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十七 第44讲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
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课标要求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考点定位 1.认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及其特点。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辩证全面地看待其影响。
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美英经济实力变化对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地位与使用的深刻影响。
主题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1.表现时期社会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3)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后(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2)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特点:强调自治,即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思维点拨西方社区与我国社区的不同点(1)西方社区从管理机构到具体运作突出社会性,即社会工作社会办,政府主要实施宏观管理,具体运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
(2)我国社区则强调各级政府和政府业务部门参与管理,方法是派代表参加。
二、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1.建立与发展时间概况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二战后①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实质与影响(1)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机械振动、机械波鲁教版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机械振动、机械波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机械振动、机械波本章的知识点: (一)机械振动 1、简谐运动(1)机械振动和回复力回复力f :使振动物体返回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
它时刻指向平衡位置。
回复力是以效果命名的力,它是振动物体在振动方向上的合外力,可能是几个力的合力,也可能是某一个力的分力。
并不一定是物体受的合外力。
(2)弹簧振子的振动①弹簧振子:一个物体和一根弹簧构成弹簧振子。
需要条件:物体可视为质点,弹簧为轻质弹簧,忽略一切阻力和摩擦。
②简谐振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作用下的振动。
受力特征:f =-kx 。
可以由回复力f =-kx 证明一种运动为简谐运动。
2、振动的描述①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振幅A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标量,反映振动的强弱和振动的空间范围。
周期T 和频率f :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其大小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所以也叫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②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物理意义:表示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质点在不同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需要注意的是振动图像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为正(余)弦函数曲线。
振动图像的应用:①可读取A 、T 及各时刻的位移;②判断v 、x 、f 、a 、的方向及变化情况和E k 、E p 的变化情况。
③简谐运动的公式表达;t TA x π2sin= 3、单摆①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作简谐振动在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线下端拴一质点,上端固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单摆振动在偏角很小(θ<5°)的情况下,才可以看成是简谐运动。
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回复力为重力在垂直于摆线方向上的分力。
等效摆长:单摆的摆长是悬点到球心的距离。
图1单摆模型中的摆长为圆的半径减去球的半径,图2中的摆长不断的在变化,它先以摆长l 1摆动半个周期,再以摆长l 2摆动半个周期。
高考物理力学压轴综合大题专题复习
高考物理力学压轴综合大题专题复习高考物理压轴综合大题专题复1.一辆质量为M的平板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在将一个质量为m(M=4m)的沙袋轻轻地放到平板车的右端。
如果沙袋相对平板车滑动的最大距离等于车长的4倍,那么当沙袋以水平向左的速度扔到平板车上时,为了不使沙袋从车上滑出,沙袋的初速度最大是多少?解:设平板车长为L,沙袋在车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沙袋轻轻放到车上时,设最终车与沙袋的速度为v′,则有:Mv = (M+m)v′ - fL2fL = mv/5又因为M=4m,所以可得:2fL = mv/5 = 8fL/5fL = 0因为沙袋不会从车上滑落,所以摩擦力f为0,即沙袋不受任何水平力,初速度最大为0.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块质量为M=2kg的木板A,其右端挡板上固定一根轻质弹簧,在靠近木板左端的P处有一大小忽略不计质量m=2kg的滑块B。
木板上Q处的左侧为粗糙面,右侧为光滑面,且PQ间距离L=2m。
某时刻,木板A以速度υA=1m/s的速度向左滑行,同时滑块B以速度υB=5m/s的速度向右滑行。
当滑块B与P处相距时,二者刚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若在二者其共同运动方向的前方有一障碍物,木块A与障碍物碰后以原速率反弹(碰后立即撤去该障碍物)。
求B与A的粗糙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滑块B最终停在木板A上的位置。
(g取10m/s2)解:设M和m的共同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得mvB - MυA = (m+M)v代入数据得:v=2m/s对AB组成的系统,由能量守恒得umgL = 2MυA^2 + 2mυB^2 - 2(M+m)v^2代入数据得:μ=0.6木板A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后以原速度反弹。
假设B向右滑行,并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
当AB再次处于相对静止时,共同速度为u。
由动量守恒得mv - Mu = (m+M)u设B相对A的路程为s,由能量守恒得umgs = (m+M)υA^2 - (m+M)u^2代入数据得:s=3m因为s>L/4,所以滑块B最终停在木板A的左端。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07年广东)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 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命任务的完成;中国历史新纪元。 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 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 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的道路: 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 政治: 人民民主;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 经济: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 文化: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奠基 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 路作解释。 ⑬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 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实现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 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1949-1976)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本制度: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阅读教材 梳理归纳
民族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两个 基本 制度
三大制度是如何建立的?(落实预习、核对答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三个时间 一届政协 一部临宪 一个职能
1949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 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 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 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 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 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 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综合提升3 中国现代史
综合提升三中国现代史一、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举措依据政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民族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新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二、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及其教训特征影响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教训(1)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实际(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并按客观规律办事(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及经济体制的演变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利弊影响1949-1956年1949-1952年新民主主义经济1953-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1992年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热点分析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六动量第2讲动量守恒定律
高考总复习·物理
2.(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4 kg的小车Q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2 kg的可视为质点的小球P用质量不计、长为0.75 m的细线拴接在小车上的 固定竖直轻杆的O点.现将小球拉至与O等高的位置,且细线刚好绷直, 拉起过程中小车静止,某时刻给小球一竖直向下的速度v0=3 m/s,g取 10 m/s2.当细线第一次呈竖直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小车Q的位移大小为0.25 m B.小球P的速度大小为2 6 m/s C.小车Q的速度大小为2 m/s D.小球下落过程中,线对小球P做的功为7 J
高考总复习·物理
例1 (2023年潮州模拟)滑板运动是青少年喜欢的运动之一,某滑板运动场地 如图所示.水平面BC与斜面AB和圆弧CD平滑连接,滑板爱好者站在滑板甲上 由静止从A点滑下,同时另一完全相同的滑板乙从圆弧上的D点由静止释放.两 滑板在水平面上互相靠近时,滑板爱好者跳到滑板乙上,并和滑板乙保持相 对静止,此后两滑板沿同一方向运动且均恰好能到达D点,被站在D点的工作 人员接收.已知斜面AB长l=1.225 m,倾角为θ=30°,圆心O与D点的连线与 竖直方向的夹角α=60°,滑板质量m=5 kg,滑板爱好者的质量M=55 kg, 不计空气阻力及滑板与轨道之间的摩擦,滑板爱好者与滑板均可视为质点,g 取10 m/s2.求: (1)圆弧CD的半径; (2)滑板乙在下滑过程中经过圆弧最低点C时,对C点压力的大小.
高考总复习·物理
例2 (2023年广东模拟)小华受《三国演义》的启发,设计了一个“借箭” 游戏模型.如图所示,城堡上装有一根足够长的光滑细杆,杆上套一个质量 为m3=160 g的金属环,金属环用轻绳悬挂着一个质量为m2=210 g的木块, 静止在城墙上方.若士兵以一定角度射出质量为m1=30 g的箭,箭刚好水平 射中木块并留在木块中(箭与木块的作用时间很短),之后带动金属环运动. 已知箭的射出点到木块的水平距离为s=80 m、竖直高度为H=20 m,g取 10 m/s2,箭、木块、金属环均可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求: (1)箭射中木块并留在木块中瞬间整体的速度多大; (2)若箭和木块整体上升的最大高度小于绳长,则其 第一次回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多大?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 新高考)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新高考)1. 重要更新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与以往不同,历史考试的重要性将被提升。
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历史科目分值占比将提高至30%,并将出现单独的历史综合试卷。
针对这一变化,考生们应该加倍努力,充分备战历史科目。
本文档是新高考方案下历史科目的一轮复习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省。
2. 总体框架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采用老教材,结合了新高考的特点,分为五部分进行复习。
复习顺序依次是:人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
建议考生在每个部分中,先通过历年真题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年真题还可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阅读,完整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对于学习知识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议的复习计划在本文档中,我们建议考生在高三上学期的前8个月中完成一轮的历史科目复习。
建议以下计划可供参考:第一阶段(1-2月)•通过历年真题及练习题,对人类史知识点进行回顾。
学生可以配合老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复习;•阅读相关资料,对人类史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3-4月)•回顾古代中国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
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三阶段(5-6月)•回顾中国中世纪史,包括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认识。
第四阶段(7月)•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第五阶段(8月)•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完成对复习内容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聚焦与纵横拓展。
4. 高效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养成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3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3.2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实验验证&两类动力学问题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 =ma ,F 与a 具有瞬时对应关系.3.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2)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有质量(kg)、长度(m)和时间(s).(3)导出单位有N 、m/s 、m/s2等.1.x-t 图象的理解核心素养一 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瞬时加速度1.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上,物块A 、B 质量分别为m 和2m .物块A 静止在轻弹簧上面,物块B 用细线与斜面顶端相连,A 、B 挨在一起但A 、B 之间无弹力.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某时刻把细线剪断,当细线剪断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A 的加速度为0B .物块A 的加速度为g 3C .物块B 的加速度为0D .物块B 的加速度为g 2解析:剪断细线前,弹簧的弹力:F 弹=mg sin 30°=12mg ,细线剪断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仍为F弹=12mg ;剪断细线瞬间,对A 、B 系统,加速度为:a =3mg sin 30°-F 弹3m =g 3,即A 和B 的加速度均为g 3,故选B.答案:B2.在欢庆节日的时候,人们会在夜晚燃放美丽的焰火.按照设计,某种型号的装有焰火的礼花弹从专用炮筒中射出后,在4 s 末到达离地面100 m 的最高点时炸开,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假设礼花弹从炮筒中竖直射出时的初速度是v 0,上升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大小始终是自身重力的k 倍,那么v 0和k 分别等于(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A .25 m/s 1.25B .40 m/s 0.25C .50 m/s 0.25D .80 m/s 1.25解析:根据h =12at 2,解得a =12.5 m/s 2,所以v 0=at =50 m/s ;上升过程礼花弹所受的平均阻力F f =k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mg +F f m=(k +1)g =12.5 m/s 2,解得k =0.25,故选项C 正确. 答案:C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0~6 s 内,不存在甲、乙加速度相同的时刻B .0~6 s 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C .3 s 末,甲受到的合力小于乙受到的合力D .若甲、乙在t =0时刻相遇,则它们在0~6 s 内还会相遇两次2.力 F 1 单独作用在物体 A 上时产生的加速度 a 1 大小为 5m/s 2,力 F 2 单独 作用在物体 A 上时产生的加速度 a 2 大小为 2m/s 2,那么,力 F 1 和 F 2 同时作用在 物体 A 上时产生的加速度 a 的大小不可能是( )A .5m/s 2B .3m/s 2C .8m/s 2D .7m/s 23.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 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 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 与a 之间的关系的图像是A .B .C .D .4.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静置一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斜劈A ,其质量为M ,两个底角均为30°。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五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节交通与社会变迁教学课件
知识点104:交通与社会变迁
教材知识萃取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①火车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西 方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 的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中 国
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11]__京__张__铁__路__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 第一条铁路干线。当时中国的铁路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知识点104:交通与社会变迁
教材知识萃取
(2)西方海洋探索
①古代探索: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9]_地___中__海__;
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②近代全球航路的建立
知识点104:交通与社会变迁
教材知识萃取
③开凿运河 A.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 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B.巴拿马运河:1914年通航,极大地缩短了[10]__大__西__洋__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②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 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
过40%。
海 底
1994年开通的[20]__英__法__海__底__隧道,
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是世界上最
将英国和欧亚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 隧 来。
教材知识萃取
邮驿制度 邮驿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站赤”。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 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三十多里设有一个驿站, 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驿站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 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中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各个朝代 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1卷历史(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卷一、单选题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7.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复习课件 第18讲 马克思主义诞生
①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 得联系,更未能发动广大农民;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②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条件 不成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唯物史观】巴黎公社爆发的偶然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二、巴黎公社(1871年3-5月)
3.措施 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除旧 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
政权
①设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
建设
法权和行政权; ②成立国民自卫军和自
布新
己的司法机构;③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 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④规定公职人
员薪金的最高限额。
社会 ①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 经济 理; ②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①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 学。 ③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 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1871年3-5月)
1.历史背景
——《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背景 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 益暴露,社会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阶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思想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 治经济学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小;
(3) B: -W-fSB=0-Ek
C:-fxC=0-Ek
SB>xC-xBC
SB为路程
得:W<fxBC
(4)若F=5f,请在所给坐标系中,画出C向右运动过程中加速度a随位移
x变化的图像,并在坐标轴上标出开始运动和停止运动时的a、x值(用f、k、
E多=Q+ ( − ) E多=0.8 J
=0.8 J
例2.如图所示,固定的粗糙弧形轨道下端B点水平,上端A与B点的高
度差为h 1 =0.3 m,倾斜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37°,传送带的
上端C点与B点的高度差为h 2 =0.1125 m(传送带传动轮的大小可忽略
不计)。一质量为m=1 kg的滑块(可看作质点)从轨道的A点由静止滑下,
Ek=
。
k
[针对训练]
1.如图,一长为 L 的轻杆一端固定在光滑铰链上,另一端固定一质量为 m 的
小球。一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于杆的中点,使杆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当杆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60°时,拉力的功率为(
C
A.mgLω
3
B. mgLω
2
1
C. mgLω
2
3
D. mgLω
6
)
PF=P克 =mgvy
v
0
f
1.水平皮带
f
v0
+
x物 =
x皮
x皮= =2x物 ∆x= x皮-x物 =x物
=
f∆x=Q
fx物= −
思考:因传送物体多做的功?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中心区”。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 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 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 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 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 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 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解答】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 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 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 B 项正确。
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 A 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 同因素。
第 4 页(共 24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用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 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 意的问题。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9.(4 分)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机械振动 机械波
3
B.振动 A 的相位滞后振动 B 的相位 π
4
5
C.振动 A 的相位滞后振动 B 的相位 π
4
D.两个振动没有位移相等的时刻
+ )cm,x B=8sin(4π
x
t
4.周期T:①1T走4A。 1T后回到原位置
②T/2走2A。T/2后到达O点对称位置
x.v.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③T/4不一定走A
A
A/2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t=0.6 s时,振子在O点右侧6 cm处
B.振子在t=0.2 s和t=1.0 s时的速度相同
C.t=1.2 s时,振子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
D.t=1.0 s到t=1.4 s的时间内,振子的加速度和速度都逐渐增大
考点2
[典例 2]
机械波
一振动片以频率 f 做简谐振动时,固定在振动片上的两根细
平衡位置:mg=kx0
F回=kx1-mg =kx1-kx0
mg
二、简谐运动
ɵ
1.动力学:
T
2.运动学:
3.振幅A:
x
4.周期T:
mg
5.种类:
①弹簧振子 T=2π
②单摆 ɵ<50 T=2π
注意:简谐运动T与振幅无关。受迫振动时=f驱的周期。
驱动力的周期等于简谐运动的固有周期时振幅
最大,即发生共振。
)
C
A.小球振动的固有频率是4 Hz
B.小球做受迫振动时周期一定是4 s
C.圆盘转动周期在4 s附近时,小球振幅显著增大
D.圆盘转动周期在4 s附近时,小球振幅显著减小
3.如图甲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光滑水平面上的A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原始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 源:多元一体
二、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早期的国家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前2070——前77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转型时期:春秋战国 (前770——前221)
约前2070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积极:“天下共主”,控 制地方;开拓疆土,开发 边远;
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对 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及文 化认同起重要作用;
局限:分封制下,地方诸 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埋 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 根。
任务二 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
核心突破2 宗法制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
分布位置
长江中上游 海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生活特征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原始种植农业 家畜饲养
养蚕缫丝,制作陶器玉器 定居生活,修建村社 祭坛神庙 氏族部落
问题: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存能力,组织管理,精神生活
依靠血缘氏族统治, 地域组织尚未建立
(1)世袭制(“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 间接统治
3.文化: 历法—《夏小正》 4.遗存: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神话传说与历史研究
神农身世的传说
殷祖身世的传说
周祖身世的传说
神农氏母亲名叫任姒 ,有一天在华阳游玩 ,见到一位龙首的神 灵,顿时感受到一股 力量,随后就怀孕, 生下了神农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现代史》
一、中国现代史综述
⒉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主线
⑴主要观点有三种:
应当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维护国 家利益等多种要素,应当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领土 完整。 ——朱佳木:《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开幕词》
一、中国现代史综述
⒉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主线
三、如何有效开展中国现代史一轮通史复习
一、中国现代史综述
⒌中国现代史研究视野的局限
⑵疆域的沿革与界定
B、台湾是中国领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整整十年里,美国炮制出一 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论调。国民党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 打内战,并依赖美国的庇护偏安台湾,但是却坚守一个 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对美国分离台湾的言行保持着高度 的警惕,先后五次反对、抵制并粉碎了美国企图分裂中 国的图谋。
⒈全球史观的基本含义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 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 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 广度。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 发展的产物和结果。
三、如何有效开展中国现代史一轮通史复习
三、如何有效开展中国现代史一轮通史复习
㈠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谈构建简约高中历史课堂的方法
例二:㈠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⒈政治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阅读教材P94-95正文及课引言、本课要旨,从历史、标 志、意义三方面,归纳新中国成立的主要史实。 ⒉法律依据: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阅读教材P96正文,从制定、内容及作用、性质三方面, 归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史实。
⒌中国现代史研究视野的局限
讲座标题:讲座人姓名:
214年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
建立通史知识体系,有效整合教材
——兼谈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
多种史观看待通商口岸 ①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加 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 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②近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 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发挥 带头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 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地方,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 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2)、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特邀研究员。曹大为教 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国 古代女子教育》、《关于新编〈中国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第三新 文明”的建构与中华民族的振兴》、《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中 国历史上贞洁观念的变迁》等。曾参与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科书 的编写,担任七年级上、下册的主编;参加人教版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与 社会》的编写,担任八年级上册的主编。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 《文化发展历程(必修Ⅲ)》分册主编。
(一)、关注高考命题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容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44讲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归纳总结]“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2.主要失误(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纠正失误(1)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精微点拨]《论十大关系》的内涵(1)根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根本思想: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根据本国的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实际上是开辟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精微点拨]八字方针主要调整的内容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十年动乱”的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材断点补遗]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
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主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运用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答案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主张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史料运用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答案史料一再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点及影响(1)不同点①“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2.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例题(2016·课标全国卷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思路点拨]答案 A1.(2014·课标全国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 C解析“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
2.(2014·课标全国卷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
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 项。
3.(2012·课标全国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