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1、【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答案1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答案1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答案(上)1、【甲】诗,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

诗人好像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乙】诗,“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范仲淹;王维3、萧瑟荒凉;既想归乡,又想报国4、【甲】词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长烟”“落日”更衬托出“城”的“孤”,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寂落寞以及对朝廷边防空虚的忧愤之情;【乙】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烟”与“落日”突出的是边塞的雄奇壮丽,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豪迈豁然。

5、①雄伟壮丽(巍峨神秀/雄奇壮观);②感时伤世、思念家人和悲己6、【甲】诗中“决眦入归鸟”写出了诗人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看见飞鸟归林。

这句诗蕴含着诗人对雄伟壮丽的泰山(祖国山河)的热爱。

【乙】诗中“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觉得心惊不已。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7、C【解析】C项,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寄托了作者的哀愁与伤感。

8、杜牧的诗常借历史事物或事件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或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或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

9、B【解析】B项,【乙】词没有运用典故。

10、【甲】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乙】词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11、D【解析】D项,【甲】诗主要表现的是花木兰的忠孝以及机智勇敢。

12、【示例】木兰是自愿替父从军,老兵是被迫服役;木兰战功卓著,老兵只字不提;木兰回家受到家人的热烈欢迎,老兵回家只见荒凉景象。

【冲刺中考】浙江省2013年中考语文押题训练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赏析(教师版) 新人教版

【冲刺中考】浙江省2013年中考语文押题训练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赏析(教师版) 新人教版

专题十二古诗词曲赏析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卧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②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1)试赏析“侧卧莓苔草映身”中“映”字的作用。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的三、四两句刻画的小儿形象。

答:
答案:(1)示例:青苔上绿草能映衬着小儿的身影,突出表明了青苔绿草的绿。

(2)示例:路人向他打问,小儿只是“遥招手”。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遥招手”这一细节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题古木苍藤图
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阅读诗的第一、二两句,说说诗人描写了古木怎样的特点。

答:
(2)试简要赏析“惭愧藤萝争附托”中“争”字的表达作用。

答:
1。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
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
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

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题目: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题指津】解答时,要想准确把握诗词曲表达的情感,可以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人物行为、环境意境、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显露感情的关键词句等方面综合分析推断。

例如理解《送人之松江》表达的情感必须结合所写环境及人物行为。

理解《别董大》表达的情感得抓住人物有怎样的行为。

【答题构建】答案组成要注意:1.这首诗词通过写……形象或景物;2.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3.结合比较双方分点答题。

【参考答案】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zī jù):禽鸟的嘴和爪甲。

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

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曹操刚刚拿下荆州这个长江重镇,又获得了众多的水军,正大张声势地杀向夏口,气势如虹。

此时的曹操,不但拥有上千艘的战舰,(因为占领了荆州)已经和孙、刘同样掌控了长江天险。

此时此刻,百战百胜、踌躇满志的曹操哪里知道会在赤壁被烈火焚烧而功败垂成?他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实力大增,似乎已经具备决胜的武力,正要和孙刘联军一决雌雄。

他却没有看到对手孙、刘虽然实力弱小,但是君臣同心大计早定。

知己而不知彼,结果不但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而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幕布。

古往今来,征伐敌国不但要自己做好准备,更要窥伺敌人的间隙来寻找机会。

否则,想着突然一下子成就功业,这是没有听闻过的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6分)15.B.(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16.(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一、(2017·湖北黄冈)【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26.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悟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要针对每一项对诗歌的分析,结合诗歌内容仔细比对,找出错误之处。

B项错误在于,这种愁情不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至”,因为前面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

诗人的愁情是忧国思亲。

27.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2分)【答案】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赏析。

先要看到这四个地方本来相距遥远,然后要明确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它巧妙地把这几个地方贯穿在一起,表现诗人行动迅速,从中要分析出诗人的喜悦和迫切归乡的心情。

28. 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4分)【答案】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中考复习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2.(2018·山西)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明地域和季节,其中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C.“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D句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饭吃,行路人不会接受;用脚踢饭给别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这是举事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人要有廉耻之心,不能失去本心。

3.(2018·浙江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21.【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

分析范诗时要扣住“江南农村初夏景象”,前面的景象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第二句描写的景象是“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个词语任选一个填写;分析高诗时要扣住“暮春季节的特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三字是“花落尽”。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3分)(2)【答案】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二。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二。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甲】XXX山河破败,城市中春天的草木深深地生长着。

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人不禁泪流满面,内心充满了悲愤和不舍。

战火燃烧了三个月,家书却迟迟未到。

诗人的头发越来越少,甚至连发簪也戴不上了,他的忧愁之情愈发深刻。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和河北,诗人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泪水不禁流淌。

他放声高歌,纵情畅饮,青春的时光与故乡的美好一同回来了。

诗人决定穿过巴峡和巫峡,前往襄阳和洛阳。

这四个地方原本相距甚远,但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连接词将它们贯穿在一起,表现了他迫切归乡的心情。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高》唐代:XXXXXXXXX,XXX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中的“登高”是指什么?2.诗中的“长江滚滚来”是怎样的景象?3.诗人的情感状态如何?答案】1.指登高远望景色。

2.形容长江壮阔的景象。

3.XXX伤怀,颓废失意。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情感状态进行分析。

题目要求回答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例如,第一个问题要求回答“登高”指什么,就要理解“登高”不仅仅是爬山,更是一种境界,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第二个问题要求回答“长江滚滚来”是怎样的景象,就要理解这是一种壮阔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的伟大和威严。

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诗人的情感状态如何,就要结合整首诗来分析,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状态是悲秋伤怀、颓废失意。

11.“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表达了猎人们行走的神速和场面的声势浩大。

这表明猎人们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12.从《记承天寺夜游》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我们可以看出XXX是一个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英武豪迈、壮志难酬、有报国之志的人。

一~六年级课标古诗词曲75首梳理、鉴赏

一~六年级课标古诗词曲75首梳理、鉴赏

52.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 ①运用衬托的写作手法。“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 夜的深永和清寥。
53.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① ①这两句色彩鲜明,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1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022】。① ①“千里”“一层”都是虚写,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1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生”字展现出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挂”字化动为静,写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① ①“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22.悯农(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①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② ①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表现出牧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②“闭”和“立”两个动词,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 得惟妙惟肖。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① ①通过联想昨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伤及无限遐想。
7.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①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深千尺”极言潭水之深,为末句以水深映 衬情深做铺垫。
8.静夜思(唐·李白)
54.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① ①内涵哲理,暗喻我们要认真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微专题 古诗词曲对比整合

微专题 古诗词曲对比整合
《送友人》
流放时期
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情感主旨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而远行的安慰、同情和关切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渡荆门送别》)
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人写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陶渊明《饮酒(其五)》]
全词立足舟中刻画湖上风光,抒发了词人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通过追述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表现了词人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杜牧《泊秦淮》)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杜甫《春望》)
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英雄失路的感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为国效力、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象征高洁、坚贞的人,表达了诗人坚贞的品格和对堂弟的无限期望和劝勉之意。[刘桢《赠从弟(其二)》]
这首词托物(孤鸿)写怀,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初中课标34首古诗词曲鉴赏

初中课标34首古诗词曲鉴赏

爱国忧民诗常有思想主题波及诗歌国计民生,怜悯劳感人民(春望)(观刈麦)(秋风为茅舍所破歌)为国效劳,发奋改革(过零丁洋)(己亥杂诗)(江城子密州出猎)(雁门太守行)统治者荒淫无度,碌碌无为(泊秦淮)(山坡羊潼关心古)(相见欢)1、春望杜甫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战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移情于物,拟人,花感时也溅泪,鸟伤别亦惊心。

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②战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写出了信息隔断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迫心情,表现对家人的想念。

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细节描绘。

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2、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大离愁白天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前两句用白天和天涯衬托无穷离愁,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交口称赞大名句,试选一个角度作赏析。

①移情于景,是重生命的赞歌;②以落花、春泥为喻,寄望了诗人虽走开政界,但依旧关心着国家的命运的爱国热忱。

现常用来颂扬无私奉献精神。

3写作者的辞官分离之愁,也抒发生者虽走开政界,但依旧关心着国家的命运的爱国热忱。

3、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响马。

公开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回来倚杖自痛惜。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季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隔离。

自经丧乱少睡眠,永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若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伤时感事的广博胸怀和舍己利人的思想感情。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若山!集中表现了作者伤时感事的广博胸怀和舍己利人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曲鉴赏

古诗词曲鉴赏

古诗词曲鉴赏
哎呀呀,说起古诗词曲鉴赏,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像走进了一
个超级神奇的世界。

你想想看啊,那些古老的诗句,不就像是时光机器嘛,一下子就把
我们带到了千百年前。

比如说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塞,这描写得多生动形象啊!难道你读的时候不会感觉自己仿
佛就站在那瀑布跟前,被那壮观的景象震撼到吗?这就好比你亲眼看
到了一场超级酷炫的大自然表演!
还有啊,古诗词里的情感那叫一个丰富。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面蕴含着多么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呀!这
不就跟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心里着急想帮忙一样嘛。

再看看那些优美的词曲,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那股子惆怅劲儿,真的能直直地钻进你心里呢。

就好像你自己
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离别,心里那个难受呀。

我和朋友们经常一起讨论古诗词曲呢。

有一次,我和小明就对一首
诗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争得那叫一个面红耳赤。

我觉得那首诗表达的
是一种孤独,他却觉得是乐观。

最后我们查了很多资料,才发现原来
都有道理呀!这就是古诗词曲的魅力呀,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不一样
的东西。

我觉得呀,古诗词曲就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欣赏、去品味,让这些美好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

它们可不是那些干巴巴的文字,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呀!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和传承它们吗?。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1.(2019·湖北孝感)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第(1)-(2)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1分) 【答案】思绪之绵长(无穷)【解析】“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写法上的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了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甲词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乙诗是一首托古讽时诗。

故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的共同点在于借古讽今。

甲词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乙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2.(2019·山东青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 -(2)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峨眉山月歌王勃李白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峨眉山月半轮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影入平羌江水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夜发清溪向三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

诗词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阅读比较鉴赏古诗词是很多同学难以下笔的题型。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1 比较意象、意境【答题思路】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

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题思路]首先要读懂诗歌。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18·山西)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明地域和季节,其中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C.“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D句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饭吃,行路人不会接受;用脚踢饭给别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这是举事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人要有廉耻之心,不能失去本心。

3.(2018·浙江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21.【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

分析范诗时要扣住“江南农村初夏景象”,前面的景象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第二句描写的景象是“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个词语任选一个填写;分析高诗时要扣住“暮春季节的特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三字是“花落尽”。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3分)(2)【答案】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题干中有“衬托手法”,范诗“日长篱落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高诗“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语文试卷第1页(共7页)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是衬托园子的生机和盎然情趣。

4.(2018·四川宜宾)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⑴—⑵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语文试卷第2页(共7页)(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是什么含意?(2分)【答案】飘飞的蓬草,比喻诗人自己(或: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诗歌意象的含义的能力。

“征蓬出汉塞”就是“飘飞的蓬草出使汉朝的边塞”,“征蓬”字面意思“飘飞的蓬草”,诗人出使边塞,被人排挤,形单影只,见到这“征蓬”,睹物生情,自己不就是这“蓬草”吗?所以,此处诗人用其比喻自己。

(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答案】《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

《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的主题的能力。

《使至塞上》是作者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

《从军行》写书生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2018·四川达州)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刘十九①(唐)白居易绿蚁②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①刘十九:刘十九乃白居易堂兄刘禹铜,两人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两首小诗都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邀请老朋友来倾诉衷肠。

它们无论是写声,还是绘色,都十分精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恰神之感,细细品读,回答下面问题。

(1)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

(2分)答:【答案】雨和蛙声,不仅点明时节为夏日下雨时分,同时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反衬夜晚的寂静,以棋子声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分析。

题目要求分析“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整体把握全诗,描述的是夜晚的情景,“雨声、蛙声“是自然界的声音,属于环境描写,可以从声与静的角度来思考,明确其反衬作用。

“棋子声”是诗人的举动,为什么要敲棋子?因为朋友“有约不来”,一个人“闲”,要从“棋子声”里感受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之情。

(2)《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很有特色,试对“绿”“红”“雪”三字的表现力作简要分析。

(3分)答:【答案】“绿”字绘酒色摹酒状,酒态活现,让读者心生向往。

“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

“雪”字告诉读者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

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

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然后再结合诗句营造的意境来分析其表达作用。

题目要求分析色彩的配置上的特色,不只是要分析出是什么事物的色彩,还要通过色彩感受意境,用准确的词语分析出其特点。

“绿”描绘的是酒态,“红”描绘的是冬日的火炉,让人心生暖意,“雪”描绘的是自然美景,感受其整体意境。

6.(2018·湖北黄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26-28题。

(8分)【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

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2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

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答案】26. 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这道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答的时候,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两首诗。

明确诗歌的题材,都是和边塞有关。

逐项比对,找出与诗歌不符的地方。

C项中描写到“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并没有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从“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写出了士兵的斗志旺盛,“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27.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

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诗句的理解1分,答到“心系祖国、立志杀敌、报效祖国”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

共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分析。

按题目要求,着眼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首先结合诗句,作出自己的理解。

“寸心”“明白日”,表明将士们内心光明,充满阳光,“暗黄尘”,也就是内心的阳光使黄尘暗。

从中可以感受到征战者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感受征战者杀敌报国的豪情。

28.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4分)【答案】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者一轮圆圆的落日。

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

这道题里,要求考生结合颈联,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

考生着眼于每首诗的颈联,分开来分析。

先扣紧诗句中的意象,甲诗里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乙诗里的“冻水”“马”“悲风”等。

结合修饰词语,分析诗句营造的意境。

尤其是诗句中最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孤”“冻”“寒”“伤”“悲”“愁”。

7.(2018·广西桂林)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7~18题。

(6分)【甲】《渔家做》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典故,表达了;【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

(毎空1分,共3分)17.分窦宪勒石燕然,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甲】词中“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刻的意思。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乙】诗尾句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