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效)
经典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的运用经验
经典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的运用经验甘露饮原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
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歌诀:甘露二冬二地芩,斛枳枇杷草茵陈,阴虚湿热龈肿烂,养阴除湿义尤精。
组成用法: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
右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方解:张石顽谓:“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治与寻常湿热迥殊。
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阴液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
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
此方有养阴淸热,宣肺利湿之功,正是润燥同施的配伍形式。
全方药物可分成两类:第一类用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肾,天冬、麦冬、石斛清养肺胃,配伍这一类药物在于养阴配阳,第二类用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枳壳疏畅气机,枇杷叶开宣上焦,使气化则湿亦随之而化,气行则湿亦随之而行。
配伍这一类药在于清利湿热。
两类药物共用,能呈养阴清热,宣肺利湿功效。
体现以养阴为主,清热为辅,略佐除湿药物的配伍形式。
甘露饮医案1、垂涎案何某,女,52岁。
舌痛,唾涎沫两月余。
初感口苦口腻,自认为热重,泡金银花、通大海服数日不效。
此后发热唾涎沫增多,较稠浊,并见舌痛,口苦腻也进一步加重。
于当地治疗不效,转诊于几所大医院,先后使用龙胆泻肝汤、泻黄散、导赤散等治疗,并服多种西药治疗,毫无效果。
患者忧郁而烦躁,更感终日难宁。
来诊时稠浊涎唾频频吐出,口苦,口干,舌边尖痛,偶有牙龈出血、心烦焦虑。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干地黄酒洒蒸(熟地黄已有成品;干地黄,即生地黄晒,用12克)各等分二、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
或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三、歌括1.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2.圣愈汤东垣方中有圣愈,四物汤内加参芪;气虚血弱均能补,经期量多总能医。
3.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内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四、功用补血调血。
五、主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
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六、方解本方是补血调经的主方,它是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对诸种血虚证,均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若冲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
再加下焦寒滞,则小腹作痛。
若脾虚而不摄血,肾虚而冲任不固,则崩中漏下等证亦可相继发生。
又或肝寒血滞,血行不畅而瘀停,可兼现块硬结,少腹、脐周作痛。
本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
故全方尽属血分药。
但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
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萸、枳壳、香附、桑寄生、续断温寒,理气,行血,止痛。
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变为“芎归胶艾汤。
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瘀行血。
若血虚而有郁热,可加黄芩、丹皮;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党参、黄芪、白术。
总之,本方随证加减,可统治诸种血证。
七、附方及方论1.圣愈汤(《医宗金鉴》):熟地七钱五分(20克)、白芍酒拌,七钱五分(15克)、川芎七钱五分(8克)、人参七钱五分(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酒洗,五钱(15克)、黄芪五钱,炙(18克)、水煎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卷之二治伤寒(附中暑)人参败毒散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芎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上十味,各三十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小柴胡汤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柴胡(去芦,半斤)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上为粗末。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
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
林檎散治伤寒及时行疫疠,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腰背四肢拘急烦疼,面赤咽干,呕麻黄(去节)肉桂(去粗皮)苍朮(去皮)川大黄干葛石膏山栀子(去皮,各一去皮、脐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林檎糁十数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相次再服。
衣被盖覆,汗出为度。
柴胡石膏散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满,寒热往来,痰稠粘。
赤芍药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干葛(各五十两)升麻(二十五两)黄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豉十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
小儿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麻黄汤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一两)肉桂(去粗皮,二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上为粗末,入杏仁膏令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汗出为度若病自汗者,不可服。
不计时候。
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
又治溢饮,身体疼重,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诸汤豆蔻汤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胸膈痞滞,哕逆呕吐,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困倦少饮食。
丁香枝杖(七斤)甘草(炒,十一斤)白面(炒,六斤)肉豆蔻(面裹,煨,八斤)上炒盐十三斤同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木香汤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治之。
木香青皮(各三斤)姜黄麦柏(炒,各五斤)甘草(炒)盐(炒,各一十一斤)蓬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桂花汤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
干姜(炮,九两)桂心甘草(炒,各九斤)缩砂仁(三斤十四两)上炒盐十四斤,同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破气汤治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胸膈噫塞少。
青皮(不去白)陈皮(不去白)回香(拣炒,各十二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半)盐(炒,上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服。
玉真汤治一切冷气,痰逆恶心,胸膈痞闷,脐腹撮痛,口苦无味,饮食不美。
阿魏(面裹,煨)茴香(拣净,炒,各三斤)檀香(一斤半)胡椒(九两)干姜(炮,白面(炒,上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薄荷汤消风壅,化痰涎。
治头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烦闷,精神不爽。
荆芥穗盐(炒,各三斤)鸡苏叶(七斤半)栝蒌根(十一两)缩砂仁(三两)甘草(上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后服。
紫苏汤调气利膈,消痰止嗽。
治心胸烦闷,口干多渴。
紫苏叶(六斤)乌梅(去核,微炒,九斤)甘草(炒,十斤)杏仁(去皮、尖,麸炒,上炒盐十斤同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枣汤治脾胃不和,干呕恶心,胁肋胀满,不美饮食。
枣(去核,一斤)生姜(洗,切,五斤)甘草(炙,锉,三斤)上三味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一宿,焙干,捣为末。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食。
二宜汤治冒暑引饮,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桂心(四斤四两)干姜(砂炒,四斤)甘草(用砂炒,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砂炒上为末。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介绍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介
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和剂局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制剂规范,是宋代的官修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被称为宋代官修三大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
1-10卷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载方788首,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
附《用药总论指南》3卷,皆从《图经本草》抄撮增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方书,不管是成书过程,还是取得的成就和后世评价,都堪称传奇。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克)、香去土,三两)、藿香去土,三两(90克)、甘草炙,二两半(75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三、歌括1.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六和汤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四、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五、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以及山岚瘴疟等。
六、方解本方是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
其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挥霍变乱而成。
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肠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发为霍乱吐泻;舌苔白腻,正为湿郁之象。
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之法。
是以方中藿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
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
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近代常用以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七、附方及方论六和汤(《医方考》):砂仁八分(3克)、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赤茯苓各二钱(各6克)、木瓜钱半(4.5克)、厚朴八分(3克)、甘草五分(2克)水煎服。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15克)、厚朴去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各9克)、甘草锉,炒,三十两(4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5克,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三、歌括1.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不换金正气散再加霍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3.柴平汤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四、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五、主治湿滞脾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六、方解本方为治湿滞脾胃之主方。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司则食少乏味,大便常自下利;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注肢体,则体重怠情;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药,以其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
以厚朴为臣,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以陈皮理气化滞。
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相合,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则诸症自除。
本方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为功,临床运用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
证属湿热,宜加黄芩、黄连以燥湿清热。
证属寒湿,可加干姜、肉桂以温化寒湿。
七、附方及方论1.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去白,等分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散剂,每服3~6克,姜、枣煎汤送下)。
功用: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瘴疫时气,霍乱吐泻等。
2.柴平汤(《景岳全书》):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水煎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卷上议处方法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
辨土地寒暑,观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辛细委,君臣、冷热,或正经自病,或外邪所伤,或在阴、在阳,或在表、在里。
当须审其形候各异,虚实不同,寻彼邪由,知疾所起。
表实则泻表,里实则泻里,在阳则治阳,在阴则治阴。
以五脏所纳之药,于四时所用之宜,加减得中,利、汗无误,则病无不瘥矣。
若不洞明损益,率自胸襟,畏忌不分,反恶同用,或病在表而却泻里,病在里而却宣表,在阴则泻阳,在阳则泻阴,不能晓了,自昧端由,病既不瘳,遂伤员者,深可戒也。
故为医者,必须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疾状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与病相扶,要妙之端,其在于此。
凡疗诸病,当先以汤荡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理顺阴阳,令中破邪,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力,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散当平之。
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美饮食,调和荣卫。
能参和而行之者,可谓上工。
故曰︰“医者,意也。
”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
各随其宜。
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
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
夫重、热、腻、酸、咸药石并饮食等,于风病为治,余病非对。
轻、冷、甘、苦、涩药草石、饮食等,于热病为治,余病非对。
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于冷病为治,余病非对。
其大纲略显其源流,其余睹其病状可知,临事制宜,当识斯要矣。
”---------------------------------------------------------论合和法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lt篇名gt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年份:公元 1078 年-1085 年lt目录gtlt篇名gt进表内容:昔神农尝百草之味,以救万民之疾;周官设疾医之政,以掌万民之病。
着在简编,为万世法。
我宋勃兴,神圣相授,咸以至仁浓德,涵养生类,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术,莫先方书。
故自开宝以来,早敕近臣雠校本草,厥后纂次《神医普救》,刊行《太平圣,重定《针艾俞穴》惠》《外台》,校正《千金》《简要济众》等方,,又作《庆历善救》天下。
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是虽神农之用心,成周之政治,无以过也。
天锡神考圣承统,其好生之德,不特见于方论而已。
又设“太医局熟药所”于京师,其恤民瘼,、勤矣。
主上天纵深仁,孝述前烈,爰自崇宁增置七局,揭以“和剂”“惠民”之名,,以革伪滥之弊。
比诏会府,咸置药局,所制给卖,各有攸司。
又设“收买药材所”祖考之德泽,可谓曲尽。
然自创局以来,所有之方,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取于陈献之经参订,不无舛讹,虽尝镂板颁行,未免传疑承误。
故有药味脱漏,铢两过差,制作经,祖袭间有伪妄,至于贴榜,谬戾尤多,殆不可以一二举也。
顷因条具,上达朝廷被命,遴选通医,俾之刊正。
于是请书监之秘文,采名贤之别录,公私众本,搜猎靡阙所从,无不研核。
或端本以正末,或溯流以寻源,订其讹谬,折其淆乱。
遗佚者补复者削之,未阅岁而书成,缮写甫毕,谨献于朝。
将见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疑,颁此成书,惠及区宇。
遂使熙丰惠民之美意,崇观述事之洪规,本末巨细,无不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亿万斯年,传之无极,岂不韪欤~x 将仕郎措置药局检阅方书陈承xx 奉议郎?靥搅罴娲胫靡?旨煸姆绞榕嶙谠獂x 朝奉郎守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谨上xlt目录gt卷之一lt篇名gt治诸风(附香港脚)内容:lt目录gt卷之一治诸风lt篇名gt至宝丹内容:疗猝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水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难(一本作乱)下。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温里)——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温里)——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各90克)、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各180克)、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720克)、干姜,四两(120克)、桔梗去芦头,十二两(360克)、厚朴去粗皮,四两(120克)。
二、用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现代用法:除作散剂外,亦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
理气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辨证从。
2.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满,寒热心烦服之康。
四、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枳。
五、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六、方解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
外感风寒,邪郁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
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常,痰湿内停,痰阻气滞,气血不和,所以又有胸满恶食,呕吐腹痛,或腹胁胀痛等症。
治宜发汗解表,温里祛寒为主,以除内外之寒;佐以燥湿健脾,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之品,以治气、血、痰、湿之积。
如此,则气机宣通,痰消湿化,而脾运得健,诸症均可解除。
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
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
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
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
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故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应用。
中医《方剂学》固涩剂(固表止汗)——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固涩剂(固表止汗)——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克)。
二、用法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末,每服9克,用小麦30克,水煎。
亦可按原方比例酌减用量,加小麦30克,水煎服)。
三、歌括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四、功用固表敛汗。
五、主治诸虚不足。
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六、方解汗有自汗、盗汗之分。
如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谓之自汗;睡则汗出,醒则倏收,谓之盗汗。
自汗者属阳虚为主,盗汗者属阴虚为主。
本方所治,既有阳虚自汗,复有阴虚盗汗之证。
汗为心之液,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则阴液外泄而夜卧汗出。
至于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系汗出过多,久而不止,耗损心经气阴,虚火内扰所致。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之法。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兼以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止汗泄,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可止。
本方与当归六黄汤都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作用,以治阴虚盗汗之证。
但本方滋阴清热之力不足,收敛止汗之功较胜,为治疗诸虚不足,身常汗出的常用方剂;当归六黄汤则偏重于滋阴清热,以治阴虚火扰,发热盗汗为主。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自汗盗汗两端,昔人皆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立论。
……然二证虽有阴阳,其为卫虚不固,则一也。
此方用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牡蛎咸寒,潜其虚阳,敛其津液;麦为心谷,其麸则凉,用以入心,退其虚热耳。
此治卫阳不固,心有虚热之自汗者也。
”(《成方便读》)。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9克)、川当归去芦,两半(6克)、甘草炙,二两(6克)、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克)、肉桂去皮,一两半(3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2克,水煎服)三、歌括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四、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五、主治上实下虚。
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属上实下虚者。
所谓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之症;下虚是指肾阳虚乏,一则可见腰痠脚弱,二则肾不纳气,而见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
本方治上顾下,但急则治标,故以降气平喘、止咳祛痰治上实为主,温肾纳气治下虚为辅。
方中用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为君药。
半夏、厚朴、前胡,祛痰,止咳平喘,共为臣药。
君臣相配,以治上实之有余。
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当归既养血补肝,同肉桂以温补下虚,又能治咳逆上气;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
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上下兼顾而以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本方药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两虚而无邪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
则燥湿祛痰之力增强。
《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
则温肾之力减弱,纳气平喘之力增强。
七、文献摘录(方论)汪昂:“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
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
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医方集解》)。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克)。
二、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温服,食后临臣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1.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天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五淋散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四、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主治湿热下注。
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膩,脉滑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系湿热蕴于下焦所致。
湿热结于膀胱,则溲时涩痛,淋沥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邪热内蕴,故口燥咽干,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通淋。
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篇蓄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
伍以山梔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和药缓急。
各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凡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之。
用治血淋,宜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现代临床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等,证属下焦湿热者。
七、附方及方论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六两(183)、当归、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克)、赤芍、山栀各二十两(各60克),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
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属湿热蕴结膀胱。
本方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故以治热淋为主。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
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八章补益剂1【定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适用于】虚损病证。
【分类】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气血阴阳并补剂【治疗要点】 1.补气+补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2.补阴+补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3.直补虚脏+“虚则补其母”:“培土生津”“滋水荣木”少佐行气活血之品【使用注意】1.首先应注意辨别虚实真假。
“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2.其次,因补益剂多为滋腻之品,易碍胃气,且须多服久服,故在应用时须时时注意脾胃功能,必要时宜酌加健脾和胃、消导化滞之品,以资运化。
3正方附方补气剂56补血剂33气血双补剂22补阴剂65补阳剂23阴阳并补剂30气血阴阳并补剂21232045第一节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喘,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常用药物: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o 代表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等6【主治】脾胃气虚证【功用】补气健脾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气-四君子汤7【证治机理、组成、方解】-四君子汤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纳谷减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虚弱大便溏薄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脾胃气虚之象治法:益气健脾君人参9g 甘温益气,健补脾胃臣白术9g既助人参补益脾胃之气,更以其苦温之性,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佐茯苓9g 甘淡,健脾渗湿佐使炙甘草6g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补气-四君子汤本方重在补益脾胃之虚,兼以苦燥淡渗以祛湿浊,颇合脾欲缓、喜燥恶湿之性。
8【配伍特点】9❑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
❑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疮肿伤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疮肿伤折云母膏治一切疮肿伤折等病。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甘)白芷没药(研)赤芍药肉桂(去粗皮)当归(蔹脂人参皮)高良姜(各半白皮水银(候膏凝如人柏叶(不用近道者)研,一十四两)黄耆(去芦,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没药、麝香、乳香、黄丹、盐花八味别研外,并锉如豆大,用上件清油,于瓷器中浸所锉药七日,以物封闭后,用文火煎,不住手搅,三上火,三下火。
每上,候匝匝沸,乃下火,候沸定再上,如此三次,候白芷、附子之类黄色为度,勿令焦黑,以绵或新布绞去滓,却入铛中,再上火熬。
后下黄丹与别研药八味,以柳篦不住手搅,直至膏凝,良久色变,再上熬,仍滴少许水中,凝结不粘手为度。
先炙一瓷器,热即倾药在内 .. 三 .. 瘥 .. 出 .. 随 .. 蜘当甘外返服物瘥只小犀角丸治肠痈、乳痈、发背,一切毒肿,服之化为水。
巴豆(二十二枚,去皮、膜、心,炒出油,细研)大黄(蒸,焙,一两一分)犀角(三归(去芦)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温汤下,利三、两行,吃冷粥止之,不利,加至四、五丸,初服取快利,后渐减丸数,取微溏泄为度,老、小以意加减,肿消及和润乃止。
利下黄水,觉肿处微皱色变,即是消候。
一切肿毒皆内消,神验不可论。
忌热面、蒜、猪肉、芦笋、鱼、海藻、菘菜、生冷、粘食。
何首乌散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癣疥瘙痒,或生瘾疹,搔之成疮,肩背拘倦,肌肉顽裂,风气上攻,头面生疮,及治紫癜、白癜、顽麻等风。
荆芥穗蔓荆子(去白皮)蚵草(去土)威灵仙(净洗)何首乌防风(去芦、叉)上件各五斤,捣,罗为末。
每服一钱,食后,温酒调下,沸汤亦得。
桦皮散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搔之成疮,又治面上风刺,及妇人粉刺杏仁(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银铫子内熬,候水减一半以来,取出放令干)荆芥穗(草(上件药除杏仁外,余药都捣,罗为末,却将杏仁别研令极细,次用诸药末旋旋入研令匀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日进三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目、载方流变考
中医文献杂志•文献研究•《太平惠民和利局方》卷目、我方流变考山西省大同市新建康医院(大同,037008)周益新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经历了从北宋元丰年间至南宋淳祐年间近二百年鸽衍变过程。
其蓝本为元丰年间太医局编定的《太医局方》;大观年间陈承等校正并改名为《和剂局方》,5卷、21门,收方297首;南宋绍兴以后经过多次增补重修成为今通行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卷、14门,载方788首。
古今医家在统计卷目、方数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其原因是在多次修订、增补、刊刻流布过程中发生了增衍、脱漏、窜乱现象,以及诸家采用的版本和统计标准不一。
关键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目方剂流变中图分类号:G25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0)06-0001-08Research of the Volumes and Prescripts Changing for TaiPing HuiMin Heji Ju FangZHOU Yixin(Xinjiankang Hospital of Datong City,Shanxi Province,Datong037008,China)Abstract:The completion of TaiPing HuiMin Heji Ju Fang has experienced nearly200years from North Song Dynasty Yuanfeng years to South Song Dynasty Chunyou years.The original edition is based on TaiYi Ju Fang,a collection of prescriptions compiled by the Bureau of imperial physicians in Yuanfeng years.In Daguan years the book was revised and renamed Heji Ju Fang by Chen Cheng et al.,including5 Volumes,21categories,and297prescriptions in total.The common edition today has been added and changed many times since South Song Dynasty Shaoxing years,having10Volumes,14categories,and788prescripts now.Ancient and modem physicians have different and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when counting volumes and prescriptions.The reason is that it has been changed,omitted,and sup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of multiple revisions,copying and spreading.Meanwhile,physicians used various editions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Keywords:TaiPing HuiMin Heji Ju Fang;Volume;prescription;statisti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世界上较早的由国家颁定的官药局制剂规范方典之-O其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北宋元丰年间直至南宋淳祐年间,经近二百年的演变才最终成书。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量击
言此
简处 意输 赅入 的你
四
阐的 述正 观文 点,
君
文 字 是
子
您
汇
思 想 的
汤
提
报 人 :
XX
炼
,
请
目
壹
贰
叁
肆
伍录
四
四
四
四
目
君
君
君
史君
录 标
成
子 汤
效
子 汤
用
子 汤
与子 现汤
题
的
的
的
状的
组
功
应
历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的四 第 二
组君 章 成子
汤
人参:补气健脾
药材组成
白术:燥湿健脾
茯苓:利水渗湿
现的四
第 五
状历君 章
史子
与汤
历史沿革
起源:四君子汤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
最初用途:作为补益剂,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具有调节免疫、抗疲劳等作用
应用范围:四君子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尤其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方面具有显 著疗效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 四君子汤具有 调节免疫功能、 抗疲劳等作用
下使用。
调和营卫
功效:调和营 卫,增强机体
免疫力
适用人群:适 用于体弱多病、 易感冒的人群
作用机制:四 君子汤通过调 和营卫,改善 机体免疫力, 从而增强抵抗
力
临床应用:常 用于治疗反复 感冒、慢性咳
嗽等病症
益胃助运
促进消化:四 君子汤能够增 强脾胃功能, 促进食物消化 和营养吸收。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
当归
茯苓
肝郁血虚脾弱证。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烧生姜一片 薄荷少许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
症 状
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
烦躁易怒
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
脉弦而虚
方解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一两(30g)
白芍
白术
白芍
白术
当归
茯苓
肝郁血虚脾弱证。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疏肝、养血、健脾并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当归
茯苓
疏肝、养血、健脾并用。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及十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柴胡各一两(30g)
逍遥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当归
茯苓
白芍
白术
柴胡各一两(30g)
炙甘草半两(15g)
烧生姜一片 薄荷少许
水煎剂。
功 用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肝郁血虚脾弱证。 柴胡各一两(30g)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烧生姜一片 薄荷少许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甘草 薄荷 烧生姜
疏肝解郁 滋养阴血,柔肝
补气健脾
疏散肝气,透散肝热 温运和中
配伍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1078年-1085年进表昔神农尝百草之味,以救万民之疾;周官设疾医之政,以掌万民之病。
着在简编,为万世法。
我宋勃兴,神圣相授,咸以至仁浓德,涵养生类,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术,莫先方书。
故自开宝以来,早敕近臣雠校本草,厥后纂次《神医普救》,刊行《太平圣惠》,重定《针艾俞穴》,校正《千金》《外台》,又作《庆历善救》《简要济众》等方,天下。
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是虽神农之用心,成周之政治,无以过也。
天锡神考圣承统,其好生之德,不特见于方论而已。
又设“太医局熟药所”于京师,其恤民瘼,勤矣。
主上天纵深仁,孝述前烈,爰自崇宁增置七局,揭以“和剂”、“惠民”之名,制给卖,各有攸司。
又设“收买药材所”,以革伪滥之弊。
比诏会府,咸置药局,所祖考之德泽,可谓曲尽。
然自创局以来,所有之方,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取于陈献之经参订,不无舛讹,虽尝镂板颁行,未免传疑承误。
故有药味脱漏,铢两过差,制作经,祖袭间有伪妄,至于贴榜,谬戾尤多,殆不可以一二举也。
顷因条具,上达朝廷被命,遴选通医,俾之刊正。
于是请书监之秘文,采名贤之别录,公私众本,搜猎靡阙所从,无不研核。
或端本以正末,或溯流以寻源,订其讹谬,折其淆乱。
遗佚者补复者削之,未阅岁而书成,缮写甫毕,谨献于朝。
将见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疑,颁此成书,惠及区宇。
遂使熙丰惠民之美意,崇观述事之洪规,本末巨细,无不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亿万斯年,传之无极,岂不韪欤!将仕郎措置药局检阅方书陈承奉议郎守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裴宗元朝奉郎守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谨上卷之一治诸风(附脚气)至宝丹疗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蛊毒水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难(一本作乱),死胎不下。
已上诸疾,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姜自然汁三、五滴,入于小便内温过,化下三圆至五圆,神效。
又疗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伤寒狂语,并皆疗之。
生乌犀屑(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生玳瑁屑(研)琥珀(研)各一两麝香(研)龙脑(研)各一分、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研)各五十片牛黄(研)半两安息香一两半。
为末,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约得净数一两,慢火熬成膏。
上将生犀、玳瑁为细末,入馀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凝成后,入诸药中和搜成剂,盛不津器中,并旋圆如桐子大,用人叁汤化下三圆至五圆。
又疗小儿诸急惊心热,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搦。
每二岁儿服二圆,人叁汤化下。
灵宝丹(有三名,一名归命丹,又名返魂丹,入芒硝者名破棺丹)。
治中风手足不仁,言语蹇涩。
或痛连骨髓,或痹袭皮肤,瘙痒如虫行,顽痹如铁石,1或多痰好睡;或健忘多嗔,血脉不行,肉色干瘦;或久在床枕,起便须人,语涩面浮,惟觉不健;或偶萦疾苦,卒暴而终,并皆治之。
硫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自然铜(打碎,研细如粉)一两雄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米醋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光明砂(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荞麦灰汁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半已上四味,用一有盖瓷瓶子,先以金箔三片铺于瓶子底上,便入硫黄,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雄黄,又金箔两片盖之;次入朱砂,又金箔两片盖之,次入自然铜,又金箔三片盖之。
以瓶子盖合却,不用固济,于灰池内坐瓶子令稳,以火养三日三夜。
第一日,用熟炭火半斤,围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熟火十两,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火一斤,去瓶子二寸,以火尽为度。
候冷,取药出瓶子,以纸三重裹药,于净湿土中培至来旦取出,更研令细。
磁石(烧,以醋淬二十遍,捣罗,研如粉)、紫石英(研如粉)、阳起石(研如粉)、长理石(研如粉)已上四味,各三分,用一有盖瓷瓶子,先入磁石,次入阳起石,次入长理石,次入紫石英。
其所入金箔,一依前法,重重入之,以盖子合其口,不固济。
用火养三日三夜,第一日,用熟炭火一斤,去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火半称,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火半称,去瓶子二寸。
一日至夜,任火自消。
候冷;取出药,用纸裹,入湿土中培至来旦取出,更研令极细。
虎胫骨(酒涂,炙令黄)腽肭脐(酒刷,微炙)龙齿龙脑麝香牛黄已上六味,各一两,捣罗为末,更细研如粉。
钟乳十两(绢袋盛。
先以长流水煮半日,弃其水,别用五斗,煎取一斗,煮诸草药。
留钟乳水三合,磨生犀角)三分天麻(去苗)远志(去心)仙灵脾、巴戟乌蛇(酒浸,微炙,去皮、骨用肉)苦叁各一两一分已上七味,捣为粗散,以前钟乳水一斗,煎至七升,用生绢滤去滓澄清。
肉桂(去粗皮)鹿茸(去毛,酥炙微黄)木香肉豆蔻各一两半延胡索胡桐律各三分已上六味,捣粗罗为末,以前钟乳汁七升,煎至四升,以生绢泸去滓澄清。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当归(去苗)各一两已上二味,捣粗罗为末,以前钟乳汁四升,煎至三升,以生绢滤去滓澄清。
生地黄汁童子小便无灰酒各一升皂荚仁(打、罗如粉)一两半上件地黄汁等,合前药汁,都计六升,内银锅中,于静室内,以文武慢火养至一升。
下金石药末在内,以柳木篦搅,勿令住手,看稀稠得所,去火。
然后入牛黄等六物,搅令极匀,即下皂荚仁末,及磨了犀角水,以绵滤过,入在药内。
然后乳钵内以锤令力士研三、五千研下,研讫分为三分,内一分入芒硝一两,更研匀(名破棺丹)圆如绿豆大。
凡治风病及扑伤肢节,不问轻重年月浅深,先以茶清调下红雪通中散一、二钱(方见卷之六)。
须臾,以热茶投令宣泻一。
两行,便依法煎生姜黑豆汤,下三粒。
当以他人热手更摩所患处,须觉热彻,当觉肉内有物如火至病所。
一、二百日及一年内风疾下床不得者,十服后便可行步。
如患至重者,每利一度后,隔日服五粒,又住三、五日即更利,不过三十粒,平复如故。
若打扑损多年,每遇天阴疼痛动不得者,可五、七服。
如患风疾及扑伤肢节,十年五岁运动不能者,但依法服之,十粒便效,重者不过三十粒。
有人患卒中恶暴亡者,但心头未冷,取药五粒,以醋调,摩脐中一千馀遍,当从脐四面渐暖,待眼开后,以热醋研下十圆,入口即活。
如有中一切风,牙关紧急及尸2厥暴亡者,以热醋研三、两圆,灌在口中,下得咽喉即活。
如要常服,空心,温酒下二圆,服十粒许,寿限之内,永无风疾。
此药神验,功非人智能测。
润体圆治诸风手足不遂,神志昏愦,语言蹇涩,口眼僻,筋脉挛急,骨节烦疼,头旋眩运,恍惚不宁,健忘怔忪,痰涎壅滞,及皮肤顽厚,麻痹不仁。
防风(去芦及叉)一两半、白龙脑(别研)乳香(别研如麻)羚羊角末(别研如粉)附子(炮,去皮、脐)白僵蚕(微炒)槟榔肉豆蔻仁沉香蒺藜子(微炒)丁香、蔓荆子(去白皮)牛黄(别研如粉)藿香叶麻黄(去节、根)生犀角末(别研)、雄黄(研飞)麝香(研如粉)木香辰砂(研飞)各一两茯苓(去皮)、白附子(炮)羌活(去芦)原蚕蛾(微炒)人叁(去芦)肉桂(去粗皮)、芎各一两半真珠末(别研如粉)独活(去芦)各三分干蝎(微炒)、半夏(水煮三十沸,薄切焙干,生姜汁炒)川乌头(炮,去皮、脐、捣碎,炒黄)、各二两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取肉)天麻(去苗)各三两、琥珀(别研如粉)腻粉(研)白豆蔻仁各半两金箔(六十片为衣)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炼蜜搜和,圆如鸡头大。
每服一圆,细嚼,温酒下,荆芥茶下亦得。
加至二圆。
如破伤中风,脊强手搐,口噤发,即以热豆淋酒化破三圆,斡口开灌下,少时再服,汗出乃愈。
若小儿惊风诸,每服半圆,薄荷汤化下,不拘时。
乌犀圆治丈夫、妇人卒中诸风,牙关紧急,膈上多痰,或语言蹇涩,口眼斜。
用薄荷汁与酒各少许,化三圆服之,良久再服,立有大效。
又治瘫缓,暗风病,手足潮搐,心神不安,遍身烦麻,肠风痔瘘,肾脏风毒,上攻下注。
妇人血风,头旋吐逆,皮肤肿痒,遍身疼痛。
白术(米泔浸一宿,切,焙干,微炒)白芷、干姜(炮)枳壳(去瓤,麸炒)天竺黄(细研)虎骨(酒醋涂,炙令黄)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熟)何首乌(米泔浸一宿,煮过,切,焙)败龟(酒醋涂,炙令黄)桑螵(微炒)缩砂仁蔓荆子(去白皮)丁香、晚蚕蛾(微炒)各三分(微炙)细辛(去苗)蘖本(去土)槐胶、阿胶(杵碎,炒)陈皮(去白,微炒)天南星(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软,切,焙干,炒黄)羌活(去芦)麝香(别研)天麻(酒洗,切,焙)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三日,炒)茯苓(去皮)独活(去苗)人叁(去芦)羚羊角(镑)、藿香叶(去土)槟榔川乌(烧令通赤,留烟少许,入坑内,以盏覆,新土围,食顷出)肉桂(去粗皮)沉香麻黄(去根、节)白僵蚕(去丝、嘴,微炒)、白附子(炮)干蝎(微炙)防风(去芦)白花蛇(酒浸一宿,炙熟用肉)、乌蛇(酒浸一宿,炙,去皮、骨,令熟,用肉)木香各一两石斛(去根)水银、蝉壳(去土,微炒)川芎肉豆蔻(去壳,微炮)硫黄(末,用瓷盏盛,慢火养成汁,入前水银,急炒如青泥,细研)附子(水浸后,炮,去皮、脐)、龙脑(别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牛黄(别研)各半两狐肝(三具,腊月采取,同乌鸦一只,入新瓦罐内,以瓦盆子盖头,用固济,用炭火一称,烧令通赤,待烟尽取出,候冷,研令极细用)乌鸦(一只,腊月采取,去嘴、翅、足)腻粉(别研)一分当归(去芦,酒浸,焙,炒)乌犀(镑)、各二两右五十八味,并须如法修事,捣研令细,炼白蜜合和,入酥,再捣五千下,圆如梧子大。
常服一圆,不计时,薄荷汤或茶嚼下。
3牛黄清心圆治诸风缓纵不随,语言蹇涩,心怔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
又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怕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无时,或发狂颠,神情昏乱。
白芍药麦门冬(去心)黄芩、当归(去苗)防风(去苗)白术各一两半柴胡桔梗芎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别研)各一两二钱半神曲(研)蒲黄(炒)、人叁(去芦)各二两半羚羊角末麝香(研)龙脑(研)各一两、肉桂(去粗皮)大豆黄卷(碎炒)阿胶(碎炒)各一两七钱半白干姜(炮)、各七钱半牛黄(研)一两二钱犀角末二两雄黄(研飞)八钱干山药七两、甘草(炒)五两金箔(一千二百箔,内四百箔为衣)大枣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上除枣、杏仁、金箔、二角末及牛黄、麝香、雄黄、龙脑四味外,为细末。
入馀药和匀,用炼蜜与枣膏为圆,每两作一十圆,用金箔为衣。
每服一圆,温水化下,食后服之。
小儿惊,即酌度多少,以竹叶汤温温化下。
摩挲圆治中风瘫缓,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蹇涩,精神昏塞,步履艰难,或肌肉偏枯,手足曳,或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及气痹,并诸风身体疼痛。
黑叁(拣润者洗,焙干)地榆(去苗)川乌(炮,去皮、脐)木香丁香各八两、天台乌药熏陆香(用滴乳香别研)雄黄(研飞)乌犀(镑,别研细)、龙脑(别研)辰砂(研飞)自然铜(烧赤,醋淬)麝香(别研)各四两、天麻(去苗)一斤真珠末(细研)二两(阙以龙齿代)上一十五味,为末研匀,炼蜜和圆如楮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