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概念类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概念类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概念类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概念理解与运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概念的定义、性质和运用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具体问题或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概念的定义和性质,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及逻辑关系。

3. 示例分析:通过实际例题以及应用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具体运用方法和解题技巧。

4. 教学练习:设计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概念。

5. 拓展延伸:对于学生能力较强的同学,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或延伸阅读材料,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拓展知识面。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材、教辅资料、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等。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馈:通过作业批阅和课堂检测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对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研究

对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研究

对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摘要:认知是更高层次的对知识的掌握,即实现对知识的了解、检视和运用。

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就是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深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认知启示认知目标设计认知效果一、认知理论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认知和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有所不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利用认知的理论内容来指导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中侧重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弥补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不足,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具体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帮助明确教学计划、内容、目标在教学中根据认知的原则,按照认知活动的特性,将课时教学当做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并以此为中心计划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并预计效果,调整方式,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测试检测教学成果。

单一过程看,这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熟知的方法和手段,但是以往教师大多是利用经验而作出的主观判断,缺乏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行为的选取,所以很难在现有基础上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遇到了教学瓶颈。

分析根本原因就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单方面的发自于教师角度的认知和认知体验,这里少了学生角度的认知和认知体验,所以教学的整个过程虽然是有序的、完整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通过了解认知的理论,不难得到启示: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的理解应当通过教学的计划、内容、方法的具体实施,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目标和认知体验,这样整个课时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就是清晰可见的,并形成学生对于自身学习任务的认知体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增强,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指导转变教学效果的检视主体以往对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的检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即教师在教学中和教学结束后反思其教学的过程,发现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遗漏,是否全面,但是往往忽略了从学生身上获取的重要信息,也就是从学生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考试等方面提取学生认知的效果,并以此来修正课时教学目标,进而调整教学的计划、策略等。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教案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教案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教案课题:利用数学求解实际问题目标:学习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实际问题的问题提取和分析。

2.利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

3.求解模型,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该问题。

2.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

介绍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3.练习(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练习,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提取数学问题并建立模型。

4.检查(10分钟)对学生的建模过程和答案进行检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5.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提取数学问题并建立模型,写出解题过程和结论。

教学资源:1.教材资料:相关高中数学教材章节。

2.实际问题案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实践练习。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2.作业评定: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解题过程。

3.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2.如何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何更好地利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和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发布基础教育领域相关新闻报道、活动宣传深度学习和单元教学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者关注的内容,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践中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深度学习视域下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法各有特征,在单元教学任务设计中,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依托综合、复杂的解决具体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载体,以澄清前科学概念和解决未知问题为任务,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通过高阶思维实现对学习内容本质、意义的理解,促进核心素养养成。

随着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等各种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这些教学模式在给学生带来多样化学习资源的同时,也隐藏着教学形式化、课时冗余化、内容零散化、学习浅层化等种种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深度学习、单元教学越来越引起教师的关注。

然而,怎样理解单元教学和深度学习,怎样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设计单元中的核心任务才能实现深度学习等问题,仍然是教师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困惑。

厘清上述问题,才能使教学实践更符合教学规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深度学习与单元教学内涵(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很多论述。

瑞典学者马顿和罗杰·萨尔乔在1976年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表学习两个概念。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为了生活和工作的学习——在21世纪发展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中指出:“深度学习是个体通过把在一个领域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到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其中包括书本知识和知晓如何、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应用这些知识去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富海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概念课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概念课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概念课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
1. 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性;
2. 培养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数学概念?
2. 为什么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
3. 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二、讲解数学概念(15分钟)
1. 向学生解释数学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
2. 举例说明数学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 利用图表等形式展示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及其应用。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并尝试应用已学的数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2. 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让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3. 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些数学概念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什么?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寻找更多与数学概念相关的例子,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图表、实例等教具;
3. 讨论问题的提纲和范例。

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课前教案分析

高中数学课前教案分析

高中数学课前教案分析1. 知识目标:掌握数列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数列的求和公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2. 立意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案例法:通过实际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数学谜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今天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本次课要学习的知识点。

3. 讲解:讲解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知识。

4.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的掌握情况。

6. 拓展:提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五、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 自主选择一些题目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思考一些相关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列的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数列的定义2. 等差数列的性质3. 等比数列的性质4. 数列的求和公式七、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列的基本知识点,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效果。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点是掌握椭 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难 点是椭 圆方程 的化 简. 教 师 都可以用 电脑来演示 .
可从太 阳 、地 球 、人造地球卫星 的运行轨道 ,谈 到圆的直观图 、 圆萝 卜 的切片 、阳光下 圆盘在地面 上的影子 等等 ,让学 生对椭 四、根据具体 内容 。选择恰 当的教学方法

时 ,我们通 常有什么方法 ?学生 回答 :可 以两边平方 . 教师 问 : 是直接平 方好 呢还 是恰 当整 理后再平方 ?学 生通过实践 ,发现

有 明确 的教 学 目标
教 学 目标 分为三大领 域 ,即认 知领域 、情感领域 和动作 技 对 于 这 个 方 程 ,直 接 平 方 不 利 于 化 简 ,而 整 理 后 再 平 方 ,最 后 能领域 .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 目标选择教学 的策 略 、方 法 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 这样 ,椭 圆方程 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
的主渠道 . 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 提高智力 ;不但 要发 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 这样 ,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 展学 生的智力 ,而且要发展学生 的创造力 ;不但要让学生学会 , 的 了解.在进一 步求标准方程 时 ,学生容易遇 到这样一个 问题 :
而且 要让学生 会学 ,特别 是 自学 ,尽量在有 限 的时 间里 ,出色 化简 出现 了麻烦. 这 时教 师可 以适 当提示 :化简含有根号 的式子 地完成教学任务.
每一 堂课都要 有一个重 点 ,而 整堂 的教 学都是 围绕 着这个 临近结束 时 ,教师 引导学生 总结本堂课 的 内容 ,学习的重点 和
重点来逐步展开 的.为了让学 生明确本 堂课 的重点 、难点 ,教 师 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地将 内容在瞬间跃 然 “ 幕”上 ,使 在 上课开 始时 ,可 以在 黑板 的一 角将这 些 内容简 短地 写 出来 , 学生进一 步理解 和掌握本堂课 的内容.在课 堂教学中 ,对 于板演 以便 引起 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 内容 ,是整堂课 的教学 高潮 .教 量大 的内容 ,如立体 几何 中的一些几何 图形 、一 些简单但数 量 师要 通过声音 、手势 、板 书等 的变 化或应用模 型 、投影 仪等 直 较多 的小 问答 题 、文字量较多应 用题 ,复习课 中章节 内容 的总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的的研究要完成制定课时教学目的的任务,需要对大纲、教材、学生、技术等方面作深化细致的研究,以确保所设计的课时教学目的的质量。

一、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理解”、“理解”、“掌握”、“纯熟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

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详细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详细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的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深化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致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如代数中“§4.4三角方程”一节仅需1课时,而“§5.3不等式的证明”一节要需7课时,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

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

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实在做到两点:一要尽量保持每节知识构造的完好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学生的根底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平衡。

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的的前提。

三、设计课时教学目的的原那么制定课时教学目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那么:1.整体性即一方面教学目的的各级程度划分和制定要保持课时教学目的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每课时教学目的要保持单元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

2. 一致性教学目的确实定必须与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

3. 针对性要考虑老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制定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要考虑为适应不同根底的学生的需要如何调整的问题。

4. 可测性教学目的中各级程度的表述要选择外显、可测的行为动词。

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有 明 确 的 教 学 目标 教 学 目标 分 为三 大 领 域 , 即认 知 领 域 、 感 领 域 和 动 作 情 技 能领 域 . 此 , 备 课 时 要 围 绕 这 些 目 标 选 择 教 学 的 策 因 在 略 、 法 和 媒体 , 行 必 要 的 内 容 重 组 . 数 学 教 学 中 , 通 方 进 在 要 过 师生 的共 同努 力 , 学 生 在 知 识 、 力 、 能 、 理 、 想 使 能 技 心 思 品德 等 方 面 达 到 预 定 的 目标 , 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 以 如 “ 复数 的 引入 ” 一课 是 整 个 复 数 这 一 章 的 第 一 课 , 备 课 这 在 时 应 注 意 , 过 这 一 课 的教 学 , 学 生 能 利 用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通 使 的观 点 来 解 释 复 数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 会 到 矛 盾 是 事 物 发 展 体 的 动 力 , 盾 的 解 决 推 动 着 事 物 的 发 展 . 申 到 现 实 生 活 矛 引 中 , 是 当我 们 遇 到 矛 盾 时 , 要 勇 于 面 对 矛 盾 , 有 解 决 就 也 要 矛 盾 的 决 心 和信 心 , 进 矛 盾 的 转 化 和 解 决 , 时 也 就 提 高 促 同 了 自己 分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2 .能突 出重 点 、 解 难 点 化 每 一 堂 课 都 要 有 一 个 重 点 , 整 堂 的 教 学 都 是 围 绕 着 而 这 个 重 点 来 逐 步 展 开 的. 了 让 学 生 明确 本 堂 课 的重 点 、 为 难 点 , 师 在 上课 开始 时 , 以 在 黑 板 的一 角将 这 些 内 容 简 短 教 可 地 写 出来 , 以便 引 起 学 生 的 重 视. 授 重 点 内 容 , 整 堂 课 讲 是 的教 学 高 潮 . 师 要 通 过 声 音 、 势 、 书 等 的 变 化 或 应 用 教 手 板 模 型 、 影 仪 等 直 观 教 具 , 激 学 生 的 大 脑 , 学 生 能 够 兴 投 刺 使 奋 起 来 , 所 学 内容 在 大 脑 中刻 下 强 烈 的 印 象 , 发 学 生 的 对 激 学 习 兴 趣 , 高 学 生 对 新 知 识 的接 受 能 力 . 提 3 .要 善 于应 用现 代化 教学 手段 随 着 科学 技 术 的 飞 速发 展 , 教 师 来 说 , 握 现 代 化 的 对 掌 多 媒 体 教 学 手段 显得 尤 为重 要 和 迫 切 .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 现 其 显 著 的特 点 : 是 能 有效 地增 大 每 一 堂 课 的 课 容 量 , 而 把 一 从 原来 4 5分 钟 的 内 容 在 4 0分 钟 内 就 加 以 解 决 ; 是 减 轻 教 二 师板 书 的工 作 量 , 教 师 能有 精 力 讲 深 讲 透 所 举 例 子 , 高 使 提 讲解效率 ; 是直观性 强 , 易激 发起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三 容 有 利 于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 主 动 性 ; 是 有 利 于对 整 堂 课 所 学 内 四 容 进 行 回顾 和 小 结 . 4 据 具 体 内 容 , 择 恰 当的 教 学 方 法 .根 选 每一 堂课 都有 每一 堂课 的教学 任务 、 目标 要 求 . 谓 所 “ 教学 有 法 , 无定 法 ” 教 师 要 能 随 着 教 学 内 容 的 变 化 , 但 , 教 学 对 象 的 变 化 , 学 设 备 的 变 化 , 活 应 用 教 学 方 法 . 学 教 灵 数 教 学 的 方 法很 多 , 于 新 授 课 , 们 往 往 采 用 讲 授 法 来 向 学 对 我 生 传 授新 知识 . 在 立 体 几 何 中 , 们 还 时 常 穿 插 演 示 法 , 而 我 来 向 学 生 展示 几 何 模 型 , 者 验 证 几 何 结 论. 或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论文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

本文笔者主要从备课和教学课堂两方对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备课教学课堂高效数学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需要强调课堂效率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发展性,下面笔者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探讨一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我们要花气力研究有效的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有效备课应注重一下方面:1.优化课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备课的基础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生实际,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不会的,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抓住难点展开教学。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

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只要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不断创造创新的教法,就必然能够探索出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径,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打下基础。

2.备课时要注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恰当地设疑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唤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我认为,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是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有疑即问;二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所以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疑——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及规律的探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好的备课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不能一味讲、满堂灌,而是通过各实际中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去,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二、有效的教学课堂1、建立和谐课堂氛围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和谐、亲切的环境下自主参与学习讨论,没有一个学生喜欢沉闷的课堂气氛。

高中数学认知层次总结教案

高中数学认知层次总结教案

高中数学认知层次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认知层次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2. 掌握各个认知层次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内容:
1. 数学认知层次的概念和定义。

2. 认知层次的分类及特点。

3. 不同认知层次下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数学认知层次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数学认知层次的概念和定义。

2. 分析不同认知层次的特点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三、示范(15分钟)
教师通过例题演示不同认知层次下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四、练习(2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完成若干与认知层次相关的数学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认知层次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以检测学生对数学认知层次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认知层次的不同阶段、特点及相关解决方法,希望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基于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1)基于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为了个体适应社会而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共同的数学要求,数学核心素养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成为其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的需要.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成为培养具有数学核心素养的社会人,只有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才能使良好的数学教育得以实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2)基于对目前教学现状的分析与革新.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工具,数学思维水平与数学能力日益成为影响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传统“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数学教育使人们难以应付当今复杂的工作环境,因此,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3)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一是长期以来重视了“双基目标”,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同程度的被忽视,使得国家课程目标未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受到损害.为了打破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点的传授和操练,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目标.然而,由于理论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演变成只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核心素养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二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尽管已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所以,我们想通过该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数学素养的落实,提升学生数学素养.(4)基于本校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所普通农村高中来说,对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六大数学学科素养的实践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探索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二、理论思考1、概念界定(1)素养及核心素养:2014年3月教育部在相关的文件中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并依据总体框架研制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进一步形成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体系.”(2)数学核心素养:王尚志、史宁中等专家依据教育部的研制计划,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数学核心素养给出了界定: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共六个方面,更一般地还包括学会学习、数学应用、创新意识等;从学习评价的角度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的综合运用能力上.(3)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本课题采用的是狭义上的教学.2、理论依据(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综合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国情和教育实践,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需要指向全面发展的人.基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与本质,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结构必然包含着主体性、社会性、文化性这三个方面.“主体性”主要涉及自我发展方面的素养,主要包含身体(生理) 、精神(心理)、智能、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素养.“社会性”主要涉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素养,需要发展能处理好个体与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的素养.“文化性”主要涉及文化学习方面的素养,强调发展能学习与传承内含“人类智慧成果”的优秀文化的相关素养.需要强调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全面、自由、和谐、充分地发展这三类素养.因此,个体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虽各有差异,但彼此关联,三者互为补充、相互影响、互相支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是一种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实现的变化.复杂的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以使教学效果能清楚鉴别,变成可测量的东西,从而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教育目标有意义、明确的表述,总目、细目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又细化为若干层次,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目标分类体系.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它兼顾教学领域中认知、情境和动作技能三大层面,纠正了传统教学中偏重认知层面的失误,而且又详细地指出了每一目标领域所涵盖的具体目标.它采用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叙述目标,为教学评价提供了较具体的指标,而且改变了教育测量始终沿用常模参照测验的单一做法,促进了标准参照测验的实现.(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据学习情景、学习水平和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种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其顺序是随意排列的.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他的关于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5)多伊尔的有效教学评价理论美国的多伊尔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19项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作为有效教学行为特征:帮助学生识别学习中的重点与非重点;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兴趣;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采取措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材料;清楚地讲述教学内容;提供数量合适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有效指导;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感到容易接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努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恰当处理重点难点.总之,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正确处理,还要帮助学生准确识别;指导学生自主将已有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去.尊重理解学生,保持学生学习兴趣.3、研究动态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2007年英国修订《国家课程》对核心素养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表述,其分别从课程目标、学科重要性、关键概念、关键过程和内容范围几个方面,对跨领域和学科特异性的学生发展所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在2015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在报告中描绘了数学学科素养的构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4、课题创新之处(1)有可能探讨出适合“基于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教学模式,明确并解决其中的“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和“教师应该怎么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2)通过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人;(3)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特色的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4)有可能探究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三、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数学基本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评价策略;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我校教师从“经验型”向“探究型”方向发展.。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高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篇一: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设立的探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设立的探讨张卫东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奠定他们健康发展的数学基础。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下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阐明了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实质,并把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具体陈述为: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目标。

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渗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角落,一方面丰富的思想方法是形成健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另一方面,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有助于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长期的、最终要实现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三维目标缺一不可,但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难以考查,由于对数学科学认识的历史局限,由于高考区分作用的需要,由于教育体制的束缚,一线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思考,等等原因,常规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是,不仅“基本目标、能力目标”一度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而且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达到被忽略的程度。

高中数学研究性教案

高中数学研究性教案

高中数学研究性教案
课题名称:正弦函数的性质研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正弦函数的基本定义及图像特征;
2. 理解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
3. 能够独立进行正弦函数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
1. 正弦函数的定义及图像特征;
2. 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
3. 正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正弦函数的图像和动态演示,引发学生对正弦函数性质的好奇和思考;
2. 探究:让学生自行探究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并在小组中分享讨论;
3. 总结:由学生整理并讲解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结论,强化学生对正弦函数性质的理解;
4.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正弦函数的
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考试:通过正弦函数相关的理论题和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对正弦函数性质的掌握和应用
能力;
2.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探究性问题,作为学生巩固复习和深化学习的重要方式;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正弦函数相关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
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正弦函数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还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高中数学认知层面问题教案

高中数学认知层面问题教案

高中数学认知层面问题教案
课程目标:
1. 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
3. 提升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学的定义和分类;
2.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数学问题的认知层面和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
1. 老师介绍数学的定义和分类;
2. 老师讲解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工程、经济等;
3. 老师讲解数学问题的认知层面,包括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三、案例分析: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案例,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小组讨论:
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
老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反思: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七、作业布置:
老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外继续学习和思考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自我认知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自我认知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自我认知教案模板教案主题: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特点、习惯和优势,积极利用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1. 什么是自我认知?2. 如何通过反思和分析提高自我认知能力?3. 如何利用自我认知提升数学学习效果?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视频、图片或故事等方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介绍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如何通过反思和分析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自我认知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或问题,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自我认知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方法。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和心得。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理解和应用自我认知概念等。

2. 练习成绩: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评分,看是否能够正确运用自我认知来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延伸活动:1. 自我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

2. 实践应用:让学生尝试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应用自我认知能力,看看效果如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应用自我认知概念?下节课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讨论[论文]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讨论[论文]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摘要:新课程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近些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性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

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二、选择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

对高中数学的初步认识教案

对高中数学的初步认识教案

对高中数学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内容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高中数学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科结构;
3.培养对高中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高中数学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科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高中数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培养对高中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高中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介绍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科结构,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分支学科和发展方向。

第三步:示范(15分钟)
教师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展示高中数学的运用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应用技巧。

第四步:练习(15分钟)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步: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认识和学习有所提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科结构,为学生初步认识数学奠定了基础。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际例子和练习,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高中数学教案目标设定

高中数学教案目标设定

高中数学教案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的知识
- 掌握数学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数学解题方法的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难点:数学解题中的复杂问题分析和解决,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
1. 通过讲解、示范以及多种习题演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 利用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手段:
1.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课外辅导:设置课外作业、练习等内容,巩固学生知识点
3. 个性化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评价方式:
1. 日常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情况、作业情况等
2.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项目评价:组织学生参与数学竞赛、课外探究等项目,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堂课的内容和时间分配,确保学生能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机会。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数学自我认知教案人教版

高中数学自我认知教案人教版

高中数学自我认知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教学重点:自我认知的概念,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分析,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改变学习方式和习惯。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学案、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言教师简要介绍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概念讲解1. 自我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2. 自我认知是什么,包括自我了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等方面;3. 自我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分析1. 分析学生平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2. 给出一些常见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和习惯;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不良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养成规律作息和学习的习惯;2.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注重复习和练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4. 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自我认知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反馈: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逐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我认知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影响,指导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习惯和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山东省宁阳一中程若礼(邮编:271400)宁阳一中数学教学教研室,自93年开始在全校全面实施了高中数学有轨尝试目标教学法的教改实验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理论成果,本课题先后被列为宁阳县“八五”教育科研课题、泰安市“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经费资助)。

该课题实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能否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并用以统领和制约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和进行单元教学评价,是搞好本课题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完成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任务,需要对大纲、教材、学生、技术等方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确保所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质量。

一、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

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如代数中“§4.4三角方程”一节仅需0.5课时,而“§5.3不等式的证明”一节要需7课时,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

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

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切实做到两点:一要尽量保持每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学生的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均衡。

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三、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性即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各级水平划分和制定要保持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每课时教学目标要保持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

2.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与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保持一致。

3.针对性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制定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为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要如何调整的问题。

4.可测性教学目标中各级水平的表述要选择外显、可测的行为动词。

此外,要力求目标简明、具体、易于接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参考有关教育理论著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表述教学目标的,即用一个从“行为”至“内容”的陈述句。

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要素:(1)句子的主语是“学生”,一般省略掉。

(2)句子的谓语。

它是表达学生行为的一个动词,这个行为动词必须具备外显、明确、可测的特点。

(3)句子宾语。

它是表示具体教学内容的,必须尽可能具体。

(4)句子的修饰成份。

它是一个给定的条件,是状语,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行为。

此部分也可以没有。

(5)合格的标准。

为了把一些教学目标的要求定的更为准确,有时需要在目标后面加以补充说明,这一要素不常用。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所采用的是教学目标三级分类,即“识记”、“理解”、“运用”。

我们认为对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这样分类,有利于与教学大纲建立比较吻合的关系,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便于制定和操作。

其分类体系是:(一)识记识记是指把某种意识到的数学信息,按其原本的形态或初步加工改组之后的形态,储存在大脑之中,以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再认或再现这些信息。

简单地说,就是记住和识别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不求理解。

它是学习行为表现的最低水平。

它又可分为认知和识别两级。

1.认知:指反复感知事物并记住事物特征的过程。

它表现为对事物和表象原型的记忆,它只涉及“是什么”,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刺激——反应”过程。

主要行为表现有:(1)写出或说出各种定义、定理、法则、方法、步骤等。

如写出数列的定义,说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

(2)画出各种明确要求的简单的几何图形、函数图象和方程的曲线。

(3)写出各种常用的数学符号,如各种集合符号,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式,排列数、组合数符号等等。

(4)写出各种公式或各种关系式,如平均数不等式,柱、锥、台、球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等。

2.识别:是指在反复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能对事物与记忆中的其它相似或不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在该过程中,能准确地找出其相互间的异同点,这种异同点应局限在“外部特征”上。

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指出各种具体的几何图形之间的差异,如球与球面、正弦曲线与余弦曲线等。

(2)能说出各种关系式之间结构上的异同,如幂函数的解析式与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能指出概念间在定义上的异同,如反正弦函数的定义与反余弦函数的定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排列与组合的定义、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等。

(4)能准确说出两种不同运算或解题模式、方法、步骤在程序或过程环节上的差异,如解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与解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在格式和步骤上的异同,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在证明不等式时程序和格式叙述上的差异等。

(二)理解理解是指抓住材料的实质,把握材料的组成要素,能准确地叙述材料的结构特征,熟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掌握其应用模型,并能在规范或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推理,它注重“为什么”,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理解可分为说明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两级。

1.说明性理解:就是对知识、技能的实质性领会,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或换一种形式表述出来,能说出其结构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把定义概念分解成几种不同的要素,如说明集合的三个特征,说明数列极限的“ε—N”定义的组成要素等。

(2)能将一种形式(文字、符号、式子、图象等)的数学表示转化为他种形式表示,如将等差数列的定义用数学式表示出来,根据给定的曲线方程画出其曲线,由函数解析式作其图象,将极限的运算法则用文字语言叙述等。

(3)能准确地区分定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能说明公式法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探究性理解: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提出、解决、研究、发展问题的全过程,对某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倾向或结论,经过学生自己动手获得,它是较高层次上的理解。

主要行为表现有:(1)说出某概念的所有外延形式,如说出任意角的分类、复数的分类、六面体的分类等。

(2)说出某定理、公式的各种可能的用途,如说出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作用。

(3)对于给出的某些条件推出一些结论,如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

(4)证明一些定理和公式。

(5)对一些问题成立条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如研究三角形不等式(|a|-b|≤|a+b|≤|a|+|b|)等号成立的条件。

(三)运用运用,是指应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具体表现。

运用可分为模仿运用、封闭运用和开放运用三级。

1.模仿运用:是指直接利用某些公式、定理、法则、范例等,在相似的情境里解决相似的问题。

它的主要特征有三点:一是定理法则等的直接应用,不作复杂的转换;二是与原始学习的情境相同或相似;三是解决的问题与原始的问题相似,即在旧情境中解决问题。

很明显,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运用。

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按一定步骤、方法、程序处理新问题,如仿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2)能根据例题、解决条件、模式相同或相似的新问题,如利用例题的处理方法,解决每节的练习题和少部分习题,这样的运用多数能在课堂上及时完成。

2.封闭运用:它是指应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技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所谓“新情境”,是指学生遇到的问题与经历过的问题不论是条件、结论和结构均不相同。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现成的或经验过的模式来完成,大都需要进行一系列转化过程才能实现。

由于经过一定的迁移可转化为旧情境,所以是一种封闭式的运用。

主要行为表现有:(1)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解决,如将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组求解。

(2)把非标准式转化为标准式,将问题换角度解决,如用换底法求三棱锥的体积,又如用换元法、三角代换法、数形结合法等解决数学问题。

3.开放运用:它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对新情境下出现的结构复杂的问题能进行全面的剖析,对一般的问题能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综合,寻求多种解决方法,并能进行比较,还包括对新背景下的新问题经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做出综合性的处理意见,甚至能利用多种知识设计出新问题。

简单地说开放运用就是要对新旧情境进行发展和评价。

主要行为表现有:(1)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概念、法则、公式。

(2)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一题多解、分类讨论等。

(3)能用分析综合法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4)能修正数学问题中的错误(5)能改进和设计数学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编写出了本实验课题的实验教材。

在教材中,以课时为单位均设计上了教学目标。

因此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分类进行科学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面仅就此作了初步探讨,不尽完善,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使之更趋完善。

1999年10月参考文献:张振国、刘子忠、杜在义主编《教学目标实验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