP=OQ,∴6t﹣10=3t﹣6,解得:t=,此时AP=8<10,
∴t=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t=秒时,O为PQ的中点.
5、解:(1)是,∵∠ACD=90°,CE恰好是∠ACD的角平分线,∴∠ECD=45°,
∵∠ECB=90°,∴∠DCB=90°﹣45°=45°,∴∠ECD=∠DCB,
∴此时CD是不是∠ECB的角平分线;
(2)∠ACE与∠DCB相等;∵∠ACD=∠ECB=90°,∠ECD=α,
∴∠ACE=90°﹣α,∠DCB=90°﹣α,∴∠ACE=∠DCB;
(3)∠ECD+∠ACB=180°,理由如下:∠ECD+∠ACB=∠ECD+∠ACE+∠ECB
=∠ACD+∠
BCE=90°+90°=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