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第10课时 练习四(2)-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四》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四》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四》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四》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课题:练习四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

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4.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学校集体备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学校集体备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学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四》主要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计算练习。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部分学生对于进位和退位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受到数字顺序的影响,导致计算错误。

此外,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参差不齐,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进位和退位的理解,以及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运用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练习题和答案。

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包括口算和笔算。

3.奖励物品:准备小奖品,以激励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两只小兔子,一只是黑色的,一只是白色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请问这两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让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展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如下:1.23 + 15 =2.47 - 28 =3.36 + 22 =4.58 - 37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4《练习十》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4《练习十》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4《练习十》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4《练习十》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际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的情景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对一些复杂情景的判断和运算,以及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分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如“抓手指”、“快乐的小鸟”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练习十-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练习十-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练习十-苏教版一、课题背景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第十个练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进行分类,并通过绘制指定图形来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认知和手动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拟定的几何形状。

2.能够准确地绘制课本中提供的几何形状。

3.能够准确进行几何形状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形进行几何形状分类。

2.通过绘制图形来提高手动能力。

3.通过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认真观察和思考问题。

2.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学习欣赏美丽的几何图形。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图形进行几何形状分类。

2.绘制几何形状。

难点:1.提高学生对于几何形状的认知。

2.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几何形状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讨论,询问他们对于每个几何形状的名字和特点的认知。

二、新课1.通过课本上的练习要求,让学生补充相应的几何形状名称,帮助学生理清分类思维。

2.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绘制相应的几何图形,督促学生注意图形的比例和对称性。

3.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介绍他/她所绘制的几何图形,并对其作出评价。

三、操练1.让学生在课内进行几何图形分类,并要求他们口头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几何图形,然后请同桌指出其名称和特点,成果可以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

四、归纳通过上面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认知。

让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

五、课堂作业1.在几何图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编一些题目进行检测。

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2.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或是社会上的各种几何图形,并了解其名称和应用场景。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图形名称与特点的梳理。

七、课后反思教师可以结合本次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

同时,需要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提醒和指导工作。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对于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练习题,包括加减法的计算题目。

2.准备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器等。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 第4课时》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 第4课时》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练习十第4课时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66-67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单位之间的换算,能熟练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二、复习米和厘米的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自己选择合适的单位填一填
集体核对
自己举例身边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米”作单位,自己举例身边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三、复习单位换算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填写
核对
四、复习量长度
1、想想做做第3题
先估计一下哪一条长一些,汇报
测量长度(教师个别指导测量方法不到位的学生)
提示:我们不能仅仅靠目测量确定长度,测量更准确
2、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题目
先估计,汇报
测量,填写
汇报
请估计比较准的孩子说说估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五、复习简单的长度计算
1、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完成
汇报核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自己完成第一问
汇报核对
同座讨论第二问
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3、想想做做第6题
自己完成
汇报,说说怎么算的
六、动手做
同座合作,测量纸的各边长度
汇报
自己折一折,量一量
汇报
板书设计:练习十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乘法口诀表》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乘法口诀表》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乘法口诀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乘法口诀表》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的基本知识和运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表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乘法口诀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除法等基本的数学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乘法口诀表的学习和运用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的基本知识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表的意义,学会运用乘法口诀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表的基本知识和运用。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表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表。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口诀表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实例等。

2.学习材料:准备乘法口诀表的学习材料,包括练习题、游戏等。

3.教学环境: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准备一些必要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些水果图片,让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些水果分成几组,每组有几个,可以怎样分配。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表的意义。

例如,展示3个2相乘的结果,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乘法口诀表的运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乘法口诀表》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乘法口诀表》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乘法口诀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乘法口诀表》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的基本内容和运用,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乘法口诀表的记忆和运用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挑战。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才能掌握乘法口诀表。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乘法口诀表卡片、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口诀表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乘法口诀表的基本内容和运用,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表。

3.练习:让学生进行乘法口诀表的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4.游戏:设计乘法口诀表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乘法口诀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乘法口诀表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和运用。

扬州某学校2022-202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练习四(1)》教案

扬州某学校2022-202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练习四(1)》教案

扬州某学校2022-202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练习四(1)》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四(1)》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本节课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悉运算规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内容紧凑,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对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部分学生对运算符号的认识和操作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部分学生对运算符号的认识和操作存在困难,需要加以指导和练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运算规则。

2.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4.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和应用题等多种类型。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游戏等素材。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准备 timer,用于计时学生运算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动画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题目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运算规则,尝试解答题目。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是对本册书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拓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材通过给出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加减运算,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的解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给出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加减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数量的物品,用于展示和练习。

2.设计有趣的游戏,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20个苹果,然后问学生:“如果再给你10个苹果,你一共会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更多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加减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15个橙子,然后问学生:“如果再给你7个橙子,你一共会有多少个橙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运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体验和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数字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加减法运算,如进位、退位等,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能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情况的加减法运算,如进位、退位等,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好教学PPT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入加减法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进位、退位等复杂情况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情况的加减法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如多个数字的加减,或者有括号的运算,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些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多个数字的加减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多个数字的加减运算。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如多个数字的加减,或者有括号的运算,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同时,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和练习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的情境,如“小明买水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复杂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解答。

教师选取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3-3练习四(2)》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3-3练习四(2)》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3-3练习四(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3-3练习四(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算顺序以及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整数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运算速度慢、准确性不高、运算顺序混乱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运算速度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同时,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及相关的游戏和情境设置。

2.教学卡片:用于分组练习和游戏。

3.练习本:用于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猫和小狗赛跑,小猫跑了15米,小狗跑了20米,问小猫和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发学生对加减法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展示两组数字,让学生找出相同数量的数字,并进行加减运算。

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教学卡片。

《练习十(第4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练习十(第4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练习十(第4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案:《练习十(第4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练习十的第4课时。

本节课主要复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运算,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情况的计算准确性不高,容易出错。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如小动物比赛算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运算,通过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复习,让学生回答,检查巩固情况。

3. 讲解与示范:讲解本节课的练习题目,示范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特点,找出计算规律。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计算法则、注意事项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教学难点的解析与针对性策略2. 教学过程的细节安排与意图3. 板书设计的理念与呈现4. 作业设计的意图与期望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会通过简化问题,将复杂计算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计算的准确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第4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第4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第4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练习十第1~7题和“动手做”。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及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进一步强化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通过动手做的过程,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

厘米和米的正确应用。

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

▍流程一:复习铺垫小朋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厘米和米)在这个单元,你有哪些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厘米和米的练习。

(完成课题板书)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能让小朋友把厘米和米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流程二:知识梳理1.复习厘米和米的概念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板书:厘米米)小朋友互相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同桌用学生尺和米尺验证。

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为1厘米?大约长1米的呢?厘米和米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cm m)2.复习进率厘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0厘米是1米?口答:3米=()厘米200厘米=()米学生说说理由。

3.复习单位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量物体长度,我们一般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我们以前测量过的物体中,你的手掌宽大约几厘米?一拃长呢?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教室的长呢?▍流程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十第1题同学们,你们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吗?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题目,学生填在数学书上。

订正答案,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读一读。

口答:(1)1支粉笔长10()。

(2)小红从家到超市要走520()。

(3)李老师身高1()68()。

(4)普通住宅楼每两层楼之间层高约3()。

(5)1条毛巾长约50()。

二年级下数学苏教《练习十》方新伟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8

二年级下数学苏教《练习十》方新伟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8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朋友,在生活中,这些数朋友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瞧,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出示校服图片)学校准备给我们做新校服,可以选择(蓝色、红色、白色、黄色)。

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生回答。

师提问: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蓝色,每个人喜欢的颜色不一样。

如果我们班想要订同一种颜色的校服,选择哪一种颜色更合适?共同讨论小结:不能根据某个人的喜好去订校服,应该选择更多人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办?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出示四种颜色卡片)师: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站在对应的颜色后面,脚步轻轻的。

站好后,我们一起数一数人数,记住人数。

小结:像我们刚刚这样,分类再数一数,并且记录下每种颜色有多少人的过程,我们叫作数据的收集过程。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

二、探究新知师:收集好数据后将它们填在这样的表格里,你看,是不是一眼可以看出结果。

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比较少。

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叫作:数据的整理。

补充课题:数据整理师问:小明和小华看我们班那么热闹,也想加入到我们班。

出示ppt,如果小明和小华也加入调查,选择校服的结果会变吗?想想为什么?生小组讨论。

指生汇报。

2、统计流动数据孩子们,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马路上有很多的车,看,有(小轿车、公交车、货车)。

警察叔叔想统计一分钟里哪种车的数量多,怎么办?生汇报。

师: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统计了。

播放视频。

为什么有的孩子写着写着停笔了?生:因为速度太快,一个人计三种车的数量计不过来。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4、练习十》1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4、练习十》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十》。

【教学目标】1、回忆所学的长度单位,明确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长度和用法,用刻度尺画线段的方法。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运用答题器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再次巩固1厘米和1米的表象。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1厘米和1米的表象。

巩固用刻度尺和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巩固用刻度尺和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器、米尺、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出示线段:这是什么图形,关于线段,你知道什么?生1: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生2:我知道了1米=100厘米生3:我知道了我的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长。

生4:………二、巩固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

1、出示米尺,与教师、学生的身高进行比较,感受1米的长度。

2、从尺子中、生活中寻找长1厘米的物体,巩固1厘米的表象。

3、选择“米”或“厘米”填空。

(这一练习运用答题器的判断题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感受、交流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判断:1、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

()2、测量篮球场的长度用卷尺。

()3、我的10步大约有50米长。

()4、把1米长的彩带分成100份,每一份长1厘米。

()(这一练习运用答题器的随机点名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提高。

夺“星”大挑战。

1、先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注意学生是否标出端点,长度是否准确。

2、妹妹身高85厘米,再长多少厘米就有1米高了?先把1米换算成100厘米,再计算。

3、16厘米长的绳子连续对折两次后,每段长多少厘米?学生如果不理解题意,用实物引导学生演示,理解对折两次就是把绳子折成四段。

4、一根30厘米的毛线,每隔6厘米剪一次,要剪多少次?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画图理解等。

(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学生的思考过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课时 练习八(1)-课后作业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课时  练习八(1)-课后作业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
二年级
把数学当成一门语言学习,学会每一个术语的用法,熟悉每一个符号的意义
不要放过任何一道看上去很简单的例题——他们往往并不那么简单,或者可以引申出很多知识点。

五、综合应用。

1、学校商店上午卖出219根冰棒,下午卖出392根冰棒,一天一共卖出多少根冰棒?
2、超市一共卖出615箱豆奶,还剩下345箱豆奶没有卖出,超市原来有多少箱豆奶?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数学思维
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练习十(第4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练习十(第4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练习十(第4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能读出数字8、9、10,在线段上表示数值。

2.能正确完成给出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1.数字8、9、10在数线上的表示。

2.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数线(0-20)2.数字卡片(8-10)四、教学步骤及内容1.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数线,向学生介绍新的数字8、9、10,并让他们体会这几个数字在线段上的位置。

2.操练数字(10分钟)教师发放数字卡片并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字,将卡片放在数线的正确位置上。

3.比较数字(10分钟)教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并将它们放在正确的顺序上。

4.练习与应用(20分钟)–学生互换数字卡片,让对方判断数字的大小和位置是否正确。

–学生模仿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其他学生判断大小和位置。

5.小结回顾(5分钟)教师复习今天学习的数字和概念。

五、课后作业1.回家后,根据家长指导完成课本上相关的题目。

2.回家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数字,探究并记录生活中数字的大小与顺序。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为二年级学生设计的数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新的数字8、9、10以及了解这些数字在线段上的表示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了一些集体活动,如数字卡片游戏等,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这个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不是很快,这给了我重新思考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