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汉代儒学学案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1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1人民版必修3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小结: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
——正统思想;
基础检测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
要是因为它( C )
A. B. C. D.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B )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势力有所收敛;
思考: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 趋势。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 ——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互动合作
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 提示: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
(2)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说遭 到沉重打击。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实行严刑峻法,剥削沉重,
(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批判。 汉武帝初年,开始大批起用儒学之士,并以儒家思想作 为治国方略。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确立独尊地位,禁绝与 儒家相异的学术这一建议和文化上实行“大一统”的观 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被 统治者立为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人民版必修3

二汉代儒学课后篇牢固研究一、选择题1. 汉兴之初 , 刘邦崇尚黄老之学, 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而 70 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响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忍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弊端和新儒学的广博精深D.统治企业内部权益求夺与利益分配的矛盾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国家实力加强 , 但仍面对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王国权益日益膨胀 , 土地兼并严重, 匈奴为患 , 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牢固。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定加强中央集权, 采用积极有为的政策。

应选 B 项。

答案 B2.《汉书·儒林传》中载 :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开弟子员 , 设科射策 , 劝以官禄百有余年 ,传业者浸盛 , 支叶蕃滋 ,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 盖禄利之路然也。

”资料表示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A.汉政府的大力倡议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加解析依照资料“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开弟子员 , 设科射策 , 劝以官禄” , 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 故 A 项正确 ; 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资料中没有表现, 故 B 项错误 ; 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经过政府的倡议和支持实现的, 故 C 项错误 ; 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加是儒学发展的表现 , 不是原因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 , 孟子本应在孔子此后 , 享尽敬爱。

但是孟子却素来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 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

这主若是由于孟子的思想()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责备和否定君主专制D.提出了“德政”学说解析孟子的思想, 如“德政”学说, 诚然在必然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民众的利益, 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 , 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 故消除 A、C、 D 三项。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002]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002]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背景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代,_察__举__制___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以_考__试__成___绩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 学经典。
4.积极影响 (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提高了儒生的地位,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使得整个_知__识___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 伍的整体素质。 5.消极影响: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_科__学___技__术__研究的人才力 量相对薄弱。
谶纬之学:谶纬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是谶书和纬书 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中国民间 发展为庙宇或道观的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 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 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 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 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 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 秘经。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从汉初的政景。
知 道 汉 代 儒 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种学科素养角
学 成 为 正 统 思 想 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
的史实。
3.影响 (1)积极方面: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 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 思想的自由发展。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 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地__方__教__育___系统。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1.2 汉代儒学[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B.“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D.“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A项有误。

B、C、D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都是正确的。

答案:A2.“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3.“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其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解析: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

故选D项。

答案:D5.太学的创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 )A.太学是中央政府的官办学校B.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逐渐形成C.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解析:太学教授的主要是儒学经典,从而使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这样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

高中历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专题着重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明末清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期间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产生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李悝、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局面建立和巩固的时期,儒学经历了从秦时“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确立儒学为国家正统思想的历程。

隋唐时期实行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儒学由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唐末五代之际,儒学几乎丧失了规范社会、支撑人心的实际作用,陷入困境。

北宋五子创立的理学被看做是儒学的复兴。

南宋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响了其后六七百年之久。

陆王心学的出现使宋明理学的重心由此转向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继春秋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活跃的局面,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他们对儒学传统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修改。

1.按照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历程,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整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2.通过比较,概括儒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从而提高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及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阅读一些关于古代思想家思想的书,加深对他们思想的理解。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思想家们的思想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儒家思想兴衰的原因。

5.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认识儒学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一单元复习单元知识图解单元知识归纳一.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二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4)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建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发展(1)汉武帝时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30 000多人。

3.影响(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2)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5.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辨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异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问:“你们认为儒学在汉代会有怎样的发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董仲舒的新儒学、君权神授等概念。
2.通过讲解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使学生了解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3.结合历史故事、典故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深入思考汉代儒学的内涵与外延。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使学生对汉代儒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对汉代儒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宫殿、市井、农耕等场景,让学生感受汉代的历史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汉代儒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儒学在汉代发展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时,注意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在兴趣方面:高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具有故事性、现实意义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故事和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介绍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详细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分析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之道”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4.对比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强调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汉代儒学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素材1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素材1人民版必修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含义把其他的思想,学问全部废除,只留下儒家的学问供世人学习。

历史过程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影响与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随堂巩固]1.(2015·江苏学考)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选A。

通过观察,可看出,表中儒家(六艺)的作品篇数明显高于其他学派的作品篇数,再联系所学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可看出当时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本题选A项。

2.唐朝章碣曾写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解析:选C。

此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诗中“竹帛烟销”“坑灰未冷”等关键词可判断出焚书坑儒这一事件,而“山东乱”反映了农民起义这一史实。

本题选C。

3.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下面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②感叹人性本恶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A。

由“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①错;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故②错;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③错。

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④正确。

4.(2016·广东佛山高二检测)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这里的“儒术”指(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B.糅合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儒学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D.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的儒学解析:选A。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素材2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素材2 人民版必修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界人士对长期以来几成定论的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提出的质疑,确实值得认真考证,重新厘定。

但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的“始作俑者是班固”,“所谓《三策》是班固所伪造”,而“司马光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正式泡制者”云云,却值得商榷。

即使董仲舒确实向汉武帝进献过《三策》,也证明不了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独尊儒术”四字不但在《三策》中没有,在迄今所见董仲舒的著述中也未见。

至于班固和司马光,也都只提过“罢黜百家”,而从并未提及“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是后人的揆度、敷衍之词。

“董学”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从其融合阴阳五行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方技诸家的思想观点来看,要是按照习惯硬把它说成是“儒术”的话,那么这种“儒术”也绝非以孔孟为代表的原有“儒学”。

董仲舒步李斯之后尘,在作为知识分子统称的“儒”者中,第一个主动帖服在君王的御座上,专门为君王专制统治的维护和延续而吹喇叭、抬轿子,并殚精竭虑地编造相应的理论和学说。

董仲舒是学者争当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使学术屈从于政治,理论屈从于权势,从而进一步强化“官本位”的始作俑者。

所以,清末民初的“国学”家如邓实,把这类学问就其实质而称之为“君学”,是非常确切的。

人们将“董学”称为“新儒学”,盖与班固所言董仲舒“推明孔氏”有关,但是,当某种学说一旦被冠之于“新”的桂冠时,那只能意味着这种学说已经不便归属于原有的相关学说了。

董仲舒所精心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君学”体系,由于毕竟迎合了统治者维护和加强君王专制的需要,所以,尽管两千多年时有沉浮,但总起来说成为维护和加强君王家天下专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其以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继老子、孔子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后,诸子百家则从自身立场出发,阐述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秦为加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焚书坑儒”,儒学发展进入低潮;西汉时期,经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之策,中国古代思想开始出现以儒家为核家思想经历了由地位动摇到重新恢复统治地位的过程,儒学核心发展为宋明理学;明朝中后期,随着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开启了近代启蒙思想的长河,这种批判,也预示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这些思想,成为人类文化史中珍贵的思想遗产。

【复习必备】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汉代儒学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复习必备】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汉代儒学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二汉代儒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视点重点:1.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表现。

2.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及影响。

难点: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________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460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________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________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________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________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________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2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2人民版必修3

消极: 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⑶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⑷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 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 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 呢?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了统治者的需要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 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 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 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 功了。
——顾颉刚
三、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倡儒): 1)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2)地方: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兴办太学 学校规定:太学生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校规模:开始不大,后来不断发展。 学生来源:多为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汉代儒学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B.“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
D.“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A项有误。

B、C、D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都是正确的。

答案:A
2.“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
3.“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其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
解析: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

故选D项。

答案:D
5.太学的创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 )
A.太学是中央政府的官办学校
B.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逐渐形成
C.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
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解析:太学教授的主要是儒学经典,从而使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这样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6.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其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
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
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
解析:科举制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答案:C
[同步真题]
1.(课标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2.(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材料没有涉及养子和亲子的权利,故
A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西晋的法律与秦朝的法律相比,对私拿养子财物的规定有了变化,说明可以将养子等同于亲子对待,这说明血缘亲情得到强化,不是淡化,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宗族利益的现象,故C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西晋时期将养子与亲子同等对待,这说明自汉代以来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被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3.(江苏单科)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二人的意思是相反的。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答案:B
4.(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由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念是让富者富而不骄,让穷者能够生存,这样上下就能够相安,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因此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说让富者贵而不骄,让贫者足以养生,并未涉及“强制去富”“竭力济贫”和“劫富济贫”,B、C、D三项错误。

答案:A
5.(全国文综)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周代历史,西周实行分封制,结果导致出现地方割据、诸侯争霸。

B、D两项表述错误,西周还没有确立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没有实现对土地和人口的
有效控制。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举国上下尊崇周礼,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故选C项。

答案:C
6.(北京文综)(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解析:解读材料一,提取董仲舒和昆体良关于教育的主张或认识,从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的地位、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其相同点。

答案: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