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采莲赋》及《西洲曲》的内容。
2.理解引用《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作用3. 概括文章表达的复杂情感。
4.总结文章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复杂情感。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艺术。
【学习内容】一、复习导入二、赏鉴新课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对《西洲曲》的理解: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三、师生一起总结全文: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
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1)运用的表现手法:(2)运用的修辞手法:(3)词语运用的特点:拓展内容:1.《西洲曲》全文如下: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黄,双鬓雅(甚极)雏色(幼稚的面容)。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鸟名),风吹乌臼(一种落叶树)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绿玉制妇女头饰)。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安放)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大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用竹干做的遮栏物)头。
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3.(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荷塘月色》导学案2
《荷塘月色》优教导学案【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16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朱自清全集》。
【背景感知】1927年4月,正当国共两党领导的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国内到处是血雨腥风、白色恐怖。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没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有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因此,他在致S 君的一封信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课文初探】1、速读课文,请思考并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篇散文的文眼?2、试着找一下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能不能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疑难探究】1、本文中的比喻句俯拾皆是,细读课文,找出例子,体味其作用。
2、如何理解本文末尾中引用《西洲曲》的作用?【文段精析】(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8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古典诗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营造月夜的意境,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荷塘月色》,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词赏析:结合《荷塘月色》中的诗意意境,学生学习相关的古典诗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表达与写作: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撰写关于月夜的感想或诗歌,培养文学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宁静和美好,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
1.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读,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提升课堂氛围。
3. 朗诵演绎: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朗诵等形式展示文学创作。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荷塘月色》并撰写读后感。
2. 创作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散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了诗意表达的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含答案)
1 荷塘月色2 五中韩江涛《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执笔人:巩义五中韩江涛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1【教学目标】1、领悟的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漂亮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程序】课前:1、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2、同学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1、分小组争辩阅读训练题(一课时)2、以文章的写作挨次,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1、整理课堂笔记。
2、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3、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1、“这几天心里颇担心静。
”,“颇担心静”的缘由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月亮渐渐地”,假如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淌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担心静相适应,假如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淌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担心静。
3、“……上升了,墙外大路上孩子们的欢快,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确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颜色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任凭,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荷塘月色》导学案1
《荷塘月色》学案【温习故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朱自清《春》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目标定位】(按三维目标定位,内容适当具体)【自主探究】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请做简要分析。
2.试分析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试简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尝试演练】1.文章的第五段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2.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4.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中学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改变。
【学问补充】1、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高校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逆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上高校时,朱自清起先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振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高校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起先探讨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闻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覆盖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始终在呼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安静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冲突,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安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找寻安静但又不行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困难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处( )所颤( )抖颤( )栗万乘( )之国乘( )凉荷( )花负荷( )脉( )络脉( )脉流水羞怯( ) 歌曲( ) 曲( )折薄( )荷日薄( )西山安娜( ) 袅娜( ) 踱( )步嬉( )戏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蓊( )蓊郁郁妖童媛( )女鹢( )首徐回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荷塘月色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二.1。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2.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三.第四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第二时合作探究
探究一、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结合写作背景及课文,分析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探究二、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探究三品味赏析语言,找出文章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苏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D.第七届中国商品印度孟买展览会,旨在以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为目的,为广东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
3、仿照下面例句写一个句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作素材积累(有关气节的名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训练案
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C.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D.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数见不鲜的科学家:邓稼先。
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A.假日里,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切忌不要酒后驾车,司机朋友要谨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B.在赵本山春晚小品《捐助》中,并没有给观众多少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拿弱势群体“开涮”的做法引起许多人的反感。
C.火车票实名制不但卡住了猖獗的犯罪贩子,遏制了“黄牛”高价票。维护了春运售票秩序,而且让千万名持有实名制火车票的旅客有序返乡,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
课题:荷塘月色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鉴赏抒情散文。
【学习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揣摩文中的修辞和叠词、动词应用的表达效果。
2、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脱”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通感”是一种修辞方法,又名“移觉”,即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
例①:红杏枝头春意闹例②:寺多红叶烧人眼
例③:唱得好听的叫小良人,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儿!
探究四文章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探究五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忆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呢?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
弥望()斑驳()渺茫()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脉脉:
3.抓住关键句子,理出作者的游踪线索?
4.从文中找出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情感的句子?并分析全文的情感脉络?
5.文章语言美、画面美、情感也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用波浪线标注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做好准备,以便小组交流。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2、通过听朗读、学生诵读,读文入境,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