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八课 锣鼓歌|湘艺版
《锣鼓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音乐律动,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喜爱音乐。
2、通过合作表演,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
并且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精神及能力。
3、通过锣鼓歌的表演和演唱,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锣、鼓、钹的合奏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与他人合作,增强集体意识。
2、通过亲身参与演唱、表演等实践活动,并适当用观察、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作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知识与技能1、能用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锣鼓歌》。
2、认识锣、鼓、钹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
二、教学重点用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锣鼓歌》。
三、教学难点能与同学合作,用声势律动、演唱、演奏等方法参与歌曲表现。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锣、鼓、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这节音乐课,老师就带大家去我国的河南旅游。
我们坐火车去吧。
(生排队坐火车,播放火车来了音乐)2、师:哇,河南这里真热闹啊,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播放锣鼓视频)(二)、认识乐器1、他们刚才是如何敲击的?你能模仿几个动作吗?(请三位学生上台模仿)2、这些乐器你们认识吗?介绍河南锣鼓中使用的三种打击乐器:鼓、锣、钹,聆听各乐器的音色。
(三)节奏练习用肢体模仿演奏姿势,同时嘴巴发声模拟锣鼓声。
鼓用“咚”,锣用“仓”,钹用“才”。
分别进行然后综合进行(先鼓进,接着锣进,然后钹进),形成锣鼓齐鸣的音响效果。
(二)、歌曲教唱师:哇,这咚咚锵锵的可真热闹,河南小朋友啊,他们边敲锣打鼓,一边唱着歌过来了,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他们唱的这首《锣鼓歌》(四)、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内容,并进行节奏声势练习1、初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听完之后,请同学们告诉我,他们在唱这首锣鼓歌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2、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说一说,你听到他们是如何敲鼓锣的?学生模仿节奏声势练习:花样一:X X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锵锵锵花样二: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
豫北群鼓文化——以新乡群鼓文化为个例
大 众 文 艺177摘要:本文以新乡群鼓为例,通过讲解新乡多种鼓的历史来源、生存现状、表演形式以及群鼓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来呼吁当代大学生保护、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乡;群鼓;传承注:该论文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豫北群鼓文化调查与研究》的中期成果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210476002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而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南面临着黄河,北面依着太行山脉,与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隔河相望。
是河南省北部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新乡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其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也十分丰富多彩,特别是鼓文化十分发达,受到大家的喜爱。
一、豫北群鼓的文化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就是用来形容鼓声,以鼓声来表达感情。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通讯工具,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乐器,中国古代军队用鼓来发号施令。
不同的鼓有不同的形态,能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在古代乃至现在都有不同的含义。
豫北群鼓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统性。
它以鼓为主,并与传统音乐和舞蹈相结合,苍劲有力,其音高亢激昂,其舞强劲粗犷,在中原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
豫北群鼓是黄河流域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其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活动一样,鼓在新乡民间歌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从而形成了特有的鼓群文化。
例如以舞为主的鼓有赵堤大鼓、礅鼓、冬鼓、战鼓、开山鼓(又称开闪鼓和门鼓)、小冬鼓(也称腰鼓)、花鼓(也称腰鼓)等;以击打为主的鼓有堂鼓、板鼓、佛鼓(又称善鼓和手鼓),鼗鼓、铜鼓;还有专为说唱曲艺而伴奏的鼓如鱼鼓、八角鼓等。
这些鼓在豫北流传广泛,几乎村村都有,十分盛行。
浅谈豫剧乐器中小锣的特色和作月
2 0 1 3年 6期 ( 中)
浅谈豫剧乐器中小锣的特色和作用
康 传 广
( 河南省豫剧 二团 河 南 郑州 4 5 0 0 0 0)
豫 剧是 发 源于 中 国河南 省的 一个戏 曲
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之一 , 居 中国各地域戏
能替代 的。 小锣是色彩性乐器 ,音色柔 和、清亮 ,
曲之 首。豫 剧以唱腔铿锵大气 、抑扬有度 、 行腔酣 畅、 吐字清晰 、 韵味醇美、 生动活泼 、 有血有 肉、善 于表达人物 内心情感 著称 , 凭 借其高 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 这
与豫剧音乐 的独特魅力是分不开的。豫剧 的
钹齐奏 的锣鼓 ;和小钹 齐奏 的锣鼓 ;也有属
常 围绕 着大锣 的重音 ,作各 种装饰 性的演 奏 。在戏剧伴 奏中 , 常 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
员 的动作 ,以烘托气氛。小锣有和大锣、饶
使用 怎么样 的锣鼓也是很有讲究 的, 如果身 穿蟒袍 ,脚蹬朝靴的宰相 , 这种 打扮一般都
要用 大锣锣鼓来配合他 的身段 和唱腔 。而同 是 这个人 物如 果他换 上 了便装 ,穿 上 了对 披, 头戴员外 巾时 , 而且 只是在家 闲暇无 事 ,
有人知道 曾经有这样一种打法。
木鱼等。现 在 , 我想浅谈一下对豫剧乐器 中
小锣 的特色和作用的认识 。
和大锣一样 ,小锣也有 高音 、中音 、 低 音之分 。 不 同人物不 同剧情使用不同音色 的 小锣 。 在伴奏 悲情 的剧 目时就要使用低音小 锣。 否则会减少悲情的感染力 ,更会给人以 怪异 的感觉 。试想在 《 秦雪梅 》吊孝一场如
度大, 所 以小锣 的快功就显得格外重要 。比
如在演奏 【 阴锣 】 时 ,大锣 和铙钹都 是演奏
农村锣鼓123打法口诀一根鼓棒的打法
农家锣鼓技巧分享:掌握一根鼓棒的打法口诀在中国农村,锣鼓表演一直是庆祝节日、迎接客人等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
而掌握锣鼓打法对于锣鼓演奏者来说尤为关键,今日我们就来分享一根鼓棒的锣鼓打法口诀。
节奏感是基础首先,学习锣鼓打法要有良好的节奏感。
锣鼓演奏不同于其他乐器,更加注重节奏的准确和连贯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练习跟随音乐的节奏,使自己对音乐的节奏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根鼓棒的运用技巧鼓面不同部位有不同声音首先要了解,一根鼓棒在敲击锣鼓鼓面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通常,靠近边缘的位置会发出较浅的声音,而靠近中心的位置会发出较深的声音。
熟练掌握不同位置的声音变化,可以让你在演奏过程中更加丰富多样。
技术动作要准确在实际演奏中,鼓棒的敲打动作也非常重要。
要注意掌握鼓棒的握持姿势,保持手臂、手腕的放松,以确保鼓棒敲击的准确和有力。
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节奏的稳定性,尽量避免节奏变化过大。
协调性和团队配合锣鼓演奏通常是团队合作的。
除了熟练掌握个人技巧外,要注意和其他乐手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整个乐队能够保持统一的节奏和音色。
在演奏中要时刻注意与其他乐手保持沟通,尤其是在过渡时刻和合奏部分。
打法口诀:稳准狠!从以上技巧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打法口诀:稳准狠!即在演奏锣鼓过程中要保持节奏的稳定性,技术动作要准确无误,同时也要有所狠劲,让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持续的练习和不断的探索,相信每一位锣鼓演奏者都能掌握锣鼓的打法,并在演奏中展现出非凡的音乐魅力。
愿大家在锣鼓演奏的旅程中,能够不断进步,为乡村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京剧锣鼓经示范讲解
京剧锣鼓经示范讲解京剧锣鼓是京剧表演中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之一,它不仅是京剧表演的节奏基础,也是舞台上气氛的烘托者。
在京剧中,锣鼓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准确地掌握节奏和音量,以与演员的表演相互配合,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生动和精彩的舞台效果。
首先,我们来说说京剧锣鼓的种类。
京剧锣鼓主要包括锣、鼓、大鼓、小鼓等几种乐器。
其中,锣是用来打击的铜制乐器,音色洪亮清脆,可以帮助营造气氛;鼓则是用来敲打的打击乐器,分为大鼓和小鼓,大鼓的声音厚重有力,小鼓的声音尖锐有韵律感。
在京剧表演中,这些不同的锣鼓乐器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丰富的音乐效果,为舞台表演增添色彩。
其次,我们来说说京剧锣鼓的演奏技巧。
京剧锣鼓的演奏要求锣鼓手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
首先是节奏的掌握,锣鼓手需要准确地把握节奏,与演员的唱词和动作相配合,使整个表演更加协调流畅。
其次是音量的控制,锣鼓手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情节,控制好音量的大小,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此外,锣鼓手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鼓点和打击技巧,使演奏更加生动有趣,激发观众的情绪。
最后,我们来说说京剧锣鼓的演奏示范。
京剧锣鼓的演奏示范是锣鼓手向学习者和观众展示锣鼓演奏的技巧和风采,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锣鼓的魅力。
在演奏示范中,锣鼓手通常会演奏一些经典的锣鼓乐曲,展示不同锣鼓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配合方式,同时还会解说演奏的要领和技巧,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锣鼓演奏的奥秘。
总的来说,京剧锣鼓是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它通过锣鼓手的演奏,为京剧表演增添了韵律和节奏,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舞台效果。
锣鼓演奏的示范讲解,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锣鼓的演奏技巧,提高锣鼓演奏的水平和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京剧锣鼓的演奏示范,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京剧文化,为传承和发扬京剧锣鼓的艺术魅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锣鼓艺术(大铜器)
社会价值:传统的大铜器名为“娱神”,实为“娱人”,铿锵之中传递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大铜器不仅可 以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延续,同时也可以为遂平当地的特色文化发展增加亮色。
大铜器由于大铜器宗族性的传承方式,无固定的传承模式。又由于遂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青壮年 男女外出打工,少年儿童进城上学,致使大铜器活动生存空间面临挑战,传承面临后继乏人严重局面。随着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来传统的演出活动形式不再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世纪90年代 后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造成铜器队伍数量减少、规模缩小、水平下滑,活动次数历年呈下降 趋势。队员年龄严重老化,表演过程中连续接抛、传十多斤重的铜铙,必须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更 好地表演,因此,表演水平质量呈严重下降趋势。
(4)可塑性强。曲牌中有关远古文化、中华民族的图腾以及劝善、助人、恩爱励志等均有所表现,是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艺术反映。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传承价值
保护措施
历史价值:大铜器表现内容有许多与遂平当地历史传说有关,是研究相关内容的佐证。
文化价值:大铜器广泛用于祭祀、社火,承载了诸多中华先民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成为最广大农民娱乐的主 要艺术形式之一。
大铜器属曲牌体音乐,其音乐形象鲜明。据初步调查统计,不同名称的大铜器传统曲牌(曲谱,俗称“点 子”)有149支,常用的约四十支,其音乐情绪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烈型,如《六十铙》由缓变快,奔放豪迈, 振奋人心;轻快型,如《花招》以女队员演奏为主,轻松愉快;诙谐型,如《老母猪吃蜀黍》《猪八戒背媳妇》 等。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二年级上册《(演唱)锣鼓歌》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28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二年级上册《(演唱)锣鼓歌》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学情与教材分析
《锣鼓歌》是一首生动、形象的河南民歌,是河南沁阳一带的孩子们学奏锣鼓时的童谣式歌曲。
歌曲运用了反复等手法,不仅讲述了演奏锣鼓
的方法,还用声势模仿象声词进行配合。
将又奏又唱的教学活动融入在歌曲学习中,显得丰富有趣。
教师利用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拍打身体部位以及探寻身边的音源来模仿打击乐器的音色,尝试用声势动作来代替锣、鼓的演奏。
为歌曲的学唱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锣鼓歌》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锣、鼓、钹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
2、引导学生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锣鼓歌》,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
表现其热闹欢庆的场面。
3、能与同学合作,用声势律动、演唱、演奏等方法参与歌曲表现。
4、粗略了解河南的民歌和豫剧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河南民歌的特点。
能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锣
鼓歌》,表现其热闹欢庆的场面。
2、能用锣、鼓、钹乐器或声势动作等方式了解体会《锣鼓歌》的风格特点。
3、简单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4、《锣鼓歌》中的附点节奏要求学生唱准
教学资源PPT,钢琴,锣、鼓、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评议与附记。
谈河南地方戏打击乐名称和分类
谈河南地方戏打击乐名称和分类戏曲打击乐已形成了它独特而完整的艺术形式。
概括起来说,体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速度(包括时值拉长或缩短)的快慢变化,一种是力度(包括放音或收音)的强弱变化。
广泛地说,演奏一首乐曲,演唱一个唱段,朗诵一段剧词,表演一段舞蹈或是表演一个情节,都与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一、戏曲锣鼓点名称打击乐的锣鼓点,每个都有它的名称,锣鼓点的名称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由传统的词牌名而得名,如[风入松]、[马夫念]等。
2、根据舞台的需要,结合唱腔板式而得名,如豫剧[二八板式]有[两锣]、[三锣]、[五锣]各种速度的[长锣]。
[非板板式]如有[崩头]、[长锤]、[凤点头]、[扭丝]、[散长锤]、[导板头]等。
3、根据用途而得名,如[原场]、[搜场]、[望门]、[马腿]、[叫头]、[兔形锣]等。
4、根据乐器的音位数而得名,如[一击]、[二击]、[三锣或三锤]、[软四击]、[四击头]、[五锤]、[七锣扫头]等。
5、在戏曲打击乐里有与用途不同,点子打的一样,名称叫法是不一样的,如[抽头]、[滚头]、[扑灯娥]这三个点子是一样的。
底鼓开法不一样,结束收法也是不一样的。
因[抽头]是唱腔锣鼓类,[滚头]是身段锣鼓类,[扑灯娥]是念白锣鼓类。
[收头]和[半截夺头]三大件打的是一个点子,都是[仓来才衣来仓]。
[收头]用在唱腔结束时,证明这段唱腔结束了。
[半截夺头]是身段锣鼓,一般用与[四击头]前面作铺垫等情况下。
二、戏曲打击乐,锣鼓点分类戏曲舞台所用的锣鼓点,在一出大戏中大致有四大类:有身段锣鼓、念白锣鼓、牌子锣鼓(干牌子、曲牌子)、唱腔锣鼓。
1、身段锣鼓身段锣鼓在戏曲舞台上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假如一个武将在舞台上来一个“亮相”,他的一举一动都干净利落,他的姿势也很威武雄壮,但打击乐不给他伴奏,不给他打锣鼓点,让这个武将在舞台上干表演行吗?戏曲表演离不开打击乐,不能少了锣鼓点。
在河南地方戏中,豫剧、曲剧、越调一般都借与京剧的身段锣鼓。
豫北群鼓文化研究
豫北群鼓文化研究豫北群鼓文化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它以气势磅礴,苍劲有力,高亢激昂,强劲粗犷,在中原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是黄河流域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为特色,与我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这种民间艺术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使群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豫北群鼓概况鼓在豫北民间歌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形成了特有的鼓群文化。
据史料记载,清《新乡县志·风俗》部记有:“上元剪彩为灯……鸣缸叠鼓”,《祭祀》记有:“祭器则幡鼗琴瑟……”(鼗《辞源》注:“小鼓、犹今之拨浪鼓。
)鼓的种类很多,有礅鼓、冬鼓、战鼓、腰鼓、堂鼓、板鼓、佛鼓、鼗鼓、铜鼓、鱼鼓、八角鼓等。
这些鼓在豫北地区流传广泛,形成了鼓群,几乎村村皆有鼓。
二、豫北群鼓的内容新乡很早以前就有黄帝在冀州造鼓的传说故事。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即发生在豫北现今的西牧村一带。
豫北鼓在民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豫北的鼓有很多种类,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腊鼓驱疫”,是以鼓声驱除病魔,以求消灾免祸,这是人们渴望平安,追求幸福的象征;“开闪鼓”,据说是由古代的仪仗形式发展而来,因边打边摇闪着鼓身,把围观者拥护到街道两旁,故而得名“开闪鼓”,还有“大鼓助威”、“小冬鼓玩会”、“佛鼓”等等。
大旱祈雨,擂鼓求天,是豫北古代的风俗。
随着民俗的变化,至今有的被保留了,也有的被淘汰了,鼓舞和鼓乐的兴盛与衰亡,与民俗有着紧密的关联。
三、豫北群鼓文化的传承保护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及其文化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深刻的转型时期。
许多老艺师相继去世,演技衰退,能读懂这些乐谱的艺人越来越少,如果不尽快将这些谱子的内容口头传授下去的话,它们很可能真的成为一本本无人可识的天书。
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抢救和原样保存鼓乐的重要性,使豫北鼓乐能从多种渠道更好的予以传承。
浅谈我国传统音乐之锣鼓乐
浅谈我 国传统 音乐之锣鼓乐
贾恒存 广 西 艺术 学院 艺术研 究 院
摘要: 锣 鼓 乐是 我 国 传 统 音 乐 中尤 为 重 要 的 音 乐 艺 术形 式 , 其 历 史悠 久 , 品种繁 多, 广 泛 存 在 于我 国 的 民 间 生
并 分 为起鼓 、 正鼓 、 刹鼓 三部 分 ; 在 演奏 中 , 多 采用 行进
式、 固定式 、 表演 式三种 形式 , 呈现 出强 弱分 明 , 刚柔兼 备 的特 色效果 。 ( 二) 丝竹乐 、 吹打乐合奏 的打击乐 丝竹乐 、 吹打 乐合奏 的打击乐是指在 锣鼓乐合 奏的
龙 调》 《 小开 门》 《 离别歌 》 等, 又能 促进生 产 劳动 和体 育
活动 的开展 , 如《 栽 秧调 》 《 山林 曲》 《 二 龙过 江》 等, 是白
族 人 民 生 活 中不 可 分 割 的一 部 分 。
锣鼓 乐作为我 国传统音 乐 中重要 的音乐艺 术形式 , 广泛存 于我 国各地 区 的民间生活 中 , 在以专业 和业 余两 种艺术 团体 的传 承发展模式 上 , 无论 就民俗 民风的节 日 庆典 , 还是 婚丧 嫁娶 的仪 式礼节 , 其 在赋予 服 务主体 一 种韵 味姿色 的 同时 , 都 以独特 的音 乐特性呈现 出 了 自身 的价值 的意 义 。
别邀请 外 ,通 常于每年 的春节 至正月十六 期间演 出 , 在 演 奏时多 由 1 0面鼓 、 1 0副镲 、 3面二锣 的组 成 , 因表 演 的肢体 动作 比较简单 , 又被 表演者 称为 “ 文鼓 ” 。 2 . 土家族 法事锣鼓 乐
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犹如 我 国民间音乐宝库 中的“ 活化石 ” 。 在历史 长河的 发 展 中, 既 有“ 予击石拊 石 , 百兽 率舞 ” ( 《 尚书 ・ 舜典 》 ) 打
锣鼓表演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锣鼓表演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锣鼓表演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以击打锣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舞蹈艺术。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锣鼓表演常常作为庆祝活动或重大节日的重要表演之一,既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同时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锣鼓表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演习和祭祀活动。
在古代战争中,锣和鼓被广泛用于号令军队、传递指令和士气鼓舞。
随着时间的发展,锣鼓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人们表达喜庆和祈福的重要方式。
锣鼓表演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锣鼓表演,音乐节奏、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的佛山南狮锣鼓表演以威武雄壮的舞蹈和激昂的锣鼓声著称;福建的河洛锣鼓表演则以独特的击鼓技法和悠扬的音乐旋律为特色。
这些锣鼓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各地的地域文化,同时也传承了民间的智慧和感情。
锣鼓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音乐旋律动人心弦,舞蹈动作优美矫健。
通过锣鼓的有力敲击和舞蹈演员的灵活表演,锣鼓表演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节奏感和激情的艺术空间,使人们陶醉其中。
同时,锣鼓表演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锣鼓表演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锣鼓表演的保护和传承,各地举办的锣鼓表演比赛和文化活动也逐渐增多。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锣鼓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锣鼓表演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活跃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舞蹈表演,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和人民的创造力。
通过对锣鼓表演的认识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锣鼓表演的描写。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锣鼓表演的起源和表现形式。
浅谈中国锣鼓乐特性
浅谈中国锣鼓乐特性发表时间:2011-06-21T11:55:22.91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5月上供稿作者:许奇[导读] 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许奇(河南省京剧院河南郑州 450000)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
近些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文化艺术生活的复苏,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锣鼓乐,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活跃于全国各地,专业与业余两支队伍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了中国锣鼓乐的繁荣局面,令人刮目相看。
对中国锣鼓乐的理论研究,音乐界前辈及众多同仁,在这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中国锣鼓乐特性这一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仅针对乐队型态和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本人教学及演奏实践,谈谈自己粗浅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关于乐器分类我们的先人早在周朝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就创始了乐器的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俗称“八音”,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乐器的演变虽不断发展,但大体上仍沿用这种“八音”分类法。
中国古代音乐家并未特别对打击乐器再进行分类,所以打击乐器散见于八音之中。
二、乐队型态中国锣鼓乐,就共乐队型态可分为清锣鼓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别。
在乐器组合、演奏形式等诸方面,无论清锣鼓乐队或丝竹锣鼓乐队,因不同地区、不同乐种而呈现不同差异。
也正是这些差异,形成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乐种在诸多方面又有着他们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共同性。
(一)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 1、清锣鼓乐队完全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清锣鼓乐队,亦称锣鼓乐队。
锣鼓二字在这里应是对打击乐器广义的泛指,是人们根据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惯称谓,这是因为清锣鼓乐队的乐器组合配制并非完全都是由锣与鼓两种或锣与鼓两类乐器所组成。
中原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河南新乡小咚鼓
中原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河南新乡小咚鼓
徐忠奎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新乡小咚鼓是由打击乐器演奏的艺术形式,其音乐以丰富多变的节奏和气势磅礴的音色为主要构成因素,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新乡市北站区各村的"小咚鼓"都自成一派,分别以不同的曲牌、多样的配器形式,形式多样的演出方式,使这项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被广为传播。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徐忠奎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贵州民族音乐的文化探索——读《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丛书随感 [J], 何光渝
2.城市周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调查及思考——以撒梅人的扁鼓为例 [J], 王凤莉; 刘潇遥
3.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新探索——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论》 [J], 楚悦
4.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J], 郑婷婷
5.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鼓在世界音乐中的传播与发展 [J], 魏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作者:郑婷婷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
【摘要】河南省新乡市是著名的锣鼓乐之乡,锣鼓乐品种繁多,历史悠久。
“小咚鼓”是运用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东张门村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锣鼓乐形式。
是中华民乐中的珍宝,广泛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
作为艺术传承的瑰宝,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它、传承它。
【关键词】小咚鼓;锣鼓乐;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60-02
一、“小咚鼓”的起源及使用的乐器
(一)“小咚鼓”的起源
“小咚鼓”在民间也被称作“套鼓”或“小腰鼓”。
它既是一种锣鼓乐的称谓,又是该锣鼓乐中使用的鼓的称谓。
关于“小咚鼓”的起源问题,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大概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东北要饭的人逃荒到这里[],居住在村庙中,由于村民们非常友善,送给他食物以驱赶饥饿,因此他非常感动,于是将自己所会的二十二套鼓乐传授给了当地人。
他从十月初开始传授鼓艺,历时一年多时间,当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这套鼓乐时,他便离开了该村。
据会首牛如顺介绍,“小咚鼓”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二)“小咚鼓”使用的乐器
1.小咚鼓
小咚鼓是该锣鼓乐的主奏乐器,由槐木和旱牛皮制成。
一边鼓面由两排帽钉固定于鼓身,共使用帽钉38个。
鼓身上一般都绘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这些蕴含历代老百姓们喜爱并且代表他们美好愿望的图案。
2.二锣
“小咚鼓”中的二锣,是一种打击乐器。
它的锣面中心略高出锣面周边。
演奏时,使用木制的锣梆击奏锣面中心,并且由它带领锣鼓乐队开始演奏,因此它被称为“领头雁”。
3.马锣
由于锣鼓乐的发展,马锣逐渐被使用起来轻巧方便的镲代替了。
但是,这种乐器仍由会首保存。
其音色深沉、稳重。
4.镲
镲就是乐器店中常规形制的镲。
弹奏时,主要采用镲的两片镲面合击发出音响。
5.乐器的附件
鼓带:由于演奏“小咚鼓”的艺人们采用的是站立与游街的演奏形式,艺人们采用将其水平系于腰间的携带方式,通常是艺人先将布带的一端系在小咚鼓鼓身一边的两个环上,然后将鼓面的任一面贴于自身腹部,另一面朝外,再将布带的另一端从腰后穿过,系在鼓身另一边的两个环上。
然后一手托着鼓底,一手抓住上鼓边向下推,使鼓面朝上放平或稍向下倾斜。
鼓槌:硬木制成,长约30厘米,把处系有红色绸布。
手握在鼓槌直径较粗的那一头,约在鼓槌的三分之二处稍下。
二、“小咚鼓”的乐队及组合形式
(一)“小咚鼓”的乐队
从使用的乐器方面来看,“小咚鼓”出现过两种乐队组合形式。
以前是由小咚鼓、二锣、马锣组成的。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则由镲代替了马锣,其它乐器不变。
由于镲使用起来比较轻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更容易加入肢体动作,令演奏更具舞蹈性,以此可以进一步渲染浓厚热烈的演奏场面。
(二)乐队组合形式
乐器的组合形式。
“小咚鼓“通常采用10面鼓、10副镲、3面二锣的组合形式。
具体列队位置如下图所示:
笔者在与锣鼓队成员交谈中,经常听到他们强调“小咚鼓”是“文鼓”。
在表演形式方面与盘鼓、大鼓等一些“武鼓”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下肢动作比较简单,步伐要求不太严格。
此外,根据凤泉区文化馆提供的调查资料和年长的锣鼓乐手的介绍,“小咚鼓”的演奏者在解放前是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以倒八字的步伐行进演出的,其目的在于模仿儒雅、稳重的君子之风。
另外,再加上上述论及的马锣深沉、稳重的音响等条件共同塑造了“小咚鼓”成为“文鼓”的独特艺术特点。
(三)表演形式与场合
一年当中,“小咚鼓”只在春节至十五、十六随整个民间文艺会的队伍,在行进中演出。
其余时间,一般不单独演出,受到特别邀请除外。
以民间习俗社火活动火神会为例,火神会就是社火活动形式之一。
(据说正月初七是火神爷的生日)保佑我们的生活能够风调雨顺。
下面是笔者了解到的“小咚鼓”在火神会中的表演过程:
1.准备阶段
上午9:30左右开始,会首将每件乐器发送到各成员家中,当地人称这一程序为“塞家伙”。
(由于鼓的体积相对来说较大,不易携带,因此会首往往以鼓槌为象征发给鼓手。
)
下午1:20左右,“小咚鼓”全体成员到会首家集合,会首将鼓和服装发给他们,准备演出。
2.表演阶段
下午1:30左右,“令官”(手执令旗的人,一般由村大队派出)来到会首家中,将锣鼓队员们领到村大队楼前,跟随整个游街队伍行进表演。
中途会有停留表演,地点一般选择在庙宇处、村民住宅处及村中街道的路口处。
3.尾声
在完成整个游街过程之后,所有游街队伍在村大队的舞台处集合,按照整个队伍由后到前的顺序依次表演,作为最后的“狂欢”,并由村委会向每支表演队伍发放慰问物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东张门村的“小咚鼓”以其独特的音色组合、鼓谱套路及演奏方式在全省独树一帜。
虽然“小咚鼓”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保护名录,但就目前“小咚鼓”自身发展面临的队员老龄化、传承不受重视等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新乡市凤泉区文化馆.小咚鼓调查报告[J].1986编纂完成,内部资料,没有出版.
[2]李国伟.豫北小咚鼓音乐文化艺术管窥[J].音乐天地,2011(01).
[3]赵君.论河南新乡小咚鼓与火神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4).
[4]徐忠奎.中原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河南新乡小咚鼓[J].民族音乐,2012(02).
作者简介:
郑婷婷(1990-),女,福建南平人,湖南科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