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和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一、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就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与荒漠土分别占16%与15%,黑钙土与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与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与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二、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三、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就是南北向排列与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四、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与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就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与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与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与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西北地区更为普遍。
黄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质勘察价值,对于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利用黄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是一种风化作用下形成的黄色或棕黄色的土壤。
它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和其他岩石碎屑组成,其中黏土矿物质体为黄色或棕黄色,使得黄土呈现黄色或棕黄色。
黄土具有很高的坚硬度,粒径较细,并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根据黄土中黏土含量的不同,黄土可分为粘性黄土、半粘性黄土和砂性黄土。
黄土层状分布,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适用于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储存。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是对黄土地质特征、成因、性质、工程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黄土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岩石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
黄土的颜色、质地、含水量、黏性和密度等特点与黄土的工程性质密切相关。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黄土的性质和特点,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应对黄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取样分析,了解黄土的颜色、质地、黏性、湿度等特性,并收集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水分含量等数据。
野外考察要全面、细致,采取代表性取样方法,确保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要进行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是对野外采集的黄土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的过程。
室内试验包括物理试验、化学试验、水分试验等,目的是进一步了解黄土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水分特性。
物理试验主要包括黄土的颗粒分析、密度试验、湿度试验等,从而了解黄土的颗粒大小分布、堆积密度以及孔隙率等特性。
化学试验可以分析黄土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含量,为研究黄土的成因提供依据。
水分试验可以研究黄土的吸水性、含水量、饱和度等特性,为工程建设提供水分控制的依据。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
通过对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黄土的工程性质和适用范围。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土壤类型
三.成土过程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受 到强烈风化,以致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产生了以 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游离氧化物。在风化过 程中,盐基离子的淋失是富铁铝化作用的前提,富铁 土中盐基离子已被强烈淋失,使土壤盐基离子含量明 显降低,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交换性铝离子占了优 势。此外,不仅盐基离子淋失,硅酸也被迅速淋失, 从而使铁、铝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当移动到一定深 度时即发生凝聚沉淀作用。
四.土壤性状
铁铝土土体构型为: Ah - Bms - BC - C 。铁铝土 因成土过程强烈,土壤矿物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
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粘重,粘
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 化 铁 ; 铁 铝 土 一 般 呈 现 强 酸 性 反 应 , 土 壤 PH 值 在 4.5~5.0之间。
三.成土过程
均腐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繁茂, 每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较多,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微生 物分解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质主要以腐殖质的形态积累于土壤 中,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含量由上向下逐渐减少的腐殖质层。 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不足,降水只能 淋洗其易溶性的氯、硫、钠、钾等盐类,而钙镁等盐类只部分淋 失,部分仍残留于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 钙镁所饱和,土壤呈中性或碱性。土壤表层的部分钙离子,可与 植物残体分解所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向下移动,并以 碳酸钙的形式淀积于土层中、下部,形成钙积层,或者只具有钙 积现象。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5-5 中国淋溶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龚子同,1999)
五. 土壤分类
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
世界与中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成因[整理]
世界与中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成因我的土壤类型的分布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壤类型也多,在空间分布上既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又有垂直分布规律,纵横交错,独具格局。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两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所以,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比较完整的,在亚欧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
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故使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
在中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则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由于东面和西南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高原的中心则具有比较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因此,云贵高原的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带的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则分布砖红壤性红壤。
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广阔的温带。
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在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在大兴安岭北部林下可见灰化土的发育。
在松辽平原,在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与白浆土发育。
上述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在东西方向上,因为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作东南至西北向更替。
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
温带的土壤分布则是另一种情况,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土壤的分布基本上作东西向排列,愈向西气候逐渐干旱,则又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的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
本文将以地理学的角度,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热带雨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沼泽和泥炭土等。
由于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红壤分布广泛,主要位于南美亚马逊、非洲刚果盆地和东南亚地区。
黄壤常见于亚马逊流域和东南亚地区,其肥力较高,适宜农业发展。
沼泽和泥炭土则是热带雨林地区湿地特有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东南亚岛屿。
二、草原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草原地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在土壤类型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黑土,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黑土富含有机质,能够保持土壤湿润。
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主要分为棕壤和红壤,其中棕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泛。
非洲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红壤和风沙土,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肥料才能进行农业生产。
三、沙漠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和盐碱土。
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通透性强,容易干燥。
盐碱土则是因为沙漠地区蒸发速度快、水分紧缺的原因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堆积。
世界上较著名的沙漠地区有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等,这些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
四、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高山地区的土壤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较为复杂。
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山地棕土、山地黄土以及山地湿地等。
山地棕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山地黄土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等地,气候干燥,有机物质贫乏,土壤肥力较低。
山地湿地包括高山湖泊周围的湿地和冰川沉积物,土壤类型多样,肥力较高。
综上所述,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受到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黑土的名词解释
黑土的名词解释黑土是指土壤中富含有机质、肥力较高且颜色较深的土壤类型。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较为常见。
黑土因其高度肥沃和适宜种植作物的特性而受到农民和农业科学家们的青睐,并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黑土的颜色通常呈深黑色、棕黑色或暗褐色,这是由于其富含有机质的特性所决定的。
有机质在土壤中经过分解产生的腐殖质,赋予了黑土特别的肥力和颜色。
同时,黑土还富含大量的养分元素,例如氮、磷、钾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黑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气候条件对黑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及分解,从而促进黑土的形成。
其次,植被的类型和覆盖度也对黑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茂密的植被可以增加有机质的输入量,促进黑土的形成。
此外,土壤的矿物组成、地质条件以及水文过程等因素也对黑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黑土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黑土具有较强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由于其质地疏松、孔隙度较高,可以有效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减少因水分蒸发和养分流失而导致的土壤退化。
其次,黑土中富含的腐殖质能够吸附并保持大量的养分元素,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此外,黑土还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气体交换,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的扩大,黑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和破坏的威胁。
过度的耕作、过度施肥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方法等因素导致黑土质地恶化,有机质流失,养分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也导致黑土面临着破坏和不可逆转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恢复黑土资源成为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黑土的保护和恢复,可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轮作休耕、有机农业和绿肥种植等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土壤的伤害。
其次,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采用保水保肥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建设人工湿地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保持。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 ,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 和15% ,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 °W 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 ,后两者占29% 。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红粘土的土壤特征
红粘土的土壤特征
红粘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它的特征包括:
1. 颜色:红粘土的显著特征是其明亮的红色或红褐色。
这是由于其中富含铁氧化物(如赤铁矿)。
2. 粘性:红粘土的质地粘性较高,容易粘在手指上或形成团状。
这是由于其颗粒细小而粘聚。
3. 质地:红粘土的质地通常较细腻,其颗粒直径通常在0.002
至0.05毫米之间。
4. 水分保持能力:红粘土由于粘性大、颗粒间隙小,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
它可以在干旱时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并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5. 风化程度:红粘土常常是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的。
风化过程会破碎岩石,并将其颗粒变得更加细小。
6. 养分含量:红粘土通常含有丰富的养分,如有机质、微量元素和养分盐。
这使得红粘土成为一种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7. 潮湿性:红粘土在潮湿时会变得非常粘稠,形成泥浆状的状态。
这种特性在降雨较多的地区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容易引发土壤液化和冲刷。
总而言之,红粘土具有红色、粘性、细腻、保水能力强等特征,适宜植物生长。
但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完整版)世界主要土壤类型归纳及表格
完整版)世界主要土壤类型归纳及表格引言土壤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推动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世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归纳和概述,并提供一个表格供读者参考。
1.黄壤黄壤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地区等地。
黄壤呈黄色,质地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然而,黄壤具有排水性差、干旱易结皮、肥力容易流失等问题。
2.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___和东南亚地区。
红壤呈红色或红黄色,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
红壤对养分的保持能力较黄壤较好,但排水性较差,易发生水土流失。
红壤适合种植柑橘、茶叶等作物。
3.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欧洲俄罗斯大草原地区。
黑土呈黑色,含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
黑土的蓄水保水性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黑土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潜力,被誉为“黄金农田”。
4.沼泽土沼泽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湿地和沼泽地。
沼泽土是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湿润土壤。
沼泽土养分丰富,但排水性差。
沼泽土在环境保护,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5.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中东、亚洲中部。
盐渍土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超出了作物耐盐范围的土壤。
盐渍土对作物生长具有严重的限制,需要进行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
6.泥土泥土分布广泛,包括粘土、壤土等。
泥土的质地细粒,保水能力强,适合植物根系生长。
泥土常用于园艺、盆栽和造景等领域。
表格土壤类型 | 分布区域 | 特点黄壤 | 长江流域,黄土高原 | 肥沃,富有机质和养分,排水性差,易结皮红壤 | 中国南方,东南亚 | 含铁铝氧化物,酸性,保持养分能力好,排水性差黑土 | 东北地区,欧洲大草原 | 含有机质丰富,肥力高,蓄水保水性好沼泽土 | 世界各地湿地沼泽地 | 含有机质丰富,养分丰富,排水性差盐渍土 | 干旱地区,中东,亚洲中部 | 盐分超标,限制作物生长,需要治理泥土 | 分布广泛 | 细粒质地,保水能力强,适用于园艺和盆栽结论土壤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资源,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四章:土壤类型
第四章土壤类型第一节冻土冻土是指地表至地表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有冰沼土(冰潜育土)和冻漠土。
一、地理分布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许多岛屿。
这些地区冻沼土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据估计,冰沼土的总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5.5%。
冻漠土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此外,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如南美安第斯山,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等亦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一)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二)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都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三)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
探索地球上的不同土壤类型
探索地球上的不同土壤类型地球上有着许多不同的土壤类型,它们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探索地球上的不同土壤类型,揭示它们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一、沙质土壤沙质土壤是由细沙颗粒主要组成的土壤类型。
其颗粒大而不聚集,透水性好,但肥力较差。
沙质土壤常见于沙漠、河滩和海滩等地形。
沙质土壤通常富含矿物质,但水分和养分容易透过颗粒流失,对泥土保持能力较差。
二、粘土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由极细小的粘土颗粒组成,具有出色的保水性和肥力。
粘土质土壤常见于河谷和湿地等地形,如长江中下游地区。
它们能够长时间储存水分和养分,但缺乏通透性和透气性,容易引起积水和缺氧。
因为粘土质土壤紧密结合,耕作时需处理成块状。
三、壤土壤土是一种含有腐植质较多的土壤类型,通常呈黑褐色。
它们常见于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如亚马逊雨林和非洲大草原。
壤土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壤土还能够降解有害物质并改善土壤结构。
四、砂壤土砂壤土是砂质土壤和壤土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
砂壤土常见于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
这种土壤类型既保留了砂质土壤的透水性,又具备了壤土的肥力,适合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五、红壤红壤是一种铁氧化物较多的土壤类型,呈红色或黄红色。
它们常见于亚洲南部和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如东南亚地区和夏威夷。
红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肥力,适合种植许多农作物,如稻米等。
六、温带草地土壤温带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温带或寒带的大陆上,如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这种土壤类型呈黑色或棕色,富含腐植质和养分,有利于草地植被的生长。
温带草地土壤通常层次分明,上层为有机质,下层富含矿物质。
七、沼泽土壤沼泽土壤是沼泽地带特有的土壤类型,具有高度的酸性和湿度。
它们通常富含腐殖质和有机酸,对植物的生长有益。
沼泽土壤除了能够储存大量水分外,还能够吸附和过滤有害物质,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八、盐渍土壤盐渍土壤通常发生在干旱地区,如沙漠和盐碱地。
它们含有大量的盐分,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高一地理红土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红土知识点归纳红土,作为地壳的一种重要类型,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在地理学中,我们经常会学习到关于红土的知识。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红土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旨在通过归纳红土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红土的特点、形成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1. 红土的特点红土是指颜色呈现为红色或者近似红色的土壤,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红土的颜色是红色或者近似红色的。
这是由于红土中富含的铁氧化物的存在。
铁氧化物会赋予红土鲜艳的红色,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其次,红土的质地较为粗糙。
红土中的粒子较大,其间隙较大,使得水分在红土中的渗透性较强。
再次,红土的疏松度较高。
红土因为其质地粗糙,大颗粒的特点,使得红土的疏松度较高,通气性良好。
最后,红土的肥力较低。
红土中的铁氧化物会与土壤中的养分结合,导致红土中的养分含量较低,土壤肥力较弱。
2. 红土的形成红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气候、地质、生物活动等。
首先,气候是红土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长期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速度较快,造成水分亏缺,土壤呈现红色。
其次,地质条件也是红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壳中不同地质岩性所形成的土壤中的成分差异较大,有些地质岩性所形成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铁氧化物,因而呈现红色。
此外,生物活动也对红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动植物在土壤中的活动,使土壤颗粒更细小,而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解作用,会产生酸性物质,加剧土壤的风化,最终导致土壤变红。
3. 红土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红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红土通常用于农业。
虽然红土的肥力相对较低,但通过适当的施肥和管理,红土仍然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许多地区的农民用红土培育各种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
其次,在建筑领域中,红土也有重要的应用。
红土的疏松度和通气性都非常好,使其成为制作砖块和砖瓦的理想材料。
许多地区的传统建筑中,都使用红土制成的砖块。
此外,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中,红土也有独特的价值。
钙质土的概念
钙质土的概念钙质土是一种土壤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含有丰富的钙元素。
钙质土通常具有高碱性、高盐分和低氮磷钾含量,pH值通常在8.0以上。
该土壤类型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尤以沿海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较为常见。
钙质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质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所致。
首先,钙质土大部分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这类地区降水稀缺,蒸发强烈,使得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被蒸发掉,造成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升高。
其次,钙质土常出现于沿海地区,这类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中的盐分随地下水上升到表层,造成土壤中盐分积累。
再者,地表水的渗透性降低也是钙质土形成的原因之一,地表水渗透性差,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出,进而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钙质土的形成。
钙质土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影响。
首先,钙质土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碱性和盐分含量,对有机物质的分解降解较慢,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相对稳定。
其次,钙质土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十分重要。
钙是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对于细胞壁的形成、细胞分裂和伸长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植物体内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然而,钙质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钙质土通常是盐渍土,其含盐量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高盐分导致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受阻,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钙质土上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良好排水和施加充分的有机肥料,以降低土壤的盐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钙质土的改良和治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钙质土,应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以改善其土壤结构和性状。
例如,可以通过添加秸秆、腐熟有机肥料等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采取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排水系统,降低土壤盐分含量;采用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如石膏、硬石膏等,以降低土壤的碱性。
综上所述,钙质土是一种钙元素丰富、碱性高、盐分多的土壤类型,常见于半干旱和沿海地区。
钙质土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影响,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和提供植物所需钙元素的功能,但也存在高盐分的问题。
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
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本文将从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的角度来详细介绍黄土的特点。
一、黄土的物质成分黄土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组成。
其中,矿物质是黄土的主要成分,占据了黄土总质量的大部分。
黄土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膨润土等。
这些矿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决定了黄土的颜色、质地和可塑性。
二、黄土的结构黄土的结构主要由颗粒间的排列和空隙组成。
黄土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其中主要有粘粒、细粒和粗粒。
这些颗粒通过胶结物质和空隙相互连接。
黄土中的胶结物质主要是黏土矿物质和有机物质。
黏土矿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胶结性,可以使颗粒之间形成胶结结构,增强黄土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三、黄土的特点1. 耐侵蚀性:黄土中的矿物质和胶结物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抵抗风蚀和水蚀的侵蚀,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肥力。
2. 保水性:黄土中的颗粒和胶结结构可以形成多孔结构,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能够在干旱条件下储存水分,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水源。
3. 透水性:黄土中的颗粒和胶结结构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可以快速排水,避免土壤过湿引发的病虫害。
4. 肥力:黄土中富含的有机质和矿物质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具有较高的肥力。
5. 呼吸性:黄土中的孔隙和胶结结构可以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保持土壤的呼吸性,有利于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
黄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物质成分和结构。
它的特点使其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的保水性和肥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土的耐侵蚀性和透水性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黄土的呼吸性和适宜的质地为建筑和工程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材料。
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决定了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对黄土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推动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还可以为建筑和工程提供可靠的基础。
黄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和复杂的胶结结构,这使其成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引言褐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它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透水性,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土地改良。
本文将介绍褐土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褐土资源。
一、褐土的形成过程褐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分作用水分是褐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会发生溶解、迁移和沉积,从而形成褐土的基础。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褐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质的迁移,从而促进褐土的形成。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褐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水分和矿物质的分布和迁移方式不同,从而导致褐土的形成过程也有所差异。
4.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是褐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和根系分泌物,促进土壤中矿物质的溶解和迁移,从而有利于褐土的形成。
5. 时间因素褐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数百到数千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褐土。
二、褐土的分类方法褐土根据其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褐土分类方法:1. 根据形成过程分类根据褐土的形成过程,可以将其分为溶解褐土、迁移褐土和沉积褐土三种类型。
•溶解褐土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水分作用下矿物质溶解并迁移,最终沉积形成褐土。
•迁移褐土形成于地形起伏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水分和矿物质在地形起伏的作用下,向下迁移并沉积形成褐土。
•沉积褐土形成于平原地区,是由于河流冲刷和沉积作用,将悬浮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沉积在平原上形成的褐土。
2. 根据土壤性质分类根据褐土的土壤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酸性褐土、中性褐土和碱性褐土三种类型。
•酸性褐土的pH值低于6.5,通常富含铝和铁等酸性离子,适合生长酸性植物。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
褐土的形成和分类褐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褐土的形成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褐土的形成褐土是由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褐土形成的第一步。
在这个阶段,岩石表面受到风、水和温度的侵蚀,逐渐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褐土形成的关键过程。
在这个阶段,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矿物质和溶解物质。
这些变化使土壤的颜色由原来的灰色或黄色变成褐色。
3.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褐土形成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微生物、植物根系和动物活动等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它们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进土壤的发育。
4. 转化和迁移: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矿物质和有机质可能会发生转化和迁移。
这些转化和迁移过程进一步丰富土壤的成分和结构。
二、褐土的分类根据形成环境和特征,褐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亚热带褐土:亚热带褐土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气温温和,降水充沛。
这种土壤通常呈中性或弱酸性,贫瘠或中等肥力,适宜农作物生长。
2. 温带褐土:温带褐土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这种土壤通常呈中性或弱酸性,富含养分,适宜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3. 寒温带褐土:寒温带褐土分布在寒冷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这种土壤通常呈酸性,贫瘠或中等肥力,适宜耐寒作物和草原的生长。
4. 热带雨林褐土:热带雨林褐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
这种土壤通常呈酸性,富含有机质,但养分容易流失,需要精心管理。
5. 高原褐土:高原褐土分布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大。
这种土壤通常呈中性或弱碱性,贫瘠或中等肥力,适宜旱作和牧草的生长。
总结起来,褐土是由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根据形成环境和特征的不同,褐土可以分为亚热带褐土、温带褐土、寒温带褐土、热带雨林褐土和高原褐土等多个类别。
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褐土,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和适宜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沙质土的名词解释
沙质土的名词解释沙质土是一种土壤类型,其主要成分是沙粒。
沙粒是指直径在0.05到2毫米之间的细颗粒状颗粒物质。
沙质土可以存在于河流、海滩、沙漠等地方,也可以作为农田的土壤类型之一。
1. 概述沙质土是一种独特的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适用性。
与其他类型的土壤相比,沙质土具有以下特点:a. 颗粒粗大:沙质土的主要成分是沙粒,其直径在0.05到2毫米之间。
这使得沙质土的颗粒相对较大,土壤松散,透水性好。
b. 排水性强:由于沙质土颗粒粗大,土壤结构疏松,空隙较大,水分能够较快地通过土壤层,并且不容易积聚在土壤中,因此沙质土的排水性能较好。
c. 透气性好:沙质土的颗粒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空气能够自由流通。
这使得植物根系能够更容易地吸收氧气,并保持健康生长。
d. 肥力低:由于沙质土的颗粒粗大,土壤结构疏松,空隙较大,导致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差,肥力也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沙质土通常需要补充有机肥料和营养物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2. 沙质土的分布沙质土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河流、海滩和沙漠等地。
在海滩上,由于海水的侵蚀和波浪的冲击,沙质土逐渐形成,并通过风力或河流的作用扩散到周围地区。
沙漠地区也常见沙质土。
由于沙质土的透水性好,水分无法在土壤层中积聚,使得这些地区干旱且缺乏植被。
沙质土还存在于一些河流上的河岸地带,这些地区的土壤主要由河水冲刷而成。
3. 沙质土的应用由于沙质土的特点,其应用领域也较为特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a. 农业:沙质土在农业中的应用比较常见。
虽然沙质土的肥力相对较低,但是其透水性好、透气性好,根系能够迅速生长并吸收充足的氧气。
因此,一些作物,如玉米、西瓜、豆类等对沙质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b. 建筑工程:沙质土在建筑工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沙质土的透水性好和排水性强,可以作为建筑物地基的一种材料。
此外,沙质土还可以用于制作混凝土和砂浆。
c. 庭院和景观设计:沙质土的颗粒粗大,可用于园林设计中的排水层,以提高土壤的排水性。
土纲重点
(一)森林土纲系列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湿润气候区,其土壤的共同特征是酸性或强酸性、土壤水分状况多为湿润土壤的水分状况、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
1·灰土(1)含义:灰土是具有灰化淀积层的一类土壤。
(2)地理分布: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包括北欧的挪威、瑞典、芬兰,波兰北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其中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境内灰土分布面积最多。
中国灰土分布的面积相对较小,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端。
另外在世界各地高山垂直土壤带谱也有灰土分布,如中国长白山北坡及青藏高原南缘和东南缘的山地垂直带中就有灰土分布。
(3)主导成土过程:针叶林对土壤的物质循环、有机物积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森林每年将大量的掉落物归还于土壤表层,形成枯枝落叶层。
在暖季温暖湿润的条件下,这些灰分含量很低的针叶林掉落物被微生物不断地分解,在土壤上层形成了较强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导致土壤酸度升高,并促进会化作用的发展。
2·淋溶土(1)含义:淋溶土(2)地理分布:全球淋溶土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纬60°向南跨越迟到,一直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的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南端及新西兰岛。
都有广泛分布。
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到北亚热带甚至中亚热带都有分布,其主要分布区为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某些山地的垂直带。
(3)主导成土过程:在土壤剖面中部存在黏化层是淋溶土的必备条件,黏化作用是形成淋溶土的重要成土过程。
3·富铁土(1)含义:富铁土是中度富铁铝化作用形成的产物,其上界在矿质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低活性富铁层,但无铁铝层的土壤。
(2)地理分布:富铁土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地区,在亚州东部、北美洲东南部、南美洲的中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均有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
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和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和红棕壤—红褐土和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
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
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
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
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您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