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考辨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齐国以姜太公为代表,注重功利和革新;鲁国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伦理和传统。
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尚功利与重伦理:齐鲁文化既有尚功利的倾向,也有重伦理的特点。
齐国的尚功利表现在追求实际利益,重视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鲁国的重伦理则强调道德、礼义的重要性,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尚自然与重人文:齐鲁文化既有尚自然的倾向,也有重人文的特点。
齐国的尚自然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鲁国的重人文则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三、齐鲁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为了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
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齐鲁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齐鲁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国考齐鲁地域文化——判断题
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著居民是( B )A、沂源人B、东夷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2.继黄帝之后,担任夷夏部落联盟的盟主的是( A )A、颛顼B、帝喾C、蚩尤D、尧3.齐景公时期,曾入鲁问礼的一位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是( D )A、管仲B、鲍叔C、宁戚D、晏婴4.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 B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5.“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 D )A、《管子》B、《墨子》C、《论语》D、《公羊传》6.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时的国君是( B )A、齐威王B、齐桓公C、齐景公D、齐宣王7.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B )A、非攻B、兼爱C、节用D、尚贤8.孟子的政治理想是( A )A、王道B、霸道C、中庸D、法制9.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
吴王拜孙武为主将,率军与楚军进行决战的地点是( C )A、汉水B、姑苏C、柏举D、涢水10.在抗倭战斗中,戚继光根据当地丘陵众多、河渠纵横的情况,创立了在战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C )A、“八阵图”B、“连环阵”C、“鸳鸯阵”D、“唱筹量沙”11.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有名有姓的科学家是(B)A、墨子B、鲁班C、神农D、扁鹊12.杀害春秋战国之际著名医学家扁鹊的是( C )A、蔡桓公B、赵简子C、秦武王D、秦穆公13.刘徽撰《九章算术注》,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 A )A、“割圆术”B、“齐同术”C、“今有术”D、“图验法”14.我国第一部完整保存至今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是( B )A、《氾胜之书》B、《齐民要术》C、《四民月令》D、《陶朱公养鱼经》15.“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两句词见于李清照的词作( D )A、《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B、《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C、《声声慢》“寻寻觅觅”D、《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16.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将全剧人物分为三类( B )A、四部B、五部C、三部D、六部17.王子服这个人物形象见于《聊斋志异》中的( B )A、《席方平》B、《婴宁》C、《小翠》D、《青凤》18.王羲之最喜爱、最常用也最能表现晋人风流潇散的韵致的书体是( D )A、楷书B、篆书C、行书D、草书19.颜真卿早期(五十岁之前)楷书代表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立碑的是( A )A、《多宝塔感应碑》B、《大字麻姑仙坛记》C、《颜氏家庙碑》D、《颜勤礼碑》20.现存的唯一一幅得到认可的李成的真迹是(B)A、《寒林平野图》B、《读碑窠石图》C、《秋岭遥山图》D、《冬景遥山图》21.龙山文化的发源地龙山镇城子崖属于今天山东省的( C )A、泰安市B、青州市C、章丘区 D 、寿光市2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修筑长城的诸侯国是( A )A、齐国B、秦国C、赵国D、宋国23.山东地区北朝摩崖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是(C)A、泰山摩崖石刻B、莱州云峰山摩崖石刻C、邹城摩崖石刻D、新泰摩崖石刻24.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叫(C)A、孔府B、孔庙C、孔林D、孔坟25.天贶殿位于(A)A、岱庙内B、泰山南天门边C、泰山十八盘旁D、泰山玉皇顶上26.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是( D )A、宗法制度B、礼仪制度C、社会制度D、婚姻制度27.在齐鲁岁时民俗中,占据首要位置的节日是( D )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D、春节28.八仙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相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 B )A、《八仙出处东游记》B、《太平广记》C、《灵芝篇》D、《法苑珠林》29.被视作化妆扬琴的开端,奠定了吕剧发展的雏形,在吕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一个剧目是(D )A、《兰瑞莲打水》B、《王汉喜借年》C、《小寡妇上坟》D、《王小赶脚》30.山东快书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基本句式为(B )A、六字句B、七字句C、八字句D、五字句31.最初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是(B)A、夏朝B、周朝C、商朝 D 、秦朝32.齐桓公时期的一位著名宰相是( A )A、管仲B、晏婴C、周公D、吕不韦33.道家的创始人是()A、老子B、庄子C、墨子D、孟子34.孔子著名的弟子有(C)A、300人B、3000人C、72人D、32人35.墨子从其“兼爱”的立场引申出来的一个观点是(A)A、“非攻”B、“尚贤”C、“非命”D、“尚同”36.提倡“大丈夫”精神的一位先秦思想家是( D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孟子37.“大九州说”的创始人是( B )A、孙武B、邹衍C、墨翟D、荀况38.“隆中对”中,诸葛亮建议刘备首先要占领的地方是( B )A、洛阳B、荆州C、益州D、长沙39.鲁班的发明很多,被誉之为(D)A、神人B、仙人C、妙人D、巧人40.山东快书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基本句式为( B )A、六字句B、七字句C、八字句D、五字句41.《元嘉历》的创立者是(B)A、徐广B、何承天C、张衡D、虞喜42.《齐民要术》一书总计( A )A、92篇B、90篇C、10篇D、52篇43.“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浅谈齐鲁文化
引言概述: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为中心,涵盖了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包括山东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内容: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
1.山东的地理及历史位置
2.山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3.山东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齐鲁文化的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2.齐鲁文化对人性的思考与体悟
3.齐鲁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
三、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齐鲁文化的书法艺术
2.山东民间文艺及曲艺形式
3.齐鲁建筑艺术的特点
四、齐鲁文化的民俗风情
1.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2.山东民间舞蹈及音乐艺术
3.齐鲁地区的传统美食与饮食文化
五、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挑战
1.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2.面临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3.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总结: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齐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齐鲁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齐鲁文化是指在山东省齐鲁地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次调研将重点探讨齐鲁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齐鲁文化的起源齐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山东地区的先民已具备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鲁地区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并兴起了多个小国。
此后,齐、鲁两个大国的崛起对齐鲁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齐桓公和孔子等伟人的影响下,齐鲁文化开始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三、齐鲁文化的特点1. 尚武精神:齐国和鲁国是军事强国,齐国有“齐桓公是狙彝、威烈之后”之说,而鲁国有“鲁哀公之时,左右执戟者五十人”之称。
这种尚武精神贯穿了齐鲁地区的历史,使得齐鲁文化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战斗精神。
2. 儒家思想:鲁国孔子的诞生和活动,为齐鲁地区带来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传承。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道德和孝悌忠信,将这些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中,对齐鲁地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儒家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3. 才子文化:齐鲁地区孕育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如曲剧艺术家郑板桥、戏剧家梅兰芳等。
他们的艺术才能和文化造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地区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源地之一,陆游、柳宗元等文豪在这里诞生。
四、齐鲁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对古代社会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的孝悌观念激励人们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并引导着现代社会建立和谐家庭和亲情至上的价值观。
其次,齐鲁文化对品德修养的注重,培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劳动精神、诚信守法等优良道德品质。
再次,齐鲁文化注重教育,崇尚学问、尊重知识。
这一特点也给现代社会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齐鲁文化的鲁菜、孔庙等代表着齐鲁地区的独特风味和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符号和品牌对旅游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齐鲁文化试题及答案
齐鲁文化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齐鲁文化中的“齐”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国家?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答案:C2. 齐鲁文化中“鲁”的代表人物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齐鲁文化的特点?A. 重视礼教B. 崇尚武力C. 强调道德D. 重视教育答案:B4. 齐鲁文化中,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其核心是什么?A. 忠诚B. 礼仪C. 仁爱D. 智慧答案:C5. 齐鲁文化中,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什么?A. 人性本恶B. 人性本善C. 人性无善恶D. 人性本自私答案:B6. 齐鲁文化在历史上对哪些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A. 政治B. 经济C. 文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以下哪个不是齐鲁文化中的著名建筑?A. 泰山B. 孔庙C. 长城D. 孟庙答案:C8. 齐鲁文化中,孔子的学说被称为什么?A. 儒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法家学说D. 墨家学说答案:A9. 齐鲁文化中,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主要强调了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法律至上D. 道德至上答案:B10. 齐鲁文化中,孔子的“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齐鲁文化中,以下哪些是孔子的弟子?A. 颜回B. 子路C. 子贡D. 墨子答案:ABC2. 齐鲁文化中,以下哪些是孔子的主要思想?A. 仁B. 礼C. 智D. 信答案:ABCD3. 齐鲁文化中,以下哪些是齐鲁地区的传统艺术?A. 京剧B. 鲁绣C. 皮影戏D. 泰山石敢当答案:BCD4. 齐鲁文化中,以下哪些是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A. 春节B. 清明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ABCD5. 齐鲁文化中,以下哪些是齐鲁地区的传统美食?A. 鲁菜B. 川菜C. 煎饼D. 鲁面答案:A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齐鲁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齐鲁文化概述
鲁国
武王姬发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地。由于当时天下初定,周 公旦留在王室辅佐周成王,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封,成为了 鲁国的第一任君主。
“鲁”名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周公旦最早受封于河南鲁山一带。伯禽在平 叛鲁地部族叛乱的同时,其势力也开始由西向东发展,渐 渐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大片土地。不久,伯禽由鲁山迁 往曲阜。随后的鲁国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齐鲁文化概述
2.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齐鲁文化的形成
齐国 早在殷商之时,临淄一代就被称为“齐”。西周初年,姜
太公受封于齐地,都成设立在营丘,建立齐国。 “齐”名的来历 1.天齐渊。“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
言如天之腹齐也。”《齐记》 2.“齐与小麦种植业的关系。 3.“齐”字与弓箭和东夷人崇尚武术的习俗有关。
鲁文化的特性: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鲁人 皆以儒教。”
孔子及儒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 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创始人。
儒学思想核心:道德教化、“仁”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 悌。
其他:子思、孟子、荀子等
孙子 以正义的战争止不义之战
墨家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发愤忘食,乐以忘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 善养“浩然正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管仲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四.“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在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之长 形成的具有兼容性的文化形态。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文化重心的南移,仍哺育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辛弃疾、 李清照、蒲松龄、戚继光、傅斯年、丘处机等
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汇集(开卷)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汇集(开卷)特别说明:答案仅供参考,请以教材为准一、填空(每空1分,1—17小题为2011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田野考古发现说明,在山东地区存在着后李文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考古谱系,它们的居民应当是同一个民族,即山东地区的土著民族。
2、在用人政策上,齐国遵循“尊贤尚功”,鲁国则遵循(“尊尊而亲亲”)。
3、齐国威、宣之际,(稷下)学宫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孟子和荀子都曾来到这里。
4、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5、(“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影响最大的主张。
6、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作战指导原则。
7、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孔庙东侧,是孔子后世嫡系子孙居住的府第。
8、(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
9、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
10、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11、(《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是古代劳动人民和数学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运用数学知识的结晶。
1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规模宏大、丰富多彩的(农业)科学专著。
13、李清照的词作,无论内容还是风格,以(靖康)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4、《桃花扇》(四十)出,分上下两本。
剧本借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王朝的覆灭历史。
15、端午节的特色饮食是吃(粽子),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
16、在改革整理传统曲目的基础上,1951年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决定将作家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成吕剧,实验用戏曲形式表现现实生活。
17、很多人把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1—10小题为2011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孟子认为士君子修身的关键是(A)。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的时期,不仅社会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制向莫待制的转变,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支流。
齐鲁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是齐鲁地区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齐鲁地区位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心,是中原、华北地区和东海之间的过渡地带。
同时,齐鲁地区还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这使得齐鲁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外界相对独立。
齐鲁文化是勤劳、务实、善良、朴实的典型代表。
这种文化传统最早见于孔子,孔子的思想主张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礼仪等。
孔子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思潮,形成了齐鲁文化在文化、教育、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二、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楚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
楚国地处江南,南北交通便利,位于南北两种文化的交界处,因此楚文化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产物。
楚文化凸显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楚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自足自信,具有强烈的地方意识。
楚国国君重视民生和农业生产,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这使得楚国文化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富强的特点。
此外,楚文化还重视威武和豪迈,有着“俊才逐鹿的精神”。
三、魏晋文化魏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战火洗礼下逐步成长起来的。
魏晋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魏晋文化以洒脱、超脱、消极和浪漫等为基本特征,在文学、艺术、思想、哲学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特色。
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取道于乱世中的日夜忧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它的艺术、哲学和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齐鲁文化名人公基考点(整理版)
- 孔子、孟子、墨子、孙子、孙膑、吴起都是山东人。
- 先秦时期兵家始祖—姜太公(“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姜太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著有《六韬》《阴符令录》《金匮》等著名兵书、被称为我国兵学之鼻祖。
唐代被尊封为“武成王”“武圣”。
)治国贤相—管仲(辅佐齐恒公成为春秋霸主、法家先驱,提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以人为本、尊王攘夷。
苏洵的《辩奸论》中所云:“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谏臣贤相—晏子(晏子使楚、南橘北枳)儒家至圣—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兵家至圣—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史坛巨匠—左丘明(左传、国语,编年体史书,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工匠始祖—鲁班(鲁班尺、鲁班经、有眼不识泰山、云梯、打井)墨学始祖—墨子(上无君子之姿,下无耕农之难,注重实践、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木工与鲁班齐名、小孔成像实验、初始受孔子儒学熏陶,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儒家述圣—子思(述圣、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和之道、至诚之道、思辨精神、合外内之道)比肩孙武—吴起医家之祖—扁鹊(医祖、扁鹊换心、起死回生、)稷下辩士—淳于髡(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
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极其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儒家亚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指出仁政一说、性善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鬼谷高足—孙膑(田忌赛马、桂陵马陵之战,提出强兵必先富国)出世哲人—庄子(漆园吏,继承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齐鲁文化问答答案
三、简要解释下列名词(每词5分,共10分)1、东夷文化:在今山东地区存在着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亠化这一考古文化谱系,这一系列地区的居民应当是一个民族,即山东地区的土著民族,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系列文化属于东夷文化2、“五德终始说”:又称"五德转移"。
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
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
可见阴阳家其要)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3、王道:指的就是一种远离邪恶、崇尚公平、以正直无私为原则的政治形态。
4、元嘉历: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天文学家。
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
生于东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
他博学多才﹐曾在南北朝时的宋朝任著作佐郎和太子率更令等官职。
他继承了舅父徐广四十余年对日月五星的观测记录和研究资料﹐又继续观测研究了四十余年,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创《元嘉历》5、“后七子”:是一个比较严密的文学宗派,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
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
后又增谢榛、吴国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后七子”了6、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齐鲁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齐鲁师范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战国时期,齐文化、鲁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远古时期三大集团中,分布于东海沿海地区的是:()A:苗蛮集团B:东夷集团C:华夏集团D:其余选项均不是答案:B2.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A:后李文化B:龙山文化C:岳石文化D:大汶口文化答案:A3.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是:()A:岳石文化B:大汶口文化C:其余选项均错D:仰韶文化答案:C4.薄胎黑陶高柄杯(蛋壳陶杯)是()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A:北辛文化B:良渚文化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答案:C5.东夷文化主要指的是远古时期东夷各部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A:对B:错答案:A6.后李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作陶器。
()A:对B:错答案:B7.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开始崛起。
()A:对B:错答案:A8.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文化达到了最为繁盛的阶段。
()A:对B:错答案:A9.龙山文化时期尚未发现铜器,仍然属于新石器时代。
()A:对B:错答案:B10.岳石文化以后,东夷文化仍然存在,并且一直势力强盛,与中原文化相对峙。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曲阜自西周初鲁国建立到公元前249年鲁国灭亡,一直是鲁国的都城所在地。
()A:对B:错答案:A2.曲阜鲁国故城发现了属于当地原居民和属于周人的两种墓葬。
()A:错B:对答案:B3.临淄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A:错B:对答案:B4.临淄地区发现的“四王冢”和“二王冢”是西汉时期汉王的墓葬。
()A:错B:对答案:A5.曲阜鲁国故城和临淄齐国故城均未发现排水设施。
()A:错B:对答案:A6.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型墓葬一般都有各种防盗措施。
()A:对B:错答案:A7.汉代的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葬。
()A:错B:对答案:B8.汉代的“黄肠题凑”墓是一般规模不是很大,等级也不太高。
齐鲁文化
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鲁成为当时的大国,其控制范围基本囊括了汶河流域和泗河的中上游地区。
2、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沂源猿人。
3、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尚,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
4、鲁国的首都是曲阜。
5、在政治上,齐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鲁国采取了“革其俗,革其礼”的政策。
6、在用人上,齐国遵循“尊贤尚功”,鲁国遵循“尊尊而亲亲”。
7、齐国威、宣之际,稷下学宫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在儒学中卓有影响的孟子和荀子都曾来到这里。
8、在战国时期,黄老之学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处于江汉流域的楚国,这里是道家学派的原生地;一是齐国的稷下,是道家学派在北方的代表。
9、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10、东汉后期,出现了道教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太平经》。
11、孔子的思想、言论、行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12、“礼”是调谐、稳定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制度,人的真挚情感是其根本。
13、“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影响最大的主张。
14、孟子首先要完成的使命是确立对人的信心。
为此他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
这也是孟子儒学的理论基石。
15、孟子承担起的一个重要政治使命是重新确立社会统治的秩序,也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
16、邹衍,也作驺衍,战国末期思想家,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人物,齐国人。
17、五德终始学说的可操作性体现在邹衍为统治者设计的一套“以德配天”的制度上。
18、如果说“五德终始说”体现的是邹衍的时间观念,那么“大九州说”则体现了他的空间观念。
19、姜尚封齐后,定都营丘。
20、姜太公除了拥有赫赫战功外,还有军事著作《六韬》流传于世。
21、司马穰苴“以仁为本为本”的战争观,实际上是从政治的角度来把握军事,比一般军事战术理论更高出一筹。
22、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作战指导原则。
23、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赵国苦战一年,支撑不住,向齐国求救。
齐鲁文化论述题
齐鲁文化论述题摘要:一、齐鲁文化的概述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齐鲁文化的特点四、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传承正文:一、齐鲁文化的概述齐鲁文化,又称鲁文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齐鲁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东夷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北辛文化,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在西周时期,齐鲁地区分别建立了齐国和鲁国,两国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齐鲁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管仲等,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融入了统一的中华文化,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地域特色。
唐宋时期,齐鲁文化再次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诗词、书画、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时期,齐鲁文化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也日益扩大。
三、齐鲁文化的特点齐鲁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儒家学说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都诞生在齐鲁地区。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孝道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重视教育。
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孔子创立的私学和后来的官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尊重历史和传统。
齐鲁文化注重历史的研究和传承,尊重传统,这使得齐鲁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传承齐鲁文化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儒家学说、教育和艺术等领域。
同时,齐鲁文化还对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齐鲁文化的研究
齐鲁文化的研究(电信学院)一.齐鲁文化简述齐鲁文化,又称海岱文化,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山东省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江苏省北部、辽东半岛,基本上与胶辽官话区以及山东省内的冀鲁官话区相符,向西以大运河与中原文化为界,向南与江淮官话区的江淮文化相邻。
齐鲁文化可细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
齐鲁文化准确的来讲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即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融。
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齐国和鲁国基本以泰山为界限,齐国在泰山以北,鲁国在泰山以南。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文化和鲁文化说到齐鲁,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山东,的确,齐鲁是山东的别称。
但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齐,鲁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
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
姬姓,侯爵。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齐鲁两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起了无可比肩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1.齐文化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其疆域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小国接界,北和燕接界,西和赵、卫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
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功臣们派发到各地去做诸侯。
姜太公即吕尚,得到了封地齐国,这标志着齐国的产生。
齐国的存在时间非常长,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一直持续到前221年。
齐国在诸侯国中有很高的地位,在齐桓公时,齐国的霸业达到顶峰。
齐鲁文化的艺术风格
齐鲁文化的艺术风格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个分支,而其中的艺术风格更是被世人所赞誉的。
齐鲁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汇之地,其艺术形式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
本文将就齐鲁文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其独有之处。
一、齐鲁文化背景齐鲁文化的源头实际上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在历史的漫长河流中承载着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齐鲁地区,曾兴起了不少贵族和周王朝,于此形成的古代文化,充斥着神秘、传奇和厚重的浓厚色彩,更是为齐鲁文化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二、齐鲁文化特点1.艺术极具表现力的特征艺术作品是齐鲁文化的鸿篇巨制,其表现手法无疑可以形容为极具表现力的特征。
在齐鲁文化的艺术世界中,以宋代泰山画派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处处显现极富象征意味、极具中国艺术的精髓特性。
泰山画派具有强烈地韵味与灵气,洋溢着神秘而又甘甜的气息,其作品以山岩、树木、水波等为素材,形成了具象与写意的卓越技法。
泰山画派所做的画作,常常是以极富创意的线条取胜,丰富的十种笔法,恰好可以让笔墨的韵味得以流畅而又完整地被呈现出来。
2.艺术的高尚文化内涵齐鲁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一种高尚、博学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宋代的泰山画派中,不仅勾勒出了山水之间传达的意境,也展现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泰山画中展现的石、林、云、水、风等自然元素,其实都属于宋代的文化符号,也代表了一种内在的情感和人性。
这种艺术表现的文化内涵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它不仅体现了泰山画派的独特性,也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独特及精神内涵。
3. 艺术的民间特性齐鲁文化中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高深、博雅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包含着热情、奔放的民间特性。
比如,泰山画派的作品多以这个地区的山水风光、人物故事和神祇传说为素材,笔墨富有浓郁的当地民情气息。
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民族风格,使得齐鲁文化的艺术作品更具有生命力,一举成为了中国的艺术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一期齐鲁文化考辨周立升 蔡德贵一、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今天属于山东省管辖的这块地方,素称齐鲁大地,也雅称“齐鲁之邦”。
这是由于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分属于齐国和鲁国管辖和统治。
齐国和鲁国都有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影响。
但由于鲁国产生过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而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所以,山东的简称被定名为“鲁”。
齐国和鲁国,因何而得名?从历史上一直到今天,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齐国之得名,源于本有齐地之旧称,“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
但齐地为何名为齐,汉代学者就有不同说法。
司马迁提出:齐之为齐,是由于齐都临淄附近有天齐渊之故。
他说: 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
其祀绝莫知其时。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
天齐渊水,居临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环丘云。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四曰阴主,祠三山。
五曰阳主,祠之罘。
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皆在齐北,并勃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
八曰四时主,祠琅邪。
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币杂异焉。
(《史记・封禅书》)由司马迁这里引发出来的,是齐为中央说。
《史记・集解》引苏林说“当天中央齐”,《尔雅・释言》说:殷、齐,中也;《书・吕刑》“天齐于民”马融注云:“齐,中也”;《列子・周穆王》说“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王筠之《说文释例》说:“齐国以天齐渊得名。
天齐者,如天之脐也”,段玉裁注《说文》:“脐,人脐也。
凡居中曰脐。
”凡此均是齐义中央说。
此其一。
许慎提出,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
段玉裁注说:“从二者,象地有高下也。
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似不齐而实齐,参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而齐也。
引伸为凡齐等之义,古假为脐字。
” 今人朱活认为齐之得名与种植小麦有关,临淄一带原为从事种植的齐族建立的北齐国,因而齐族的族徽应为小麦吐穗的形状,此即“齐”字。
此其二。
今人李步青等人提出,齐得名于“己”,“己在卜辞中除本形之外,有并书作“己己”的,还有并书作“己己己”的。
这是由于种族繁衍,按地区化成三种写法以示区别。
但由于周人读音与山东不同,所以就读“己”为“齐”了。
此其三。
今人王树明提出,查“齐”字之本义,应是三枚无箭或有箭的镞头之形,为远射兵具的摹画。
齐地为东夷人的居住地之中心,“夷”从字源学上来看,其义为弯弓、尚箭民族,以其善射为本部族的特长,所以《说文》释“夷”说“东方之人也,从1大,从弓。
”这样,该地也就以富有尚箭含义的“齐”字为名。
在有关齐地得名的各种说法中,王树明的说法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
有人论证说:《山海经・海内经》“少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少即少昊,是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
《说文・矢部》“古者夷牟初作矢”,夷牟即牟夷,是东夷族的一支。
善射的后羿,也是东夷族首领。
夷族的得名也源于弓矢,可见是善射的民族。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
所以,用三只箭头组成的象形字“齐”为一地名,是极有可能的。
齐国在春秋之时,是春秋五霸之一,且在五霸之中是强者。
在战国之时,齐国则一度居各国之首,且曾为两帝之一,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齐地有尚箭尚武的习惯有关。
正是先有了齐的族称,所以,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便以齐为国名。
开国君主吕尚,建都营丘(后称临淄)。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渐强,成为一大霸主。
后来,疆土进一步扩大到东部沿海地区,疆域十分广阔,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
春秋末年,田氏代姜,成为齐国新的统治者,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承认为侯。
田和之后,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开始称王,成为战国时七雄之一。
齐与秦曾长期对峙,分别称东帝、西帝。
到公元前284年,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终于在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
但秦汉以后,仍沿称此地为齐。
这正是齐之所以为齐的原因。
鲁之所以为鲁,也有几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族名。
朱活提出,鲁与当地的族称有关。
原来在渤海沿岸,有与商王族有血缘关系的鱼族存在,主要从事渔猎生活。
周初封齐燕时,住在渤海沿岸的鱼族不免沦为齐燕境内的“殷遗”。
不过,鱼族在商王朝未灭亡以前,就早有一支南下经山东半岛到达今曲阜境内,并且不再从事渔业,而是定居下来,从事农耕。
因为他们本是鱼族,所以仍称鱼,又因为他们建筑起城堡,于是在族徽下加一个城堡的象形“”字,表示鱼族建立起来的城邦,后来讹变为鲁。
朱活先生还从字源学上分析说,“鲁字和鱼字不仅其音同在模部,与旅字阴阳对转,而且它们原来就是一个字。
” 朱活先生批驳了鲁字是一筐鱼的说法,而肯定了鲁起源于鱼族。
朱活先生的说法,受到王恩田、何光岳等人的反对。
王恩田指出: 无论在古文字还是在文献中难能再举出鲁、鱼通假的例证。
卜辞中从鱼偏旁的鲁字甚多,但从不借为“”,金文中鲁字习见,也从不省作鱼。
岂但不能通假,而且古人禁忌鲁、鱼混用,否则即被视为讹误。
成语“鲁鱼豕亥”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尚不能得出鲁国得名于鱼族建立的城堡的结论。
王恩田虽然驳正了朱活的说法,但并未考定鲁最早的居地。
何光岳先生较详细地考证了鲁与地名的关系。
他认为,鲁国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国,早在夏代时业已在今甘肃天水市境内形成。
原为姓之鲁。
他根据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分为十二姓,推论其中有姓,而“姓之别,有阚、尹、蔡、光、鲁、雍、断、密须氏”。
姓之鲁为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
姓鲁人的一支,或于夏代初期已东迁至河南鲁山。
何光岳说: 鲁山在今鲁山县东十八里,附近汝水,有周公渡,汝水上游即鲁山之西有鲁公水、鲁公波,见于《水经注·汝水》 。
他援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南阳府汝州鲁山县条说:“鲁山,在县东北十八里,山高耸迥,出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一名露山。
”何光岳认为,周文王将鲁地封给他的孙子伯禽,从此,鲁地由姓之手转入姬姓之手。
但何光岳在《鲁国的来源和迁徙》一文中所勾勒的线索,不是十分明确的。
郭克煜等人在《鲁国史》中,同意鲁之得名与始封于鲁山有关。
他们说: 周公东征前,伯禽就被封于今河南鲁山一带。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2淮夷、徐戎亦并兴反。
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作《誓》。
……遂平徐戎,定鲁。
”《诗·宓宫》也说:“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这说明在管、蔡叛乱之前,也就是周公东征以前,成王已劝说周公建立鲁国,伯禽在今河南鲁山一带成为鲁国国君了。
郭克煜等人说,周初分封时,曲阜一带还被奄国占有。
伯禽封鲁后,代表周王室,担负起镇抚徐、奄、淮夷的使命。
鲁国的势力也由西向东逐步发展。
周公东征胜利后,周人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一些东方地区。
后来,在周公的决策之下,伯禽由鲁山迁往曲阜。
傅斯年所说“初命伯禽侯于鲁,继命鲁侯侯于东,文义显然。
如无迁移之事,何劳重复其辞?” 也说明了从鲁山往曲阜的迁移。
后来的鲁国,便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
到春秋时,国势渐衰。
春秋后期,鲁桓公后裔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崛起,执掌鲁国政权。
公元前562年,季孙氏开始专权。
战国时,鲁国成为小国,公元前256年为楚国所灭。
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一地区为鲁,其地域在泰山以南,汶、泗、沂、沭水流域。
由齐、鲁两国所控制的地区,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大部分,所以,山东便被雅称为“齐鲁之邦”,省称为鲁,大约是由于鲁曾出现过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之故。
但山东这一称谓在历史上是有变化的,因此,山东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山东,原是古地区名、路名。
早在春秋时期,由于晋国地据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建都平城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也沿用此称。
战国时代,因为秦据关中,所以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与当时流行的“关东”含义相同。
这时,山东一般泛指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于是,山东便成为广泛的地域名称。
后来,这一地域有所减少,秦时,在这里设置临淄、胶东、琅、济北、薛、东诸郡,汉代设置青州、兖州、徐州三刺史部。
唐代,这里属河南道,宋代,属京东路、河北路。
金改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此后,山东便成为政区,东路治所在益都,西路治所在东平府(今山东茬平)。
元时废山东东、西路,改属中书省。
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
二、齐文化、鲁文化、“齐、鲁文化”和齐鲁文化 “文化”是一个发展着的范畴,或者像冯天瑜先生所更具体地论述的,是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刻度展拓的概念。
“文化概念的演化,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定义变迁的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内容在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向着广延度和深刻度不倦地进军。
”而文化内容是与文化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一个民族或若干民族发展的文化,延续时间长、又没有中断,影响比较大,基础比较统一而稳固,色彩比较鲜明,能形成独立的体系,就叫做“文化体系”。
这样形成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不是哪一个人凭主观想象捏造出来的。
季先生认为,从世界范围来说,虽然世界文化五光十色、错综复杂,但总起来说,共有四个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
对这四大文化体系,并不能说哪一个体系比哪一个优越高明,应该反对那种民族自大狂,认为唯独自己是文化的创造者,是“天之骄子”,其他民族都是受惠者,因为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具体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有没有地域文化之别呢?是否就只有一个或一种统一的中华文化呢?远的且不去说,仅近几年来,在国内学者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研究热,说明即使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在一种文化体系之中,也还有地域之间的差别。
有关国内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一种是李学勤主张的七个文化圈说。
他的文化圈概念,接近于文化体系。
这七大文化圈是:中原文化圈,以周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到郑国、卫国,也就是战国时周和三晋所处的黄河中游一带。
北方文化圈,包括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及更北的方国部族,系原为营游牧生涯的少数民族所居,因受中原文化浸润而逐渐华夏化。
齐鲁文化圈,今山东省范围内,由齐、鲁和若干小诸3侯国构成,包括子姓的宋国和东夷各小国。
楚文化圈,长江中游的楚国是楚文化圈的中心。
楚之北的周朝封国,楚之南的各方国部族,后也被囊括于此文化圈内。
吴越文化圈,长江下游和淮水流域的一系列小国以及较大的吴国和越国,再加上东南的方国部族,构成吴越文化圈。
巴蜀滇文化圈,今四川省内的巴、蜀两国,加之云南的滇国及西南其他部族,构成巴蜀滇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