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功》一课的一些心得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高中物理《功》说课稿(精选5篇)高中物理《功》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
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功》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课程目标:1、掌握《功》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3、掌握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
通过设定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功》知识点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课程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不同类型的《功》,并介绍其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4、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安排,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讲解不同的《功》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方式:1、课堂作业: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小组竞赛: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3、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将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中校本课程_【中职】物理《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一、教学目标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 cos 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课件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 cos 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
至此作出如下板书:W=Fs cos α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说课稿
《功》说课稿引言概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说课是教师展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功》为例,对如何进行《功》说课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内容1.1 《功》的内容概述《功》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描写了一个英雄人物在历经磨难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故事情节曲折,富有启发性,适合用来进行教学。
1.2 《功》的主题和意义《功》主要表现了奋斗、坚持和成功的主题,通过主人公的努力和奋斗,展示了成功的道路。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意义和成功的方式。
1.3 《功》的文学价值《功》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功》,学生可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和思维。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功》,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掌握《功》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2.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功》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功》,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成功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功》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3.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分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通过引入《功》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2 主体分析《功》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展开讨论和思考。
4.3 结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功》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思,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功》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功》教学反思1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一、电功、电能的概念;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
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
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
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功》教学反思2本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
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与机械效率的问题。
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实际问题中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
2024《功》说课稿范文
2024《功》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的课程是《功》,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诗歌和鲁迅散文,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功》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功》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基本的文学欣赏能力。
②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功》这首诗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③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二、说教法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体验语言的力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阅读法、创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来呈现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堂开始,我会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对《功》这个词有什么理解?你们知道写诗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意图。
环节二、文学欣赏我会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功》,引导他们读出诗歌中的感情和形象。
通过音、形、意的综合感知,让学生体验语言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在欣赏过程中,我会提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环节三、讨论探究在学生对《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
功。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 W=FS 做
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 教学目标
的含义的理解。在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中的“做功与不做功”的
图片,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再通过我的“哑剧”
表演,训练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这样处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
接受。 公式 w=f×s 中的 f、s 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由于学 生在解题能力上有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解答灵活性、 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有困难。因此在习题课上要有 所侧重,要多给予学生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会 审题,会找关键词,重点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 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⑵通过实验
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
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
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点,突出重难点。
《功》的这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
续学习的基础。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一
个难点,功的计算题对于基础太薄的学生来说,就更困
难了。Leabharlann 这节课,我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力的成效”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展示两个小孩在水平地面上共同提一桶水,都提得
满头大汗,他们对水桶做功了吗?
(二)、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过程
(分析具体事例得到)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功的计算
W=F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N).距离单位是米(m)由公式确定功的单位就是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
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具体事中,体会到得出规律 学生学习能
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 力分析
研究归纳科学知识的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
教学目标 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
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米(Nm).人们给功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
焦(J)。
1、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得到极大的调动,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不善言语的学生,
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课例研究综
2、课中注意到情境问题的回题,解决学生急欲解 述
决的问题。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2《功》评课稿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2《功》评课稿一、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2书中的《功》一课进行详细评析和教学建议,旨在提供给教师们参考,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节课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内容《功》是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2书中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功的定义:功表示力在运动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作用,是衡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
2.功的计算公式: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时,功等于力乘以位移的乘积;当力和位移方向垂直时,功等于零。
3.单位和量纲:功的国际单位是焦耳,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4.功的应用:功率是功与时间的比值,表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通过了解功率的概念,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功率。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计算能力,通过解决功的计算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3.示范讲解:通过示范、举例和解题技巧等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实际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功》这一概念位于初中物理力学单元的重要位置,是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功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展开。
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后续学习功率、机械能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基本公式,并能应用于简单的物理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直观感受功的概念,理解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动力和阻力概念,引出功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当我们推物体时,我们对物体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新知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功的大小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实验中,学生可以亲手操作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并通过计算验证功的公式。
3. 巩固提高设计几个不同情景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并讨论在不同情况下功的大小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总结归纳总结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并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功》。
主要内容包括: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5.1节的功的定义,5.1.1节的功的计算,5.1.2节的功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 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难点: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功。
(3)讨论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与讨论: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讨论,加深对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运动方向上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s·cosθ。
3. 功的性质:正功和负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力,移动5m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15N的力,上升3m的功。
(3)解释正功和负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W = F·s = 10N × 5m = 50J。
(2)W = F·s = 15N × 3m = 45J。
(3)正功表示力对物体的推动作用,负功表示力对物体的阻碍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正功和负功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功》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功”的初步认识。
在物理学中,功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力在空间中产生的效果。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掌握功的单位及换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分析力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功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及单位的理解程度。
2. 书面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功的感性认识及实验分析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力学基础知识,引出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理论学习:讲解功的概念、单位及计算公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力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3.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初步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功的实例。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功》。
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 掌握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与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功的性质,以及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电子秤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学生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小车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讲解计算公式:功 = 力× 路程× cosθ。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功,巩固计算方法。
5. 讲解功的性质,阐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介绍功与能的关系。
6. 拓展延伸: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3. 功的性质:能量转化的量度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上楼。
(2)一辆自行车在平地上行驶。
答案:见附录。
2. 拓展题目: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功的性质和功与能关系的理解,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功与能的转化现象。
附录:作业答案1. (1)提桶水上楼的功:W = F × h = m × g × h,其中m为桶水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楼层高度。
《功》观课报告
《功》观课报告观看对象本次观课是由社区教育中心举行的“专题教学观摩活动”之一,我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非常积极地报名参加了此次观看活动。
观看的教学内容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篇古文《功》的教学。
“功”是一篇唐代李商隐所作,描写了文臣武将功业薄葬和权位高低不同的故事。
此次观摩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阅读体会,培养学生“成才成人”的人生信仰,进而导入中国古代名句。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中古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导入中国古代名言。
教学重点•唐代文学;•古文阅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古诗中的深意;•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
教学手段•全课讲解;•学生个人思考和讨论。
课堂实践本节课开始时,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功》这篇唐代文学作品的人物背景以及故事情节,并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
随后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中的许多阐述了功业薄葬和权位高低不同的深度内容。
在学生对文中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后,老师将其引入一个新话题:“功名利禄与人生境界”,并启发学生从中寻找到培养人生信仰的重要性。
通过集中思考与讨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受到了启发,对文中所阐述的道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更大的虚空,还深入地讨论和分享了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最后,老师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中华名言,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功名利禄与人生境界的思想。
教学反思本次课堂教学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自主发现和思考增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了学习目标。
本次课堂教学中,老师布置了对古文的阅读任务,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难点,因此老师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学生在思考人生问题时,老师带领他们开拓视野,展现出了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
总之,本次观看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教师注重启发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堂完美的语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上《功》一课的一些心得
在力学中,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
很明显这是一个初中阶段的学生无法感知、感受、领悟的概念,所以在课标中该节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才被表述为: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经过这么适合初中阶段学生水平的简化一出现,削缓了学生认知的难度阶梯,为他们进入物理学科的大门带来了方便,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一课标主要目标的实现,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体现在这一节中,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就被表述为: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没有做功。
2、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纵观教材的编写,忠实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体现出物理知识的累积、发展和升华的过程:自然(日常)现象——使用自然语言的概括和总结——抽象为数学语言。
自然语言在描述物理时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工具。
正因为有了数学作描述工具,物理才成为所有学科中力量最大的。
教材从“功”的汉语意义讲起,肯定了力学中的功就有“成效”的含义。
然后让同学们根据“成效”的含义对教材上的几个情景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归纳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要到达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教材编者的意图,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力的作用“效果”与“成效”的区别。
根据词典上的解释,
“成效”一般指所获得的预期的好效果和功效,在这里成效取所获得的预期的好效果之意。
“好效果”这是学生在分析随后的几个情景实例所要依据的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才能概括和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一必要因素的概括和解释不但关系着学生对力学中“功”这一概念理解的深度,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关系着我们能否将这一课讲出物理的味道。
“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要按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解释清楚是这样的:1、移动了距离。
2、这个“移动”是有方向限定的,要在力的方向上。
3、对力的方向的解释。
这个解释要结合“劳而无功”和“斜拉着小车前进”与“刹车”的实例进行。
在解释“斜拉着小车前进”与“刹车”的实例时,先通过“成效”判断出他们做了功,再直接点出力有方向,运动有方向,当这两个方向不同向或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个移动也可在力的方向上。
接着分析“劳而无功”的情景,从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开始。
明确它的运动快慢,运动方向,它的受力情况(一定要画出受力示意图),以及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相垂直这一点。
再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强调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与它自身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无关。
然后在分析物体在光滑斜面下滑的例子,过程依然是分析运动快慢,运动方向,它的受力情况(一定要画出受力示意图),明确它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不
相垂直这一点,得出物体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滑的结论,并进一步明确为此时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没有在支持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最后分析两小朋友提着水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例子。
最终是深化出“在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含义为:当力的方向同运动方向不相垂直时,就可以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忠实执行才可能带领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
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中心学校
谭宏毅
2017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