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
陕北地区反贫困化对策研究--基于延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经验
节 的关键。” 0 l 在延安 时期 , 党的领导人敏锐地把握 了当时社
面的建设 提供 有力 的支撑 。 其次 , 陕北地 区地处我 国内陆 , 又
此, 对党在延安 时期 的经济方针 与政 策进行研究 , 并 结合现
定的放权 , 诸如 : “ 赋予延安两大特殊的区域经济优惠政策 : 即
国家赋予延安石油的开采权 ( 延安财政收入的 9 0 %来 自石油 )
实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就显得尤为迫切 。
一
和延安 被确 定为全国唯一 的退耕还林试点市 ( 延安农 民从退
多山地 , 区域 内的交通设施 建设技 术难度 大 , 耗资多 而周期
长, 导 致交通 的发展 落后 于其他 沿海地 区 , 加之 陕北地 区无
海运 与内河航运之优势 , 使其很难依靠先天 的 自然环境进行 大规模 的经济 建设 。 2 . 行政 区划的历史遗 留问题 。陕北地 区现行 的行政区划
柯 艺 伟
( 延安大学政法学 院,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 区的经济发展在 党的领导下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 就 , 成 为全 国先进 的示范 区, 为革
命的胜利奠定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之形成鲜 明对 比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严 重落后 于其
3 . 经济结 构不合理 。在 自然条件 的限制下 , 陕北地 区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2 1
浅谈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浅谈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作者:钟超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评价方法,并就居民点用地的整治分区规划进行了阐释,旨在通过对科学方法的梳理和探究,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关键字: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整治分区规划前言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居民点所占据的城乡建设开发用地的适宜性、合理性需要在新的条件下做一番审视和布局。
土地的集约化、布局合理化成为发展农村生产关系与社会文化,实现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有效利用重要整治内容。
农村居民点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土地载体,成为土地整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因此,科学的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合理的提出整治分区的规划,既需要结合农村居民实际的用地现状,又需要按照农村建设规划综合评定土地结构和利用类型。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基础1.1整治目的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规划的命题。
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已经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它既是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承接现实意义于前瞻性的重要指标。
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具有实际的目的和意义:(1)实现优美环境、方便交通、舒适居所、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的结合,建设新农村,全面减少城乡差距。
(2)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化、集约化,协调人地关系,达到居住地与农耕地的平衡,在不减少农耕地的情况下,增加建设用地。
(3)通过农村居住点的整治,全面改善居住、生产环境,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1.2.整治原则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原则主要有:表: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原则2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2.1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但也有一定的缺陷。
具体方法如下:依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所需要研究的方向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叫做范围法。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李天华(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我国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尚存在生态保护压力大、人力资本匮乏、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环保扶贫、完善相关法律、强化项目管理等。
关键词: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对口支援;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8-0106-03自从1996年党和政府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西部地区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的主要问题1.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扶贫开发难度较大。
西部许多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敏感、被国土部门重点保护的区域,普遍面临着消除贫困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西部的诸多地区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功能定位上以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多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都包含禁止开发区域,给扶贫开发特别是扶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如果只强调扶贫开发,不考量生态保护,势必对国家生态安全不利;如果只关注环保事项,不考量扶贫开发,又难以实现减贫脱贫的目标,而且也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系统和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更为突出。
如何做才能使西部贫困地区既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既定目标,又能有效地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课题。
其次,人力资本匮乏,扶贫后劲不足。
因为人力资本存量低而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是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重要瓶颈之一。
人力资本匮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化闭塞,而且缺乏获取现代知识的途径。
论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2 《 规划》 实施进 展和老 区发展现状
《 规划》 中所指陕甘宁革命 老区, 覆盖范 围包括 陕西省延安 、 榆林 、 铜川 , 甘肃省庆 阳、 平 凉, 宁夏 回 族 自治区吴忠 、 固原 、 中卫等 8 个地级市 , 以及陕西
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 以下简称 《 规划》 ) , 这是全 国
放, 集 聚度 低 , 结构 单 一 ; 是 中华 文 明特 别 是 中 国早 期 农 耕文 化 的重要 发祥 地之 一 , 人 文历 史悠 久 , 文 化
首部专门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区域性规划。陕甘宁
革命老区为新 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 磨灭的贡献 , 同时也是 中国能源和矿产 等资源富集 的一块 宝地 。贯彻 实施好 《 规 划》 , 对 改变 老 区面 貌, 促进西部大开发 , 以及保障国家战略能源安全具
省 富平 、 旬 邑、 淳化 、 长武 、 彬县 、 三原 、 泾阳, 甘 肃 省
的县是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 仍是全 国最贫困的地
区之 一 。 同时 , 区域 内的发 展也 极不 平衡 , 以实地 调 研 的庆 阳与 延 安 为 例 , 2 0 1 1年底 , 两 市 的常 住 人 口
相当, 分别为 2 2 1 . 4 8万 、 2 1 9 . 4 0万 , 但主要经济指 标却差距悬殊 , G D P分别为 4 5 4 . 0 8 亿元 、 1 1 1 3 . 3 5
亿元 , 人均 G D P分 别 为 2 0 5 0 2元 、 5 0 8 0 7元 , 大 口径
2 . 1 《 规划》 快 速启动实施 2 0 1 2年 3月初《 规划》 批 复之后 , 由《 规划 》 发
西部农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项目筹划及效益分析
西部农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项目筹划及效益分析阎风内容提要为了推进西部地区农村整体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以通渭县榜罗镇孟川村为例,研究制定《榜罗镇孟川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努力提高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扶贫效益,取得了预期成效。
关键词农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效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
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基于这一政策支持和导向,为了进一步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榜罗镇镇政府经过通渭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科学指导,由镇村双方共同参与和孟川村群众充分协商讨论,研究制定了《榜罗镇孟川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努力提高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扶贫效益,推动孟川村整村长足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550元,人均产量达到468公斤,全村基本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目标,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状况透视通渭县榜罗镇孟川村是一个典型的西部自然村,以榜罗镇孟川村为范例,分析其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它的贫困状况作一科学完整的准确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规划,对于推进西部地区农村整体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和示范意义。
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以甘肃省甘谷县辣椒产业为例
新西部 NEW WEST 2021年第2-3期合刊发展规模最快,影响力最强的当属2017年成立的陇上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具有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民营企业。
目前公司已建成品尝体验、观光旅游与一体的辣椒文化综合体验中心两处,其产品包含辣椒油、辣椒酱、辣椒肉丁、辣椒丝、辣椒面等30余种。
多次代表甘谷辣椒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其产品不仅销往国内等城市,还远销海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深受海外国家青睐。
4、政企合作力度大,担负重任2019年7月,中国兰州举办的兰洽会上,甘谷县政府成功签下1.1亿的辣椒生产线投资项目,将进一步扩大辣椒的加工生产能力。
企业也勇于替政府分忧,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陇上椒在安远、八里湾等区域,大力签订保价种植协议,目前已签订3000多亩,已有527户同意加入,其中包含贫困户85户,受益人达558人,受益金额达198万元,强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
此外,还有三和祥有限公司,准备在自筹500万元、省政府补贴37万元的基础上,申请涉农整合资金963万元,达1500万元的规模上,新建一批生产线,预计投产后,以磐安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安远、大石、谢家湾等5个乡镇约15万户人,其中包含30%左右的贫困户,每户均增收入1300多元。
企业的种种做法都在为脱贫攻坚努力着。
(二)甘谷辣椒产业发展特色提及“中国辣椒之乡”,就要说到“甘谷辣椒”。
据《伏羌县制》记载:甘谷辣椒已有四百余年的种植历史,曾作为明清时期的贡品而享誉陇上。
甘谷所产辣椒种类主要为线椒和青椒,色泽红亮,肉厚油多,香而不辣,现为人民大会堂国宴专用佐料。
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甘谷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确定了以辣椒园区建造、良种繁育、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现代化加工、品牌建造、质量操控、行业自律和队伍建造等为主的“八大”重点工程,完成了甘谷辣椒规模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品牌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属于黄土高原地区,中国最早设立的县郡,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优化行政协调机制: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的必然选择
过程 中要加 强老 区内部 的协作 , 形成稳 定长效的区域合作 关系, 以此来打破行 政 区划界 限, 加快 生产要 素 自由流动 , 推进产业 分 工一体化进程 。陕甘 宁革命老 区在此过程 中进行 了积极 的行政协调 , 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 然存 在一 些问题 , 严重 制 约着老区振 兴 目标 的实现 。优化行政协调机制成为陕甘 宁革命老 区振 兴的必然选择 。 关键词 : 行政协调机制 ; 陕甘 宁革命老 区; 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 : F 0 6 1 . 5
它在减少区域 中各参与主体 因目标差异而产 宁三省( 区) 作为独立的行政实体 , 在利益诉求 、 目标 要保证 , 取向、 合作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 , 因而, 在《 规划》 推 生的“ 内耗” 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过程中, 优化相关政府主体间行政协调机制就显得
尤为 重要 。
一
” 1 它 通过 调整行 政 系统 内部 的关 系和 行政 系 统 与经济 全球化 相伴 随 , 区域经 济一体 化在 国家 与 致 。
国家之 间 , 或 一 国之 内的不 同行政 区域 之间正 呈现 出 与 外部环 境 的关系 , 使 内部 权责 明确 、 分工协 作 , 并 与 蓬 勃发 展 的态势 。地 方 政 府 间相 互 关 联性 和 依 赖 性 外 部环 境协 调一致 , 从 而达到行 政 目标 的实 现 和组 织 显 著增 强 , 行 政 协 调 的重 要 性 日益 显 现 。2 0 1 2年 3 整 体效 能提 高 的 目的 。一 般来 说 , 行 政协调 工作包 括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 3 0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9 9 7 5 ( 2 0 1 3 ) 0 2— 0 0 8 8— 0 5
小结:问题和挑战
龙源期刊网 小结:问题和挑战作者:黄彦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07期陕甘宁革命老区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
新时期,振兴老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振兴,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围绕“追问振兴难点”这一主题,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对陕甘宁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会诊”,总结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陕甘宁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水资源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
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二、依托资源禀赋,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但发展粗放,结构单一。
对资源的依赖性太强,重工业比重高,优势资源科技转化率低,附加值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集聚度低。
三、老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能否利用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成败。
如何做好产业布局和规划,发挥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互促,实现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不可回避的挑战。
四、陕甘宁金融业的服务性不强,整体活跃度不高。
民间资本局限于借贷和矿业投资,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农村金融缺乏农业产业的有效支撑。
上市公司少,公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利用率低,金融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五、因为受体制机制制约,陕甘宁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和整合力度不够,资金缺口大,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创新活力不足,形式单一,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六、革命老区的产业振兴基础很好,但目前还没形成融合发展格局。
受行政区划切块和地方保护壁垒的限制,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通。
区域内没能很好地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当前,陕甘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解决好这些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才能实现老区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老区人民。
振兴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_陈秧分
面,即指农户生计多样化,非农就业农户 Fig.1 The relationship of non-agricultural ratio and per rural
比例逐步增加。从微观农户层面看,随着
residential land area
家庭非农就业程度 (X) 增加,农户住房更新与新建能力 (S) 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
间的相互关系,其中,X 表示县域非农就业程度、S 表示县域农民住房更新与新建能力、
D 表示县域农民住房更新与新建用地需求、Y0/和 Y0为县域农户居民点用地曲线。
此分析的政策含义是:在农户达到非农就业程度 X*之前,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与农
村土地都存在相对较高的依赖程度,农户有保持甚至进一步扩大居住用地的实际需求 (如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反贫困对策的适应性变革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反贫困对策的适应性变革%笪姜英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眼摘要演贫困是关乎民族国家发展前途的世界性难题,贫困的消除和反贫困对策的制定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任务,适时调整西部欠发达地区反贫困策略,提高反贫困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
眼关键词演新常态;西部欠发达地区;反贫困策略[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2-0045-052016年2月第38卷第2期Feb.2016Vol.38No.2“两个一百年”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西部①欠发达地区贫困的消除和反贫困对策的变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目前,我国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处于新阶段和新形态,伴随宏观经济条件的变更,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对于反贫困对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西部欠发达地区反贫困的因应之策,提高反贫困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绩效,对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New Normal )一词于2002年前后屡屡见诸国际媒体,作为经济术语,“新常态”最早用以描述经济反常现象的常态化。
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总裁埃里安最早用“新常态”概念阐述经历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走势,即肇始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由于超高消费、随意冒险、过度负债和信贷扩张导致经济系统内部严重破损,一反V 字形快速复苏的常态,陷入长期低迷疲软、失业率高居不下、财政负担加重、不平等加剧的困境无法自拔。
甘肃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的成效与做法
通过 3年的综合治理 , 1 7 个项 目县( 区) 共完成水 使当地具有优势 的马铃薯 、 地膜 玉米 、 经济林果、 中药 土流失治理面积 2 2 9 . 0 8 k m , 占计划的 1 0 1 . 3 %, 其中 材 、 草食畜等特色产业得到发展。3年来 , 依 托新修 的
阳、 定西 、 临夏 7个市 ( 州) 的1 7个 县 ( 区) 4 0个 乡
土 流失 面积 1 6 6 4 . 7 6 k m , 占总面积 的 9 0 . 1 4 % 。项 目 地4 . 3 2万 h m 。坡 耕 地 面 积 大 , 人地矛盾 突 出, 大 量
以小麦种植为例 , 新增梯 田年均增产粮食 2 4 2 8 万k g 。 便 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 而且改善了耕作条件 , 方便了农 台, 实现了由人拉畜耕到机械耕作的根本性转变。 ( 3 ) 农 民增 收渠道逐 步拓 宽。通 过修 建水平 梯 田、 配套 田间道路 , 搭建 了特色产业发展平台 , 土地产 出率不断提高 , 促进 了区域经济发展 , 农 民增收渠道逐 步拓宽 。依托梯 田资源引导群众积极调 9 5 7 . 8 k m, 初 步 显 现 出 了农 业 增 h m 、 马铃薯 5 6 0 0 h m 、 林果 2 4 0 0 h m 、 小杂粮4 0 0 0
产、 农 民增收、 环境改善的综合效果 。
( 1 ) 坡耕地水土流失得 到有效治理。通过项 目实 的实 施促 进 劳务 输 出 2 . 3万 人 , 项 目区 受 益 人 口达 到 施, 项 目区梯 田累计达 到 5 . 2 5万 h m , 林 草植被覆盖 2 5 . 7万 人 , 使3 . 2 6万 人实 现脱 贫 。
少 人黄 泥 沙 , 2 0 1 0年 水 利 部 、 国家 农 业 综 合 开 发 办 公 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通过各项农业技术的运用推广, 农 室启 动 实 施 了 国家 农 业 综 合 开 发 陕 甘 宁 梯 田建 设 项 业 综合 生产 能力 显 著提 高 。项 目区梯 田化程 度 达 到 了 3 . 9 %, 人 均梯 田面 积 由 0 . 1 1 h m 增 加 到 0 . 1 9 h m , 目。该项 目在 甘 肃 省 涉 及 兰 州 、 白银 、 天水 、 平凉、 庆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3.25•【文号】发改西部[2012]781号•【施行日期】2012.03.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781号)陕西省、甘肃省、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16号),现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陕甘宁革命老区地位特殊,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形势下加快老区振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陕甘宁革命老区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努力推动老区实现振兴,使老区走出一条生态环境良好、能源资源集约开发、人民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请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科学制定分解落实方案,完善政策措施,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合理确定产业分工,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涉及的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按程序另行报批。
要建立三省区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请东中部地区进一步加强与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经贸联系,切实加大对老区的帮扶力度。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指导,做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切实增强陕甘宁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
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摘要:本文以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立足汶川震后和西部偏远山区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背景,对比分析台湾援建项目与传统聚落现型的规划选址与方案设计,提出了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与方案。
关键词:陕甘南灾区偏远山区外部援建转型发展适宜性对策1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背景汶川地震发生两日后,台湾政府宣布台湾将向大陆灾区提供20亿元台币的援助,并成立“台湾行动联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筹协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协作,进行农房援助重建项目,即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项目(下称台湾援建项目)。
农房援建分布于陕西宁强县、略阳县,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文县和舟曲县两省六县区。
由于台湾和陕甘南地区的地理气候有一定的相仿性,该项目采用在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中大量实践的lgs 结构住宅体系,费资7000万人民币援建800多户农房。
每户大约90平方米,每户建造费用约7~8万元,设计寿命为50年。
中国乡村聚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快速的转型。
与广大东部农村较为成熟的乡村聚落发展相比,今天西部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相对迟滞,但原型与转型的对比更强烈、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台湾援建项目是陕甘南地区地震受灾后普遍重建背景下的产物,是外部援建在西部贫穷落后山区大范围应用lgs的第一次实践。
先进援建理念、院校专业设计、lgs结构、工厂化建造等众多“现代性”标签是此次台湾援建项目的鲜明特点。
2台湾援建项目方案设计与评价反思2.1台湾援建项目规划选址援建点的选址按选址位置分类有三种:拆旧建新(村内重建)、发展重建(村边重建)和整村迁建(村外重建)。
拆旧建新型因原有每户宅基大小、模式不一,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外部援建由外及内从上到下的远程协调鞭长莫及,援建水土不服。
发展重建是在村落发展用地上新辟宅基地进行修建,发展重建型援建点面临宅基选择受限和援建户数规模较小等问题,降低了lgs援建模式的优势。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9.17•【字号】陕政发[2012]40号•【施行日期】2012.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2〕40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九月十七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动我省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富平县,以及咸阳市旬邑县、淳化县、长武县、彬县、三原县、泾阳县等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三年初见成效。
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超过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初步建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八年全面振兴。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6000亿元;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非能源化工产业基本完备;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总体要求(一)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老区各级政府和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组织学习《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要从解决最紧迫、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入手,抓住主要矛盾,争取率先突破。
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行动路径
第39卷第5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52023年9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e pt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3G04ʌ基金项目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粗糙集与模糊集结合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41661107);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甘肃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实施路径研究 (Y B 038);甘肃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 甘肃省特色旅游村寨返贫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研究 (2021Q N 010);2022年省委组织部项目 甘肃革命老区乡村人才振兴与人才培养ʌ作者简介ɔ王耀华(1984-),女,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行动路径王耀华,姚㊀蓉,潘应刚,王耀斌(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70)ʌ摘要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教师具有天然优势,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当前,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在融入乡村振兴过程中正在面临着乡村教师心向城市㊁内生动力不足㊁融入通道不畅等多重困境.为了满足乡村振兴对于乡村教师的需求以及乡村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从重建乡村教育自信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和健全制度保障等路径实现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ʌ关键词ɔ乡村教师;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ʌ中图分类号ɔD 66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5G0114G05D i l e m m a a n dA c t i o nP a t ho fR u r a l T e a c h e r s I n t e g r a t i n gi n t o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i nO l d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A r e a o f S h a a n x i ,G a n s u a n dN i n gx i a WA N G Y a o Gh u a ,Y A O R o n g ,P A N Y i n g Gg a n g,WA N G Y a o Gb i n (C o l l e g e o f T o u r i s m ,N o r t h w e s t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7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u r a l t e a c h e r sw h o p r o v i d e e n d o g e n o u s p o w e r i n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o f r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h a v e n a t u r a l a d v a n t a g e s d u r i n g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C u r r e n t l y ,h a v i n g c i t y d r e a m s ,l a c ko f e n d o g e n o u sm o t i v a t i o n ,a n d p o o r i n t e g r a t i o n c h a n n e l a r e t h em u l t i p l ed i l e mm a s t h a t r u r a l t e a c h e r s i nt h eo l d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ar e a so fS h a a n x i ,G a n s u a n dN i n g x i a f a c ew h e n t h e y s t r i v e t o i n t e g r a t e i n t o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m e e t t h e n e e d s o f r u r a l t e a c h e r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u r a l t e a c h e r s t h e m s e l v e s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r e a l i z e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r u r a l t e a c h e r s i n t o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b y r e b u i l d i n g t h e c o n f i d e n c e o f r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c t i v e l y l e a d i n g t h e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o f r u r a l c u l t u r e ,b r o a d e n i n g t h e c h a n n e l s o f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s ys t e m g u a r a n t e e .K e y wo r d s :r u r a l t e a c h e r ;o l d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b a s e a r e a i nS h a a n x i ,G a n s ua n dN i n g x i a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一㊁引言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同时要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1].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体现出通过乡村教师发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内在逻辑.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学者们也从乡村教师的角色问题㊁乡村教师身份认同㊁乡土文化重塑㊁本土化培养和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等多个视角对乡村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乡村教师角色视角下分别提出了新乡贤[2~3]㊁文化建设者[4]㊁公共服务人才[5~6]㊁公共使命[7]等角色;从身份认同的疏离与回归[8]㊁危机与纾解[9~10]等视角建构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在乡土文化视角下提出要重视传承发展乡村文化[11]和实现乡土社会文化再生产[12];本土化培养方面从内涵㊁价值与实践路径[13]等方面进行了411探索;乡村教师融入㊁助力和促进乡村振兴的代表性成果有吴彬强,李建辉的乡村教师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问题与改进[14],邹太龙的乡村教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15],吴云鹏的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16],和王坤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17].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教育,而在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观点鲜有提及.因此,在分析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内在之理和困境的基础上,探讨融入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在对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之理探析的基础上,结合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探索该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二、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之理㊀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倾斜[18].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既是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持者,又是人才培育者.乡村教师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建设的历史考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各乡村建设流派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对乡村建设运动做了阐释,他主张通过文化的改造和完善来解决乡村的问题,进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19].晏阳初认为应该将教育中心转向乡村建设,将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以教育为工具,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 [20].陶行知提出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造就具有 农夫的身手㊁科学的头脑㊁改造社会的精神 [21]的乡村教师.陶行知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认为 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给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22].乡村教师㊁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融为一体,使得学校真正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23].他还提出,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24],要用环境的活力发展学生改造社会,教师要成为改变乡村的带头人.这一时期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是培养为乡村社会服务的乡土化乡村教师[25],服务于乡村教育和乡村现代化.乡村师范学校吸纳本土教师和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毕业生,注重培养师范生改造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能力和使命.(二)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师的参与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当前乡村振兴中的知识精英代表主要有乡村教师㊁医生等专业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26].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支持,乡村教师不仅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力量,也是提升乡村公共基础服务的重要力量.乡村教师在校园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有能力为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资源,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是爱国主义㊁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亟需乡村振兴人才.乡村教师一方面是有见识㊁有眼界的城市文明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更是乡村教育活动的主导者㊁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活力文化的建构者.乡村教师可以培养和引导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民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三)参与乡村振兴是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乡村文化正在逐步远离人们生活的背景下,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着信念缺失㊁乡土知识匮乏以及内生动力弱化等诸多现实问题.城乡差距导致乡村教师离乡愿望不断强化,逐渐疏离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不愿走出校园,人际交往圈子狭窄,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乡村的局外人,缺乏对乡村文化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乡土知识是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的重要基础,拥有乡土知识的教师更容易被村民接受.然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部分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知识缺乏主动探求和吸纳的意识,知识更新不足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结,使他们拥有乐于扎根乡土的热心和情怀㊁善于享受乡村生活的心灵以及体验乡村文化的心境.服务乡村和奉献乡村的理念,可以增强乡村511教师对自身专业和职业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让乡村教师在精神层面上有所归依,让乡村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㊁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奉献,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参与乡村振兴也是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三㊁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困境㊀㊀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乡村振兴之时,也面临着乡村教师心向城市㊁内生动力不足和融入乡村振兴通道不畅等诸多实然之困.(一)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心向城市乡村文化自信是指乡村民众对自身文化独特价值和生命力的认可和依恋[27].乡村文化自信既对乡村民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有影响,又对乡村民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有影响.陕甘宁革命老区位置远离各自省份的政治㊁经济和交通中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资金不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乡村社会精英外流严重,乡村文化活力衰退,乡村民众对自身文化不认同㊁不自信.与此同时,城市文化的介入导致乡村文化边缘化,乡村民众的生活方式㊁价值取向城市化倾向明显.高校师范院校生从培养环境到课程体系,大多是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虽然其中有一些定向培养的学生,然而课程设计中的乡土元素并不多.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的理想岗位选择并不是乡村教师.即便是已经加入乡村教师队伍的毕业生,也大多不愿意离开城市定居乡村,在工作中依然寻找着县城的岗位.在这种情境下,教学仅仅是乡村教师的谋生手段.乡村教师缺乏以乡村社会知识精英身份投身于引领乡村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渐形成了人在乡村而心向城市的局面,只是 在 乡村并未做到 为 乡村.在对甘肃省某县一所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访谈中,一些教师表示他们的个人生活空间与乡村社会生活脱离,上班工作时间在乡村学校,下班和周末业余时间居住在城镇.工作之余也会积极准备参加各种招考或者调离到城市学校.(二)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内生动力不足费孝通先生认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8].这种乡土性在文化上体现出鲜明的多样性㊁差异性㊁地方性和特殊性.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大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㊁经济落后,但在生态㊁语言和文化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记忆,然而大量乡村精英不断流向城市,削弱了乡土情感和乡土文化价值认同.而身处其中的乡村教师应具备符合本地乡村特色的特殊素养.如果特殊素养不足,会影响教师工作,也无法融入乡村振兴.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发现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特殊素养不足.首先,乡村教师缺乏乡土知识.乡土知识可以帮助乡村教师了解乡民的所思所想,缩短和乡民之间的距离,是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的重要基础.其次,乡村教师对乡土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力不够,大多数乡村教师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围墙之内,对工作地的乡村语言㊁文化㊁风俗习惯不了解,从不参与乡村社会事务.再次,乡村教师的内生能力不足.内生能力是个体自我成长㊁自主发展的能力.乡村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成长,自主发展.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长期置身于单一的乡村环境,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进取精神,对于学校工作之外的事物普遍呈现出不关心的态度,大部分乡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上好课,并不清楚自己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三)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通道不畅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乡镇党委和政府组织㊁村委会和乡村学校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为更多优秀教师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多种渠道.在传统乡村自治模式中,乡村教师熟悉乡村传统习俗和乡规民约,还承担着一些与文字相关的乡间事物,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积极参与到乡村公共事物中,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信任.然而,传统社会中的乡贤治村模式被乡政村治模式取代后,乡村教师参与社会治理的通道窄化.当前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治理模式的开放程度不高,未能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参与机会.乡村教师参与乡村社会事务的机会变少,政策制度中对于教师参与乡村公共事物的支持与保障也随之减少.乡村社会需要建构能够吸纳区域内不同群体成员意见的共治模式.四㊁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㊀㊀当前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文化呈现衰败611化㊁碎片化态势,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智库.首先,乡村教师要在思想上认可自身的文化使命和角色定位,其次,要付诸实践,发挥知识精英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建设,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一)立足地域优势,重建乡村教育自信推进乡村教育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重建乡村教育自信对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更具根本性和持久性.老区的乡村教师要立足地域优势和本土特色,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重建乡村教育自信.陕甘宁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陕北民歌㊁陕北秧歌等都折射出陕甘宁地区的现实生活,纯真朴素的民俗造就了老区特有的文化.同时,陕甘宁革命老区也是中国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因此,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要正确认识该地区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引导村民理解㊁认同并发扬优秀的乡土文化,防止乡村教育脱离乡村社会发展,要有意识地利用本地区独特优势,建立教育自信.乡村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过程,主动挖掘特色资源和优秀乡村文化,让乡村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在地实现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提升乡村孩子们的自信.此外,也可以借助政府平台和新型科技手段,向外界展示和传播陕甘宁革命老区乡土文化,打造出彰显革命老区乡愁记忆的优秀文化标识和品牌.(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要求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村教师是乡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体.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政府部门需要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建立乡土文化展示平台,为乡村教师开展乡土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同时,重塑乡土文化生态,引导乡村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需要创新师范生招生和培养体系,让更多有乡土情怀的师范生回到乡村社会.从招生到就业形成一体化的本土化培养链,扩大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增加关于乡村建设㊁乡村文化主题的选修课程,培养师范生爱家乡和爱乡村的情感,使他们在逐步学习中树立建设家乡和振兴乡村的理想,让更多有乡土情怀的师范生回到乡村.乡村学校要探寻文化传承的教育立场,激活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办真正属于陕甘宁边区乡村的教育,促使乡村教师更加全面㊁准确的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激发和唤醒乡土情感和职业认同.作为乡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体,乡村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社会㊁乡村教育㊁当地文化和乡土资源的独特优势,推进乡土文化教育自信.乡村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代际传承.同时,乡村教师要勇敢地走出校园,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挥出引导乡村民众㊁引导社会风尚㊁维护乡村社会发展秩序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乡村学生的导师,乡村教师可以用合理途径教育好乡村学生,做乡村文明的灯塔,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和身处乡村场域的其他主体相比,乡村教师应具备以乡村知识为核心的背景性知识框架,积极传承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村中各项事务,肩负起一村之师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三)拓宽融入渠道,健全制度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村民自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意见提出要以乡村自治为基础,并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村中新乡贤的智库作用[29].乡村村民自治模式为扎根乡村㊁有知识㊁有文化㊁有情怀的乡村教师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平台.建议建立乡村文化精英联席会议制度.陕甘宁革命老区可以建立乡镇党委和政府组织㊁村委会和乡村学校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在研究乡镇重大事项时,可以听取乡村教师意见,为更多优秀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多种渠道.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制度.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优化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丰富乡村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议将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频次作为乡村教师优先评聘的条件.在乡村学校终身从教且经常参与乡村治理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五、结语陕甘宁革命老区人才缺乏,总体发展相对滞711后,然而该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红色文化资源,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也为该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面临着乡村文化自信不足㊁乡村文化传承断裂㊁部分乡村教师自身能力有限㊁参与乡村治理道路不畅等诸多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勇敢的走出校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做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者和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者,积极参与乡村中的各项事务,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贡献应有的力量.ʌ参考文献ɔ[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 B/O L].(2020G08G28)[2022G12G17].h t t p:// w w w.m o e.g o v.c n/s r c s i t e/A10/s3735/202009/t202㊀㊀00903_484941.h t m l?p c_h a s h=l x h u F3.[2]肖正徳.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J].教育研究,2020(11):135G145.[3]毛菊,吴凯欣.论乡村教师 乡贤 到 新乡贤 的行动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2(6):116G124.[4]王宇珍,程良宏,韩光明.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J].当代教育科学,2021(4):88G95.[5]王志勇,朱宁波,李圣锋. 新乡贤 :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的复归与塑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36G40.[6]马永全.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J].教师教育研究,2022(5):27G32.[7]王枬,王兴洲.直面新时代:唤醒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J].中小学管理,2022(9):15G18.[8]付光槐,严鹏.相望的距离:乡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疏离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4):47G53.[9]吴凯欣,毛菊,张斯雷.学校 乡村 日常生活: 城市型 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与纾解[J].当代教育科学,2021(9):42G50.[10]童宏亮,吴云鹏.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 惑 与 不惑 基于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22(1):7G12.[11]伊娟,马飞.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征与重塑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1(5):72G79.[12]刘小强.乡村教师乡土社会文化再生产:历史溯源㊁现实问题与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44G48.[13]鹏泽平,黄媛玲.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内涵㊁价值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8):65G70.[14]吴彬强,李建辉.乡村教师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问题及其改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5):1G9.[15]邹太龙.乡村教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囿㊁角色期待与行动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5):106G114.[16]吴云鹏.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1):81G89,195.[17]王坤.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基于共生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2(4):85G90.[1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 B/O L].(2021G02G23)[2023G01G10].h t t p://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021G02/23/c o nGt e n t_5588496.h t m.[1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20]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82G483.[2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3.[22]曲铁华.民国乡村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198G200.[23]徐莹晖,徐志辉.陶行知论乡村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7G48.[24]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26.[25]刘克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师范学校[J].天中学刊,2008(3):112G117.[26]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推进路径 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4):137G143.[27]纪徳奎,张卓.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教育的自觉与自信[J].当代教育科学,2018(7):25G29.[2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9.[2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15.[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 B/O L].(2018G02G04)[2023G01G10].h t t p://w w w.㊀㊀g o v.c n/z h e n g c e//c o n t e n t_5263807.h t m.[责任编辑:李㊀玲]811。
大西北地区贫困问题如何有效解决
大西北地区贫困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大西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贫困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大西北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基石。
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水电供应不足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投入,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助于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物资和人员的流通。
同时,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能够让当地居民更好地获取信息,为发展电商等新兴产业创造条件。
在水电方面,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推进电力设施建设,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大西北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多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到西北地区任教,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还应推广职业教育,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创业。
产业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途径。
大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旅游等。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在矿产和能源开发方面,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开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造成破坏。
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例如,新疆的天山天池、甘肃的莫高窟、青海的青海湖等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农业是大西北地区的重要产业,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因此,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广优良品种,发展节水灌溉、精准农业等。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启示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9-04-24;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9-09-05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YJCZH0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87,51778002)、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KJXM2019006)资助。
[Foundation: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rces Financ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YJCZH069),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501187,51778002),Natur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Jiangsu Province (KJXM2019006).]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红波(1983-),男,河南民权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地理研究。
E-mail :lihb@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启示李红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摘要: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不断增强,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政策导向背景下,乡村聚落逐渐呈现出多元分化的转型态势。
探索不同类型乡村聚落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扰动,揭示其转型的多元路径是现代乡村地理学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韧性理论为乡村聚落地理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如何抵御和化解内外部扰动,提升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阐述韧性概念、理论基础上,提出从韧性理论视角探讨乡村聚落多功能转型,开展乡村聚落韧性的系统性研究,并从韧性的尺度关联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乡村聚落韧性的测度,围绕韧性视角下乡村聚落的适应性转型及内在机制,为乡村发展寻求与扰动冲击相耦合的适应性转型路径,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治理依据,丰富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乡村聚落;韧性理论;乡村转型;多功能性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20)04-0556-07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下,全球乡村地区正经历整体性重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普遍经历人口减少、经济非农化、环境污损等,带来乡村衰败,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措施一、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产业衰退,农田荒芜,农民收入低下,乡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乡村振兴任务逐渐凸显。
二、土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是农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保护耕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政府应加大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力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引导土地资源向高效农业转移。
三、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与效益水平,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同时,鼓励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水平,为乡村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五、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路径。
政府应制定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领域,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转型。
此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六、促进农民就业农民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就业。
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增加对农民和农村经济的融资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八、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
政府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弘扬乡村精神,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同时注重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强农民获得感的重要保障。
援外工程受援国自建模式优缺点浅谈
援外工程受援国自建模式优缺点浅谈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与中亚各国的交往日益加深,近年来国家也加大对中亚各国的援助。
根据援外工程管理模式的不同,本文以中国援助吉尔吉斯斯坦灌溉系统改造项目为例,分析受援国自建管理模式下的优势与劣势,为今后在中亚参与援外工程管理积累经验,以及对援外工程受援国自建模式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援外工程;自建模式;优缺点一、援外工程受援国自建管理模式中国援助工程成套项目一般采取“中方代建”或“受援方自建”的管理模式,为提高受援方的自主发展能力,中国政府鼓励采取受援方自建模式组织实施成套项目或成套项目的主要任务阶段。
在受援方有明确意愿或中方代建存在实际困难的情况下,对于符合条件的成套项目,经与受援方商定,由商务部经合局(现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在立项时即明确采取受援方自建模式。
采用受援国自建模式首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受援方有完备的工程建设招投标法律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2)受援方有独立承担工程勘察设计能力或接受认可中方已完成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具备组织实施的经验,并愿意接受中方的外部监管;(3)项目投资限额明确,中方和受援方的分工责任和费用承担划分清楚,风险可控。
采用受援方自建模式立项的,商务部经合局(现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按照双方确定的分工责任和费用承担划分确定项目投资总额和中方援款投资限额。
以吉尔吉斯斯坦灌溉系统改造项目Ⅰ标段为例,吉方在设计、施工及验收移交等全过程管理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和优势。
二、受援国自建管理模式优缺点及建议(一)优点方面1、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吉尔吉斯斯坦做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自前苏联解体后,在1991年8月31日,宣布正式独立并加入独联体。
吉尔吉斯斯坦的建筑领域基本沿袭前苏联或俄罗斯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苏联解体后,欧美文化涌入,同时也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管理标准。
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银行等机构和国家的援助。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发展经验、完善思路和建议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发展经验、完善思路和建议郑国楠;赵斌【期刊名称】《当代农村财经》【年(卷),期】2022()12【摘要】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主的区域援助和协作扶贫减贫机制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分阶段性相适应,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的减贫扶贫机制。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其内容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多元、覆盖范围更加合理、帮扶关系更加科学。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划分方法,绝对贫困消除后我国就进入了相对贫困阶段,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此,应深入推进四大转变,即“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协作”向“合作”的转变、政府单一主导向政府和市场双主体格局的转变、单一的经济帮扶向多维提升的转变,并以监督评估考核机制为保障,提升协作减贫机制的组织力和有效性。
需充分认识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长期性,注重长期合作和规划对接,继续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方面深耕细作,并更加注重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更加注重内生发展,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壮大合作减贫力量、提升合作效率。
【总页数】6页(P10-15)【作者】郑国楠;赵斌【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坚持“五互”理念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2.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市东城区与内蒙古化德县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为例3.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市东城区与内蒙古化德县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为例4.中央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
摘要:本文以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立足汶川震后和西部偏远山区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背景,对比分析台湾援建项目与传统聚落现型的规划选址与方案设计,提出了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与方案。
关键词:陕甘南灾区偏远山区外部援建转型发展适宜性对策
1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建设项目背景
汶川地震发生两日后,台湾政府宣布台湾将向大陆灾区提供20亿元台币的援助,并成立“台湾行动联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筹协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协作,进行农房援助重建项目,即台湾援建陕甘极重灾区LGS农房项目(下称台湾援建项目)。
农房援建分布于陕西宁强县、略阳县,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文县和舟曲县两省六县区。
由于台湾和陕甘南地区的地理气候有一定的相仿性,该项目采用在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中大量实践的LGS结构住宅体系,费资7000万人民币援建800多户农房。
每户大约90平方米,每户建造费用约7~8万元,设计寿命为50年。
中国乡村聚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快速的转型。
与广大东部农村较为成熟的乡村聚落发展相比,今天西部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相对迟滞,但原型与转型的对比更强烈、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台湾援建项目是陕甘南地区地震受灾后普遍重建背景下的产物,是外部援建在西部贫穷落后山区大范围应用LGS的第一次实践。
先进援建理念、院校专业设计、LGS结构、工厂化建造等众多“现代性”标签是此次台湾援建项目的鲜明特点。
2台湾援建项目方案设计与评价反思
2.1台湾援建项目规划选址
援建点的选址按选址位置分类有三种:拆旧建新(村内重建)、发展重建(村边重建)和整村迁建(村外重建)。
拆旧建新型因原有每户宅基大小、模式不一,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外部援建由外及内从上到下的远程协调鞭长莫及,援建水土不服。
发展重建是在村落发展用地上新辟宅基地进行修建,发展重建型援建点面临宅基选择受限和援建户数规模较小等问题,降低了LGS援建模式的优势。
大部分援建点选择整村迁建,即村外整体重建的选址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原有村落整村受灾的格局,另一方面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局限决定的,整村迁建方便外部援建的实施。
2.2台湾援建项目建筑方案设计
此次台湾援建农房项目按照建筑主体的平面形式分为店屋型和合院型两种。
店屋型分布在宁强县长沙坝村、康县阳坝镇和武都区清水坪村,建筑选址在所在县区重要景区内或必经之路路边,每一户农宅面宽5米,几户并联这沿着道路分布。
屋前有一个前廊作为入口空间,前廊联通方便人流来往,厅堂可以作为店面,针对旅游者进行一些特产和纪念品的商品销售。
合院型分布在均为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点,设计考虑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建筑正房为一明两暗,各家屋前或屋后预留一个院落。
2.3台湾援建项目评价反思
台湾援建项目经理了援建点选取、设计方案确定、建设实施和验收入住几个阶段。
项目的进展远非预期的一帆风顺,中途遇到了诸多问题,项目一度停滞甚至放弃。
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外部援建材料、人员进入施工成本高
LGS主体援建的援建模式,面对位于西部偏远山区的现实背景,建筑材料和建造人员大量需要外部输入,来自上海和北京的LGS施工厂家每次进入施工现场都需要花费很高的交通物流和人力时间成本。
项目方案与当地村民磨合产生设计变更、严格的审图与监理程序导致施工反复,项目稍遇阻滞,外部援建高成本的问题就会凸显。
2.外部援建与本土力量缺乏衔接互动
项目的建造流程为:建筑主体由施工方负责,场地和基础设施由当地政府负责,屋面铺瓦、室内地面铺设和后院建设由村民自理。
各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对于每个阶段需要规避的建设问题和达到的建造目标的整体理解,衔接之间存在问题不能形成合力,导致“1+1+1<3”的援建结果。
援建房型在验收入住之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多由此产生。
3.LGS外部援建模式与乡村传统建设模式相比过于超前
传统的穿斗木构造结构是适应当地工匠技术的产物,工匠根据经验进行木材的切割铆接等,并在建造的过程中方便的进行细节的修正。
LGS的结构形式需要严谨的结构计算与切割组装,严谨的援建模式与传统灵活建设模式不相适应,当地工匠很难融入援建房屋的建造之中。
全新的结构形式,加之缺乏参与沟通,当地村民对于LGS的房屋仍处于不了解不理解的状态。
根据调研走访,村民普遍反映援建房型难以根据生活发展进行有机的加建改建,甚至连基本的修葺修复都变成了问题。
3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对策
3.1本土力量现代化与外部援建本土化是外部援建适应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
主要辩证法
陕甘南传统聚落转型发展的研究表明,快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导致农村迥异于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生活状况。
家庭人口数的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对聚落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技术和传统材料在构建新形势下的乡村聚落环境已经力不从心;而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深入,尤其是外部援建新结构形式和新材料的直接介入,使得传统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直面现代的诱惑与冲击。
普遍的震损格局,本土力量应对普遍受灾格局乏力,外部结构与材料的介入是必要的。
对比当地乡土建筑的原型,LGS结构对于偏远山区乡村的灾后援建在当下显得过于超前。
台湾援建项目的实践表明,不能本土化的外部援建结构与材料在乡村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行进艰难,能否植根于本土的材料与技术更是前途渺茫。
外部援建进入乡村聚落的重建中,必须注重以本土力量为主外部援建为辅的定位,通过外部材料技术的介入,达成本土力量的现代化与外部援建的本土化。
3.2整合与重构是外部援建进行乡村聚落转型发展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论
陕甘南建筑结构形式为利用本土材料发展成熟的穿斗式木骨架夯土墙结构,建筑构造中厚外墙、深出檐、冷摊瓦、通透阁楼等构造特点,体现出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适应性,也形成了别具魅力的当地建筑性格。
陕甘南两地的传统乡土建筑是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相适应的,在建筑选址、空间营造、建筑构造等方面都有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方面。
台湾援建项目中着眼农户未来生产生活的户型设计,空间紧凑布局合理,形成方便生活、适宜交流村落环境,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传统乡村聚落的原型与现型存在着诸多的合理与不合理,外部援建的实践也取得了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分别对位本土力量与外部力量之间适应转型发展背景下各自的优劣。
规避缺陷与教训,发扬优势与经验,整合本土力量与外部援建各自的优势,重构乡村聚落的转型,将会是外部援建介入乡村聚落转型发展的主要方法论。
3.3着眼转型、适应地理气候和受灾减灾格局是援建点规划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
原有聚落交通较为不便、普遍严重受灾的受灾格局、适应整个援建点未来的经济生活发展趋势和规避地震灾后地址灾害等问题、顺应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并可以统筹安排基础服务设施、村内公建和村落绿化。
基于未来发展的偏远山区村落的整村迁建选址对策是必要的。
当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援建点线性布局、顺应等高线的布局模式,既传承体现当地传统聚落形散而神不散的聚落格局,也顺应当下现代生活要求整合与集聚的社会生活特性,体现布局的灵活性与空间的多样性。
湿润多
雨、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要求援建点需要着重考虑基地的排水与通风,需要考虑一定的高差与适应当地主导风向的聚落形态布局对策。
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规划选址有利于形成当地特色聚落空间,有利于聚落点的防灾减灾。
4结论
外部援建面对转型发展是台湾援建项目的最大特点,对比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陕甘南地区聚落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视角。
对比当地乡土建筑的原型,LGS 结构对于偏远山区乡村的灾后援建在当下显得过于超前,外部援建进入乡村聚落的重建中,必须注重以本土力量为主外部援建为辅的定位,通过外部材料技术的介入,达成本土力量的现代化与外部援建的本土化。
以此为考量背景,提出了基于转型发展的陕甘南乡村聚落外部援建适宜性规划选址和建筑设计对策。
文章对比传统与现代、原型与转型,提出了对策策略指导下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求厘清并解答外部援建背景下传统聚落转型面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