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解读

合集下载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具体内容 实质 教学组织模式 学习过程 学习结果的注重点
布鲁纳
奥苏贝尔
认知表征
意义学习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
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实 质性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情景的结构性
发现错误与正确同样 重要
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 调原则
建立正确知识体系
03.03.2020
制作/Make 纯小孩 设计/Design 纯小孩
新学习的观念 A
a1 a2 a3 原有的观念
例:白菜、菠菜、胡萝卜等→蔬菜
03.03.2020
同化的三种形式
3、组合关系: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 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
新学习的观念 A
B
C
D
原有的观念
例:质量与能量,冷热与体积,遗传与变异
03.03.2020
先行组织者策略
作用: 1、使学生注意到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概念 2、为新知识提供手脚架 3、稳定清晰,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学习新知识前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 识之间架设起桥梁。
03.03.2020
先行组织者策略
说明性组织者:用于提供适当的类属者,它们与新
03.03.2020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成就动机
附属驱力: 外部动机 学习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的重要性日趋降低
03.03.2020
评论
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别提出了 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意义接受学习的准则和条件 更加关注把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施,他对概念学习和概 念同化的阐述,更具有指导意义。 对先行组织者、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等原则的分析有助于教学。 对学习动机的看法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行为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知同化的过程,它通过操纵、分析和组合视觉、听觉、触觉以及主观感受对现有知识进行改造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关键是认知同化,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把所接触到的信息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根据他的理论,学习者从信息中寻找结构,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结合,以满足学习任务所需的信息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概念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理论,他基于以下几点来证明其有效性:首先,学习者在不断认知同化新知识时,会在现有认知结构中发现有用的线索,这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认知同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学习者的负担,这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记忆新知识;第三,认知同化的过程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新的环境。

同时,奥苏贝尔也认为,学习有其特定的动机背景,而认知同化的过程不论从结构上还是记忆上都受该动机紧密控制。

也就是说,学习者会选择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结构,以满足他们特定的动机需求。

例如,有人喜欢挑战自己,他们利用认知同化把复杂的信息转化为浅显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地复习、试验和调整,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自从奥苏贝尔提出认知同化理论以来,学习理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认知同化理论也为许多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认知同化的过程既可以减少学习者的负担,也可以改善他们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受到动机的紧密影响。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认知同化的动因和机理,并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贡献。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引言认知同化论是由法国心理学家让·皮雅杰·奥苏贝尔(Jean Piaget)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来适应和理解新的信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并探讨其对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奥苏贝尔的认知理论概述奥苏贝尔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通过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来理解世界。

这个认知框架就像是一种“模式”,帮助儿童处理和解释不同的感知和思维经验。

认知同化的定义和作用认知同化是奥苏贝尔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它指的是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使之符合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

这个过程是通过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模式进行对比和整合来实现的。

认知同化的作用是帮助儿童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通过将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这种认知同化的过程促使儿童发展和改变他们的认知框架,进一步推动认知的进步。

认知同化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一种促使儿童认识世界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1. 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的融合奥苏贝尔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2. 提供适应性挑战奥苏贝尔认为,在适宜的认知冲突下,学习和发展才能够得到促进。

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使学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情境,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索认知同化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负责自己的学习。

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将新的知识纳入他们的认知框架,从而推动他们的认知发展。

认知同化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为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的基本观点及教育意义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的基本观点及教育意义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的基本观点及教育意义引言奥苏贝尔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说,这一理论对于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它对教育的意义。

1.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奥苏贝尔认为,人们通过感知、思维和语言等过程来理解和处理信息,这些过程构成了人的认知结构。

他进一步指出,新的经验和知识通过两个基本的认知过程进行处理:同化和顺序组合。

1.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通过将新的元素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理解和接受新的信息。

在同化的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将新的信息与现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匹配和整合。

换句话说,同化是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信息的理解进行调整和适应。

1.2顺序组合顺序组合是指个体通过将新的元素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组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顺序组合的过程中,个体不仅是简单地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结构中,还会通过重新组织和调整现有的认知结构,使其适应新信息的要求。

顺序组合是认知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2.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说的教育意义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教育意义的讨论。

2.1个体差异的重视奥苏贝尔的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对于信息接受和学习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教学活动。

教育者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

2.2强调经验与知识的联系奥苏贝尔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不断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经验而形成的。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能够与之进行交互,并将新的信息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实际的案例和问题解决活动,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2.3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奥苏贝尔的理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序组合等认知过程逐渐完善和发展。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奥苏贝尔(d.p.ausubel)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是有意义学习。

他指出,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认知同化论的核心便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他对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进行了阐述。

首先,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是,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能与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其次,有意义学习的产生还必须满足三个内部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们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奥苏贝尔从课堂教学出发,提出了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的观点与布鲁纳发现学习的观点恰好相反,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运用。

他将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作"讲解教学"。

奥苏贝尔并根据其同化理论提出了两个教学原则:①逐渐分化的原则。

根据该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②整合协调的原则。

它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针对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奥苏贝尔提出了具体应用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doc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doc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doc一、理论背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重组和概念形成的过程,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该理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选择、同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二、理论要点1.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由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命题、表象等组成。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2.同化同化是指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使其成为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

当新知识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时,学生就能理解新知识并产生新的意义。

3.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当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符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使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

4.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1.激活学生的前知: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激活与新知识相关的前知。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创设与新知识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同化。

3.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调整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

4.提供先行组织者: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提供一种先行组织者,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同化。

5.促进自我反思: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11114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11114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 习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 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 也未必就是有意义的,它同样可能是机械的。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通过言语 讲解进行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 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手段; 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 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
(四)接受学习
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观点相反,奥苏贝 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 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显而易 见。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 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在发现学习 中,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学生的, 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 现这些内容。
(3)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 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 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 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 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 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 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下位学 习。
4.保持阶段 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 时记忆的储存器,这种储存可能是永久的。 5.回忆阶段 也就是信息的检索阶段,这时,所学的 东西能够作为一种活动表现出来。 6.概括阶段 学习者要想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 境,首先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同时也依赖于 提取知识的线索。
7.操作阶段 也就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 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它们在 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作业的好坏是 学习效果的反映,当然,我们并不能用个别 的作业来说明一般成绩。 8.反馈阶段 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 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说教育意义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说教育意义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说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说的基本概念1.1 认知结构同化说的提出者认知结构同化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

他认为,认知结构是个体对于外部世界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处理的方式,而同化则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去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

1.2 认知结构同化说的核心观点根据认知结构同化说,个体在接触新事物时,会将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产生通联和关联。

这个过程即为认知结构同化。

这种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

二、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说与教育的关系2.1 学习过程中的同化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信息大多是新的、未曾接触过的。

而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去理解和吸收这些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同化。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连接,促进认知结构的同化。

2.2 教学设计中的同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契合时,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同化。

2.3 学习环境中的同化除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外,学习环境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同化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同化。

教育者要关注学习环境的营造,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同化的条件。

三、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说对教育实践的启示3.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说提醒我们,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是独特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同化。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因此,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认知结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影响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变量。

奥苏贝尔认为,下列三种变量是必须关注的: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利用。

如果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

②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观念的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

这将既影响到为新教材提供的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作出区别。

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

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故称这种观念为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或译“固着观念”。

可见,学生是否具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学习是否有意义起重要作用。

在奥苏贝尔看来,对教材进行机械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学生还没有具备固着观念之前,就要求他们学习新内容。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中还没有可以同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因而使得教材也失去了潜在意义。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举例来说,在下位学习中,新知识(用a来表示)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用A来表示)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用a1表示),而且,已有的概念在重新组织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意义(用A1表示)。

也就是说a被A同化了,a与A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a与A都发生了变化即获得了新的意义。

简述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

简述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的认知同化理论(Ausubel’sCognitiveAssimilation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avidAusubel于1960年提出的。

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其有关的既有知识结合起来。

Ausubel称之为“认知同化”,他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关的已有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新的知识建立起一种“同化”的框架,从而能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并将其融入既有体系中。

同样,当学习者将新知识回顾、反复复习时,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识,并把它们同化到已有的体系中。

Ausubel最初提出的这一理论,有助于改善了当时的许多教育理论,特别是科学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它将知识学习与心理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共同学习的机制,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内容,也更容易在学习者之间交流知识。

一般而言,奥苏贝认知同化理论 c认为,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方式是将其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结构,这样就可以理解新的知识和把它们融入既有的体系中。

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依据认知同化理论的原则,捕捉新的知识,并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者还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比如反复复习,思考等,以加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并将其同化到其有关的既有知识体系中。

摘要奥苏贝认知同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avid Ausubel于1960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其有关的既有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捕捉新的知识和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及采取一些技巧,如反复复习,思考等,以加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并将其同化到其有关的既有知识体系中,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龙: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龙: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邹龙思政0903班 0120919630307✧主要观点1、有意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其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是奥苏贝尔理论体系的核心。

而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他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即: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已有有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作用。

2、接受学习,即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讲解教学”,这种学习主要是适合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其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3、认知结构同化论,这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4、教学原则。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即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存在的局限1、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

即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2、教学思想不符合程序性知识的掌握;3、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两种便捷之法,其一是上课听教师讲授,其二是自己阅读教材。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⑴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⑵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或逐字逐句的,而应是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认知结构在意义学习和讲授教学中的作用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所以,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

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来讲,要注意两个方面:⑴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

⑵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安排练习活动。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认知结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变量。

奥苏贝尔认为,下列三种变量是须关注的:⑴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是否可利用。

如果可以利用这些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

⑵这些概念与要学习的新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使新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⑶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概念作出区别。

2。

上位关系(superordinate relationships)当学生学习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原有概念从属于其下的新命题时,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一)认识奥苏贝尔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新材料的内容与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有可以建立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主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倾向性。

(3)认知结构中应当有可以用于联系的知识内容。

心理机制:同化(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获得知识取决于头脑中的旧知识,机械学习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没有基础的来同化新知识。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的学习,其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

(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的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 ”;同时可以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concept assimilation)”。

(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

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指学习若干个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有意义学习的方法1、下位学习(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类属学习):学习的内容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始终存在着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同化是指主体将新的信息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则是指主体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信息。

据此,奥苏伯尔提出了“逆向教育”的概念,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信息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让他们通过顺应新信息来调整和改变旧的认知结构。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人的认知能力并非一开始就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经验和学习中逐渐发展和改进的。

同化和顺应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仅解释了人的认知能力如何产生和发展,也指明了如何在教育和学习中利用这两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信息,来帮助他们将新信息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应新信息并调整和改进旧的认知结构。

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的来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认知同化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一种认知发展理论,而奥苏贝尔则是在皮亚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来实现的。

同化是指个体通过将外部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从而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例如,一个婴儿第一次看到一只狗,他会将这只狗的形象同化到他已有的“动物”这一认知结构中,从而认为这只狗也是一种动物。

顺应则是指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部信息的过程。

例如,一个婴儿第一次接触到水,他会发现水是液体,而不是固体或气体,于是他会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这一新的认知。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共同促进了个体的认知发展。

在认知同化论中,认知发展被视为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此外,奥苏贝尔还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即个体在同化和顺应的过
程中,会不断地寻求一种平衡状态。

当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部信息相符时,就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但是,当外部信息与个体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总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强调了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的相互作用,并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教育和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奥苏贝尔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认知同化论(cognitive assimilation theory)的观点。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人们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从而进行认知的同化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并探讨它对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同化是一个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外界信息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新的信息时,他们会试图将这些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

例如,一个人在学习新的科学理论时,会将这些理论与已有的科学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奥苏贝尔强调认知同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

这种主动性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信息,同时也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奥苏贝尔还提出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的概念。

他认为,当个体遇到与已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个体重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冲突的出现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推动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向更加复杂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基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

首先,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他们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来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其次,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促使个体不断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最后,认知同化论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深入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个体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 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理论
认识— 认识—奥苏贝尔
1918年10月25日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家庭 1918年10月25日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家庭 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后先后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部、加 1950年后先后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部、加 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和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应用 心理学系任教 1968年后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曾在该校师范 1968年后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曾在该校师范 教育部任研究和评价的主管,后来又在该校的研究 生院和大学中心工作过。 卒于2008年 卒于2008年7月9日 ,享年90岁。 ,享年90岁。
戴维· 戴维·奥苏贝尔是与布鲁纳同时代的一位美 国教育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现代 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同时也是一 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发展心理学、理 论医学、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 颇有建树。但就其主要贡献和影响而言, 还是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内最大。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 识,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内化,把要认识 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将来再现或 者派作他用。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 就是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 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以有的知识之 间的跨度不能太大,不能超过学生的认识范围,也就是不 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二,就是符合学生的认 知发展规律,所学的知识能够同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的意义。也就是说 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者,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 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都有可能是机械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判断学生学习的性质。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过程被称为同化。

在同化的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信息。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人类的认知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新的信息的不断涌现而不断调整和适应。

这种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人类并非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会主动地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这种主动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的认知结构并非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产物,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类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社会化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观点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特征,即不断调整和适应、主动的过程以及社会化的过程。

这种认知过程不仅仅是
个体内部的产物,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以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自己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是指对认知发展的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皮威尔·奥苏伯尔(Piaget)提出。

他认为孩子在认知发展中处在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特征。

当受到外部刺激时,他们会运用内化发展和积极参与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认知发展。

他认为,所有这些元素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础,因此他将它称为“认知结构同化”。

奥苏伯尔指出,童年至青春期之间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婴儿期的感觉-运动阶段,幼儿期的形式运筹阶段,小学阶段的想象认知阶段和青春期的逻辑思维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有的认知发展特征和结构,例如,婴儿期的认知特征是基于其身体经验;形式运筹期的认知能力包括归类、比较和推理;想象阶段的认知特征是分解,抽象和内化;最后,青春期的逻辑思维阶段则主要专注于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对于孩子的认知结构同化,奥苏伯尔认为,其发展历程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过程,它是当孩子被外来刺激所激发并促进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发展过程中,孩子不断地结合了自己的体验和学习,并处理外部世界反馈的信息,以达到不断前进的目的。

然后,运用内省的方式,孩子会做出尝试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积极地参与,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并理解和整合不断改变的认知模型。

孩子们从这个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同时也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因此,基于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说,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运用内化发展和积极参与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认知发展。

这种发展过程不仅发挥了儿童主体性的作用,也体现了孩子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的特质。

通过吸收外部信息,激发内部信息进行比较,孩子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认知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苏伯尔(1914—)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其理论是美国最新理论之一。

主要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

奥苏伯尔与布鲁纳一样,同属认知结构论者,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他着重研
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

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是:
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

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

这种学习在两种条件下产生。

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

另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

这种个体获得的意义又叫心理意义,以区别于材料的逻辑意义。

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同化方式实现的。

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概念被同化的特征是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概念,同时将概念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
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③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

对学生来讲,学习
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将其再现或派作他用。

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是积极主动的,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
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强调从一般到个别,发现学习强调从个别到一般。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他们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学习的联结说: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一一反应联结,即
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后思维的参与。

桑代克采
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家。

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它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习 惯。

首先,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
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总之, 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 为,而应身地对待惩罚, 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 做什么应该做。

以次
培养他按时完成作用的习惯。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
结构。

启示:1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2应根据中 小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进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 活动过程。

3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消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 能动性。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有意义学习 是通过新信 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
新旧文化的意义的同化。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主要内容极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 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 对事物的理 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 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 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 它同时 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

由于经验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组合学习
什么是先行组织者?举例说明什么时间需要提供 先行者以及如何提供?先行组织者是指先 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 概括和综合水 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 学习的材料之前,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 它既可以是在抽象、 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 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

简述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信息加工论,即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来 类比人脑的认知过程,用信息的接收、存储和提 取来解释学习的具体过程。

加涅汲取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成分,
一方面认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 ――反应联结,另一方面又着力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何联系和区别?对教学的启示?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则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
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陈述性
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 可以明确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而且到底有没有 根据操作性条件说,在教 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消除消极行 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
心智活动。

程序性知识也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判断。

在实际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陈述性知
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陈述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分别是以什么形式表征、存储的?对教学的启示?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学习者并不是按照信息原有的形式把它们复制”到头脑中,而是要按照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对意义进行重新组织。

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越深,所形
成的联系就越多,命题网络就越复杂。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试用同化和顺应来结实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