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认识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对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2.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3. 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典型工业地域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工业地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运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新课导入: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其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认知水平。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工业地域形成的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准备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资料,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第二课时: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中国工业地域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从地图上看,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你认为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带?二、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a. 资源条件:例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丰富。
b. 交通条件:例如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
c. 市场条件:例如销售市场的集中与扩大。
d. 劳动力条件:例如劳动力的充足与廉价。
e. 投资条件:例如资本的集聚与技术装备的满足。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分析,包括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投资条件等。
三、讲解工业地域的特点(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特点:a. 产业集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b. 经济规模效应:由于企业集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c. 技术创新:企业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d. 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密切。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工业地域和沿海工业地域;按照行业可分为钢铁工业地域、煤炭工业地域、电子信息工业地域、汽车制造工业地域等。
2. 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由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五、讨论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向全班进行汇报:1. 工业地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 工业地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工业地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的论文。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本节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因此工业联系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狱: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集聚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
另一在种是现在工业集聚,其往往是为了控制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工业分工,有良好的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中尽量结合实例讲解,如果有本地工业作为例子效果更好。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分散,是因为工厂在某一地区过度集中,达到饱和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工业随后向其他地区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而这种分散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
另一种是现代工业分散,它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原因:1、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运费较低,或者产品价值较高,运费本身所占的比例较少;2、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同时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导致全球性跨国公司出现,其下属企业在全球的分散分布,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
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5.了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之间的内在联系。
2.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分散的表现
3.理解工业分散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4.工业分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有哪两种情况?
5.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是如何联系的?
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并查找问题的答案,适时加以讨论
1.工业联系的形式和特点
工业联系有工序工业联系和空间地域联系两种形式。
工序工业联系是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的产品是下一家的原料;
空间地域联系是共同利用工业基础设施、其它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当地廉价劳动力,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
2.工业联系产生的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集聚。工序工业联系产生相关工业集聚,便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空间地域联系产生了空间地域集聚,共用设施节省投资,运输量大靠近港口、铁路枢纽,耗能大的接近电站。
3.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
5.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手段联系起来。
突破重难点,查漏补缺
环节3总结新课
构建本节知识框图
再次检查学习要求的完成情况
学生自我构建本节知识框图: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形成,根据工业地域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二种地域类型,工业在集聚的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也形成工业的分散。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2. 工业地域的特点3.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4. 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5.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地域的现象。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
3. 总结工业地域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工业地域的特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 分析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4.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2. 思考如何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促进工业地域的发展。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工业地域的实例图片。
2. 案例资料:国内外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
3. 视频素材:工业生产过程的视频。
4. 地图素材:展示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地图。
八、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设计: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关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基本概念;2.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因素;3.掌握工业地域分布的规律和特点;4.通过实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探究工业地域的特点和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因素;2.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引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工业地域就是各类工业经营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集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2.知识讲解(1)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工业地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按一定规模、类型和集中程度布置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基础设施组成的空间结构。
根据其类型,可分为传统工业地域和新兴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因素①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水文条件等。
②自然条件:气候、土壤、资源分布等。
③政策环境:税收、补贴、优惠政策等。
④劳动力条件:劳动力素质、数量等。
(3)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①规律:集中度越高的地区,产业链的完整度和多样性越高。
②特点:工业地域集中,工业聚集度高,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以及区域特色鲜明。
(4)工业地域的发展战略①优选区位,提升区域竞争力;②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③构建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化进程;④完善政策,搭建发展平台。
3.情境案例分析(1)日本的工业地域:讲解日本的工业地域分布情况、特点,以及其成功经验和政策环境等相关信息。
(2)中国的工业地域:讲解中国工业地域的形成、分布及布局,分析其市场格局、竞争现状,以及发展机遇和挑战。
4.巩固试题1.工业地域是指什么?2.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是什么?4.工业地域的发展战略有哪些?5.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工业地域分布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制定发展战略的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3.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提问】展示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上的问题。
(引出工业联系)师: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它又可以分为生产工序上和空间上的联系,以及信息联系。
教师展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 【过渡】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课件展示“工业集聚”内容。
师: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2篇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精选2篇(一)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材:高中地理课本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 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认识:“你们对工业地域有什么了解?它们有哪些特征?”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工业地域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工业地域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企业集聚、劳动力充足等特征。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选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或德国的鲁尔区等工业地域进行分析。
Step 4:影响因素介绍(15分钟)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
Step 5:空间分布规律分析(15分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工业地域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在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受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Step 6: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规律。
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调查本地区的工业地域,并撰写一份报告,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总结能力。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主要特征。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解释工业地域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工业地域是由工业集聚形成的。
3. 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经济、地理、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4. 讲解工业地域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征。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工业地域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转化的原因。
3. 学会分析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意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发展的转化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章节:第一章工业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掌握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1.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工业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地域的形成。
Step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掌握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Step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Step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Step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工业地域案例,总结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Step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Step 7: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章节:第二章工业布局与地域联系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布局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
3. 了解工业地域间的地域联系。
教学重点:1. 工业布局的原则。
2. 工业地域间的地域联系。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间的地域联系。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工业布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布局与地域联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布局与地域联系。
Step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布局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
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一、概念工业地域是指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地域中,各种工业企业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连接关系,构成了一条生产、交通、流通和服务的有机的产业链。
二、形成原因1.地理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地理条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地理较优越的地区容易成为工业地域。
建立工业地域要考虑资源、劳动力、交通等因素,一般以高人口密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土地资源可利用等为主要指标标准。
2.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工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对地区工业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政府通常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这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定存在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工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增加利润。
而高效益的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可以成为工业地域。
三、典型的工业地域1.欧洲欧洲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地域之一,早在19世纪时,欧洲就成为了工业时代的发源地。
欧洲的工业地域主要位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工业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技术含量。
2.亚洲亚洲也是许多著名的工业地域的所在地,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最为著名。
中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这些地区各种工业企业比较齐全,从规模到品种都很全面。
3.北美洲北美洲也是工业地域集中的地区之一,尤其以美国为代表。
在美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五大工业区,即东北工业区、中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和加拿大工业区,这些地区的工业水平和技术含量也非常高。
四、工业地域的意义工业地域的形成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工业地域的形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由于工业地域会吸引大批的人员、资金和技术,从而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教学难点: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农业地域的形成,那么什么是工业地域呢?2.学生回答:工业地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区域。
(二)新课讲解1.工业地域的概念(1)讲解工业地域的定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
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政策等。
3.工业地域的特点(1)产业集聚:工业地域内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产业链。
(2)空间分布:工业地域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地域格局。
(3)规模效应:工业地域内企业规模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4.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1)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工业基础好。
(2)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较远,交通运输不便,工业基础较差。
(3)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需要转型升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地区进行案例分析。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工业地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思考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为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工业地域的理解是否深刻?3.是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品高中地理 地理: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特点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三)教学目标①结合实例,运用图表及多媒体手段,说出工业联系及其类型;讨论说明工业集聚及其意义。
②联系工业实际,采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讨论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③关注家乡的工业实例,尝试分析说明家乡工业地域发展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手段,说明家乡工业地域发展的建议。
(四)重点难点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工业本身并不是十分了解,就更不了解工业之间的联系了,所以也就对由此产生的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都理解不深刻。
2.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也没有兴趣读,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6:4.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方式及其意义;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
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部门集聚是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运用图表来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某一工业的实践调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工业的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1.新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
2.不同工业地域特点不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新课讲授师:阅读课文P62第1、2自然段,思考:我们身上衣服的制成要经过哪些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之间有无工业联系?如有,存在怎样的联系?生: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一、工业联系(一)生产上的工业联系师:各工厂分别完成某一产品的某道工序,负责前一道工序的工厂的产出成为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工厂的投入。
例如,上面所举布匹的生产过程,我们使用的课本、笔记本的生产过程等等,它们在生产上存在着一种直接联系,即上一道工序的“产品”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料”。
承转: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的企业还有哪些?看下图。
师:许多工厂各自生产某一产品生产零部件,生产零部件各厂家之间没有直接的投入─产出联系,它们分别与最终产品的组装厂家(或总厂)联系,或通过组装厂家互相取得联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2 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一、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进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
2、对象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3、环境分析使用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课题 4.2工业地域的形成设计教师刘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2、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步: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考点二: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3)工业地域的性质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3分钟)目标定向(1分钟)学生说出考点教师补充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学生限时记忆,然后马上验收默写考试高中地理术语全集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最新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过程与方法:以乡土地理案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口,探究工业联系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陈埭鞋业”等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四:学生特征分析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
因为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问题情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地域的形成
【要点细化】
1、了解工业联系的主要形式
2、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现象及工业地域的形成
知识纲要
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与产出的联系
工业联系空间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信息上的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工工业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集聚:出现环境问题业工业的集集聚新型生产方式生产的集聚:获取更多的效益
地聚和分散工业轻、薄、短、小、价格高的工业产品形成分散现象
域分散复杂产品的原料、零部件形成跨国和跨地区的企业
的形成自发形成
形类型规划建设形成
成工业地域性质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面积小,潜力小分类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潜力大,
可扩展为工业城市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
成和发展特点
2、理解工业的分散与工业部门的生产特点密切相关,分散是为了
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学习重点
1、工业集聚和分散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学习策略】
“工业的联系”以读图法进行学习,“工业的积聚和分散”,“工业地域”以对比法和读图法进行学习
【知识内容】
一、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物质联系空间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信息上的联系:如计算机联网——非物质联系
[例题1]图5-19是“工业地域联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右图中左列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属______的联系,右列中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属________的联系。
(2) 左列和右列的工业都分布在一个地区,联系的中间环节是________,这反映了工业的________现象,并形成了__________。
答案:(1)生产上;非生产上(2)基础设施;集聚;工业地域2、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因此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表5-6:工业集聚的分类
类型成因结果举例
传统工业在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
些在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
运输量都较大的协作工业企业,相互靠近导致
形成专
业化工
钢铁工业
区、石油
图5-
(2)工业分散:一个地区的工业布局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就会出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企业,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
随着耗能少、耗资源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工业的分散。
①传统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时,使得新建企业迁移出老工业区。
这种情况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更多的是由于其它原因,如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能源不足,环境状况差,以及其它社会问题等。
②新兴工业的分散:一些有生产联系的新兴工业企业之间由于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甚至可以空运;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如廉价劳动力),导致工业企业之间相距较远的分散现象。
这种分散的结果,形成了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
工业分散的具体表现方式有:工业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分散;
向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分散;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分散(投资建厂);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分散。
[例题2]图5-20中甲、乙两图分别反映工业分散和集聚的两类布局形式。
美国某汽车公司为开拓市场,在欧洲建有一种小轿车的多个零部件厂和3个整车厂,甲图是该小轿车的生产联系网络示意图。
乙图的
图5-
香水瓶生产中心位于布雷勒河谷地。
15世纪以来,在水、砂原料和植物燃料的基础上,那里发展了玻璃香水瓶制造业。
至今集聚了43个公司,从事制模、制瓶、磨砂、涂色等专业化生产。
它们协作生产的香水瓶75%出口到世界各地。
(1) 甲图中整车厂所在的3个国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中香水瓶生产中心所在的国家是_________。
(2) 汽车的零部件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因此其生产可以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以下产品中,其零部件生产布局有类似分散的征的是()
A.服装 B.飞机 C.二胡 D.沙发
(3) 多个企业在一地集聚,协作生产香水瓶,有利于同行面对面的知识交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以满足香水瓶生产技术快速创新的需要。
在以下产品中,其生产企业的布局应有类似集聚特征的是()A.瓷花瓶 B.洗发水 C.塑料袋 D.啤酒瓶
(4) 关于分散:除零部件生产标准化外。
接近顾客和接近原料地也是分散布局的原因。
从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布局,有利于________生产成本,_________产品市场。
(5) 关于集聚:发达区域往往控制了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
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________。
答案:(1)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2)B (3)A (4)降低;扩大
(5)创新
3、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是对工业集聚区的通称,按规模又可分为工业点、工业城市、工业区、工业地带等等,其中工业区又有城市内的工业区和地区性的工
业区等不同。
经济较发达的现代大工业地域,发展程度较高,工业地域的扩展往往会形成工业中心,即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的相对集中便形成工业基地。
根据工业地域的发育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一类是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以糕点、糖果等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低,不易形成工业城市。
另一种是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以钢铁工业或汽车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高,容易扩展成工业城市。
工业地域有自发形成的,也有规划建设的。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距离较近,成本较低,工厂之间有物质信息联系;生产规模不大。
传统的工业区,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的存在投入与产出关系,工厂之间物质联系紧密,生产协作广泛,因而生产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有的先建设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建厂。
它们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具有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这类工业地域在世界上比较普遍。
例如高新技术开发区。
[例题3]下列工业地域属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是()
A.汽车制造 B.石油化工 C.食品工业 D.计算机厂。
答案:C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题,5~6题为双选题)
1、为摩托车厂配套的计速器厂、齿轮厂、轮胎厂工厂,它们之间
的联系属于()
A.生产流水线上的联系 B.地理空间的联系
C.各加工过程的联系 D.信息的联系
2、在我国许多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出现,依据的主要原理是()A.先建设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B.把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
C.使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地在地理上相互接近
D.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把有供销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
3、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应集聚的工厂是()A.化纤厂——电视机厂 B.机床厂——家具厂
C.汽车厂——印刷厂 D.钢铁厂——水泥厂
4、上海浦东开发区是()
A.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B.资金密集型的工业园区C.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D.近距离集聚以降低成本
5、下列哪些城市是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的
A.天津 B.武汉 C.马鞍山 D.克拉玛依6、有关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B.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C.面粉厂、制糖厂可扩展成工业城市
D.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其工厂间没有投入——产出联系
图5-
二、综合题
7、根据图5-21和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内地某大型铁矿区附近有炼焦煤、石灰石、粘土矿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该地区附近有河流和铁路干线,周围是盛产小麦、棉花的农业区。
⑴随着大型铁矿的开采,将建立焦化厂、钢铁厂、发电厂和水泥厂。
请填出工业联系图中A、B、C、D所代表的工厂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⑵该地的主导工业部门是________工业。
⑶下面工厂中,在该地建厂条件较好并与主导工业联系密切的是()A.重型机械厂 B.精密仪表厂 C.造船厂 D.纯碱厂
⑷从当地农业需要和综合利用资源方面考虑,该地还将建立氮肥厂,其原料供应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该地还可能建立的轻工业工厂(说出两个)_______________。
1、C
2、A
3、D
4、C
5、CD
6、AB
7、⑴火力发电厂焦化厂钢铁厂水泥厂⑵钢铁⑶A ⑷焦化厂回收焦炉煤气中的氨生产氮肥⑸面粉厂、棉纺厂、饮料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