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观念与对等理论 (1)
《翻译的语言学派》
总 论
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 。
精选课件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
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精选课件
(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 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
精选课件
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
(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
精选课件
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纽马克的作品:论文 《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
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研究
12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这一理论的提出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自原本的语言学主导、侧重形式转向更加注重功能与社会文化因素。
该理论的提出为国内外翻译理论拓展了新的视角,使得译者更加关注译文与译文读者。
将根据三位功能学派理论家的议论详述其主要观点。
[关 键 词] 文本类型;目的论;行为理论;功能理论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研究信 心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翻译理论界多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翻译,以奈达“对等理论”为代表,侧重于两种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信息交换,忽略了翻译的本质并不单纯是语言层面的转化,而是跨文化的沟通,导致功能对等理论难以解决语言中的文化要素。
功能翻译理论跳出了源语“忠诚”的概念,不再关注翻译是否一一对应,而注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并把注意力从翻译对象转移到译者自身。
二、功能学派主要理论19世纪70年代,卡特琳娜·莱斯首先在她的著作中提出文本的功能,诺德对其产生的各种理论和术语进行了归纳,从而形成了“功能+效用”学说。
文章将详细地整理不同功能学派的代表和学说并加以评论,以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的作用。
(一)莱斯的文本类型和翻译批评理论卡特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是德国翻译机能主义最早的奠基人,她在《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性》中首次提出了“功能”理论,将文本分为多种语篇,并根据语篇类型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莱斯认为,“我们可以先从最小的篇章单元开始,到整篇文章,或者从整篇文章开始,到篇章的最小单元结束。
出于实际运用情况及语篇理论的考虑,我选择由最大到最小单位的过程”。
莱斯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确立了文本的分类,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主要表现的是既定事实、文本信息、知识、观点等,文本本身比起形式而言更侧重内容,莱斯称之为“信息交流”。
其中,工具书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型文本。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当代西方主流的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当代西方主流的理论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有人翻译成对等)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西方,从18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其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等值原则”,到费道罗夫再次关注该理论并于1953年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作用相符、语言与文本相符”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逐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各理论家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等值的看法,如雅各布森的差异值理论、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等,都大大地发展了等值理论并进而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以下笔者将分4个派别来详述各派对于等值理论的探讨。
一语言学派中对等值理论的探讨较有影响的主要是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1 雅各布森的等值理论主要有两点:(1)提出“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在符号单元之间没有完全对等。
”此处的符号单元实质上就是单词或词组。
即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字与字,词与词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
如英语中“cup”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杯子”,但事实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解释,cup指“a small round container with a handle,that you use to dri nk tea, coffee etc.”而汉语中的“杯子”一词显然不止包含cup,还应包含glass、vessel等容器。
因此,即使是最常用的词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是不可译的,“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充分解释。
”即可以用目的语的完整信息来解释源语的信息,以达到意义上的等值。
(2)根据雅各布森的观点,还提出“差异等值”的理论。
“意义和对等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而不在于强调一种语言能否表述以另一种口头语写成的信息……即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
”这段话表明,首先雅各布森承认语言的可译性,同时跳出了直译和意译的束缚,提出了差异等值。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论文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论文网>> 英语论文>> 外语翻译论文>>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论文翻译等值理论探究作者:秦毅出处:论文网时间:2009-08-09“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著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奈达生平介绍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 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 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 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 译问题。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 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 和了解。
(一)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要尽可 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先后提出“动 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s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演示文稿
D. 翻译的转换
转换(shift)是卡特福德独创的术语。 定义:把原文变为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分类:
1. 层次转换(level shifts):
译文和原文所用的词语处于不同的语言层次上,也是指在语 法层次和词汇层次之间相互转换。
2. 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
-Quelle heures est-il? -What time is it?
-Il est très bien!
-It is very good!
-小野さんは どちらですか? -小野女士是哪位?
第十四页,共26页。
就语言等级而言
1. 受限级: 固定在语言结构低层的翻译,即局限于词对词、词素对词素的 翻译。 意译:译者在层次结构上自由选择对等语,不受级的任何限 制。
14. (of a flag) be displayed, especially on a flagpole(旗)悬挂(尤指在旗杆上)
15. (N. Amer. informal)be successful(北美,非正式)成功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名词: dad 爹, mom 妈, silk 丝, road 路, peel(水果的) 皮,seal 玺(=图章),fatigue 疲“乏”, ------ dynasty 朝“代”,town 屯。
此外,还察觉 shout (喊叫)与“仰天长啸”的“啸”音义非 常近似; ------------bowl (碗)与“衣钵”的“钵”音义近似。
在英国的伦敦大学研修俄语和其他斯拉夫语以及东方语言和
非州语言(1948-1952) ,于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卡 特福德除在英国和美国任职外 ,还受聘于中东、东南亚等 地的有关大学。他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的教学和研究 ,能流 利地使用法语 ,比较熟练地掌握除俄语和现代希腊语 ,还 略懂德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土耳 其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等多种语言 ,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语 言学家。
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不译语文本 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
• 最低层次 (mininal equivalence)
• 最高层次 (maximum equivalence)
“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 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 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 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 上一致”。
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 合译语规范和习惯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 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 视为正法。 eg: 西湖(the West Lake), 五指山(the Five Finger Hill); 珠江(the Pearl River), 白天鹅宾馆(the White Swan Hotel), 南天门(the South Heavenly Gate)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对等理论
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把译文的“读者反应”放 在首位,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不原语的 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其意义而言,其 次是就其风格而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 的系统,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 翻译问题。 →他认为,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他迚行解释时丌 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语 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两个层次。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
小说翻译中的语域对等——以《红楼梦》杨氏和霍氏译本对照为例
2012年第0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2期)Total No .302收稿日期:2011—12—08作者简介:姚令芝(1982—),女,广西玉林人,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学。
论小说翻译中的语域对等———以《红楼梦》杨氏和霍氏译本对照为例姚令芝(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摘要: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韩理德的语域理论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了《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与贾母和第二十回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对话的三个语域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信息,比较和检验了《红楼梦》David Hawkes 和杨宪益、戴乃迭两个英译本在再现两段对话所包含信息的得失。
通过对照源语和目的语的语域变量,发现译者只能尽量与原文实现语域对等,却在某个变量中不对等。
本文运用语域理论和质量评估模式进行小说翻译比较,检验了该理论在评估译文质量中的可行性,期望为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量;对等;翻译比较;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87—04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
《红楼梦》的文化、语言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里面的人物语言描写,因此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就其英译本而言,较为典型的两个分别为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戴维·霍克斯)译本The Story ofthe Stone 和1978年中国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 -yi and Gladys Yang )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分析原文中的语域信息,然后根据语域三大变量标准,对译文的质量进行评估,检验了语域理论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但由于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两个译文在传递原文语域信息时都有所流失,最成功的翻译也只能是尽量接近“对等”。
二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及翻译转换
二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及翻译转换二、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及翻译转换二、卡特福德对等理论与翻译转换英国的功能语篇分析学派非一夜之间产生。
我们先对卡特福德为代表的早期的功能理论及其发展做简单的回顾。
凯特福德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在传统翻译研究和现代翻译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他的著名理论是对等理论和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把翻译理论看成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可以这样解释:一种语言(sl)的语篇成分由另一语言(tl)中等值的成分来代替”(catford1965:20)。
他认为,翻译这个词本身就是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指把一种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系统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相应系统。
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是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他也为世界各地翻译界的读者所熟知。
奈达称他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翻译语言学家(奈达1993:161)。
曼迪认为,《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是卡特福德“将语言学理论系统地应用于翻译研究的重要尝试”(2001:61)。
1.等值论及其理论根源卡特福德在爱丁堡大学任教多年。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进行了多次讨论。
在他的书中,他(1965)承认,他所采用的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由爱丁堡大学提出的,尤其是韩礼德,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J.R.第一理论的影响。
卡特福德借用了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的描述分类,尝试用韩礼德(halliday1956,1961)的阶和范畴语法(scaleandcategorygrammar)来建立一个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模式。
阶包括级阶(rank)、说明阶(exponence)和精密阶(delicacy);范畴语法指的是单位(unit)、结构(structure)、类别(class)和系统(system)。
他主张用级阶的概念来解释历史上争论不休的“直译”、“意译”问题,认为意译打破了级阶的限制与约束,追求译文在句以上语言单位与原文的等值。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2. 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effect :focus on the receptor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 的系统,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 翻译问题。
•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 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 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 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 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 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 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等值概念的核心
等值概念的核心
等值概念是指在不同方面或层次上具有相同价值或重要性的概念。
这种概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方面,等值概念体现了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具有相同的价值,并且应该受到公平对待。
这意味着不论一个人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不应该成为对待他们的界限。
等值概念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政治方面,等值概念是民主制度的基石之一。
民主制度强调每个公民在政治权利和反对权方面的平等。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够参与决策过程,并且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
等值概念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政治体制,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在经济方面,等值概念是经济公平的基础。
经济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经济机会和权利,获得适当的报酬和保障,不受歧视和剥削。
等值概念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公平、包容和繁荣的经济体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和幸福。
在文化方面,等值概念是文化多样性的推动力。
文化多样性强调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贡献,应该被尊重和保护。
等值概念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多元和包容的
文化环境,让每个文化都有机会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等值概念的核心是平等和公正。
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努力落实等值概念,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包容和繁荣的世界。
浅谈“对等”概念的产生发展在实变函数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对等”概念的产生发展在实变函数教学中的作用1. 引言1.1 对等概念的定义对等概念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两个或多个概念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可以相互替代或等价。
在实变函数教学中,对等概念是指函数间具有相同性质或等价关系的概念,通过对比和类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对等概念的定义不仅包括函数之间的等价性,还包括函数的性质、性质间的等价性以及性质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等概念的定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促进他们对实变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对等概念的定义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函数的定义、性质、运算、图像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和理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对等概念的定义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变函数具有重要意义。
1.2 对等概念在实变函数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变函数教学中,对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实变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函数的性质、连续性、导数等概念。
而“对等”概念在实变函数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对等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
通过对等概念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这对于学生在学习实变函数时理解抽象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对等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在实变函数的教学中,函数的对等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对等概念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对称性、周期性等性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对等概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变函数的教学中,常常需要用函数来描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对等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对等概念在实变函数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对等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实变函数的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对等概念的产生在历史背景下,对等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数学家的研究。
西方早期译者的翻译“等值”思想
西方早期译者的翻译“等值”思想摘要:本文从译者的由来入手,讨论古罗马时期的译者的翻译“等值”思想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翻译史;等值思想引言迄今为止,尚无翻译通史类的著作问世。
翻译学(Translatologie)在狭义上被定义研究口译与笔译的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脱胎于语言学和文学的年轻学科。
20世纪50年代起,翻译理论逐渐摆脱了以原文为圭臬的束缚,发展出了以“功能翻译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理论。
翻译学界一般以20世纪50年代为时间节点,将翻译学史分为两个时代。
人类进行翻译活动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大约7000年前。
埃及孟斐斯贵族陵一组雕像,表现了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上的最早的口译活动。
石刻展现了两个正在对话的古埃及人,从雕像的造型看,两个人的地位明显不同。
高高在上的那个人在宣讲,伏首贴耳的那个人在倾听。
两个人中间,站立着一个古埃及人。
从姿势看出,他正在给两个人做“口译”。
在古埃及,本族人与异族人的地位差距很大,只有本族人可以获得“人”的资格,而异族人只能被称作“低下的野蛮人”。
因此,古埃及的“口译员”所从事的,一方面是双方信息的传递工作,另一方面还实际上对两个不同民族、地位的“委托者”进行着“调节”(Mediation)。
据记载,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笔译活动、以及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时代)以及古埃及。
那时的译者,会将翻译字版的经验,传授给他们的“门徒”们,以便后来者汲取之(“einzulernen”)。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开始对翻译的理论进行着懵懂的思考,即:“如何进行正确的翻译”。
在公元前三世纪,美索不达米亚人提出了“词对词翻译”的构想。
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古罗马击败迦太基后,局势相对稳定,地中海沿岸地区迎来了一次繁荣期,拉丁语也逐渐成为当时的地中海沿岸,乃至欧洲的官方语言。
在罗马共和国晚期,一批思想家,哲学家、作家、雄辩家涌现出来、翻译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翻译了很多希腊哲学作品,使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得到了延续。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汉语⾔⽂学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具有较⼤影响的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的主要⽬的是寻求源语和⽬的语之间在形式、意义及风格上的最切近的对等。
翻译也是⼀种转换。
转换是实现翻译对等⽬的的主要⼿段。
没有对等,就不是翻译。
没有转换,就很难实现对等。
对等理论是转换翻译法的理论依据,⽽转换翻译法是动态对等理论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对等论翻译实践⼀、引⾔美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尤⾦·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之间的信息转换,这种转换既是⽂化交流的过程,⼜是语⾔再创造的过程,这⼀过程犹如⼀环扣⼀环的思维过程,分成分析、转换、重建与校验⼏个阶段。
奈达将译⽂读者理解和欣赏译⽂的⽅式与原⽂读者理解和欣赏原⽂的⽅式进⾏了⽐较,于1986年⾸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这⼀理论是他对⾃⼰在1964年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的修正,强调的是翻译的交际功能。
奈达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书中说道:“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这正是等效论的起源。
后来,我国学者⾦隐⼜以《等效翻译探索》为名发表了专论,并指出奈达博⼠上⽂中⽤词之不当,建议以“效果”(effect)代替“反应”(respond)。
这样,等效论就在译界中⼴为流传和引⽤。
⼆、对等论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也称作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A·奈达(Eugene A Nida)的翻译理论的核⼼内容。
对等和等效理论
expert and translator in Bible study.
理论的三个阶段Tree Stages
• ( l )描 写 语 言 学阶 段 • 他强 调 语 言 的 共 性,认 为 世 界 上所有 的 语言 都有 同 等 的 表达 力,能使说
话 人 用本 族语 自如 地 表 达 思 想,描述世 界,进 行社会 交 际。任 何 用 一 种 语言 能 表达 的 东 西,用 另一 种 语言 也能表 达。他 把语 言 差 异 当 作 相同 本 质 的 不 同 现 象 加 以 描 述,因 此,语 言 是 完 全 可 以互 译的。
对等和等效理论
Equivalence theory
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
• 美 国 著 名 的 尤 金· 奈达 • 有 成 就 的 现代 语 言 学 家 • 《 圣经 》 研究专 家 和 翻译 家 • Eugence A.Nida , an American,is a distinguished modern linguists and a
• Thus,in some classics,equivalence theory cannot transfer what is ingenious in
the source text even if basic content can be expressed clealy.
结 论Conclusion
• Stage 3:social semiotics • In order to eliminate people's misunderstanding and make its content
clearer,Nida adapt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stead of dynamic equivalence. • It means target-text readers' reaction to target text is the same as source-text readers'. • The theory is used in many fields.
功能目的论述评
td ) ( 0 4 ue 。20 )
根据 “ 目的 论 ”所 有 翻 译 遵 循 的 首 要 法 则 就 是 “ , 目的 准 则 ” So o ( kp s rl) 目的论者根据 行为学 的理论 指出, ue , 翻译是人类 的一种有 目的的行 为 。 翻 译 遵 循 的 首 要 法 则 是 目的 法 则 (k psrl) ( od2 0 :7 弗 so o e 。 N r,0 12 ) u 米尔这样来锯释 目的准则 : 每个文 本均为既定 目的而产 生 , 亦应 为此 目的而服务 。由此 , 目的 准则是指 : 释/ 写 皆遵循某 种方式 , 译, 读/ 此方式可让文本侑 本在其 使用 环 境 下 运 作 , 向 想 要 使 用 文 本 侑 的 人 , 且 完 全 按 照 他 们 所 希 望 面 本 并 的方式运作 。张美芳译 ) ( 翻 译 目的来 自翻 译 活 动 的 发 起 者 (nt tr iia )规 定 的 翻 译 要 求 io (rnlt nbi ) t s i r f, a ao e 包括 需要译 文的 目的 、 原文 、 泽文 、 收受者 、 使用译文 的时 间 、 地点 、 形 、 际媒介及译 文应有 的功 能等 。费米 尔把翻译定 情 交 义为 “ 翻译 是一种转换 , 在这种转换 中交 际性的语言符 号或非语言符 号 ( 或两 者兼有 ) 从一种语 言转换 为另一种 语言 ” ( od1 )强调翻译 是 。 N r,1 在两种 不 同文化之 间进行转 换的一 种交际行 为, 而不 是纯语 言之 间的 文字转换 。这个 目的有 三种解释: 译者 的 目的, 译文的交际 目的和使用 某种特殊翻译手段 所要 达到的 目的。但通 常“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 际 目
的
除 了“ 目的准则” 弗米尔 的理论 中还包括另外两个法则 : 贯性 外, 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6期总第133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 H2006,No.6Serial No.133等值观念与对等理论郑海凌吕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提要:一部作品经译者手笔转化为新的文本,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障碍,渡越艺术传达上的难关,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境界。
文学的翻译是原作在译语文化语境里的再生,其目标自然不会是对等或等值。
可是外国学者费道罗夫、奈达等人使用equi valence来界定翻译的本质,在我国引起很多误解和争论。
此文仅就等值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奈达理论有关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以便给读者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等值观念;对等理论;思维空间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6-0083-04/等同0、/等值0、/对等0是翻译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词。
学者们运用它们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或者译介国外的理论概念,有意无意地加入个人的理解,使之成为建构某一种理论的基本概念。
还有学者在这些语词以外提出/贴切0(如刘重德教授在20年前提出/信达切0说)、/相当0等说法。
本文仅就等值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奈达理论有关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以便给读者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
1翻译追求对应是翻译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
译者在古代被称作/舌人0。
5国语#周语6中/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0,其意为学舌之人,即别人怎样说,他就跟着怎样说。
中国以/信0为本的传统翻译思想,有很浓厚的趋同意识。
从三国时期支谦写的5法句经序6看,当时的译者提出问题的逻辑原点是对应。
文中涉及的/名物不同,传实不易0,/美言不信,信言不美0,/因循本旨,不加文饰0等问题,都反映译者为追求译本与原作对应所做的努力。
在佛经译者眼里,佛学经典是/天书天语0,重在传真,重在正确,翻译者要如实传达原作的本旨,避免译文的失真和走样。
汉末译风的/质直0经历六朝趋尚绮丽的文学空气而稍有同化,鸠摩罗什与其门下诸彦在翻译的文体方面有所拓进,鲁迅评价当时译风为/达而雅0。
但唐代的佛经翻译/以信为主0,/质直0的风气有回转之势。
中国人传统的翻译观念,从古至今,总在/质直0和/文饰0两个端点之间移动,形成两个有趣的学术共同体。
也有学者跃动才思试图摆脱前人的窠臼独辟蹊径,最终仍摆脱不了原作的束缚,因为译者无论如何都要对原作负责,脱离或者违背原作就不称其为翻译了。
在译本与原作的关系上,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是以对应、等同为上乘。
严复的/信达雅0说,以/信0为核心。
马建忠的/善译0说,强调/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0。
鲁迅/宁信而不顺0的翻译主张,以/不顺0为代价求真,追求译文与原作的对应。
当代译家傅雷/重神似而不重形似0,表面看来是要放弃原作里的某些东西,但他在解释/神似0这一概念时却提醒人们/形似0的不可忽略,他说,/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0傅雷在谈到译文与原作的关系时说,/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
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0从这些言论可以判断傅雷翻译思想的求同观念。
在傅雷之后钱钟书提出的/化境0说,强调/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的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0钱钟书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0了。
/化境0说与/神似0说都是文学翻译的理论学说,是以/传神0和/入化0为最高理想的,但这些理论的依据仍旧没有摆脱传统的等同观念。
此外,葛传先生提倡的/不增、不减、不改0,辜正坤先生提倡的/最佳近似度0,也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原作为尺度的。
2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翻译理论里出现了/等值0这个概念。
苏联学者费道罗夫( ·µÀÂÀ³ . )的/等值0翻译理论传入中国,强化了中国人固有的/趋同0观念。
当时正值翻译马列著作的热潮,马列著作要求译者一丝不苟,翻译质量重在传真。
费道罗夫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0。
据此他认为,译文和原文之间完全可以建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应该说,在翻译的对应观念方面,西方人和中国人没有多大差别。
中国人熟悉的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0就有很强的对应意识。
他要求/翻译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的再现;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性质;翻译应该具备原著所具有的通顺。
0如果真的做到这三条,译作和原作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这种思想和中国传统的/趋同0、/求信0基本一致。
也有人认为,严复的/信达雅0理论,就是受了泰特勒/三原则0的启示才提出的。
翻译上的对应观念,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不可避免的。
费道罗夫理论的介入,迎合了当时中国译者的求同观念。
而中国译者在翻译费氏的5翻译理论概要6一书时,把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译作/等值0。
于是,费氏翻译思想就被表述为/等值的翻译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和原文完全一致0。
且不论/等值0一词在这里的译法是否得当,单从费氏的/完全准确0和/完全一致0可以看出他对翻译的要求之高。
译作在表达原文内容时做到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和原文完全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费道罗夫的要求,达到对等、等值。
在费道罗夫之前,苏联学者斯米尔诺夫( ¾ºÂ¿À³ . )在5文学百科全书6的/翻译0词条里使用了/等同0 (±µ¶¼³±Ä¿ÀÃÄÎ)这一概念。
他所说的/等同0,是指/传达原作者的全部创作意图0,不仅包括原作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包括原作者所运用的各种形象、色彩、节奏等手段。
后来苏联学者列茨克尔( ¶È¼¶Â¡. )在195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5论翻译的规律性对应6里把译语与原语的规律性对应分为/等值0、/近似0、/等同转换0三类。
在费道罗夫之后出现的两位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 ±ÂÇŵ±ÂÀ³ . )和卡米萨罗夫( À¾ºÃñÂÀ³ . )都涉及翻译的/等值0问题。
前者把等值层次同语言的等级体系和翻译单位联系起来,把翻译单位分为六个层次,即/音位层次0、/词素层次0、/词层次0、/词组层次0、/句子层次0和/话语层次0。
后者认同前者的等值层次,强调语用等值在翻译中的主导作用,认为等值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留话语的主要功能。
从上述苏联翻译界学者对翻译基本概念的界定看来,虽然他们使用的术语不同,对翻译性质的文字描述不尽一致,但他们没有在这些问题上发生争论,而是在另一方面产生了分歧:翻译应该追求语言上的对等还是美学上的对等?这就是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之争。
3学术术语的翻译是个花费心力的事情。
外国的术语在彼国的学术语境里生成和使用,彼国的读者在理解和接受时尚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无误,经过译者手笔翻译成汉语,进入一个不同的文化语境,难保它不发生变形和异化。
严复在53天演论4译例言6里说,/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
0所以他在翻译中常常为了一个译名的确立,旬月踟蹰。
由于翻译趋同意识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总是先在相同或者相近的名物里选择对应物。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讲哲学的书,叫做ta Meta ta phusika,意思为/元(玄)物理学0,中国人译为5形而上学6,显然取自5易传6/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0。
早期人名、地名的翻译也有很明显的汉化倾向,例如有人把恰巴耶夫译作/夏伯阳0,把俄国的涅瓦河译作/泥瓦江0,把俄国城市平扎译作/彭泽0,都是以中国原有的名物来指称外国的东西。
20世纪80年代奈达的翻译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翻译研究产生许多启示性的影响。
奈达是一位富于探索精神并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学者,他早期的著述涉及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的问题,曾引发中国译论者的争论,从正反两方面深化了中国人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奈达的翻译研究显示了一个探索者追寻的轨迹,其中引人瞩目的是他对以往观念的修改。
例如,1986年出版的5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6一书中,他不再使用/den ymic ekq wuelence0,而代之以另一个说法/functional equivalence0;不再采用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区分法,而是把意义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把这三种意义再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可见奈达的思想见解是在发展中的。
然而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其著作也颇丰,但就学术建树而言,奈达的观点与前人是很接近的。
虽然他的探索更多关注/术0的层面,思考的问题是怎么译,但在观念上始终没有摆脱对应。
4各种语言都是相通的,而对等词自然而然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之间,例如,山、水、太阳、月亮、石头、房子、衣、食、住、行、人、手、口、刀等等,似乎都可以在汉语以外的语言里找到对等词。
这种现象常常给人一种虚假的暗示,或者造成一种幻觉,让人感觉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
博尔赫斯说,/词典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一个显然没有经过验证的假设,即语言是由对等的同义词组成的。
0尼采指出,使不相等的东西相等,这仅仅是语言的一种隐喻功能。
笔者认为,实际上,语境的转换使得上述/山、水、太阳、月亮、石头、房子0等词语的联想意义和暗示意义发生偏转,它们在译文里的意义和在原文里的意义并不等值。
由这些词语组成的句子和语篇也很难在译文里找到对等物。
所以,等值理论所依据的等值关系的喻说只是一种假设。
对等翻译或者等值翻译是译者心目中的虚幻境界。
原作经过翻译如能保持原汁原味,像西方人所赞美的/理想的翻译如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0,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理想毕竟是理想,理想仅仅是美好的想象或希望,就像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在确立翻译原则时抱定了/等值0这个概念,把等值翻译视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试图实现这种理想一样。
应该说,学者们在建构各种对等理论时不可能不知道,译本和原作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对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