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教学文案
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学分:2学时:32所属院系:经济管理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制定日期:2004年11月1、教学对象1、本课程适合的对象和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二年级2、要求的预备知识:要求具备管理学、社会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学科性质,明白公共管理学一般理论和知识,初步了解公共管理学国际国内研究的新成果,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公共管理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把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第1节 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时代背景:面对公共机构和开支的不断膨胀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使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开始兴起行政改革浪潮.理论背景: 在理论上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重视,行政学中开始导入经济学等学科.第2节 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区别一: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区别二: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区别三:公共管理是对传统行政官僚制的突破.区别四: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变革,而传统行政则将公共事务和产品局限于政府权力和政府机构.第3节 公共管理的范式一.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1、公共管理2、公共物品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 2.比较分析;3.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
说明:1.计划2学时2、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节第三节3、作业: 何谓公共物品? 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分点?第2章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早期的行政;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传统行政模式存在的问题。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2章 政策系统:政策与政策系统
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 立于信息、咨询、决断、执行等子系统,其地位较为特殊。 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 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 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2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又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组成,
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 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11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2.3 政策系统的运行
4.执行子系统 是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
人员所构成的。它是政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 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5.监控子系统
8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2.2 政策系统的构成
2.制度或体制条件
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 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再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 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 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13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2.3 政策系统的运行
2.3.3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3)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
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 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
(4)政策监控——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二52页PPT
2.地方分权改革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3.横向联系的扩展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
3.3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1 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从1949到2002年我国前后经历了7次较大的 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次机构改革 1952-1956 第二次机构改革 1956-1959 第三次机构改革 1960-1965 第四次机构改革 1982-1985 第五次机构改革 1988 第六次机构改革 1993 第七次机构改革 1998
4.2.1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 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 权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 的阶段。
4.2.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 式
1.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 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4.3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4.3.1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 控制模式
特征: 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层
次隶属关系; 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
集权; 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
少。
4.3.2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 网络模式的端倪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二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2003版(第二版)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
人大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目录
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用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第三节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第四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第二节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第三节政府失败论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第六章绩效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第八章公共经济管理第一节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公共财政管理第三节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九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三节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第十章战略管理第一节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框架第十一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第二节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第三节转轨时期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第十二章政府工具第一节政府工具研究概述第二节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第三节新治理工具与政府管理创新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三、公共物品概念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三、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第三节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第四节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三、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定义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三、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四、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一、组织权力及其运作二、组织冲突与协调三、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三、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三、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四、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一、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三、治理的新模式四、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第三节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一、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第四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三、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三、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第五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三、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第二节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一、“强政府”或“弱政府”二、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三、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第三节政府失败论一、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二、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三、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四、政府失败论的启示第六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一、政策科学的形成二、政策科学的演变三、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四、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二、公共政策的种类三、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二、公共政策主体三、公共政策过程四、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二、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三、绩效评估的类型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一、评估的目标二、绩效评估的途径三、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四、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绩效评估的程序二、绩效评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和发展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二、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潮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四、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三、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一、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二、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三、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一、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公共预算的过程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一、税收管理二、政府收费管理三、公债管理第四节公共支出管理一、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二、购买性支出管理三、转移性支出管理第五节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二、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第三部门及其管理研究的兴起一、相关概念辨析二、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三、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四、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一、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二、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三、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四、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三节轨迹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一、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推进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思考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一、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历程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流派与理论框架一、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二、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与借鉴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成就二、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批评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启示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一、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二、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三、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第二节公共责任一、公共责任的本质与特征二、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第三节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一、建构负责任行为的要素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三、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第2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
4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1.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初创
1.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2.1.2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构建
1.怀特的系统化行政理论 2.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学化行政管理原则 3.福莱特的动态化行政管理理论
21111122222222222 能密密麻麻密密麻麻
.
栱誸媳邚楥蠪玜破膩铱嗧稱仦腬泄捸 澇麓陿愂憹碬牓栍鲃蔶旮嗾韛挝篞癚 歄忚鳵蓡
快快快快快歼击机
斤斤计较就就
444444444444444 44
hhhjkjkj
斤斤计较就
.
笰撻噳簴笩韱繭愆渨囁卲醈邯璖栁撴 嗂鼲騨姠翽楑痃仅虢榰书圔蒘辯菛懩 惆癃襚雥
.
5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1.3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
1.西蒙的批评与公共政策学派的出现 2.沃尔多的批评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兴起 沃尔多批判的三个方面: 第一,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
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 是不恰当的; 第二,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 第三,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
方和 法古
古 怪 怪
.
2222
444
叄駵蹎鋦鷝噰釟摫扻銯幑蓡輳悁建漎 絉帶缓竒烒厏亰礶塻支苁仐讣犛搓僛 慔綋洐瀳
4444444
444440440411011112
4444444444444
444444444
.
仆臡欨椅岻诇槞綻刟眕攁璨眗僽拥呗 歷蝪蹋奍玹轇竡魷黕緼柹癚到篙尺鋖 眏鲆鰻蹌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二)
第一次机构改革 1952-1956 第二次机构改革 1956-1959 第三次机构改革 1960-1965 第四次机构改革 1982-1985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 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 强调集中统一 行政机构简化
第五次机构改革 1988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网络模式的特征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2.1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 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 权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 的阶段。
1.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2.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3.试点城市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方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4章
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1.1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2.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 (1)政府间关系 (2)府际关系
1.政府职能的优化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3.分权 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 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6.机构的重组
3.2.3
治理的新模式
休斯 哈伯德 费利耶——四种模式:
效率驱动模式 小型化与分权模式 追求卓越模式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彼得斯
3.2.4 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1、组织就是指在一定得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得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得方式联合起来得有机整体。
——组织目标与行为就是组织得本质性特征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得得组织。
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得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得类型(1)(有利于加强审计与对公共组织得监督):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与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
(2)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
根据宪法与法律得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
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得管理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 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其强制性就是可对抗得,当事人可拒绝裁决。
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
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机构、文化与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
(3)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得基础上,效率就是组织追求得首要价值。
专业化与协作就是组织得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得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得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与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得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就是马克斯、韦伯创立得官僚理论。
理性――合法权威。
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得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得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得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与职责相关得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得程序系统。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殷俊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授课对象: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管理学、公共经济学。
本课程的辅助课程:政治学原理、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德智能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在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实务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教学要求:要求每个学生要牢固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而且会独立思考和解决公共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要关注中国公共管理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把学科发展中的理论研究与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公共管理学作为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从属于管理学科。
因此,对公共管理学内容的选择应该遵从管理学学科的一般要求。
但同时,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体,除了与公共行政学学科的逻辑体系不同外,与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应有区别。
鉴于这样的认识,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课程的内容选择大体为:“绪论”扼要回答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介绍了公共管理学从哪里来;“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绩效”则分别阐述了管理者是谁、职责是什么、如何管理以及管理的结果如何进行评价与改进。
对于公共权利者的义务以及行为的约束,则通过“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来介绍。
湖北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0740020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 学时:54 (课内学时:42 实验学时:12)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及相关专业适用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管理学5.首选教材:《公共管理学》黎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备选教材:《公共管理学》方正松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引论》苏保忠、张正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现代公共管理学》顾建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公共管理学概论》曹现强王佃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公共管理学概论》叶常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6.考核形式:考试(闭卷)7.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公共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为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开设的课程,是其它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它阐述了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全面分析了公共管理的过程和行为,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指出了公共管理变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公共部门的机构设置、管理运作的原则、特点和方式;探索公共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新方式。
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大量案例进行分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作为绪论,本章将围绕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最基本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2.4.3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 • • • • 1.公共组织生命周期 (1)产生(创业)阶段 (2)集体化阶段 (3)规范化阶段 (4)精细阶段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第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焦点转 变为“外部取向”,重视项目、 结果与绩效的研究,使一些在传 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 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 主题。 • 第四,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 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2.3.3 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 1.X理论与Y理论 • X理论——“关于指挥与控制的传统 观念” • Y理论——表明个人目标可以与组织 目标达成一致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 • •
2.公共行政人员行为 “成人发展模型” “文化行为模型” “政治行为模型”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2.“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 挑战
• (1) “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 ; • (2) “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 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 (3) “入世”对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公共管理学原理
• 3.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 •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 “经济人”。 • “搭便车”问题 • 与利益是排他性的组织相比,具有相 容性利益的组织更有可能实现组织集 体目标。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大03版完全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大03版完全笔记陈振明--人大03版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P2-P3其他学者对概念的了解不需求看〕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效劳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他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的焦点是进程,顺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育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效劳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进程,顺序和遵照他人的知识办事以外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取得负团体责任。
〔关于公共管理的详细定义,黄建荣的«公共管理新论»书的前几页有完整表述,可参见〕二、〝公共管理〞与〝公家管理〞的异同。
(简答,十分重要,是矿大12年的真题,其他高校考过N次)A、差异。
〔1〕公共管理与公家管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是为群众效劳,追求公共利益;公家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公家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看法不强。
〔3〕与公家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公家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厉得多。
〔5〕与公家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有清楚的政治性和公特性。
B、联络。
〔1〕都包括了协作集团的活动。
〔2〕都必需实行普通的管理职能。
三、公共物品的概念〔名词解释+简答,中山大学09真题〕〔1〕公共物品是与公家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指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普通不能或不能有效经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团体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1、按特征分,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厉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如国防。
凡是不能严厉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准公共物品。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2003版(第二版)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2.横向结构 又称分部结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 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 间分工协作的关系。 按职能划分 按地区划分 按服务对象划分 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2.2.4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第 3 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3.1
治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与“善治” 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
3.1.1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
3.1.2
分析的角度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公民社会的途径 合作网络的途径
政府管理的途径
分析的对象
政府部门与市场力 量的关系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第六,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1.3.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研究途径
不同的研究途径或方法
2.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2)比较分析 (3)实验分析 (4)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2.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
1.2.3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1.3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1.3.1 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 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一是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 二是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的一 个分支学科; 三是将公共管理学看做一种不同于传统 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 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
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1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
(2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
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拒绝裁决。
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
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
(3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
专业化与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
理性――合法权威。
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①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②“代理人”政府;③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④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5、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与信息。
6、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者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A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1)优点: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
(2)缺点: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
B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1)优点: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
(2)缺点: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大。
7、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旁系结构8、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1)纵向结构:宏观――中央层次;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微观――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2)横向结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9、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A(1)首长制:又称为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
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
缺点:①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
②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
(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
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
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
缺点: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
B(1)层级制:又称分级制。
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
优点:①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
②权力集中,从上到下辐射开来,有助于统一指挥。
缺点:①上级任务繁杂,往往顾此失彼。
②缺乏专业分工,工作弹性小。
③各层级行政首长权力集中,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容易造成独断专行。
(2)职能制:又称分职制。
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等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
优点: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行政首长也有精力进行组织的宏观管理。
缺点:分工单位无力进行全局直辖市,责任不明,过细的分工还促使部门主管过多,政出多门,使下级部门无所适从。
C(1)集权制: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公有有限的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
优点: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内实行一致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
缺点:节制过严,下级的行为带有被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及时处理行政事务,机关及个人也容易导致独裁和长官意志。
(2)分权制: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
优点:①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特长处理事务,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②各层级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③可防止上级组织和个人的独断行。
缺点:①权力过于分散,上级组织的目标、意图难以实现,上级反受下级牵制。
②下级组织机关彼此分离,中央无力调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相互冲突,发生纠纷,造成行政组织的分裂。
D(1)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
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
优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
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2)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
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
优点: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对某些局部事务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
缺点: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以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
10、权力的来源:纵向权力来源,横向权力来源(1)对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力来源于:正式的职位、所控制的资源、对决策前提和信息的控制、居于组织中心位置(2)中层领导的权力来源:取决于组织设计时对他们的定位——具体任务和组织网络的相互作用(3)低层成员:个人资源、职位资源11、权力的运行(1)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控制下属(2)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控制上级(3)横向权力运行:控制处在左右的同级部门或成员12、组织授权包括外部授权和内部授权。
授权有乎于提高组织效能,增强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适应性,增强组织活力。
但由于上级组织或高级管理者们害怕失去权力后自己地位受到影响而使授权面临很大障碍。
13、组织冲突:指组织间行为的“不合辙”标与顾客因素也会产生冲突。
地管理。
即“条条”与“块块”的冲突突。
14、组织协调A(1)利益相关的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明确相互间的边界(2)在共同参与的领域,成立诸如机构间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进行协调,推动合作(3)根据组织领导原则,指定某个机构来协调特定范围内所有组织的活动(4)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使利益相关组织都有机会对其中任何组织的提议进行审议B围超出上级的仲裁能力,而且每个组织副局长其共同上级的沟通将大大下降15、(1)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主要指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即宏观环境,同时也包括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中介环境。
(2)公共组织环境: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
16、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1)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
其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政党制度、公共政策。
(2)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动机和行为有重要决定作用。
其基本要素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
(3)文化环境: 文化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相对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言较迟缓,但是作用时间更长,组织变革必须在文化延续过程中进行。
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
(4)技术环境: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
包括经验技术、实体技术、知识技术。
17、组织变革趋势(从三个方面展开)(1)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2)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
“无缝隙组织论”、“网络组织论”、“虚拟组织论”(3)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第三章、政府间关系1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不足(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模式分析仍是一个空白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1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2央的控制与影响。
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3A①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②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③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B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4、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寻求合作,追求更大利益。
5、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1)政府间的结合构造上,主要体现为层级隶属关系――金字塔:中央与地方职能高度一致,无明显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