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课后训练
2019秋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时分层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在此背景下,列宁( )【导学号:97372083】A.领导了十月革命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D.领导俄国坚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根据时间“1918年”和“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可得出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列宁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故A项错误;开展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1917年11月8日,列宁签署《和平法令》,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故D项错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B[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时间不符。
] 4.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典题精讲例1 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苏俄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B.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封锁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思路解析: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清C、D两项的区别: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一些做法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因而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从而也造成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这一政策已不能适应战后的新情况,所以政府决定由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据此,可判断C项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直接原因,D项则是根本原因。
答案:D黑色陷阱:因为混淆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所以做题时容易错选C 项。
变式训练1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部分农产品的权力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思路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大规模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农民可自由支配。
所以,A项正确。
答案:A变式训练2标志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会议是(A.俄共(布九大B.俄共(布十大C.联共(布九大D.联共(布十大思路解析:在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根据这一报告,党内一致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答案:B例2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思路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参考教案1人民必修2
比力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难点
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法
问题法、图表法、比力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放置
___课时
教具
教材、地图册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复习并导入】
回顾历史必修1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教师讲述: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形成了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颁布了《四月提纲》,坚决鞭策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由此导入新课。
三、能力提升: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扶植被帝国主义战争粉碎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派。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
2、《布列斯特和约》:国家之间的条约也许用平等和不平等来判断太过于简单,可能更应该从该条约产生的感化来看。列宁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利用与德国签的不平等条约为苏俄政权赢得喘息机会。假如德国取得一战的胜利,列宁也就成了俄国的李鸿章;然而列宁预测到了德国的失败,并在德国失败后颁布颁布了取消俄德之间的不平等条约。
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必修2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必修2(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在此背景下,列宁( )A.领导了十月革命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D.领导俄国坚决退出一战【解析】根据时间“1918年”和“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可得出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列宁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故A项错误;开展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1917年11月8日,列宁签署《和平法令》,宣布退出一战,故D项错误。
【答案】 B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导学号:68230104】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 C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解析】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一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二战期间,与时间不符。
【答案】 B4.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案 人民版必修2(1)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922年,苏俄社会景象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形形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
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库尔斯克(莫斯科南)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报道新经济政策的苏俄报刊想一想: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政治意义?提示:主要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历史背景(1)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退出__________,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妄图扼杀新生的__________。
(2)1918年3月,__________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猖狂进攻,苏俄__________爆发。
苏俄国内战争是在苏俄摆脱帝国主义战争、准备进行和平建设的背景下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2.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将农民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各种__________。
(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__________统一分配,实行__________。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凡16~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__________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成为扭转苏俄国内战争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测试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重点难点: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知识梳理:【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1)背景1)十月革命成立第一个社义国家——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一战2)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3)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2、内容农业: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开始的标志工业:国有化,高度集中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分配:实物配给制,实行强制劳动——普遍义务劳动3、评价: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政权,消极作用: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寻找新模式(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4)实质:(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A.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C.扶植和发展了小农经济形式D.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2.(2011·安徽滁州高三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是西方国家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忧虑C.赞赏苏联大力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3.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最大成就是()。
A.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B.农业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C.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B.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C.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农民积极性D.农业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6.有的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其主要依据不包括()。
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C.忽视社会消费品的生产D.长期僵硬执行计划指令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与马克思的设想相比,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灭亡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3(2010江苏姜堰中学高三期中考试,18)列宁生前曾经回忆某个时期说:“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列宁心目中的“那时”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C.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D.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4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矛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5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61921年,美国人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企业家。
这主要得益于( )A.苏俄退出世界大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国内战争结束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7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俄(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之一是( )A.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B.将部分国有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C.对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D.强制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8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基础夯实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答案:C2.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
答案:B3.导学号5244008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题干中列宁的话实际上说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结果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引发的。
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A项错误。
农民并非“敌对势力”,D项与题意无关。
C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但是它仅仅是问题之一,此“严重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造成的,C项从属于B项,B项是主要原因。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练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答案:A2.1921年春,苏俄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战争带来的灾难B.苏维埃政权遭到了苏俄人民的反对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导致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
A项当时国内战争已结束;B项表述符合材料,但不是最准确的理解;C项未能理解材料的历史背景,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D3.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 )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抓住关键词“市场角度”,固定粮食税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便于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将剩余粮食投入市场,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B、D两项是固定粮食税的积极作用,但不符合“市场角度”;C项“消除了”说法有误。
答案:A4.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包括( )④完成了农业集体化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解析:注意题干中“新经济政策实施”这一信息,并观察表格中数字变化情况——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耕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该政策符合苏俄国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互动课堂21703100274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接管了国家政权,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导俄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工作。
(2)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而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也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又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
(2)在工业方面,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不论大、中、小企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4)为了保证前线胜利和工厂劳动力的需要,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凡16岁到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劳动义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
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住了脚跟。
但是,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由于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百业凋敝,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
(2)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1921年春天,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了农民反对余粮收集制的暴动。
在城市,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
农民、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和士兵。
(3)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2016·浙江湖州期末)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该学者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A.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是特定条件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C.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成于斯大林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故B项正确;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可看出题目并没有强调与生产力水平的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俄渡过了难关,但危机过后很快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矛盾,故D项错误。
故选B。
2.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D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解析】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和沙皇复辟势力的武装叛乱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D符合题意和史实。
3.(2016·江苏扬州期末)“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指( A ) B.实行余粮收集制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D.大中小工业国有C.允许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解析】注意题目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 正确;B、D均不符合题意,故B、D错误;C项是A项具体内容,排除。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2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2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20xx·浙江湖州期末)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 )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是1919年苏俄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他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强制性义务劳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号召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 )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把粮食、石磨都抬走”,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痛惜地哭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 )A.没有弄清楚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什么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以逐步恢复发展生产。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由此判断材料中的人没有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4.(20xx·吉林长春一三七中期末)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加强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解析】所谓的新经济政策突出的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俄国可以存在资本主义的市场关系,也就是利用商品和市场来发展生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下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2.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论,较为符合该政策实际的一项是()
A.基本否定,主要分析政策的目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极其错误的
B.基本肯定,主要着眼政策的作用,集中全国力量保障军事胜利,保卫了革命果实C.喜忧参半,主要进行辩证的评价,该政策本身就带有促进与阻碍的双重效果
D.先好后坏,主要使用发展的观点,该政策初期适应战争需要,后期造成严重后果4.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接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
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实施新经济政策③“退一步”使俄国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④“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6.下图是苏俄(联)经济发展柱状图,对图表理解正确的是()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
B.1921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
C.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了一战前的产量
D.1923年新经济政策的颁布是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
7.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与材料所说“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B.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改革
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
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
(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和图片“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可判断出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故A 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故选A项。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分析,应属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①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②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负面影响,都正确。
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排除③;④说法明显错误。
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退一步”指的是放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苏俄并没有退回到资本主义,排除①③。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经济的发展。
C项从表中分析可得出。
A项说法错误,十月革命前,由于俄国参加一战造成了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1917年十月革命后面临巩固政权等问题,于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经济好转,因此B项分析片面。
D项史实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颁布的。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和所学史实,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与这一观点不一致”和所学史实,俄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反映全球化的特点。
故C项与材料观点不符。
9答案: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列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①从政策实施的策略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②从政策实施的目的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
③从政策实施的内容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经济。
在保证无产阶级掌权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答案: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经营的自主权。
答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