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泊意识”解读张律电影

合集下载

拾起记忆碎片——启蒙张悦然《誓鸟》 1200字

拾起记忆碎片——启蒙张悦然《誓鸟》 1200字

拾起记忆碎片——启蒙张悦然《誓鸟》1200字第一章拾起记忆的碎片——启蒙张悦然《誓鸟》1200字阳光下,一艘油漆斑驳的旧木船斜靠在黄灿灿的沙滩上。

蓝色的大海就在它的前面。

木船看着大海,闭上了眼睛。

也许她太累了。

也许她在寻找深刻的记忆。

也许…张,像大海深处的帆一样寻找着回忆过去生活留下的印象——。

潺潺的海水贯穿了她的童年,最后汇聚成一条白色的腰带,藏着前世的记忆。

她沉迷其中,甘愿做记忆的奴隶。

用手触摸记忆深刻的贝壳,就像在弹奏一首流浪的踏歌。

我不知道路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

我只知道沿着旋转楼梯走,直到海风灌满我的耳朵,灰尘遮住我的眼睛,荆棘缠住我的脚。

那一刻,我会找到我的记忆,成为它的主人。

听起来很可笑,但她的坚持感动了每一个接触过她的人,人们为她朗诵赞美诗。

她想找回记忆,回到从前的美好:安静快乐。

簪头下的茶,小园里的香,映出三人的岁月。

她想看到心爱的人奖励她画诗,弹钢琴,为他唱歌,投入他的怀抱,享受温暖。

只是现在城墙没了,我的爱人去了第三世界,我的眼睛看不到红尘的琐碎。

心结,欲望催她心结。

她不相信死亡。

她想找到记忆,要过去。

她不得不扬帆去打捞贝壳,因为“死者的骨头沉入海底,尸体在浸泡中慢慢松动,记忆就像新生的鱼卵,逃进温暖的水中,附着在坚韧的贝壳上……”越来越多的贝壳被捕捉和触摸,但他们再也没有发现那个带着——草腥味的湖泊承载着自己的记忆,所有的星星都散落在上面照亮着他们。

一切都会在沉默中度过。

时间就像一个怀孕的母亲,再次生产,这让她失去了心爱的人。

——这辈子好像没有机会了,下辈子注定要继续,但是这下辈子却成了谜!只有在记忆中你才能得到答案。

她凭着自己的记忆找不到贝壳,但她还是不情愿地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在海上,她遇到了风暴,她结束了她的旅程。

她降落在一个孤岛上。

岛上到处都是树、奇怪的昆虫和野兽,她不想杀她。

——忠诚的心救了她,让她留在这里。

暴风雨过后,她会再次成为探索者。

有时候上帝故意捉弄人,让她失去爱人,却让她成为母亲。

陈可辛电影的漂泊意识

陈可辛电影的漂泊意识
(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传播系 讲师)
92 | RADIO&TV JOURNAL 2019自己艰难的美国留学岁 月,泪洒时代广场。片中邓超饰演的孟晓骏在国内时是著 名学府燕京大学的天之骄子,留学美国后却成为了实验室 饲养小白鼠的闲杂人员,最后落魄至餐厅不能拿小费的底 层服务生。孟晓骏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少加入了陈可辛 个人的真实经历,是导演自我形象在银幕上的投射。
林超贤在影视创作中向来善于安排稍显暴力的厮打 搏斗情节,这使人感觉其略带武打片的特性,实则不是这 样。笔者认为,这种暴力表现夹杂着对人性的拷问。观众开 始一看确实有些许压抑,但整部影片看下来后,观众还是 可以在这种拍摄演绎方法里领会出不同于张艺谋、陈凯歌 这些内地大导演的艺术观念,或者说这是香港电影特有的 光辉,没法隐藏也不能遮盖。也正是这种暴力美学让张家 辉、谢霆锋等演员敢于尝试,得以突破自己的表演风格,在 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人认为《魔警》这部 电影过分渲染暴力、血腥,运用视觉刺激来包装人魔的二 元对立模式,有些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感觉。然而,笔者 认为《魔警》相对于其旧作而言,无论在镜头、造型还是整 体色调上,均加重了表现主义的元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
二、双城之维的漂泊空间
陈可辛电影的讲述空间一般都设置成“双城”的模式, 为后续影片主人公的漂泊之旅建构合理的叙事空间。
“北上”之前拍摄的《甜蜜蜜》讲述香港回归的时代背 景下,新一代香港移民艰苦奋斗的岁月,以小人物分分合 合的命运展现香港回归祖国过程中的悲欢离合。影片根据 男女主人公的家乡,把空间设置成天津—香港(李小军)和 广州—香港(李翘)的“双城”模式。作为从大陆到香港打拼 的年轻人,他们为了尽快融入繁华的都市做着底层打工仔 的工作,黎小军是饭馆厨师,李翘则是麦当劳服务员。两人 虽然是底层身份,却怀着各自的梦想,但实现梦想的代价 就是牺牲两人的爱情,最后小军实现了迎娶未婚妻的梦 想,李翘也跟着混黑社会的大哥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现状。

流浪地球2观后感300字大全5篇

流浪地球2观后感300字大全5篇

漂泊地球2观后感300字大全5篇漂泊地球2观后感300字篇1趁着过年看了电影《漂泊地球2》这部电影,同时也听说,今天好几部同期电影也不错,考虑了一下,选择这部,记得以前有个笑话,说《漂泊地球》成功开启了中国科幻的大门,而另一部电影成功将这部大门关起来,漂泊地球系列还是非常好看的。

这部电影有点像漂泊地球的前传,在漂泊地球1时,因太阳急速老化,人们准备非常飞出太阳系,途径木星时,因引力偏向,导致差点没被木星吸过去。

而漂泊地球2是前传,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准备分开太阳系,所做的准备,建造行星发动机,和推离月球。

1〕科技开展道路人们今天的成就,一大局部就是来自人们的自主,有点“自由市场,自由竞争“的意思,你喜欢山水画,你就去画山水,你喜欢科技类的东西,你就去做科技类,甚至买科技类产品,随着你的爱好,想做什么都可以,这样在充分的竞争市场下,即使非常小众的东西,也会有好的开展,这样在面对将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总有可以胜出的东西,现有科技也能进步。

之前听得到解读三体系列,打的一个比方非常恰当,要想科技长久进步,不是说让每个人都去搞科研的,而是让人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有每个人都想要一部更好的手机,厂商才有动力去用更好更新的芯片,而最后我们的航天器,才有可能用上,市场经过检验的好芯片。

2〕民意的弊端在将来,或者说在电影中,人类有很多新的技术:太空电梯技术,智能量子计算机和无人机等多项技术。

人们的意志对于科技开展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统一战线,却不见得有好处,有利也有弊端,人们在应对太阳衰败这件事上,有着不同看法,有人就是考虑别的方案,因为行星发动机还没测试成功,所以各种反对意见层出不穷,甚至引发____,成心捣乱,你做什么事,偏不让你做。

但是什么方案行,当你拿着这种方案问他们时,他们也说不出任何方案,他们会说,反正不是领导者,不管这些,简而言之,这股民意只负责反对,不处理任何事情,这非常像如今互联网上信息一样,一旦有某些新闻出了,根本是正反都有,只负责发表看法,不怎么考虑解决问题。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张炜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柏慧》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书信的方式讲述了“我”和“我的家族”身心流浪但最终回归葡萄园的全过程。

本文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张炜小说流浪书写的成因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柏慧》中的精神流浪(一)边缘化和疏离感在《柏慧》一书中,我们能看到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一直被边缘化。

“我”从地质社——零三所——杂志社——葡萄园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如人面兽心的柏老、蝇营狗苟的“瓷眼”、趋时奉势的柳萌;但也遇到了仗义可靠的果园四哥夫妇,善良纯洁的小鼓额……这也是“我”流浪到回归的过程。

当“我”在地质社读大学时,由于父亲的“秘密”被爱人柏慧告知了柏老,“我”被记了大过,艰难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后被分配到了零三所,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与柏老大同小异的“瓷眼”,他拉拢势力的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心腹让“我”见识到了人性的颓废与险恶。

当他们发现“我”是异类时,“我”又开始被排挤和边缘化,最终被迫离职。

来到杂志社,本以为终于能过上稳定的日子,但在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杂志社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组织,而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口味使内容不断低俗化,不堪入目的小广告和大片娱乐八卦新闻让“我”再次想要逃离,“我”辞去了杂志社的工作回到了葡萄园。

随着机器轰鸣声的到来,大片的土地田野被“侵占”,大面积的污染使得渔民被迫迁移,这里也不再是印象中的家园。

在《柏慧》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不断被边缘化,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终于发现人是可以区分为“善”与“恶”两种血缘的。

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即使经历了现实的强烈冲击,经历了一次次的焦虑与迷茫、彷徨与不安,但仍旧不言放弃,仍然追求真、善、美。

主人公“我”在给老胡师的信中明确表示坚定人文主义信念:“人为了追求高贵,可以贫困,可以死亡。

”事实他也是这么做的,在离开零三所后他再次给老胡师写信。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没有什么中心,只有心中存在才能永恒,只要拥有那样一颗心灵,走到哪里都不会失去“中心”。

《春梦》:朝族导演双重身份下的异国一梦

《春梦》:朝族导演双重身份下的异国一梦

《戏剧之家》2019年第04期 总第304期127影视观察《春梦》:朝族导演双重身份下的异国一梦陈 通(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由中国籍朝鲜族导演张律拍摄的电影《春梦》,目前以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张律导演最值得说道的,恐怕是他特殊的朝鲜族和中国国籍的双重身份,而如今的他又加入到韩国独立电影创作之中。

本来就很难在中国国内导演谱系里找到自我位置的张律导演,《春梦》的成功似乎预示着他在韩国电影创作的谱系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

带有强烈作者以及现实意识介入的电影《春梦》,其故事的创意以及大量的文本内容就是直接取材于导演由中到韩的生活转变,以及给导演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双重身份的焦虑与“无父”的思乡在导演张律的新晋作品《春梦》中,朝鲜族中国导演张律因拥有中国国籍和朝鲜族的双重身份,转而聚焦、探讨此类话题,并表达了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和思乡情怀。

没有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导演国籍与民族的身份反差,使得导演的《春梦》更像是在韩国国土的一次“自作多情”的思乡表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血亲伦理中,‘父亲 ’(这里的父亲,可以是儿子肉体的亲生父亲,也可指代国家、种族)代表的是精神楷模、道德规范、人生导师的高大形象,具有威严、从容、庄重的特点”“他们是子女的精神引导和成长庇护人,是子女成长过程的有力牵引,是他们自尊自信、勇气、价值观得以确定的内驱力。

”换言之,“‘无父’即无根,即名不正言不顺,则很可能导致主人公个体的精神危机与身份错乱。

因此‘父亲 ’形象的缺失,往往导致主人公命运的改变。

”①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父亲”形象的缺失。

例如,影片中水母哥的父亲葬礼、脱北(朝鲜)者等都是一些“无父”的体现,有的是缺少肉身的给予者——父亲,有的是国家父亲。

而影片的核心主人公韩艺璃,来到韩国后不久,韩艺璃的父亲就瘫痪在轮椅上,丧失了生存的能力,也意味着他丧失了一个漂泊异乡的人所需要的一切能力。

电影《我的圣途》的民俗文化意蕴探究

电影《我的圣途》的民俗文化意蕴探究

电影《我的圣途》的民俗文化意蕴探究作者:安静石柳江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8期民俗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空间,包涵物质和非物质的民俗文化,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信仰、语言艺术等形式多样的民俗事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传承性、实用性等特质。

而电影是一门以摄影、音乐、文学、舞蹈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能够将多种艺术语言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超乎想象的艺术表现效果。

民俗在电影的思想、情感、氛围、风格特质等层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张蠡执导的电影《我的圣途》就是一部充满民族韵味的彝族影片,片中不仅有大量的彝语对白、彝族宗教、彝族服饰等彝族民俗文化元素,还透射出一个民族对于精神圣途执着而美好的追寻。

纷繁神秘的彝族民俗文化因子在电影中发挥了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场景氛围、深化影片主题等功能,在泛娱乐化时代,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正在电影界转化为特色的视像表达。

影片以彝族文字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民歌、丧葬习俗、民族服饰及饮食等民俗解开彝族文化密码,提升了影片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深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文化。

一、《我的圣途》及其民俗文化意味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意识、生活样式、生存习惯、民间文化等,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历史传统,将民俗文化融入电影创作中不仅能很好地表现特定地区或民族的地域风情、社会习俗等,还能够表达独特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蕴。

[1]所以,民俗文化往往是导演较为重视的艺术语言,如《百鸟朝凤》《红高粱》《白鹿原》《红河谷》《路边野餐》《活着》等影片均蕴含丰厚的民俗文化,并以这些民俗文化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我的圣途》由彝族作家克惹丹夫的《山神》改编而来,是一部由张蠡执导、诺布钍呷等主演的彝族史诗性大片,全面展示中国西南彝族聚居区的民俗生活概貌和精美的民族民间故事。

该影片以民国时期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为背景,讲述年轻的彝族毕摩沙马达伊历经千辛万苦和千难万险的重重磨难寻找彝族人心灵圣地的凄美历程。

“漂泊”与“寻找”我国电影中流浪母题的扩维与深掘

“漂泊”与“寻找”我国电影中流浪母题的扩维与深掘

412021在西方神话学中,以流浪为主题与叙事模式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最早可以追溯至《奥德赛》中奥德修斯漂泊返乡的故事。

单纯体现为流浪和旅行的主题渐渐在数千年的叙事艺术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以流浪为核心母题的文化积淀,“流浪”也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在我国的电影中表现了出来:物理空间位移的流浪行为与存在主义式的无意义漂泊,以及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背离对群体的集体认同,抑或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巨大冲击下产生的一种失去精神本源的心理状态和身份等,都构成了我国电影中流浪母题的扩维与深掘。

文章从“漂泊”与“寻找”两个与流浪母题相关的外在形式出发,探索深藏于中国电影文本中多种多样的流浪母题。

一、早期中国电影中的漂泊叙事与象征观念流浪是人类素来就有的一种生存形态与精神状态,它始终与时代与历史的进程密切相关。

以流浪为故事主题的作品最早见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

《奥德赛》的前半部分以倒叙手法讲述了男主人公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历经十余年身心之苦回到故乡的故事,后半部分讲述奥德修斯回到故乡后的生活。

这十余年间惊心动魄的流浪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与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流浪”也成为了一种文学母题和看待生活的生存方式。

流浪母题并不完全等同于以流浪为主题的故事,作为批评术语的“母题”最早出现在德国浪漫派音乐评论中,后来被引入民俗学与文学研究中。

“同一个母题可以为不同主题服务,而一个主题往往需要几个母题复合才能表现出来”。

[1]母题是作品中的最小叙事单位,体现为不同主题中反复出现的共同点;主题则是在母题的基础上加入一定感情色彩,使之呈现出不同观点的一种类型。

母题又与主题紧密相关,一个主题需要几个母题复合展现,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联系。

最早的流浪母题产生于与人类迁徙活动相关的远古神话中,“流浪”一词与人类集体离开故土前往遥远的异国他乡的集体性迁移有关;而在传统农耕文明与宗法血缘制度下的中国,“漂泊”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符号在社会转型与时代变革中具有不言而喻的标识作用。

五篇电影《觅渡》的观影体会

五篇电影《觅渡》的观影体会

《觅渡》观后感电影《觅渡》以中国共产党早期三位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悻代英的革命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常州三杰”在时代洪流中的澎湃热血与坚定信念。

电影的主创团队一改传统传记电影的拍摄模式,大胆推陈,以“主旋律+热血青春片”的全新组合,描绘了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共产党员在那个觉醒年代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奋不顾身的担当和决绝,有力彰显了“共产党人以青春之己为舟,为民族复兴伟业觅渡”的精神内核。

看完电影,我的心中久难自平,感叹“常州三杰”绚烂短暂的人生、非凡高尚的操守与乐观坚毅的革命情怀之余也不由得思绪万千。

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常州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常州三杰”的精神衣钵,学习他们艰苦奋斗、敦本务实的优良品质,用实际行动践行“常州三杰”的可贵精神。

艰苦奋斗是“常州三杰”给予那个觉醒时代的最好答卷,他们始终胸怀大志,在切中时代脉搏的同时坚定自我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从“常州三杰”的壮丽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为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的情怀,他们以文弱之躯,行伟壮之举,用宝贵生命与灼灼热血谱写了壮烈的爱国篇章。

行走在新时代康庄大道上的我们也应向“常州三杰”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敦本务实是“常州三杰”的精神铭牌,所谓敦本务实,就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

同为“常州青年”的我们,也应当将“不驰于空想,不鹫于虚声”的态度贯穿于工作与生活始终,坚决走好苦干实干的每一步,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笑待风高浪急,以稳若磐石的务实步伐踏平艰难险阻。

作为青年人,我们正处于充满干劲的美好年华,在这一人生阶段,最怕的就是难戒焦躁,使行动止步于嘴动,贪求虚名浮利。

唯有“实干”才是将梦想照进现实之不二法门,一“实”当先可胜百巧,唯有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茁壮成长。

《觅渡》观后感我每天上学时,都会经过觅渡桥。

当然,这已经不是原来的觅渡桥了,这只是一座觅渡半桥。

《爱你如诗美丽》电影解说文案

《爱你如诗美丽》电影解说文案

《爱你如诗美丽》电影解说文案在最近爆出《万里归途》之后让我瞬间想起了一部意大利电影张译在战乱撤侨有多难这部电影中的男人在伊拉克救自己的爱人就有多难为了得到特效药他独自穿越了荒芜人烟的沙漠在枪林弹雨中奋力前行甚至被抓进了战俘营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被这个男人的真情所感动罗伯利每天晚上都会梦见和前妻复婚他深爱这个女人即使她在梦里变成了袋鼠罗伯利也愿意紧紧跟随他在课堂上很幽默总是会很容易得到女老师的关注但是他的前妻却偏偏不理他受不了他的死缠烂打安娜最终决定彻底离开几天后的一个早上罗伯利接到朋友电话他说安娜在伊拉克受伤一直昏迷不醒可能不会撑不过今晚了罗伯利立马慌了匆匆挂断电话冲向机场但是伊拉克目前正处于内战之中所有的航班都停止了罗伯利苦苦哀求换来的是却是保安的驱逐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但是想办法混入去战场支援的红十字会但车队走到半路上却奉命原路返回此时距离伊拉克还有100多公里一路也是险象环生的沙漠但是罗伯利并没有打算放弃哪怕是爬他今晚也会爬到安娜身边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找到了一辆被战争毁坏的公共汽车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乔治带他赶到医院却怎么也找不到安娜的身影突然一只熟悉的高跟鞋吸引了他的目光他轻轻掀起毛毯终于看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那个人觉蔡到安娜还有呼吸罗伯利稍稍松了口气轻轻亲吻了她的额头乔治找来了医生可医生却说(没希望了)(你疯了在她面前说她会听到的)(她已有好转我知道)在罗伯利的苦苦哀求下医生苦笑着说外面战火连天缺少关键药物他也无能为力罗伯利表示无论如何他也要去找乔治将药方给了罗伯利并说安娜最多只能坚持四个小时罗伯利开心地笑了时间似乎还很充足他给安娜盖好被子轻轻亲吻额头道别可一到街上罗伯利立刻傻眼了几乎所有的药店都关了门偶尔开着的也根本没他需要的药他焦急地问乔治该怎么办乔治说或许他们能自制药物他带着罗伯利找到了一个老教授可教授却说连原材料都没有他不可能凭空变出药物时间在飞速流失安娜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绝望的罗伯利不想就此放弃一定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拯救安娜这是我听过最浪漫的一段话他说如果她死了那这世上的一切都完了他们可以拿走一切拆下星星卷起天空然后放上货车也可以熄灭我最爱的阳光知道我为何那么喜欢阳光吗因为我爱阳光下下明媚灿烂的安娜老教授听不懂罗伯利的语言可却能感受到他浓郁的情感他苦苦思索片刻终于想到了一个偏方用牛油棕榈油橄榄油等十几种常见的物品进行精确调配然后再灌入病人胃里或许能为她续命得到方法后罗伯利激动地向教授道谢然后马不停蹄地回去调配可时间一点点过去安娜依旧没有苏醒罗伯利不安地在安娜耳边自言自语他诉说着一路上的艰辛制作药水时的趣闻甚至还找来了一幅画让安娜睁眼看看喜不喜欢可眼看药水越来越少安娜还未苏醒心情逐渐跌入谷底轻轻亲吻了一下额头罗伯利去找医生求救好在医生说药水已经起了效果暂时没有性命之忧罗伯利长舒了一口气赶紧下楼去找安娜却猛然看到一个男人正伏在她的身上罗伯利怒不可遏大喊着与对方扭打在一起男人快速逃离罗伯利赶紧检查安娜的身体医生捡起地上的项链说那是一个贼他将项链戴在了自己脖子上听医生说多给她一些氧气对病情有帮助罗伯利轻轻亲吻安娜额头后赶紧冲了出去战争愈演愈烈街上全是慌乱逃跑的人群炮火声如雷鸣般在耳边炸响到处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可他却仿佛忘掉了恐惧最后用所有钱成功地买到了氧气瓶他不断地在安娜耳边说话用仅有的物品装扮这狭小的空间拿出一个个新奇的物品给安娜看甚至还播放她最喜爱的音乐但她依旧没什么反应医生说安娜需要营养液和抗生素但此刻医院什么都没有只能罗伯利自己去找外面战火连天罗伯利此去凶险万分但为了安娜哪怕是刀山火海他也在所不惜轻轻亲吻安娜额头后他骑着摩托冲了出去可摩托在半路没了油他只能徒步前进路上看到两只没人要的骆驼可他不懂驾驭骆驼的方法看着它倔强地往反方向走罗伯利气的破口大骂几经周转罗伯利终于找到了五十公里外的红十字会并成功获得了所需物品他们还贴心地给摩托加满了油本以为上天终于站在了他这边可却在回来的路上被几个士兵拦了下来(我是意大利人)(找掩护找掩护)(不准动)罗伯利从未见过这种阵仗立刻被吓蒙了他大喊着自己是意大利人身上是药品而不是炸弹可对方根本听不懂他的语言气氛极其紧张一个新兵颤抖地拿枪对着他似乎随时都会向他开火好在检查过后对方确实没发现危险物品友好地送他离去医生给安娜输了液并告诉罗伯利能做的全都做了剩下的只有默默祈祷和等待罗伯利再次在安娜耳边自言自语从相识相爱到离婚再到此刻相依为命话里没有一句我爱你可眼神中却满是深情他温柔地亲吻着安娜的额头求她快点醒来随后转身离去他没注意到这次安娜的眼睛微微颤动似乎马上就能睁开再次返回时却发现安娜不见了踪影他赶紧找到医生询问才得知安娜苏醒了罗伯利激动坏了却在门口停了下来他得给自己好好收拾一下至少换一双干净的皮鞋但等他要付钱的时候才想起来所有的钱都用来买氧气了他趁店主不注意赶紧快步逃离却无意间闯入了一片雷区罗伯利吓的快要哭了小心翼翼地按照脚印跳了出去明明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可回去的时候街道上却化作了一片战火士兵还在到处抓人罗伯利小心翼翼地藏在弹坑里可手机却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就这样罗伯利被关入了集中营他不断地呼喊着(我是意大利人我是意大利人)(收声好吗)(你已呼叫了数天)(让我睡觉吧)(我是意大利人我是意大利人)一连数天的呼喊罗伯利嗓子都哑了却根本无人理会庆幸的是一个士兵终于发现了他他曾经医院门口见过罗伯利知道他不是敌人罗伯利被遣送回了意大利再次在自家花园见到了安娜可安娜似乎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并说她爱上了一个不知名的男人在她受伤昏迷的时候模糊地感觉到了那个人的陪伴他的温柔体贴已经彻底俘获了她的心罗伯利心中窃喜正想着该如何证明那个人就是他可安娜却不耐烦地说她要休息罗伯利知道自己不受待见赶紧找来靠枕给她垫上然后恋恋不舍地转身离去可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穿错了衣服他自嘲了一下走回去换衣服但是安娜都不想再看他一眼他还是和以前一样糟糕什么都做不好有风吹来佳人如画罗伯利忍不住亲吻安娜的额头道别这一吻如一道电流涌入心田让安娜震惊的睁开眼睛昏迷期间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次又一次温柔的吻她仔细的看着面前的男人看着他脖子上还戴着她的项链一切全都了然于心她知道罗伯利才是那个无视战争危险在她身边默默照顾自己的男人他和以前一样笨拙而且一无是处但她的眼神渐渐变得温柔嘴角不禁勾起一抹幸福的微笑他还是他可因为有了爱情曾经讨厌的一切在此刻都显得那么美好从此世界再大我的眼里只有你。

《惊涛飓浪》电影解说文案

《惊涛飓浪》电影解说文案

《惊涛飓浪》电影解说文案孤独的大海上漂泊能生存多久呢这个女人会告诉你答案飓风来袭帆船被毁她本是一个素食者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海里捕鱼无奈之下女人以超强的意志力和勇气顽强地在海上漂流了41天最终获救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惊涛飓浪》塔琳是一个来自加州的漂亮女孩性格大大咧咧喜欢冲浪梦想是环游世界因为家庭的原因塔琳不远万里来到了塔希提岛打算在这一边打零工一边游玩生活安逸老板也很大方一个人的生活过得也还不错这一天一位英俊的船主来到了港口确认过眼神是我要爱的人塔琳对他一见钟情经过尝试后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男人的名字是理查德英俊迷人热爱航海冒险曾经独自航行了全世界经历相似的爱好让漂泊多年的两颗心终于找到彼此的归宿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就在两人计划旅行的时候一个适时的机会悄然上门这一天两人在市场上遇到了理查德的一个富豪朋友聊天时他的朋友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因为有紧急情况这对富有的夫妇需要立即回家所以想让理查德帮忙驾驶他们的帆船回到加州作为回报除去两张头等舱往返票富人还会拿出1万美元当做酬劳塔琳才刚从加州离开并不打算这么快就回去但又不想打击理查德的积极性爱情让他们相遇又让两人懂得取舍最终塔琳还是决足和理查德踏上旅程次日一早伴随朝阳初升两人扬帆起航沿途风景作陪船上爱人相伴借此机会理查德还向塔琳求了婚安逸又美好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们一直期盼的吗然而灾难总是在意料之外航行第二天两人遇到了超强飓风理查德通过精密计算表示风暴中心距离这里还有1000英里按照帆船不减速的情况下航行应该可以躲过飓风侵袭时间紧迫两人迅速改变航线打算抢风行动可他们终究小瞧了风暴的范围惊涛骇浪迎风而起帆船犹如枯叶般任由海水冲打为了帆船不被飓风吹翻理查德冒险来到甲板上想要收起船帆可惜还是晚了一步伴随一阵剧烈晃动躲在船舱里的塔琳被撞晕了过去而被拍进大海的理查德则不幸遭遇桅杆重击生死不明不知过了多久塔琳昏沉沉地醒来看着身边狼籍景象一时间还有些反应迟钝她焦急呼喊着理查德的名字见一直听不到回复便又费力推开挡板来到外面眼前一幕让她彻底崩溃无尽的大海之上只有着她和破帆船随波逐流理查德早已不知被冲到了何处雨过天晴塔琳收复好情绪第一件事便是利用船上的传呼机求救可由于帆船受损严重机器根本没有任何信号绝望之际她瘫倒在甲板上痛哭起来想着自己一生就要就此结束她哭得更加撕心裂肺不知不觉中昏睡了过去再次醒来远处一个泛着光的救生艇突然引起了塔琳注意她意识到理查德很有可能就在上面于是赶忙起身调转船头一番尝试无果才发现船身被一块帆布挡住了塔琳本想剪断帆布绳却不慎被荡飞掉进了大海等她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帆船已经行驶出好远一段距离好在常年冲浪让她练就一副好体格快速追了一会终于抓住帆船炫梯爬了上来稍作歇息塔琳先将船上破洞贴补修好接着又使用抽水器把废水抽走尽管两人的活一个人干起来有点费劲但塔琳还是凭靠技巧支起了一支船帆有着风力加持塔琳顺利调转船头来到救生艇附近随即绑好安全绳跳进了大海很幸运理查德还活着可当把他救上船塔琳才看到理查德身上的伤势有多严重右腿开放性骨折胸腔下陷肋骨不知断了多少根腿伤塔琳还能简单处理一下至于胸部损伤她实在无能为力海上被困第二天塔琳用仅学过的数学知识大概估算出帆船的位置按照当前航行速度计算他们最少也要在25天后抵达加州但以两人如今状况来看还能坚持几天都是未知数最终塔琳决定冒险一搏将帆船驶向了离这最近的夏威夷群岛接下来就是想办法熬过剩下的每一天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后塔琳为自己缝合了伤口然后又修好了淡水机箱至于食物只找到几瓶罐头显然这点东西根本坚持不了几天两人能做的就是期盼能被过往的船只救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海上被困第五天两人不但没有看见任何船只而且仅存的淡水和罐头也所剩无几更悲催的是帆船还偏离了航线塔琳一番查看后发现原来又是可恶的帆布在作祟幸好处理及时才没有酝酿成大问题海上被困第十天理查德身上的伤口开始恶化整个人也失去了往日活气塔琳使用剩余药水给他做了最后清洗两人如今面临最大困境就是解决淡水问题和食物短缺理查德建议塔琳可以下海捕鱼但身为素食主义者塔琳直接一口回绝可她又不忍心心上人一直挨饿无奈之下只好抄起鱼叉下海动作笨拙缺乏经验接连尝试数次终究还是没能抓到鱼正值塔琳惆怅之际天公终于作美下起了大雨两人淡水问题得以解决海上被困第十八天塔琳在船舱内又翻到几瓶啤酒随后便与理查德畅饮起来艰苦环境下总算找回了一点乐趣当晚塔琳被一阵船笛声吵醒一艘巨大游轮从两人前方出现惊喜之余塔琳赶忙射出一发信号弹但游轮却没有一丝停下的迹象最终慢慢消失在视野当中哭喊过后塔琳突然清醒原来刚才一幕不过是她产生的幻觉海上被困第三十三天理查德的右腿已经彻底坏死而且整个人还伴有严重高烧长期压抑下塔琳的精神好像也出了问题眼神开始逐渐变得空洞傍晚时分两人贴身依慢在一起轻声交谈的话语好似在做着最后告别黎明破晓梦境破碎再次醒来的塔琳发现心上人已经不见了难道说理查德是为了不连累她选择跳海自尽了吗答案显然不是原来在两人出事的那天理查德就已然葬身大海没有再现身过之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塔琳内心无法接受事实而臆想出来的正因两人的爱足够坚定所以塔琳才久久无法释怀没有理查德陪伴她需要变得更加坚强为了生存塔琳最后也不在乎所谓的信仰然后跳进海里开始捕鱼凭靠优质的蛋白质她又多活了几天时光荏苒塔琳已经流浪了41天这一天一只海鸟突然落在船上休息她看到后赶紧拿出望远镜期待已久的大陆终于出现了不久一艘渔船出现在海面上塔琳大喜过望迅速发射了两发信号弹这一次她成功了渔船慢慢向她靠近影片最后塔琳再次回归港口她来到以前和理查德幽会的船上看着满屋子两个相爱过的照片塔琳忍不住哭了回想那些只属于她一个人的美好回忆《惊涛飓浪》上映于2018年这部电影基于1983年太平洋飓风的真实故事结尾的那个女人便是故事的真实主人公塔琳·奥尔德姆孤独绝望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类的渺小和现实的残酷没有夸张也没有过分渲染以灾难为背景板去证明爱才是其真正的本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一些海景镜头真的很漂亮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三篇观看电影《觅渡》的心得感悟

三篇观看电影《觅渡》的心得感悟

电影《觅渡》心得感悟觅渡,不为自己不为家人,是为多灾多难的国家觅渡,为身处苦难渴望光明的人民觅渡。

很久没有看过让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的电影了,《觅渡》把我带进了那个动荡纷繁、又充满青春热血的时代。

整部影片让我印象深刻,思绪万千的是两个字“信念”。

瞿秋白、张太雷、悻代英……这些彪炳史册的名字标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父母、妻子、儿女,他们比我们更热爱生活更珍爱生命。

是什么让他们面对诱惑不为所动?是什么让他们面对枪口视死如归?我坚定地认为是心中的信念。

先辈们的信念变为了现实,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但先烈们为国为民的信念我们是否依然坚守着?我扪心自问,想说的很多,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们不能麻木地生活,虽不能像先烈们一样惊天动地,也要清晰地留下自己的足迹,在自己的领域里证明生命的意义。

观看电影《觅渡》的心得感悟电影《觅渡》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瞿秋白被捕开始,回溯他在青年时期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历程。

这种手法既突出了瞿秋白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展示了他在面对敌人迫害时的坚定信念和崇高风范。

电影中,瞿秋白是一个才华横溢、情感丰富、信念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他在面对政治斗争、生死考验、爱情抉择时,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令人肃然起敬。

一介书生的瞿秋白从最初的无政府主义,带着好奇心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一次次组织政治运动中,坚定了理想信念,从一名文人锤炼成一名布尔什维克战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直到最后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电影中,还有许多其他革命先烈的形象,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他们是一群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观电影《觅渡》心得体会在常州大剧院看电影《觅渡》时,瞿秋白捧起燕子的一幕,让我想起了他的诗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从Gul-liver's Travels看译注的功能

从Gul-liver's Travels看译注的功能

普斯的凌辱和艾普斯妻子的嫉妒与遭受到的伤害。

在生活的折磨下,使得她变得懦弱起来,她甚至不敢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也是吃苦耐劳的女人。

她每天可以摘五百多磅棉花,我相信如果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帕特茜会生活的很好。

二、黑奴渴望的自由1.所罗门诺瑟谱的自由电影中所罗门诺瑟谱从电影开头到结尾都表现出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但细细分析会发现,诺瑟谱会非常张扬并且激烈地表述自己是一个自由人。

但在经历了常人无法体会的磨难后,诺瑟谱学会了隐忍,掩住光芒,寻找脱离黑奴身份的机会。

他毁掉琴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在抱有幻想,我想当时诺瑟谱的内心是痛苦挣扎的。

电影最后峰回路转,十二年的苦难后,诺瑟谱重获自由,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了怀疑,迷茫,激动。

2.帕特茜的自由帕特茜对自由的渴望在电影中没有像所罗门诺瑟谱那样表达的十分强烈,不仔细分析的话会觉得她像奴隶主的玩偶和工具,她为奴隶主艾普斯尽心工作并且还充当着艾普斯消遣的玩偶,她忍受着奴隶主的侮辱,还要遭受到奴隶主夫人由嫉妒引起的怒火。

她求诺瑟谱杀了她,让她解脱中可以看出她活的很痛苦。

她清楚的知道一旦艾普斯对她厌恶,就会遭受到更加悲惨的命运,帕特茜是理智并且清醒的。

结语《为奴十二年》这部电影讲述了所罗门诺瑟谱成为黑奴的十二年间所受到的磨难,并且通过他的角度讲述了黑奴悲惨的生活以及黑奴对自由的渴望。

该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

(湖北文理学院)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译注的实际运用,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深发。

具体地,将《格理弗游记》作为此论文译注研究的载体,原因有二:一方面,《格理弗游记》是Jonathan Swift(1667-1745)的代表作,不少学者对它从文学角度做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的译注现象,并强调译注在体现译者身份构建和文学作品研究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该作品的中译版本比较多,这为版本间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便利。

一、导言提到“译注”,首先要面对的是这个名词的由来。

多重流散·身份认同·文化对话:张律电影朝鲜共同体的银幕诠释

多重流散·身份认同·文化对话:张律电影朝鲜共同体的银幕诠释

多重流散身份认同文化对话:张律电影朝鲜共同体的银幕诠释孙鹏;朴银姬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8(000)022
【摘要】张律,1962年5月出生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国朝鲜族导演。

20世纪80年代,张律于延边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早年间,他主要从事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与教学工作,曾以“明太鱼”为笔名发表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试水电影。

①2001年完成短片《11岁》,该片入围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环节。

200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律完成长片处女作《唐诗》。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孙鹏;朴银姬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影视传媒系;鲁东大学文学院影视传媒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邂逅》中的流散性与文化身份认同 [J], 朱麒麟
2.流散者的文化疏离——析莱辛《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爱丽的身份认同 [J], 张琪
3.近代海外华人的流散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以熊式一和蒋彝为例 [J], 陈蓉蓉
4.在韩朝鲜族诗文学中的朝鲜族身份认同和流散政治学 [J], 田月梅;
5.近代海外华人的流散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以熊式一和蒋彝为例 [J], 陈蓉蓉[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少年漂泊者》主人公典型形象之分析

关于《少年漂泊者》主人公典型形象之分析

关于《少年漂泊者》主人公典型形象之分析1、不幸苦难的身世在安徽T县P乡有一乱坟,山上坟墓累累,也不知埋着的是哪些无告的孤老穷婆,贫儿苦女——无依的野魂。

说起来,这座乱坟山倒是一块自由平等的国土,毫无阶级贵贱的痕迹。

这些累累的坟墓,无论如何,你总说不清哪一个尊贵些,卧着的是贵族的先人;哪一个贫贱些,卧着的是乞丐的祖宗。

这里一无庄严的碑石,二无分别的记号,大家都自由地排列着,也不论什么高下的秩序。

或者这些坟墓中的野魂,生前受尽残酷的蹂躏,不平等的待遇,尝足人世间所有的苦痛;但是现在啊,他们是再平等自由没有的了。

这里无豪贵的位置,豪贵的鬼魂绝对不到这里来,他们尽有自己的国土;这里的居邻尽是些同等的分子,所谓凌弱欺贱的现象,大约是一定不会有的。

——《少年漂泊者》第二节开端。

“坟”是死者的栖所,“乱坟”暗示死的卑微。

“乱坟山”是“一块自由平等的国土,毫无阶级贵贱的痕迹”;也就是说,埋葬在“乱坟山”的死者,属于广大贫苦的无产阶级劳动者,在万恶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他们在人世间备受欺凌,没有平等,只有到了冥界,才能获得平等和自由,这也就是当时广大劳苦人民对生与死的认识。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蒋光慈作为一个左翼作家,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本段的精彩细致的叙述,必能在社会中引起共鸣,对新文化运动中平民文学的倡导是一个很好的回应,是左翼文学运动能更好的深入群众,正应了鲁迅所说的:“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的记录”。

打倒列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消除贵贱和尊卑,是当时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而当时像《少年漂泊者》一样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左翼小说,点燃了人民埋藏在心底的革命火种。

小说所有的故事都记载在“少年漂泊者”汪中与其友人维嘉的通信里。

汪中的父母双亲就葬在那“乱坟山”。

他的父母是这样死的:父亲生病卧床不起,见着地主刘老太爷派伙计来挑课租,气急身亡;母亲见着父亲死去,“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刀刺喉而自尽了”。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600字收藏6篇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600字收藏6篇

《漂泊地球2》的观后感600字6篇《漂泊地球2》的观后感600字6篇。

考虑和见解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当我们高快乐兴看完电影后,就有一篇观后感等着我们去完成,观后感的写作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

写观后感的标准格式是怎样的呢?有请阅读编辑为你编辑的《漂泊地球2》的观后感600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本文。

《漂泊地球2》的观后感600字(篇1)太阳进入末年,太阳系已经不合适地球生命,世界各国决定带着地球分开太阳系,即漂泊地球方案。

在这个浩大工程中有一些感人的瞬间:刘培强为了给妻儿留下地下城的名额,再次选择复役;图恒宇女儿因为车祸走了,只留下了数字生命卡,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让女儿拥有2分钟“生命”,图恒宇宁可犯错误,也要将女儿生命卡数据上传主机;周喆直在大会上关于一万五千年前那根股骨演讲:团结延续着文明火种;300名宇航员引爆核弹,当沙溢饰演的中国宇航员说到50岁以上中国宇航员出列,真的泪目了,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真心感谢这些先辈们的牺牲。

电影真的太赞了,感谢撒花!《漂泊地球2》的观后感600字(篇2)三个小时,对于血糖有点偏高,频繁如厕的我来讲,一直坐着很是考验。

只想说这电影让人全程无尿点,这部片子从神性还是人性,科幻还是科技,感性还是理智,浮夸还是瓷实,文艺还是工业风格上,均作出了最优解,我一直以为诺兰的《星际穿越》是连他自己都无法超越的一个对人类将来预判的细化,而《漂泊地球2》的导演郭凡,那么不光在对人类将来的预判上可以和诺兰不分伯仲,少了教类这样神性的牵制后,郭凡导演将我们《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看似笨拙,实那么智慧、踏实、集体坚决意志力,为达目的不计付出的人性至美表达的瓷实且淋漓尽致!这是我们中国电影的希望,一直以为我们国家出不了我喜欢的“诺兰”,但郭凡给出了一部完美电影所有要素,每一个细节都打动人心。

让我忍不住在这深夜,来感慨这电影。

一般电影要打破第一部深化人心更进一层的效果太难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漂泊意识”解读张律电影最近备受世界电影界瞩目的张律导演,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朝鲜族。

张律1962年出生于吉林,毕业于延边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在延边大学任过中国文学教授一职。

曾以小说家身份驰骋于文坛的张律,为了实现“任何人都可以拍电影”的梦想,果断地进军电影这个与小说不同的领域。

张律以导演身份站在电影舞台之后,制作了多部电影,如:短片《11岁》(2000)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唐诗》(2004)在罗迦诺、加拿大、伦敦、香港及全州国际电影节上映,获第九届釜山国际电影节New Currents奖,并受《导演周刊》邀请参加戛纳电影节;《芒种》(2005)获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刊ACID奖、佩萨罗电影节大奖、第十届釜山国际电影节New Currents奖;《沙漠之梦》(2007)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获第二届亚洲电影大奖导演奖;《里里》(2008)入围2008年罗马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图们江》(2011)获巴黎国际电影节评审奖、第十五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振兴机构奖、第六十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

每部电影都每有斩获,在国际上知名度也非常高。

张律导演的电影在东、西方国家中都获得较高知名度,是因为电影主题涉及到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少数民族。

本文从张律的七部电影中,选取漂泊意识最高的呈现之作《沙漠之梦》和《图们江》,透视其漂泊意识的特性,关注张律电影中的漂泊式人物形象,对融入漂泊式视线的时间及空间上的影像方式进行分析,通过三个层次解读、分析张律电影的特殊性。

一、漂泊性(diaspora)特征及张律电影中的漂泊人物形象(一)漂泊性(diaspora)特征希伯来语《圣经》被翻译成希腊语时,首次提及了这一说法。

罗马帝国在犹太地区驱赶犹太人的场景中就应用了“漂泊”一词,之后演变为以色列犹太民族向海外扩散的历史现象以及他们的文化发展过程本身。

在古代希腊,漂泊意味着“被散播”,亦泛指向海外殖民地移居的主要城市国家的市民。

此时,漂泊所携带的移居及殖民地建设意义是能动的、肯定的。

而之后漂泊的概念渐渐转变为犹太人的流浪,这种概念含有被动和否定的意味。

犹太人的漂泊以英文大写“D”开头,标记为“Diaspora'’,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漂泊是指“巴比伦之囚(586.B.C.)以后,分散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定居点”或者“巴勒斯坦人或者居住于近代以色列以外的犹太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漂泊的研究开始变得活跃,漂泊不仅成为了犹太人的代称,也成为了包括其他民族的国际移民、亡命、难民、移居劳动者、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等宏观概念的集合。

如美国学者萨尔富安(Safran)将漂泊定义为“被逐出国外的少数群体的社区”(expatriate minoritycommunities)。

萨尔富安(Safran)称漂泊“隐喻地意味着”包括驱逐国外者、政治难民、外国人、移民者、少数人种及民族集体成员等各种范畴。

如果说过去的漂泊是指犹太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以及他们的分散,那么Sa~an 的定义更多地扩大了漂泊所具有的定义。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漂泊概念来了解散居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移居及定居体验。

过去被称为“安静的晨曦之国”的朝鲜人为了寻找新的居住地,从19世纪中期开始向满洲和沿海地区踏上了移居和定居的历史旅程。

张律导演的父亲随着这种定居历史态势从朝鲜渡过图们江定居到了延边,使得张律在电影中用漂泊特性显现父亲的移居回忆,张律导演的这种电影特色,通过影像语言表现出了朝鲜族特有的创造性文化方式。

电影《沙漠之梦》与《图们江》描写脱北者(建议此词改为“他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越境至中国之后,因不知何时被强制送还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境遇,以及他们与更早定居于延边地区的朝鲜族的关系。

(二)《沙漠之梦》中的人物形象呈现《沙漠之梦》之名很直接地叙述了形成国界的地区,以顺喜为电影主角。

张律通过母子的故事,在草原这个没有人为界限的地方,寻找着这对母子的本质性(Identification)。

顺喜是为了回到韩国而漂泊的朝鲜女性,她带着儿子昌浩越过国境,试图向新的落脚地迁移,但在图们江上失去了丈夫。

顺喜继续逃难,她们母子进行了横跨中国大陆的沙漠之旅。

当顺喜进入广阔的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却是在草原一角摇摇欲坠的帐篷。

草原上大部分家庭都已远去,只剩下不愿离开的几个游牧民看见了心怀离别之痛的崔顺喜母子。

顺喜在这里遇见了在沙漠中种树的男子“Hangai”,并走向了“Hangai”的帐篷(ger)。

对于游牧民“Hangai”来说,漂泊是几千年累积下来的民族宿命,因为游牧是指用搭建好的帐篷过夜,天一亮就将帐篷收好重新向新的目的地出发的漂泊行为。

顺喜在这个新的国度里的流浪中,从“Hangai”那里感受到了性的威胁,而顺喜则通过刺杀羔羊行为明确表示出了拒绝,并积极面对着降临在自己身上厄运。

由此来看顺喜是一个漂泊式难民。

(三)《图们江》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图们江》讲述的是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朝鲜咸镜道之间的图们江边一处小村庄里发生的朝鲜少年与朝鲜族青年之间的故事。

与年迈的爷爷和哑巴妹妹生活在一起的昌浩与不断渡江寻找食物的朝鲜少年郑振成为了朋友。

但自从昌浩的姐姐顺喜被朝鲜少年侮辱之后,两个主人公之间开始慢慢产生了裂缝。

虽然昌浩毒打了作为朋友的郑振,但郑振还是坚守着他们之间的友谊,并为了实现足球比赛的承诺而重新出现在了昌浩居住的村子里。

另一边,已经怀孕的顺喜与爷爷一起走向医院里冰冷的手术台,看着为了承诺而来的郑振被公安带走,万分痛苦的昌浩从楼顶跳了下来,就在昌浩跳下来的那一瞬间,顺喜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声音。

电影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是村长的母亲与昌浩的爷爷,村长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疾病,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移居满洲的过江人,与昌浩的爷爷有同样的移居背景,他们是在精神上游离于居住国与母国之间的一种存在。

二、漂泊式影像风格(一)时间上的漂泊式影像风格漂泊所具有的最典型特征不是移动性而是浮动性。

被与自由意志无关的某种力量囚禁于某个区域而无法融入当地社会时,就会出现浮动性。

对于不断浮动的漂泊式人物来说,人生是无休无止的等待,也是需要巨大忍耐力的生存过程,他们不会对任何事情采取主动,只会在旁边小心翼翼观察,时间在他们的生活中缓慢经过。

电影作为活动的画面,其呈现的状态与变化以可变的、连续的时间为主轴。

张律通过对镜头(Shot)的调控来让空间变成延长了的时间,而镜头/反复(Recerse)的电影世界消失不见时,镜头就会停止不前,电影中的人物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横跨整个空间。

这里,笔者将张律把这种空间拉伸转变为时间的艺术整理如下:1.顺喜与昌浩、Hangai拉车的马,以极端的远景方式出现在影像结构的右方,他们停止脚步,Hangai和昌浩向石塔走去,镜头跟随两个人的脚步慢慢地横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镜头画面都是两个人堆放石头并围着石塔转的情形。

在两个人的全景里,顺喜牵着马缓慢地走过,转完石塔的两个人又跟着顺喜继续往前走,镜头又重新横摇,拍摄着已经变得很遥远的三个人。

2.画面里有座桥,桥后面是望不到尽头的马路,镜头开始慢慢地移动,离开马路后看到的是3600全景草原,然后再回到马路,又是刚才看到的桥和无止境的马路,只是桥的栏杆上捆绑着表示幸运的蓝布随着风飘动着。

3.以长达一分三十秒的静止的画面拍摄图们江,图们江岸边有尸体,从江的左侧走过来两个人,越来越接近镜头,他们看着尸体,豆腐坊老板娘说道“这不是昌浩吗”的那一瞬间,昌浩突然坐起来逃走了。

豆腐坊老板娘和村长默默地看着远去的昌浩。

上述是对于《沙漠之梦》与《图们江》中通过手持式镜头(Hand-held camera)及缓慢的横摇方式(Panning)将场景视觉化的分析。

手持式镜头本身就象征着漂泊式人物的视线。

横摇是类似于人摇头的最基本的镜头移动方式。

在《沙漠之梦》中人物以极端远景出现在草原上,很难感觉得到缓慢的运动。

因此镜头缓慢地扩张架构,代替人物走过草原,横摇的速度就像漂泊人物的不安心理一样非常凝滞,草原这个空间在镜头横摇过程中慢慢转化为时间。

在电影第一个场面刚开始部分,是顺喜母子与“Hangai”的关系还不太亲密时的画面,而缓慢的横摇镜头有效地捕捉到了先在一起后分离,又走在一起的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场面是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在没有方向感的草原上,横摇镜头代替了顺喜母子不安的视线,并成为了完成电影最重要的技巧。

以3600旋转横摇镜头,旋转期间切入蓝布条,是电影《沙漠之梦》的完结部分。

第三个场面,是图们江的开始部分,昌浩被拍成已死亡的尸体,这个场面与德勒兹对威尔斯电影《公民凯恩》的分析一样,具有类似于时间/影像因素。

昌浩的尸体游戏与电影结尾的跳楼自杀相呼应,《图们江》所呈现的时间不仅仅是缓慢不动的,而且还包括了现在与未来的共存,突显了时间的深度。

(二)空间上的漂泊式影像风格电影的架构将限制空间,架构很彻底地从连续性世界里剥离为我们展示的每一个片段,架构里面的空间叫做内画面空间,架构外面的空间叫做外画面空间。

内画面空间是中心,而外画面空间是周围,萨尔富安(Safran)认为漂泊特性中的一点就是应放弃居住国社会能够接受的希望,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居住国社会中的排斥与隔离。

排斥与隔离其实是属于该社会周边领域的。

在张律电影中漂泊式视线等同于对周边即外画面空间的关注,这首先表现为“内画面”与“外画面”之间的界线消除,也就是消除中心与周边的划分。

在电影《沙漠之梦》中构建虽然被缓慢的横摇而慢慢扩大,但蒙古草原已经失去了里外之分,每个人物所处空间既不是内画面也不是外画面,而是向外开阔、无边无际的空间。

在电影《图们江》中,导演形象地将图们江描画为任何人都可轻易跨越的河流。

而浮现于村长母亲记忆中的桥梁慢慢地转变为朝鲜与中国界线已消除的空间。

然后,成功唤起对周边关注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将故事重心从内画面转移到外画面,而内画面的本质与事件中心没有多少关联或者只呈现对核心事件反应,换句话说,中心承载着事件周边,而事件中心向周边转移,从中心与周边切换中就会产生漂泊式排斥心理。

中心具有物理性,而中心事件具有直接性及主导性。

相反,周边具有思考性的是迂回式与附和式。

1.年轻的士兵边哼着歌边安慰顺喜,士兵抓住了顺喜的手,顺喜打了士兵一耳光,并站起身走出了画面,士兵也站起来跟随而去。

接着,抓住某个人的声音、强迫着扳倒在地的声音、衣服摩擦的声音、以及顺喜急促的呼吸声……当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是他们曾坐过的、现在空无―人的桌子。

2.从朝鲜来的青年开始吃顺喜做的饭,还喝起了酒。

顺喜一打开电视就出现了赞美领袖的广播画面。

青年痛苦地抓起了头发。

顺喜一边安慰年轻人,一边拍打着他的后背。

青年突然扑向顺喜。

顺喜反抗的声音旋即响起,而画面却固定在电视的赞美广告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