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本质论

合集下载

《小逻辑》黑格尔,贺麟译

《小逻辑》黑格尔,贺麟译

《小逻辑》黑格尔,贺麟译
【实用版】
目录
1.《小逻辑》的作者和译者
2.《小逻辑》的主要内容
3.《小逻辑》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小逻辑》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由贺麟翻译。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逻辑学,以解释和揭示思维和现实的本质。

他认为,逻辑学不仅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也是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学科。

黑格尔通过对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思维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小逻辑》的学术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

它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哲学家和学者都对《小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从而推动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小逻辑》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对逻辑学和哲学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页共1页。

《小逻辑》简介

《小逻辑》简介

《小逻辑》简介
《小逻辑(贺麟全集)》是《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

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

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

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刘文洲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

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

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

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

”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

”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

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

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

”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

”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2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2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第二部分解说词1.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黑格尔所著的大小逻辑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展开解说的方法。

整体结构以《小逻辑》为主,观点解说则是根据逻辑关系的属性、形式和特点穿插进行。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剖析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辩证逻辑规则在认识论的各个环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无论是《逻辑学》还是《小逻辑》,它讲述的内容都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传入西方之后,西方没有“道”的概念,于是将它翻译为“逻辑”。

黑格尔系统阐述了大道的逻辑,将它从讲道理的形式演变成科学理论的形态,由此形成了辩证逻辑自身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老子的“大道”是隐藏形式的辩证逻辑,黑格尔将它变为显露形式,理论形式。

2.这是《小逻辑》第二篇:本质论的逻辑结构图。

它也体现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动态论述方法。

从逻辑结构图的内容上看,它比存在论要丰富。

方法同一,内容对立。

方法和内容一体,不可分割开的关系。

这就是辩证逻辑规则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可以论述不同的内容。

3.这是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本质论中的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它的逻辑结构图特点是处在认识论的过程中。

基础是存在论,基础上面的环节是现象。

现象之上还有必然性、规律性。

从存在到现象的把握,属于直接认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为此,我们用双向箭头标注出它的认识深度。

4.这是对黑格尔阐述的认识论过程进行图解:这一运动被设想为知的道路,即从有开始,进而扬弃有,达到一个有了中介的东西,即本质的道路,便似乎是认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对有说来,好像是外在的,并且与有自己的本性不相干。

《逻辑学》下卷P35.黑格尔指出: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不是由于对它说来是外来的否定性,而是由于它自己的运动,即有之无限运动。

它是自在自为之有……。

《逻辑学》下卷P4这里展示出本质运动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

上面一层是具体运动的两种形式,下面一层则是系统运动的两种形式。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幻灯片第二部分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幻灯片第二部分

• 系统关系体现出思维形式规律:两个层次两种形 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这是真实存在和真实运动 具有的关系网形式。体现了时代哲学理论把握的 存在模式。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体形式,也不是孤 立的过程形式,而是以关系网出现的动态模式。
矛盾概念的内涵和它的属性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二) 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
编号: 编号:005
思东创作室
蒋忠明动画法的系统应用
《小逻辑》第二篇本质论的逻辑结构图 小逻辑》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进行规定的反思
建立的反思 外在的反思
解说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概念内涵
实有
多样性 由于认识形 式不同。本 质和非本质 二者区分的 尺度也会不 同。这种区 分具有相对 性和可变性
理性环节 两分法 同一律
解说映象具有的三种形式
可见形式 知性认识为视角变化
理性认识具有两种形式
声波 运动
不可见形式
本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本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从无到无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建立是思维的创造性: 建立是思维的创造性:形成概念
间接性反思: 间接性反思:自为之有 无限环节的本质概念
二级本质

黑格尔《小逻辑》逻辑学的概念论中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解决

黑格尔《小逻辑》逻辑学的概念论中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解决

在确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课题之后,整个体系的建设也遵循了其原初的设计目标。

概念论作为逻辑学的最后一环,就必须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目标。

又因为逻辑学在建构过程中所遵循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分解。

在本体论层面上,将抽象世界理解为普遍性的本质,继而又将本质确认为理念;在认识论层面上,将理念的自我认识过程与本质的发展于具体化的过程相统一,从而将世界自在自为的过程理解为理念自我上升与发展的过程;从价值论层面上,通过理念世界目的性的建构,将自由与善确认为理念发展的必然性。

3.1 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在本体论层面上,概念论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它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是唯一全体,以此消解主客体的二元分裂。

逻辑学既将解释世界当作自己的使命,因此由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对世界本身的建构构成其本体论的目标。

从存在论到本质论的转变,直观的存在被深化为普遍的抽象的本质,这些本质乃是杂多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存在,是经过特殊性与普遍性而达到个别性的否定之否定。

而从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则将世界的本质确认为概念,进一步从概念和客观性、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去说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反过来本质的规定性展开与走向具体的过程称为概念返回自身的运动过程。

3.2 从认识论的层面上看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概念论旨在从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

逻辑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是从概念这一终极存在出发的,其根本观点是把概念认作现实世界必然如此的内在根据、终极理由,以证明现实性的合理性。

显然,这一终极解释的原则要到概念论才明白地确立起来。

不仅如此,概念论又是整个黑格尔哲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基本模式和体系框架的原则规定。

《小逻辑》读后感_1

《小逻辑》读后感_1

《小逻辑》读后感
去年国庆读了《小逻辑》,然而读了半月无所得,反而变得迷茫,如今一年过去了,知识更加多,眼界也更宽了,于是重新读了这本书,算是有了一些收获。

《小逻辑》分为三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这是黑格尔对于逻辑学的划分,他认为这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概念是这三部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概念才是真理,而存在和本质只是直接和间接的东西,如果存在和本质都孤立了,那么两者都不能算是真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又分为三个小的部分:质、量、和度。

质就是表明它是什么,比如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骑的车,都是质的体现,有这种质,就不会让我们混淆概念的存在,就不会出现穿房子,住衣服这种混乱。

在我看来,存在是基于“质”而存在的,没有质,就无所谓存在了。

存在的第二部分是量。

量很容易理解,就是数量。

书中的量有着一种职能:衡量存在尺度的标识。

以我们用的书为例,一本50页的教科书和一本2000页的字典都是书,它们的质是一样的,所以量的多少是不会影响存在的,但是它本身又是无处不在的。

量与我们初高中学过的量是不一样的,初高中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但是这里的量只是一种类似于度量衡的存在,它不影响质,或者说对质影响极少。

存在论第三部分是度,度就是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带有质的量。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通过量的增加和减少是不影响存在的本质的,,或者可以说是影响的范围有限。

1。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内核及对我们的意义论文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变化三大规律逻辑论文摘要: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绝顶,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并把它系统化。

他把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体系。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哲学界传统观点已盖棺定论,即合理内核是专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而在当代,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本文的核心人物,黑格尔。

或许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个哲学界的泰斗,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应该活多或少的听说过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得一个核心即是辩证法,而这个辩证法的起源正是黑格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且发扬光大。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

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宫。

黑格尔童年时代就进拉丁文学校学习。

由于他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

他和另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交往甚密,喜欢豪饮、交际,经常到郊外散步。

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

这段时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急风骤雨年代,德国封建统治的衰朽大厦在法国革命雷声的滚动下颤抖。

在革命初起的阶段,巴黎起义的人民攻下巴士底狱,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

黑格尔憧憬法国革命,支持法国革命,和他的一伙同学在图宾根近郊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宣扬自由、平等之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存是从根据发展出来的存在,经过中介的扬弃过程才恢复了的存 在。当我们寻求某一事物的根据时,并不把根据认作一种抽象的内在 之物,而是仍然把它认作实际存在着的东西。(P266)
14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b)实存
§124 “实存”到“物”的过渡
★康德的“自在之物”在此受到了批判,在《大逻辑》里尤其严重。 ★康德的“自在之物”是同现象相割裂的,是“离开属性”的。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自在之物”应该同思 想“反思”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不应该是“外在的“”对立的”。 实际上就使用它的所谓“客观思想”取代康德的“自在之物”。
身联系,不过不是直接的,而是反思的自身联系,亦即自身同一。 这里,黑格尔强调了真同一和假同一的区别。(注释)
6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1)同一
§116 “同一”到“差别”的过渡 ★本质是自己对自己本身的排斥,本质主要的包含有差别的规定。 ★“同一如何会发展成为差别呢?"——没有意义(P250)
18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7 着重讲“质料”的独立性,“物”依赖于“质料’。 §128 “质料”与“形式”的意义及其关系。
★黑格尔在关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指出“质料一概念里彻底地包含 有形式一原则在内,而且在经验中再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出现。” ★书中例子“大理石” ★“凡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有规定性的质料,亦即质料 与形式的统一。”
13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b)实存
§123 ”实存“是”自身反映“与“他物反映”的直接统一。
★根据为我们认识物自身打开了宽阔的视野——从物的由来,再到物 的结果,认识到物是在无限链条中的一环。根据和后果是一个无限联 系的世界。根据,就是无限之存在的一部分。而理性的目的,并不是 认识到这种联系而已,而是要追寻更高的原因。
“本质论是逻辑学中最困难的一部门。” (P246)
21
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小逻辑》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22
3
第二篇 本质论
§113 两个“自身联系”的不同
★存在阶段的“’自身联系: “存在”阶段中的范畴是直接的,说“存在”是“自身联系”意思 无非是说,它是独立自存,不涉及其他的东西,所以在“存在”的 范围里,既无互相区别的东西,也就谈不上同一或不同一。 ★本质阶段的自身联系: “同一性”是本质阶段中“自身联系”的特殊方式,它是“本质 “阶段中对立双方最简单的、尚未展开的关系,相当于“存在”阶 段的“直接性”地位,但不采取“直接性形式”,而是采取”反思 的形式”,同一性就是自身反思。
这两节有一些部分比较难懂,毕竟,从自我圆满的存在打开突破 口,而进展到本质,是思想的一种转折。同一性对本质这一概念具有 特别的意义。但这两节,主要还只是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5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1)同一
§115 本质尚未表现于外,尚未表现于有限的存在或“实在”之中。 本质映现于自身内,或者说本质是纯粹的反思;因此本质只是自
7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17 差别的最初形式“杂多”,即“”直接的差别。
★ 差别是直接的差别或差异。
★ 差异或多样性,即不同的事物,按照它们的原样,各自独立,与他 物发生关系后互不受影响,因而这关系对于双方都是外在的。
★ 相等、不相等
★ “相异律”的提出:莱布尼茨的相异律自然不是那么庸俗的,—— 不能靠现实找出树叶的不同来证明其为真。相异律来自于较高的形而 上学抽象,这是对物之本质的一种认识,是建立在对物之本性的抽象 思考的基础上。相异律在根本上是一种思维的产物,很难由现实经验 所辩驳。
8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18 讲“相等”与“不相等“Likeness and Unlikeness的关系,以 便从“直接的差别”(“杂多”)过渡到“对立”。
★相等是彼此不相同的,不同一的事物之间的同一。不相等就是 不相等的事物的关系。一方映现在另一方之中。 ★唯有在现存的相等的前提下,差别才有意义。如:笔和骆驼
★在相似中找出不同,在不同中找出相似,这才是认识的深化。 科学的目的,就是寻找联系。科学的一方面在进步,不断发现和 细化构成物质形态的元素,但另一方面,依然试图将所有的力和 元素等规整,把它们归为同一种(抽象出同一)行为。
9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19 讲“本质的差别”——对立 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 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 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19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9 “质料”与“形式”每一方都包含对方,因而都是一全体。
§130 “物”到“现象”的过渡
★“物”作为一种在自己本身内扬弃自己的本质的实存,——这就是现 象。 ★在“物”里面所设定的对质料的独立性的否定,在物理学里便叫做多 孔性。 ★批判“多孔性”理论,是理智的虚构,是不能用观察加以证实的。
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小逻辑》
第二篇 本质论
1
第二篇 目 录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1)同一 (2)差别 (3)根据
(b)实存 (c)物
B
现象
(a)现象界 (b)内容与形式 (c)关作用
2
第二篇 本质论
"存在论"讲的是直接的认识,“本质论”讲的是透过直 接深入到间接的认识。
(3)根据
§121 “根据”的含义及其区别 主题词是“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充足的根据。这里所说的
充足的根据,是事物本身自在自为的根据。但是,我们日常所遇到的, 往往是形式的理由,是“非充足”的,以至于,对于一个事物,有很多 似是而非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片面的、形式的。
莱布尼茨创造了制动因和目的因两个理由,为我们认识充足理由提供 很好的教育。黑格尔通过分析诡辩论,指出形式理由律的存在原因。在 进一步认识到根据的内涵的同时,也促进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用一些 牵强的理由,来为事物寻找根据。
20
我的读后感受
★ 李泽厚曾经对黑格尔和康德作品的评价:康德的书每段文字你都 可以看懂,但是最后却不知道在看什么;黑格尔的书也许你并不能理解 每段在讲什么,但是最后你能够有个总体把握。可以说康德和黑格尔的 书是横亘在每个热爱哲学的人面前非常难以逾越、但是又必须逾越的大 山。每次我都对领悟了一点点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而欢欣不已,也为每 次看到他们的文字而不知所云顿生挫败之感。
15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b)实存
§124 “实存”到“物”的过渡
★康德的“自在之物”在此受到了批判,在《大逻辑》里尤其严重。 ★康德的“自在之物”是同现象相割裂的,是“离开属性”的。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自在之物”应该同思 想“反思”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不应该是“外在的“”对立的”。 实际上就使用它的所谓“客观思想”取代康德的“自在之物”。
16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5 “特质”
★物的特质与物的关系就是在于为物所具有。物与特质便由“是” 的关系进而为“有”。
★“特质”与“质”不可混淆:(P269) "某物所以为某物,只是由于其“质”,反之,“物”之所以是实
存,诚然由于其特质,但它的实存却绝不与此一特定的特质或彼一 特定的特质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因此即或失掉了某一特质却并不失 掉其所以是某物的存在。“
17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c)物
§126 “特质”到“质料”的过渡
★所谓质料即是真正的质,是与它的存在为一的,作为一个反映的 存在,达到了直接性的规定性,是实存。
★把特质分解成独立的质料,只在无机的自然界里有其一定的地位。
★在谈到质料时,黑格尔正确地批评了所谓”热素说“,”电素说 “等等,他认为,”其实,这些质素或质料只可认作吾人知性的单 纯的虚构“。
§112 “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和“本质” 的特点
★黑格尔把“本质”叫做“过去了存在”,意思是“本质”不是直接 的,而是间接的东西,是直接存在的背后的东西。“过去了的”不 是“时间上过去了”,而是隐藏到背后去了。
★ “本质论”中的范畴都是“双层的”,是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 两个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反映的概念或规定性叫做“反映的 概念”或“反映的规定”(“反省”“反射”“反映”)
4
第二篇 本质论
§114 “本质”中的同一性,并不是割裂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并说 明“本质”中的范畴尚未达到对立面的完全统一即“概念”的高度。 (P245)
“本质”的范围是一个直接性与间接性尚未完全结合的范围。在 这种不完全结合里,每一事物都是这样被设定为具有自身联系,但同 时又超出这自身联系的直接性。
12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3)根据
§122 “根据‘到”实存“的过渡,着重说明”根据“无能动性。 ★本质→对差别的自身扬弃→恢复到直接性(存在)→实存 ★根据还没有自在自为地规定了的内容,也不是目的,因此并无能动 性,也无创生力,而只是从根据出发产生了一个实存。 ★因此这种特定的根据只是形式的。
10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2)差别
§120 "对立"“矛盾”到“根据”的过渡以及“根据”是“同一”和 “差别”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都是设立起来的矛盾,自在地却又是同一的。每一方都 是对对方的扬弃,并且又是对它自己本身的扬弃。——进展到根据
11
A.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a)纯反思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