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合集下载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苏洵的写作⽬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下⾯是⽆忧考分享的⽂⾔⽂:苏洵《六国论》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在六国下矣。

【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地来贿赂秦国。

拿⼟地贿赂秦国亏损了⾃⼰的⼒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宋代: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创作背景《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

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六国论北宋-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六国论原文与译文一堂好课的开篇就好似一台好戏的"序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的巧妙导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为文言文教学的开展作铺垫。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从把握学生的心理,明确文言文学习的目的,进而采用巧妙的开篇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李桢(明)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诚知其易也。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六国论(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宋〕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秦国通过攻打其他国家,小的时候获得城邑,大的时候获得城池。

与秦国所得相比,通过战胜获得的东西微不足道。

秦国想要的东西,正是诸侯国家最害怕的,就是不战而屈服。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先祖,他们不畏严寒酷暑,砍伐荆棘,只为拥有一小块土地。

然而,我们的子孙却视之为不值一提,轻易地丢掉它,就像丢弃草芥一样。

今天,我们割让了五个城池,明天就要割让十个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眠。

但是,当我们抬头看四周时,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因此,诸侯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野心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一味地屈服于秦国,那么他们的侵略只会变得更加猖獗。

因此,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经注定了。

最终,颠覆是不可避免的。

古人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为什么齐国从未贿赂秦国,却最终成为了五国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与秦国结盟,但并没有帮助其他五国。

当其他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无法幸免。

燕赵的君主一开始有远大的计划,能够保护自己的领土,因此没有向秦国贿赂。

因此,即使燕国是一个小国,也最终灭亡了。

这就是战争的结果。

在丹水之战中,XXX的计策导致了燕国的迅速失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三次胜利。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击赵国,但XXX将其击退。

然而,XXX最终被谗言所害,邯郸成为了秦国的郡。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虽然他们善于战斗,但是他们没有坚持到底。

当燕赵处于革命和灭亡的边缘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都很孤立和危险。

虽然他们在战斗中失败了,但是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如果当时三个国家都珍惜自己的领土,齐国不与秦国结盟,刺客没有行动,那么良将仍然存在,胜负之数和生死之理就可以与秦国相抗衡,也许并不会那么容易。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虽然实力比秦国弱小,但也有可能在不贿赂的情况下战胜秦国。

如果要统一天下,就不能采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路,否则又会变成六国的下属。

尽管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但实力相对较弱,或许还有不靠贿赂就能战胜秦国的可能性。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六国论的概述
2.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3.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4.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正文
【六国论的概述】
六国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论文,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外交家、纵横家苏秦。

六国论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六国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苏秦在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六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军事实力等因素,论证了六国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措施,如互相支援、互派人质、共同防御等,以加强六国的团结和合作。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六国论产生于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诸侯割据的时代。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迅速崛起,开始对其他诸侯国进行侵略扩张。

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亟需寻求一种有效的对抗秦国的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秦提出了六国论,为六国指明了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尽管六国论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它对于现代国际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日益紧密,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和问题。

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

以下是分享的六国论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六国论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注释(1)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3)互丧:相继灭亡。

(4)率:全都,一概。

(5)完:保全。

(6)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7)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8)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暴,同“曝”。

(9)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11)判:决定,确定。

(1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13)迁灭:灭亡。

(14)与赢: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15)远略:长远的谋略。

(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速,招致。

(17)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18)洎(jì):及,等到。

(19)三国:指韩、魏、楚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2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数、理,指天数、命运。

(21)较:较量。

(22)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23)劫:胁迫,挟持。

(24)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5)下:降低身份。

(26)故事:旧事。

六国论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宋·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六国论的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的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的原文及赏析六国论的原文及赏析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赏析写作特点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战国时代,七雄争霸。

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译文:篇一【注释】①六国世家:六国,指齐、楚、燕、魏、赵、韩。

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体,主要记叙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六国在《史记》里均有“世家”。

②窃:私下。

谦词。

③山西:古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殽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所谓关中含义相同。

④深思远虑:形容深入而周密地思考。

亦作“深思熟虑”。

⑤咎:责怪。

⑥郊:邑外为郊。

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下面的“野”也是指郊。

这里是指韩魏境内。

文学赏析篇2《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明确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因此灭亡定下结论。

苏洵认为:六国之因此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身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身走向毁灭。

因此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

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

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

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高中语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 又至矣。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 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 (它)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 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方一看,秦国的军队 却又来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 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 遂亡一镜矣。” • ——《贞观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语
•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 • 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 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 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 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 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 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 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 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 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 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赂), (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 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 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 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 大的欲望,就是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这样,)本来 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 封:分封,赏赐。 事:侍奉。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待。 西向:向西(对付秦国)。西:方位名词做介 词 的宾语前置到介词前面 。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下:名词用作动词,咽下。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 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 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 喉咙了。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为……之所……,相当于“为……所……”,固定格式, 表示被动。“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 月。 以:以致,以至于,连词,表结果。 为(wéi):动词,掌管,主持,治理。 无:通“勿”,不要。使:后面省略“之(自己)”。 译文: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 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 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 迫啊!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 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 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 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至于全部覆亡,道理上本来应该 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抛柴救火, 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先看看六国与秦国争斗的形势图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 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于:跟。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动使动。 赵……秦:介后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 续打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洎: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洎……诛:被动句。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 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为:成为。 而: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革灭:(把其他国家)革除,消灭。
殆:大概、几乎,副词。 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孤,孤立,孤 单;危,危急 诚:确实,的确,副词。
译文: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 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 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朗读《六国论》.mp3
疏通词句
学生质疑 集体讨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 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 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问: “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 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 灭亡,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 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效:效果,结果。 始:才。
速:招致。 斯……效也:判断句。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 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 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 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 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 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 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 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作者简介
苏询,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 人,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 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 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 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 名因而大振。苏洵长于策论,很有战国纵横 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 著名,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 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于:虚词,表比较。 可:可以,以:用。 以:凭仗,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之”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 而:表转折关系,却。从:跟随。 故事:旧例,前例。 是:指代词,这。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 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 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 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 “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 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
秦—强楚—大 齐—富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 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 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 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 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 自《嘉祐集· 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 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导入课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 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 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 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 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 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 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 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 被李牧击退。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听听苏洵怎么说
•一读课文
夯实基础,品味语言之美
1、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2、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 赂秦(lù ) 暴霜露( pù ) 与嬴 (yí ng ) 洎 ( jì ) 燕国 ( yān ) 下咽 ( yàn ) 草芥( jiè ) 互丧 ( sàng )胜负之数(shù )
引证法
比喻形象生动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迁:改变。 与:亲附、亲近。 与……也:判断句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 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 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