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论“有”与“无”及其意义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引言在历史学领域,黑格尔与兰克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认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本文将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历史学研究的启示和局限性。
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黑格尔的历史观1.历史的辩证性: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矛盾的冲突和解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世界精神的显现:黑格尔提出了”世界精神”的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的过程。
兰克的历史观1.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兰克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追求真实的历史描写。
2.个人史与总体史的关系:兰克认为个人史和总体史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个人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历史的总体趋势。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影响力与启示1.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和解决,可以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的脉络。
2.兰克的客观史观:兰克的强调客观事实和真实描写的观点,让历史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可靠性。
他对个人史和总体史关系的思考,使得历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局限性与争议1.黑格尔的理性主义:黑格尔的历史观强调理性的作用,有时候忽略了历史中非理性的因素。
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兰克的局限性:兰克的历史观注重客观性,但也有忽视个人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的问题。
这在某些历史事件解读时可能会存在盲区。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的本质1.两者的共通点: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辩证的关系。
2.辩证关系的互补性:黑格尔的辩证法能够为兰克的客观史观提供理论支持,兰克的客观史观能够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实证基础。
3.辩证关系的局限性:两种历史认识论虽然相互补充,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在具体研究中,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
论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创立的哲学系统,它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它们分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则。
这篇文章将对这三个原则进行详细讨论,并探讨它们对黑格尔哲学的意义和影响。
在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原则中,黑格尔着重强调了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思维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黑格尔指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是要通过辩证的思考和分析,逐渐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思维和实践中要追求真理、追求全面的认识,不能被片面和表面所蒙蔽。
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原则是关于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他提出了著名的辩证法观点,即事物的发展是逐步前进、螺旋上升的,通过相互矛盾、斗争和统一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
这一原则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对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具有重要启示。
黑格尔哲学的第三个原则是关于理性与自由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的能力,它可以超越感性的限制,追求智慧和真理。
而自由则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人们应该追求自身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和自由是互相关联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自由的关键,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视角。
通过关注思维与现实的关系、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以及理性与自由的统一,我们能够更好地认知和改造世界。
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三个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宽思维、提升智慧,更能够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地位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悲剧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悲剧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为当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以揭示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传统中的位置。
接着,本文将详细介绍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精神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探讨其对后世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创作的影响。
本文还将对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当代戏剧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理解,推动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当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站在哲学的高度,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对悲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实质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和。
这两种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正义性,但又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要求,最终必然导致冲突和毁灭。
这种冲突和毁灭并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悲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
通过这种冲突和毁灭,两种伦理力量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悲剧人物在悲剧冲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冲突的制造者,更是冲突的解决者。
悲剧人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性格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行动和命运中。
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人物在冲突中表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成为了悲剧冲突的核心。
在悲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上,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永恒正义”原则。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悲剧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独特的悲剧观。
本文将以论黑格尔的悲剧观为标题,探讨黑格尔的悲剧观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一种古希腊戏剧形式,以英雄的灾难结局为特点。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艺术表达人类命运的方式。
他相信,悲剧是一种能够唤起观众共鸣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命运。
黑格尔的悲剧观强调悲剧中的冲突和矛盾。
他认为,悲剧的核心是人类与命运的斗争。
悲剧英雄通常是在命运的威胁下选择反抗,但最终被命运所击败。
这种冲突和矛盾使悲剧成为一种富有戏剧性和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中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但又受限于社会和历史的条件。
悲剧英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社会和历史的力量进行斗争。
然而,他们往往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最终被命运所摧毁。
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强调了悲剧的教育意义。
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人们可以认识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挣扎。
悲剧可以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问题。
悲剧可以成为一种道德教育和人类思考的媒介,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黑格尔的悲剧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观对于后来的文学、戏剧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受到黑格尔的悲剧观的启发,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他们通过悲剧来探讨人类命运、社会问题和道德伦理等主题。
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对哲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悲剧观强调了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困境,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命运的问题。
黑格尔的悲剧观是对悲剧艺术的一种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表达人类命运的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悲剧中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黑格尔关于悲剧理论的论述虽然不多,但是悲剧理论在他的的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解释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诗学》第六章中,他第一次对悲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1]这个定义涉及到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悲剧的一些特征,但他并没有真正涉及到悲剧的内在机制,这样便不能具体地解释悲剧效果产生的原因,于是遭到了黑格尔的严厉斥责。
黑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
他所指的并不是对自我主体性格协调或不协调的那种单纯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即好感和反感。
”[2](P287-288)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最肤浅的看法,“艺术作品的任务只是把精神的理性和真理表现出来。
”[3]黑格尔要求“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必不能死守着恐惧和哀怜这两种单纯的情感,而是要站在内容原则的立场上,要注意内容的艺术表现才能净化这些情感。
”[4]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两种情感,黑格尔作了不同的解释。
他说: “人感到恐惧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碰到外界有限事物的威力,一是认识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的威力。
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
像恐惧一样,哀怜也有两种对象。
一种就是对于旁人的灾祸和苦痛的同情,这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
这种怜悯是小乡镇妇女们特别容易感觉到的。
高尚伟大的人的同情和怜悯却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因为就只突出灾祸的空虚的消极方式,其中就含有贬低受灾祸者的意味。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论文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变化三大规律逻辑论文摘要: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绝顶,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并把它系统化。
他把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体系。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哲学界传统观点已盖棺定论,即合理内核是专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而在当代,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本文的核心人物,黑格尔。
或许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个哲学界的泰斗,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应该活多或少的听说过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得一个核心即是辩证法,而这个辩证法的起源正是黑格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且发扬光大。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
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宫。
黑格尔童年时代就进拉丁文学校学习。
由于他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
他和另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交往甚密,喜欢豪饮、交际,经常到郊外散步。
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
这段时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急风骤雨年代,德国封建统治的衰朽大厦在法国革命雷声的滚动下颤抖。
在革命初起的阶段,巴黎起义的人民攻下巴士底狱,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
黑格尔憧憬法国革命,支持法国革命,和他的一伙同学在图宾根近郊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宣扬自由、平等之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
“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
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
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
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
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
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有”到“无”时方知“有”——存在和虚无,西方和东方[内容提要]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66-1965)认为,存在和虚无的关系,就是存在和存在物的关系,是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关系。
存在者是虚无。
自为的存在是虚无。
存在比虚无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存在包蕴虚无,虚无依赖于它所否定的存在。
存在先于虚无。
虚无只能通过和存在的联系才有自己的规定性。
蒂利希认为,存在最为根本。
虚无对人构成威胁,是有待克服的困境或焦虑的根源。
焦虑是存在对于虚无的意识。
我认为,从基督教的观点看,罪的基本本体论意义是“不足”“欠缺”,是“应该是”和“能够是”的东西的缺少,是虚无性。
在虚无的意义上,此在是有罪的。
存在论的虚无,导致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伦理学的非道德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历史哲学的历史无目的、无规则和二元论,导致反科学、反民主。
在东方,亚细亚生活的艰辛,导致佛、道“虚无”的哲学理念,而这在西方的海德格尔,是罕见的仅有。
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
他是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是’一个存在”的。
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
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
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
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
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空”对抗存在。
相反,他的虚无,指的是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
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它也被称为存在。
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
但西方形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在”“是”。
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制造的矛盾的术语。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恰在于认为它遗忘了存在。
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黑格尔哲学思想浅析
黑格尔哲学思想浅析摘要黑格尔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且是其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源头和土壤,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研究无论对于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或是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评价,还是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
通国西方哲学史的,本文着重对黑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介绍,并谈谈笔者个人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浅析。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思想;绝对理念;精神哲学;社会历史观黑格尔,全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
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
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
一、主要哲学思想1.1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
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因此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正是说明了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
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
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
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
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
黑格尔哲学总结存在论
黑格尔哲学总结存在论存在论质有(存在)纯有―――>无―――>变易纯有就是无规定性无规定性就是无纯有到无或无到纯有就是变易(有与无的统一)。
限有质从纯有的无规定性,这个"无规定性"就是规定,规定就是质。
限有就是有规定性,规定性就是质,就是物之所是因为其质。
质的两个特性:肯定方面:是使这个事物和其它相区别的内在固有的特性或存在。
否定方面:是这个事物作为其他事物的否定的特性(说他是A,同时就是说他不是B)质――>界限质是一个规定,但规定就是否定。
因些质就是一个界限。
界限有限的,被界限就是被限制,被界限就是有限的。
就是一个东西它有一个界限,那就是说超出这个界限就是他物。
因为界限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界限。
那么就有了某物与他物的概念。
某物之外就有一个他物,但这个他物就是某物(抽象的理解),所以这种过某物过渡为他物的变化就是可变性。
假无限:某物成为他物,但他物亦是一某物,又有一个他物与他相对应,这就有了第三个他物,如此递进以至假无限。
真无限某物和他物无休止的相互规定就是假无限。
但他物和某物是同一的,所以某物是自身规定自身。
所以真无限是自我的限定。
在这里同一这个词比较难理解,因为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思想中总是用感性的东西做例子,因此加入了其它东西,如时空,而不是纯粹的论证。
如A这个东西之外还有一个A,虽然说A=A但是在考虑的时候,总是想像两个A 是并例的。
自有真无限是某物的自身规定,自身规定就是自有A.一自我满足的自有(自身相关如纯思)是一个整体,一个"一"。
它是自身相关,排除任何对他者的关系,是一个单纯的自我满足的全体。
把他者吸收到自身之内,在自有之中它自身和它的它者的区另被扬弃了,区别多样必先与之被消除了。
(自身反思)B.多"一"的自身关系是一种否定的关系。
自身关系是建立在它包含有它的他者在自身之中这个事实之上。
因此,它的自身关系是对他者的关系,这个他者是在它之中的。
黑格尔《逻辑学》义解-解释说明
黑格尔《逻辑学》义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他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探讨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论以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逻辑学》可以被视为黑格尔系统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它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逻辑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研究的是思维的规律和形式。
黑格尔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探讨了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
他认为,逻辑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思维规则,更是思维的内在本质的展现。
在《逻辑学》中,黑格尔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和演变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而这种矛盾的斗争又是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和实现的。
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具有明显的辩证法和整体性的特点。
此外,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也是《逻辑学》中重要的内容。
他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逻辑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他独特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这些概念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思维的本质和思辨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的来说,《逻辑学》是黑格尔作为一位重要哲学家的集大成之作,它对逻辑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这部著作不仅对于理解黑格尔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理解思维规律和推理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逻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思维的本质和思辨的方法论,进一步拓展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黑格尔《逻辑学》的义解。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然后,我们将说明文章的结构,并明确阐述文章的目的。
最后,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简要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我们将概述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其发展历程和学派特点。
试论巴赫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及其意义
长城论坛6NG NG 6试论巴赫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及其意义郭勇u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现代生成0(208059);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批评的知识状况和问题意识0(07J A751025)(孙文宪主持)。
一、对/辩证发展0论的批判巴赫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并不是系统的,而是散见于他的著作之中。
但是,综观其思想整体,他对德国古典美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反思。
在其建构对话理论的代表性著作5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6中,巴赫金从剖析恩格尔哈特的观点入手,提出了针对黑格尔的不同意见。
在5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6中,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复调小说0的论点。
在论证的过程中,他评述了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各种学说,重点分析了恩格尔哈特的观点。
他肯定后者/第一次对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地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0。
巴赫金认为,恩格尔哈特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称为思想小说,其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各种思想和意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是互不融合的,但恩格尔哈特把它们看成统一精神辩证发展中的不同环节,这样小说世界最终就会归结为一种思想或哲理,作品就成为独白式的哲理小说。
巴赫金进而指出,产生独白小说的重要思想来源就是黑格尔哲学:/依照黑格尔观点理解的那种统一的、辩证发展形成的精神,除了哲理性独白之外,再不能产生别的东西。
在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土壤上,要出现众多互不融合的意识是最为困难的。
0但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合理性在于其深刻的辩证法,他强调/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0。
黑格尔仍然坚持理念要融于形象之中,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并非是以艺术为思想的形象图解。
按照黑格尔的对象化理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0,这种活动中体现出的人的自由理性,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0。
黑格尔二元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黑格尔二元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的二元论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探讨了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性。
二元论的核心概念是"对立统一",认为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些对立面之间又不可分割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关系。
在黑格尔的二元论中,对立面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相互补充的关系。
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这种对立关系的不断推进,事物会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二元论的核心思想还体现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和统一解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对立面逐渐趋于统一,达到一种新的状态或形态。
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抹消对立面,而是在保留对立面差异的同时,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找到了一种更高级的统一和发展。
通过二元论的思想,黑格尔试图解释世界上方方面面的现象和事物的发展过程。
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不仅运用于哲学领域,还对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元论不仅带来了对矛盾和冲突的新思考,也推动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革新。
总之,黑格尔的二元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性的思考,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去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1. 本文的结构安排:简要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即各个章节的内容和次序。
提及每个章节主要涉及的内容,以及它们在整个论文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引言部分:说明引言的意义和作用,引发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黑格尔的二元论。
介绍引言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引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
3. 正文部分:介绍正文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简要分析每个章节的主题和目标,并说明每个章节中包含的具体要点。
论黑格尔的实践观
论黑格尔的实践观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人类从虚无中创造出具有意义的现实的过程,是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他认为,实践不仅仅是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还包括人类的文化、教育、政治和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的自我认知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实践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黑格尔看来,实践和思维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都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同时,实践也需要思维的指导和支配,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和发挥最大的作用。
因此,实践和思想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黑格尔的实践观表明,实践是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是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重塑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和个人性格塑造的过程。
实践是人类创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对现实的积极作为,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因此,实践应该被看作是人类认识论和哲学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的实践观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列斯 ·卢曼在社会学研究中,认为“双向互动”是社会现实和个人行为在通常情况下的特点,表明社会现实和个体行为是相互依赖的。
巴特新认为,实践是人类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理解的途径,是社会现实的动态创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黑格尔的实践观提醒我们,应该将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照应、相互协调,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需要重视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每个人的个性潜力,培养人们的创造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重构社会和自我认知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此外,黑格尔的实践观也提醒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保护人类的主体性和尊严。
实践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福利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虚无或无意义的目的而存在的。
在实践中应该表现出人类的主人翁精神和人文关怀,尊重人类的权利和尊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
公共管理学院09思想政治教育2班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
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中,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接露了黑格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恩格斯首先回顾了当时德法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它们都含有革命的思想。
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写道: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
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简述黑格尔“东方言说”及其历史启示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
简述黑格尔“东方言说”及其历史启示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历史哲学》同样是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黑格尔关于亚洲形态论述,虽然故意抬高西方而贬低东方,但是其总体上却有一定的辩证意义以及可借鉴成分,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的论述,即使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绝对精神、世界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亚洲专制政体、欧洲中心论一、黑格尔精神哲学的逻辑进程及其自然哲学的开端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以及他的辩证法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重大基础。
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却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对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以及《历史哲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精神现象学以及逻辑学研究相对深入、广泛。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宗教是赤裸裸地讲上帝创造世界,黑格尔则讲“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
黑格尔所说的“绝对,实际上是宗教上所说的上帝。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出 精神”。
黑格尔是反对 现之前,就有一个精神性的东西存在,他把它称为“绝对精神”形而上学的,这个“绝对精神”绝对不是僵死的、不变的,而是处在运动、发展状态之中。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的描述。
他把“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黑格尔把整个世界看成了思想的世界,把整个历史看成了思想的历史。
黑格尔在宣布“绝对精神”的唯一性和绝对统治力时,同时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作用, 这并非始于黑格尔。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人探讨过,特别是自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鸿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以来, 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理论便风行于欧洲。
黑格尔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他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述这一问题的。
他认为,世界历史不过是“客观精神”的自我体现,“精神”要实现自身,不仅需要个人民族和国家作为工具或手段, 而且需要自然界作为活动舞合, 这舞台便是历史的地理基础。
有与无的辨证
有与无的辨证——黑格尔哲学与老庄哲学比较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有论”部分开首关于“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的论述中,科学是以单纯的直接性为开端的结论。
在《小逻辑》中则更简明扼要地指出:纯有是逻辑学的开端。
哲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用黑格尔式的语言来说,是在于展现客观精神形成的历史进程和建构客观精神实体结构的逻辑框架。
这样的展现和建构的任务在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是由几个组成部分来完成的,因此,黑格尔对哲学的开端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就整个思辩哲学体系来说是以绝对理念即客观精神为开端,就《精神现象学》来说是以感性确定性为开端,就《逻辑学》来说是以纯有为开端。
由此可以看出,“纯有”的概念在黑格尔逻辑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里的“有”在某种角度来说又是一种“无”,由此可以看出“有”和“无”有着微妙的关系。
其实这种关系在古代中国道家哲学中也有类似的阐述。
一、有与无的起源中国古代就有“浑沌”一说,“浑沌”既是有又是无,它是无中孕育着有的一种状态,“浑沌”这个概念和黑格尔所说的“纯有”概念类似,而“浑沌”这种状态则和“变易”有着共通之处,这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基石。
道家老庄哲学正是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道德经》开篇就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以前的许多注解中,往往把“道”和“名”解释为贯穿于天地的亘古不变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道”是为天下万物所共有的属性。
而在老庄之后,名家的诸子们已经把“名”分为了“形象之外”和“形象之内”两个部分,从而使“名”跳出了大千世界上纷繁万象,进入了一般的抽象领域。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庄学说中的“道”和“名”极有可能是一种对万物的抽象。
与此同时,老聃还提出了“道隐无名”的说法。
在这里,我们惊奇的发现,如果把“道”当成客观存在这一物质的本质属性,把“名”当成各不同范畴的每一类物质的共同特征,也是说得过去的;而如果是把“道”当成一种存在的绝对规律,把“名”当成绝对真理下的一般真理,那么绝对真理“道”就隐匿于一般真理的“名”之中,且不可名状,只能无限的接近,则两者就更是奇迹般的吻合起来。
黑格尔论音乐的内在意义及其表达的辩证性
黑格尔论音乐的内在意义及其表达的辩证性
黑格尔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论述深刻而深邃,尤其关
于音乐的内在意义及其表达的辩证性,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黑格尔坚持认为,音乐有着深刻内涵,其表达出的是所有人共同有感而
又非常灵动的东西。
这是他关于音乐内在意义的核心论点,也是他把辩证性和真理性结合起来的基础。
在黑格尔看来,唱歌不仅仅是艺术表演,而是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经历了感情的变化和现实的苦难,它打破了自然界的先天模式,表现出感性而理性的情绪,注入活力和充满活力的自然创造。
此外,黑格尔认为,音乐可以丰富和拓展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把虚幻的感情变
成现实,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
他用辩证法对音乐表达进行分析,指出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敏感地感受到音乐中包括有这样的内涵。
与此同时,他也认为,表达的情感必须有艺术的格调来表达,唱歌是表达出强烈感情的最好方式,这种表达也可以达到最伟大、最崇高的境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辩证性是深
刻而又有深度的,他强调音乐可以使人们获得内心深处的共鸣,而且音乐本身可以成为最伟大、最崇高的创造。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针对音乐内在意义及其表达的辩证性,是非常具有价值和令人深思的观点。
黑格尔论“有”与“无”及其意义
作者: 姚炜
出版物刊名: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6-40页
主题词: 巴门尼德;感性直观;二律背反;自我发展;感性形式;指谓;世界本原;定性的;辩证法思想;思想范畴
摘要:<正> “有”和“无”是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对范畴,纯存在或纯有是整个逻辑学的开端。
下面试探讨一下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有”与“无”的论述及其意义。
一,黑格尔论“纯有”和“纯无”黑格尔认为作为逻辑学的开端只能是纯粹的无规定性,纯有就是这种东西。
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小逻辑》第189页)开端只能有直接性而不能有间接
性,“有”就是先于一切规定的直接性,它是“纯是”,是不可感觉、不可直觉、不可表象的。
但这种纯有只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
“有”自身具有的这种矛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
从
’
中有
伙
无
”
”
,
中 能 保 泞自身 的
有
,
靠 的是
变易
”
,
有
”
到
无
”
“
无
”
中有
,
“
有
无
. ,
、
“
无
是 消灭
从
“
”
到
“
有
”
是发 生 的东西
, “
,
两者 都是 变
,
但又 有 区 别
,
.
在变中
,
“
有
.
”
和
“
无
”
都 是 逐 渐 流 业而 被 扬 弃
,
但不 是 互 相汤弃 对方 是 对立 的
.
而 是 自身 扬 弃 自身
一
它是
.
“
纯是
”
,
是 不可 感觉
、
不可
直觉
、
不 可 表 象的
阻这 种纯有 只 是 纯粹 的抽 象 必 然 要 使 它 过 渡 到 它 的 对 方一 一 规定
,
,
因此是绝 对 的否 定
“
.
“
有
,
”
自身 具 有 的 这 种 矛 盾 性
“
,
无
”
.
花纯 粹 的 抽 象 中
,
有
”
和
“
无
”
是 同 一 的无
“
“
无
“
:
,
在其 中
有
与
“
无
都
只是 环节
无 论 天上 地下
》
、
,
都没 有
处 地 方 会有 某 种 东 西 不 在 自身 内兼 含有 与 无 两
、
,
·
者
.
.
’
(
“
《
’
逻辑 学
有
与
与
“
“
上 卷 第 7 3页 ) 冲己有 无 代 的 真理是 两 者 的 统 一 犷 一 解 的 对 立统 一
. ,
赖于变
,
因 此
,
,
l
黑 格尔 并 不 满 足 于
”
。
有
”
无
”
而 是 追 求 更 高的 第 三 者
”
.
即
“
变易
只 有这 第三 者
“
才 是 书一 个具 体 的 思 想 范 畴 根 本 毛法 飞正 理 解
是 变灼体 见
.
“
变易
”
是 黑 格 尔 逻 辑 学的 精 髓 之 一 离 开
“
变易
与
“
”
,
就
两
,
“
有
扮
与
。
“
无
有
”
与
,
“
无
”
的统 一 体 本 身 就 包 含着 区 别
“
,
区别
”
,
只 有 凭 借 区 别才 能 理 解 这 种 统 一
因 为 正 是 这 种 区别 使
“
”
有
”
无
者 都 蓖接 肖 失 在 对方 之 中
一
变不 仅 是
“
“
有“ 与 无
.
的统 一
“
,
也 是 一 种 内 在 的 不 女息
`
“
有
”
与
“
无
”
的互 相 过渡 是 变 的 原 则
安 撒 教 下学 院 学 报
钾尸
社 会 科 学版 心
一
一 九 八 广 年 第四 期 总 第二 十 期 ) 心
一
、
~
一
1
几
黑 格尔 论
“
—
和
一
—
—
一气
—
一 —
“
一
“
’
一
—一
“
~
`
有
”
与
炜
— — 一 无 及其意 义
’
———
- -
, --
~
- ,
-
一
一~
-
,
姚
有
,
”
.
无
”
是 黑 格 尔逻 辑 学 的 第 一 对 范 畴
少
.
变 以 一 种 不 安 息 的 状 态 而 存在
。
又 不 能 在 这 种 抽 象 的 不 安 息状态 中 保 证 其 自 身 无”
,
变
逻
是 积 极的
变的 消 失 不 是 回 到 空 虚 的
“
而 是 发 展 到 有规 定 的
“
限有””.来自这洋,辑 学 就进 到了质 的规 定 性
} 杖有
。
一
”
是 指 具 有一 定质 的
.
自己 是 自己 的 对 立 面
, ,
不仅
“
有
价
和
无
”
,
它 们 自 身 也 都 包 含着 对 立
,
区 别 是 内在 发 生 的
并导 致 自身 杨 弃 自
而 在 概 念木 身 的 内
,
身
,
自我 发 展
.
概 念 是 自我 发 展 的
概 念发 展演 变 的源泉 不 在 外部
部 矛盾
概 念 的 自我 发展 是 黑 格 尔逻 辑 学 中天 才 地 作 出 的 辨 证 法 的 最 根 本 的 发 现
.
毛规定的直 接 性
.
,
是一 种 最高
,
最抽象
“
最 无 规 定的本 质
.
`
一
上 帝 就 是 在 肯 定形 式 下
.
的 否 定性
l
“
无
”
是 否 定性
同 时 也 是 肯 定性
“
黑 格 尔 认为 当 作 开 端 的
无 无
,
有
”
与
无
’
` ,
自身都 是 不 可盲 说 的 东 酉
,
卜
.
因此
,
}
,
“
有 有
”
与
和
“
。
因 为
甲纯 有
以是纯 思
,
又 是无 规 定 性 的 单 纯 的 直 接 性
`
,
而 最初 的 开端 不 能是 任何 间 接 性 的 东
泛
西
,
也 不 雏是 得 到 了 进一 步 规 定的 东 西
“
,
一
(
《
,
小逻 辑
,
,
,
9 页 ) 开 端 只 能有 直 接 性 而 第18
一
不 能 有间 接 性
有
.
’
就 是 先 于 一 切 规 定 的 直接 性
”
是 关 于绝 对 的第二界 说
`
。
,
:
它 毫 无 内容
,
没 有 任何 前 提 一 这 里 的
、
无
”
不是
、
日 常 生 活 理 解 的无
“
无
`
,
是 远 离 吮切 观 念 事 物
”
单 纯 自身 同 一 的
“
抽象的
、
空洞 的
无 伍 河 规 定性 的 统 一
式
,
·
“
有
与
“
无
、
”
都 无 非是说
、
绝对
”
( 上 帝 ) 本 身 是 无 内容 的 形
”
有
”
.
“
限有
产 生必 须 经过
,
变
,
没 有变
.
,
就没 有
”
。
“
限有
”
“
有
与
“
限有
”
的 区别 就 在 于 前者 未 经 过 芝
,
后者 经
,
过变
“
变易
不 仅 是 黑 格 尔 逻 辑 学 中 的 第一 个范 畴
“
,
纯 存在 或 纯 有是 整 个 逻 辑 学 的 开
“
端
。
.
下 正 试 探 讨 一 下 黑 格尔 逻 辑 学中关 于 一
有
”
`
与
无
1
’
{的 论 述
及 其 意义
.
:
燕 格 尔论
,
竺 纯有
`
{
和
“
纯无
’
一
、
, 黑 榨 尔 认 为 作 为 逻 辑 学的 开 端 只 能 是纯 粹 的 无 规 定 性 纯 有 就 是 这 种 东 西
.
“
有
”
与
“
无
”
,
二者
实际 上 是 一 回 事
步发 浑
与
`
,
都 是 同 样 的 空虚
但 由 于 逻 辑 自身 的 演 变
,
“
有
与
“
无
”
得 到 进一
“
具 有 了 具 体意 义 的 必 然 性
,
这时的
一 :
一
,“
有
”
`
与
“
无
”
, ,
已不 是 当作开端 的
,
有
”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