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内容最全
理解性默写
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此举会让对
方寝食难安。
2、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 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
3、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 持到底的句子是: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2、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荆轲刺秦王的 句子是: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
23、写燕赵是在力量智谋处在孤立无援的情况 下才灭亡的句子: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 “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写出了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
15、 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6、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 是: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
1《7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18、“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
8、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 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9、《六国论》中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 “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达了苏洵对六国
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19、苏洵《六国论》中引用前人话语“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 ”作为论据。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 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 _____”。
7、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5.《六国论》结尾的句子“,,”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6.苏洵《六国论》“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7.《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的话作为论据的句子是:,,,。
8.《六国论》中,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9.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10.“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11个字。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2.《六国论》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说明暴秦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句子是:,,,。
13.《六国论》中“,,,”四句作者提出假设条件,表达了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灭亡的遗憾之情。
14. 《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断定,灭亡也是必然的三句是:,,。
15.《六国论》中,作者明确指出秦靠六国贿赂得到许多城邑的句子是:,,。
16.《六国论》中,通过对比,指出秦战胜而得的和六国贿赂而失的土地差距极大的句子是:,,;,,。
17.《六国论》中,强调六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一个晚上的安寝的句子是:,,。
18.《六国论》中,强调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19.《六国论》中,作者回答六国相继灭亡,全是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20.苏洵《六国论》中强调燕赵力量智谋处在孤立无援的句子是:,,,。
21.《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
2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阿房宫赋》情景默写答案
《六国论》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9.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1.是又在六国下矣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4.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7、《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8、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六国论》《阿房宫赋》情景默写答案
《六国论》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9.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1.是又在六国下矣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4.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7、《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8、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第一部分:【易错字填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 )秦。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 ),大则得城。 思( )先祖父,( )霜露,斩( )(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人, 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奉之( )繁,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理固( )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 )之。 与( )而不助五国也。 ( )牧以(革灭( )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 (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事,是又在六国下( )。
【答案】赂、邑、厥、暴、荆、棘、予、芥、寝、厌、弥、 宜、得、嬴、洎、谗、殆、附、当、咽、劫、苟、故、矣
第二部分:【情景默写】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 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 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苏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六国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情境默写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六国论》默写及答案
李瑞《六国论》默写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 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最终灭亡。
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5.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_______________”。
而燕国“”,才招来大祸。
6.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但非常可惜的是“”。
7.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9. 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尽12.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13. 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14. 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15.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答案:1.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暴霜露. 斩荆棘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6.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8.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9.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10.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11.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1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5.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情境式默写训练)
《六国论》(情境式默写训练)
1.《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评论“刺秦事件”的句子是“,”。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4.《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
5.苏洵在《六国论》中以“,”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6.苏洵在《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自我校对]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弊在赂秦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暴霜露斩荆棘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六国论理解性默写: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7、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六国论》
1.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认为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
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
《六国论》答案
1.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认为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犹抱薪救火”,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斯用兵之效也”。
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6.《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一枝语文整理 1。
新高考古诗词《六国论》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古诗词《六国论》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理解性默写习题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完整版)六国论情景默写
《六国论》情景默写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_ __,_ __,_,_ _ ”的精辟论点,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 __,_ _,_ __,_ ___ __”。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 ___”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 __,__ __”,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 ___,__ 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 __,___ 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 __,_ __,_ __。
___ 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_ __,__ __,__,___ __’”。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 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9.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 __,__ __,__ _。
《六国论》默写答案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非兵不利__,_战不善_,_弊在赂秦_”的精辟论点,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暴霜露_,__斩荆棘__,以有尺寸之地”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始速祸焉__”,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族秦者秦也__,__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情景默写高频句子
六国论情景默写高频句子1. 苏洵写《六国论》,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就像敲响的警钟,“赂秦”就像是慢性毒药,把六国慢慢毒死。
2. 《六国论》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就如同把自己的肉一块块割给老虎,能不灭亡吗?简直是傻得像把金子扔到水里还盼着能长出金山。
3.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就好比一群羊,有些羊主动给狼送吃的,那些不送的羊也会因为没了伙伴的保护,被狼逐个击破,六国就像这群傻羊。
4.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这秦就像个贪婪的大怪兽,看见城池就像小孩看见糖果,眼睛放光,手就伸过去了。
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秦像个狡猾的商人,不费多大力气就赚得盆满钵满,六国则是蠢笨的顾客,赔得底朝天。
6.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这先辈们打拼土地就像蚂蚁一点点搬食物,辛苦得不得了,后辈却轻易送出去,真是败家像流水。
7.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那些子孙就像脑子进水的糊涂虫,把宝贵的土地当作破草一样随便送人,简直是拿着传家宝玉去换糖吃。
8.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这就像饮鸩止渴的人,为了短暂的舒服,不停地做傻事,不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六国这操作蠢到家了。
9.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秦兵就像赶不走的苍蝇,刚有点喘息机会,又嗡嗡地围上来,六国被折磨得苦不堪言。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暴秦的欲望像宇宙黑洞,永远填不满,六国还不停地送,就像拿着小桶往大海里倒水,徒劳又可笑。
11.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这就像还没比赛,一方就把冠军奖杯拱手相让,六国的软弱就像软脚虾,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12.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这就像盖歪的房子必然倒塌一样,六国这么胡搞,不灭亡才怪呢,他们的命运就像风中残烛,随时会熄灭。
高中语文(六国论)情景默写讲解
1、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2、诸侯之地有限 而暴秦之欲无厌
3、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6)暴霜露,斩荆棘。
7、《六国论》中,强调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
不贿赂秦国的句子
是:
,
,
,
。
8、
,
,
,
。作者提
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9、《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的土
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
子是:
,
,
。
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
《六国论》情景默写
1、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
用赂秦之地“
”,用事秦之心
“
”,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
吃饭也难以下咽。
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
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
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
,
。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 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
3、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5)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
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
“ , ”,本来就不在于战的结论。
(6)苏洵在《六国论》指出“ , ”,
所以诸侯奉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对诸侯的侵
犯就越厉害。
(7)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诸侯的子孙
对先辈辛苦开辟的土地毫不珍惜,将之
“
,
”。
9、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
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
六国论默写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 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
1.六国破灭,_____,战不善,_____。 2.较秦之所得,_____,其实百倍;诸_____,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侵之 愈急。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并力 西向,_____。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中通 外直,_____。
• 10.B 【解析】“倾听”用于上级、长辈对 下级晚辈;“聆听”用于下级、晚辈对上级、 长辈;“拘谨”重在“谨慎”“小心”;“拘 束”重在“过分约束自己”,“在记者面前” 用“拘谨”合适;“鄙视”意为看作鄙贱、 低劣;“蔑视”着 • 重指用轻蔑的态度小看,对“擦皮鞋”这一 职业而言,用“鄙视”合适 11.D 【解析】A 项,歧义,“也不等于不公正”指向不明;B 项, 搭配不当,不能说“加快 • 了”“质量”;C项,语序不当,将“中国”和 “美国”调换位置,或将“最大发达国家” 和“最大发展中国家”调换位置。 12.C
6.莲之爱,_____?牡丹之爱,_____! 7._____,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____,_____。 9.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_。赵尝五战于 秦,_____。 10.思厥先祖父,_____,斩荆棘,_____。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情境默写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
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参考答案】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暴霜露斩荆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 则必有我师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4.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弊在赂秦
5.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是又在六国下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0.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苏洵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