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马克思复习提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唯物辩证法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时安排:6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节选)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体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什么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3、联系及其特征:发展的实质。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辩证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5、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6、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实践是6、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7、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8、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

10、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意义。

1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成为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2、什么是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马列复习纲要

马列复习纲要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的含义答: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

认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我的感觉或感觉的复合或观念的集合,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的存在。

完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答: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一回事(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性的,不能把它们平列起来。

(3)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

(4)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意识能够自然产生,必须有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同时,要注意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物质和运动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6.发展的含义和实质答:含义: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纲要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4分*5=20分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由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经典创始人的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科学体系,还包括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创造性推进和发展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3、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4、形而上学——凡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原因的哲学派别。

5、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列宁)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互相贯通、互相联系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使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8、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实质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9、生产关系系统——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社会的政治结构——所谓社会的政治结构主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它既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设施,又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规程等。

马克思复习纲要

马克思复习纲要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简述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什么是运动?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7.什么是实践,特点?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8.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纲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是第一性、何是第二性的问题;(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4、(论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从实践的含义和特点进行分析2013版P35)(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6、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9、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0、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5、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6、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7、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8、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9、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0、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1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的本质、起源和作用;1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13、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6、发展的实质;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18、对立与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9、质变和两边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2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2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22、真理的客观性(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2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25、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杠杆;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27、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28、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29、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30、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30、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货币成为资本;3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的确定;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3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本质和根源;3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论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再认识;35、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表现、实质和动因;3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7、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38、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39、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提纲(很全)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4.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

(特别注意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7.为什么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理由有三: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否了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时间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的概念及类型。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类型有三:①物质生产劳动时间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10.真理的概念,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加重点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加重点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一)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与概括★2.关于对唯物主义简单化、凝固化与唯心主义抽象化、漫画化的理解★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5.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三)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两条根本对立的人士路线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4.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观中的意义★★5.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理解★★6.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5.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的关系★★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矛盾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5.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分析(六)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七)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1)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txt 马克思主义复提纲(详细)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和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分析
-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和批判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其他历史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挑战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贡献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的详细内容,请根据提纲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复习提纲

马克思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4、马克思最重要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能发展才能个更好的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适应实践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一章1、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3、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东西。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否认: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

怎样区分二者。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5、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度的概念、适度原则。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特点。

2、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5、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纲要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纲要

1.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一、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二、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P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即本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是西门,傅立叶,欧文。

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第一章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26)物质运动和时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单选(20*1分)二.多选(10*1分)三.辨析(5*5分)四.材料(2*15/10分)五.论述(2*10分)提纲:全书:第一、二、三章是哲学部分,占考试比例的70%-75% 第四、五章是政治经济学部分第六、七章是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3(狭义、广义、不同角度)2、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1)P4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P6阶级背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P8理论来源: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4、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意义:P10 19世纪40-60年代——P11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1)、P1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P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6、与时俱进的要求:(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第一章:(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类别:第一性、同一性3、哲学的派别: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部分:4、六个概念:物质P30、意识P30、运动P32、静止P32、时间P32、空间P32三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56-5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P32;时空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P33;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P32、33、34;(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辩证法部分:5、两个观点:联系、发展P40-4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6、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同一性和斗争性P43-4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P44)(2)、普遍性和特殊性P45-46;(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P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两点论和重点论P48;质量互变规律:(1)、度的概念P46;(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3)、与否定的关系P47否定之否定规律P47:(揭示了)(原理)7、五对范畴P49: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8、四个方法P50: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9、如何理解规律P54: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第二章:(认识论)实践观部分:1、实践的概念P3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P35: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形式P35: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4、主客体关系P63:实践关系、认识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65:(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观部分:6、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P66: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7、认识的本质P6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P68: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然后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9、两次飞跃P69-70: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条件两个;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四个10、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P71: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终极真理”真理观部分:11、真理的概念P7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2、真理的特点P72-73: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5: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1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4-75: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第二,总而言之。

15、检验真理的标准P77-7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6、价值及特点P79-80: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7、价值评价及特点P81:第一,第二,第三。

第三章:(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95: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8: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个子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P38-39: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4、社会根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00-10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07-10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P113: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标准7、阶级—历史范畴P115:姐姐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8、动力P112、116、12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9、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3-124: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变化。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P125:10、社会形态P109-111: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1、英雄史观代表观点: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

本质:历史唯心主义12、普通任务起不起作用P133:历史合理论、平行四边形原理。

13、英雄人物、历史人物作用P133-134: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13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第四章:1、价值规律2、剩余价值规律3、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和历史形态第五章:1、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形态、阶段2、经济全球化3、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第六章:1、如何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意义P213-214:2、马克思—数国胜利论vs列宁—一国胜利论P216-217: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

列宁: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29-230:(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