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课文重难点分析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梦溪笔谈》两则2.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古代科技、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梦溪笔谈》。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梦溪笔谈》两则。

2. 参考资料:有关沈括生平的资料、梦溪笔谈的研究成果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梦溪笔谈》简介:作者、成书背景、特点。

两则故事简介:内容、主题、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梦溪笔谈》的背景和特点,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学价值。

鉴赏法:品味故事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成书背景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及其生平。

掌握《梦溪笔谈》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教学内容沈括生平介绍:出生背景、学术成就、历史地位。

《梦溪笔谈》成书背景: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编纂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详细讲解沈括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图片展示法:展示沈括画像和《梦溪笔谈》的古籍封面,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三章:两则故事简介3.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梦溪笔谈》中两则故事的基本内容。

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故事一《杯弓蛇影》:故事梗概、主题、寓意。

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故事梗概、主题、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生动讲解两则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故事一《杯弓蛇影》的解析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杯弓蛇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寓意分析:寓意、启示、现实意义。

4.3 教学方法解析法: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

第五章: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的解析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石墨与金刚石》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科学知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1

24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目标:《以虫治虫》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点拨、质疑合作、激趣、想象、品味赏析、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中国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和伟大呢?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

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地质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以虫治虫》记叙了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以虫治虫》理解: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的)害(危害)。

译: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2、忽有一虫生(产生),如(像)土中狗蝎,其(它的)喙(指虫子的嘴)有钳,千万(成千上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就)以(用)钳搏之(代子方虫),悉(全部)为(成为)两译:忽然又有一种虫子产生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成千上万遮盖了大地。

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与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十天)子方皆(都)尽(被杀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

译: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尽了,年成因为(这样)而大丰收。

4、其(这)虫旧(过去)曾(曾经)有之(语气助词,不译),土人(当地人)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译: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5、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哪些?答: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

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

三、《梵天寺木塔》理解:1、钱氏据(统治)两浙时,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两三级(层),钱帅登之(代木塔),患(嫌,担心)其(这)塔动。

匠师云(说):“未布(铺)瓦,上轻,故(所以)如此(这样)。

”乃(于是)以(用)瓦布(铺)之(塔),而(但是)动如(像)初(当初)。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教学设想:本文是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

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

当然,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在知晓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这些问题。

此外,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过程与方法:1.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2.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熟练翻译课文,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难点:1.常见文言实词“岁”、“穰”、“患”、“贻”等的意义或用法。

2.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悉”等的意义或用法。

3.重点句子的翻译。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预习给下列字注音喙()穰()梵()胠()箧()履()贻()钗()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第二课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第二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之”“其”“以”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古代的一部作业检查2、《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是我国百科全书。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疏通课文,解释加点字,学生互问互答。

2、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3、分层。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1、解释加点虚词钱帅登之.患.其塔动乃以.瓦布之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匠师如其.言人皆伏其.精练2、翻译句子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思考与调整3、学生讨论给文章分层,教师指点总结。

4、指出文章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搜集古代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完成《当》,《作》教后反思附:音:梵.fàn 贻.yí讫.qì遂.suì弥.mí胠箧..q ū qi è履.l ǚ 重点字词:据. 方. 患. 贻. 耳. 但. 讫. 如. 盖. 弥束.. 履. 优. 精练..归类:人皆伏其.精练其.喙的钳其.中旧曾有之患其.塔动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如其.言人履其.板则以.钳搏之岁以.无穰乃以.瓦布之贻以.金钗方为秋田之.害则以钳搏之.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钱帅登之.乃以瓦布之.思考与调整其 以 之。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梦溪笔谈》二则中简洁生动的语言,体会古代笔记体著作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梦溪笔谈》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启示,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课文。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科学著作,它记载了许多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神奇的发明创造,这本书就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二则,一起领略古代科学的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气象、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梦溪笔谈》是他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梦溪笔谈》共 30 卷,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其中《笔谈》26 卷,分为 17 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理解并掌握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认识1.2 教学内容课文:《梦溪笔谈》两则附录: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2.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复习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写这样的故事?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故事中涉及的科技文化知识3.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教师分析故事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3.5 总结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第四章:作业布置4.1 作业内容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4.2 作业要求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读后感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5.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运用和提升学生对故事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感悟和认识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故事情节6.2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台词,熟悉自己的角色特点教师准备道具和背景布置6.3 活动过程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小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则故事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7.2 小结方式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第八章:课后作业8.1 作业内容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学生选择一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8.2 作业要求翻译准确,背诵熟练阅读理解深刻,分析有条理第九章:教学反馈与调整9.1 反馈方式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反馈学生通过互相评价、课堂小结等方式进行反馈9.2 调整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和指导,调整学习策略和目标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内容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和不足学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10.2 总结方式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活动详细补充和说明:角色扮演活动是一种情境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梦溪笔谈》两则的内容及寓意。

(2)能够分析两则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3)能够概括两则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梦溪笔谈》两则的故事内容。

(2)分析两则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故事中科学原理的阐述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科学原理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梦溪笔谈》两则,熟悉故事内容和科学原理。

2. 学生准备:预习《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梦溪笔谈》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古代科学文化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梦溪笔谈》两则,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原理。

(2)学生阐述自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翻译《梦溪笔谈》两则,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梦溪笔谈二则是初一的语文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2.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七年级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中的历史背景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中的历史背景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中的历史背景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梦溪笔谈》中的历史背景。

3、说出《梦溪笔谈》中的两则历史背景。

4、理解《梦溪笔谈》对于了解唐代文化的重要性。

5、学会阅读《梦溪笔谈》中的文章,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唐代文化的精髓。

6、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中的两则历史背景,理解其意义。

2、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对唐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讲述+课堂互动。

2、学法:听课、思考、讨论。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国之大事在唐代,人们经历了古代建国以来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辉煌时期武则天、唐太宗、唐玄宗这样一批杰出的君主相继统治着中原大地。

唐太宗登基后,任用了一大批杰出的文武臣官,使国家繁荣昌盛。

因为唐太宗实施开元治乱和建立唐代的官制,所以国家的统治变得更加完善。

在这样一个机遇的背景下,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唐代,诗、文、歌、赋、曲等多种文化形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作为唐代文学家的沈括,能够在这个大背景下写出《梦溪笔谈》,正是因为他深度参与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生活。

所以古代文化中所记录的许多历史事件和名苑佳人、名篇古乐都是非常生动的记录。

但同时,唐代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唐朝统治的危机、盗墓热、民族大迁移等。

这些都是唐代的重大事件,在《梦溪笔谈》中也都有所涉及。

第二节:社会变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在社会变革的历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颖、独特的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

在文化上,唐代将诗歌、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

此时此刻很多诗人都生活在皇宫虚位之间,而诗歌这个课题也在这时候被发掘出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唐代,所发生的这些变革让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掌握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认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则故事的内容、精神内涵及阅读理解。

难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1.3 教学准备教材:《梦溪笔谈》两则。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1.4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精神内涵。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解读两则故事的主题思想。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则故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分享阅读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2.1 教学内容第一则故事:《梦溪笔谈·杂志一则》第二则故事:《梦溪笔谈·技艺一则》2.2 课时安排第一节课:介绍《梦溪笔谈》及第一则故事《梦溪笔谈·杂志一则》。

第二节课:讲解第一则故事《梦溪笔谈·杂志一则》的文言文词汇、句式,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节课:介绍第二则故事《梦溪笔谈·技艺一则》,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解读故事主题思想。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

4.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两则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

5.2 观看相关视频:播放关于《梦溪笔谈》的纪录片或讲座,加深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七上名师教学案21梦溪笔谈二则

七上名师教学案21梦溪笔谈二则

21梦溪笔谈二则·课文精讲(2则)【学习目的】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写法。

4.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基础知识精讲】背景资料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

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

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

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课文点拨《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初一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讲课反省本周我进行了《梦溪笔谈》二则的讲课,在这一周的讲课中,我收获好多,但也有好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反省总结以下:《以虫治虫》讲课反省讲堂讲课基本实现了讲课的初衷和目标,但是仍有好多待改良的地方,而最主要的是知识能力的落实环节有待调整以及讲课反应没有做到位。

在理解文章时,我张开了四人一个小组的活动,让学生把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开导文意,此后全班一同来讨论解决字词问题。

在走进小组进行指导时我就发现,学生在自己读完这篇文章后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见解,懂得它是写用一种虫子来吃其他一种虫子的事情。

此后经过是什么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为何 ? 是用什么虫子 (傍不愿益虫 )来治什么虫子 (子方虫害虫 )?——怎么样?“傍不愿”长得如何?它是如何来消灭子方虫的?——结果如何?这样一个形式进行发问。

防范了学生但是但是翻译字词的而感觉无聊,并且让学生知道行文的内在规律。

此后对要点词语进行理解记忆,采纳比赛的形式进行背诵,提升学生的踊跃性及学习效率。

让整节课更有活力 !《梵天寺木塔》讲课反省《梵天寺木塔》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

联合学生已接触过文言文的实质状况,我将本文作为示例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并经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培育学生养成时而习之,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字词开导关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本就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

且不说字词难懂,但就兴趣而言,好多学生就已经皱眉摇头了。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文言文,让文言文的翻译工作更有效地达成则成为好多语文老师思虑的难题。

备课前我也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关于文言文,学生的抗争心理终回来自哪里 ?无外乎就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

认真想想,文言文真的难懂吗 ?关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真的不可以接受吗 ?其实倒也未必,毕竟我们有一只强有力的手杖,那就是页下说明。

但是学生关于册页下的这块宝地却置若罔闻,为何 ?是否是与我们老师平常文言文讲课的习惯有关呢 ?一味的重申解说完满剥夺了学生自学的权利,以致于不明页下说明为何物,由于平常上课他们无需察看,只需认真听讲,认真笔录就万事皆可。

苏教版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梦溪笔谈》二则篇幅不长,用笔简洁生动,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是其主要写作特点,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及时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希望大家能够使用~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 1.庆州界生子方虫(地域,范围) 2.方为秋田之害(方:正)(为:成为)(害:危害) 3.其喙有钳(其:它的)(喙:嘴) 4.千万蔽地(遮盖) 5.则以钳搏之(则:就)(以:用)(之:指代子方虫) 6.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 7.旬日子方皆尽(旬:十天)(皆:全,都)(尽:没有) 8.岁以大穰(岁:年成)(以:因为)(穰:庄稼丰收) 9.其虫旧曾有之(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不译) 10.土人谓之“傍不肯”(土人:当地人)(谓:称)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qì),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qū)箧(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 1.钱氏据两浙时(统治,占据) 2.方两三级(方:才)(级:层) 3.患其塔动(担心)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 5.乃以瓦布之(乃:于是,就)(以:用) 6.而动如初(而:但是)(初:从前,当初) 7.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秘密地,暗中)(使:派)(其:他的) 8.贻以金钗(贻:赠给)(以:把,用) 9.问塔动之因(问:询问,打听)(因:原因) 10.此易耳(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耳:语气词,不译) 11.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讫:完毕,终了) 12.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则:就) 1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如:遵照)(其:他的)(遂:于是,就) 14.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表推论原因,因为)(弥:更加) 15.六幕相联如胠箧(幕:面)(联:连接)(胠:从旁边打开,打开)(箧:箱子) 16.人履其板(履:踩,踏)(其:那)17.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18.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其:他的)(精练:精熟,高明) *重点句子翻译: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二则课文重难点分析学习重点: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

界:地域,范围。

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其:它的。

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则:连词,相当于“就”。

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

之,指子方虫。

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悉,都,全。

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

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

岁:年成。

以:因。

“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

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

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

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

谓:称,叫。

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

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

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

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

宋乾德二年(964)重建。

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

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

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

方,才。

级,层。

钱帅:(929—9 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故,所以。

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贻:赠给。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

以,用,把。

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问:询问,打听。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易:容易。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之:钉木板。

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

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

其:他的,指喻皓的。

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

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

“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

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

“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履(旧):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指喻皓。

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学习难点: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

《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

《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

《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

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

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学知识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

二十六卷。

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

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

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