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苏海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货币政策相关文献并经行了分析,认为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货币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收到了关注等。

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基础理论仍为取得突破,货币政策对于垄断行业的影响这一领域未收到足够的重视,对货币政策本身也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跟经济之间的关系用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形容或许不怎么恰当,但足以能表达出二者之间的那种依附关系。

因此,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关注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发展动向,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有关货币方面的各项政策。

具体而言,它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信用量和货币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与措施的总称。

而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总支出,最后实现既定目标所取得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深入,中国的经济政策已日渐趋于成熟。

中国众多经济学学者的开始投身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贡献于祖国经济的发展。

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笔者在“CNKI”数据库网上,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为检索词,以“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为检索范围,总检索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类文章12篇(出去重复类和不相关类的文章),并将其进行了分类: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2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5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2篇,我国货币政策与世界金融研究3篇。

从数量分布情况来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最多,占总数的42%,其它领域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也能反映我国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美 元的外 汇储备( 占现有外汇储备总 量的 1 % ,作 为官方其他外 约 0 ) 汇 资产建 立国家能源基金 , 由指定机构专门进行石油和稀缺资源的购 买。 基金 用途单一 , 易于管理 , 便于有关部门根据市场状况对石油等 资源 与外 汇的配置 比例做 出灵活调整。
(-建立外 汇平准 基金 -) 我 国可以设立外 汇平准基金作 为调节外汇 市场和稳定汇率 的专 用基金 。当外汇市场供求发生较大变化 、汇率 出现动荡时 ,央行运用
低位 时期 ,政府 可以依 照中投公司的成立模式 ,一次性置换 2 0 亿 00
量。通常 , 适度规模 的外汇储备在调节 国际 收支 失衡 、 维持本 国汇率 稳定、 当向外举债保证及提高国家信誉等方面有着重要作 用。 充 但就 本质而言 , 外汇储 备是将本 国的资金 置于海外 , 以供他 国使 用, 持有 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的投资收益率。 据 中国人 民银行公布的数据 ,截至 2 0 09年 1 2月末 ,我 国外汇 储备余额已经达到 2 . 4万亿美 元。 这是一笔庞大 的外汇储备 , 当于 相 我 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5 % 且其 中有近 1万亿 的美国债 券。能够拥有 0, 这么大一笔财富并成为美国的债主当然可以带给我们成就感 , 但同时 也产生了巨大隐忧 , 因为美元贬值的风险一直存在。 特别是这次金融 危机以来 , 府为 了救市又一次采取强力度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 美政 策, 这势必会导致美元增发 、 美元贬值 , 使美元资产实际支付能力缩 水。据中国社科 院测算 ,如果 2 0 年 9 3 09 月 0日至 2 1 年 9 3 00 月 O 日期间 , 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均贬值 2 % 0 ,以现有汇储规模计 ,中国 遭受的损失将高达 人民币 3万多亿 元。因此 ,完善现 行外汇储备管 理方式是 当前我国亟待 解决的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货币政策在中国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然而,在广阔的国土和复杂的经济结构面前,货币政策究竟有多么有效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成功地在通胀压力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政策,中国央行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稳定了市场价格。

这一点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尤为突出,中国坚决应对通胀压力,有效避免了恶性通胀的风险。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政策,中国央行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措施,降低了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并鼓励银行提供更多的贷款。

这些措施有力地刺激了内需,推动了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和汇率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中国央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市场利率的灵活性,有利于资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配置,推动了经济结构升级。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样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完善,经济体系中存在诸多机制和制约因素,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效果并不直接。

其次,货币政策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影响、国际贸易条件和金融市场波动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确定,需要及时调整和灵活应对。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且地区差异明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投融资环境差、金融服务不全等问题,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不明显。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货币政策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的作用是调节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

在中国,货币政策经历了多个周期和变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

然而,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现其目标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

因此,货币政策的工具通常包括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改变汇率等。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适度流动性,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最终实现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

然而,在实际实施中,货币政策的目标可能面临一定的制约和多方面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政策能否实现其预定目标。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制定并实施的,因此央行的角色至关重要。

央行必须准确判断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国内外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增长、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

最后,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对于市场上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等。

货币政策的实现方式货币政策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整利率: 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来控制货币流动性。

比如,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来减少借贷需求,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

2.大规模购买债券: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来增加市场上的现金流量。

这样可以降低市场利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3.降低准备金率: 央行降低银行的准备金率,使得银行可以借钱支付负债并放贷,提高货币流动性。

4.管理汇率: 央行通过管理汇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比如,央行可以购买或者出售货币,以影响汇率的走势。

以上方式均可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货币政策的限制与挑战虽然货币政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挑战。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有效性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设定、货币政策工具分析以及实施效果评估。

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建议。

结合宏观经济学视角,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对未来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挑战、有效性分析、评价、建议、结论、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宏观经济挑战。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在维持经济平稳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指导政策制定,也有助于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本文将基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设定、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以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深入分析货币政策目标的设定、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以及我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旨在为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为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并最终总结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剖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传导机 制 , 为 以各种金融 机构 为主体 的货 币传导 机 变 制 ,金融场 的全球 一体化使 国内金融 市场与国 外金融
的流通速 度是一 个关键的变量 ,虚拟经济领域存在着大 量的资产重复交易 ,虚拟经济的交易量 比实体经济的交 易量大许 多 。 货币的虚拟化使货 币的 内涵不断延伸 ,货 币流通速度也发生极 大的变化① ,传统的货 币流通速 度
周 钟 山 ,陈志 民 包 胜 。 , ,
(. 1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 北 武汉 4 07 ; 3 0 0
2 中国建设银行 江西省分行 ; . . 3 中国建设银行 南昌城建支行 ,江西 南 昌 3 0 0 ) 3 0 6
[ 摘要] 金融创新泛化使我国虚拟资产大量扩张,经济虚拟化程度加深。 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虚拟
的银行 、 金融市场 、 企业相互的资金流动 ,并且经济主
二、模型与实证
1 模型的设定及数据选择 。 9 0 S m 提出向量 . 18 年 i s
自回归模型 V R( e t r a t r g e s v o e ) 这 A v c o u o e r s je m d I 。
种模 型采用 多方程联 立的形式 ,在模 型的每一个方程 中,内生变量对模 型的全部 内生 变量的滞后值进行 回 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 含有 N个变量
市场 紧密联 系在一起 ,各国经济增长 、 货币政策 及金融 市场 的波动使得各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变得错综 复杂 。 国
际因素 日益成 为货 币政策运用的 主要 因素 , 货币彻底虚 拟化 以后 , 浮动汇率造市成了投机土壤 ,很快滋 生 出庞
①王 国忠 :关于经济稳 定动态监测 系统的探讨) 《 《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 0 年 第3 ,06 期。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摘要】长久以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增长。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文献,就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和调控方针,从数据的角度来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升途径,主要包含两点:第一,基于理论来对货币政策功能准确定位,来将货币政策理论的是非搞清楚;第二,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经济环境,对其加以改善,主要是破除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和流动性过程所形成的金融服务真空。

然而现有文献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期非中性的问题上,而对于货币政策效果同政策操作环境变化、经济运行方式间的关系则并不重视。

因此,市政角度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内容。

1.货币政策概述所谓货币政策,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利用某些工具来对某个经济变量加以作用,从而使得某种特定的经济制度和目标得以实现。

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工具、中介指标、目标三个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达到最终的宏观经济目标,一战至今,大体经历了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的目标为稳定货币币值,促进经济增长,并在增长与稳定间,主次、先后分明。

为实现这一货币目标,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十分必要。

通常来讲,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政策。

2.问题的提出从实践层面来看,对于一种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既可以从目标实现角度,又可以从实质经济增长角度加以衡量。

但因影响因素太多,故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不应只以上述两个方面为标准。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对于经济增长的力度比较大,但却同国内经济增长缓慢、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巨大反差。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经济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胀、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等,我国政府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通过降准、降息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

自2015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处于灵活适度的状态。

在适应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央行相继出台了多项降息、降准政策,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执行。

央行还注重优化货币政策的结构和节奏,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

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措施在引导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程度。

在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复杂性,传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有所减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滞后性和迟缓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频繁,这也给货币政策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给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也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尽管面临着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货币政策在新常态下仍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通过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央行一直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缓解了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特点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更加稳健,有助于维护市场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文章对在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各种约束进行了阐述,并实证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能解释近年来的GDP的增长,我国可以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替代目前状况。

标签: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利率市场化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约束分析1998年,央行宣告取消沿用多年的信贷计划管理,表明货币政策模式由总量的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基本确立。

间接调控方式主要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从利率的角度来看,我国实现的是由人民银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商业银行执行的利率管理体制。

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计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

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特别是货币市场较不完善,对利率导向的显示功能不强。

央行很难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从而也就难以真正地实现宏观调控从直接向间接方式的彻底转变。

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约束1995年央行将我国的最终目标明确规定为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但不同时期侧重点发生较大变化。

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还有其他目标,如稳定人民币汇率,作为最后贷款人对政策性金融融资等。

谢平D.W=0.81 R2=0.124F-statistic=0.013025我国GDP的增长和M2的增长量在1997年以前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但在1997年以后GDP的增长和M2的增长量呈反向相关性。

即使是GDP 增量与M1的增量从1997年到1999年也表现为反向相关性。

从现实角度来看,1997年以来,“软着陆”后的中国经济呈现出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指数负增长、央行为配套财政政策刺激投资,下调利率,并出台了取消银行的贷款额度管理和下调银行准备金等政策,表现为M1,M2增量较大,但GDP增量却放缓,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内在不稳定性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不可测性和不可控性。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温和预警、适度微调,到适时加大力度,看准了的问题就 果断有力地采取措施;三是实施了差别性调控。在控制货
币信 贷过快增 长的 同时,确 保经济 正常增 长所需要 的资金
增加就业就学的信贷,又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进金融 服务,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剧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四
是按 照金融 体制改革 总体 思路, 继续推 进国有商 业银行股
财 政 金 融
我 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陈 茜
[ 内容提要] 贷币政 策 重要 的金融宏观 调控手段 ,货 币 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 国贷 币 策的制 定 国 是 政 政 和
民经济的发展 十分重要 。本文列举 了各经济 学派 关于货 币政 策有效性 的争论 ,从近 几年央行 出台的一 系列货
部发行 150 50 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购买约20 亿美元外 00
汇 ,作为组建 国家 外汇投 资公司 的资本金来 源 。特 别国债 的 市场化 发行 起 到直 接 回收流 动性 的作 用 。 综上 所述 , 五年来 的我 国货 币政策 呈现 如下几个 显著
而=一是 灵活运 用货币政 策工具, 持货 币信 贷合理 增长 。 保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践分析
费业务。随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际贸易顺差的
增多 ,银行 体系的 流动性过 剩 L I 益显 现,对 我国 国民经济
2 0 年 我国继 续执 行稳 健的 货币政 策, 货 币供 应量 05 增 长将保持在 1% 右,全部 金融机构 新增 人民币贷款 2 5左 .
是逐 步 改革 人 民 币汇率 机 制 ; 六是 加快 外 汇 管理 体 制改
2 0 年我国金融调控紧缩力度 前。针对流动性泛 07 滥、逐渐推高的通货膨胀率和外汇储备的急剧膨胀,我国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

( ) 二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 策是 中央 银行根 据信贷资
金供求情况 , 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
及货币市场的供求 , 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
策。我国再贴 现操作 实行 总量 比例控 制、 期限 比例控制和投
加,0 2 8年和 20 0 09年基础货 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 , 但是绝对量 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 使我国经济又面临通货膨胀的隐患。
向比例控 制 , 再贴现所 占基础货币的 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
则在中国人 民银行对 再贴现 限额实行 集 中管理和统一 调度 的管制下 , 显得缺少灵活性 , 一定程 度上制约 了再贴 现政 从
策 的活 力 。
2 我 国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分 析
货 币政策有效性 , 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 的经
各 国宏 观调 控效 率的 现实 问题 。20 以来 , 国 G P增 长 率 03年 我 D
场业务 、 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 、 再贴现 、 利率 政策 等。这些 工具
都 因我 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 陷, 使货币 致
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 制约了货 币政策 效率 的发挥 。 ( ) 开市 场业 务 。中 国人 民银 行灵 活 运 用对 冲工 一 公 具,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 力度 。搭 配使 用中央银行票据 和以特
收支顺差持续增大 ,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 流动 I过 剩依然严重。 生 仅到 3月末 , 占款 已经超过 1 外汇 3万亿元人 民币, 比年初增加 3 3. 亿元人民币, 1 94 6 扣除央行净 回笼的 26 .3万亿元 , 仅外汇占 款一项 , 基础货币新增 约 500亿元。由于外汇 占款的持续增 0

金融深化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金融深化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化 的基 础 上 , 融 创 新 不 断 的 涌现 , 与 经 济虚 拟化 程 度 金 并
的 提高 互 为 因 果 ,并 使 得 经 济 体 系 逐 渐演 化 为实 体 经 济 与 虚拟 经 济 并 存 的 市 场经 济 高 级 形 态 。 货 币 虚 拟化 为金
融 创新 提 供 了前 提条 件 ,金 融 创 新 的 泛 化 直接 效 应 是 造 成 虚拟 资 产 的 扩 张 .客观 上 造 成 了 原 本 的 经济 与金 融 关
【 键 词 】 融创 新 ; 币政 策 ; 关 金 货 实证 分 析
[ 中图分类号]8 0 [ F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6 19 20 )- 0 4 0 10 - 6 X(0 9 10 2 — 4
周 钟 山 , 汉理 工 大 学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为 货 币 政策 、 融 市 场 。 ( 西 南 昌 30 2 ) 武 主 金 江 30 9 ; 王 国 忠 , 西 财 经 大 学 虚 拟 经 济研 究 中 心 主任 . 济 学 博 士 , 要研 究 方 向 为 虚 拟 经 济 、 币 政 策 、 融 稳 江 经 主 货 金 定 。 ( 西 南 昌 3 0 1 ) 欧培 彬 , 汉 理 工 大 学 在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为 产 业 基 金 、 融市 场 。 江 30 3 ; 武 主 金
( 西南 昌 江 3 02 3 0 9)


引 言
关 , 们 认 为 在 分 析 实体 经 济 与 虚 拟 经 济 的 价值 关 系 时 , 我 货 币 的 流通 速 度 是 一 个 关 键 的变 量 ,虚 拟 经 济 领 域 存 在 着 大 量 的 资 产 的重 复 交 易 ,虚 拟 经 济 的 交 易 量 比实 体 经 济 的 交 易量 大许 多 。货 币 的虚 拟 化 使 货 币 的 内含 不 断 延 伸 , 币 流通 速 度 也 发 生 极 大 的变 化 [, 统 的 货 币 流 通 货 传 速 度 仅 考查 了实 体 经 济 领 域 ,现 在 如 果 忽 略 了虚 拟 经 济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由此可见,国内在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方面并没有形成 一致的意见。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了研究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及其贡献度,本文将对我国 货币政策做实证分析。
二、货币政策理论
关于货币政策理论,各个流派有不同的观点,但凯恩斯学 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有影响。凯恩斯学派认 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通过利率间接地作用于产出。货币学派 的理论可以用货币交易方程来表述:MV=PY,V表示货币流动速
根据Grange因果检验,在实际GDP的波动方程中,拒绝了 货币供应量不是GDP波动的Grange原因的原假设,表明增加货 币供应量能够作用于产出。但是不能拒绝利率不是GDP波动的 Grange原因的原假设,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实行相对固定的利率 制度,利率调整的幅度较小,且传导机制阻塞较大,使短期内
k −1
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关系的存在是 在长期趋于均衡状态,从而达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货币政
进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基础。因此进一步做协整检验,本文 策效果。根据上面的协整检验结果, (LnM 2 , LnGDP ,R, LnSI , LnHI)
自身缺乏灵活的机制,利率政策调整滞后,政策操作不成功。 周锦林(2002)运用VAR模型论证出我国货币是中性的,因此 以货币供给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而 李传辉(2006)运用VEC模型得出结论,认为M1是非中性的, M1与GD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 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与资产价 格、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如吴振信、许宁(2006)通过建 立GARCH-(1,1)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对股价的影响 程度大,持续时间长,而利率的影响力较小,作用时间短;而 杨新松、龙革(2006)认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是股市流通市 值的Grange原因,央行可以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策来调控 股票市场,但是利率政策比货币供应量更有效。梁云芳、高铁 梅、贺书平(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和利 率与房价负相关,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 下降0.42个百分点;而周京奎(2005)运用我国多个城市的数 据,建立面板模型研究利率与房价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利 率对房价的影响为正。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近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国际贸易摩擦频繁、金融风险加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这些变化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其中包括我国。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调节金融市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能受到一些限制。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国内需求不足,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能会受到限制。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放松信贷等手段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提振经济增长。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居民消费能力受限,这就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减弱。

金融市场风险加大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市场风险不断增加,金融波动性加大,这会削弱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在金融市场风险敏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可能会变得有限,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过去,我国经济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货币政策对于这些领域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了重要目标,这就需要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支持创新型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以推动经济转型。

鉴于上述问题,我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加强。

要加强货币政策的定向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需求,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精准调节经济运行。

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增强金融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防范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要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完善,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胀控制的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然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复杂,其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整在实际经济中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

政策的实施需要时间才能产生效果,经济主体对政策变化反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独特,产业链条较长,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相对较为复杂。

此外,有些金融市场在发展程度和效率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其次,货币政策对通胀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通胀是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过高的通胀率会损害人民币的购买力,导致经济不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控制通胀水平。

在通胀目标不过度宽松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紧缩货币供应、提高利率水平等手段,抑制通胀压力。

然而,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以及具体的操作手段都需要准确把握,否则可能会出现过度紧缩或过度宽松的情况。

过度紧缩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过度宽松则可能引发不良资产泡沫。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实际经济情况、金融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以保持通胀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波动、外部经济的增长速度等因素都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以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此外,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沟通效果也至关重要。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中国,货币政策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多个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工具、执行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执行策略1. 货币供应调控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通常,央行可以通过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的总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中国央行通过常规和非常规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整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调整利率水平。

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者信贷和货币流动性等方面。

通过降低或提高利率,央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等。

3. 汇率调节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进口和国际收支。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可以采取干预市场汇率的措施,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等外汇汇率,进而对外贸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策略1. 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强调“稳中求进”,注重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通过收紧货币政策保持通胀压力,避免经济过热;而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2. 宏观审慎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还注重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

央行通过相关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管和指导,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3.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货币政策高度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注重调控金融机构的资本杠杆和债务风险,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减少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经济环境进行总结,并以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脉冲分析的相关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数据进行检验以及脉冲相应图分析,得出我国货币政策不是完全有效的且滞后现象较为严重的结论。

并且针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性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标签:货币政策;有效性;脉冲相应图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货币当局颁布货币政策的实施与运行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逐步提高,但是针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未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仍是现在经济学者讨论的重点问题。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的研究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指由中央银行颁布,通过金融渠道影响经济实体活动,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多种措施,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逐渐发展了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即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历程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的多次实践能够发现,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我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历了主要的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1997年至2002年,这期间主要针对减小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的影响,我国的货币当局主要实行放松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产生。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不断下滑,我国面临的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中央银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反通货紧缩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扩大社会需求,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抑制国际上的低迷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第二阶段是从2003年至2008年6月,我国的经济出现持续增长,部分行业发展迅速,出现发展过热的现象,通货膨胀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的货币当局为了度过这一艰难时期,主要实施了反通货膨胀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三阶段是指从2008年7月至2009年,由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剧,金融危机由美国发展到全球,由金融领域发展到实体经济领域,各国家的经济发展明显减速,我国的货币当局针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环境特点主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四阶段是2010年至今,全是的经济环境保持良好势头,但我国的物价水平增幅较快,2010年延续了2009年较为利好的事态,投资、消费、进出口等都实现了高速增长,此时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研究作者:陈钇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为应对宏观经济局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频繁调整。

对于调控的有效性,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不同的看法。

本文选取2003年一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的相关数据,使用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一、引言所谓货币政策,是指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为了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实际产出的经济活动,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政策能否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果货币政策确实能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货币政策在理论上是有效的;第二,货币当局能否利用货币政策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如果货币政策可以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方向、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那么该货币政策具有实施有效性。

综合来看,货币政策必须同时具有理论上的有效性,和具体实施上的有效性,那么这个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8年维持10%以上的增长率,同时,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2003年,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我国经济承载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等调控措施收紧银根,并适时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经济和我国金融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隐患。

2004年,我国和全球经济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取得较好的成效,货币信贷得到适度的增长,信贷结构得到完善。

货币信贷运行总体上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

2005年,全年M2增幅平均为16%,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物价上涨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存款负利率加剧了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危险。

2006年,央行继续沿用“宽货币、紧信贷”的模式,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有效防范了通货紧缩,支持经济的增长。

同时,金融市场不断推出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步。

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平稳发展,表现在工业生产增长提速,国内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同时取得较大程度的增长。

这主要归功于央行适时出台的合理的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合理”,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势头有所减缓,金融整体运行平稳。

2008年,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拖累,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放缓,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央行适时出台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带来M2增幅的大幅提升。

2009年货币政策宽松的更为明显,最终在各种宏观调控的有力措施下货币信贷规模平稳较快增长,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足,货币信贷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最终有力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GDP增长率依然维持在10.4%,M2增长率持续走高,最高达31.25%,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

2011~2012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等。

综观这两年,随着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金融运行基本平稳,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国内外的研究当中,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各有不同。

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倾向于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也有人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程度,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来评价。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许多学者就开始研究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问题。

但就近些年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可谓莫衷一是。

巴曙松(2008)通过分析2008年贷款控制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而作用于我国经济实体,使我国经济在2008年底有所复苏,由此,他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徐小淇、任力(2010)研究发现,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是长期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国内需求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武宏波(2012)对我国1992~2010年M2与GDP、CPI的长期趋势分析发现,货币在我国同时对价格和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因此货币既有中性也有非中性的特征。

王蕾(2012)将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区间划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即我国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不同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雷雅娜(2012)通过对我国2008~2012年相关的月度经济金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并非完全有效,主要表现在货币渠道传导不畅,存在长期通胀风险和时滞。

三、实证研究(一)我国近年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状况从图1可知,2003年至2011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总趋势是下降的,在2009年底最高,达到30%,在2011年底最低,为13%。

同一时期,GDP的变动趋势也是下降的,最高为14.5%,最低为6.1%。

从图上看,M2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是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比如从2003年底至2005年,M2的增长率处于下降通道,但并未改变同年GDP逐渐上升的增长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货币供给的低增长率并不一定造成经济的低增长率。

(二)数据选择选取2003年~2012年6月的季度数据,共38期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GDP、M2、CPI表示基于197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消费者物价指数。

其中CPI是以上一年同期数据为基期计算而来的价格指数。

用移动平均季节乘法消除GDP、M2、CPI的季节因素,记为GDPSA、M2SA、CPISA;然后对GDPSA、M2SA、CPISA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GDPSA、LM2SA、LCPISA。

数据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数据,采用Eviews6.0计量软件。

(三)实证检验1.单位根检验。

对LGDPSA、LM2SA、LCPISA进行ADF根检验。

其中,(1)D(*)表示对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2)检验类型中的C表示检验平稳性时估计方程中的截距,第二项表示趋势项,为0表示不含趋势项,最后一项表示自回归滞后的长度。

检验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LGDPSA、LM2SA、LCPISA在1%、5%、10%的置信水平下,均小于其临界值,表明这三个变量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均大于1%、5%、10%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我们可以认为LGDPSA、LM2SA、LCPISA这三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

2.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用VAR模型进行参数估计要求所分析的经济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但通过上面的单位根检验得知,上述变量并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可以用协整检验进一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协整检验有两种方法,分别是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这里采用Johansen检验法。

首先,建立包含变量LGDPSA、LM2SA、LCPISA的VAR模型。

其次,根据Eviews的VAR模型系统中的滞后阶数选择准则中的五项标准,*表示不同信息准则选择下的最优滞后期,因此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为4期。

如表2:再次,对Eviews中的Var对象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和标准化协整系数,如表3和表4。

根据检验结果,只有第一个似然比统计量大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因而只有第一个原假设被拒绝,即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关系。

最后,建立ECM模型。

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可以消除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以避免伪回归问题,同时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也可以保证分析变量水平值的信息不会被忽视,使得模型可以用经典回归的方法估计,尤其是其中的差分项可以使用t检验和F检验来进行检验。

根据表4,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定义ECM,得到:ECM=LGDPSA+2.467915LM2SA+1.597695LCPISA+0.051231。

对序列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附近上下波动,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上述协整检验可以知道,在长期中LGDPSA与LM2SA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为了了解LM2SA是否是LGDPSA格兰杰原因,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建立的经济增长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ECM模型,本文采用WALD法对误差修正模型ECM中方程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来判断变量LGDPSA与变量LM2SA之间是否存在长短期因果关系及长短期因果关系的方向,得到表5,因此我们可以认为LM2SA和LGDPSA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实施是通过调节一国社会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实际产出和收入的,所以我们在对货币供应量M2与经济增长GDP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的同时,也要对M2与CPI之间进行分析。

经过对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平衡性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表6。

可以知道,LCPISA不是LM2SA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2.02%,故能在5%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LCPISA是LM2SA的格兰杰原因;LM2SA不是LCPISA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9.47%,故能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LM2SA是LCPISA的格兰杰原因。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

2003至2012年,我国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M2也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认为LM2SA是LCPISA的格兰杰原因,即快速增长的货币供应量M2会带来CPI的提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经济增长GDP之间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下列结论:第一,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M2与经济增长GDP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