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马原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 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 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 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和社会都是存在于人的意 识之外,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所以,都是物质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历史唯心主义把历史过程看成 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 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
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 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观点。

2.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 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动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4. 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劳动力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力量,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6.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7.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了基础。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的第一章主要涉及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

唯物论的观点与唯心论相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原第一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断性。

此外,马原第一章还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和片面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只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
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总之,马原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思索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 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p28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 活的灵魂。p33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p33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 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 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 4、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理p34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② 唯 心 主 义 两 种 基 本 形 式
*主观唯心论: 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 物。 *客观唯心论: 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 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世 界 的 统 一 性
一 元 论 二 元 论 多 元 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笛 卡 尔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 行、各自独立的本 原: 物质和精神。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波 原: 物理世界 、 知 普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实际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往等。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包括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类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社会形态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且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发生着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拥有的不同财产状况而产生的社会分化现象。

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利益争夺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历史的主要矛盾。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六、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宗教、哲学、科学等思想体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形态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而政治权力则通过掌握意识形态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人们在社会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包括物质财富的获取和利用。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7、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0、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3
4
• 电视主持人赵忠祥说:“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因为每 个人都对造成世界末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登 上诺亚方舟,一个种群只有100人,是注定要灭亡的 ,所以上不上都无所谓。” • 他还说,与其以后让少数人争着上方舟,还不如现在 大家共同努力,让所有的人都不需要上方舟:“我们 现在好好保护环境,就是在打造地球诺亚方舟。” • 这是理性的政治实践观: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 每一个人做起。
• 电影中提及只有拥有10亿欧元的富翁才有登 上方舟的机会 • 1. 想一想,你是为何而活呢? • 2. 你认为人价值的多少应根据什么准则来 评价? • 3、就你以上所列举的准则,你认为自己是 一个有价值的人吗?为什么?
小测试 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 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6 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 现在请你选择能上艇逃生的6人, 并说明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 72岁的医生 • 患绝症的小女孩 • 船长 • 妓女 • 精通航海的劳改犯 • 弱智的小男孩
• 青年模范工人 • 天主教神父 • 贪污的国家干部 • 企业经理 • 新近暴发的个体户 • 你自己
只能在这些给定的条件下选择:
• 第一,我们不可能改变这种处境,并且你做出的这 一选择将是有效的,即得到大家的服从。 • 第二,我们不知道各个人更多更具体的情况,依据 一般对人性和生活的知识和对道德的常识性了解, 以自己内心赞成的道德标准来进行选择。 • 在涉及到选择方案的方面,也有两个限制条件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攻”与“守”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
揠苗助长
为牛把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违背客观规律会 受到惩罚。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建立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途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成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3.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其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4.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的理论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5. 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①革命实践:两人完成由唯心向唯物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共同纲领。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②文明成果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是直接理论来源。

“三大科学发现”是自然科学前提。

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两个必然”或者“两个不可避免”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特点(1)科学性: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2)革命性: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特点。

(4)人民性:最鲜明品格、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开放性,时代前沿。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的观点和所采用的方法,往往带有自发的性 质,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 哲学不同于一般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 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而是人们用哲学的术语,按照一定的 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予以表达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系统化
哲学
哲学需要证明
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
世界上有两种力量: 剑和思想。从长远来看, 剑总是思想的手下败将。 ——拿破仑
二 哲学基本问题
(一)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恩格斯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 问题?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我们能认识 这个世界吗?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世界不可以认识或不可 以完全认识
思考 “人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 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 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从哲学史的事实来看,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



(3)按研究对象分:
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精神哲学(心灵哲学)、 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伦 理学)、艺术哲学(美学)、科学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技术哲学、经济哲学、 管理哲学等。
(4)按性质或倾向分:

科学主义( scientism )哲学:事实、客观(客 体 ) 、 逻 辑 取 向 即 科 学 哲 学 ( scienctific philosophy)取向。
人本主义(humanism,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哲学:价值、主体、直觉取向即艺术哲学取向。

4、哲学的价值

哲学的价值通过哲学的功能和意义体现出 来。哲学的价值表现为抽象的、分析的、 超功利的和理想化的价值。 哲学的“用处”是一种“无用之用”,即 大用。它可以使人聪明、豁达、视野开阔, 看问题避免一孔之见,提高人生的境界。
区别
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 (哲学)
哲 学
世 界 观
联系
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部分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论证中常见的两类错误
至少有一个前提不正确或存在问题 逻辑错误
• •




人身攻击。如对海德格尔的驳斥 诉诸情感。“如果你不相信,你将在地狱中焚烧至死” 稻草人。通过歪曲一个观点来反驳 分散注意力。表达了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实际上与主 题无关 窃取论题。前提所依赖的假设或多或少等同于你试图 证明的结论,即循环论证 非黑即白。“要么上帝存在,要么无法解释宇宙。因 为宇宙必须有解释,所以上帝存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为人类生活和实践指示理想目标

与宗教、艺术等抽象活动不同,哲学本质上是一种 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性探索活动。哲学 活动所关注的首要目标,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 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更为基本的支配作用的 人类活动;哲学活动关注的另一个目标,是那些在 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 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
事物的同一性:

假如你买了一辆福特车,渐渐地,你把这辆车的所
有部件都更换了一遍,现在的这辆车还是你先前的那 辆车吗?它们是否是两辆不同的车?

既然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当你成年的时
候,你体内的每个分子(很可能)已经被不同的分子
所取代,作为成年的你还是孩子时候的你吗?
如何在运动和变化中判断事物的同一性?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区别:
宗教:先信仰,后理解 (信仰在前)
哲学:先理解,后信仰 (理性在前)
德尔图良:“正是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上帝的儿子死了,正是因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 被埋葬后又复活了,正是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
联系:
宗教中有哲学思想,二者都是一种观念。
3.哲学的分类


常见的一些哲学问题
为什么存在一些东西,而不是一无所有? 宇宙有目的吗?生命有目的吗? 在思想赋予的秩序之外宇宙还存在秩序吗?宇宙会和我们 的想象截然不同吗? 人不止是肉体吗?什么是思想?什么是观念?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吗? 上帝存在吗?有没有上帝是否存在差别?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 什么是真理?我们可能知道绝对确定的事物吗? 什么是道德责任?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 律和根本方法 , 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 论基础。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 观、意识论和实践观
世界的辩证图景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 对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这个世界是 什么样的?
唯物主义 物 质 是 世界的本原, 物质第一性; 精神是物质 的产物或表 现
唯心主义
精 神 是 世界的本原, 精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第二方面:思维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存在?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流派。

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如果说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是哲学对思想文化作用的直接表现的话,那么, 哲学对一定学科前提的批判就是哲学对思想文 化的深层作用的表现。它既包括对具体学科理 论前提的批判,也包括哲学本身理论前提的批 判。

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通过哲学批判和反思活动实现主体自由意志和理性 精神的提升和加强。哲学对自由意识的促进作用, 是通 过对思想文化深层结构的有力揭示和思想模式的不断转 换而表现出来的。事实上, 任何社会政治变革都是从旧 制度不堪应付新的政治问题开始的, 而新政治变革的先 声往往来自具有批判性和自由意识的那些社会中坚分子。 从这个角度看, 一切社会、国家之革新变动, 一切潮流、 时势之更替推移, 无不能归结为哲学发展之结果或哲学 观念作用之使然。

人借感官所感知到得知识观念。“借助视觉我就有了 具有不同程度和差异的光和色的观念;借助触觉我就 感知到诸如硬和软、热和冷、运动和阻力,以及它们 的数量和程度大小的不同;嗅觉供给我气味,味觉给 我以滋味,听觉把不同声调和组合的声音传到我心 中。”故而,观念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了心灵的 感知,它们就不存在了,而且心灵感知的只是观念, 除观念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独立于人心的东西存在。
2.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 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3.哲学

从词源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philosophy”来自希腊语: philosophia,1874年,日本人西 周将英文“philosophy”用汉字“哲”+“学”形成了“哲学” 一词, 1896年中国学者黄遵宪又把它引入中国。
①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 识的产物。

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主教。
主要作品:《视觉新论、《人类知识 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 篇》等
乔治·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1)物是感觉的集合

知觉起源于感觉,感觉才是认识的对象,是真正实在 的存在。“任何人观察人类知识,显然就会看到,这 种对象就是观念,我们所感知的除了我们的观念或感 觉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感觉或观念是怎样产 生的呢?贝克莱认为是上帝意志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印象在先原则”可知,“物质实体”、 “外部世界”都是一些抽象观念或虚假观念,并 没有与它们对应的感觉印象。

最后,正如贝克莱对洛克的批评,事物的两种性
质都只存在于心中,如果剥去了“物质”的所有
属性,剩下来的就只是“一种不可知、不可解的 东西,作为我们知识的原因”。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问题不像经验性问题或规范性问题,而是 一些典型的思想性探索问题,不能用自然科学那样 精确的方式来回答或解决。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我们可能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但很多人至少对某个问题有过 零星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称作哲学吗? 必须将哲学和一般性见解区分开来,一般性的见解属于世界观 的范畴,哲学需要清楚、系统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1)按地域或文化分:

东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 西方哲学:英美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德、 法、意、荷)。
(2)按内容或问题分: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或本体论(ontology): 关于存在的理论。如“世界是什么?”或“何物存 在?”或“存在之为存在的根据是什么?” 认识论(epistemology):关于认识的理论。如“我 们如何知道世界是什么?” 价值论(学)(axiology):“这个世界对我(我们) 意味着什么?有何意义?”或“人与世界的关系如 何?” 逻辑学:关于推理的学问。
philo
+ sophy (智慧)
(爱)
哲学曾经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知识 体系,直到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以 后,自然科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哲学是使人 聪明的学问
哲学曾经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直到 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以后,自然科学才从哲 学中分化出来。 哲学探讨宇宙和事物根本原理的学问;科学 是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宇宙现象的专门性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