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北方旱区免耕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碳平衡的影响
干旱如何影响农业和生态系统
干旱如何影响农业和生态系统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干旱是指降水不足、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自然现象。
由于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严重,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并探讨一些应对措施。
一、农业的影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作物减产:干旱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给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困扰。
干旱时期,作物根系无法吸取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减少。
同时,干旱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病虫害问题,进一步减少产量。
2. 农作物质量下降:干旱会导致土壤中含有过量的盐分,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盐分过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使农作物长势不良,产量降低的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
3. 水资源紧缺:干旱时期,地表水资源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供不应求。
由于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资源的紧缺将造成农田生产能力的下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生态系统的影响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多样性减少:干旱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水源丧失,生物栖息地受损。
许多动植物无法适应干旱的环境,无法取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2. 土壤侵蚀加剧:干旱会削弱植被的覆盖能力,使土壤暴露在风雨的侵蚀下。
暴雨时,没有足够植被保护的土壤会被雨水冲刷,加剧土壤侵蚀现象。
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水循环异常:干旱状况下,水循环受到严重的干扰。
降水减少导致地表水供应不足,水体蒸发速率增加,造成水资源的亏缺。
这会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以及水互动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影响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应对干旱的措施为了减轻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通过节水灌溉技术来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利用率。
干旱灾害对农业产量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干旱灾害对农业产量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干旱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对农业产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干旱是指地表或土壤中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植物和生态系统无法正常生长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自然现象。
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农业产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两方面探讨干旱灾害的影响。
首先,干旱对农业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全球范围内,约70%的农田和70%的饲养区受到干旱威胁。
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
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干旱区域的农民面临着农作物收成减少甚至歉收的风险。
干旱还会使农田土壤出现盐碱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作物的减产。
已有研究表明,干旱对全球农业产量的损失每年约为600亿美元。
除此之外,干旱还会引发食物短缺、粮食价格上涨,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
其次,干旱灾害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破坏。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干旱导致水分紧缺,生物群落中的许多物种无法生存和繁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特别是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干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更为显著。
湖泊和河流的干涸,湿地的消失,以及森林和草原的退化,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干旱还增加了火灾爆发的风险,并使得废弃土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给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干旱灾害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农业产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是很多国家的经济支柱,干旱带来的农作物减产和粮食短缺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计,也会引发食品价格上涨和社会动荡。
此外,干旱还会影响水资源的供应,打击工业生产和城市用水,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应对干旱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需要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干旱灾害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增强农业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作者:胡娜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8年第07期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等。
本文主要概括免耕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一)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容质量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用来衡量土壤的松紧程度。
关于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作用,研究中没有统一的结论,存在着较大分歧。
有些研究认为免耕使得土壤容质量增加,但有些研究认为免耕降低了土壤容质量。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少免耕的土壤容质量都较翻耕的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5年后土壤容质量在0~5 cm的7.5%、在10~15 cm的(二)免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重要来源,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状况。
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地表蒸发量等来影响土壤含水量。
免耕避免了土壤扰动,大孔隙数量减少,中小孔隙数量增加。
有研究指出,小麦免耕和玉米免少耕能显著增加(三)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温度对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耕作措施改變了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导热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大小变化,进而影响作物根系活性。
研究表明,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
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旋耕和翻耕处理0~20 cm 土层比免耕高,而4月以后免耕有更高的土壤温度。
二、免耕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一)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原有有机质的矿化和外源有机物的补充。
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
研究发现,二氧化碳释放量随着翻耕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翻耕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均大于免耕,说明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矿化强烈,而免耕处理避免了土壤扰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从而保证作物高产稳产。
旱作农田种植碳排放主要因素及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旱作农田种植碳排放主要因素及减排措施研究进展作者:何锦曲丽周翰舒柏林杜鹏王振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09期摘要; ;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排放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具有意义重大。
本文梳理了种植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相关的文献,发现种植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
通过优化秸秆和肥料利用模式成为化肥减施和替代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了农田碳排放和土壤固碳,为进一步研究旱作农田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旱作农田;土壤固碳;保护性耕作;生物质炭;减排措施中图分类号; ; X71;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184-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bstract; ;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the second bigges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reducing the carbon emission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meaningful.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papers related to carbon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revealed that the usage and processing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was the one of main factors inducing carbon emissions.The research considered,whi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carbon reduction in dry farmland,the function of soil sequestration and important approach by optimization of mode in utilizing crop straw as reduction and subst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Key words; ; dry farmland;soil sequestration;conservation tillage;biochar;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化石能源的利用使得人類的生产形式和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同时造成了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和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问题等。
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2018年第7期(上)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主办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等。
本文主要概括免耕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一)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容质量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用来衡量土壤的松紧程度。
关于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作用,研究中没有统一的结论,存在着较大分歧。
有些研究认为免耕使得土壤容质量增加,但有些研究认为免耕降低了土壤容质量。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少免耕的土壤容质量都较翻耕的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5年后土壤容质量在0~5 cm 的< 7.5%、在10~15 cm 的<5.6%、在20~25 cm 的<2.6%。
也有研究指出,免耕对土壤容质量影响不大,与传统耕作无差别。
(二)免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重要来源,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状况。
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地表蒸发量等来影响土壤含水量。
免耕避免了土壤扰动,大孔隙数量减少,中小孔隙数量增加。
有研究指出,小麦免耕和玉米免少耕能显著增加<0.005 mm 小孔隙和减少0.05 mm 大中孔隙水分蒸发量,从而表明免耕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
虽然免耕保水能力增强,免耕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但其水分利用效率低于翻耕。
(三)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温度对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耕作措施改变了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导热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大小变化,进而影响作物根系活性。
研究表明,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
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旋耕和翻耕处理0~20cm 土层比免耕高,而4月以后免耕有更高的土壤温度。
二、免耕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一) 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原有有机质的矿化和外源有机物的补充。
免耕对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_姜学兵 (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3月第20卷第3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r. 2012, 20(3): 270−278DOI: 10.3724/SP.J.1011.2012.00270免耕对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姜学兵1,2李运生1**欧阳竹1侯瑞星1,2李发东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以实施7年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场为对象, 研究免耕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为进一步评价免耕措施对黄淮海平原土壤结构和质量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设置免耕(NT)、免耕秸秆不还田(NTRR)、常规耕作(CT)3种处理, 分析土壤表层(0~20 cm)及深层(20~60 cm)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土壤有机碳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以及增加了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施用, 与常规耕作相比, NT和NTRR可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 以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
其中, 秸秆覆盖比施用有机肥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提高具有更显著的作用。
与表层不同, 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表现为NT<NTRR<CT, 说明与CT 相比, NT和NTRR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与秸秆覆盖相比, 施用有机肥对深层有机碳的积累更有利。
从整个剖面(0~60 cm)来看, NT和NTRR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CT。
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与0.25~2 mm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关系最为密切, 说明该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能够指示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
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
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干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会对碳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一、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减少,而草地退化和植被恢复则会促进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
此外,干旱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还受到降水量、温度、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二、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会导致土壤呼吸作用的加剧,从而促进碳排放。
而草地退化和植被恢复则会降低土壤呼吸作用,从而减少碳排放。
此外,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影响植物生长和死亡过程中的碳排放。
三、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对碳吸收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从而减少碳吸收。
而草地恢复和植被恢复则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提高,从而增加碳吸收。
此外,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影响植物生长和死亡过程中的碳吸收。
四、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综合影响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减少和碳排放的增加,从而促进碳循环的加速。
而草地恢复和植被恢复则会促进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和碳吸收的提高,从而促进碳循环的减缓。
因此,在制定干旱区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对碳循环的综合影响。
五、结论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
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会导致碳循环加速,而草地恢复和植被恢复则会促进碳循环减缓。
因此,在制定干旱区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对碳循环的综合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植被恢复和防止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有机碳是维持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备受关注。
旱地农业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常常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和环境污染。
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
而免耕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土壤结构和水资源,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旱地秸秆覆盖是一种常见的免耕技术,通过在农田表面覆盖秸秆来形成一层保护层,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防止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
此外,秸秆覆盖还可以提供植物营养物质和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这些效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进一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
旱地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维持土壤肥力和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
有机碳可以提供养分供给,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进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根据研究,旱地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一方面,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减少土壤中的有机碳流失。
秸秆对水分具有良好的保持能力,可以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率,使土壤保水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秸秆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提高土壤容重,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这些效应有助于保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并提高土壤质量。
另一方面,秸秆覆盖还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微生物活动,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秸秆覆盖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增强了微生物的生物活动性。
这些微生物通过降解和转化有机质,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
同时,秸秆中的营养物质也可以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养分,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关键词 :免耕f 土壤微生物量碳I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磷
中图分类号 : 1 83 S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11 6 (0 61—030 10—4 320 )20 0—4
Ef e t f No tla e o o lM i r bi lBi m a s C , a f c s o - il g n S i c o a o s N nd P i i f d Ag i u t r n Ra n- e r c lu e
保护性耕作亦称水土保持耕作 , 泛指所有 以保 土、 保水、 保肥为手段 以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主要 目的的耕作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 耕作方式严重影响 微生物活性 , 同常规耕作相比, 免耕土壤有更丰富多 样的土壤微生物、 线虫、 节肢动物 , 并能显著提高土 壤微 生物 的数 量及 活性 [。土 壤微 生物是 土壤 有机 1 ] 质和土壤养分( 、 P S等) c N、 、 转化和循环的动力, 它 参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腐殖质的形成、 养分转化和 循 环等 各个 生化过 程 。土壤有 机质 的活性部分 是土 壤养分 的贮备 库和 植物 生长可 利用 养分的 一个重要 来源 , 为 土壤肥 力 的活指标 , 已 日渐受 到土壤 科 作 它 学工 作者 的关注 [ 引。氯 仿熏 蒸提 取法 是 目前 普遍 采 用 的测 定 土壤 微 生物 量 的标 准 方 法【 , 们采 用该 3我 ] 方法分析测定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实行 免耕及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后土壤微生物量 的变化情况 , 以探索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 量 c N、 、 P的影响 , 为提高该区的土壤 自然肥力 , 保 护 生态 环境和 推广保 护性 耕作提 供理论 依据 。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6): 1076-108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课题(qd12129;qd12126);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17680)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李英臣,侯翠翠,李勇,过治军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摘要:农业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各种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
免耕和秸秆覆盖作为两种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不明确,结果存在分歧。
通过对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农田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 2、CH 4和N 2O )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免耕减少土壤干扰,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难分解碳的形成,减少土壤CO 2排放;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有利于CH 4氧化,增强甲烷氧化菌活性,降低CH 4排放;免耕对N 2O 排放的影响与气候类型和土壤性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免耕增加通气条件差的土壤的N 2O 排放,对通气好的土壤影响不大。
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土壤性质结论不一致。
秸秆覆盖增加土壤CO 2排放,并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覆盖对CH 4排放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覆盖方式和覆盖秸秆性质有密切联系;大部分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增加N 2O 排放,但也有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对N 2O 排放无影响或降低N 2O 排放量,秸秆覆盖对N 2O 排放机理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通过综述发现随着保护性农业措施的推广,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其对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而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三种温室气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需结合不同土地类型,开展不同气候类型下免耕和秸秆覆盖对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综合研究,预测增温潜势,为不同气候带保护性农业措施下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制定合理的耕作和秸秆覆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影响分析
JIANGXI AGRICULTURE 41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影响分析李 彪 白云松 周文河 陈 波(辽宁省新民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辽宁新民 110300)摘 要 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土壤质量的一大重要指标就是碳和氮的含量,二者的动态平衡可以对作物产量和土地肥力有直接的影响。
如今环境污染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如何提高土壤中碳和氮含量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而保护性耕作对于土壤对碳和氮的吸收和利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此,就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效应和氮效应利用率的影响,对碳和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机理进行探讨和介绍,以期为未来农业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土壤质量;有机碳;氮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及人口大国,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十分重要,所以对于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十分有必要。
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是由土壤肥力显现出来的,并且土壤肥力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健康生长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耕地的平均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并且还在持续下降,导致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所以深入了解土壤肥力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我国虽然对于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已有30多年,但在一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保护耕作对农田系统有机碳含量变化的研究方面。
因此,要对土壤肥力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和有机碳和氮的效率提高进行深入了解。
1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效应的影响1.1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受保护性耕作的影响 土壤表层中的有机碳含量可以在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下增加,但深层的有机碳含量却不能保证持续增加,每年的增加量基本不一样,土壤有机碳的扩化率在免耕的作用下不断降低,并且土壤的扰动会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
一些研究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因为保护性耕作的影响而不断提高,但超过 30 cm 深度的土壤会因免耕而使有机碳含量降低[1]。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在干旱半干旱的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设计田间定位试验,运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能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免耕配合秸秆覆盖相比传统耕作在表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了78.4%,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了89.6%,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了29.6%,免耕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耕层.
【总页数】4页(P3-6)
【作者】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8.3
【相关文献】
1.免耕对旱作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J], 郭晓霞;刘景辉;张星杰;李立军;赵宝平;Surya N.Acharya
2.轮作条件下免耕对黄土高原旱作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J], 郭晓霞;刘景辉;田露;李立军;赵宝平;张向前
3.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J], 张电学;韩
志卿;李东坡;刘微;高书国;侯东军;常连生
4.免耕覆盖条件下氮磷配施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J], 张萌;高志强;李光;赵红梅;任爱霞;孙敏
5.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响 [J], 刘子刚;卢海博;赵海超;王炯琪;和江鹏;王雨晴;黄智鸿;赵海香;魏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通过免耕、秸秆覆盖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并使农田生态系统中SOC增加,AOC(ROC、MBC、DOC)相比于SOC更加灵敏,增加倍数分别是是SOC的3-6倍、14-16倍、9-11倍,同时减少了CO2和CH4的排放。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受气候类型、免耕时间和土壤类型的影响,且免耕有降低土壤生产力的可能,因此,要因地制宜并谨慎的的采用保护性耕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SOC,AOC,固碳1.前言保护性耕作是由保持土壤覆盖,减少土壤翻动和压实,实行作物轮作等基本内容组成,采取土壤、水分和农业资源保护性管理措施,以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保障粮食安全及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综合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FAO,2002)。
它通过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等措施,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地肥力、抗旱能力并且增产节支,并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提高,同时减少CO2向大气中的释放(杨学明等,2003),能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黄高宝等,2006)。
土壤耕作和秸秆覆盖可影响土壤性质、环境质量和作物生产力(Keshavarzpour and Rashidi, 2008)。
然而,没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过度耕作会使土壤物理性质退化,降低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和作物产量(Ahmad et al., 1996)。
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传统性耕作与免耕和秸秆覆盖结合在减少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SOM)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渗透速率和土壤贮水量、生物多样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Lal, 1995; Ogban et al., 2001;Iqbal et al., 2005)。
相比于犁耕通过机械破坏和粉碎使土壤变得松散,免耕保护了土壤的结构(Rashidi et al., 2008),因此,不同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变土壤孔隙的数量、性状、持续性和大小分布,而土壤孔隙控制着土壤储存和传输水分的能力。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邓祥征1,2,韩建智1,2,3,王小彬4,黄 维1,2,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内容的重要命题之一。
本文基于土地动态模拟系统(DL S)模拟了2012与2020年全国栅格尺度的农田分布,同时利用基于遥感反演的1988、2000年农田分布数据,应用CENTURY 模型模拟了实施免耕、秸秆还田措施下中国1988~2020年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1988~2000年、2000~2012年与2012~2020年3个时段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情况,揭示了九大农业生态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在不实施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情况下,1988~2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呈增长态势;而2000~2012年的全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2012~2020年间,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有机碳贮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2000~2012年间显著减少。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秸秆还田与免耕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增加,同时这两种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增汇效果相对明显。
上述研究结论为制订和实施农田增汇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并保障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关键词:农田碳汇;增汇;CENTURY 模型;DLS ;农业生态区中图分类号:S153 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257(2010)06-0022-07收稿日期:2010-06-22;最后修订日期:2010-08-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09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30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118)。
耕作措施对旱农区农田土壤质量与碳排放的影响
122 doi:10.11838/sfsc.1673-6257.20547耕作措施对旱农区农田土壤质量与碳排放的影响沈吉成1,2,3,赵彩霞2,3#,刘瑞娟2,3,叶发慧2,3,李亚鑫2,3,李玲玲1*,陈文杰2,3*[1.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2.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08; 3.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8]摘 要: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NTS 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
NTS 处理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均最高;2)NT、NTS 可以减少黄绵土土壤碳排放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
各处理下土壤碳排放量表现为T>TS>NTS>NT。
较T 处理,NTS、NT 处理下碳排放量分别减少21.58%、22.96%;不同处理下土壤碳排放效率(CEE)表现为NTS>NT >TS >T,NTS、NT 和TS 处理下土壤CEE 较T 处理分别提高了91.43%、34.29%和28.57%;T 处理下豌豆田生态系统碳平衡(NEP)最低,NTS 处理下最高;且较T 处理,NTS 处理下NEP 显著提高114.18%,NTS 处理下豌豆田表现为碳汇。
因此,在陇中旱农区采取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也可以减少土壤碳排放,增强农田土壤碳汇功能,是有利于陇中旱农区农田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适宜耕作措施。
关键词:旱农区;土壤质量;土壤碳排放与碳平衡;耕作措施;秸秆还田碳含量逐渐下降,并向大气中不断释放CO 2,形成大气CO 2的排放源[5]。
保护性耕作农田固碳减排效应分析——以陕西户县、大荔和临渭区为例
保护性耕作农田固碳减排效应分析——以陕西户县、大荔和临渭区为例陈庆;李长江;张俊丽;王阳峰;杨飞;温晓霞【摘要】为了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固碳减排效应,以陕西省关中平原麦玉两熟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西安户县、渭南大荔和临渭区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从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温室气体减排4个方面对该地区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固碳减排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和估算.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每公顷农田每年碳固定量增加3 467.28 kg CO2当量,占总减排量的64.21%,对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最大;因减少物资投入和避免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减排量分别为68.04kg·hm-2·a-1和1 864.65kg·hm-2·a-1CO2当量;因秸秆还田产生的N2O 抵消了5.67%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每公顷农田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739.76~5 364.30 kg CO2当量,整个保护性耕作项目区每年产生的减排量约为2.0×104t CO2当量.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关中平原具有巨大的固碳减排能力,是一项经济且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5)011【总页数】10页(P1686-1695)【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关中平原【作者】陈庆;李长江;张俊丽;王阳峰;杨飞;温晓霞【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安710003;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安710003;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安710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9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温室气体的问题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解决气候变暖的关键。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
伍芬琳! 李! 琳! 张海林! 陈! 阜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 )
能量, 并进一步折算出每项投入造成的碳释放系数。 折算方法是求出各项农用物资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 的耗能和耗电, 机械投入还包括维修过程中的耗能, 把能耗量和电耗量都折算成燃料投入量, 最后将农 田投入量和燃料导致的碳释放量对应即得到碳释放 系数。燃料的碳释放包括燃料自身燃烧释放的碳, 以及生产和运输燃料过程中的碳释放。准确纪录作 物生长发育周期中的各项农田投入。目前, 国内限 于资料及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 还未形成一套统一 适用的工业能折算系数, 影响了研究资料的准确性、 可比性和使用价值。本文在计算农业投入、 制造和 运输农业物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并将其换算成 !"# 当量时, 部分借鉴于美国橡树岭国家生态实验 室的统计。 !" #" !$ 土壤碳累积量 $ 土地耕作主要是对土壤中 的有机碳 ( %"! ) 储量产生影响。土壤在有机碳储量 计算中, 国内外研究多以 & ’ 深度为计算参照标准, 这样有利于结果比较。但本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 耕作方式的不同对耕层 有机碳的影响较大, 耕层以下有机碳的变化甚微可 忽略不计 ( 梁爱珍等, #(() ) , 故土壤剖面深度以 *( +’ 计算。,--./0 和 1.00234 ( &556 ) 提出了土壤 %"! 储量 ( 78・9’ , & 78 ; &( 98) 的计算公式: ! .-.’.30 ; ! <=>- ・+=3+・(? ((& ! <=>- ; ! @ ・"・ &((( (&) (#)
免耕的固碳效应研究进展
免耕的固碳效应研究进展缪雄谊;叶思源;韩宗珠;丁喜桂;袁红明;赵广明;王锦【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4(30)12【摘要】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可显著地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
土壤有机碳的获得或者损失取决于生物或有机质剩余的碳增加量与作物收割、微生物化或者分解过程中的碳丢失量这二者的比率。
农田耕地的废除恰好可以使作物残茬分解速率降低、土壤有机碳增加。
而与土壤耕地有关的几个因素加速了残茬的分解。
秸秆还田的手段通过微生物分解的方式提高了对损失碳的利用。
免耕提高了农业可持续性能力和抵消人为因素的温室气体排放。
总CO2释放量的50%发生在夏季。
研究中CO2平均年释放数据表明NT释放量低于常规耕种系统,表层碳积累量明显高于常规耕种系统。
除了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以外,免耕对土壤质量参数产生好的影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渗透率,减少了流失和侵蚀,这些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的结果。
文中指出,中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的研究,并适度的推广免耕政策。
【总页数】8页(P32-39)【关键词】免耕;固碳;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作者】缪雄谊;叶思源;韩宗珠;丁喜桂;袁红明;赵广明;王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相关文献】1.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研究进展 [J], 方精云;于贵瑞;任小波;刘国华;赵新全2.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J], 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范如芹;方华军3.北方旱区免耕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碳平衡的影响 [J], 张恒恒;严昌荣;张燕卿;王健波;何文清;陈保青;刘恩科4.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张雄智; 李帅帅; 刘冰洋; 张云; Ahmad Latif Virk; 王兴; 赵鑫; 张海林5.免耕覆盖下土壤水分、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对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J], 郑凤君;李永山;王雪;李生平;刘晓彤;刘志平;卢晋晶;武雪萍;席吉龙;张建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绿色发展方案之“中国东北黑土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黑土可持续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示范”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课题任务书1. 背景为应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异常,研究温室气体CO2减排增汇技术己成为目前全球化领域新的热点。
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化中, CO2的权重约为55 % 。
而在全球CO2平衡研究中,对土壤尤其是农田土壤C 平衡的研究是少之又少,获得数据偏差较大。
因此,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与环境之间的CO2交换,对于准确估计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生产是一种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农田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O2的源汇。
通过对农田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准确测量,研究分析其机理和影响因素,正确地评价农田土壤对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贡献,有助于了解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规律和选择正确的减排措施,从而为减少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捕获大气中的碳素并将其稳定地存入碳库,这一过程称为碳固定。
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定不仅为植被生长及微生物活动提供碳源、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促进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养分的释放与转化,同时也是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一个有效、持续措施。
保护性耕作具有极大的控制土壤侵蚀、固定土壤有机碳的潜力,在北美和世界许多地区已经获得很大成功。
我国农业土壤是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碳源,经过长期的精耕细作管理和较低有机物料输入,多数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仅为原始土壤的一半甚至更少,与北美土壤相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当前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采取农业管理措施,比如,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利用黑土区土壤巨大的固碳空间,实现藏碳于土进而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不失为一种现实、有效的选择。
当然,还需要对土壤固碳作用以及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系统的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4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1 No.4240 2015年2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eb. 2015 北方旱区免耕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碳平衡的影响张恒恒,严昌荣,张燕卿,王健波,何文清,陈保青,刘恩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摘要:农田系统对大气CO2库呈碳汇还是碳源效应取决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温室气体释放之间的平衡,而耕作措施会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影响农田系统的碳循环与碳平衡。
该研究以北方旱区山西临汾20 a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基础,田间原位测定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确定各类农业投入碳排放参数,利用碳足迹方法综合分析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CT和免耕NT)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结果表明:在化肥、机械等农业投入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方面,化肥投入碳排放量约占系统农业总投入碳排放量的73.5%~77.4%,是农业投入中主要的碳源。
由于免耕减少了翻耕、旋耕和秸秆移除3道程序,NT比CT少排放约5.1%,NT产量显著提高28.9%,且碳生产力大于CT。
0~6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NT(50.86 Mg/hm2)比CT(46.00 Mg/hm2)高10.5%。
与CT相比,在小麦休闲期和生育期NT土壤呼吸CO2释放总量高于CT。
但根据农田系统碳平衡公式分析得出,NT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呈碳汇效应,而CT表现为碳源。
因此,长期免耕耕作能够提高农田土壤固碳量,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改善北方旱区土壤碳库和减排效果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关键词:土壤;农业;生态系统;传统耕作;免耕;土壤有机碳;碳平衡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5.04.034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5)-04-0240-08张恒恒,严昌荣,张燕卿,等. 北方旱区免耕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碳平衡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4):240-247.Zhang Hengheng, Yan Changrong, Zhang Yanqing, et al. Effect of no tillage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balance in farming ecosystem in dryland area of norther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5, 31(4): 240-24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二十世纪以来全球温度升高了0.6 ±0.2 °C[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报告,农业已成为第2大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来源[2]。
农业每年排放CO2 6.1 Gt/a的温室气体,大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10%~12%[3]。
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农业生产占据了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20%[4]。
土壤碳固存可以提高陆地碳储量,进而减少大气CO2浓度,许多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土壤碳储量的潜力,进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5-7]。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下,土壤碳库会成为大气碳库的源或库。
研发和利用具有高固碳、低排放的农业技术和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收稿日期:2014-12-15 修订日期:2015-02-01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490;31470556;3117151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9B01)作者简介:张恒恒,男,山东临沂人,主要从事土壤肥力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100081。
Email:zhanghengheng1314@,※通信作者:刘恩科,男,山东烟台人,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旱作农田碳氮循环机理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100081。
Email:liuenke@农业生产技术如保护性耕作、合理施肥制度和轮作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存量,提高作物产量[8-9]。
Johnson等[10]研究指出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达1 467 kg/(hm2·a)(以CO2计)。
Aurich等[11]报告由于较低的农业投入,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样其他研究表明由于减少土壤扰动和秸秆还田,免耕和少耕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库[12-14]。
因而,合理的农业措施是增加土壤固碳潜力,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不同农业措施的效果不同,为解释耕作措施引起净CO2释放的改变,进而评估碳固定对大气CO2库的影响,需采用系统的碳平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评价耕作措施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固碳潜力。
量化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时,不仅要考虑物质能量投入对土壤固碳能力的提高,还要考虑其对温室气体的贡献,如肥料、除草剂等农业投入的生产、包装、储存、分配等过程和农业机械的使用都会消耗化石燃料和其他能量,这些都会产生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并释放到大气中。
若不考虑能耗引起的CO2排放,这种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排放的评价是不完全的[15]。
国外学者采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方法将对耕作系统能耗经济分析和土壤固碳及CO2释放联系起来[16]。
通过将不同耕作方式、肥料和农药、灌溉、收获及秸秆还田等农业投入和管理措施转化为能量,进一步折算为碳转化系数,比如播前整地、土壤肥力管理、害虫防治及其他农艺措施所消耗的能量,可以将农业系统中不同量纲的投入与产出第4期张恒恒等:北方旱区免耕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碳平衡的影响241在同一量纲下进行比较评价。
中国北方旱区土地面积广袤, 水资源缺乏, 年均降水量一般在300~600 mm,旱作农业是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17-18]。
然而由于人为活动,尤其农事活动,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风化沙化等问题日趋尖锐[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推广少免耕(reduced tillage、no-tillage)、秸秆覆盖(straw mulching)等保护性技术,可有效地减缓旱作农田土壤风化沙化,增加作物产量[20]。
农田耕作措施是农田最主要的CO2排放过程[21],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及土壤碳循环,同时由于化学物质、人力、燃料投入量的不同,不同耕作措施下农业投入碳排放量不同,也会间接影响系统能耗和碳循环[21-22]。
许多研究只是从短期上研究不同耕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固定及储量变化,而长期定位试验鲜有报道。
本研究立足20 a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进行农田耕作系统碳平衡分析,定量描述耕作方式转变对净碳通量的影响,评价土壤固碳效率与碳生产力,明确旱地农田系统碳汇潜力,旨在为北方旱区碳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参数。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思路当评估C固定对大气CO2库的影响,评价农田耕作系统的碳平衡,首先必须确定系统边界,明确系统碳固定量及系统碳释放量,同时估测所有C循环过程如农业投入造成的间接碳释放。
本研究在West和Marland[23]建立的系统模型基础上,修改并建立农田耕作系统碳平衡模型(图1),同时界定农田土壤-作物系统边界,不仅考虑了土壤呼吸直接碳排放,还将农业投入(种子、化肥、机械等)产生的碳排放纳入分析,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固碳潜力,系统分析农田耕作系统碳平衡。
图1 农田耕作系统碳平衡模型Fig.1 Concept model of carbon balance in soil tillage systems1.2 田间试验1.2.1 试验区概况试验地点设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111°30′N、36°04′E)长期定位试验区,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2年,由中国农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Australia)和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农机局开展。
试验区海拔450 m,年平均气温10.7℃,180 d无霜期。
该地区主要以半干旱气候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555 mm,集中在7-9月份,旱季会发生严重的干旱。
土壤为肉桂黄土、有机质含量低、略显碱性。
根据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属于粉砂壤土。
试验地土壤初始背景值为:pH值7.7,土壤有机碳13.0 g/kg,全氮0.50 g/kg,全磷0.15 g/kg,全钾12 g/kg。
1.2.2 试验设计试验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作物为冬小麦,每年9月20日左右种植,6月10日左右收获,收获后直到下一季播种之间处于休闲期。
试验区分为传统耕作(traditional tillage,CT)、免耕秸秆还田(no-tillage,NT)2个处理。
传统耕作CT:6月份进行小麦机械收获,移走小麦秸秆,留下大约10~15 cm高的根茬,然后在10 d内进行翻地,深度大约为15~20 cm。
在9月下旬进行播前整地,然后使用常规播种机进行播种。
免耕秸秆还田NT:机械化收获小麦,保留大约10~15 cm高的根茬,前茬小麦秸秆全部还田覆盖于地表(平均3.75 t/hm2)。
在休耕期不进行翻耕处理,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控制杂草和害虫的生长,休耕期持续到9月中旬。
在9月20日左右使用贴茬播种机进行小麦播种,到次年6月10日左右收获。
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小区大小3 m×80 m=240 m2。
本试验使用的冬小麦品种为临汾225,播种量为225 kg/hm2。
在小麦休闲期和生育期喷洒1.5 kg/hm2除草剂(2,4-D丁醇)和2.7 kg/hm2杀虫剂(乐果)进行防治杂草和害虫。
肥料在小麦播种时一次性随播种机施入试验田中,主要以尿素、磷酸氢二铵和氯化钾为主,其施用量分别为150 kg/hm2(以N计)、140 kg/hm2(以P2O5计)、62 kg/hm2(以K2O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1.3.1 土壤呼吸的测定2012年7月-2013年6月测定不同耕作处理小麦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呼吸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