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备课时间:使用时间:主备人:闫晓微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学习评价:《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者时代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学习难点】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自主预习秀出风采】了解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因自幼生长与金人占领区,从小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

身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受到朝廷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辛词的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辛弃疾的词大概分为以下几类:抗战词表现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农村词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闲适词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

爱情诗托意高远,别具特色。

如:《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1.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下片作者用了哪些典故?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合全词内容,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2.作者借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最少分析其中的三种。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当堂检测】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恭维豪放派的代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word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word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六栋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则用青螺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的远山的秀丽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向北望是江淮前线;再远即中原旧疆却没有收复的希望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词人在登高怀古心忧国家看吴钩拍栏杆那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惜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上阕总结: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前面用”献愁供恨“表现自己的愁和恨是一转由无情之景转为有情之景看吴钩拍栏杆是一转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愤懑那么接下来一句又是一转用典故借古人古事来写自己的情感那什么是用典呢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这里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典故讲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大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让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词人未许汜(si)设想表示怀疑:像你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大意是:词人既不学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错综复杂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作者非常的苦闷痛苦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虽然没写出来想必此时的作者早已留下了泪水我们知道柳永的泪是儿女情长伤离别那辛弃疾的泪则是英雄不遇其时的泪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结尾自然收束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搵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了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此只好独自哀伤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下阕:直接言志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得志但决不消沉退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首词是作者多少岁写的呢对34岁而写《永遇乐》时作者已经65岁了由壮年到了老年这次他为什么要登北固亭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坎坷命运二、背景介绍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次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三、学生朗读四、赏析怀古:我们学过的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人生如梦那苏轼的的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开篇大气千古具有时代感、历史沧桑感江山具有现实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曾经孙权在京口建都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思考: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舞榭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非但人无觅处就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能反映他的风流遗失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突出了潇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是作者就想到了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非常钦佩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这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了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想当年说明了英雄孙权无觅处气吞万里的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意图就能被采用因为辛弃疾提出的关于先收山东后取河北的战略和刘裕不谋而合那么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上阕: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思考:写孙权和刘裕一详一略为什么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希望能遇到像刘裕一样的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草率;轻易地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归封狼居胥: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北顾:许多注本解释为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其实并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诗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作者登北固亭实一语双关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tuō)胄草率出兵北伐那么韩侂胄草率出兵的结果呢准备不足内部分裂再无岳飞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只落得仓皇而逃皇帝问罪韩侂胄成了首席责任人被问斩思考:用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有重过此地之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三年来到南宋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思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里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篇三: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稿课“八点”、课前课中课后分层练习学案——提出教学流程建议——个人二次备课并分课时撰写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课——课后反思——下次集体备课反馈总结集体备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单元过关检测、阶段检测、强化训练、作业等)——复习课集体备课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即“三题”其中课后巩固拓展练习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基础、提高、拓展);统一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并背诵这两首词。

2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意境。

【用法指导】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要求书写整洁,美观,认真读文,独立思考,提出疑问。

【自主学习大显身手】
一、了解写作背景,注意题目的含义
认真阅读两首词的注释‚,将有助于理解词意的信息勾画出来。

将你读完注释‚后的新发现写在下面。

我的发现:
2看两首词的题目,将你从题目中发现的信息,整理在下面:
二、朗读这两首词,注意读音和断句。

读音:倩何人唤取(
)佛狸祠下(

2断句:封狼居胥
三、再读这两首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将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写在下面。

四.背诵这两首词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智慧分享】
探究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结合作者经历和下片所用典故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探究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先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典故内容,再分析辛弃疾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积累提升】。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熟练地背诵、默写词作。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借古讽今手法,总结典故,分析其作用。

(3)激情投入,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词作,结合课下注释明确相应的典故,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考使用这些典故的作用,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水龙吟》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二首教学案设计侯翠娜李满凤教学目标:1、体会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怀。

2、理解用典的艺术手法。

一、关于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_________,济南历城人。

抗金英雄。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_________”。

有词集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点字注音玉簪.()螺髻..()鲈.鱼()倩.()搵.()觅.()舞榭.()巷陌..()胥.()赏析《水龙吟》1、上片写景,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片抒情,运用哪些典故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忧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赏析《永遇乐》1、上片缅怀哪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作者什么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2、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 精品学案(含答案解析)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 精品学案(含答案解析)

◆16辛弃疾词三首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

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词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辛弃疾手刃叛徒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

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一)背景链接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班级小组姓名评价【课标要求】1、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艺术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诗,积累写作素材。

【重点难点】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艺术手法。

背诵这两首诗,积累写作素材。

【知识链接】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柳永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
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
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三、课文阅读
1、注音:
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
3、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

1)“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4、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2)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3)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巷陌(mò) 屹然(y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gé) 敛财(liǎn)
D、堪脍(kuài) 汜河(sì) 嘉许(jiā)粗犷(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年雄才大略苍皇哗众取宠
B、愤概谋取利益频繁发号施令
C、南渡神鸦社鼓祭祀矫揉造作
D、理睬惊慌失措合谐鸦雀无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高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

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_____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_____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和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鹧鸪天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

燕兵②夜娖③银胡轤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

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

③娖:整理。

④银胡轤:银色的箭袋。

⑤金仆姑:箭名。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意思是什么?
(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