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全套课件212P)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第12页/共48页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治疗概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37
• 1 .按经脉配穴法
医学课件
38
• (1).本经配穴法: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医学课件
39
• (2).表里配穴法:脏腑经络病变,取本经配合 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胃痛— 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医学课件 5
辨位归经
• 前额痛(鼻炎)——阳明经—— 合谷、内庭 • 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 中耳 炎)—— 少阳经——外关、足临 泣
医学课件
6
• 后枕痛(颈椎病、枕大神经痛、落 枕)——太阳经——后溪、昆仑 • 巅顶痛(高血压)——肝经——太 冲
医学课件
7
经络察诊
• 经络察诊(经络望诊、经络触诊、 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 • △经络望诊(经络现象) • 上肢内侧前缘出现红线(皮下 出血线)——肺经
医学课件 47
• 重病、急病——井穴 面红耳赤(肝阳上亢)——行间(肝荥) 反复发作(关节病)——太白(脾输) 声音嘶哑——经渠(肺经) 饮食不节、胃病、上消出血——足三里(胃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 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冠心病、心绞痛——中冲(心包井) 阳明热盛——内庭(胃荥) 关节痛——太白(脾输) 气喘咳嗽——经渠(肺经) 嗳气、泄泻——足三里(胃合)
医学课件 10
• 穴位按压——压痛、敏感、麻木、 迟钝、舒适、皮下组织隆起、结节、 松软、凹陷——多见于特定穴 • 膀胱俞下结节、隆起——膀胱结石 • 阳陵泉下条索状物——肝胆道病变 • 阑尾穴压痛——阑尾炎
医学课件 11
经络电测定
• 1 .按经脉配穴法
医学课件
38
• (1).本经配穴法: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医学课件
39
• (2).表里配穴法:脏腑经络病变,取本经配合 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胃痛— 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医学课件 5
辨位归经
• 前额痛(鼻炎)——阳明经—— 合谷、内庭 • 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 中耳 炎)—— 少阳经——外关、足临 泣
医学课件
6
• 后枕痛(颈椎病、枕大神经痛、落 枕)——太阳经——后溪、昆仑 • 巅顶痛(高血压)——肝经——太 冲
医学课件
7
经络察诊
• 经络察诊(经络望诊、经络触诊、 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 • △经络望诊(经络现象) • 上肢内侧前缘出现红线(皮下 出血线)——肺经
医学课件 47
• 重病、急病——井穴 面红耳赤(肝阳上亢)——行间(肝荥) 反复发作(关节病)——太白(脾输) 声音嘶哑——经渠(肺经) 饮食不节、胃病、上消出血——足三里(胃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 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冠心病、心绞痛——中冲(心包井) 阳明热盛——内庭(胃荥) 关节痛——太白(脾输) 气喘咳嗽——经渠(肺经) 嗳气、泄泻——足三里(胃合)
医学课件 10
• 穴位按压——压痛、敏感、麻木、 迟钝、舒适、皮下组织隆起、结节、 松软、凹陷——多见于特定穴 • 膀胱俞下结节、隆起——膀胱结石 • 阳陵泉下条索状物——肝胆道病变 • 阑尾穴压痛——阑尾炎
医学课件 11
经络电测定
针灸治疗学全本ppt
外科疾病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以及乳腺炎、胆囊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针灸治疗学治疗范围
02
针灸治疗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组成
针灸治疗学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
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具有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03
针灸治疗学操作方法
包括针灸针、消毒棉球、镊子、注射器等。
物品准备
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患者体位
根据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相应的穴位。
确定穴位
针灸治疗学针刺前准备
针灸治疗学常用针刺方法
通过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
将针灸针刺入头皮下,按不同分区刺激,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留针时间
06
针灸治疗学发展与前景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与免疫学
针灸治疗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进展
针灸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在疼痛中的应用
研究针灸在各种疼痛,如头痛、颈痛、关节炎痛等中的应用。
定义
针灸治疗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特点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针灸治疗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治疗学发展史
起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针灸治疗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现代针灸治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替代医学之一。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以及乳腺炎、胆囊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针灸治疗学治疗范围
02
针灸治疗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组成
针灸治疗学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
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具有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03
针灸治疗学操作方法
包括针灸针、消毒棉球、镊子、注射器等。
物品准备
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患者体位
根据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相应的穴位。
确定穴位
针灸治疗学针刺前准备
针灸治疗学常用针刺方法
通过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
将针灸针刺入头皮下,按不同分区刺激,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留针时间
06
针灸治疗学发展与前景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与免疫学
针灸治疗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进展
针灸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在疼痛中的应用
研究针灸在各种疼痛,如头痛、颈痛、关节炎痛等中的应用。
定义
针灸治疗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特点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针灸治疗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治疗学发展史
起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针灸治疗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现代针灸治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替代医学之一。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临床治疗学PPT课件
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 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 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风
2.中脏腑
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 半身不遂
闭证: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不开,肢体强痉
脱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 气息短促,多汗腹凉, 脉散或微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 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 ~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 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 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 通电10~20分钟。
4、皮内针:痛点固定可用皮内针。
腰痛
定义: 腰痛又称“腰脊痛”, 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颈椎病
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 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 疾病,称其为颈椎骨性关节病,简称颈椎病。
★治疗: 活血通经。 以颈夹脊及手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 局部:风池 颈夹脊 天柱 肩井 远端:后溪 合谷 外关
★操作:用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足太阳经病证:眼部痛---第1枝痛点:眶上孔(攒竹) 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上颌、下颌部痛
---第2枝痛点:眶下孔(四白) ---第3枝痛点:颏孔(承浆)
风寒证:兼见面部有感受风寒史,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 涕,苔白,脉浮
风热证:痛处有灼热感,流涎,日赤流泪,苔薄黄,脉数 气血瘀滞:有外伤史,或病变日久,情志变化可诱发,舌暗或有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 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
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 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风
2.中脏腑
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 半身不遂
闭证: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不开,肢体强痉
脱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 气息短促,多汗腹凉, 脉散或微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 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 ~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 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 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 通电10~20分钟。
4、皮内针:痛点固定可用皮内针。
腰痛
定义: 腰痛又称“腰脊痛”, 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颈椎病
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 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 疾病,称其为颈椎骨性关节病,简称颈椎病。
★治疗: 活血通经。 以颈夹脊及手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 局部:风池 颈夹脊 天柱 肩井 远端:后溪 合谷 外关
★操作:用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足太阳经病证:眼部痛---第1枝痛点:眶上孔(攒竹) 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上颌、下颌部痛
---第2枝痛点:眶下孔(四白) ---第3枝痛点:颏孔(承浆)
风寒证:兼见面部有感受风寒史,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 涕,苔白,脉浮
风热证:痛处有灼热感,流涎,日赤流泪,苔薄黄,脉数 气血瘀滞:有外伤史,或病变日久,情志变化可诱发,舌暗或有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 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
《针灸治疗学》课件
补虚泻实
根据病情的虚实状况,采 用补虚或泻实的方法进行 治疗,以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疏通经络
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使 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针灸治疗方法
毫针法
总结词
通过细长的钢针刺激穴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毫针法是针灸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不同长度和粗细的毫针,刺激人体穴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掌握正确的进针、行针和出针手法,以及根据不同疾病和穴位 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强度。
气血,改善视力。
鼻炎Βιβλιοθήκη 02鼻炎患者可针灸迎香、印堂、上星等穴位,以宣肺通窍、散寒
解表。
牙痛
03
牙痛患者可针灸合谷、下关、颊车等穴位,以通络止痛、消肿
散结。
05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 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消毒
针灸治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 毒,包括针具、治疗部位以及 医生的手。避免感染和交叉感
染。
患者状态
确保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处 于放松状态,避免紧张和疲劳 。过于紧张的状态可能会影响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艾灸法
总结词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 的。
详细描述
艾灸法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以达 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艾灸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等特点,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拔罐法
02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 础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针灸治疗的核心理论基础 之一,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复杂 网络,贯穿于人体全身,负责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
针灸治疗学-内科ppt
针灸治疗的优势
针灸治疗可以针对性地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改善呼吸系统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痰液排出,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减轻咳嗽、咳痰、哮喘等症状。
案例分析
选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免疫应答、抗炎和抗氧化机制,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学-内科的疗效评估
综合疗效评估
在疗效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客观指标,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治疗效果。
客观指标运用
通过设立对照组进行试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针灸治疗学-内科的疗效,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对照试验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精神状态等因素均可影响针灸治疗学-内科的疗效。
脏腑经络理论
气血津液是中医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的认识,针灸治疗内科疾病时,可以通过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促进气血的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理论基础
神经调节理论
针灸刺激可以作用于神经,通过神经调节,达到治疗内科疾病的目的。如针灸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肌肉紧张等。
针灸治疗学-内科ppt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针灸治疗学概述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学-内科的理论基础针灸治疗学-内科的实践技能针灸治疗学-内科的疗效评估与影响因素针灸治疗学-内科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针灸治疗学概述
01
针灸治疗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病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糖尿病
针灸可缓解甲亢症状,改善心悸、烦躁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治疗学PPT课件
.
10
其他疾病
• 胎位不正---灸至阴 • 产后尿储留--灸中极、三阴交、关元、阴陵
泉 • 小儿遗尿--中极、关元、次髎、三阴交 • 麦粒肿--耳尖放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常见急证处理
• 一、呃逆---膈肌痉挛(俗称:打咯)
肝气郁滞、气逆而呃
食滞、痰郁
--实--呃声响亮、频率高
肾脾阳虚
胃阴不足
--虚--呃声低微、断续
开心一刻
菩提制作
.
1
电话
• 如果感到心里挖凉挖凉的, 请拨打俺的电话!谈感情 请按1,谈工作请按2,谈 人生请按3,给俺介绍对象 请按5,请俺吃饭请直说, 找俺借钱请挂机
.
2
山里人与假钞
• 有两个造假钞的不小心造 出面值15元的假钞,两人 决定拿到偏远山区花掉, 当他们拿一张15元买了1元 的糖葫芦时,他们哭了, 农民找了他们两张7块的
其他:灸法
• 四、中暑:体温升高、出汗
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重症:十宣、神阙(灸)、关元(灸)、百会、人中
其他:刮痧
.
13
胆结石绞痛
• 五、胆结石绞痛 腹痛剧烈、间歇性加剧----阵发性绞痛 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恶心呕吐----中脘、丰隆 取穴:胆囊穴、阳陵泉、期门、日月、支沟 肝俞、胆俞----痛阿是穴(腹部) 强刺激 其他:耳压:肝、胆、交感
.
18
脊髓型颈椎病
• 三、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严重,主要损害脊髓,且程多慢性进展,临床上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 退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多表现为肢体麻木、肌力下降、肌张力增加等特征。 临床特点:1、病史 20%有外伤史 2、锥体束征 订上患者常诉手足无力,尤下肢更为明显,双下肢发紧、 有缚绑裹腿之感,抬步沉重,行走不稳,脚落地似踩棉花之感,步态笨拙,不能 跨越障碍物,不能快步,稍快极易跪倒或跌倒;手握力差,持物易坠落,手动作 笨拙,细小动作失灵,如穿针引线困难,不能写小字。有的患者其胸或腰部有束 带感或负重感。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甚至出现脊髓病手,即手指骨间肌麻痹, 手指伸直时小指略外展,严重时,示指、环指不能向中指靠拢;手指握拳速度慢。 10s内握拳次数在20次以下。 3、临床检查时,上下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上肢Hoffmann征阳性, 下肢出现 阵挛,踝阵挛,Babinsky,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消失。(1) 中央型(上肢型):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有麻木、胀、烧灼、疼痛、发抖或无力 感。;(2)周围型(下肢型);(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即上肢同时发 病者。 4、MRI检查 MRI矢状位T2加权像相当于椎间隙水平,高信号脑脊液 白线的连续性中断脊髓前方呈弧形压迫,压迫硬膜囊。
针灸治疗学课件全本PPT课件
瘀血腰痛者活血化瘀,加膈俞
肾虚腰痛者益肾壮腰,加命门、志室
2020年9月28日
20
腰痛
1.基本治疗
主穴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
▲寒湿证加艾灸;
操作 ▲瘀血证加刺络拔罐;
▲肾虚证命门穴加用附子饼灸。
2020年9月28日
21
腰痛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 出血,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1 齐刺
《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 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方法 是: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再 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1针,留针30分钟。常用治肩周炎、 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 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
2020年9月28日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 ---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
---饮食不节,食厚味,痰浊内生
气滞 血运不畅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 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 通电10~20分钟。
4、皮内针:痛点固定可用皮内针。
2020年9月28日
10
临床治例
巨刺法:
首先辨清疼痛的经络,然后按照同名经“上病下 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刺。如左肩疼痛, 痛在手太阴经,可取右阴陵泉透阳陵泉;痛在阳明 经,取右条口透承山;痛在手太阳经,取右飞扬透 漏谷。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位于头面、颈项部
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针灸学PPT治疗学课件
颈椎病
• 混合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或颈椎旁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组织同时受累。因此,除颈型颈椎病之外,既 有神经根型又伴有交感型(或其他二型),只不 过为其中某一型的症状表现更为突出者,称之为 混合性颈椎病。该型颈椎病在临床最为多见。
• 以上各型颈椎病可借助摄片、CT、MR等协助诊 断。
【治疗】
• 毫针刺法 • 取穴: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大椎、肩井、外
坐骨神经痛
• 本病的主证多为一侧腰部、臀部、大腿后 侧,小腿后和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 针刺样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弯腰或活动 时加重。根性坐骨神经痛在咳嗽、喷嚏和 迸气用力时疼痛加剧并呈放射痛。腰椎棘 突和横突的压痛最为明显,而沿坐骨神经 通路各点的压痛则较轻微或无疼痛。干性 坐骨神经痛时,可在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按 压到明显痛点。体格检查对此十分重要。
【治疗】
• 治疗头痛还可以根据部位,循经取穴。前额痛: 上星、印堂、合谷、足三里;巅顶头痛:百会、 太冲、涌泉;偏头痛:太阳、外关、悬钟;后 头痛:天柱、后溪、昆仑。
• 虚寒可加用温针灸,湿热者可在曲池、太冲点 刺出血。急性发作者每日1次或2次,缓解期可 隔日1次,5-10次为1疗程。
【治疗】
• 耳针疗法 • 取穴:相应区(额、颞、枕)、神门、皮质下;
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2次。
颈椎病
• 是指由于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 变累及周围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 织,而引起的一组征候群。由于病理改变 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被累及的组织各异而 产生不同的的临床症状。根据其累及组织 的不同,临床通常将其分为颈型、神经根 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 六种类型。
关、腕骨。可辨证加减。 • 方法:根据病变部位选取相应5-8穴,可取俯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 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 通电10~20分钟。
4、皮内针:痛点固定可用皮内针。
临床治例 巨刺法: 首先辨清疼痛的经络,然后按照同名经“上病下 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刺。如左肩疼痛, 痛在手太阴经,可取右阴陵泉透阳陵泉;痛在阳明 经,取右条口透承山;痛在手太阳经,取右飞扬透 漏谷。 龙虎交战法 见于《金针赋》及明代《针灸聚英》,进针后先左 转(大指向前)9次,后右转(大指向后)6次,反复交替。 以捻转补泻中的一补一泻,一龙一虎结合九六数交 替施行而组成,故名“龙虎交战”法。起到通行营卫, 疏调经气作用,适用于一切痛证。应注意其刺激较强,
中篇
各
第一章
论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
痹证
痹证
定义: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 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沉,抗“o”,类 风 湿因子,x线检查
《灵枢.官针》篇有谓:“凡刺之要,官针最妙”。考 其所载之“九刺”、“十二刺”、“五刺”共26种 刺法,验之临床,颇有效用。
1 齐刺
《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 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方法 是: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再 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1针,留针30分钟。常用治肩周炎、 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 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
治疗
局部经穴
痹证
1.基本治疗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 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 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 ~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 隔1—3日注射1次。
二、 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腧穴的治疗作用
⑴ 近治作用
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三.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上肢以掌心一侧( 屈侧)为“内侧”,手背一侧(伸侧)为“外侧”。以人身前后正中线为准,距正中线近者为“内侧”,距 正中线远者为“外侧”。人体腹侧面为“前”,背侧面为“后”。以手足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外为“赤白 肉际”。腧穴的定位方法分四种: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其原出 于《灵枢· 骨度》,经后人修改补充,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 胖瘦均按这一标准测量。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定义:这是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具体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以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 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 活动标志:以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间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 :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肩髎。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定义:这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 指来测定穴位。包括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简便取穴法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 。
针灸治疗学
上篇 腧穴总论部分
难点重点 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 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腧穴的分类 ⑴ 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穴。 ⑵ 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 称“经外奇穴”。 ⑶ 阿是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压痛点”。 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
2 短刺
《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 所,以上下摩骨也。” 是一种强调手技的方法。此法 的操作进针后,稍微摇动针柄,慢慢进针至骨部,然后在 骨头上或骨缝间上下提插,好比针尖在击打骨头,故谓 之短刺。常用于治疗跟骨骨刺、颈椎病、老年性膝关 节退变等症。
痹证
病因病机
病因: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②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等邪气 ---经脉气血闭阻不同, 侵入机体经络, 不通则痛 留于关节
痹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舌淡,苔薄白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 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 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 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 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 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辨证
痹证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 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 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 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 阳气而祛寒邪。 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