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盛言宜 势大声宏——韩愈《原道》写作艺术谈

合集下载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和实践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和实践


气盛 言宜


的 理 沦是 为 他 们 的
.
文 以 明道
,
的根本 主张服务 的

韩 愈所 处 的 时 代 据的局 而 非常 严 重
;
是 大 唐 帝 国 经 过 安 史 之 乱 日趋 衰 落 的 时 代 思 想领域



道 二教盛 行
,
儒 道衰 微
;
文 学领 域

巾 央 集 权遭 到 剥 弱
,
,
藩 镇割
《 诗》



的境 界
, ,
即 使 达 到 了这 种 境 界
,
仍然
,
不 可以不养也

行 之 乎 仁 义之途

游之乎
,
《 书》 之源
无迷其 途
无绝其 源


,
才能不断 巩 固 的过程
,
气 盛 言宜
这一 成果


可见 世俗之 见 实质是 先
实现并 巩 固 进行
“ “
气盛 言 宜
” ”
,

就 是 作家 不 断 进 行 道 德
辞知其陷

,
非 义 袭而 取 之 也
, ,
行 有 不 谦于 心

则馁矣




何 谓 知 言?
” “

i皮 辞 知其 所 蔽 么?
,
邪辞 知其所 离 但是
遁 辞知 其所 穷


孟 子所 说 的


浩 然之 气
指的是 什

.

浅论韩愈“气盛言宜”的为文观

浅论韩愈“气盛言宜”的为文观

现代知识分子的为文立言与古人相差甚大,他 诸多有名诗人、词人的大作都与独特气势相关。韩愈
们在为人立言上有一定程度的缺失。韩愈的“气盛言 在《答李翊书》最后说,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
宜”之论对现代文人有众多启迪。
所弃,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不妨做个假想:倘若在学
(一)勿急于求成,抒气盛之言
习古人立言之说后,又能创作出属于个人的独特立言
远意义。
首先“道明”,而前者又为后者服务,韩愈提倡古文,
一、“气盛言宜”之溯源
主要因为古文是明道的。由“文以明道”可知,韩愈
“知言”是为文者对文章鉴赏能力的表述,“养 认为要写好文章,首先就得将作者的道德修养提高。
气”是为文者内在的道德品行修养。韩愈上承孟子的 明代方孝孺的《与舒君》中论及“盖文与道相表里……
韩愈用精湛的笔调,为人们论述了文人应有的 验,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出奇,才不会导致自己
“气”之所在,“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的文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家的道德修养提高后,文章的思想也会明显提高。
(三)显个人气势,品气盛言宜
三、“气盛言宜”对现代文人的启示
独抒个人气势是解读韩愈思想的一大扩展学习。
由于现实的禁锢,当代文人急于求得真理,将 气势,那么这些讥笑学古之人还有何种理由呢?韩愈
自身的物质利益放到首位,因此知识分子们所应存的 提出文章的气势是来自于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也就
个人修养之气往往不易显露。子曰:“君子病无能焉, 是说要想写出“仁义之人,其言蔼如”的文章,要想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诚然,此种高度一般人无法达到, 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写作境界就得在道德修养的基
是急于求成的表现,这往往不能使人们做出大的成就。 语言和情节的独特性就更为浅显易懂,现代作家鲁迅

唐宋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唐宋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20分)1、出现的时间段2、重要主张及成就3、代表人物1、贞观诗风:指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文人在贞观年间所形成的创作的风气。

他们在理论上主张综合南北,去短合长,形成既有南朝诗风宫商发越、清绮华丽的一面,又有北朝诗风贞刚朴厚,刚健开朗的一面,形成新朝诗风。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如李世民、李百药、杨师道、许敬宗、虞世南等人的创作还有贵族化和宫廷化的倾,比较重视声律、典故和辞藻的运用,缺乏美的情思意味。

2、上官体:上官仪活跃于贞观诗坛的后期,“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旧唐书》本传)上官仪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提出“六对”“八对”之说,是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他的创作比贞观时期的诗人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但同样缺乏慷慨激昂的雄杰之气。

3、初唐四杰:所谓“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生活在7世纪下半期,才高位下,凭着自己的创作登上诗坛,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狭小的范围,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4、沈宋体:沈宋指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活跃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5、陈子昂的风骨兴寄说:为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出,兴指兴发,寄指寄托,要求诗人在比兴咏物的同时要有所寄托,即对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有所关怀;风骨本为刘勰提出,指风文章风格而言,气韵沉雄则有风,刚健爽朗则有骨,陈子昂提倡做诗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英雄主义的艺术风格。

6、盛唐气象:盛唐气象首先是由南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出,他用“气象浑厚”来形容唐诗的特质。

表现在盛唐诗歌里的盛唐气象,其实是盛唐诗人以其青春的热情和朝气,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抱负,用丰富的想像和形象,创作出来的质朴、纯美、壮阔、浑厚,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和无限的感染的诗。

韩愈“不平则鸣”与“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

韩愈“不平则鸣”与“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

述上直 接到位 ,让人感 受到气的存在 ,而韩愈本人为好 友怀 人 唯贤 ,很好的达到 了表达意愿 。
( 二 )“ 气 盛言宜”
际人 生 中 ,却 与佛 道有 诸 多 交 集 ,这在 其 很 多 作 品 中是
才不 遇的现实抱有 的气 愤遗憾也尽然 显现 ,由此期待 国君任 有 很 大 体 现 的 。在 佛教 传 人 中 国之 际 ,儒 家 思 想 有些 一
这一 点在 《 送孟东 野序 》中表达 的非 常到位 ,不仅是
内容上 ,同时也在文学手法 上 。 “ 鸣 ”字作 为主轴线贯穿整
篇文字 ,文笔也借助此 而得到更为有力 的开合 ,在 内容 的表
“ 道 ”而 言 ,韩愈在此的 “ 不平则 鸣”与之有着 矛盾 统一的
关系 。 历史 上对 于 韩愈 的 评价 是 反对 佛 学 的 ,但 是在 其 实


简论 “ 不 平则 鸣 ”与 “ 气 盛言 宜 ”
( 一) “ 不平则 鸣”
二、 “ 道” : “ 古 ”与 “ 不古” 在韩 愈 的理பைடு நூலகம் 中,振 兴儒家文 化是 十分 必要 的历 程 ,
其 “ 不平则鸣 ”的思想 观点 中 ,便蕴含 了丰富的儒家文化 ,

“ 不平则 鸣 ” 属 于我 国古代 诗 文 中最 著 名 的理 论 之 这在 其一 生 中有 明显体现 ,他将 自己定位于孔孟继承者 。在
分体 现 出韩 愈本人 强 烈 的抗争 意识 以及 不拘 泥于 传统 的束
缚 ,同时对 国君 抱有 任人 唯贤 的期 望 ,以得 到 国家 的繁荣 昌盛 。
有所涉猎 ,从 而使 得 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提升 。所 以说 ,韩
愈的 “ 道 ” ,不是对 以往 儒 家文化 的完 全沿袭 ,而是在 多 方学 习 、融会 贯通 之后 ,所形 成 的一种 新 的儒 家文 化 。就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及特色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及特色

浅析韩愈散文创作理论及特色摘要:韩愈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文学理论主张,并取得了一定的散文创作成果。

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学古创新、革新文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明,故事构思新奇,语言新颖又不失凝练,多饱含深情,有时也不乏凌厉的气势。

本文将就韩愈散文的创作理论及创作特色加以分析解读。

关键词:韩愈散文理论特色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散文之上可以说有着卓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要想全面、深刻的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我们就必须得先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和韩愈。

“知人论世”自古有之,韩愈也不例外,他的理论与他宦海沉浮的生平经历不可分割,这也导致了他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一、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

他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喜欢古文的文辞,而是为了明道。

这里提到的行道、明道就是韩愈提出的“道”。

韩愈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与他的行道思想密切相关。

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现总结如下:(一)韩愈主张“文以明道”这是古文运动的纲领,也是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石。

他的“道”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推崇儒学,要求复兴儒学传统。

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这是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

韩愈积极入世的一生,是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他曾三次进士落选,仍不放弃,《上宰相书》则表现出了他渴望得到重用,并在求官过程中指出“上下相需”,急于展示自己的政治报负。

入仕后,他在“宦官专权”问题上曾上书极论公室之弊;在藩镇问题上,他主张用兵削平藩镇,强调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二)韩愈主张“文道合一”韩愈强调写文章重视表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语言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华而有实。

他把“道”和“文”分别看做内容和形式,认为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探析——以《答李翊书》为例

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探析——以《答李翊书》为例

语言文学研究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探析——以《答李翊书》为例唐梦璇吴卫东(德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答李翊书》是韩愈的一篇书信体议论文,文中他对李翊所问的“立7”一事进行了回复,依据创作实践,阐述了文学创作观。

本文中提到的“气盛7宜”的主张在韩愈古文创作理论中地位尤为重要,与“文以明道”“务去陈7”等主张共同指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发展&现围绕“气盛7宜”的主张解读韩愈的文学创作观。

关键词:气盛7宜文以明道文学创作观魏晋以来,形式繁复的骈文大行其道。

唐朝时期,统治者尊崇佛、道两家,先秦两汉以来的儒家教化日渐式微,儒家“道统”更是摇摇欲坠。

正是在这样复杂艰难的背景下,韩愈竖起古文运动的旗帜,目的是复兴先秦两汉的古体散文,力图通过古文运动恢复先秦儒家的道统。

韩愈在创作方面极力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要承载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体现作家的道德修。

“”是“文以明道”的体体现,作家要修其、其,这的然之,跃纸上就彰出文章的,文章一的形式,的,魏朝以来形式的骈文然。

在《沪"中,韩愈“”的文创作,一定的。

韩愈,极诸创作,古文的。

一、“气盛言宜”的理论渊源“”是古的一。

古的主,“气”是的,的古文古的,“”的,“文”与“气”,“文气”文章的一要韩愈“”的,子。

《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我善吾浩然之。

”“敢问何谓浩然之?”曰:“难也。

其也,至至刚,以直无害,则塞天地之间。

其也,配道;无是,馁也在这里,子虽说“浩然之”难以名状,却直这“气”必须和道配,由正滋和累才能“”。

培“然之气”是修身的一种表现,将修身正结合符儒家教化。

孟子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以其外之也。

子把“义”这种儒家道德看作之物,将身结。

韩愈主张的修其、其谋,可见韩愈“”“”子“养气”说的继承。

但是,子虽然说自己“知”“善然之”,可是并未将“”“”联系,二者是分割的。

韩愈二者的联系,足见韩愈对“言”“气”之说的。

韩愈不平则鸣解析

韩愈不平则鸣解析

韩愈不平则鸣解析韩愈不平则鸣解析不平则鸣,成语,作谓语、定语、分句。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

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韩愈不平则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试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本文站在韩愈所在时代的角度,结合韩愈所提出的“文以明道”和“古文运动”,并配合文章,浅析“不平则鸣”所对应的两种解释。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所作《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其原文如下: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中心句在“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这后半段。

韩愈说“人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死,人们哭泣是为寄托情怀,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都是因为其感觉到了不平!”这里的不平,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不公平,一种是不平静。

原文前半段的“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等所体现的是第二种,不平静则鸣。

而结合到这篇文章是写给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孟郊的,也体现了第一种,不公平则鸣。

而这里的“鸣”,除了唱歌,和哭泣,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鸣”。

毕竟人们所发出的声音是短暂且微弱的,而可以寰球共享并流传千古的“鸣”只有一种,那就是像韩愈那样,写文章。

一、因为不公平而写文章自古到今,都存在着各种不公平现象。

孔子更是在《论语》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表达这些不公平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如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杜甫的《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又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探析

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探析

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观探析作者:唐梦璇吴卫东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摘要:《答李翊书》是韩愈的一篇书信体议论文,文中他对李翊所问的“立言”一事进行了回复,依据创作实践,阐述了文学创作观。

本文中提到的“气盛言宜”的主张在韩愈古文创作理论中地位尤为重要,与“文以明道”“务去陈言”等主张共同指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发展。

现围绕“气盛言宜”的主张解读韩愈的文学创作观。

关键词:气盛言宜文以明道文学创作观魏晋以来,形式繁复的骈文大行其道。

唐朝时期,统治者尊崇佛、道两家,先秦两汉以来的儒家教化日渐式微,儒家“道统”更是摇摇欲坠。

正是在这样复杂艰难的背景下,韩愈竖起古文运动的旗帜,目的是复兴先秦两汉的古体散文,力图通过古文运动恢复先秦儒家的道统。

韩愈在创作方面极力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要承载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体现作家的道德修养。

“气盛言宜”是“文以明道”的具体体现,强调作家要注重修其心、养其气,这种发自于内的浩然之气,跃于纸上就彰显出文章磅礴浩大的气势,内外交融使文章不仅有不拘一格的形式,而且有广博的内容及精神,与魏晋六朝以来重视形式的骈文截然不同。

在《答李翊书》[1]中,韩愈阐述了“气盛言宜”的文学创作理论,具有一定的立论渊源及发展脉络。

韩愈不仅阐释了此理论,而且积极地诉诸创作实践,对古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气盛言宜”的理论渊源“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持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中国的古代文学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肥沃土壤,蕴含着“气”的韵味,“文”与“气”相融合,使“文气”成为品评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渊源,首推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2]中有言:“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韩愈散文的造语下字

韩愈散文的造语下字

收稿日期:2020-09-05作者简介:张小娟(1995—),女,甘肃临洮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大家,一生卷帙浩繁,尤其他的散文诸体兼备,书、序、启、表、祭文、碑文、墓志文及杂文等无所不包,影响深远,具有“摧清廓陷”之功。

韩愈散文之所以功劳卓著,离不开造语下字的功夫,黄庭坚曾就此高度赞扬韩愈:“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1]162可见韩愈在造语下字方面造诣深厚。

祝尚书在研究宋元文章学的造语与下字时曾就“造语”一词做过考证,指出“造语”是“古人谈诗文写作的专用词”[2]159,他通过考察古代文献,指出造语大概有两个意义:“其一是‘打造语言’,其二就是常说的造句。

”[2]160其实这两个意义相差甚微,都是注重如何用词,讲求字词句法方面的功夫,在诗文中都适用。

韩愈主张散文的造语下字须去除陈言,“师其意,不师其辞。

”[3]231形成自己的风格。

而且他在用词时注重押韵,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感,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

一、原创性:“惟陈言之务去”陈言务去,彰显作家的学识修养。

陈言务去是韩愈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

王构在评“为文不可蹈袭”时指出:“韩愈曰:‘惟陈言之务去。

’此乃为文之要。

”[4]可见去除陈言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但若要付诸实践,没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很难达到。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就指出:“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3]190后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一文中,又重申:“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5]602足以可见,韩愈自己也认为去除陈言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韩愈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百家经典,又受其兄韩会及梁肃等人文学复古的影响,在散文的创作上自有见解。

在写作时,他善于采撷口语和自创新词。

比起当时的主流文体——骈体文雕章琢句的用词,他的文章言义相宜,注重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辞事相称,善并美具。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翻译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翻译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翻译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

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

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出自唐代韩愈的《答李翊书》。

后代继承
南宋理学成熟,民族矛盾尖锐,以“气”振发人心极为迫切,辛弃疾遂再倡“养气”说。

“气”既见于其政论,又见于其词作,扛鼎的笔力来自胸中盛气,辛弃疾以盛气使词,词中自见其不凡之气。

而历代之论韩、辛,颇见相近之评价,从韩“气盛言宜”到辛“以气使词”。

可看到他们共有的沉雄奇险、骨力怒张,一改传统儒家的“中和”之音,这又与两人的遭遇、个性、才力、学识以及艺术上求新求变的思想有关。

韩诗狠重奇险为唐诗之一变,辛词自险至奇更在词坛别立一宗。

元代大学问家郝经继承发展了韩愈的气盛言宜的观点。

论韩愈散文之文气

论韩愈散文之文气

论韩愈散文之文气韩愈论文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提出创作前的准备功夫一“终吾身而己矣”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修养;阐述创作前准备功夫的最高境界一“气醇”并口“气盛”;论述“气”与“言”的关系。

他的散文所表现出的文气之美,即文气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的表现,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字句、音调、节奏、字法顺序。

标签:韩愈;散文;文气一、韩愈论文气我国古代文论,论文尚“气”,始于曹丕。

曹丕《典论·论文》以“气之清浊有体”分析评论作家之才性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有清峻阳刚与沉浊阴柔的个性区别。

但是曹丕所谓的气是指才性;是指作家所具有的一种才气和性格,而这种性格直接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中。

一个作家有什么样的才性,作品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与韩愈所说的文气是不太一样的。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将“气”纳入创作论,更有精辟的论述。

刘勰所谓的“务盈守气”.就是强调顺应自然,适应本心,反对勉强而为。

刘勰的“气”倾向于指先人的生命元气和才气,绝不雷同于孟子所言的后人养成的那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刘勰“守气”的方法与孟子“养气”的方法也不相同。

孟子的浩然之气必待之于后天的刻苦修养,也即“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而刘勰的守气则只须顺应自然、清和心志,以逍遥无拘之心,谈笑从容之态,即可达“调畅其气”之境。

因此我们发现韩愈是直接继承孟子之说的,与刘勰的不太相同。

韩愈论文气,虽散见于各篇,却自成系统。

首先是创作前的准备功夫——“终吾身而己矣”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修养。

他在《答李诩书》中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他在《答侯继书》中自述:“自五经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

”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也自述:“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靡不通达。

”他还在《进学解》中教育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他的学生则评价他“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的文学主张韩愈的文学主张后人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的文学主张,欢迎大家分享。

诗人韩愈的文学主张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

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

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语言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

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

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屈聱牙”、“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等。

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韩愈著作选读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

土被文绣兮,士无鄗褐。

彼其得志兮不我虞,一朝失志兮其何如?已焉哉,嗟嗟平鄙夫!——《马厌谷》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

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出门》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

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

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

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

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汴州乱二首》利剑光耿耿,配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

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

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小编和大家谈谈韩愈的文学主张,希望大家喜欢!韩愈的文学主张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

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人物生平韩愈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长安,出生仅仅三年之后,他的父亲韩仲卿便去世了,自那时开始,幼年的韩愈便开始随长兄韩会生活,视兄嫂一如父母,并在韩会的辅导下读书学习。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

韩愈文气说分析

韩愈文气说分析

以韩愈“文气论”,分析其散文创作特色韩愈在《答李诩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在这里,“气”指文章的气势,“言”指文章的语言。

韩愈将“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物的关系。

是指儒家高尚的仁义道德修养,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主要指“文气”,即文章的气势。

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志气和精神毅力,把气与言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说明“气”是驾驭语言的,而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所以要以“言”论“气”。

在古文创作中,韩愈将“文以明道”观念作为其理论的根基,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写古文要先养“文气”,才能言之长短,声有高下。

韩愈认为道就是仁义。

他在《原道》中开宗明义地讲:“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韩愈的道正是继承了孟子的仁义思想,是儒家之道。

韩愈的文气论,核心是“气盛言宜”。

气盛就是指作家思想醇正,能自由畅达地表情达意。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就是达到气盛的状态就能协调好音节和字的关系,写出好的文章。

韩愈养气不仅包括道德,还要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即是从写文章方面来谈怎么达到气盛的状态,是对孟子学说的应用和拓展。

厘清了韩愈的“文气论”,我就从韩愈文集屮选取文章进行分析,更深刻地理解韩愈气盛言宜论。

《原道》韩愈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儒家道统,力辟佛老,《原道》就是一篇典型的反对佛老的文章。

此篇文章是韩愈极心力之作,笔力雄肆、义理宏深,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也最能体现其气盛言宜的特点。

文章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这里,韩愈对仁、义、道、德等哲学概念下了一系列的定义,可以算是他对于道的哲学思考。

可以说,文章开篇求端训末的探源之论就是一种气盛的表现,所以后面文章的反复论证也自然得宜。

韩愈散文之“文气”探析

韩愈散文之“文气”探析

韩愈散文之“文气”探析韩愈之所以能够以复古为革新,在当时著名的古文运动中达到苏轼所评价的如此高度,就是因为其文章中所存在的“文气”,即作品中表现出的旺盛充沛气势和音情顿挫的语言节奏。

标签:韩愈散文文气古来散文中就有“韩潮苏海”之说,意即韩苏之散文如潮水般汹涌恣肆,如海洋之宽广博纳。

而韩愈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如海似潮,则同其“文气”说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

“文气”问题集中见于韩愈的《答李翊书》一文。

在此文中,韩愈首先把孟子以来先秦儒家的“养气”说加以具体化,进而进一步明确了人的学养和文字的辩证关系,“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則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即行文之先必须首先提高作家的品德修养,从而在胸中形成一种气势,自然体现于行文之中。

所谓的“文气”,正是作家创作时的这种精神状态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完备的品德修养就能让作品表现出旺盛充沛的气势,语言的运用也就会得心应手。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非就文学而言的,但由此“浩然之气”也导致了孟子散文雄辩滔滔、纵横捭阖的特点。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指出作家的气质个性同作品之间存在的关联。

韩愈之后,桐城派代表之一的刘大櫆《夜读偶记》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探讨:“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转静,故神为气之主。

”而作品中业已形成的这种抽象的“神”与“气”,就必须于文中具体的音节字句中求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炬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韩愈的创作主张

韩愈的创作主张

韩愈的创作主张——气盛言宜一、“气盛言宜”是一种创作境界“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

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盛言宜”是一种理论继承韩愈关于作者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论断。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毕宜。

”气盛指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

他认为,只要气盛,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

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同水与浮物相比,缺乏科学的必然性,但他强调微观方面的道德修养对言辞文章的决定作用,还是合理的。

韩愈的这个论点,源于孟子的养气说,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

这对韩愈重气思想是有启发的,但孟子并未论及气与文的关系。

后来,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认为文学创作决定于气,文气说由此形成。

以后,刘勰、钟嵘都论述了文气,韩愈继承了他们的文气理论并加以发挥,扩大了文气说的影响,为古文创作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又是儒家的德行为文章之本的传统观点的发挥及运用。

韩愈认为道德修养是“实”,文是“实”的外部表现。

他强调“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

但重道轻文的倾向,则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韩愈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养”。

如何理解韩愈的文气说

如何理解韩愈的文气说

如何理解韩愈的文气说?“文以明道”是韩愈文学理论的宗旨,“不平则鸣”、“穷而后工”是创作过程论的关键,“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是对写作的具体要求。

这里就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说的理论价值及其对创作的指导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文气说的渊源在我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文气之说倍受重视,从事文学批评的人,也多以文中之气论析文章的文骨文质。

然而,把气与文联系起来,作为文学的重要理论去衡量文章,指导文学创作的,是中唐古文大家韩愈。

韩愈在他的著名文学论文《答李诩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昌黎文集,卷三)在这里韩愈首次提出气盛言宜之说。

宋人刘克庄认为:“韩公此论最亲切。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六)这是韩愈从事文学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他进行文学创作遵循的原则,也是他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

他提倡古文要以气势为先,把气与蕴含气的语言形象地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意在阐释古文的特征,而强调古文不同于矫揉造作、骄四骊六的俗下文字。

怎样认识韩愈文和道的关系?“文以明道”是韩愈文学理论与创作的核心思想。

其主要内容就是要用符合儒家经典、先王之道的思想,去充实文的内容,使文章有益于政教。

在这样一个目的之下,要求革除六朝绮靡文风的流弊,把文学从刻意追求辞藻、对偶、声律倾向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给它以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并使之具有较为丰富的现实内容。

韩愈在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之后,结合中唐社会现实,对“道”的涵义作了全新的诠释,同时,韩愈还注意到了文学的抒情特点,在艺术技巧上多有创新,使得这次古文革新不但扭转了骈文雕琢柔靡的文风,而且克服了古文革新先驱一味复古、刻意模仿的弊病,以其有力的创作成果,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种教 材 即 游 国思 等 主 编 的 《 中国 文 学 史 》 第二 册 第 1 页所 述 )

但是 我 认 为仅 此 一 点是 不 够 的
, “
.
除 了人 格修
养 的 含义 外



还 应 指作 家在 写 作 过程 中 经 历 了

对事 理 的 深 入 思 考 定 的思 想 标 准
“ ,

鉴别
宜 宾 师专 学报
1
9 0 0年 第 4
,

韩 愈在 《 答 李 诩 书 》 中谈 自 己 的写 作体 会

当论 到
:

宏 宜 大 声 言 盛 势 气
韩 原 ī 写 í 艺 愈 道 作 谈 术 1





,

的关 系时
,
,
用水 与 浮物 作 比





,
水也
,

,
浮物 也
术 大 而 物 之 浮 者 大小 毕 浮
人 格 修养 入

具 休说
,
尸 对 儒 家 思 想 学 说 的 了解 把握

是 深

儒 家仁 义 道德 的修养 全 面的地步
,
对 这种 了 解 把钾 达 到 准 确

就 达到 了
气盛



在 《 答李 诩 书
中》
这 方 面 的 含 义 是 明百 的
一 般 通 行 的有 关著 作也
1
指 出 了 这 方 面 的 含 义 ( 如 国 内大学 中文 系 普 遍 采用 的一
气之 他
与言 犹 是 也 这 里 所说 的
达 顺 畅 与否
气 盛 则 言 之 短 长 与声 之 高 下 者 皆 氢




,
是 文 章 的语 言 表 达
,

文章 的语 言 表

,
恰 当与 否
, ,




的制 约
,
气盛 则言
,

王 初 晓

所谓



按 有关 资 料 解 释
主 要 招 的 是作 家 的
, ,
结 构 填密
,
词 藻富 丽

宛 曲深
而 且 在 思 想 内 容 和 艺术 形 式
,

,
在 《 欧 榭诗抄 》 里 别具 一 格
应 该指 出
,
方面 都 达 到 了 很 高 的 水 平
直 追 唐宋
。 ,
井成 就 远 胜 元
,
作者 身处 鸦片 战争 和 太平 天
,
成 为 我 国 诗歌史 上 的又 一 鼎
, ,
为 了维 护封 建 阶级 的 根 本 利 力 挽 大唐 帝 国 日益 衰
,
也 是历来 反对 学派
的 目标
特 别是 道 家所集 中攻击
二字
,
捍 卫 其 正统 意 识 阐扬儒 教
唐代
,
特 别到 了韩 愈生 活 的 中唐






家 道 统 来抵排佛 他 封建 统 治 的立 场 角度
,


,
固然 出 于 维护 和 巩 固
道 二 教泛 滥 成 风
们 在 思想上
,
僧侣
道 徒大 量 增 加

,
同 时他 却能 从 国 计 民生 的
,
与封建 正 统 意 识 形 态一一 儒 家
;
敏 感 地 发 现 当 时 社会 客观存 在 的巫 待
,
作者 完全

,
.
站在封建 统治 阶 级 的 立 场 贼
” ,
斥 之 为


难邀 宝 马 寻 春梦
白苇 黄茅 迷 望 眼
,
,
表 现 出 作者 思 想 上 的 严 重 局 限 (三 )
薰获谁 与 细评章
, ,
.
《 秋 草和 沈 意文 观 察 元 韵 》 四 首 这些诗
,
清 代 诗 歌 不 仅在数 量 上 超过 了 历 史 上 的 任 何一 个 时代 明
,
如 何解 除 这 些 威
气盛

,
为 它的


言宜


韩 愈 作 为 一 名笃 信儒 教 的封建 阶 级 士 大
创 造了 条 件 中心 问 题
. .
文 章 开 篇便 抓 住
,
仁义
这个
,
怀着 积极 救世 的人生 态 度
, ,
,

面对 佛

因 为 它 们 既 是 儒家 学 说 的 核 心
二 教 的泛 滥 益
要确 立 和 弘 扬儒 家 之 道
之道
批驳
排 斥佛

下者 皆宜
( 上 接 4 0页 ) 商飘 一 夜 变繁 霜
画 角 天 高边 塞 远
,
而全 部 《 欧 榭诗 抄 》 里
,
对 帝 国 主 义 的侵 略
,
赋到芜 城客 思 凉 馆娃人 散故 台荒
空 见 铜驼 卧夕 阳
.
却 无一 反 应
.
,
对 人 民 的起 义 斗 争
身居 宽 阔
.
具 备 了坦 荡 磊 落 的胸 怀
堂 皇 的寺 院 担
.
,
过 着不劳 而 获 的生 活
,
形成 一

道 的交 锋 中充 满 了 勇气和 自信
.
这些

个 庞大 的 寄 生 阶 层
成 为 国 家人 民 的 沉 重 负 与 当时藩镇 割据

原 道》一文 之 都是充 沛 地 贯 注 于 《 重 要构 成 因 素

选 择之 后
,
,
所达
.
气盛 言 宜
,
正二 尾韩 愈 在文 章 写 作 中所
到 的 思 想 精 神状态 ( 在韩 愈

当 然是根 据 一
追 求 的境 界
它 反 映 了 韩 愈 散文 的 主 要 风 格

即 儒 家思 想 来 进 行 的 )
,
和 他对散文 创 作 的 高 度 严 谨 的态 度 原 道 》 中休 现 最 为突击 的代 表作 拼 文章 标题
“ ,
这 在他

.
气盛
” ,
就 是 指 作家 的这种 精 神 状 态 达到 了

非常 强 烈 的 程度 盛

韩 愈 认为
” 、 “
达到 了


,
原道
”意 即Biblioteka 求“道”

则文 章 语 的言表达就 能 够挥洒 自如 浩乎其沛 然


本源
.
,
回 答什 么 是 真 正 的
,



其 目 的是


就能
言 之短长 与声 之 高

学说并 立 而 三 赋税等 特权 外
;
, ,
政治上 享 有 不 服 差 役
,
不纳
解决 的实 际 问 题
,
他 的 思 想能 切 中 时 弊
. ,

游离 于 封建 中央 政 权 管 辖 之 他们 占据大 量 土 地
,
合社会 发 展 的需要 的头脑 佛

这使 他保 持着 较为 清醒 使 他在 与
. ,
经济 上
,



这种 不 正 常 的 现 象
,
这 点对 于 我们 理 解 《 原 道》

宦 官专权 的局 面 一 样 胁 夫
,
对 国 计民 生
。 。
对 封建
所 表 现 的雄 健 有力 格 是很 重 要 的
《 原 道》 的
。 。 “
开 阔宏 大 的 气 势 和 风
中央 政 权构 成 严 重 威 胁 是当 时 的 迫 切间题
主 要在

国 革命 年 j 七
这 时 祖 国 正被 列 强 瓜 分 豆 全 国各族人 民 反
,
盛时期
其 所 以 取得 如 此 高 的 成就
,

,
沦 为半 封建半殖 民 地
于 清人 室 学 重 实 的学 风 影响着 一 代 诗风

帝反 封建 的斗 争 正 风起 云涌
如 火 如茶


诗歌 创 作上
清人 一 反 明人 的 空 疏 和 模拟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