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学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自主梳理】一、“断发易服”(一)服饰变革1.民间服饰变革: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
2.清政府: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形成巨大的冲击,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3.民国政府:民国时期,政府颁布的形制。
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
从此,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以及随心所欲的选择服饰。
和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断发”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
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的法令。
③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三)不缠足运动①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是完成时间。
清政府多次下令,但屡禁不止。
②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康广仁在广州成立“”倡导发起不缠足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1.读报刊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运动爆发后,各报刊开始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84年申报报馆创办了《》,开新闻画报之先河,报刊读者愈加广泛。
《》、《》、《》、《》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受到社会个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③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和开展的武器。
④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新的重要内容。
2.看电影①末期,电影传入中国,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②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它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了。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摄制完成,该片主旨为。
22.近代报刊和电影,及时传播,促进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宋庆龄
A、倡导女权运动 B、生活全盘西化 C、工业文明冲击 D、革除生活陋习
巩固练习
4、民间俗语等作为史料更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 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 “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B、政治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C、国人的开放意识有了普遍提高 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新时 期的 时尚 发型
(2)不缠足运动(男女平等)
组织(人)
措施
清政府 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1840年前 后,外国 传教士
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 处
结果
屡禁不止
有一定成效
维新派 人士
女 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权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
一时间不缠
运 会”
足蔚然成风
动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 治色彩?
(1)主要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列强对中 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 促进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 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
二、传媒变化
1、报刊
阶段
具体表现
1815年,英国传教士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 出现 中文期刊,之后,外国传教士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中文报
2、电影
时间
概况
评价
1896年 ( 上海徐园 )“又一村”放映西洋戏
电影中国最早 放映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剧短片 中国人第一次
(《定军山》)
尝试自摄影片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含解析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说过,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这说明近代女子穿旗袍( )A.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B.是一场服饰根本革命C.隐藏了效忠清朝思想D.是民国教育改革的结果解析:A 根据材料中“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可看出近代女子穿旗袍是为模仿男子,追求男女平等,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
2.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C 解题的关键是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
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的行为代表“崇尚西法”,而保留一部分的行为表示“保存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本题选择C项。
A项与“保存国粹”的信息不符;B项并非材料本质,且蓄辫并非传统精华;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意旨。
3.(2017·山西太原期末)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解析:B 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4.据《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 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41 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 310人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2.从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历史巨变。
这一巨变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5.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6.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A.皮影B.电影C.戏剧D.杂技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
①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 和内地变化小。 ②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 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又保持着民族特色。 ④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⑤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变化二:社会习俗
民国时 期的时 尚发型
汪精卫
梅兰芳
周恩来
根据课本概括近代“断发”的原因?
张学良
清政府:自由剪发的法令 政府法令:
民国政府:《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革除
变化二:社会习俗
1、革除陋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变化二:会习俗
组织(人)
措施
结果
晚清官员
1840年前 后,外国 传教士
维新派人 士
服饰变革的原因:
西方服饰传入的影响 近代政府政策的推动
服饰变革的影响:
随心所欲选择服饰 推动中国服饰改良
变化一:服饰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义
耻
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三民主义
礼 廉
以文治国
变化一:服饰
变化二:社会习俗
1、革除陋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辛亥清革兵命入前关后,,强令男 子“剃断发发蓄”辫具,有辫了子成反了清 民革族命征的服政与治压色迫彩的标。志。
思想: 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革除弊端
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政治: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民主革命)斗
争的展开
不缠足运 动先于 “断发”, 但完成时 间较晚。
变化二:社会习俗
2、礼仪的简化和婚丧习俗的变化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含解析)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时报》于1911年11月、12月登载了《女子军》、《金戒指助军饷》、《女子革命军赴前敌》几幅纪事画。
这些画作反映出A.媒体注重宣传保护女性的权利 B.政治革命使女性平等地位确立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媒体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排除A。
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体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排除B;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直接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
2.1912年10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所用材料须为本国丝或毛织品:1929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下图所示。
这一变化反映出男士礼服样式女士礼服样式A.民众传统受到政府认同B.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C.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从1912到1929年,民国时期的礼服从西方服饰转变为中国传统服饰,可知是得到了政府认同,但并不代表是政府主导,故选择A选项,排除C选项;图中不能看出中西服饰的融合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故排除B、D选项。
3.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 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1910年12月15日,《申报》上刊登了两版广告,主要涉及保险、补品、酒器、洋行、药物、机器等方面的内容。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前自主初探
课堂互动解疑 2
课前自主初探
教材精巧点拨 形成知识体系
3
目标导学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了解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4
自主学习 一、“断发易服” 1.易服
34
②对人们现实生活所起的作用 a.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重要渠道。 b.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 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c.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 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全方位 的影响。
35
典例剖析 例1 命题视角:考查对报纸传媒的认识。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 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 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2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鸦片战争前后,西 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 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答案 C
23
3.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
A.鸦片战争后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C.维新变法后 D.“五四”运动后
24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报纸成为抢手 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9
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岳麓版必修2
第2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答案】 D【解析】C项不确切,A、B各项仅反映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服饰质地的不同④服装款式的差异A.③④ B.②③C.①② D.②④【答案】 C【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社会原因”。
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答案】 B【解析】“如同身历其境”的只能是电视和电影,但电视在1909年尚未发明。
4.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
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②③④【答案】 B【解析】 民主科学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口号。
5.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答案】 B【解析】 考查基础知识。
6.1920年,有一人到广州旅游,他不可能...( ) 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 .在影剧院观看电影《歌女红牡丹》C .饭后阅读报刊D .听到有人称呼他“先生”【答案】 B【解析】 《歌女红牡丹》摄制于1931年。
7.民国初年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 .当时的婚姻自由已很普遍了C .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烦琐D .大胆的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歌颂【答案】 B【解析】 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概论
11月1日, 《月月小说》在上海创刊, 图为《月月小说》第一号。
晚清上海望平街 报馆一角(望平街是 一条200来米的小街, 却集中了上海几十家 报刊、出版机构,因 此有人把这条街比作英 国伦敦新闻出版业中心 的舰队街。)
《定军山》是中
国第一次尝试拍摄的 影片,由北京丰泰照相 馆1905年摄制的,黑 白3本。现已无电影 拷贝。导演任景丰, 摄影刘仲伦,谭鑫培 主演。
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
返回
30年代穿高跟鞋的青年女性
电影演员 阮玲玉
民主 平等 思想 影响 维新 人士 推动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
学生(右一为不林缠徽足因的,左开路先锋 为她的表姐—们—) 康有为的女儿
《申报》(刊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报导)
《申报》(1936年 )刊登的电影广告
《点石斋画报》(清人围棋图)
阮玲玉
胡蝶
周璇
作揖
传
跪拜
统
社
交
礼
仪
请安
叩拜
清末中外官员 握手致意 希特勒与溥仪 握手致意
1816年嘉庆召 见英国驻印度 总督阿美士德
日常礼变化原因:
西方礼仪冲击;民主共和精神影响
清末的传统婚礼
婚礼变化原因: 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的推动
民初的新式婚礼
1925年:孙中山传讣统告葬、礼追悼会
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 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长袍马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晚清军装的变迁
大清帝国海军军装
小站新军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素养评价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3·诸暨高一检测)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山装和改进旗袍的出现( )A.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B.强化了服饰的政治色彩C.缩短了男女间的地位差距D.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和改进旗袍的出现表达了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中山装表达的是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只是增加了审美情趣,改进旗袍并没有强化服饰的政治色彩,中山装和改进旗袍并不能缩短男女间的地位差距,故A、B、C说法错误。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阻碍操作”,强烈要求“断发易服”。
这一现象( )A.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果B.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C.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D.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解析】选B。
从材料中的“今之辫服,牵掣行动,阻碍操作”来看,说明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提倡“断发易服”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应选B。
这一现象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A;宣告清朝统治终结的是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排除C;保路运动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排除D。
【补偿训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这是1912年的流行歌谣。
当时,人们争先恐后剪辫子,一天就有20余万人。
从武汉三镇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当地的盛大景象。
这一社会现象源于(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解析】选B。
从题干中“革命”“1912年”“武汉三镇”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次革命应该是辛亥革命,应选B。
A不属于革命运动,且与题干地点不符,故排除;C发生在1919年,排除;D不存在剪掉辫子的问题,故排除。
3.(2023·沈阳高一检测)近代社会有民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
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断发”B.“易服”C.简化礼仪D.不缠足运动【解析】选D。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2017-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2 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作业-word文档资料
一、选择题1.《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③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应归功于新中国的成立。
故凡含有④的选项均不正确。
本题选D项。
2.《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新文化运动兴起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解析:选B。
剪辫易服是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关于社会习俗的政策,同时在当时也有反清反封建的含义。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选D。
该材料主要说明报纸对民众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思想的功能,而且影响力很大,表明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4.1913年秋,由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该影片以广东潮州的包办婚姻习俗为题材,从媒人撮合说起,经过种种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
下列与此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电影电视已经在中国普及B.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C.国人社会生活有了新方式D.旧中国妇女的地位低下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13年秋”即民国初年,尽管当时电影已经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但电视在中国尚未出现,所以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C、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检测题(解析版).docx
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测试)一、选择题1.“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
“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A.鸦片战争前后B.辛亥革命前后C.新文化运动前后D.新中国成立前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服饰的内容。
从材料中可知,“洋装"即是西方的服饰,结合所学,可知进入城市白姓生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正确。
辛亥革命时期已经传入了,故排除B学* 项。
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早已传入,故排除C项。
D项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科*网...学*科*网…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的变化•洋装的传入2.屮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西式服装传人中国后,屮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等,反映了中国民间服饰的变革。
服饰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晚清政府大力倡导B.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C.中国的传统服饰异彩纷呈D.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答案】D【解析】由材料'‘西式服装传人屮国后,屮西合璧的屮山装、旗袍等”可以得出,近代屮国服饰的变化受西方服装和文化的影响较深,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倡导作用,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与改革开放无关,B不正确;C与题干信息无关。
3.屮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断发易服”最早是维新派提出的,因此“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戊戌变法期间,故排除ABD,选C。
4.图中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答案】B【解析】由图片中的人物和吋间可知,这是纪念近代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邮票,故选B项,不选ACD 三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的发展5.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精练精析]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要点名师点拨】【点拨1】为什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提示:(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2)这些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们思想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小;(3)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点拨2】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列强把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
(2)政府政策的影响。
①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法令。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5)先进中国人主动地吸收西方文明。
【点拨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哪些特点?提示:(1)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3)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4)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5)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6)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向内地扩展,这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路线相同;(7)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有较明显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点拨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你对其有何认识?提示:(1)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高中历史 能力达标检测(十二)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能力达标检测(十二)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2.1912年3月,孙某某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某某”的根本分歧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3.如图是于某某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
凳子最上方横梁为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
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心理的禁锢。
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缠足的政府是( )A.晚清政府B.某某军政府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某某国民政府4.创刊于清咸丰年间的《某某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某某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从以上材料可看出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X D.传播商业信息5.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6.对联是汉字特有的形式,其中的趣味也是独特的。
著名学者王闿运曾撰联一副。
联曰:“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以下是某班同学对该联最早出现时间的猜测,其中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中 B.戊戌变法时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7.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鉴于“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易其衣服”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解析:从康有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易其衣服”的目的是“易人心”,以利于推行“新政”。
故A项正确。
答案:A2、下列属于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内容的是()①旗袍的出现②“断发”运动③报刊与电影④礼仪方面握手、鞠躬普遍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据所学知识可知,所给四项均为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但只有D项概括最全面,为最佳答案。
答案:D3、近代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取材于()A、传统戏曲B、辛亥革命C、近代城市生活D、抗日战争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由此可知A正确。
B、C、D错误,均可以排除。
答案:A4、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信息“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A、C两项错误,D项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始定”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B5、1869年,《中国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材料的重点在“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这表明当时人们仍受“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这也体现了近代中西方文化思想、新旧思想并存、相互交融的特点。
所以选A项。
答案:A6、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1)(2)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问通过对比分析新旧婚姻情况,可以看出自由、平等、简单的进步之处。
第(2)问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烦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2)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基础巩固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解析:题干打油诗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社会风俗的改变。
答案:D2、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解析:晚清至民国期间,社会上出现一股“竞尚洋装”的风气,人们的服饰出现了诸多变化,而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迫于时势,清政府对服饰制度实行了一定的改革,因此C项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答案:C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习俗的相同变化有()①断发易服②废止缠足③倡导婚姻自由④过国庆、元旦等节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①②③都是维新派和革命派社会变革的主张,而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出现的。
答案:B能力提升4、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A、自由平等思想得到宣传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变化。
据材料关键词“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即可判断D项正确。
A、B、C三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D5、《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的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橐橐,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存,红丝辫线,坠落及地。
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
此四人中,有西装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时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民国初年D、20世纪80年代解析:婚礼现场出现了中西服饰并存的局面,这说明西式生活方式传入,但固有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是在民国初年,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6、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
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共和激进报》等。
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近代报刊主要起到传播新知、介绍时事等作用。
据报刊的名称也可知,报刊还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但报刊不能起到减少文盲的作用,故③不符合题意,选C。
答案:C7、央视电影频道官网的网址是“http:///”,其中设置“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答案:B8、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地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①④说法错误,结合1912年的时代背景,可知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C9、蔡元培曾写下一则征婚启事。
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该征婚启事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婚姻自主的要求②女子教育的开始普及③删繁就简的婚俗④封建思想的痕迹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③;④说法错误,题干材料是对封建思想的否定。
答案:A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政府认为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当时妇女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政府在限制该行为,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答案:C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连人逐步接受新式礼仪,一些封建的礼仪如跪拜、请安等代之以握手、鞠躬。
“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废除,“先生”“小姐”等新式称呼已十分盛行。
材料二东北地区……主食为玉米、高粱、小米。
随着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日本侵占大连后,大量的日式料理店鳞次栉比,发展速度惊人。
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全市就已有日本吃茶店100余家。
日本寿司、生鱼片等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材料三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
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
……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
强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
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逐渐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前期大连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连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启示。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体现的社交礼仪和材料二体现的饮食总结。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外来侵略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思想、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3)问从文化交流的民族性及其辩证性分析。
答案:(1)居民交往简化礼仪,等级观念弱化,崇洋成为趋势。
(2)特点:主动性、被动性(或强制性)并存。
原因: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日本侵略。
(3)坚持民族独立,学会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