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题西林壁》的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精品实用文档Boutique Practical Document《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教案设计是完成课程目标的目的性和效益性主题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边便是我梳理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期待大伙儿喜爱。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1一、课程目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恰当读写能力、了解“横、壁”等生词,掌握批注,能恰当、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全过程与方式:历经诵读与感受,学习培训创作者寄情传意的技巧。

感情心态与价值观念:体会诗文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关键: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文诗意。

课堂教学难题: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环节(一)导进新课,激起好奇心交谈导进,畅谈人生度假旅游历经,从而引出来《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问那1、详细介绍创作者苏东坡:宋朝知名的作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合称“三苏”。

2、答题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面——书写在墙面上的诗文。

3、教师范学校读,改正多音字,确立诵读节奏感。

4、老师领着学习培训横看成岭侧成峰,近远多少各不一样。

(1)“横”代表什么意思?各不一样代表什么意思?(2)谁可以用自身得话说说这几句的含意:从正脸看是蜿蜒起伏的山头,从侧边看是峻峭的高山,从远方、近点、高空、低处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哪些不一样呢?(提供照片)(4)在前几句中,你感受到如何的感情?(5)带上情感,再说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1)学员报告“识”、“缘”,老师填补“本来面目”。

(2)学员报告诗情画意。

(3)学员联络日常生活谈一谈学习培训后几句的体会。

(4)全体同学带上情感,齐读全首诗。

5、汇总报告这节课获得,可以是技巧上,可以是感情上的,可以是材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迟早的庐山、阴晴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案设计2教材分析:这节课教学材料归属于基础教育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小学生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内容《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性和决策性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面就是我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盼望大家喜爱。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受,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苏轼: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老师范读,订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老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争论)(1)同学汇报“识”、“缘”,老师补充“真面目”。

(2)同学汇报诗意。

(3)同学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学校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神秘的。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教案1活动目标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活动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

(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

你们想听听么?二、学习古诗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活动目标: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活动准备:1、教学挂图。

2、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

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4、以上角度都有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4篇),欢迎大家分享。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

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

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

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知作者,解诗题1、作者简介: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题:书写。

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yuan)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

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4篇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4篇

《题西林壁》教案1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一、激情导入师: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精华】题西林壁教案4篇

【精华】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精华】题西林壁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教案篇1《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 shí)只缘(zhǐ yuá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⑴ 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⑵ 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

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⑶ 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 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1、学习第一部分:⑴ 齐读一、二句诗。

⑵ 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 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岭:峰:)⑷ 说说“岭”“峰”的区别。

⑸ 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⑹ 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⑺ 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引言:《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带来的《题西林壁》教案【最新6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

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领略古诗的魅力,一起来学习《题西林壁》。

二、资料解题。

1、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三、用文字画画学习一二句: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解释:横:正面看这些方位词让你知道了什么?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景色就怎么样呢?2、指导读词: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横看成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

于是,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读出它的连绵不绝。

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用朗读展示。

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

侧成峰:远:远看隐天蔽日,读句近:近看奇峰怪石高:俯瞰幽谷深涧低:仰望重峦叠嶂3、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篇1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1、启发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4、理解题目的意思:题:书写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篇1教材说明: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主体观。

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

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老师,总不可避开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同学各方面的本领,从而使同学获得良好的进展。

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的我为您带来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给您最好的伙伴。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察看角度不同,察看效果不同;3、培育同学互助学习的本领;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育同学互助学习的本领。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含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美妙。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发同学学习喜好,培育酷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目的:让同学对庐山有初步认得,吸引同学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目的:使同学对庐山的感性认得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得。

)师:知名的北宋诗人苏东坡在赏识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得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得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矫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领特别杰出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显现的问题加以矫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假如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乐意听老师依照这个规定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题西林壁教案13篇

题西林壁教案13篇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一):《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群众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这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状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群众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

重点理解缘的意思。

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题西林壁》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唐代诗人李白
的诗,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
苏轼的诗。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
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书画作品,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今天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大家以后也要坚持课前预习、查资料,对我们学习很有好处。
划分拍节,标注于黑板上。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请同学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理解古诗意思。
古诗是语言的精华,短短几个字表达的却有诸多的意思,大家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或你喜欢的形容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指生汇报)
大家说得真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对于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呢?
(播放课件,学习重点)
学生自由发言。
观看课件。
(播放茶壶从各个角度看不一样的动画)
道理,看事物不能从一个角度看,要看全面,当然看人,看事也都是一样。接下来,我们大家自己读古诗,试背诵,看看谁能默写下来。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已经理解了,前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作者的所见,那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作者的所感,那作者为什么在庐山游览后,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因为作者就在庐山之中。
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他说明了很多的道理。苏轼身在庐山之中,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关于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这句话有什么道理?你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二、学习新课
在学习古诗
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诗的背景。
(播放课件──古诗背景)
了解了古诗的背景,大家看黑板,自由读古诗,投入自己的感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学生试读)
同学们,我们观看一下动画片,听听苏轼当年来到庐山是怎么读的?大家一边听一边考虑怎样划分拍节。
(播放课件,苏轼来到庐山前,吟咏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