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基因型对刺参幼参表型变异和生长的影响_崔慎坤

合集下载

不同附着基类型对刺参浮游幼体成活和变态附着的影响

不同附着基类型对刺参浮游幼体成活和变态附着的影响
《 河北 渔业) 0 0年 第 1 期 ( ) 1 2 1 总第 2 3 ) 0 期
o研究与 探讨
d i1 3 6 /.sn 10 o:0.9 9 jis . 4—6 5 . 0 1 . 0 0 752 1 04 0. 1
不 同 附 着 基 类 型 对 刺 参 浮 游 幼 体 成 活 和 变 态 附 着 的 影 响
1 m。 0c
6 O目聚 乙 烯 网 片 扎 成 花 瓣 状 : 取 每 吊 1 采 O
中期 有 了突破性 进 展 , 经过 十余 年 的 发 展 , 9 到 O
年代 中期 , 其育 苗及养殖技 术进一 步成熟 , 推动 了
片, 间距 1 m。 0c
其 中 , 三种方 法采用平悬挂 式 , 前 即每 吊上方
目聚 乙 烯 网 片 规 格 为 2 m ×2 m。 每 种 方 式 5c 5c 做 两 个 平 行
聚乙烯 波 纹 板 平 放 : 取 每 吊 1 采 O片 , 距 间
l m 。 Oc
聚 乙烯 波 纹板 竖 插 入 塑 料 筐 中 : 筐 插 1 每 O
片 、 距 1 m。 间 0c
毒 处 理 。池 上 方 设 玻 璃 钢 顶 棚 , 遮 挡 过 强 的 太 以
2 0 年 6 8月 间对 中国 刺 参 进 行 人 工 催 09 — 产 , 精 率 9 % 以上 , 受 O 常规 人 工 育 苗培 养 。 当樽
形 幼 虫 比例 达 到 6 时 , 行 附 着 变 态 试 验 。 O 进 12 附 着 基 类 型 .
板 , 二是 聚 乙烯 网片 。以聚乙烯波 纹板平 放 ( 其 简
称 波 纹 板 平 放 ) 聚 乙烯 波 纹 板 竖 插 ( 称 波 纹 板 、 简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作者:王冲孙同秋崔玥柴晓贞国俭文来源:《河北渔业》2018年第04期摘要:为摸清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繁育特性,提高刺参育苗技术,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了胚胎和幼体的大小及胚胎发育过程。

结果表明,在水温22±0.5 ℃,盐度(30±0.5)‰、pH 7.8条件下,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法可成功进行人工催产。

受精卵经42 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初耳状幼体,7 d左右发育为大耳状幼体,体长为760.0~970.0 μm;10 d左右生长发育为樽形幼体,16 d变态为稚参。

关键词:刺参;幼体;发育;人工繁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隶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仿刺参属(Apostichopus),是我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种类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富含黏多糖、皂苷和凝集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抗肿瘤、延缓衰老等功效[1],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我国主要养殖区集中在山东、辽宁和福建沿海[2]。

在山东,随着“东参西养”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以东营、滨州为主的刺参养殖新兴产业带,但苗种产量的不稳定性制约产业快速发展。

笔者以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养殖刺参为亲参,通过人工催产,开展了工厂化刺参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研究,以期为刺参人工繁育和养殖提供基础生物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亲参的采捕与管理北方地区每年的5月份亲参基本成熟,一般选择在4月底或5月初进行亲参的采捕与暂养。

本次育苗所用亲参为2017年4月下旬采捕于滨州市无棣县池塘养殖个体,体长15~25 cm、体重250~350 g、参龄3~4年。

亲参采捕后暂养于室内育苗池中,前期为自然水温、盐度;然后采用升温促熟培育亲参,在暗光条件下,日升温0.5~1 ℃,至18~20 ℃后恒温养殖,密度一般为20~30头/m3。

刺参养殖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分析

刺参养殖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分析

刺参养殖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分析作者:宋宗岩刘政海来源:《科学种养》2009年第06期近几年,我国刺参养殖业发展迅猛,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此,全国刺参养殖面积已达100万亩,养殖产量达10万吨以上,刺参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浅海投石筑礁增殖、潮间带围堰养殖、池塘筑礁养殖多种养殖模式,但不论采用那种模式,其共同点是必须投放附着基,做为人工鱼礁来提高刺参养殖产量。

生产实践证明,投放不同材料的附着基,直接影响刺参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投放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进行分析和探讨,供参考。

一、投放附着基的种类目前,我国刺参养殖投放的附着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量型不便移动式附着基,主要有石块、瓦片、空心砖、水泥管、瓷管等;另一类是轻便型便于移动式附着基,主要有旧扇贝笼、旧网衣、旧编织袋、树枝、旧汽车轮胎等。

二、投放不同材料附着基的利弊1. 投放重量型不便移动式附着基的利弊。

①投放方法、数量。

投放石块做附着基,石块大小一般为10~20千克,堆成条形和锥状,堆距1.5~2米,行距2~3米,高距0.8~1米,每亩投放量为60~90立方米。

投放瓦片附着基,可将瓦片搭成“人”字形,按2米间距“一”字形排列;也可将3片瓦为1组捆绑成三角形,20组为1堆,堆距1.5~2米,行距2~3米,一般每亩投放500~650组,每亩投放瓦片1500~2000片。

空心砖、水泥管、瓷管附着基的大小要便于搬运,一般规格为15~20厘米,人工排列成条形或“韭”字形,主排距1~1.5米,支排距0.5米,每亩投放量为4000~5000个。

②利弊分析。

重量型不移动式附着基通过堆列,中间可形成多层、多孔状空隙,很容易沉积有机碎屑、浮泥和附着底栖硅藻,并适宜于藻类的繁殖与生长,便于刺参的藏匿栖息和摄食,更有利于刺参的度夏与越冬。

其弊端是建池投入高,工程量大,劳动强度大,底质稀软的池塘极易淤陷,影响附着基的利用率和刺参的成活率。

养殖刺参免疫学特征与病害研究

养殖刺参免疫学特征与病害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养殖刺参免疫学特征与病害研究姓名:李继业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海洋生物学指导教师:孙修勤20070601养殖刺参免疫学特征与病害研究从图2.1中可以看出,触手的衬里层呈黑色,说明在刺参触手的衬里层,AKP为阳性。

刺参触手的上皮层呈很弱的棕黄色,AKP为弱阳性,真皮层没有AKP反应的特征色,呈阴性。

图2.1触手中AKP的组织化学定位(箭头所示为阳性)24养殖刺参免疫学特征与病害研究从图2.2可以看出,刺参的疣足衬里层呈黑色,AKP为阳性。

疣足的上皮层里很弱的棕黄色,AKP为弱阳性,真皮层没有AKP反应的特征色、AKP为阴性。

图2.2疣足中AKP的组织化学定位(箭头所示为阳性)养殖刺参免疫学特征与病害研究从图2.3可以看出,刺参的体壁衬里层呈黑色,AKP为阳性。

体壁的上皮层呈很弱的棕黄色,J蛐口为弱阳性,真皮层没有AK.P反应的特征色、AKP为阴性。

图2-3体壁中AKP的组织化学定位(箭头所示为阳性)2。

1。

2呼吸树中AKP的组织化学定性、定位呼吸树是刺参特有的呼吸器官,具有树枝状分支管,呼吸树的开口位于刺参泄殖腔上端与后肠的交界处。

呼吸树的许多细小分枝呈小囊状,形圆壁薄,其组织结构与消化道相似(廖玉麟,1997)。

从图版2.4是刺参呼吸树中√u@组化结果,可以看出,刺参呼吸树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呈黑色,显示—u@为阳性;外膜呈棕黄色,AKP呈弱阳性。

养殖刺参免疫学特征与病害研究图2_4呼吸树局部中AKP的组织化学定位(箭头所示为阳性)2.1.3消化系统中AKP的组织化学定性、定位刺参的消化系统由口、食道、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

刺参的食道很短,胃很小,食道和胃的界限不清晰。

消化道组织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

从消化系统食道(图2.5)、前肠(图2.6)和后肠(图2—7)AKP的组化结果,可以看出刺参的食道、前肠、中肠和后肠的粘膜层呈黑色、显示AKP为阳性;外膜呈棕黄色、显示AKP为弱阳性。

北方工厂化刺参养殖技术.doc

北方工厂化刺参养殖技术.doc

北方工厂化刺参养殖技术北方工厂化刺参养殖技术作者刘纪皎马晓燕韩政连季广云陆京伦刘宗斌论文关键词刺参;工厂化;养殖技术论文摘要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养殖前景广阔。

对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就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北方辽宁、河北及山东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

刺参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由幼参规格养成至商品参规格需3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温期。

近几年,我们利用工厂化养鱼大棚进行了刺参工厂化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温平均13℃,这样体长35cm的幼参1.5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

因此,开展工厂化刺参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1养殖池建造养殖利用原有的工厂化养鱼大棚,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规格为5m5m2m,水深1.5m。

棚顶是钢筋支架,外盖白色无滴膜,为了保温可加盖草帘。

刺参栖息基选用脊瓦,45片/m2,间距20cm。

2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应用1020mg/L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

参苗选用规格56cm的健康苗种,养殖前期放养密度为50头/m2,在养殖生产中根据水温、饲料、流水量及刺参的规格和实际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养殖密度。

3水温与盐度的控制幼参摄食与生长的最佳水温为1920℃,体长515cm的刺参则适温1015℃,适宜盐度范围28‰34‰。

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及吸收量均最大,生长速度也快;当水温超过20℃时,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率却下降,导致生长速度降低;而当水温超过30℃时,幼参生长增重则出现负值。

一般利用沿海海水深水井的井水与砂滤过的自然海水调节水温和盐度;或者利用加盖草帘的方法控温,即夏季高温期白天加盖草帘遮阳降温,晚上卷起草帘散热降温;冬季低温期白天卷起草帘升温,晚上加盖草帘保温。

刺参育苗成活率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刺参育苗成活率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刺参育苗成活率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作者:赵冰海白海锋鲁媛媛朱美桦李晓光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6期摘要:水质、苗种、饵料是经济水生动物苗种培育的三个关键方面。

本文针对刺参苗种培育过程中最容易影响成活率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理论分析,并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认为:水泥碱刺激和机械油污染、苗种选用不当以及饵料搭配不科学都会很大程度导致育苗失败。

这些影响因子在新开发和新改造的育苗室是最常见的。

针对减少和预防这几种影响因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刺参;人工育苗;饵料;应激反应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 Selenta,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刺参纲Holothuroidea,自然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的自然海域,因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特别受人们青睐。

本世纪初,随着刺参自然资源的锐减、国内对刺参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刺激了刺参苗种人工培育的迅猛发展[1]。

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耳状幼体培育及稚参阶段的前期培育是育苗成败的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而此过程中水质、苗种、饵饵三大问题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苗种培育的成活率。

本文就目前新开发的育苗室容易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了刺参育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材料与方法1.1育苗设施和培育用水。

育苗室选用辽宁盘锦二界沟一间经改造和处理后的废旧河蟹育苗室,共有池子16个,每个池子有效存水量约为40m3,实际育苗水体500m3(14个池子)育苗室基本设施齐全。

培育用水是天然海水纳入蓄水池,经过24h沉淀后,用高压泵抽到砂滤罐砂滤后进入苗室。

进入苗室的水用脱脂棉网袋和300目网袋双层过滤后注入池中。

1.2耳状幼体及培育密度。

耳状幼体来自同一批次种参的不同批次的选育个体,每批个体发育同步,形态整齐,游动正常、健康。

布苗后每天逐渐加水30cm至150cm[2]。

第一批耳状幼体1.09亿个,第二批耳状幼体1.04亿个,第三批耳状幼体0.34亿个,平均布苗密度0.20-0.25个/mL。

秋季池塘养殖刺参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秋季池塘养殖刺参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保证刺参的品质、维护池塘水质环境, 不提倡向池内施药,只是在两个阶段进 行适当的药物防治:一是刚结束夏眠开 始摄食时投 2 次 ~3 次抗菌药饵,防止 刺参因摄食池底有害杂物而发病;二是 秋末入冬前按照“冬病秋治”的理念, 在刺参尚能摄食时连投 2 次 ~3 次抗菌 药饵,预防刺参冬季发病。另外,要遵 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经 常潜水检查刺参活动情况,及时捡出患 病和远离参礁、活力不强的刺参,放 到单独的容器隔离,先用 10×10-6 的 聚维酮碘或 30×10-6~50×10-6m 的青霉 素、链霉素等药浸泡半小时,隔日后 再连喂 2 天 ~3 天药饵,养至痊愈后再 放回原池,对溃烂严重的刺参捡出后 要及时作隔离掩埋处理,以防疾病传 播。海洋 渔业
| 62
2014 年 7 月刊 总 243 期
大量繁殖所致。
可不用生石灰,只施底质改良剂净底。 (2)科学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 最直接、 最有效办法。 首先要降低水位, 其中两个时间段降低水位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一是入秋初期。因为刺参夏眠后 起蜇的早与晚是由水温决定的,秋后气 温下降速度一般快于水温下降的速度, 降低水位可使池水温度较早地降下来, 尽早结束夏眠,延长秋季生长期;另一 个时间是中秋前后。因该阶段池水往往 处在同温期,降低水位有利于池水上下 对流,还可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防止 池塘底层缺氧。一般由夏季的最高水 位降至 1 米左右,越冬前再加到 1.5 米 以上的较高水位。换水时要注意以下事 项:一是掌握适宜的换水量,初秋换水 稍大,日换水 20% 以上,中秋后逐渐 减少换水,尤其是深秋外海水温比池塘 水温低时大量换水会使池水温度下降过 快,日换水 15% 左右即可;二是把握 好换水时间。入秋初期选择在晚上或凌 晨进水,有利于池水温度下降,使刺参 尽早结束夏眠。秋末要选择睛天中午或 下午进水;三要设过滤设施。注水口设 置 40 目 ~60 目筛绢网,进水渠道和海 边抽水处也应设 1 道 ~2 道拦污网或拦 污浮筏,防止自然海区中的敌害、油污 以及其它杂物进入池塘;四是换水前要 注意观察海区和池塘的水质情况。选择 外海水质状况较好时进水,若海水受雨 水、赤潮或陆源污染则不能进水,如池 塘水质恶化或刺参发病要立即大换水。 (3)水质培育。水质培育的目标 是培育合理的藻相和菌相,即培育以底 栖硅藻和浮游硅藻为主的单胞藻饵料, 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使池水保持 适宜的透明度, 维护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保持稳定、良好的水质环境。水质培育 方法有二:一是肥水。 秋初可适当追肥, 使池水保持适宜的透明度,防止大型藻

长白山区珍稀濒危植物刺参种群现状及保护

长白山区珍稀濒危植物刺参种群现状及保护

长白山区珍稀濒危植物刺参种群现状及保护黄利亚;崔凯峰;黄炳军;马宏宇;陈庆红;冯秀春【摘要】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Oplopanax elatus in Changbai Mountain is intermittent and narrow. Deforestation,overexploi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have led to population declin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habitat,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associated plant of Oplopanax elatu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opulation degradation, and indicates that through government guidance,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mplementing artificial domestication and cultivation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are the main ways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Oplopanax elatus.%刺参( Oplopanax elatus)在长白山区呈间断性窄地域分布,受到森林锐减、过度采挖等因素影响,导致种群衰退。

通过对野生刺参生长环境、土壤特点、伴生植物的调查,分析其种群退化原因;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加快产业调整,实施人工驯化栽培满足市场需求是解决刺参濒危的主要途径。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812-814)【关键词】长白山区;刺参;区域特点;濒危机理;保护对策【作者】黄利亚;崔凯峰;黄炳军;马宏宇;陈庆红;冯秀春【作者单位】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植物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二道白河 133613;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植物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二道白河 133613;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植物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二道白河 133613;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植物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二道白河 133613;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植物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二道白河 133613;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植物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二道白河 1336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X176刺参(Oplopanax elatus)别名刺人参,五加科刺参属灌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吉林省一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长白山区有“木本人参”之称[1].李文亭等[2]、孙仓等[3]、卞珍[4]、傅颖新等[5]的研究表明,刺参有类似于人参(Panax ginseng)的功效.1.1 分布特点刺参喜生长于空气湿度80%、郁闭度0.5以上的林缘;喜排水良好,生长于具有一定坡度或悬崖峭壁的石缝中;土壤为暗棕色森林腐殖土,土层深厚肥沃.长白山区刺参分布于海拔1 200~1 800 m[6],东、西、北坡均有分布[7].周繇[1]通过调查发现,刺参分布最下限为760 m,最上限为2 010 m,并将长白山区刺参生长区分为4个植被带,即红松、云杉、冷杉林植被带,岳桦、云杉、冷杉林植被带,岳桦林植被带和偃松林植被带.刺参的生长环境特点十分突出,呈典型的窄地域分布.刺参分布于北起乌苏里江以东的锡霍特山南部,南至长白山脉,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分布带,地跨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7].1.2 伴生植物刺参伴生乔木主要有红松(Pinus koraiensis)、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h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偃松(Pinus pumila)、枫桦(Betula costata)、岳桦(Betula ermanii)、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青楷槭(A.tegmentosum)等.伴生藤本植物有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东北雷公藤(Tripterygium regelii)等.伴生灌木有西伯利亚刺柏(Juniperus sibirica)、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毛毡杜鹃(R.confertissimum)、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大叶小檗(Berberis amurensis)、瘤枝卫矛(Euonymus pauciflora)、光萼溲疏(Deutizia globrata)、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刺蔷薇(Rosa acicularis)、长白蔷薇(Rosa koreana)、蓝靛果忍冬(Lonicera edulis)、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东北茶藨(Ribes mandshuricum)、库叶悬钩子(Rubus sachalinensis)等.伴生草本有舞鹤草(Maianthemum bifolium)、山酢浆草(Oxalis acetosella)、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北重楼(Paris verticillata)、蓝果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唢呐草(Mitelia nuda)、翼果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folium)、长白金莲花(Trollius japoni-cus)、白山罂粟(Papaver pseudo-radicatum)、杉蔓石松(Lycopodium annotinum)、星叶蟹甲草(Cacalia komaroviana)、北野豌豆(Vicia ramuliflora)、大叶章(Deyeuxia langsdorffii)、小叶章(D.angustifolia)等.1.3 气候特点虽然刺参在长白山区的分布呈不相邻分片生长,但都处于同一海拔地带.该地带靠近渤海和日本海,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温与湿度适宜;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寒冷,积雪深厚,结冰期长.该地带年平均气温约为-2.9 ℃,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0.9 ℃,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13.7 ℃,无霜冻期约为90 d[7].1.4 土壤特性刺参生长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壤,土壤呈酸性,三价氧化物的降低现象不明显.母质以火山喷出岩风化物为主,主要有浮石、碱性粗面岩、火山灰风化物等.地表有坡度,排水良好.发育在碱性粗面岩风化物上,质地轻,土层较薄,属于寒温带针叶林下的生物气候和长期冷热条件下酸性淋溶作用为主导的过程.土壤多在20~30 cm,表层腐殖质累积[8].2.1 刺参濒危机理2.1.1 森林锐减及人类活动干扰清朝对长白山封禁,长白山实际是我国最原始的自然保护区.新中国成立后,长白山区成立了国有林业局,开始对森林资源进行大量采伐.虽然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但却使森林生态遭受了巨大破坏.建国初期,长白山森林面积达600万hm2,1983年仅剩下169万hm2[9],包括刺参在内的森林植被种群数量锐减.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对植物的侵扰不断增强,包括刺参在内的大量野生植物种群呈现出衰退趋势,渐危、濒危物种相继出现.2.1.2 经济濒危经济濒危种是指那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从而导致有意识的、大规模的人为破坏、采挖而引起的濒危物种[10].由于刺参药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动,林区居民只顾眼前利益,长期过度采挖,不给种群复壮的机会,致使刺参种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另外,由于刺参的天然生长地域狭窄,自然更新时经常出现落蕾、落果等情况,导致种子结籽少或发育不良,加速了种群衰退.分布区域逐渐萎缩,种群数量不断减小,影响到刺参种群的自然恢复,从而形成经济濒危物种.2.2 保护对策及措施2.2.1 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及加强保护管理以“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吉林省建设“中药材基地省”为契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林下种植、仿生栽培等方式对刺参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可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群复壮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在刺参生长地直接建立小型保护区,可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协调管理,由当地森工企业负责保护刺参天然分布区域;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刺参资源列入专项保护项目,通过修建围栏,人员定点看护等强制措施,禁止任何人挖掘,杜绝人为破坏;未在自然保护区内及森工企业内生长的野生刺参,由所在地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进行保护.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地保护长白山区的野生刺参资源.2.2.2 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关于刺参的研究报道很多,涉及了组织培养、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医药等多个领域.顾地周等[11-12]用刺参新发嫩叶和顶芽对组培快繁培养基进行筛选.以刺参无根组培苗为试材,应用“促成休眠”法促使刺参无根组培苗在试管内落叶进入休眠状态.在常温自然光条件下,利用该法在试管内保存东北刺人参种子资源达37个月;朱俊义等[13]以刺参带叶柄的叶片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生根及种质保存的最适培养基进行了筛选;林峰[14]、刘继生等[15]、张庆武等[16]、郑文杰[17]、南喜范等[18]对刺参进行了有性、无性、仿生栽培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结果.医疗领域对刺参的研究广泛,开发的片剂、针剂、中药组方也较多,这些科研成果对于开展刺参的人工栽培、开发利用及种质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化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由此可见,加强刺参的科研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开发利用刺参资源是实现刺参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刺参在长白山区的分布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许多刺参的研究成果并未继续推广,没有形成产业链,亦没有栽培技术规程等相关技术的支撑;其次,长白山当地居民仍存在传统的“靠山吃山”观念;政府没有组织相关、系统的培训,刺参的开发利用未形成产业化,没有起到引导农民有序栽培,实现创收的作用.简而言之,多种因素导致了长白山区刺参种群退化、破坏的速度加快.因此,应加快制定刺参保护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开展刺参科研工作的同时,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坚决杜绝对刺参野生资源的破坏,减缓退化速度,保护刺参这一长白山的宝贵资源.【相关文献】[1] 周繇.长白山区东北刺人参的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J].特产研究,2002,24(3):44-46.[2] 李文亭,师海波,苗艳波,等.刺人参研究新进展[J].特产研究,1994,16(3):34-36.[3] 孙仓,常桂英,李咏梅.刺人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0(6):27-28.[4] 卞珍.长白山珍贵植物——刺人参[J].植物杂志,1979(5):27-28.[5] 傅颖新,马正俐,马之骏.长白山刺人参抗衰老实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3):122-124.[6] 严仲剀,李万林.中国长白山药用植物彩色图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07.[7] 王季平.长白山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60,198.[8] 陈霞,王绍先,王振国.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62.[9] 田官荣,全炳武,金明植,等.长白山东北坡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C]// 金炳镐,崔文植.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136.[10] 严岳鸿,张宪春,马克平.中国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及保护[C]//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出版者不详],2006:81.[11] 顾地周,朱俊义,姜云天,等.东北刺人参组培快繁及其种质试管保存培养基的筛选[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6):867-870.[12] 顾地周,高捍东,邱德有.“应用促成休眠”法试管内保存东北刺人参种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3):126-127.[13] 朱俊义,夏广清,刘雪莲,等.东北刺人参组培快繁及种质保存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11):9-16.[14] 林峰.东北刺人参种子休眠与萌发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6.[15] 刘继生,罗广军,李明哲.东北刺人参种子繁殖关键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11):33-34.[16] 张庆武,贾世昌,曹长青,等.东北刺人参仿生栽培试验[J].特产研究,1992(2):20-21.[17] 郑文杰.东北刺人参人工栽培实验及物候观测初报[J].辽宁林业科技,1994(1):44-47.[18] 南喜范,赵现泽,刘继生.密封干藏对东北刺人参种子催芽效果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8,30(4):241-243.。

不同年生林下参地上植株形态变异调查研究--_人参研究_200802

不同年生林下参地上植株形态变异调查研究--_人参研究_200802

of 7 years, the variation o f the form er is b igger than the later one
K ey w ord s: panax g inseng under fo res;t d ifferent grow th num ber o f year; m orpholog ical variat ion
46. 7% ; 其次主要分布在 20cm ~ 29cm, 约占 42. 2% ;
7年生林下参茎色主要为绿色, 约占 73. 3% ; 其
40cm ~ 49. 5cm, 约占 11. 1% 。茎高存在着明显的差 异。 15年生林下参茎 高的主要变异范 围在 18cm ~
次是绿中带紫, 约占 15. 6% ; 紫色占 11. 1% 。 15年生 林下参茎色主要为绿色, 约占 59% ; 其次是紫色, 约
在辽宁省桓仁县拐磨子村, 完全随机选取 7 年、
珍品, 我国长白山生长的天然野山参更为山参中的珍 品。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森林的破坏和过度的采 挖, 目前野山参已经濒危绝迹 [ 1~ 3] 。为了挽救野山参
15年两个年生林下参各 100 株进行调查 ( 地处东经 124b27c~ 125b40c, 北纬 40b54c~ 41b32c) 。 1. 2 实验方法
72cm, 但以 20cm ~ 39cm 偏多, 约占 88% ; 其次主要分 占 29% ; 绿中 带 紫约 占 8% ; 略紫 和 上紫 下 绿各 占
布在 40cm ~ 60cm, 约占 11% ; 18cm 以下, 约占 1% 。 2% 。
2. 1. 2 茎粗的比较
表 1 茎的形态变异情况
T ab le 1. M orpho log ica l variation of stem

刺参养殖主要营养要素代谢过程的研究

刺参养殖主要营养要素代谢过程的研究

刺参养殖主要营养要素代谢过程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有关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稳定同位素的基础性问题,即稳定同位素的周转过程与富集作用,然后以稳定同位素技术作为关键手段,查明了刺参养殖池塘主要营养要素的来源和循环过程,研究了刺参-皱纹盘鲍复合养殖系统污染性营养盐的循环利用过程,测定了微藻对刺参养殖碳排放的再利用效率,以及不同饲料条件下不同规格刺参C、N、P等主要营养盐的收支过程,通过以上研究,定量测定了刺参养殖过程中污染性营养盐的生物学修复过程。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参稳定同位素周转过程的研究:本实验研究了四种不同规格的刺参肠道和体壁的碳稳定同位素周转过程。

结果表明,刺参肠道碳稳定同位素的周转速率要大于体壁碳稳定同位素的周转速率。

碳稳定同位素的周转速率随着刺参体重的增大而减小,这可能是由于生物体个体越大而其新陈代谢速率越低的缘故造成的。

相对于生长因素,新陈代谢因素为刺参体内碳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驱动因子,其贡献百分比在内脏和体壁中分别达到80%~90%和60%~75%。

回归分析表明,刺参内脏和体壁碳稳定同位素周转的半衰期和刺参的平均单位体重耗氧率以及摄食率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刺参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的测定:消费者对食物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是整个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测定了刺参对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结果表明,刺参对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分别为(1.20±0.39)‰和(1.90±0.29)‰,这和其他氨排泄水生动物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类似。

3.不同饲料条件下刺参C、N、P营养素收支过程的研究:本实验采用5种含有不同比例(即20:80、40:60、60:40、80:20和100:0)的鼠尾藻和海泥的颗粒饲料喂养刺参,并比较了不同饲料条件下刺参C、N、P营养素的收支过程。

结果表明:刺参C、N、P营养素收支过程和饲料中鼠尾藻的含量显著相关。

刺参生态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原理研究与应用

刺参生态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原理研究与应用

刺参生态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原理研究与应用生态苗种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采用高效设施和生态增养殖模式,通过科学管理而生产出的优质健康苗种。

本文围绕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态苗种繁育技术原理研究这一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

通过分析刺参产业发展现状、苗种生产现状,找出了刺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苗种质量问题。

刺参生态苗种繁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在生产成本、苗种质量上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刺参繁殖生物学、苗种繁育技术原理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苗种繁育相关的设施参数和关键技术原理,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刺参早期发育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

刺参幼虫从受精卵到稚参体形大小经历了两次先变小后增大的过程。

刺参整个生活史中身体投影面积最小的阶段为两细胞期,直径仅为130~140μm;幼虫第二次体形变小为五触手幼虫期,其身体最小投影面积直径约200~220μm,自五触手幼虫以后刺参体形不断增大。

刚完成变态的五触手幼虫既能附着也能游动,且其运动能力在浮游幼虫各期中为最快(~2.6mm/s),是刺参幼虫选择附着基的最关键时期,其快速的游动能力为其在短时间内选择合适的附着基提供了保障。

第二、三管足生出以前,口触手是主要的运动和摄食器官,发达的“C”形骨片是口触手能够灵活弯曲的结构基础,第一管足由于只有“T”形骨片而缺少“C”形骨片因而不能灵活运动,具有锚定作用,迁移能力弱。

随着第二、三管足长出,稚参的运动迁移能力增强,口触手作为运动器官的功能退化,演变为专一的摄食器官。

2.研究了关键环境因子对刺参苗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刺参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8.87±0.63°C,在此温度以上随温度的升高生长发育速度加快,19~21°C为最适生长温度。

当温度高于25°C时,浮游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在31°C条件下一周后幼虫全部死亡,幼虫在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并没有明显增高,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畸形胚的比例会增加。

刺参的生活习性及发育

刺参的生活习性及发育

刺参的生活习性与发育(一)刺参栖息的环境条件1、水温刺参是一种寒温带品种,最适生长水温为8~15℃,海水温度低于3℃以下时,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水温达到17~19℃时,摄食强度大幅下降,日趋不活跃;水温超过21℃以后逐渐进入夏眠。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会发现温度亦有偏差,个别在17-18℃时表现的活力很足。

2、盐度刺参属狭盐性动物,一般都生活于盐度正常的海区,成体参适盐范围为27~35‰,最适盐度为28~32‰。

通过近几年的养殖实践看,刺参对低盐度也有一定的耐受力,而且其稚、幼参与成参对低盐度的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3、底质底质不同刺参的分布状况也不同。

刺参喜欢栖息于岩礁乱石底质,有海带草丛生的泥沙或沙泥底也有刺参分布,纯细沙底或纯泥质底几乎看不到刺参。

这是和刺参天生对抗天敌的能力薄弱,寻求掩体保护有关,故此,在人工水泥池养殖模式中海参聚集角落和爬壁亦是一样的道理,属于正常现象,不建议改变其生活模式将刺参赶下池壁。

4、深度刺参一般分布在从潮间带直至水深20m的海底,在某些海域,20~30m深处也有刺参分布。

其中以5~15m的海底分布较多,15m以下因饵料缺乏等原因分布量逐渐减少幼参存在。

(二)饵料、食性及生长刺参的饵料是泥沙中的单胞藻类(主要是底栖硅藻)、原生动物、小型动植物,如有孔虫、腹足类及桡足类;鱼卵、动物的幼体、混在泥沙里的大型藻类的碎片、虾蟹蜕下的壳、腐殖质,以及其他有机碎屑等。

刺参的摄食无选择性,凡是能粘着在触手上的一切物质都会被送入口内。

(三)呼吸及运动刺参体内的呼吸树是营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温度不同刺参的耗氧量也不同。

在其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内,成体的耗氧量为0.4~0.8ml/小时。

刺参的运动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体横纹肌、纵纹肌的伸缩,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运动。

(四)排脏与再生刺参在受到强烈刺激时,常把内脏包括胃、肠、呼吸树、背血管丛、生殖腺等从肛门全部排出体外。

仿刺参幼体低温保苗试验

仿刺参幼体低温保苗试验

仿刺参幼体低温保苗试验孙景春;刘超【摘要】仿刺参(A post icho pusjaponicus)的营养药用价值很高,但是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自然资源已供不应求,这刺激了仿刺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对仿刺参苗种的需求量也与日剧增.而实际生产实践中,幼体附着变态率低以及滑板症等问题制约了仿刺参养殖业的发展.为阐明仿刺参幼体附着变态的机制,需要利用大耳幼体进行附着变态相关的试验.由于同一地区海参产卵持续时间仅为两个月左右,而其幼体由大耳幼体附着变态为樽形幼体和稚参的时间也仅为2~3 d,试验周期短等原因增加了利用仿刺参幼体进行附着变态试验的难度.故本试验设置3个不同温度梯度的试验组,通过统计大耳幼体存活数目,以摸索适宜的低温幼体保苗条件,延长试验时间.【期刊名称】《河北渔业》【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1页(P39)【作者】孙景春;刘超【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试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试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营养药用价值很高,但是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自然资源已供不应求,这刺激了仿刺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对仿刺参苗种的需求量也与日剧增。

而实际生产实践中,幼体附着变态率低以及滑板症等问题制约了仿刺参养殖业的发展。

为阐明仿刺参幼体附着变态的机制,需要利用大耳幼体进行附着变态相关的试验。

由于同一地区海参产卵持续时间仅为两个月左右,而其幼体由大耳幼体附着变态为樽形幼体和稚参的时间也仅为2~3 d,试验周期短等原因增加了利用仿刺参幼体进行附着变态试验的难度。

故本试验设置3个不同温度梯度的试验组,通过统计大耳幼体存活数目,以摸索适宜的低温幼体保苗条件,延长试验时间。

1 试验方法在光照培养箱中,分别放置塑料水箱4只,放入9 000 mL过滤海水,并将温度设置成22 ℃(对照)、15 ℃、10 ℃、5 ℃四个温度梯度,箱中保持黑暗并充气,使其水面微动即可。

刺参育苗中微藻培养技术

刺参育苗中微藻培养技术

刺参育苗中微藻培养技术于建华;武迎红;孙俭;许鹏【摘要】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study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on in Dunaliella salina,Chaetoceros muelleri,Nitzschia closterium,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Isochrysis galbana.It also introduced th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he key tec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question in production.It will give a reference for the people of larval cultivation and Microalgae culture in Apostichopus japonicus.%主要介绍了刺参育苗过程中盐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球等鞭金藻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法、日常管理及其关键技术,并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为广大刺参养殖者和饵料技术员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6【总页数】3页(P699-701)【关键词】刺参;育苗;微藻;培养【作者】于建华;武迎红;孙俭;许鹏【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00;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总站,辽宁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8.4随着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对苗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只有提供优质新鲜的单细胞藻饵料才能获得健康的苗种,因此,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刺参育苗是否成功的关键.目前,微藻培养技术方面的报道很多〔1-5〕,关于刺参育苗过程中微藻的培养技术方面的报道很少〔6-7〕,报道者仅从藻类选择、培养方式和敌害生物防治方面作了简单陈述〔8-9〕,但是对于在刺参育苗过程中如何处理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报道很少.本文主要讲述了刺参育苗中微藻培养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 藻种选择选择盐藻(Dunaliella sal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作为刺参培养藻种.2 培养方式2.1 一级培养一级培养即小型培养,主要目的是为了保种,并向二级培养提供藻种.培养容器采用1L和5L容量瓶进行培养,培养液采用康威配方.培养方法:上午8:00进行分瓶(扩种),将一级培养的藻液(5L培养瓶中有4L 藻液)分别分到4个培养瓶(容量为5L)中,每个培养瓶中藻液为1L.加营养液,每个瓶中加5mL营养液;加水,每个瓶中加入1L海水.海水在使用前要经过过滤、并用锅炉烧开,放凉.培养2~3天后,继续添加海水和营养液,直到每个培养瓶中藻液达到4L.2.2 二级培养二级培养即中继培养,目的是扩种.以一级饵料为基础进行扩大培养.在玻璃钢瓦盖成的大棚内进行培养.培养容器为5L容量瓶、20L透明塑料桶和50L 白色塑料桶.培养方法同一级培养.2.3 三级培养三级培养即生产性培养,目的是直接为刺参提供饵料,在饵料培养车间进行,车间内有培养池,培养池面积10m2,池深1m.培养方法:培养池在使用前20天要经过消毒处理,首先用淡水进行浸泡,然后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培养用水消毒处理也要使用次氯酸钠,消毒后根据次氯酸钠用量使用硫代硫酸钠进行中和,并用试剂(淀粉-碘化钾)检测没有余氯之后方可使用.三级培养池采用分批加水方法培养,将塑料桶中的藻液倒入培养池中,保证池水藻液密度.每3天加入一定量的新鲜海水和藻液,直到藻液体积达到培养池体积的4/5.3 敌害生物防治3.1 保证培养藻类的数量和生长优势随着藻类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胞外产物,对敌害生物产生抑制.因此在接种时,保证接种后藻类一定的密度,可以使藻类保持生长优势.另外,接种时间要选择藻类指数生长期进行接种,确保接种后藻类进入快速生长期.3.2 通过过滤方法滤除大型敌害生物如果出现轮虫等大型敌害生物,通过选择一定孔径的筛绢过滤藻液,可以清除敌害生物.为了清除彻底,一般过滤2~3次.3.3 改变藻类环境条件酸化处理:当金藻藻液中出现尖鼻虫、游仆虫等敌害生物时,采用盐酸酸化处理.根据藻液体积,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在1L藻液中加入1mol/L盐酸溶液3~4mL,边加边充分搅拌,同时测定pH,当pH降到3时,停止加盐酸,酸化3h,将上述原生动物杀死,然后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将藻液中和至原pH,酸化后的藻细胞经过1~2天后即可恢复正常生长.提高盐度:盐度影响生物的渗透压,使用提高盐度方法可以杀灭敌害生物.盐藻嗜盐,在高盐度水中培养,生长良好,但是敌害生物一般不能耐受高盐度.在被污染的藻液中,加入食盐,可以杀死变形虫、尖鼻虫、游仆虫等原生动物.4 日常管理4.1 藻类检查肉眼观察藻细胞培养情况,藻液颜色是否正常,是否有藻细胞附壁、下沉情况.金藻、角毛藻、盐藻藻液静止时,从侧面可见藻细胞上浮留下的颜色较浓的上浮痕迹,从上面看,藻液上部聚集着藻细胞,因此颜色较深,成丝线状.对于老化的藻类,在藻液周围有死亡的藻细胞聚集,成碎片状.显微镜观察藻细胞状态,是否有其他杂藻和敌害生物存在,并对藻细胞计数,观察生长繁殖情况.4.2 摇瓶和搅池为了防止藻细胞附壁、沉淀,每天8:00、11:00、14:00、17:00进行摇瓶和搅池.在藻液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照强度迅速降低,藻细胞密度越大,透入深度越浅.通过摇瓶和搅池可以使底层的藻细胞接受充足的光照,并可以使藻细胞均匀分布,加快生长.胡晗华〔10〕认为,高浓度的CO2促进藻细胞的生长.微藻培养过程中,由于藻细胞密度增大,白天光合作用速率快,二氧化碳往往供应不足,影响藻类的生长繁殖,通过搅池可以补充气体.4.3 光照调节光照是藻细胞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光照过强过弱都会对藻类生产产生抑制作用.光照对于微藻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11〕,在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光衰减现象,藻细胞的生长会出现光能限制〔12〕.一般的藻类已经适应了光照昼夜变化,太阳光和人工光源是微藻培养的主要光源,一级培养可以采用白炽灯等人工光源,三级培养一般利用太阳光.不同的藻类对光强的需要量不同,而且藻类不能接受直射光,因此白天阳光强烈时,要拉上窗帘.在一级二级培养室,如果遇到阴雨天,应该及时开灯,维持一定的光照度和光照时间.4.4 温度调节温度是影响藻类繁殖的一个重要因子,一般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温度超过变化范围,会对藻细胞产生伤害作用,以致死亡.刘永〔4〕认为温度变化如果超出最适温度范围,尽管藻细胞可以正常进行生理活动,但是生长繁殖率下降,而且对不良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下降.藻类一般不能耐受高温,高温可以导致藻细胞的破坏,夏季培养藻类时,注意温度不要超过藻细胞的适应范围,特别是一些不耐高温的种类,如新月菱形藻.另外,要防止温差过大.从一级到二级到三级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车间不同,温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接种过程中,温度最好保持一致,如果温差过大,刚接种的藻类延缓期延长,影响培养进程;防止昼夜温差过大,晚间注意饵料车间保暖;冬季,防止风雪天气突然来袭,导致车间迅速降温,所以应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节温度.4.5 对饵料间进行检查检查饵料间有无破损现象,防止大风、雨雪天气等其他外界因素对车间造成损害.例如在2007年3月3日,大风天气,气温骤降,某生产单位饵料间棚顶被风破坏,出现一个1m2的大洞,由于没有及时发现修补漏洞,第二天早晨发现大部分金藻变成绿色,镜检发现细胞静止不动,导致了饵料培养的失败.在雨季,如果培养车间简陋,会出现漏雨现象,雨水会进入培养池,导致敌害生物污染.特别是三级培养池一般为敞开式培养,如果管理不到位,一些昆虫进入培养池中产卵,也会将敌害生物带入培养池.5 讨论5.1 藻种质量对培养效果的影响藻种要保证质量,最好每年采用一些新的藻种.有的生产单位为了方便,直接从其他藻种室取得藻种或者连续几年不更新藻种,因为藻种已经老化,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杂藻,采用这样的藻种继续培养,一方面藻类繁殖速度较慢,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存在杂藻或者敌害生物会导致整个饵料培养的失败,直接影响刺参的育苗,因此每年要获得新的藻种,保证藻种质量.5.2 扩大培养时间刺参育苗一般在4~5月份进行,为了及时提供饵料,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特别一级和二级要准备充足的饵料,由于刺参饵料育苗的不测性,因此生产单位一般会分批次育苗,为了刺参幼体得到优质新鲜饵料,必须有足够的饵料储备.二级饵料及时下池,由于饵料培养车间构造差异性,以及培养时间不同,温度不同,饵料能够达到投喂时密度所需要的天数不同,培养时间过长,藻液被敌害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就大,时间过长也会导致藻类老化,如果给刺参幼体投喂污染或者老化的饵料,影响幼苗发育.培养时间过短,饵料密度低,投喂量就会增加,就会将较多的饵料水加入育苗池,可能导致育苗水中氨氮含量增加,影响刺参苗种的生长,甚至导致刺参苗种的死亡.5.3 敌害生物处理方法一般敌害生物会通过掠食(例如轮虫、游仆虫、尖鼻虫,变形虫等)或者通过分泌有害物质对微藻起到抑制和毒害作用〔13〕.当敌害生物出现时,如果处理不及时,某些敌害生物1~2天内就会导致大量的藻类死亡,从而影响到养殖生产.如果一级和二级藻液污染,直接将藻液倒掉,并重新购买藻种.三级藻液可以采用过滤或者酸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藻类尽管还能够继续生长,但是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对于不同的藻类,酸化时间不同.郑春波〔9〕认为对扁藻、金藻酸化0.5~2h可以杀死腹毛虫、尖鼻虫、急游虫.刘锡胤〔14〕认为对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酸化处理1h,可以杀灭尖鼻虫和游仆虫.王秀云〔15〕认为对于小球藻酸化pH为4.5,酸化时间为12h.酸化时间太短不能完全杀死敌害生物,时间太长,会对培养藻类细胞产生伤害,酸化时间3~4h,即可将原生动物杀死,为了避免阳光强度过强,在下午16:00进行.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孙成渤,王小华,宓慧菁.单胞藻的生产性培养技术〔J〕.水产科学,2005,24(8):39-40.〔2〕王云鹏,刘蓬,孙俊荣.几种微藻的培养技术〔J〕.齐鲁渔业,2009,26(2):35.〔3〕刘东超,谭金顺,蓝露萌等.湛江等鞭金藻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的优化〔J〕.福建水产,2006,111(4):77-82.〔4〕刘永,张春芳.华南地区高温季节单胞藻培养技术〔J〕.水产养殖,2007,28(4):35-37. 〔5〕曹红军.海洋经济贝类人工育苗单胞藻饵料规模化培养技术〔J〕.科学养鱼,2007,11:66-67. 〔6〕侯传宝.刺参育苗单胞藻培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22(9):50.〔7〕侯传宝.刺参育苗中单胞藻培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2:35-36.〔8〕张文革.单胞藻培养中敌害生物的危害及防治〔J〕.河北渔业,2006,152(8):36-37. 〔9〕郑春波,于诗群,姜启平等.扁藻与金藻生产性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J〕.水产养殖,2004,25(3):30.〔10〕胡晗华,高坤山.CO2浓度倍增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6):636-639.〔11〕LEFEBVRE S,MOUGET J L,LORET P,et parison between fluorimetry and oximetry techniques to measure photosynthesis in th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cultivated under simulated seasonal conditions〔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Biology,2007,86(2):131-139.〔12〕KAEWPINTON G K,SHOTIPRU K A,POWTONGSOOK S,et al.Photoautotrophic high-density cultivation of vegetative cells of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in airlift bioreactor 〔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98(2):288-295.〔13〕成永旭.生物饵料培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9-90.〔14〕刘锡胤,梁爱萍,顾本学.单胞藻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J〕.齐鲁渔业,2002,19(10):36-37.〔15〕王秀云,何振平,张志茹.酸化处理小球藻对纤毛虫杀灭效果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5,24(7):20-22.。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

速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李成林*胡炜宋爱环李翘楚王娟张豫(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青岛 266002)刺参(Apstichopus japonicus),俗称海参,属棘皮动物门,具有滋阴壮阳和药物疗效等功能(Liao et al.,1997),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Chen,1990)。

近几年,刺参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仅山东地区2006年刺参养殖面积达到3×104hm2, 总产值达70亿元以上。

然而,2004年以来,养殖刺参出现大面积的死亡现象,引起刺参单产下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中养殖中缺乏良种是关键因素之一(常亚青等,2006)。

因此,利用选育种技术开展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的选育是解决当前刺参养殖业出现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刺参的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除1999年大连水产学院进行过俄罗斯刺参与中国刺参杂交育种研究外,未见其它的相关报道(栾生等,2006)。

为此,本文作者于2005~2007年对烟台、威海、青岛、日照、长岛五个地区的野生刺参群体进行了不同组合的选育种研究,以同地产刺参自交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不同地域刺参选育组合胚胎发育、耳状幼体成活率、樽形幼体形成率及其幼体附着变态效果比较分析,为获得性状稳定、品质优良、适宜大面积推广的当家主流品种(品系)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一、材料与方法1.种参的来源与暂养2005年11月分别从烟台、威海、青岛、日照、长岛五个原产地筛选优质、健康、发育良好的野生刺参各60~80头于围堰养参池内围网进行单独暂养。

2006年5月11日分别从各组中筛选表型特征明显、优质健康、发育良好的刺参各30~50头作为亲参,移于室内水泥池分别暂养。

日全量换水2次,晚换水时彻底清池1次。

2.种参的人工产卵、受精与孵化当亲参性腺指数达到10%~20%,卵径达到180μm~200μm时,开始人工诱导产卵。

先将亲参阴干40min,再微流水刺激20min,将产卵池水温调至20.5℃,室内保持黑暗,待产。

刺参苗各阶段的培育密度

刺参苗各阶段的培育密度

刺参苗各阶段的培育密度王廷贵【摘要】@@ 刺参苗各阶段的培育是指从刺参种参产卵到商品参苗的出售整个过程的培育养殖.参苗养殖的好坏、产量的高低,与整个过程中的培育密度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对比,探讨一下各阶段培育应选择的最合适的密度.【期刊名称】《河北渔业》【年(卷),期】2010(000)009【总页数】2页(P21-22)【作者】王廷贵【作者单位】大连市金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大连,116100【正文语种】中文刺参苗各阶段的培育是指从刺参种参产卵到商品参苗的出售整个过程的培育养殖。

参苗养殖的好坏、产量的高低,与整个过程中的培育密度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对比,探讨一下各阶段培育应选择的最合适的密度。

1 刺参卵子孵化密度刺参刚产的卵子在孵化过程中应控制在一定的密度,才能保证其孵化率以及发育后小耳幼体的健康状况。

一般情况下,产完卵后采用人工搅拌的方法,多点取样定量(用1 mL吸管)以确定卵子的准确密度。

卵子孵化的最适密度在4~7个/mL。

密度过大孵化率降低,密度过小浪费水体、增加费用。

多年实践得出,卵子的密度与孵化率的关系如表1。

表1 卵子的密度与孵化率的关系卵子密度/个◦mL-1 10 8 6 4 2卵子孵化率/% 56.763.375.883.6 86.1当然卵子孵化率的高低还与雌参产卵前卵子成熟度有关,但同样质量的卵子孵化率与其孵化密度有很大关系。

2 浮游幼体培育密度2.1 小耳幼体的培育密度小耳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个“开口”的重要环节,无论卵子质量的高与低,都有部分卵子发育不到健康的小耳幼体,小耳幼体的变态率不够稳定,易出现畸形现象。

所以刚选育的还未开口的小耳幼体的密度一定要布好。

实践证明刚布的小耳幼体密度在0.2~0.4个/mL,最适合大水体育苗生产的实际需求。

密度过大,到后期的大耳阶段易出现“不变态畸形”等多种问题,密度过小,不利于培育养殖,上板量很少,故要将小耳幼体调整到合适的密度为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饥饿暂养后测量每个重复内所有实验个体体长 和体重的初始值,实验结束时对每个重复内存活下 来的所有个体进行表型测量。取样及测量方法如 下: 将刺参置于托盘中,加水没过刺参体表,待其自 然伸长时用数显游标卡尺 ( 精度为 0. 01 mm) 测量 刺参头部最顶端至尾部最末端的长度作为体长; 将 刺参置于空气中干露 1 min 后置于纱布上吸干其体 表水分,后用电子天平 ( 精度 为 0. 01 g) 测 量 其 体 重。
品之一。经过累代养殖,面临生长缓慢、抗逆性降低 等种质退化问题。选择育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 途径之一( 常亚青等,2006) 。相关报道指出,刺参 稚参阶 段 的 体 长 遗 传 力 估 值 为 0. 49 ( 李 云 峰 等,
1820
生态学杂志 第 32 卷 第 7 期
2009) ; 刺参幼参阶段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估值分 别为 0. 304 ~ 0. 419、0. 138 ~ 0. 240 ( 孟 思 远 等, 2010) ,均表明刺参有较大的选择育种潜力。影响 性状表现值的不仅是基因型效应,还存在着环境效 应。众多 研 究 表 明,密 度 ( 陈 远 等,1989; Dong et al. ,2010) 和光照( 陈勇等,2007; 薛素燕等,2007) 等养殖环境对刺参的成活率、生长性状及其变异系 数均有一定的影响。
将各家系取出的 180 头幼参按照表 1 环境设 置,分为 9 份,其中每个环境下 3 份,分别置于 3 个 网箱作为 3 个重复。 1. 3 养殖管理
对实验刺参饥饿暂养 3 d 后开始实验,实验采 用静水养殖,强充气,足量投喂饵料,每 3 d 换水一 次,每次换水 1 /2 ~ 1 /3,每 6 d 倒池一次并保持倒池 前后水温一致,以减小温度变化对刺参的刺激。实 验时间为 2012 年 3 月 7 日—2012 年 5 月 6 日,共 60 d。3 个环境间水温在同一时间均保持一致,以 排除水温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期间,水温 受自然环境影响为 8. 6 ~ 15. 4 ℃ ,呈逐渐升高趋势。 1. 4 测量方法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指一定的环境差异对不同 的基因型产生的效果不同,或不同的基因型的表型 值之差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效应大,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差,育种中改进的机 会就大; 反之,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好,育种中改 进的机会就小( 郭平仲,1987) 。环境与基因型互作 对水产生物的影响也见诸报道。虹鳟在挪威的养殖 条件下 生 长 受 基 因 型 和 地 点 的 互 作 影 响 不 显 著 ( Knut & Trygve,1981) ; 黑鲈鱼基因型与温度、密度 互作对体 重 生 长 率 有 显 著 性 影 响 ( Saillant et al. , 2006) ; 牡蛎的产量、存活率、平均体重等受互作影 响显著( Evans & Langdon,2006) 。福寿螺前期不同 家系与不同养殖环境互作对其体重的生长有显著性 影响( 黄英姿和毛盛贤,1992) ; 皱纹盘鲍养殖温度 和家系的互作对壳长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 邓岳文 等,2005) 。然而,对于刺参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 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和光 照条件,探讨了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 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为刺参育种和健康养殖模式 的建立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利用 3 个 1000 L 水槽设置 3 种养殖环境 ( 表 1) ,E1、E3 在自然光照下,在 E2 上方用不透光的黑 色塑料布遮盖,每日测量中午 12: 00—13: 00 时养殖 池上方的照度作为最强照度,由于实验地点受建筑 物阻挡光线,故照度较低。每个水槽中放置 18 个网 箱( 25 cm×20 cm×85 cm) ,网箱内放置附着基面积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genotype interac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specific growth rate.
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是中国传统的海珍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12AA10A412) 资助。 **通讯作者 E-mail: yqchang@ dlou. edu. cn 收稿日期: 2012-12-12 接受日期: 2013-04-17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2011 年 6 月,从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
验室培育的 37 个家系中随机挑选 6 个全同胞家系, 各家系均为一雄配一雌建立的全同胞家系,家系间 无亲缘关系。6 个家系分别编号为 G1、G2、G3、G4、 G5 和 G6,每个家系随机取 180 头刺参。 1. 2 实验设置
生长性状的特定生长率: SGR = ( lnX1 -lnX0 值,X1 为性状的最终值,t 为 实验天数。 变异系数: CV = σ / μ×100% 式中,σ 为标准差,μ 为均值。 成活率: SR = X1 / X0 ×100% 式中,X1 为成活的数量,X0 为投苗数量( 李春喜等, 1997) 。 1. 5 数据处理 通过实验设置的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和环境
崔慎坤等: 环境和基因型对刺参幼参表型变异和生长的影响
1821
表 2 三种环境间生长性状初始值和最终值以及变异系数的比较 Table 2 Elementary statistics for traits in the three environments
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3,32( 7) : 1819-1824
环境和基因型对刺参幼参表型变异和生长的影响*
崔慎坤 常亚青** 宋 坚 程 龙
( 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3)
摘 要 将 6 个刺参幼参全同胞家系置于 E1( 高密度,自然光周期) 、E2( 低密度,全黑暗) 和 E3( 低密度,自然光周期) 3 种不同环境下养殖 60 d,通过建立模型分析环境、基因型及环 境与基因型互作对刺参幼参成活率、生长性状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 明: 环境、基因型及其互作对刺参幼参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 P>0. 05) ; 环境对刺参幼参体 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性影响( P<0. 01) ,对其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影响; 基因型对 刺参幼参体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体长变异系数有极显著性影响,对刺参幼参体重变异 系数有显著性影响( P<0. 05) ;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刺参幼参体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变 异系数均无显著性影响,因此实验室育种过程中可忽略家系与环境( 光周期和密度) 互作的 影响; E3 环境下有利于刺参幼参的生长,其体长和体重的平均特定生长率可达 0. 03% 和 1. 58% 。本研究为刺参家系育种和建立刺参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家系; 环境与基因型互作; 变异系数; 特定生长率
中图分类号 S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 2013) 7-1819-06
Effects of environment and genotype on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growth of young sea cucumber ( Apostichopus japonicus) . CUI Shen-kun,CHANG Ya-qing**,SONG Jian,CHENG Long ( Key Laboratory of Mariculture Stock Enhancement in North China’s Sea,Ministry of Agriculture,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Liaoning,China)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3,32( 7) : 1819-1824. Abstract: In this study,six genotypes of young sea cucumber (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ere exposed to three laboratory environments ( high stocking density and natural light cycle,E1; low stocking density and dark,E2; and low stocking density and natural light cycle,E3 ) for 60 days,and a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genotype,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survival rate and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 SG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f the young sea cucumbers. Environment,genotype,and their intera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sea cucumbers ( P >0. 05) . Environmen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GR,but less effects o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whereas genotyp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GR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ere recorded for the SGR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 P>0. 05) . The SGR of the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was the highest in the E3,with the average SGR being 0. 03% and 1. 58% ,respectively. It was suggested that genotype × environment ( light cycle and stocking density) interaction could be ignored when planning a breeding program for sea cucumber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is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amily breeding of A. japonicu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aquaculture m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