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 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 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 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 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思考1: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 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 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 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血”字拉长音 语气坚定而有力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聆听配乐朗读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 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 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 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统编版新《红烛》PPT

统编版新《红烛》PPT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要燃烧成灰?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伤心流泪?
【任务二】关于“灰”和“泪”,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
第1节为第一问: 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3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问:诗歌以怎样的形式展开抒情的?
新月派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即"音乐美(音节):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辞藻):辞藻选择要鲜明、有色彩感、有画面感。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诗的内容和形式上有美感。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伤心流泪?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红烛
诗人自己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诗人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作为先行者的献身精神。
是诗人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唤醒痛苦而麻木的世人
红烛的责任
诗人等人的责任:奉献自我,为世人创造光明。
手法:象征,托物言志
第四部分 延伸拓展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1.《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一误再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第2课《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2课《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知己别离之时,隔烛对坐,烛泪点点,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 北》 诗人独自在外漂泊,回想起与爱人共剪烛花的温馨场景,表达
深深的思念。
3.安排弦管倾芳酝[yùn],报答秋光。昼短歌长。红烛黄花 夜未央。 ——朱敦儒《采桑子》
对红烛的殷切寄语,也是诗人的 自勉自励。诗人也如这红烛,牺 牲自我,拯救世人!
的悠然、愉悦。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自焚成灰和流泪而干是蜡烛最后的结局,但是蜡烛生命的损耗是要 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诗人可能联想到这恰好是某些人的生命呈现, 诗人是在称赞蜡烛,也是赞扬牺牲奉献的精神。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 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二、知人论世
1.走近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
家骅,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 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 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 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 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 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 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 讲》,当日下午,遭到国民党 特务的杀害。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困惑 自我价值为什么自我毁灭中才 冲突 能实现,表达诗人对红烛献身 矛盾 精神的迷惑。
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 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表 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两种截然相反地回答,表 明了诗人的醒悟,也表现 出红烛精神的可贵。(由 迷惑到清醒,红烛本就是 为燃烧而生)

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2.2《红烛》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用了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 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诗人对 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 精神的敬仰。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无私奉献,才能放 出光芒。这种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 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为着“创造光明”,
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又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方能改变,诗 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6、赏析“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点明残风对红烛的侵扰本质。 红烛燃烧自己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的到 来和存在,可见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为完 全是丑陋邪恶的行径。此外,“侵”字给人以丰富的 想象,说明残风虽残但力量仍不可忽视,红烛的光芒 在残风中有不同程度的摇曳晃动,甚至有被扑灭的危 险——反动势力虽然腐朽没落,外强中干,但革命的 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导入新课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用诗歌抒发爱国情怀,表达 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大爱。在《七子之歌》中,他这样吟唱:“母亲 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表达了对祖国 母亲的热烈眷恋和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比憎恨;在教育学生时,他经 常这样告诫:“闻义能徒方为善。……即知爱国,则当随地为国尽 力。”在《红烛》中,他这样写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 《人民的世纪》中,他响亮地喊出:“人民至上!”这一口号震撼了 时代,闻一多被学界称为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2-2《红烛》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朗读2-4节,思考红烛的“光”象征着什么?“红烛”之“光”象征着诗人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诗 人 借“红烛”之“光”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 烛一样燃烧,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当时正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毒害而沉睡、麻木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使他们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走向光明。
红烛之色(第1节)红烛之光(第2-4节) 红烛之泪(第5-7节) 红烛之灰(第8-9节)
分组探究二.请同学们分片段精读诗歌,探究诗人借“红烛”之色、光、泪、灰分别寄托了怎 样的情感?1.朗读第1节,思考红烛的“红”象征着什么?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的特征,红红的,“红”是赤诚、热烈 的 象 征 ,“红烛”如同赤子之心,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咏物诗: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如《石灰吟》。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 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 求“神似”。
文本分析
文 本 分 析9.“红烛”象征着什么?试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具体分析。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 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为信仰,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欲拯救 世人的灵魂,以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 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 是红烛。
无虑无限欢快。

【新教材】《红烛》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PPT

【新教材】《红烛》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PPT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懂鉴赏
2、要把握形象。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诗歌虽然是抒情文体,但是
任何情感抒发都有一个出发点,也就是“缘起”,所以,首先要弄清楚诗人通过哪些意象 抒发了什么情感。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 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 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02 鉴赏要点 之重点突破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作业 请在古今诗歌中找出含有“蜡烛”意象的诗句,思
考“蜡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03 鉴赏要点 之写法赏析
3 上述特点举例: “花”与“鸟”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新教材】2.2《红烛》课件—高中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共34张PPT)
懂鉴赏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 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 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 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 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 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 具体情况而定。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红闻 烛一

》 群 文 阅 读
导入
《红烛》是诗人赤诚之心的总表达,阅读诗集《红烛》 中的其他诗篇,能让我们更加细致地感受诗人跳动的心灵, 感受诗人纯真的心灵,感受诗人的青春。
青春
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 已从残冬窟里闯出来, 驶入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神秘的生命,
诗人啊,揩开你的冰泪, 快预备着你的歌儿, 也赞美你的苏生吧!
运用呼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春景的赞美。
比较《春之首章》与《红烛》
《红烛》运用象征,表达了诗人的赤诚之心。 《红烛》运用记叙和议论表达感情。 《红烛》运用呼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美 以及对红烛精神的继承。 《红烛》的感情更加强烈激荡。

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 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
《青春》赞美青春和新生,有比喻、拟人,以长句为主, 有直抒胸臆。
《春之首章》利用描写赞美雨后春景,有比喻、拟人, 以长句为主,诗歌结尾直抒胸臆。
《雪》一反传统意象,利用描写、比喻、拟人,表达了 对旧世界的抗争和对新生力量的赞美。
《雪》的解析
带着这一份欣喜,诗人不觉又把视野投向那郁郁苍苍的 大森林。那里,生命与自然之力搏斗更为激烈,更为气势不 凡。在闻一多看来,那一大片遒劲有力、茁壮成长的林木就 是人类执着向上的生命群体的化身,所以当“高视阔步的风 霜蹂躏世界”之时,他们进行了这个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对 抗,他们互相掩护、配合默契,终于,那不可一世的雪花稀 少了,消逝了,纷纷跌落在他们的脚下,如一面铺在地上的 白旗,白旗之上,依旧是苍翠的森林,挺拔屹立,威武不屈, 于是,一遍欢腾:“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当然,这是发 自诗人内心的声音。
《雪》的解析
诗人的这一想象是新奇的,但与其说这仅仅是艺术手法 上的新奇,还勿宁说是他主体精神的别致──在世界晦暗 苍茫的对立面,分明矗立着一位多么渴望生命、多么崇拜 生命的闻一多!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任何生命衰败的 景象都让他压抑、气闷,难以忍受,以致于在内心深处时 刻进行着生死相搏的较量!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
体会·诗人心境
诗人心境: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 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一误再误:引出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是继续矛盾?还 是坚定信念?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文本赏析
提问:矛盾?冲突?是否还在? 明确:诗人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 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烧:主动的燃烧 光: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 之路迈进。 自然的方法:呼应“烧蜡成灰”,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 在所不惜。
鉴赏·本诗的独特之美
美在形式: 在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
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 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美在节奏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 回环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诗句长短错落形成了该 诗独特的节奏美。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红烛
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重要时间点: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 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 系教授。 1946 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主要作品: 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件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5~7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歌颂这红烛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
歌颂这奉献的精神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么不公平、不合理,但又是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社会使然。
红烛啊!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红烛啊!
民众尚未觉醒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血、灵魂
世人是
怎样的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

监狱
犹如深陷囹圄受着
禁锢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
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
拥有美。
最爱中国风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美
Love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
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红烛

澳门
闻一多 (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2.2《红烛》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2.2《红烛》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红烛精神 让生命闪光
统编必修上册
第一章节
课堂导入
77年了,我们永远怀念……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多年以前 这样一首歌 曾传遍大街小巷 无数国人唱起这首歌 都会回想起当年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受尽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
77年了,我们永远怀念……
—名士赤子心,斗士家国情—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已在长沙避难的北大、清华和 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昆明,火车、汽车,轮船,河内、 香港、南宋,辗转流离,各显神通,殊为不易。
然而,有一支250人的队伍,他们在教授闻一多的 带领下,一路跋山涉水,美其名曰考察体验,从长沙 步行三千余里,历时80多天到达昆明,这一支特别的 “旅行团”受到了当时极大的关注。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 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 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 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5、“红烛”为何而“伤心流泪”?“何苦”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第三章节
诗歌鉴赏
— 红烛意象 —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 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 夜的“几点灯光”、给行人“指路” 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 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点在窗前 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 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 友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 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 是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
3、第3节中为何又反复强调“不误”?“自然的方法”有何含义?
参考: 诗人深度思考后的省察与决定。“自然的方

《红烛-》ppt课件19张-

《红烛-》ppt课件19张-
第二层(5~9段):紧扣“泪”字, 表现了是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 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二、深入探究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诗人把红烛、烛火比喻成什么?
红烛——诗人 烛火————赤子之心 吐— —真诚、迫切、率真
问题思考
2、诗歌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何用意?
红烛
•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 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 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
我们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 做”,你还记得他的形象吗?
• 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 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 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 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 的序诗。
红烛的因果关系中,包含许多不合理与不 公平,蕴含了诗人对红烛的同情。
总结
全诗有什么特点?(形式、内容)
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 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 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在表 现手法上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 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谢 谢观赏
红烛啊! 既制了(le),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dǎo)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zháo),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红烛》课件 (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红烛》课件 (20张PPT)

“三美”主张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 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 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要有“三美”——“音乐美”“建 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 视觉方面的印象。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2课 红烛
激趣导入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歌抒发了对祖国的
怀念和赞美
知人论世 识作者
民主斗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下巴河镇 人。1920年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 “点着灵魂”充满疑惑 “为何”上扬;“烧蜡”重音; “成灰”重音,语调深沉 “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 “一误”的“误”重音; “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 “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诗人鼓励红烛流泪。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
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 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内容赏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第五六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
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 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 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 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 “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 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是北洋军阀 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 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
朗读辨情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把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感受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想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学常识:诗歌的“三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文学常识:诗歌的“三美”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 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 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 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 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 “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 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初读感知
作者为什么要把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 “泪”(“自焚”与“流泪”)分 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是诗歌的主题 所在,中心所在。
初读感知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内容赏析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
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
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 神的可贵。
内容赏析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内容赏析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 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 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 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 一分心”。
内容赏析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 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 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 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 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 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与李商隐诗首尾呼 应,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 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 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 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 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 身精神。
总结
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 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 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 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 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 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 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 的花和快乐的果。
拓展阅读:闻一多《死水》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音乐美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绘画美 建筑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 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 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 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 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 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 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 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 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 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 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 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 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 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 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 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 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 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 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 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文学常识: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 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 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 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 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针对当时的 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 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导入:阅读下列诗歌,猜测诗歌中“蜡烛”的含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想象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 (《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这是白居易对友人相逢、红烛把酒的憧憬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统
长编
郡高
斑 马 湖 中
中 语 文 必
闻 一 多
学修

谢册


红 烛
走近作者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 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 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 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 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内容赏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 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 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 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 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逼 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 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 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 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初读感知 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