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时变冲击效应
中国经济的潜在危机与对策
p 宏观经济t [德]阿明#波耐特洪中开放导报年第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危机与对策历经数年高经济增长率之后,中国经济陷入深度经济周期低潮的危险之中。
就此而言,高失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能力和财政金融领域里潜在的危机是十分明显的预警信号。
两年多来,中国政府一直努力避免使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或者尽量减少/硬着陆0。
到目前为止,集中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刺激需求,它主要归属于凯恩斯需求导向控制经济周期的措施目录。
本文将表明,为什么这一政策措施将无法单独奏效。
如果中国在中期要再次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阶段,这一政策措施必须得到结构和制度改革的补充。
对内需疲软的解释以及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一年多以来,中国经济政策决策者和经济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内需疲软是问题的原因。
按照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微弱的需求被描述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并且是目前价格水平回落的主要原因。
所以,1999年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比较下降3.2%。
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放慢了。
尽管国家实施了范围广泛的刺激经济景气的资助项目,然而199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达到7.6%。
中国政府和学界近来就内需疲软的原因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以下的解释我们认为特别重要:关于居民微弱的消费倾向,其原因在于居民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不断增加。
在经济改革进程中由政府决定采取的措施,如撤消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住宅的私有和教育培训体制的/现代化0等等,到目前为止的方案并未提供令人满意的选择;而在居民的眼中,这意味着他们将来要有更多的支出,以及将来收入状况的不安全性。
他们对此作出的反应,就是减少目前的支出。
尽管中央银行自1996年以来已经七次降低了主导利息,中国的私人储蓄率仍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到去年年底储蓄存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持续提高。
这一比率1988年为25.5%,到1998年提高到了66.3%。
在消费内需疲软的同时,生产领域的投资计划也向下作了调整。
试析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
试析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内容摘要:美国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量资本经由贸易顺差和热钱两条途径进入中国,加剧了国内资产的泡沫程度;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中国外汇占款增加,推高货币价格,挤压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减弱人民币政策自主性;同时还致使中国市场流动性增强,抬高物价,增加了通货膨胀调控压力。
关键词:美国市场流动性通货膨胀量化宽松货币作为全球美元储备和大宗商品交易货币供应国,美国在其经济己经复苏的情况下,于2012年12月13日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4),以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转操作(OT),加上此前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购买的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劵,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进一步加速了美元的贬值,加大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刺激国际市场热钱向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将带来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
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导致国内资产泡沫加剧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致使全球美元流动性增加,加上巨量资产致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的主动性贬值,刺激逐利性较强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向投资收益高的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这就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升值压力,而这些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不得不购买外汇储备而投放本币,为了抵御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又不得不提高利率,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投机资本的趋利欲望,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客观上导致了该国基础货币(外汇占款)的增加。
对于中国来说,量化宽松政策伴随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和国内利率的不断提高必将吸引大批国际资本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
中国投资渠道和市场成熟度有限,如果对境外热钱流入控制不力,加上国内游资推波助澜,巨额游资很容易集中在某一个市场或者某一个板块,兴风作浪,助推国内资产泡沫不断膨胀。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 25%的历史低位,而中国的利率则维持在2.25%,出现严重的利率差,国际资金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因此注入美国的大部分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等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GDP的趋势周期分解与随机冲击的持久效应_王少平
中国G DP 的趋势周期分解与随机冲击的持久效应3王少平 胡 进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我国G DP 的数据特征,运用Beveridge 和Nels on 提出的趋势周期分解技术,将G DP 总量季度数据(样本:1992Q1—2008Q1)分解为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与周期。
在此基础上,基于方差比度量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
本文的分解结果表明:(1)我国G DP 中存在稳健的确定性趋势,随机冲击效应在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2)我国经济共经历八轮完整的周期,并于2008年第一季度进入第九轮周期的下行期。
基于方差比度量的结论为: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为20%,瞬间效应高达80%。
关键词:经济周期 Beveridge 2Nels on 分解 趋势 随机冲击3 王少平、胡进,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430074,电子信箱:wangspi @ ,hujin630@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A J Y 010)的资助。
特别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遭遇一系列随机冲击:猪肉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初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和随后的汶川大地震与国际油价及粮价的波动,以及近期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
由此提出的问题是,能否度量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进一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
2008年上半年G DP 的增速同比下降11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周期?上述随机冲击是否导致我国经济周期的形成?我国G DP 的周期表现出何种特征?另一方面,尽管我国正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2008年上半年仍然实现了1014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这一数据是否隐含了我国G DP 具有稳健的确定性增长趋势?回答或解释上述问题取决于:如何从我国的G DP 中分解出由于实际要素的增长等因素所引致的确定性增长趋势与随机冲击产生的随机趋势和周期。
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胀的随机冲击效应_欧阳志刚
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胀的随机冲击效应*欧阳志刚史焕平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经济背景,基于相关的经济理论,应用数据分解方法,从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分解出随机冲击效应,在此基础上,度量随机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短期与长期效应。
本文的结果表明:(1)样本期平均而言,我国遭遇的需求冲击为负,供给冲击为正;(2)需求冲击对产出具有短期正向/驼峰0效应,对通胀具有正向长期持久效应;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持久效应,对通胀具有负向持久效应;(3)美国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长的快速下滑是负向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联合作用的结果,价格水平的下跌则是负向需求冲击的结果,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复苏主要是需求冲击的贡献。
当前经济增长率中长期趋势成分还相对较低,复苏过程还不稳健。
关键词:需求冲击供给冲击金融危机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频繁遭遇重大随机冲击,如2003年的/非典0疫情,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猪肉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美国金融危机等。
这些随机冲击不同程度地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改变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由此而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分解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遭遇的随机性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伴随着每一轮的重大随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如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致使经济增长速度由2008年第二季度的1014%下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1%,消费价格指数同期由719%快速下滑至-016%。
因此,如何度量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效应?进一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紧缩)的大幅度波动,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快速下滑,主要是源于需求冲击还是供给冲击?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对于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我国的经济运行背景与数据特征,将经济增长率和通胀中的随机冲击分解为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进而基于分解的结果回答上述问题。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还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一个基本命题就是产出波动是由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导致的,其中产出的长期趋势波动由供给因素决定,但对产出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由供给冲击还是需求冲击所导致,则没有一致的结论。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波动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波动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作者:袁威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迅速增长的势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外部资金不断引入,我国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但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稳定也越来越多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严重制约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本文就对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波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有效地解决对策。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都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和变化。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也出现了一定变动,宏观经济的波动异常明显。
当今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经济的稳定,所以把握好宏观经济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因素(一)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我国的国际收支、资本以及金融顺差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在外汇储备上,外商的投资却逐渐减少。
虽然投机资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投机资本的流入日渐增多,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由于投机资本的流动一般与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过热,可以实施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若这时国际投机资本趁虚而入,使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大量增加,就会大大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而且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对稳定的汇率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二)汇率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会受到汇率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的经济以及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若汇率出现变化,我国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如果进行滞后的调节,就会导致我国的实际工资以及货币供给出现增加的情况,总体的需要也会随之增加。
当今世界是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美元汇率升值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元升值,人民币的汇率也会贬值,我国的进口成本就会有所增长,会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国民投资消费,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股票市场的影响
1 2 3
股票市场波动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股票市场波动加剧, 投资者信心下降,股票价格下跌。
行业影响
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周期性行业和金 融行业可能受到较大冲击,而科技、消费等非周 期性行业相对稳定。
跨境资本流动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引发跨境资本流出,对国 内股票市场造成压力。
资本流动波动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发达 国家资本流动出现波动,影响其 金融市场稳定。
贸易政策调整
为应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发达 国家可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影响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资源出口受阻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出口到中 国的渠道受阻,影响其资源出口收入。
外债偿付压力
通胀率。
货币政策的调整
面对通胀压力,政府可能采取紧 缩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从而抑制通胀。
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通胀压力可能导致消费者信心下 降,减少非必需品消费,从而对
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就业市场的影响
01
02
03
就业机会减少
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 业减少招聘或裁员,从而 减少就业机会。
劳动力市场调整
投资领域选择
在经济不确定性较大时,企业可能更倾向于保守 的投资领域,如低风险资产或稳定收益项目。
融资活动的影响
融资成本上升
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因为金融机构在不确 定性较高时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
融资难度加大
在经济不确定时期,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融资难度,如贷款审 批更加严格或融资额度受限。
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政府 可能加大劳动力市场改革 力度,推动劳动力流动和 就业结构调整。
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为了股市波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对股市的影响越发明显。
本文将从政策的变化、市场预期和投资者情绪等角度探讨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
1. 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市场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常常出乎市场的预期。
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经济环境和政策走向缺乏信心,进而引发股市的波动。
尤其是针对重要政策的突然发布或市场意外的政策调整,常常会引起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股市波动。
2. 市场预期对股市波动性的重要影响市场预期是影响股市波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常常使市场预期出现较大波动,市场参与者往往会因为对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而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从而导致股市的波动。
当市场预期向好的方向倾斜时,股市往往会表现出积极的波动性;而当市场预期变得悲观或不确定时,股市则会出现较大波动。
3.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投资者的情绪,从而对股市波动性产生影响。
投资者情绪是股市涨跌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当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投资者往往会表现出更为谨慎和观望的态度,市场情绪普遍较为低迷。
这种悲观情绪会引发股市的下跌,进而增加股市的波动性。
4. 降低不确定性的措施对股市波动性的缓解作用为了缓解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不确定性。
例如,加强政策沟通和透明度,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并与市场保持稳定的沟通渠道,可以减少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冲击。
此外,加强法制建设,形成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也是降低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政策的变化、市场预期的波动以及投资者情绪的变化,都是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重要因素。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它经历着周期性的波动。
这种波动被称为经济周期,它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经济周期的存在使得宏观经济面临着不确定性,这对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源于经济系统的内在复杂性。
经济活动涉及到众多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等。
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决策行为和预期,这些行为和预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这种复杂性使得经济走势难以准确预测,增加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
其次,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还源于外部冲击的存在。
外部冲击是指那些不可预测且难以控制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金融危机等。
这些冲击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打破原本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路径。
例如,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周期更加难以预测,增加了宏观经济管理的挑战。
此外,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还与信息不对称有关。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拥有不同的信息。
例如,企业可能拥有关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更多信息,而消费者则可能了解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周期的发展路径往往受到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的影响,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
面对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
首先,他们可以利用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来分析和预测经济走势。
经济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数据中发现规律和趋势。
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周期的发展。
其次,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它们可以通过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影响经济走势。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一、引言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与动荡性日益加大,各国政策调整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中国,在面对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政策的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定义与特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政府在制定与实施经济政策时,在信息有限、情况复杂、变化迅速的情况下,难以准确把握和预测其后果的状态。
其特征主要包括政策制定的变化性、幅度的不确定性以及后续执行的不可预见性。
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1. 投资者信心削弱: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投资者对未来的经济环境产生持观望态度,投资者往往只愿意承担较小的风险,使得市场需求不足。
2. 投资决策受限:在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下,企业往往对投资决策持观望态度,将投资资金保留在手中,导致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收缩,企业投资意愿降低。
3. 市场波动加剧: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引起市场情绪的波动,股市可能出现剧烈波动,造成投资者恐慌性卖出或恶性循环。
4. 长期资本市场发展难以维持: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长期投资者的退出,市场流动性受影响,长期资金难以持续流入,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策略1. 显著提升透明度:政府应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及时公布政策信息,明确市场方向,从而降低不确定性。
2. 加强监管: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稳定性,减少不确定性的传导效应。
3. 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当积极稳定其宏观经济政策,不频繁调整,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市场的预测性。
4.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多元化投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降低单一政策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5.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减少市场的波动性。
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摘要】汇率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经济的均衡来说,它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
随着我国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加上外汇储备及外贸顺差的不断扩大,人民币正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本文主要借助递归var模型,对neer(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发生变动时,对国内cpi(即消费者价格指数)、epi(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它的分类指数所产生的传递效应,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此同时,还对另外一些宏观经济冲击,对我国的物价水平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汇率存在的传递效应在我国未见有显著表现;当汇率发生变动的时候,对于epi以及它的分类指数所产生的影响,远远高于对cpi以及它的分类指数所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汇率的传递效应在各种行业中均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最终引起epi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冲击,而造成消cpi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则是实际需求的冲击。
【关键词】汇率;传递效应;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1.引言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因此,汇率对我国价格水平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充分进行考虑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来说,能引起国家物价水平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占主要作用的因素有:汇率传递、供给冲击及实际需求冲击等。
当我们对物价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时,可将上述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以便分析它们在物价发生变动时所起到的作用。
2.文献回顾及背景研究所谓汇率传递效应,它指的是汇率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能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使国内的价格发生改变。
而汇率传递效应其速度和程度,还将取决于以下因素:定价策略、市场结构、通货膨胀环境以及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所形成的比例等。
关于汇率传递效应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可大致将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讨论汇率变动将对进口商品的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类,讨论汇率变动将对进口商品的价格造成怎样的影响;第三类,讨论汇率传递效应将对我国的ppi及cpi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贸易冲击效应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_1978_2005
二
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在探讨国际贸易与经济波动的相互关系之前, 有必要对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梳 理。最早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分析的是乘数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 , 一国总出口额的改 变 , 可直接影响出口部门生产者的收入、 消费和投资支出 , 间接影响其他部门生产者的收入 , 进而对整个 经济产生影响。早在 1933年 , 哈罗德 ( H arrod) 就在凯恩斯基础上提出了 贸易乘数 ( trade mu lt ip lier) 理 论 ( K ennedy and T hirlw al,l 1979) , 认为出口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数倍, 产生贸易乘数效应。理论的推 导主要基于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恒等式: Y = C + I + G + (X - M ) = C + S + T + K r ( 1) 其中, C、 I、 G、 X、 M、 S、 K r分别代表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出口额、 进口额、 储蓄和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 转移支付。假设贸易条件恒定不变, 没有储蓄、 投资和政府行为, 则对外贸易保持均衡状态 , 出口等于进 口 , 即 X = M , M = M 0 + m Y, 其中 M 0为自主性进口, 与国民收入无关, 用借款或动用国际储备来实现。m 为边际进口倾向 , 是国民收入每变动 1 单位所引起的进口变动额 , 即 m = M / Y。因 X = M , 可得 Y = (X - M 0 ) /m, 由此得到出口贸易乘数 k = Y / X = 1 /m 。哈罗德贸易乘数理论表明 , 一国产出波动与出口变
= 0
( 4)
其中, Yt、 L t、 K t、 Z t分别代表产出、 劳动、 资本存量和随机性技术冲击, t代表时间期间。技术冲击按下 + Z t- 1 + ( 5) > 0 , 表示技术波动率可
试析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
试 析 美 联 储 新 一 轮 量 化 宽 松 货 币 政 策 对 中 国 宏 观 经 济 的 冲 击 效 应
■ 刘
▲
中长期来看 ,美国的经济迟早会步入
全面复苏阶段 , 美联 储也会逐步收 紧银根 ,
波 博士 ( 北京市社科 院外 国问题研 究所
北京
1 0 0 1 0 1 )
下, 于2 0 1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1 2月 1 3日推出第四轮量化
国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 0 — 0 . 2 5 %的历史
低位 ,而 中国的利率则维持在 2 . 2 5 %,出 现严重的利率差 ,国际资金会从利率低 的
国货币政策已经紧密的与世界经济保持高 度关联 ,中国的加息效应或将被 美国新一 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抵 减 ,致使 中国 宏观经济政策的预 期效 果无法充分发挥。 美国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 ,会 迫使
是 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和通货膨 胀预 期恶化的重要推手。此外如果实体 经济投 资效益长期追不上短期金融投 资的财 富效 应, 大量产 业资本会加速变成金融资本 , 导 致整个经济卷入到 “ 一个由投机 资金推动 的财 富创造活动 之 中” ,一旦 资产泡沫破 灭,很可能会导致 中国经济陷入一个长期
内容 摘 要 : 美 国 第 四 轮 量 化 宽 松 政 策 的 实施 ,导 致 大 量 资 本 经 由 贸 易顺 差
和 热 钱 两 条 途 径 进 入 中 国 ,加 剧 了 国
资本 的趋 利欲 望,形成 了恶性循环 ,从而 客观 上导致 了该 国基础货币( 外汇占款 ) 的 增加。对 于中国来说 ,量化宽松政策伴随 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 和国内利率 的不断 提高必将吸引大批 国际资本 以各种方式进
中国宏观杠杆率的现状、成因、化解与影响
文:恒大研究院任泽平浙江大学马家进导读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8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12月18-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总量、结构、现状、成因、趋势、化解及影响。
摘要1、从总量看,当前中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较高,主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杠杆率上升过快所致。
但自2016年中以来,中国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上升趋势明显放缓,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出现了显著下降。
这得益于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以及名义GDP增速的筑底回升。
在实体经济部门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占比最大,且其杠杆率一直明显高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
1)高储蓄率、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以及国有企业承担大量非市场化的社会公共职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2)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结构性扭曲是导致杠杆率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
国有企业、重工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拥有信贷优势,产能扩张缺乏约束,而这些部门又存在市场化出清困难,导致杠杆率易上难下。
3)近年的金融自由化催生影子银行和监管套利,资金空转推高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增加了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
2、从分部门看,前期改革迟缓、金融自由化和货币过度宽松推高结构性杠杆,近年供改推进、监管趋严和货币中性降杠杆初见成效。
1)非金融企业部门:传统国企杠杆风险过高,供给侧改革后有所缓解。
中国宏观杠杆率高企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部门。
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63.4%,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与经济波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往往带来经济波动。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
经济环境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因素。
例如,国际形势的变化、贸易摩擦的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等都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带来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得被政策影响的企业和个人难以得出明确的经济预期,进而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还来自于政策制定者的决策。
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因素、利益因素、经济学理论等。
不同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有不同的政策偏好和理论倾向,这导致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例如,一国政府在面临通货膨胀的时候,可以选择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可以选择扩张性货币政策。
而政策制定者在选择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通胀压力、经济增长、就业状况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政策制定者的决策也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还来自于市场的反应。
市场参与者对于政策的预期和反应往往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和经济的波动程度。
如果市场对于政策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分歧,将导致市场的波动性增加。
例如,政府宣布将采取一项新的财政刺激政策,一些投资者可能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好机会,而其他投资者可能担心这将加剧通胀压力。
这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差异将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导致经济的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不确定性会增加经济波动,而经济波动又会进一步增加不确定性。
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市场的预期可能出现误差,导致政府的刺激政策产生的效果不如预期。
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外部冲击
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外部冲击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外部冲击。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波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探讨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声浪逐渐高涨,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美中贸易摩擦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美国政府多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出口受阻,对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压力。
此外,英国脱欧、印度提高关税等因素也增加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面对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应对。
首先,中国应加强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合作,扩大贸易多元化,降低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依赖性。
其次,中国可以通过建设自贸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等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
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进入,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以应对不确定性增加所带来的压力。
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波动除了贸易摩擦,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波动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外部冲击。
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系,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往往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包括中国。
例如,2013年的“泰国水灾”和2018年的“土耳其危机”,都曾对中国的经济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为了应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波动,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调控,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中国还可以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中国还可以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展开经济合作,降低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依赖性,减少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外部冲击。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政策不确定性的非线性宏观经济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_张玉鹏
赖 于经 济状 态 根 据
线 性 模 型 的不 足
Ba k e r
等
(
20 1 3
)
构 建 的 政 策不确 定 性指 数 相 比 于 经济 繁 荣 时 期 世 界 各 主要
, ,
国 家 的 政策 不确 定性 在经 济低迷 时期 尤 其 是 美 国 次贷 危 机 之 后
(
,
)
上 升至 非 常 高 的 水 平
T VA R
模 型 计算 较 为 简 单 且 无 须 采 用 经 济 衰 退 久期 数 据 我 国 尚 无 这 方 面 的 可 靠
(
; ,
数 据 来 校准
)
ST VA R
模型 中 的 平 滑 参数 其 二
。
N〇 d a r
i
(
2 01 4
)
没 有 实 证 考察 政 策 不 确 定 性 影 响 宏
,
所 产 生 的 政策 不 确 定 性 具有 好 与 坏 之 分 变 量 的 负 向 冲 击效 应
“
”
“
”
?
。
本 文 发 现 在 经 济 低 迷 时 期 中 国 政 策 调 整 过程 中 所
,
引 致 的 政 策 不 确 定 性 会 对宏 观 经 济 产 生 正 面 影 响
。
而现 有 文献 只 发 现 了 政 策不 确 定性 对 宏 观 经 济
,
i
〇
-
R am
i
20 1 2
①发
现政 策 不 确
定 性会 对 宏 观 经 济 产 生 显 著 的 负 面 影 响
应
。
。
然 而 这 两 种 方法 忽 略 了 政策 不 确 定 性 的状态 依存效
我国宏观经济货币冲击和实际冲击的SVAR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货币冲击和实际冲击的SVAR分析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为了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冲击源的问题,并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识别了四种不同的冲击源,即货币供给冲击、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和消费冲击。
结果表明:货币冲击对一般价格水平具有长期影响,而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但是货币冲击并非造成价格水平波动的支配力量,政府支出冲击才是。
货币冲击对产出水平只具有短期影响。
实际冲击中的技术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率为91%左右,是产出波动的决定性力量,同时政府支出冲击和消费冲击还对价格水平存在长期的正面影响?关键词:冲击经济波动SVAR研究概述据统计,2012-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7.7%、7.7%、7.3%、6.9%,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攻坚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GDP增速只有三次连续2-3年低于8%,现在是第四次出现。
所以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什么才是导致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冲击还是实际冲击?厘清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冲击和实际冲击的机制和效果,能够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选择提供指引。
西方经济学者很早就对货币冲击与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Mellander等(1992)用持续的供给冲击来解释国内总产值的波动,Rogers(1999)指出货币冲击对真实汇率波动的影响,Kim,Roubini(2008)用美国数据对比分析了财政冲击和产出冲击的效果。
我国学者运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对于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冲击根源问题尚未达成一致认识。
我国的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李雪、简泽(2007)提出实际冲击对产出的作用不同于货币冲击的短期作用,存在持久的影响。
刘金全(2009)提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是实际产出波动的来源,但供给冲击对实际产出波动率没有显著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明兴内容简介:1995年以来,大陆的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及存货增额、私人的货币资产的增长率均趋于下降,而实际GDP的增长率则从1994年就已经开场逐步下滑。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价格水平的下滑,1998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的同比增长率为-2.6%,而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为-0.8%。
到1999年,价格总水平下跌速度渐趋放慢并保持在一个很窄的空间之内。
例如,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的波动*围在上半年为-2.8%至-3.5%,而下半年缩小为-2.6%至-2.8%。
在价格出现萎缩的同时,信贷和总需求也持续疲软。
如何理解93年和94年的经济高涨,和98年及99年的经济衰退呢.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源到底是来自于供应面的冲击,还是来自于需求面的冲击呢.冲击的“噪声源〞又何在呢.显然,制订政策的关键在于能够清晰地理解经济系统变动的机制,并明确各种因素对经济衰退产生影响的程度,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一、中国宏观波动的假设干特征我们首先来简要分析一下,近几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些根本特征。
无疑,近两年来总供求水平的下降是非常显然的。
1998年,总需求的增长率仅为6.2%,是1977年来最低年度增长记录。
用GDP增长的指数对数模型可以算出中国GDP 的年均增长率为9.5%,而1998年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只有7.8%,与之相比少了1.7个百分点。
1999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增长速度继续放缓,上半年的总需求也仅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
1999年GDP年均增长率为7.1%,情况比1998年更加严重1。
以下,我们分别从消费、投资、货币供应以及价格波动等四个方面进展讨论,表1的数据给出了一些必要的描述。
1.投资与消费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率约为60%,固定资产投资约占GDP的30%,而存货投资在GDP的所占的比例一般小于10%2。
消费的变化是比较平稳定的,增长趋势下降的幅度也很小。
当前中国经济失衡的特点与宏观政策的效应
当前中国经济失衡的特点与宏观政策的效应2012年09月27日10:16 来源:《学术月刊》2012年3期作者:刘伟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内容提要】中国经济增长失衡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既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同时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增速放缓的威胁。
虽然通胀绝对水平并不突出,但由于其成因复杂,使相应的宏观政策的有效性遇到了严重挑战;虽然增长率并不低,但由于需求疲软,特别是导致需求不足的结构原因深刻,使持续均衡的增长面临严重困扰。
针对这种失衡的复杂性,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1)总量政策从强调首要目标向突出各目标间的均衡转变;(2)财政政策从突出扩张效应向更为兼顾风险转变;(3)货币政策从突出反通胀向兼顾增长转变;(4)货币与财政政策从“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向逐渐缩小反方向程度转变;(5)汇率政策从强调国际收支目标向首先服从国内宏观经济根本目标转变。
当然,要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宏观调控方式上要推动总量与结构、需求与供给、货币与财政、中央与地方各方面的协调,而这种宏观调控各方面的协调只有依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才真正具有体制基础。
【关键词】经济失衡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方式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三十多年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
预计到201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有可能达到45万亿元左右,按不变价格计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20多倍;人均GDP水平有望达到32000元左右,按不变价格计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16倍以上。
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中国经济从低收入贫困状态成长为接近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
但其间宏观经济失衡也几经变化:第一阶段是1978—1988年,失衡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1984年、1988年,连续发生两次严重通胀,1988年,通胀率高达18.8%;第二阶段是1989—1991年,失衡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三阶段是1992—1998年,失衡的主要特点是需求扩张,特别是投资扩张,1994年通胀率高达24.1%;第四阶段是1999—2002年,失衡的主要特点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指数连续出现负数;第五阶段是2003—2007年,失衡的主要特点是投资领域需求过热,消费领域需求疲软,经济增长年均达到10%以上的同时,投资和消费领域出现了反方向失衡;第六阶段是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失衡的主要特点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内需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口增速放缓,2009年出口增长更是跌为-16%;第七阶段是2010年(下半年)至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我国经济不稳定性及其对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分析
我国经济不稳定性及其对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不稳定性问题愈加突出。
经济不稳定性表现为宏观经济波动,其中包括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
这些波动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也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了挑战。
经济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是对称的。
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对经济的不同部门和行业造成的冲击不同。
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宏观经济的波动效应在具体行业或个体方面的显示不同。
首先,经济衰退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由于消费需求下降,企业生产也随之减少,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的税收和利润下降。
同时,经济衰退也会导致资本市场下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但是,不同行业所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对于制造业、原材料行业,以及建筑业等涉及实物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冲击是最为严重的。
此类行业经济活动的投入期和产出期往往较长,其产品价格也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
而金融、科技和服务业等行业,由于其产品市场会更加具有理性和弹性,所以对经济衰退的冲击比实物生产行业要小。
其次,通货膨胀也会对宏观经济带来不对称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推升价格上涨,助长泡沫从而加剧经济风险。
但是,不同行业面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
对于原材料和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通货膨胀对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以及产成品价格的影响是最大的。
在此种状况下,这些行业在成本管理上需要更有行动方案。
而对于金融、科技和服务业等行业,尽管通货膨胀也会使他们受到影响,但由于产品价格、利润的涨幅率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其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不如实物生产行业高。
再者,汇率波动也会对宏观经济造成波及范围较广的冲击。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波动显得尤为突出。
汇率波动对于我国的实物生产和服务型行业均有影响,但会成倍地影响那些直接进口原材料,外汇贸易或跨境投资的实物生产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 a数量经济研究中心;b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提取大量宏观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成分,合成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EU) 指标,运用 TVP-VAR-SV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 宏观经济 不 确 定 性 具 有 反 周 期 性 特 征, 其 高 不 确 定 性 时 期 主 要 体 现 在 1997年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后 期 (1998Q4—1991Q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8Q1—2009Q1) 以及 2015—2016年经济下行 (2015Q3— 2017Q1) 三个时期。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时变冲击效应,且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利率、 CPI和 GDP产生了负向冲击效应,引起利率、CPI和 GDP的下降,这与 “不确定性是经济衰退的重要驱 动因素” 的观点相一致。
对于经济不确定性的研究,学者们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并且对于不确定性冲击的经济效应并未 取得一致性的研究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不确定性是经济衰退的重要驱动因素,它通过 “实物期权效 应” 和 “预防性储蓄效应” 分别抑制投资和消费进而抑制实际经济活动[1-4]。一部分学者认为,不确定 性通过 “增长期权效应” 和 “Oi-Hartman-Abel效应” 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正向影响[5-6]。还有一部分 学者认为,宏观不确定性上升仅仅是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反应,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是内生的[7-8]。
第 21卷 第 4期
2019年 7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双月刊) JournalofCapital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
DOI: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904002
Vol21,No4 Jul2019
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时变冲击效应
关键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实物期权效应;预防储蓄效应;时变冲击效应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19)04-0012-1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例如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英国脱欧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世界经济不确定水平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经 济不确定性问题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卡里尔 -斯沃洛和塞斯佩德斯 (Carriere-Swallow& Cespedes,2013) 认为,在遭受突发性外生冲击 时,新兴经济体投资和消费的降幅比发达经济体投资和消费的降幅更大,且突发性外生冲击对新兴经济 体投资和消费的不利影响更为持久,从而使得新兴经济体经济恢复的时间和过程更长[2]。新兴经济体工 业基础较弱,且主要承接的是相对比较单一且易于波动的国际转移产业,加之受自身经济发展和改革困 境等国内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致使不确定性冲击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较发达经济体更大。
关于不确定性冲击的经济效应,国外学者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20]。在 国内,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围绕着贝克等 (Bakeretal,2016)[20]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展开的,例如 才国伟等 (2018)、郝威亚等 (2018) 以及王朝阳等 (2018) 从公司层面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 投融资行为、创新行为以及资本结构的影响[21-23];夏婷和闻岳春 (2018) 以及雷立坤等 (2018) 从金融 层面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波动的联动性及其溢出效应 ; [24-25] 田磊和林建浩 (2016)、许志伟 和王文甫 (2018) 从宏观层面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26-27]。然而,经济政策不 确定性并不等同于经济不确定性,它只是引起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因素之一。国外学者对宏观经济不确 定性的研究较多,就整个国内研究情况而言,对于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还比较 缺乏。
二、文献述评
学者们度量经济不确定性的方式虽然各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采用经济金融指标的波动 率来衡量,例如国外有学者采用恐慌指数 (VIX) 来衡量不确定性[1,9-10];国内有学者分别采用工业增加 值、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和 GDP等经济变量的波动率来加以衡量[11-13],也有学者采用股票波动率来直接度 量[14]。二是采用经济金融指标的横截面离散度来衡量,例如有学者采用横截面离散度来加以衡量 。 [15-16] 此外,有学者直接采用 EPU指数来衡量中国经济不确定性[17]。然而,无论是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率,或 是股票市场波动率,还是 EPU指数,都仅能捕捉经济金融某一方面的特征,难以反映宏观经济的整体情 况。就股市波动率而言,非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投资者投资情绪和风险规避倾向同样会引起股 市波动;况且,股市波动率不仅包含投资者的未预期因素,还包含投资者的预期因素,这些预期因素并 不属于不确定性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经济决策者或者投资者而言,相较于经济金融系统自身的 变化程度,经济金融的可预测性或者说不确定性程度更为重要 。 [18]
1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双月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9年第 4期
策频繁调整引致的政策不确定性和面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等因素势必直接或间接地增 加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进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研究经济不确定性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对于把握宏观经济变化形势,制定和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宏观经济剧烈波动 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国内经济政
收稿日期:2019-02-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着眼构建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18VSJ018) 作者简介:金春雨 (1965—),女,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园 (1989—),男,吉林大学商学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