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

合集下载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欧阳学文八佾篇1章录音文本整理.01.13 周六内容:《论语.八佾》18章地点:北京理工科技大厦1101嘉宾老师:车凤()主持老师:王丛琪主讲:陆韵竹录音整理:王灵芝内容: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研读过程: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主讲人陆韵竹【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为学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此篇次《学而》、《为政》之后。

之前陈老师在跟大家分享之时也有提到在《论语》中为政篇是一个总论,此后从为政篇开始都是通过每一个专论来阐发孔子的哲学思想,八佾篇以礼乐为之核心内容。

佾,yi,去声,行列。

佾,行列义。

古代舞以八人为列。

天子八佾,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或说: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今不从。

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忍,此忍字有两解。

一,容忍义。

季孙氏以大夫而僭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

此乃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

一,忍心义。

季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忍为,将何事不忍为。

此指斥季氏。

读书会讲究对面亲聆,设想孔子在我们对面对我们说此句,您会有何感想?大家进行3分钟讨论。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解释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常言曰,县官不如现管。

意思是说,在“现管”的地盘上,他具有生杀予夺大权,上司拿他也没办法。

这句话绝大多数场景下是对的,只在极特殊情况下才不适用。

所以,卫国实权在握的军事统帅王孙贾才问孔子,与其讨好家神,不如讨好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因为,虽然灶神受家神管辖,但灶神主管一家人吃饭大事,以此暗示孔子,我实力雄厚,你巴结卫王,还不如巴结我。

一国军事统帅,竟然说出这种话,说明他已不把卫王放在眼里,自我膨胀,狂妄至极。

任何掌握军权的人,一旦走到这一步,几乎不可救药,没有人能够劝阻、改变他,必定铤而走险,犯上作乱,身败名裂,下场悲惨,所以,孔子毫不客气的说,不对!伤天害理的人,无论请求谁保佑,都没有用(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论语·八佾》第八则解读

《论语·八佾》第八则解读

《论语·八佾》第八则解读□张纯纲在《论语·学而》第十五则中,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教诲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言语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

在《论语·八佾》第八则中,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一句诗的含义。

在老师答案的启发下,子夏生发出新的见解,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也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

那么子夏问孔子的是《诗经》中的哪句诗呢?它有什么含义呢?孔子是如何解答的呢?孔子的解答又给了子夏什么样的启示呢?子夏问孔子的那句诗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素以为绚兮”在今本《诗经》中没有,一般认为是逸句。

《硕人》据说是春秋时期,卫人赞美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

“硕”,高大修长的意思。

古代不论男女,都以高大修长为美。

这里的“硕人”意为高挑修长的美女,指的就是卫夫人庄姜。

这首诗里有几句在文学史上颇为著名,包括这则语录中出现的,我先一并抄录并解释下:“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螓(qí)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荑”是初生白茅的嫩芽;“凝脂”是冻结的脂油;领就是脖颈,“蝤蛴”是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瓠”是葫芦,“犀”是瓠的籽实,“瓠犀”就是葫芦籽,白而整齐;“螓”是一种像蝉但小的虫子,据说“此虫额广而且方”;“蛾”是蚕蛾,细长而弯。

“巧”是美好的意思,“倩”是微笑时两颊现出酒涡的样子;“盼”是眼珠眼白黑白分明的样子,还带有转动之意。

前五句是六个比喻:手指像白茅的柔软嫩芽,皮肤像冻结的脂油,脖颈如蝤蛴一样白而细长,牙齿像葫芦籽一样白而整齐,如螓一般广且方的额头,如蚕蛾一般细长而弯的眉毛。

后两句是白描:美丽的笑容啊,酒涡微现,美丽的眼睛啊,白黑灵动。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这一章主要谈论礼乐,夹杂修身的理念与治国的政治主张。

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护礼制的问题,涉及到礼制内的礼节等各种礼仪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儒家对待礼制的态度。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谈到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时说,“他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队伍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破坏礼制规矩的事都能做的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后也找乐工唱《诗经·周颂》中的《雍》这篇诗。

孔子就评论说:“这篇诗中说,‘诸侯作为助祭待在庄严肃穆站立的主祭旁边’,按照这样的标准,《雍》诗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上呢?孔子还说:“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会遵守礼制呢?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能合理使用音乐呢?”(在孔子眼中,礼制就是仁,大于一切,破坏礼制,就是破坏一直以来形成的以天子为尊的好的规范。

敢于破坏礼制,也就形同敢于谋逆,是不仁的表现,孔子对此是大为气愤)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学生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这个问题老有意义了,办仪式的话,就是与其奢侈过度,不如勤俭节约;办丧事的话,就是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周边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但没有礼制,其实还不如中原地区诸国没有君主呢!”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

孔子知道了就对学生冉有说:“你怎么不去劝劝他别去啊?”冉有回答说:“不行啊,劝不动。

”孔子就感慨地说:“哎,难道泰山上的神仙还没有林放懂得礼仪吗?”(也就是说,礼仪并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表面上符合礼仪,内心毫不在意,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论语译注》八佾篇简介

《论语译注》八佾篇简介

《论语译注》八佾篇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和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论语译注》
是对《论语》的翻译和注释,八佾篇是其中的一篇。

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教诲。

在这
篇文章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八佾篇
强调了君子应当尊重礼仪和秩序,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忠恕等道德观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论语译注》是对《论语》的翻译和注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论语》的内容和背后的思想。

它不仅提供了对古文的翻译,还对其中的名词、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注解,使
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总的来说,《论语译注》八佾篇是对《论语》中八佾篇的翻译
和注释,通过对这一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
儒家道德观,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指导。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我对于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礼乐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人对于这些规矩越来越忽视。

孔子在《八佾篇》中强调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这些规矩,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其次,我被孔子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所触动。

在《八佾篇》中,孔子批评了一些人对于礼乐制度的无知和轻视,认为这些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于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他的这些言论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对于社会公德的缺乏等。

我认为,现代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

在阅读《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过时的,而是具有永恒的价值。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人性是永恒的,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的追求也是永恒的。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因袭,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

只有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在总结我的读后感时,我认为《论语·八佾篇》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的思想精髓,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论语导读】论语八佾篇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论语导读】论语八佾篇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论语导读】论语八佾篇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谈谈论语八佾篇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八佾篇主要内容是讲礼乐,礼乐是实施德政的重要内容,篇名八佾就与礼乐制度有关,是指天子舞乐的一种规格,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按礼制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本篇第一章讲季氏违背礼制,用了天子才可以用的八佾在自己庭院中舞蹈,是严重的僭越行为,除了季氏外,把握鲁国国政的三桓都是如此,随意践踏礼制,又如接下来的第二章,说的就是三家在祭祀祖先结束时唱天子祭祀时才可以唱《雍》的诗句,真的是乱套了,到了礼崩乐坏的时候。

下来第三章,孔子说,礼乐如果不以仁为本,就失去了意义,礼就不是礼了,乐就不是乐了。

这一章间接指出了礼乐的根本。

紧接第四章,林放向孔子问礼之本,事实上一章第三章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那这一章孔子首先肯定了林放的问题,问得非常好,然后用礼宁可俭朴勿用奢侈,丧礼宁可哀戚勿过隆重繁琐,引导林放自己去找礼之本的答案,礼的根本当然是要回归到人真诚的实质需要,即以仁为本。

接下来这一章讲礼的重要性,是说礼制对于社会的有序与稳定有重要作用,孔子说没有礼制的外国即使有国君,还不如有礼制的华夏各国没有国君,也能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转。

相当于今天说依法治国,有无元首不是很重要,只要制度在,国家机器按照法制进行,各就各位,各尽其职,社会就不会有大乱子。

那么对于违反礼制的行为,要及时去有效制止,作为下属应该劝谏阻止居上位者的违礼行为,所以第六章举了冉有作为家臣不能阻止季氏去祭拜泰山之神。

泰山之神是天子和诸侯王才可以祭拜的,季氏只是大夫,不够格。

孔子说难道泰山神不如林放知礼吗?意思是说,季氏这样做,也是没有用的,泰山神不会接受这种无礼的祭拜。

同时这章说的林放知礼与前面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又呼应联系起来。

那为什么季氏还要这样做呢?完全是私利熏心,私欲作祟,或为争名夺利。

这是有德的正人君子所不为的,那君子会争什么?第七章,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如果有争的话,也是象射箭比赛,友谊第一,互相谦让,比完可以一起喝酒,君子是文明之争,不会争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象季氏做不该做的礼仪,争那些不合礼的虚名。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的《论语》中的一篇,主要内容是孔子讲述古代礼仪的八种佾乐。

阅读后,我深感孔子对礼仪的推崇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他对人性的正面引导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对礼仪的重视可见一斑。

佾乐是古代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

孔子详细描述了佾乐的种类、用途和仪式过程,可以看出他对礼仪的深入研究和对细节的把握。

他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举止,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动。

他以佾乐作为示范,让人们明白礼仪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其次,孔子对于人性的正面引导不可忽视。

在《八佾篇》中,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自律的重要性。

例如,他说:“敬之以事君,不可以不勤,辞之以事父,不可以不敬。

”他认为人们应该树立起敬畏上级,孝敬父母的思想,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自己。

他还提倡“乐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和修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完善的人格。

最后,孔子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文。

”孔子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成为一个完人的基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提高人的修养。

他主张通过正面引导、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塑造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行动和选择。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篇》,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被很多人认为是陈旧和束缚,但实际上,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礼仪的意义,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亲自践行。

其次,自律和道德教育是塑造一个完善人格的基础。

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自律和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水平,实现人的价值。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在阅读《论语八佾》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领略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和智慧。

这部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其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语八佾》中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到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一种表现,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这个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秉持着仁爱、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论语八佾》还强调了学习的精神。

孔子认为,学习是不断提升自我、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

他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思考,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这种学习精神同样适用于我们现代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论语八佾》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借鉴古代圣贤的智慧,秉持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帮助我们解读了《论语》,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

我被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思想深深吸引。

这些思想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孔子提倡“不耻下问”,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积极倡导的。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向前人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

论语八佾篇原文
「八佾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也被称为「八佾论辞」。

以下是「八佾篇」的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宜哉,不可言传也!」
在这段原文中,孔子说道:
子曰:“舜(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圣明君主)其大孝也与!他具备卓越的德行成为圣人,被尊为天子,在四海之内治理国家,庙堂中举行祭祀仪式供奉他,子孙后代世代维持。

因此,伟大的德行必然能够获得地位,必然能够获得丰厚的禄位,必然能够获得荣誉的名声,必然能够享有长寿。

这是应该的,无法用言语传述的!”
这段原文主要表达了对舜的赞美,舜被称为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他以崇高的孝心闻名。

孔子认为,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与荣誉,归功于他的卓越德行、尊贵地位和世代传承的子孙功勋。

这段原文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重视,并以舜为楷模,以彰显孝道所获得的荣耀和回报。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八佾篇是其中的一篇。

读完《论语》八佾篇,让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在八佾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君子不会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而小人则相反,他们会随着环境和他人的改变而改变,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另外,孔子还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从根本上做起,要注重基础,只有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所作为。

而孝道和弟道则是仁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所在。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要注重基础,要有扎实的根基,才能够有所成就。

此外,孔子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注重道义,追求正义和公平,而小人则只注重个人利益,只顾自己的得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要有道德底线,要注重道义,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更加坚定了做一个有道德底线、有原则、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决心。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八佾篇读后感

八佾篇读后感

八佾篇读后感《八佾篇》是我国古代的祭祀乐章。

所谓佾,是指边过即番的奏乐大队。

《八佾篇》以古代祭祀礼仪为主题,分为八章,每章都有其独立的乐曲。

通过演奏这些乐曲,既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也展现了齐云宰人的力量和智慧。

阅读《八佾篇》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古代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

在古代礼仪中,祭祀活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感动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而《八佾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祭祀乐章的精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然而,《八佾篇》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古代礼仪之美的展示。

乐章的创作精良,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乐章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技巧和乐器音色的变化,使整个乐曲变得富有层次感。

乐章的演奏形式也非常严谨,需要乐师们通过熟练的配合和默契的团队合作来完成,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礼仪秩序的重视。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召菟》这一章。

据了解,《召菟》是典型的大型乐曲,需要五十六位管弦乐师共同演奏。

它既有气势磅礴的开头,也有细腻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古代人们壮丽的场景和对神灵的虔诚敬意。

这种庄重而雄伟的气势,令人心生敬畏。

而《召菟》的演奏需要各个乐器的配合紧密而有力,乐师们每个音符的演奏都显得极其认真与专注。

通过这样的演奏,乐师们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完美地展现出来。

《八佾篇》还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追求。

在乐章中,不仅有不同的乐器演奏技巧,还有不同的音乐旋律与节拍。

乐章中还融入了大量的齐云宰人元素,使整个乐曲更加精彩纷呈。

乐师们通过巧妙的演奏技巧和默契的配合,使乐曲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乐章的结构和演奏技巧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推敲的,凝结了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通过阅读《八佾篇》,我对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古代的祭祀乐曲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对礼仪的追求,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智慧的追求。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围绕着修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其中,孔子对待修德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

他认为修德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修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和道德的人。

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品德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发展出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我深深被孔子对于德行修养的推崇所感动,也从中受到了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质和道德,做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除了对于德行的强调,孔子对于政治的论述也非常有启发性。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依据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安宁,推行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他强调了政府的高尚道德和责任感,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政治的正义和人民的福祉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推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而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福祉。

《论语·八佾篇》中还有一些关于家庭、友谊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长久的伴侣和支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家庭中弟子的孝行和悌心,这是一个家庭内最基本的关系和亲情。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关系紧张,亲情的淡薄也成为了现象。

读完这段文字,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我想告诉自己要更加重视和家人的相处,关心家人的需求与快乐。

同时,孔子还谈到了友谊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仅仅因为利益或习惯而维持的关系。

这也是我对待友谊的一种启示,友谊应该是真诚且有意义的,而不仅仅是空洞的交往。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首先,《论语八佾》中强调了仁爱与和谐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说道:“爱人者,人恒爱之”,这句话道出了仁爱和和谐的根本。

仁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只有当我们爱他人时,我们才能够建立真实的友谊和社会关系。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才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现实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竞争和冲突,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为基础,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其次,《论语八佾》中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重要关系。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这句话提醒我们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长久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而个人的道德行为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道德困境和选择,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道德原则,去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这样才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

此外,《论语八佾》中强调了礼仪与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盖未孩筮,敢问否?”,这句话强调了礼仪在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中的重要作用。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可以使人们彼此尊重和谦和。

同时,礼仪也能够调整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礼仪的作用,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注重礼仪,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最后,《论语八佾》中强调了智慧与知识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告诉我们智慧和知识是人生的财富。

智慧可以使人们获得成功和快乐,而知识也可以使人们拥有长寿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到,但《论语八佾》告诉我们要注重智慧和知识的培养,去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品质。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我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

八佾篇的原文和注释《<论语·八佾篇>原文与注释》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论语》中的八佾篇。

这《八佾篇》可真是充满了好多有趣又深刻的东西呢。

《论语·八佾篇》的原文有好多句呢。

比如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啥是“八佾”呀?这“佾”呢,就是古代乐舞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在当时啊,按照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的乐舞呢。

季氏他只是个大夫,他竟然在自己的庭院里用八佾舞,这就好比一个小班长在教室里搞只有校长才能搞的超级大活动,这多不合适呀!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特别生气地说,这样的事情都能被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被容忍呢?这就像你看到有人在马路上乱闯红灯,交警却不管,那这世界不就乱套了吗?还有“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里的三家呢,就是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

《雍》是在祭祀结束撤祭品的时候唱的诗,这诗本来是天子祭祀宗庙完毕撤祭品时唱的呀。

这三家大夫竟然在自己家里祭祀的时候用,这就像我们小朋友在自己家里玩过家家,却用了只有国家领导人开会才用的那种超级正规的仪式,是不是很可笑又很不应该呢?孔子觉得这是不合礼的,他心里肯定在想,这三家大夫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呢?这就好比小猫穿上了老虎的衣服,以为自己就成了森林之王啦,简直是乱了套。

那再来说说注释吧。

对于这些原文的注释啊,可是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孔子想法的小助手呢。

就拿“八佾舞于庭”这句话的注释来说,它会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有各自该遵守的礼仪规范。

这种等级制度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技能和权限一样。

天子就像是游戏里拥有最高权限的大boss,他能做很多特殊的事情,而大夫就像小一点的角色,只能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如果小角色乱做只有大boss才能做的事,那这个游戏不就乱了吗?对于“三家者以《雍》彻”的注释呢,会让我们明白在古代祭祀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每一个环节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都有严格的规定。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八佾篇是其中的一篇。

读完《论语》八佾篇,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包括了他对待学生、朋友、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这篇文章中,孔子的言行举止无一不体现着他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他在待人接物上一贯以礼义廉耻为准则,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要求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做到这一点。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他非常重视自己和他的学生们的修养和品德。

这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的修养和学识。

这种行为不仅容易让人迷失自己,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孔子的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此外,《论语》八佾篇中还包括了孔子对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应该以仁爱之心为本,以礼义廉耻为准则。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本,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本。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政治家过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民生和民心。

这种行为不仅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也容易导致政治家的败坏。

孔子的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本,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本。

总之,《论语》八佾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认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到了一个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本,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本。

论语八佾篇心得

论语八佾篇心得

论语八佾篇心得推荐文章论语八佾篇赏析作文热度:论语八佾篇读后感200字热度:论语十二章读后感600字热度: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热度: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3篇热度:《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

下面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八佾篇心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八佾篇心得篇一历时半年才读完《论语》的八佾第三篇,可谓拖延的时间之长,当然也没闲着,其中公事緾身、家事的牵挂,也忙得不亦乐乎。

但还算是偷闲坚持把它读完了,这也就对自己有点欣慰。

回过头来对这“八佾第三”小结一下心学习心得,以便日后回忆学习收获。

“八佾”亦作“八溢”。

亦作“八羽”。

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

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

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是其中的第三篇共有26章。

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

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论语八佾篇》原文译文及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原文译文及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原文译文及读后感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论语八佾篇的古文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八佾篇》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文言文翻译

八佾文言文翻译

八佾者,周之乐舞也。

佾,行列也。

八佾,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

古者,天子之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其舞,以乐神明,以和人心,以序等级,以正风俗。

故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译文:八佾,是指周代的乐舞。

佾,指的是行列。

八佾,即八行八列,共计六十四人。

在古代,天子的乐舞使用八佾,诸侯使用六佾,大夫使用四佾,士使用二佾。

这种乐舞的舞蹈,用以娱乐神明,调和人心,区分等级,端正风俗。

因此,有云:“乐,是天地之和;礼,是天地之序。

”夫乐舞之作,始于上古,成于周代。

周公制礼作乐,使乐舞之仪,更为完备。

乐舞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也。

故《周礼》有云:“乐师掌教乐舞,以导和神人。

”乐舞之用,大矣哉!乐舞之行,必依礼制。

天子之乐,舞于宗庙,以示尊崇。

诸侯之乐,舞于社稷,以祈丰年。

大夫之乐,舞于宗庙,以敬宗庙。

士之乐,舞于家庭,以娱亲族。

乐舞之礼,各有所宜,不可相混。

乐舞之舞,有文舞、武舞之分。

文舞,舞姿文雅,以示文德。

武舞,舞姿雄壮,以示武功。

文舞者,舞于文庙,以祭文神。

武舞者,舞于武庙,以祭武神。

文武之舞,各有所用,不可混淆。

乐舞之器,有钟、鼓、琴、瑟、笙、竽、埙、笛等。

钟,王者之乐;鼓,诸侯之乐;琴,大夫之乐;瑟,士之乐。

其余诸器,皆用以和声。

乐舞之器,各有所属,不可错乱。

乐舞之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

宫者,君之音;商者,臣之音;角者,民之音;徵者,事之音;羽者,物之音。

五音之用,各有所主,不可杂乱。

乐舞之舞,有云步、龙步、凤步、鹤步、鹿步等。

云步,舞姿飘逸,如云之升;龙步,舞姿矫健,如龙之腾;凤步,舞姿优雅,如凤之翔;鹤步,舞姿轻盈,如鹤之舞;鹿步,舞姿稳健,如鹿之奔。

舞步各异,各有所长,不可混杂。

乐舞之道,深奥而广大。

学者须究其源,明其理,方能得其妙。

乐舞者,国之瑰宝,不可不珍视也。

八佾之乐,周代之遗风,后世宜继承发扬,以传于无穷。

今译:八佾这种乐舞,起源于上古,成熟于周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章录音文本整理2018.01.13 周六内容:《论语.八佾》1-8章地点:北京理工科技大厦1101嘉宾老师:车凤()主持老师:王丛琪主讲:陆韵竹录音整理:王灵芝内容: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研读过程: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主讲人陆韵竹【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为学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此篇次《学而》、《为政》之后。

之前陈老师在跟大家分享之时也有提到在《论语》中为政篇是一个总论,此后从为政篇开始都是通过每一个专论来阐发孔子的哲学思想,八佾篇以礼乐为之核心内容。

佾,yi,去声,行列。

佾,行列义。

古代舞以八人为列。

天子八佾,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或说: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今不从。

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忍,此忍字有两解。

一,容忍义。

季孙氏以大夫而僭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

此乃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

一,忍心义。

季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忍为,将何事不忍为。

此指斥季氏。

读书会讲究对面亲聆,设想孔子在我们对面对我们说此句,您会有何感想?大家进行3分钟讨论。

】●大家讨论一组学友:我们组讨论的“忍”有两种,有学友认为孔子在表达八佾舞于庭这种天子之礼被僭越的时候的态度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带着个人情绪、职责和负面情绪去评判,而是会很中正平和的来表达,你怎么能这样做;还有一种看法,是忍心,你怎么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孟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如果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就已经将个人的利,很虚荣的东西,放到了仁义之上,那么就甚至会去做更可怕的事情,一个小的发端出去之后,后果是那么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等都有可能颠覆掉,都可以说得通。

在讨论中有一个细节,“孔子谓季氏”是孔子对季氏说吗?学友的观点是评论季氏,而不是直接对季氏说。

我个人是倾向于前者,《论语.述而第七》:“子温而厉,温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在说一些话的时候内心对所有人都是非常仁爱的,他会超越我们普通人很容易陷入的负面情绪,但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合乎天道的,即使是很温婉地表达,听到的人也会一下子被提醒到,然后自己心里也会有一种知耻。

二组学友:我们主要是从容忍的角度来看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是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孔子站在“礼”的角度,是关系全天下的;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允许有多大的动作,也只能忍了;三是纵观孔的一生,他所采取的措施就是通过教化让大家来认识到礼的重要性。

三组学友:我们可以看到是季氏做了不符合规定、不符合情理的事情,这从侧面也在提醒我们要反思平时做事应该想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四组学友: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克己复礼这样的一个人,他要营造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样一个政治局面,季氏公然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这件事本身对于孔子来说是践踏他的信仰,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可忍”与“孰不可忍”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于主方,这种事情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忍耐不了;二是对于客方,季氏这件事情都可以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可能更违背常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五组学友:首先,孔子谓季氏,他在对谁说?他肯定是对他的学生说。

那他又要表达什么?“是可忍也”这里的“忍”又是说谁?我认为他是在告诉他的学生们像这样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都可以忍耐,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忍耐的呢。

一但不能忍耐就掉到情绪里去了,所以看任何事情都要客观,才能保持冷静。

我们觉得这是孔子对学生说,让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

六组学友:不能忍之后又当如何?我们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理解是有偏颇的,这句话是说孔子,而是说季氏这个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八佾舞于庭的背后是季氏对于君主权位的窥视,是更加严重的。

●主讲人陆韵竹【季氏,季平子,鲁国正卿。

鲁国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

鲁庄公为嫡长子,四者皆为桓公之后,鲁庄公继承国君之位,三桓分封为大夫。

三家权重,尤其是季平子,《左传》记载昭公25年,季平子先后辅佐过鲁昭公和鲁定公两位君主,可见其朝廷势力。

我们可以从季氏八佾舞于庭可见其对君主之位的觊觎之心,其后来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对于鲁庄公政权进行挑衅,而鲁庄公兵力不及三桓,辗转逃往齐国,后又至晋国,亡于晋。

三桓立鲁定公,而政权依然掌握于三家。

】【大家刚才的讨论其中在“忍”字上,那到底是孔子不能忍耐季氏的所作所为还是季氏忍心做这样的事情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做出来?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或曰:“忍,容忍也。

”盖深疾( 痛心疾首)之之辞。

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

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四书章句集注》《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止”在哪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那我们又从何处入手?“孝悌,其为人之本与”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作为孩子就要圆满我们的孝道,当我们为父母的时候就要做好我们父母的道,所以在不同的角色之下都有我们的角色定位,我们是否真的有将自己止于位上,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它的权力和威信,周王朝的天下,周王室的制度,也名存实亡。

孔子崇拜周公及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一生都在践行,对君王大夫劝导,对学生言传身教,试图挽救周礼。

《孝经》“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重要性《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哉乎?”礼的核心在哪里?《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对礼的重视。

《论语.里仁》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以礼约束,少有过失《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者关系我们是否有真正按照礼法与制度来规范自己,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与制度当中有没有做到合符礼仪,有没有克己复礼?】●大家讨论学友:“克己复礼”的“复”有哪些解释?陆韵竹:我们要做切己的功夫,让自己的行为贴合于大道,贴合之意。

学友:“复”我理解为实践。

学友:“复”我理解为复印,重复。

●嘉宾老师八佾指八八六十四人的队列,事实上季氏应当用四佾,不是僭越一格,是僭越了两格,这是一个补充。

八佾篇的整个内容都是围绕礼乐展开,我想补充为什么儒家及孔子为什么对礼如此重视,这是大的背景,有一个宏观考量会比较好。

“礼”的繁体字“禮”,造字法上看其左边的上半部类似“二”、下半部类似“川”,右边上半部是“曲”、下半部是“豆”。

造字法的含义是类似于祭祀,“二”指天,“川”是指从上天往下有一种讯息传达下来,“曲”、“豆”有祭祀的仪器也有内容。

而礼是儒家秩序的一种保障,到现为止去参观孔庙也都会有一个地方叫“明伦堂”,我们每个人在家、单位、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要给自己定位,要怎么定位,就是要“明”这个“伦”,当我们明白了之后,那我们该做什么就很清晰了,所以是奠定了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

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些礼仪形式的问题,实际上背后是一种很深刻的内涵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保障,所以孔子认为季氏从表面上做了形式上礼的僭越,但事实上内在的对礼的践踏,这是不能忍受的。

当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春秋战国的混乱也是缘自于人心乱了,人心坏了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礼崩乐坏的表现。

《孟子》:“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当时时代孟子认为是歪辟邪说在横行,不管是杨、朱的言论还是墨子的言论,他认为若是自己不站出来,那邪说就占领了话语权。

孟子用“世衰道微,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 子弑父者有之。

”来总结当时的状况,这种大的背景我们是很难想象的,我们要了解这种大的背景。

学习《论语》以修身养性,这是第一步,但是不仅仅如此,半论《论语》治天下,治天下的关键在《为政》篇。

孔子的学生性格鲜明,如子张、子路等,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贤人,“子张学干禄”不是指要谋求什么利益,而只是问要如何做官,因为最复杂的局面是官场当中,“政者,正也”,如何“正”?需要智慧,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上位者需要一种把持,政治不能变化太大,需要一点点来影响,譬如“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很多是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没有从政的体验,很多情况我们都不了解,其实“言寡尤,行寡悔”更多的是在“公”的层面上,“禄在其中矣”这个“禄”是指好处、利益,不是指个人的,是整个的。

二、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主讲人刑志军【哀公,鲁君,姬姓,名蒋。

定公之子,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孔子晚年自卫返鲁,正是鲁哀公在位期间。

当时三家执政已久,哀公大权旁落,故有此问。

孔子以举直废枉之语答之,实亦机带双敲,话里有话。

何为:怎样做,做什么。

举:选拔,推举。

直:正直的、正派的人。

错:同“措”,放置,安排。

诸:“之于”的合音。

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恶的人。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答道:“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了;如果把邪恶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

”这是在讲用人的事情,用什么样的人?用君子?如何用君子?首先,得有智慧,分得清“直”和“枉”;其次,得有恭心,对自然抱着一种敬畏。

《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人之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

”《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