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垄断状态下的电子文化中空现象浅析 ——重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合集下载

《理解媒介》-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Word版

《理解媒介》-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Word版

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有感1964年,麦克卢汉所著传播学巨作《理解媒介》横空出世,一经出版,即获得如潮好评,其中许多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既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机器新娘》和《理解媒介》的出版使其声名大作,也带来了无数的争议。

他声誉沉载,一生颇富戏剧性--在世时毁誉之声别若天壤,直至上世纪末思想才被认同,而网络时代的今天,麦克卢汉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思想振聋发聩,他的洞见为当代所推崇,同时代人均不能望其项背。

联系实际,我对《理解媒介》《机器新娘》中,麦克卢汉的思想有如下的理解:1.环球村。

在信息化时代,全球性的交流日趋紧密,经济趋于统一,不断整合,时间空间的差别逐渐削弱,地球由过去以地区为界以国为界转向结为一体。

在信息化时代,讯息传播的迅速和无国界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突飞猛进,实现贸易、文化、科技的高度自由化,通讯领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空前的接近,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全球3.0时代,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为交流主体,国家发展由早期的武力扩张变为以智慧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与合作。

21世纪初期的全球化过程正是“环球村”概念的真实写照。

2.“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这一观点是随着电视称为主流媒体之后提出来的观点,对麦克卢汉来说,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媒介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而改变,而人也因为媒介的形态而产生新的尺度,因此改变着整个社会形态。

用“讯息”一词将其中的联系结合到一起。

它重塑着社会形态,因此,控制媒介的人即可控制社会,是尺度和标准的把关人,即控制媒介就体现着权力,给每个时代创造出了新的环境,使人们在新的信息传递模式下形成新的习惯,新的社会结构,对应着新的信息识别系统,新的符号,即也代表着新的讯息。

3.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书中,麦克卢汉的定义是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的。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学派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学派

解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学派加拿大闻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长》(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

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其次板块是应用篇,在其次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认真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

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详细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长。

20世纪60年月的国际背景是美苏争霸,这两个世界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激烈对峙。

在传播学界,美国传播学阅历学派的一大批学者致力于做态度层面的劝说与转变等讨论,而来自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学者专家们则在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大众传播事业。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这本著作诞生了。

在学术渊源上,麦克卢汉深受加拿高校者哈罗德・伊尼斯思想的感染。

所以,麦克卢汉曾谦逊地承认:“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

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解释。

”①在伊尼斯的思想基础上,麦克卢汉有了新的见解,他的“媒介技术打算论”即独特地把大众媒介进展的历史看做是整个文明史的发源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偏颇,但是其精神意义照旧存在,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进展造成了人的感受、思索、信仰、行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最终造就了社会现存的形态及文明的进展。

假如说伊尼斯更多地倾注于讨论传播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麦克卢汉命名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长”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长,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力量的延长,收音机和广播是人听觉力量的延长,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力量的综合延长,电子媒介的诞生与应用对社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前所未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长”。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完整word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新千年,麦克卢汉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影响逐渐越出传播学领域,虽然是辅修新闻学的双学位,但是在自己政治学本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也不止一次提起过麦克卢汉这个名字,我想这大约跟这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关吧,在上次写了关于麦克卢汉对媒介认识的作业之后,一时兴起,在校图书馆借了商务印书馆201X年何道宽所译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粗读一遍之后写下一点读后感,读这本书做笔记的话,只能做成语录形式的。

他提供了太多超越我视野和思考范围的东西,震惊之余还是震惊。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位传播学巨匠即马歇尔.麦克卢汉他生于加拿大。

身为英语文学教授的他首创了一个如今习以为常的属于媒介。

1964年,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该书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麦克卢汉热。

只有几个月,该书就获得《圣经》般的崇高地位,而作者也因此成为时代的先知。

很多人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很多杂志如《国家》、《读者指南》、《新闻周刊》等都将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着作也成为畅销书。

在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麦克卢汉学”。

这只是第一次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时间不长,但范围广、势头猛、评着多。

1980年,这位媒介先知与世长辞,但他的预言,他潜心研究的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却成了如今新技术媒介的全新思想。

他成了技术革命的教师爷、传教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

该书首次提出了一些我们当作训诫的警句,如“地球村”、“信息时代”等。

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他告诉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四种观点。

理解新媒介_重读麦克卢汉

理解新媒介_重读麦克卢汉

青年记者・2009年4月中理论视野20世纪后期网络与计算机联姻,发展成为全球联通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诞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也成为人类传播媒介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革命,被人们称为新媒介、第四媒介。

其实,早在互联网诞生前的20世纪60年代,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开始显露出它们的优势时,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就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了媒介的本质及力量,分析了媒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大胆地预言了电子媒介的影响。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延伸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他认为媒介就是讯息,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递的信息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他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世界将日益变为一个地球村。

网络时代的“地球村”麦克卢汉在1964年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世界将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最终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

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和实时性将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的距离大大缩小,于是重新“部落化”,形成“地球村”。

在电子媒介崭露头脚的时候,大部分人并不相信他的这一预言,但新媒介正在把这一预言变成现实。

技术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可能。

今天的“地球村”首先指的是由新媒介塑造的一种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生存环境。

这是一种“电子村落”,在这里,电子远程出席和非同步出席代替了真实的“出席”;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以及电子影剧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 王 蕊理解新媒介:重读麦克卢汉多彩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生活。

在一个偏远的村落生活,却能与整个地球(世界)同步,这就是网络时代地球村的形态之一。

现在,在各个网站上通过聊天工具,人们不用露面就可以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行联系。

这正是印刷文明所培育起来的人们遭遇网络时代之后在寻找一种重新部落化的状态,在寻找失落的口头文化传统。

媒介即讯息当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论断时,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

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

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

”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

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

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

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

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

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

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远在人们还没有学会发推特,不会facebook直播,也不会向维基解密发送机密文件之前,有一个人,就变化中的媒体局面提出了一个严肃声明,他叫做马歇尔·麦克卢汉。

你也许听说过他被引用最多的名言:“媒介即是讯息”(Media is message)。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理论在60年代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如果你现在在当今这时读到这些文字,你会觉得它们宛如预言。

麦克卢汉写的是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但是他所说的并不是内容——信息本身,他说的是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的技术。

麦克卢汉并不是在说内容不重要,他说的是当我们过于关注内容时,我们就会忽略形式塑造经验的力量,所以,如果你不理解媒介,那么你就无法完全了解信息。

不妨思考一下,很久以前书是手写的,但是有人发明了印刷术,使得大众传媒变成了现实,形式改变了我们集体经验,它使我们了解了身份——我们是如何想象自己的。

电子媒介也是一样,电视、电话、电报,它们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并使我们的经验突破界限,然后出现了万维网——互联网,它改变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媒介并不是某种中立的东西,它会对人们有所影响,当人们过于关注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媒介本身的属性和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辩驳的,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没理解甚至忽视了当新技术产生时其本身的倾向性。

麦克卢汉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去看杯子里装了什么,也要看这个杯子本身包含了什么。

就像同样的内容,可以用电影表达,可以用小说表达,可以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表达,但我们获得的信息会一样吗,我们从中感知到的认知到的东西会一样吗?当你通过不同的媒介来阅读同一个“内容”的时候,诸如你用微博和新闻联播来阅读新闻的时候,当你要去理解“内容”是就不得不通过另一种媒介,新闻的下级媒介是纸媒,它播报的方式和其行文的形式继承于纸媒的特性——严肃性;微博的下级媒介是话语言论,这使得其更接近于人际传播,使得提升其社会公信力,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微博上的谣言。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地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地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理解媒介理解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理解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理解麦克卢汉作者:王晗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1期摘要:在传播学这一学科中,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展现给世人,引起很大轰动。

在这其中,服装被麦克卢汉认作为皮肤的延伸,广告被比喻为人们意识的延伸,同时由于电子媒介的参与,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让整个地球变得复杂起来。

关键词:麦克卢汉;延伸;服装;广告;地球村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最具争议的学者,被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其一生曾获得五个学位,为其日后的理论成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他的理论方向独特,或是切中要害,或是对未来的某种宏大的预测,因此,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支持者便是他的疯狂追求者,但是反对者对他的观点却不屑一顾,甚至觉得他一定是个疯子。

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是他最享誉盛名的著作之一,书中以隐喻的手法讲述了26种媒介方式,本文选取了其中三种进行讲解。

一、走进麦克卢汉(一)三部巨著三部巨著的一次发表,将麦克卢汉的理论推向一次又一次的学术高潮中。

最早的一本《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出版于1951年,概述主要就大众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同时在该书中提到的广告的相关学术内容,也是在全世界第一次出现,另外该书也对文化批评进行的深度阐述。

《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是麦氏的第二部巨著,出版于1962年,该书顾名思义,主要内容讲解了印刷术的发展状况,就这一内容将西方历史进行了重新表述,该书的种种观点与同时期福柯出版的《事物的秩序》一书有千丝万缕的观念上的联系,也对后来《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巨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巅峰之作,书中提出的7条媒介定律和根据历史发展先后出现的26种富有代表性的媒介形式,成为麦氏又一次学术转型成功的标志。

现象学视角下《理解媒介》学术阅读史(1992-2019)

现象学视角下《理解媒介》学术阅读史(1992-2019)

解媒介》的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其数字体量亦颇为庞 大。由此衍生出的知识生产量也十分可观。
可见,阅读和解析麦克卢汉已然成为国内学界的一 种现象。基于此,本文认为读解比解读更契合这本学术 专著在中国,尤其是传播学界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为更 好地理解这一阅读现象及其背后的机理,文章在英伽登 未定性概念与伊瑟尔游移视点理论的基础上,以唐•伊 德的诠释透明性为视角,分析近20年来国内传播学界之于 《理解媒介》学术阅读史的动态变迁以及作为文本诠释的 知识生产过程。
既然文本与读者间截然不同于客体与观察者间的关 系,那么如何去把握二者关系呢?伊瑟尔就此提出游移 视点概念。颐倔)他认为,阅读的基本经验是对句子和段 落的逐个摄入,读者始终处在记忆和延伸的交叉点,每 一个句子都指涉一个语义学意义上的相关物,意义在于 其在读者一文本(句子)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解读、修正 和转化。从前一个句子到下一个句子,记忆的相关物向 着新的联系开放,但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由句子序列中 所形成的期待”。创133)读者的阅读视点就在上述过程中 反复“游移”,它“使读者穿越文本而演进” o [2)(141)如 果进一步聚焦,句子序列是被接合(articulation)在同一 个文本中的,那么前一个句子或多或少会在视野上预示 它与下一个句子的联系,但是这个视野无论怎样具体, 都是未定性的。因而读者就产生了消除这些未定点的期 待,这就是文本对读者产生的意向性,读者因此常常获 得手不释卷的阅读体验。英伽登使用未定性概念从现象 学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有力的解释,“新的未定点 可能被不断填充,并被读者的阅读投射赋予新的特征, 实现未定点的完成……(对文本的诠释)只是一个具有 各种未定点以及尚需对无数未定点予以确定的图式化结 构”。【21(205)

现象学视角下《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2022读《理解媒介--媒介即人的延伸》有感2100字

2022读《理解媒介--媒介即人的延伸》有感2100字

读《理解媒介--媒介即人的延伸》有感闲暇时间,我开始阅读《理解媒介--媒介即人的延伸》这本书籍,它是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便是通过这本《理解媒介--媒介即人的延伸》而声名鹊起。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

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这本书中马歇尔·麦克卢汉用了七章的内容,来向我们提出了著名的三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这三论贯穿全书,意图颠覆以前的所有传播理论,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王国;在他眼里,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在强化人体感官功能的同时,也同样意味着截除。

尽管媒介强化了我们某个感官的能力,成为代替性的工具,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身体原来那部分的功能会随之退化而感到麻痹。

在作者看来把“截除”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用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用来缓解媒介对人体造成的压力。

当它发生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隔离或麻醉,通过这种自我保护式的麻痹使人意识不到所发生的事情和媒介对于我们的影响。

“自我截除是中枢神经系统解压的直接手段。

很容易用它来说明传播媒介的起源,从言语到电脑的起源都可以用它来说明。

”如果用麦克卢汉的观点,看待当今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行为习惯,人们对新兴的媒介技术的依赖,也正是自我截除的后果。

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中,生长着各式各样的应用,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可以说,每个服务的背后都是欲望的延伸,这些延伸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美团”是惰性的延伸,代替双手双腿完成日常生活;“抖音”是好奇的延伸,不断提升着我们对于新奇体验的阈值;我们常在朋友圈发表评论,朋友圈何尝不是表达的延伸。

延伸又使我们麻木,当媒介技术对我们产生超强的刺激时,我们为了远离这种刺激带来的不舒适感会采取自我截除的措施,从而导致了自我的麻木与无意识。

《理解媒介》读后感

《理解媒介》读后感

《理解媒介》读后感《理解媒介》读后感《理解媒介》这本书是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著,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读物。

该书的全名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丛书名就可以看出麦克卢汉是将媒介看作是人的一种延伸,将媒介与人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思想的提出,第二部分则是他思想的实例。

他在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其中涉及一些概念比如“冷、热媒介”、“逆转”、“自我截除”、“麻木”、“内爆”等。

他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一一进行解释,事实上他的写作方式也遭到学术界诟病。

“媒介即讯息”应该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言论之一,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他的意思是媒介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比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所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简单来说就是影响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是高铁、飞机、手机、电脑这些媒介,或者说是技术——麦克卢汉将技术等同于媒介。

而高铁、飞机运输什么东西,手机电脑传播什么信息内容相比之下并不重要。

他举了一个电灯的例子。

电灯本身不包含任何信息,它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在夜晚进行活动,这是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麦克卢汉似乎比较极端的强调了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把传播内容对人的影响几乎忽略,他认为内容不过时刻在原子弹上的编号罢了,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忽视了人和社会的作用。

第二个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是对媒介起源的一种探讨。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肢体感官的延伸,各种交通工具可以说是腿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之类的是眼睛的神等等……而如今随电力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出现了延伸。

(我的说法比较简单,深入探讨的话还涉及到感官比率,冷热媒介等概念。

)这种延伸所伴随的是一种麻木的状态,我们不知道各种媒介技术是我们自身的延伸,从而迷恋他,正如希腊神话中的阿克索斯不知道水中的倒影是他自己才迷恋上,如果知道那是他自己的话,可能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阿克索斯从未照过镜子,我们也从未认清楚自己)。

从霍金到麦克卢汉——重读《理解媒介》

从霍金到麦克卢汉——重读《理解媒介》

从霍金到麦克卢汉——重读《理解媒介》
高原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7)001
【摘要】麦克卢汉在他的经典著作《理解媒介》一书中,用无数的例子在说明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他的笔下,印刷媒介、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音乐广播是听觉的延伸,汽车飞机是人脚的延伸,而电力技术甚至是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媒介都是人感觉的延伸和拓展.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媒介使得人体得到延伸,都会改变人类感觉的平衡状态,由此会进一步产生对于外界的不同认识和反应.在麦克卢汉的观点里,媒介所带来的一方面的感知的延伸和拓展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面的消减和衰退,由此使得感知在一个新的层面重新恢复平衡.
【总页数】6页(P13-17,24)
【作者】高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理解新媒介--网络时代重读麦克卢汉 [J], 张鑫;任鹏
2.从霍金到麦克卢汉——重读《理解媒介》 [J], 高原;
3.理解新媒介——网络时代重读麦克卢汉 [J], 张少辉
4.市场垄断状态下的电子文化中空现象浅析r——重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J], 孙伟飒
5.理解新媒介:重读麦克卢汉 [J], 王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范文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范文

《理解媒介》读书报告范文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雷濛101180056不完全相同于通常的媒介的概念,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是人类器官延伸的一切工具和技术,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工具。

书中,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类器官的延伸。

这句话即可认为人类器官的延伸就是媒介。

同时,麦克卢汉在书中提到了26种媒介,其中包括货币、时钟、游戏、武器等等。

麦克卢汉的媒介和传统的媒介概念差异就在于此。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的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一种外化。

比如,麦克卢汉认为游戏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和制度一样,游戏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正如技术是动物有机体的延伸一样。

游戏和技术都是抗刺激的媒介,或者是适应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的行动。

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

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知觉的延伸,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

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

游戏是传播媒介。

在这里,麦克卢汉把游戏也看作一种媒介,是一种间接的媒介,它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并认为游戏是传播媒介在他看来,人和人类的延伸都是传播媒介。

虽然把游戏作为传播媒介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是不可接受的,但正是把人类的延伸作为一个标准,许多工具和活动方式称为了传播媒介,这正是麦克卢汉的基本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麦克卢汉所要表达的第一层含义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在这里尺度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麦克卢汉在这里列举了自动化等媒介。

一般的观点认为,媒介的内容是讯息,媒介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载体,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内容而不是媒介本身,而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2000字: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那个时候传播学的领域虽说不是一片空白,但也算得上是一片荒芜,麦克卢汉本身也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但在这本书里,他首创了“媒介”一词,在书中信手拈来一个又一个精妙的预言和结论。

这本书以艰涩难懂闻名,书中处处充满了类比和比喻,却对自己超前的观点不多加解释。

就连麦克卢汉本身也说:“我只探索,不作解释。

”但就是这样一本书,让全世界都掀起了“麦克卢汉热”。

书中提到的“地球村”、“全球化”早已成为了现实,“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就连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反复论证强调的“媒介决定信息的传递”也只不过是麦克卢汉书中一个小小的观点罢了。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即理论部分。

麦克卢汉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是广阔而深远的。

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媒介即是讯息”。

他对媒介的理解显然要比一般人深远得多。

刨去一般人能想得到的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麦克卢汉指出:服装、住宅等也都是媒介。

万事万物都是媒介,万事万物无一不传递信息。

但同时,媒介的内容又是另一种媒介:电视的内容是电影,报纸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语言......他在书中这么提到:“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

”针对媒介对大众社会的影响,一般人很容易会想到,媒介会影响社会,社会也会反过来影响媒介。

学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我们很容易采取一种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无论什么,大抵都是互相影响的。

然而不论是尼尔波兹曼还是麦克卢汉,似乎都是“技术决定论”的忠实拥护者。

他们提到,媒介会改变整个社会思考的方式,新媒介的产生,将决定内容。

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重思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重思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重思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
杨晓路
【期刊名称】《《公共管理评论》》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综观人类历史,信息的生产、交互极为重要,而信息则通过媒介传播影响人类发展进程。

六十余年前,麦克卢汉敏锐地捕捉到了媒介对于人类的意义:媒介是人的延伸。

本文将重新思考麦克卢汉的经典之作,探讨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本文认为,麦克卢汉的著作在互联网时代孕育了新意义:一方面,媒介作为人类的延伸在宏观层面是社会抵御国家不合理'干预'的有力武器,意味着媒介作为国家与社会边界的'节拍器';另一方面,媒介作为人类的延伸意味着在微观层面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关注,意味着媒介对生命底色的彰显。

【总页数】10页(P161-170)
【作者】杨晓路
【作者单位】[1]香港浸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2
【相关文献】
1.理解媒介的延伸--纪念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发表50周年 [J], 金惠敏
2.文字迷宫中的媒介真谛——从《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看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模式 [J], 罗艺
3.文字迷宫中的媒介真谛——从《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看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模式 [J], 罗艺;彭玲
4.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是人的延伸”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与重构——以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为理论依据 [J], 邵文灿
5.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重思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J], 杨晓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14期Vol.9 No.1481市场垄断状态下的电子文化中空现象浅析——重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孙伟飒(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摘 要:“中空”一词是笔者提出的描述文化现状的词语,意为文化的虚假繁荣,这也是笔者对于目前文化状态的一种隐忧。

文化的“中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虚假繁荣,更多的是个体日渐在空虚、乏味的文化环境中感知和触觉钝化、创造力下降,进而导致文明的整体减速甚至后退。

本文以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为基础,讨论电子文明下个体与外部的互动方式,以及这种互动状态给个体与文化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文化;中空;个体性;规则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4-0081-02对于“中空”一词笔者给的定义:指在电子文明下,文化表面的繁荣与实质的枯萎。

电子文明没有给社会带来多样性与文化的真正繁荣,却在商业利润的带动下,带来了比工业文明时代更加严重的同质化与肤浅化。

带来的后果:第一,社会文化同质化严重。

由此产生意识形态和个体行为与表达方式的高度一致。

规则都具有强制性,大众更加惧怕反常。

第二,个体在这种强制性的规范下的屈从,导致个体性丧失。

第三,个体灵感被过度曝光,社会文化创造力减退。

2017年,在下载量排名前四的社交软件中,腾讯的产品占据3席。

同一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势必有相似的气质和沟通习惯,“麦氏理论的根本要点就是断言媒介的技术特征绝对决定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媒介史就是文化史。

”每一次传媒革命都带来了一个时期的文化革命。

印刷术的诞生带来思想的快速传递、永久保存以及因果关系的诞生,直接引发了宗教革命、工业革命、牛顿的宇宙观,进一步诞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

何为文明?笔者认为文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个体的自由,即个体在一个环境下身心的平衡状态。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状态中,人的感官能够达到平衡;工业时代,即印刷术时代,由于过度突出眼睛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器官,人的生理便无法达到平衡;互联网时代,信息输出的形象化与互动性又似乎让人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但在现实的互联网语境中,信息的边界感消失。

面对媒体人的主动性消退,无意识地被海量信息裹挟。

这使得杂乱无章的信息充斥我们的大脑,而“无穷无尽的新信息的泛滥,正是精神病最常见的原因”。

“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

”每个个体都不可避免地被环境影响。

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个人只是一个被阶级、种族性别和亚文化塑造的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那么在如今电子文明的传播环境中,又会形成怎样的个体以及社会文化?下面,笔者将从个体、群体、组织、社会4个维度,分析电子文明给我们的文明带来的中空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隐忧。

一、个体的中空互联网把我们的感官外化,所有感知都被互联网洞察、打包、上传、曝光。

“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将会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社会。

”这是一个充满自恋的时代。

我们用自我的过度曝光换取关注度,而快餐式的过度曝光使个体满足于浅层次娱乐与低成本创作。

感知生活的触觉和知觉被进一步剥夺,造成整体创造力下降。

这就是麦克卢汉在书中多次提到的“截断作用”,即互联网在替我们快速满足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后,也造成创造欲望的降低。

这是一个充满了取悦的时代。

为了迎合大众,“美”变得单调无味、毫无灵魂,快乐变得有章可循,感动变得可预见与廉价。

“人对多样性的,非连续性的力量,已经失去了敏锐的感觉。

”这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时代。

个人使用互联网的初始目的是放松身心,但这种“用于缓解身体压力的技术延伸,可能会产生更多严重的心理压力”。

过度娱乐化造成深思的缺乏、自我的迷失;过度曝光让我们过于关注其他人的认同;低成本快乐的获得让我们像“饿着肚子的猪”寻找下一顿粮食。

于是有了狂喜背后的落寞,愤怒身后的懦弱,悲哀过后的迅速遗忘,快乐之后又重新面对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

我们自认为解放了思想,却进入了另一座更大的精神监狱。

人类创造了互联网,我们把全部的智慧和感情倾注其中。

媒介虽然是人的工具,但人也越来越依赖它。

罗马人驯服了奴隶,自己本身也成为奴隶。

是否有一天,人类会被自己的工具驯服,就如李世石败给阿尔法狗后低头的一瞬。

二、群体的中空流量经济鼓励我们趋同,甚至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惧怕反常。

麦克卢汉提到,那些“不顺应传统便是可怜……”个体性被抹杀,我们纷纷成为某一类人,而不是某一个人。

在这种环境下,迎合单一审美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不起作用的东西确实存在,只写隔靴搔痒的东西也被看作睿智有才”。

群体陷入一种虚妄的自鸣得意。

一切过往的经验都在被连根拔除,就像“土著人类卷入文字和机械文明”时表现出来的顿感与后知后觉。

群体对于单一标准的追逐,群体文化表达种类的贫瘠,群体产出的无用和反智,共同造成了看似繁盛的集体文化中空。

三、组织的中空组织,即有正式规范的群体。

麦克卢汉在书中曾以学校为例,描述电子文明下,学生个人对学校组织的82学术探讨影响依旧微乎其微。

学校课程按照一个“蓝图”构想出来。

学生无法从课程中发现“教育的场景以及与‘神秘’世界如何联系”。

换句话说,互联网并没有给学生参与核心事务的机会,掌控和规则依旧来自顶层设计。

也就是说,组织成员之间横向的联系加强,纵向联系却没有改变。

一方面,这使得组织上层的信息传播更快且更易保存,推动组织上层负面信息的留存与传播,倒逼组织整体健康运作;另一方面,同级个体联系紧密,利于上层组织统一对下层进行思想训导与意识形态包装。

社会权力正在下行,但上层依旧拥有遏制底层权力上涌的闸刀。

更可悲的是,在电视文明之前,个体还会因为无法实现自由感到苦闷,但现在这种苦闷也被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一扫而空。

民主和自由对普通民众来说,像女人的剃须刀一样多余。

四、社会的中空自传媒诞生以来,“在传播技术和个人回应之间达到平衡,是未来及精神生活是否安定的关键。

而人类在数百年间却完完全全的失败”。

在地理上,大城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年轻血液,中小城市的血液会逐渐被抽空,农村更是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小城市活力衰微。

在政治上,由于组织权力的凝固,下行的信息与观念要远远多于上行的回应。

个体参与政治的参与感与积极性下降。

在经济上,经济的发展是否与文化进步同步是一个问题。

生产效率的提升不再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依据,情绪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环节一个奇怪的支点。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个人只能献出自己的隐私助推经济发展。

电子文明虽然给了我们每个普通人快速成名的机会,但也过度消耗了个体的灵感和创造力;其虽然给了我们主宰世界的幻想,却也在关键处扼住上涌的权力。

它让身处其中的个人感到无时无刻与世界的连接,也无时无刻在被遗弃。

我们似乎能抓住随处可见的快乐,但却陷入更大的孤独和焦虑。

麦克卢汉曾预言,电子文化中,人的意识能够从机械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在宇宙中的精神漫游。

但麦克卢汉应该没想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设想中为人类精神飞跃提供翅膀的媒介反倒成了豢养金丝雀的牢笼。

五、结语我们悲哀地发现,麦克卢汉预言中的“电子乌托邦”并没有出现,相反,媒体正在声势浩大地进行意义消减工作。

传播形态的进化只是带来一种表面的繁荣,社会与个体的文化多样性与内涵却日益贫乏。

而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之一,便是让我们把注意力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转移到媒介本身,重新审视人类与媒介的关系,让媒介真正成为文化进步的动力。

参考文献:[1] 张咏华.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1):33-39.[2]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110-112.[3] 纪莉.论麦克卢汉的传播观念的技术乌托邦主义[M].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38-44.[4] Mclhuan,Masrhall . understanding media[M]. New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4:19.作者简介:孙伟飒(1994—),女,山东烟台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媒文化。

(上接第80页)全媒体平台;2017年《人民日报》正式启用“中央厨房”,致力于构建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型编辑系统。

但仍有部分报业组织未能领会扁平化的真正含义。

真正的扁平化是为了打通原有组织间的障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而不是机械地减少编辑层次和盲目地增强跨部门合作。

借鉴《纽约时报》的经验,我国传统报业编辑应在新闻生产链上,实现编辑部与设计师、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多部门的无缝对接,生产出适合在不同平台传播的新闻产品。

(二)聘用全能型人才媒介融合的数字化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相应提高。

传统编辑只需要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即可,而现在却需要掌握采、编、拍、摄、导等多门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我国传统编辑部门应建立培训机制,提高编辑的能力,应如《纽约时报》一样注重编辑部员工的多样性,向社会聘用能帮助报业从纸质向新的、注重多媒体的人才,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并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加快体制改革《纽约时报》编辑部改革相对来说比较彻底得益于自身体制,而我国报业编辑部转型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文化体制改革不彻底。

虽经过“转企改制”却留下许多残余问题。

“体制内”的人不愿接受改变,怕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体制外”的人因工作得不到保障而缺乏热情。

因此,我国传统报业编辑部要想留住人才,彻底转型就必须加快体制改革。

近年来,《纽约时报》一直致力于改变编辑部的孤立性,简化编辑层次,打造以数媒为中心的团队,给我国传统报业编辑部带来了诸多启示。

我国传统报业编辑部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借鉴《纽约时报》编辑部的转型经验,加快编辑部的深度转型。

参考文献:[1] 苏衡,严三九.《纽约时报》的创新与启示[J].当代传媒,2008(2):104-105.[2] 田园子.融合背景下我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3.[3] 董朝.融合背景下《纽约时报》的转型与升级[D].华中科技大学,2016.[4]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数字化背景下的报业转型——纽约时报创新报告(2014)[J].新闻与写作,2014(6):26-31.作者简介:张佩芳(199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