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兰州市2011年高考信息暨备考研讨会 古代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含答案)(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解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2012语文高考备考极品之古代诗歌鉴赏

2012语文高考备考极品之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2011年“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

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如2011年湖北卷3个小题,第(1)小题是填空的形式;北京卷2个小题,第(1)小题是选择。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

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

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

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湖南卷,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

与前几年相比,比重有所下降。

【高考体验】(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

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

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

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之体会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之体会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精准突破一 把握思想情感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 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 分析以及对感情基调的把握。
1.忧国伤时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6种情感类型
具体内容
举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应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典例3] (202X·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答案:“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 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 熟读周公的七月诗啊”。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 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精准突破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 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流露羁縻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 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并序》中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提示: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 时应该重点注意。
[典例2] (202X·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儿子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5个要点 (1)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偏 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深入体悟。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 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能等外在的情 势,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兰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兰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首宋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齐州大治,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

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景象。

B.诗歌开头是平静的叙述,与《蜀道难》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开头的写法迥然不同,“见说”显得很委婉。

C.诗歌颈联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描绘了一幅瑰伟的蜀道山水画。

D.诗歌中间两联对仗精工严整,颔联语意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阖,富于变化。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透视暨备考指导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透视暨备考指导

xx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透视暨备考指导【考情分析】一、赋分——稳中有升,变化凸显在xx 年的各套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阅读平均赋分11分。

北京卷赋分最高,高达18分;江苏卷其次,分值为14分;天津卷、山东卷、浙江卷在平均分值以下,其中,浙江卷低至7分。

但从总的情况来看,较之往年,所有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分值都有提高。

尤其是北京卷与江苏卷。

二、选材——唐宋两代,平分秋色总体看来,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力于对唐诗、宋词的考查。

从命题文本上看,主体阅读文本,唐代的有李白《金陵望汉江》、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和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宋代的有曹翰《内宴奉诏作》、陆游《西村》、辛弃疾《八声甘州》和刘克庄《北来人二首》。

此外,还选有元代孙周卿《水仙子·舟中》。

从涉及文本上看,联系阅读文本,唐代的有李商隐《齐宫词》、陈羽《参军行》、王勃《滕王阁诗》、李白《行路难(其一)》和杜甫《登高》;宋代的有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陆游《书愤》。

此外,还选有李煜的《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

三、题材——三足鼎立,诗占鳌头古代诗歌阅读文本中,共涉及诗、词、曲三种体裁。

但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命题者总是优先考虑诗,而后词,再后曲。

xx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具体情况为:曲,只选择了元曲中孙周卿的《水仙子·舟中》;词,只考查了辛弃疾的《八声甘州》,在选择题中只涉及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李煜的《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剩下的全是诗歌,多至16首。

四、题型——主观引领,客观渐现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形象、意境、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的认知与鉴赏,最适宜个性化表达,最能表达欣赏水平;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能最大限度地测试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层次(自读感悟)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①边月满西山②。

更催③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①朔云:的云。

②西山:今四川西部大雪山。

③更催:再次催促。

【大意】昨夜里,秋风从西北吹入边关,北方的寒云和边地的月光笼罩着西山。

再次催促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的一人一马从战场上活着回去。

【赏析】本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指外敌入侵,战云密布。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这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威,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从而充分表现了镇守边关的将领的昂扬的斗志,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格调高昂,读来令人振奋。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③与刀环④。

三春白雪归青冢⑤,万里黄河绕黑山⑥。

【注释】①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南,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

②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③马策:马鞭。

④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⑤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

⑥黑山:又名杀虎山。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

【大意】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时下已是阳春三月,而偏远荒凉的昭君墓地还是大雪纷飞,白茫茫的一片,那波涛汹涌的万里黄河,依旧回转曲折地环绕着沉沉黑山。

【赏析】本诗前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第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怨”从中生?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

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原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媲美。

碛①中作
[唐]岑参
走马②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③茫茫绝人烟。

【注释】①碛(qì):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

②走马:跑马。

③平沙:沙漠之地。

【大意】告别了亲人,驰马西行踏上卫国戍边的征程,广袤空旷的西北大地一望无际,天地相接,人们好像走到了天之尽头。

一连两个月都是日夜兼程的急行军。

在今天这个月圆的夜里,旅途的劳顿自不待言,眼下连宿营睡觉的地方都没有着落,看来,我们只有在这人荒
无人烟、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风餐露宿了。

【赏析】本诗第一句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出军旅劳顿。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雄奇景象。

第二句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限的家国之思正蕴藏其中。

第三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一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

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腻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且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③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玉帛: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②乌孙:是指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属西域中的大帮。

③兵气:指战争。

【大意】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长安,眷恋不忍离去。

玉门关外茫茫的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战争的阴霾散尽了,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赏析】诗的一二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诗人讴歌“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订立和亲之盟”这段历史,寥寥数语,用笔情深。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车马远行万里,朝罢西归,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进行对比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边塞诗大都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着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主题。

第二层次(品读理解)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宋】陆游
雪晓清笳②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③:雁门④西,青海际⑤。

睡觉⑥寒灯里,漏声断⑦、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⑧,心未死。

【注释】①记梦:记录梦境。

师伯浑,词人的朋友。

②笳:古管乐器名。

③想关河: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

④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⑤青海际:青海湖边。

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⑥睡觉:睡醒。

⑦漏声断:漏声尽。

指夜深。

⑧残: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

【大意】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的管笳声到处响起。

这是梦游的地方,不知道是在哪里。

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

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漏声滴断,一轮斜月挂在窗前,周
遭一片死寂。

我立下誓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又有谁知道?我虽已是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

凉州词(其一)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①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②遥过碛,应驮白练③到安西④。

【注释】①芦笋:芦苇的笋。

②无数铃声:骆驼商队。

③白练:丝绸的一种。

④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时为吐鲁蕃所据。

【大意】黄昏时分,雁儿在阴沉沉暮雨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芽争着向上生长。

如今很多的骆驼商队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去哪里呢?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

第三层次(赏读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一)
[唐]姚合①
将军作镇古汧州②,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注释】①姚合: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

②汧(qiān)州:古地名,在陕西省境内。

(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明宵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句中“澹烟衰草”有什么含义?
(2)词人列举了“鸣鞘”、“绣旗”、“烽火”、“浊酒”、“戍楼”等特定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第四层次(速读迁移)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释】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