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8082702180

合集下载

青海省西宁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青海省西宁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 一 语 文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运用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造,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电影艺术的所有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电影,其美学特征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注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赋予人物极强的民族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开始学习好莱坞和日本。

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模仿,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

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成功的动画电影,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

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恰恰是来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喜爱。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AKHUwA

青海省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AKHUwA

西宁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 高一语文月考测试卷 命卷人:高二备课组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一高峰。

两汉的《史记》、《汉书》中不少篇章也可视为优秀散文作品。

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的散文失去了锋芒,渐为骈文所取代。

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但骈文发展到后来,专事涂泽,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艳文风;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陈子昂“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文体一变”之后,萧颖士、李华都曾为扭转华靡柔弱文风作过努力。

但由于积习已久,终未能奏效。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严酷局面,一些有进取变革精神的文人学士奋起抨击时事,改革弊政。

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

韩愈、柳宗元顺应时势,打出“复古”的旗号,申言恢复秦汉散文传统,提倡散文,反对骈文。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主张以及“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革新文体的具体规范。

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弃因袭,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

到宋代,欧阳修又极力推崇韩、柳,继韩柳“文以明道”说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继他们“不平则鸣”论之后更提出“穷而后工”的主张,坚持和发扬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

欧阳修这些主张对于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显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的。

此为史家所共识现代文阅读答案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诸子的著作现代文阅读答案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刻: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呈现庞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

但是,相关于进展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仍是一个新概念,不管是业界仍是学界仍未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清楚的界定,更别提系统科学的研究了。

有学者从广义上归纳网络文艺的内涵,以为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因此只要具有必然互联网因素的文艺作品都能够称为网络文艺,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也有学者把网络文艺狭义地明白得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关于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种说法以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旨在强调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都为文艺,即文艺本质论;另一种说法以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补充,旨在强调网络文艺能够转达传统文艺之外的内容,丰硕文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说法以为,网络文艺完全独立于传统文艺之外,旨在强调网络文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语言的多媒介因素彼此渗透而形成的新型文艺,与传统文艺有着天然的鸿沟。

这些观点尽管具有必然合理性,但仍有失偏颇。

因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既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网络文艺既不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也不单单是传统文艺的补充。

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就像两个有交集的集合,既有藩篱也有冲破,既融合又交汇。

从本质看,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只是媒介载体不同罢了,那些经历过无数先辈提炼和查验的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大体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仍然适用于网络文艺。

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点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冲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期要求的内在规律。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

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

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

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

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

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

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

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

《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

“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

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

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

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

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

【新】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题(共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中国诗(节选)钱钟书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

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先以印度文明为例。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

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

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

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

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

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

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第Ⅰ卷表达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

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

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

“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

“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

“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

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

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

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

《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

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

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

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

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

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

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

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

”当时街上设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2018-2019学年度???学校1月月考卷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科考中采集了近200多份南极浮游病毒样本,用于研究隐藏它们背后的海洋环境变化机制。

B .当下,中国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电影生产国及票房大国。

C .北京市从就业形势会商、政策咨询、信息共享等方面入手,探索京津冀统一、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D .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的状况,政府制订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措施,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了很好的作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B .正忙于准备《四美图》个唱的李玉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回乡参加赈灾义演,人们纷纷称赞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李玉刚,台下的品德也很高尚。

C .距离高考已不足三个月,爸妈急得什么似的,可王磊倒安之若素,一天到晚还那样乐呵呵,跟个没事人似的。

D .雍正在位13年,竟写下了约4000万字的朱批,就连现在的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也难以望其项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试卷第2页,总12页(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 .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 .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 .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 .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青海省西宁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青海省西宁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

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

它将美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

前者称为小美,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

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而后者不涉及人的理性,是人类评议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

前者是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可说则非美。

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法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

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片面的。

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了这样的对象存在的可能性,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

在庄子看来,一般的美是知识的判分,是有分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无分别的美。

一般的美不脱离主观性,而主观世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

一般的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而高兴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及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及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测试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

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 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2017-2018学年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含听力

2017-2018学年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含听力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英语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

3. 答题卡上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 将选中项涂满涂黑, 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 修改时用橡皮擦除干净。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或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均不得分。

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 满分30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his job?A. He doesn’t care much about it.B. He enjoys it very much.C. He doesn’t like it.2. 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going to do?A. Ask Tom to send an invitation.B. Get the Johnsons’ address.C. Invite Tom to the party.3.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 Jane is looking for a summer job.B. Jane doesn’t want to go home.C. Jane is eager to go home for the summer.4. Why is the woman excited?A. She has got a driver’s license.B. She has sold a lot of tickets.C. She is going abroad.5.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Picasso?A. He thinks that he is the greatest Spanish painter.B. He doesn’t consider him the best Spanish painter.C. He is sure that he can become famous.请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运用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

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

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

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

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

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

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

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它也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大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

水是生命之源,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

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

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

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全国百强校】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百强校】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球诞生新说蒋葳关于月球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自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在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与地球分离,并逐渐演变成地球的一颗卫星。

此次大爆炸的强度相当于400亿颗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两位科学家是根据一种裂变理论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裂变理论早在19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描述过。

该理论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来自宇宙中同一旋转的熔岩,后来一部分分离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

然而,除了撞击原因以外,19世纪初的科学家无法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岩是如何分离出去的。

目前,关于月球形成,主流科学界中最流行的就是这种大碰撞学说。

该学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遭到火星体大小的外星体撞击,而月球就是在此次碰撞中形成的。

然而,不久前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化学分析,他们发现月球和地球拥有相同的氧、硅和钾等同位素元素,这表明两个星体有可能具备相同的起源,月球的物质组成应当仅仅源自地球。

因为太阳系进化的模型显示,地球的化学组成和撞击天体的化学组成不可能是同样的。

如果地月同源的话,只有大型核爆炸才有能力将地球物质喷射到太空中从而形成新的星体。

此前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传统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由部分结晶的铁和镍铁合金组成的,内核外面是由液态的铁、镍和一种或多种较轻的元素组成的流体核。

从1940年以来,这一理论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最近,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亨顿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核地球的新观点。

亨顿认为,在我们脚下6500千米深的地方,有一个由铀和钚构成的直径达8千米的巨大的核反应堆内核,正在不断地进行核反应,从而产生了地球磁场,并为火山和大陆板块运动提供能量。

这正好可以解释传统地球构造理论难于解释的神秘现象:地球磁场平均每20万年发生一次磁场极性倒转,且磁场强度周期性变弱或变强。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二英语命题时间:2017年11月注意: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为150分。

2.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正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3.考生必须用2B铅笔将试卷上的正确填涂到答题卡相应的答案标号上。

4.语法填空、短文改错和作文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选出最佳选项。

1.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A. In a classroom.B. In a restaurant.C. In a hospital.2. When will the man be able to visit Mr. Black?A. On November 1st.B. On November 2nd.C. On November 3rd.3. What do we know from the man’s answer?A. He doesn’t like either.B. Brown is his favorite color.C. He likes both the two shirts.4. What does the man plan to do this afternoon?A. Go to a movie.B. Go to his classes.C. Go to buy a pair of glasses.5.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om?A. He has got a fever.B. He has been participating running for quite a long time.C. He has no idea where to see a doctor.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选出最佳选项。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69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周成芳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

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

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17—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迷惘的分工岑嵘中世纪的分工是这样的,神父专事祷告,骑士专事杀人,农民专事供养所有人。

不过这种分工并不太明确,作为公关顾问的神父和神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会把责任推给了农民。

当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灾祸的责任并非神父祈祷不济,而是农民信仰不忠。

那些神的公务员吃饱后站在布道坛上诅咒农民:“肉体为奴的人啊,你们该受神的惩罚。

”在1945年8月之前,裕仁天皇的分工是神,他每天坐在宫殿里扮演着天神。

而在那个庞大战争机器的金字塔分工体系中,有的家伙则比较倒霉,分到了人体鱼雷或是自杀飞机。

1945年的8月,当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美国佬把锃亮的皮靴踏到日本本岛以后,这个分工体系就彻底变了,神和炮灰都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1944年,德国人为挽回颓势,发明了V2飞弹,这玩意可以从法国打到伦敦。

当然,这条长长的V2产业链要靠上万人分工来完成。

对于那个点火发射的家伙来说,则是茫然地望着升空的飞弹,直到看不见,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收工回家去喝啤酒,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

而在英国伦敦的某个地方,一帮倒霉蛋走在街上,忽然轰地一声,莫名其妙被炸得粉碎。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指出分工提高了效率。

到上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

分工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然而随着产业链的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世界也彼此割裂,另一种迷惘从人们心底生出。

在经济学研究上,专业分工也让学术发展陷入迷惘。

经济学在1800年前后就达到顶峰。

此后,经济学变得更专业化了。

不断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对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无所知。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16—17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

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

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

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至,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

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

老北京四合院中央。

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这也是因为北京相对比较缺水,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

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

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

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

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

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

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

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

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

《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

“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

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

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

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

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

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

《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

”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

《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

”《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

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

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

”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相关论述较少。

B.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C.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适度徭赋,以收民心。

D.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共同成为儒家主流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事之“常”。

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

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

D.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

B.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法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

C.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D.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以利为纽带争得民众支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幽默的笔调来写学者们的考察有意义。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6分)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3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工:仔细C.竞周容以为度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然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茞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D.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②将往观乎四荒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为()(3分)A.“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