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名医方

合集下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八章补益剂1【定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适用于】虚损病证。

【分类】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气血阴阳并补剂【治疗要点】 1.补气+补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2.补阴+补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3.直补虚脏+“虚则补其母”:“培土生津”“滋水荣木”少佐行气活血之品【使用注意】1.首先应注意辨别虚实真假。

“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2.其次,因补益剂多为滋腻之品,易碍胃气,且须多服久服,故在应用时须时时注意脾胃功能,必要时宜酌加健脾和胃、消导化滞之品,以资运化。

3正方附方补气剂56补血剂33气血双补剂22补阴剂65补阳剂23阴阳并补剂30气血阴阳并补剂21232045第一节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喘,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常用药物: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o 代表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等6【主治】脾胃气虚证【功用】补气健脾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气-四君子汤7【证治机理、组成、方解】-四君子汤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纳谷减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虚弱大便溏薄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脾胃气虚之象治法:益气健脾君人参9g 甘温益气,健补脾胃臣白术9g既助人参补益脾胃之气,更以其苦温之性,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佐茯苓9g 甘淡,健脾渗湿佐使炙甘草6g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补气-四君子汤本方重在补益脾胃之虚,兼以苦燥淡渗以祛湿浊,颇合脾欲缓、喜燥恶湿之性。

8【配伍特点】9❑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

❑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美发古方青娥丸

美发古方青娥丸
方》 也 载有青 娥 丸方 。
其 用量 : 水 蜜 丸 一 次 9克 , 大 蜜 丸 一 次 1丸 , 一
日2 - 3次 。
青 娥 丸 外 观 呈 棕 褐 色 至 黑 褐 色 ,气 微 香 , 味苦 、 甘而辛 , 具 有 补 肾强 腰 、 生 精 益 肝 的 功 能 , 主要用 于治疗 肝 肾虚 寒 、 腰 膝 冷痛 、 头晕 耳
3 0克 , 再加适量水 , 制为水 、 蜜泛丸 , 干燥 , 即
成 水 蜜 丸 剂 型 ; 按 此 比 例 ,也 可 加 炼 蜜 至 7 0 克, 制 成大蜜 丸剂型 , 每 丸 重 9克 。 用 时 r _ _ ] 服 ,
来 在手 , 青 娥 休 笑 白龇 髯 ” 之诗 句 , 故将 此药 命 名“ 青娥 丸” 。 北 宋 翰 林 医 官 院 王 怀 隐 收 集 到 民 间 效 方 青 娥 丸 ,遂 将 此 方 药 辑 人 《 太 平 圣 惠 方》 。嗣后 宋 太医局 编纂 的 《 太 平 惠 民 和 剂 局

轩 岐 纵 横
— ——— 1— F u a — —— ~ ຫໍສະໝຸດ 古 方 今 用 零
美发古方青娥丸
口 王 宏伟
青 娥丸 源于 唐代 , “ 青娥 ” 喻 少 女 一 头 乌 黑 透 亮 的美发 。 相 传唐 代广 州太 尉老 翁张 寿 明得
此 岛发 药 于 南 岭 , 服 后 门发转 黑 , 有 “ 夺 得 春 光
腰 痛及 须发 白。 方 用杜 仲 、 补骨 脂 、 核 桃 f: 温
骨 脂粉 碎成 细粉 , 过筛 , 再 将 核桃 f _捣 烂 , 与 上 述 粉末 掺研 , 过筛 , 混匀 。 每 1 0 0克 粉 末 加 炼 蜜
补肝 肾, 强筋 壮 骨 ; 大蒜 温 阳散寒 , 解毒止痛。

揭秘国家级中药保密处方“定坤丹”的组方

揭秘国家级中药保密处方“定坤丹”的组方

揭秘国家级中药保密处⽅“定坤丹”的组⽅导语有这样⼀味药品,专注坚持调理⼥性⾝⼼数百年:从乾隆亲⾃主持的国家级项⽬,到慈禧服⽤后御笔亲题“平安富贵”,再到如今被列为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并被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会推荐为唯⼀指定专⽤妇科中成药……她有⼀个响亮的名字——定坤丹!那么,定坤丹究竟为何物,值得⼈们如此推崇呢?定坤丹⼀⽅为清代名医集体拟就,全⽅严谨奇妙,配伍⼤胆得宜,除有调经活⾎之效外,兼有理⽓、健脾、补⾎、⽌⾎、镇痛、强壮等作⽤,充分体现了中医博采众长,专擅其⼀的⽂化精髓。

⼀、组⽅揭秘定坤丹精选红参、⿅茸、西红花、鸡⾎藤、三七、⽩芍、熟地黄、当归、⽩术、枸杞⼦、黄芩、杜仲、柴胡、⾹附、乌药、茺蔚⼦、川芎、阿胶、⿅⾓霜、延胡索、五灵脂等30味道地药材配伍⽽成。

融四君⼦汤、四物汤、⼋珍汤、⼗全⼤补汤、⼋珍益母丸、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理中汤等⼋⼤名⽅于⼀炉,围绕“⼥⼦以肝为先天”、“⼥⼦以⾎为本”、“肾藏精主⽣殖”、“脾胃为⽓⾎⽣化之源”的⽣理特征,针对“妇⼈之病,因虚、积冷、结⽓”的主要病机,通过益⽓养⾎、活⾎通络、疏肝理⽓、补肾健脾,以达到综合全⾯⼥性⾝体的效果,堪称治疗妇科诸般疾病的经典⽅。

调经养⾎重归、地⼆药⽅中除以壮元阳、补⽓⾎的⼈参、⿅茸作主药外,⼤量使⽤当归、熟地等妇科常⽤药材。

当归,《⽇华之草本》说:“治⼀切风,⼀切⾎,补⼀切劳,破恶⾎,养新⾎……”,是历代医师治疗妇科疾病的⾸选良药。

熟地,被《药品化义》尊为“圣药”,乃由补中凉⾎良药地黄炮制⽽得,使其由清⼼胃之⽕,⽽变为滋养肝、脾、肾之⾎,且质厚重,⼒充⾜,“故能直达下进,滋精液,益精⾎,凡津枯⾎少,脱汗失精,及⼤脱⾎后,产后⾎虚未变等症,⼤剂频投,其功甚伟”(《本草正义》)。

宋代局⽅“四物汤”是历代补⾎重⽅,调经要⽅,其组⽅就是重归、地⼆药,定坤丹在这⼀点上深受其影响。

兼有理⽓、健脾、补⾎、⽌⾎、镇痛、强壮等作⽤定坤丹组⽅中除使⽤⼈参、⿅茸、当归和熟地之外,还佐以散瘀、⽌痛、⽌⾎、柔肝的三七、五灵脂、元胡、⽩芍;活⾎、调经、安胎的茺蔚⼦、黄芩、鸡⾎藤膏、川芎、红花;健脾、暖胃、燥湿的茯苓、⽩术、⾁桂、砂仁;理⽓、舒肝、退热的乌药、⾹附;滋阴、益肾、潜阳的⿅⾓霜、阿胶等等。

李先生万病用一方(五积散应用经验)

李先生万病用一方(五积散应用经验)

李先生万病用一方(五积散应用经验)李先生万病用一方摘自《医林旧事:那些远去的中医大师们》李二先生者,岳池啸马乡(解放后划属合川县肖家镇)人也,世居啸马寨下干坝子,清末岳池、合川间名医。

因幼时出痘,面部痘疮搔破而留下疤痕,兄弟三人,先生行二,时人遂呼为“李二麻子”,久之而忘其大名。

其治病也,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方药便是古方“五积散”。

为简便书写,二先生将其方药刻板印刷,再据来诊者病情之寒热虚实,于方后增书引经草药数味。

病者服后无不效者,因而求治者甚多。

五积散出自《局方》,方中含麻黄汤、平胃散、二陈汤、四物汤诸方主药,功能表散风寒,内和气血,故凡外感风寒湿邪之疾,内伤生冷之证,以及妇人经带,男子寒疝等疾病,用之得当,无不效若桴鼓。

无怪乎,李二先生选中此方来医治百病。

(近代名医蒲辅周亦推崇此方。

)先生为人谦和,素性仁慈,心系病家。

凡病家有请,无论贫富、远近,咸往诊之。

先生诊病不计诊金,因而延请者贫病居多。

中年后,出诊每以驴代步。

驴项系一铜铃,一路叮当作响,沿途群众闻得铃声,便知先生路过。

若有病者,路请先生,先生辄驻足诊之,诊毕,仍出印版处方一张,方后添上几味药引,付与病家,又骑驴而去。

春夏疾病流行,诊务繁忙,当天所请病家,白天未曾走完,夜则继之。

或夜半人乏,或驴困不前,便于路旁树下,庙门桥脚,栓驴歇息。

务将所请病人,尽早诊治。

其心系病家,盖如此也。

逢场天,二先生在啸马街上某药店坐堂,药店内常病人盈门。

先生药方本已印好,只需据病加些药引,因而诊病较快,而药店常因五积散药味较多,检一剂药需费些时间,因令不少病家等待半天。

故尔药店老板与店中伙计,常于闲天将五积散原方预检数十包,俟逢场拥挤时,将预包之药付与病家,只需告知所加引子。

即使这样,逢场天也令伙计们忙到太阳偏西,方能吃上午饭。

生意如此兴隆,店主自然喜欢,小二未必高兴。

有一新来学徒,人小力弱,不克耐劳忍饥,背着主人时有怨声,恰被二先生闻得。

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古今文献分析

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古今文献分析

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古今文献分析一、本文概述《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古今文献分析》旨在深入探究传统中药名方——桃红四物汤的历史渊源、临床应用及其在现代医学文献中的演变与发展。

桃红四物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川芎六味药材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病、疼痛性疾病等多种病症。

本文将对古代至现代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以揭示桃红四物汤在历代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变迁与影响,同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通过对桃红四物汤的古今文献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传统中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二、桃红四物汤的组成与功效桃红四物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药、生地黄、川芎六味药组成,功效主要是养血活血。

其方中以强劲的活血化瘀药物桃仁、红花为主,辅以当归、赤芍药养血活血,生地黄、川芎则分别具有清热凉血、行气活血的作用。

诸药合用,既能攻逐体内瘀血,又不伤正,共奏养血活血、化瘀生新之功。

在古代文献中,桃红四物汤多用于治疗妇女经产病症,如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其养血活血的功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还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氧化、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了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

桃红四物汤的组成和功效体现了中医“活血化瘀”的治疗思想,其独特的药物配伍和卓越的疗效使其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其古今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经典名方的内涵和应用价值,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古代文献对桃红四物汤的记载与分析桃红四物汤,这一经典的中药方剂,自古以来就受到医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记载和分析,这些珍贵的资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桃红四物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经典典籍,虽然没有直接记载桃红四物汤的方剂,但其对于气血不和、瘀血内阻等病证的论述,为桃红四物汤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

202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

附件1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序原文I方名剂型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 《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离六两,枙子-1-四枚(郢),大黄I 茵陈嵩汤不能发黄也。

但头汁出,身无汁,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汤剂二两(去皮)。

引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荔汤主之。

"三升,去滓,分三服。

《伤寒论》(汉·张仲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2 桲枝甘尊汤桂枝四两(去皮),甘尊二两(炙)。

汤剂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去滓,顿服。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麻黄细辛附《伤浪论》(汉·张仲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3汤剂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枚(炮,去皮,破八片)。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I1|序原文I方名剂型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 | |肥枙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4 枙子柏皮汤《伤寒论》(汉·张仲呆)“伤寒身黄发热,枙子柏皮汤主之。

'汤剂黄柏二两。

半,去滓,分温再服。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伤寒论》(汉·张仲泉)“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5 黄芩汤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汤剂黄芩汤。

"大枣十二枚(孽)。

服。

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茠芩桂枝甘《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汁后,其人跻下悸者,欲作奔获芩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茠笭,减二升,内诸药,煮取6 汤剂草大枣汤豚,获笭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两(炙),大枣寸!五枚(学)。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疮,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7 附子泻心汤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汤剂| 泻心汤主之。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5 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6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汤剂7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汉•张仲景)“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8 真武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9 猪苓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10 小承气汤“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四君子汤:【附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四君子汤:【附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四君子汤:【附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

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附方】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各等分(各6g)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lt篇名gt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年份:公元 1078 年-1085 年lt目录gtlt篇名gt进表内容:昔神农尝百草之味,以救万民之疾;周官设疾医之政,以掌万民之病。

着在简编,为万世法。

我宋勃兴,神圣相授,咸以至仁浓德,涵养生类,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术,莫先方书。

故自开宝以来,早敕近臣雠校本草,厥后纂次《神医普救》,刊行《太平圣,重定《针艾俞穴》惠》《外台》,校正《千金》《简要济众》等方,,又作《庆历善救》天下。

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是虽神农之用心,成周之政治,无以过也。

天锡神考圣承统,其好生之德,不特见于方论而已。

又设“太医局熟药所”于京师,其恤民瘼,、勤矣。

主上天纵深仁,孝述前烈,爰自崇宁增置七局,揭以“和剂”“惠民”之名,,以革伪滥之弊。

比诏会府,咸置药局,所制给卖,各有攸司。

又设“收买药材所”祖考之德泽,可谓曲尽。

然自创局以来,所有之方,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取于陈献之经参订,不无舛讹,虽尝镂板颁行,未免传疑承误。

故有药味脱漏,铢两过差,制作经,祖袭间有伪妄,至于贴榜,谬戾尤多,殆不可以一二举也。

顷因条具,上达朝廷被命,遴选通医,俾之刊正。

于是请书监之秘文,采名贤之别录,公私众本,搜猎靡阙所从,无不研核。

或端本以正末,或溯流以寻源,订其讹谬,折其淆乱。

遗佚者补复者削之,未阅岁而书成,缮写甫毕,谨献于朝。

将见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疑,颁此成书,惠及区宇。

遂使熙丰惠民之美意,崇观述事之洪规,本末巨细,无不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亿万斯年,传之无极,岂不韪欤~x 将仕郎措置药局检阅方书陈承xx 奉议郎?靥搅罴娲胫靡?旨煸姆绞榕嶙谠獂x 朝奉郎守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谨上xlt目录gt卷之一lt篇名gt治诸风(附香港脚)内容:lt目录gt卷之一治诸风lt篇名gt至宝丹内容:疗猝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水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难(一本作乱)下。

从二陈汤看历代医家对痰病的论治及发挥

从二陈汤看历代医家对痰病的论治及发挥

痰 降逆 , 胃止 呕 。 和 复用 乌梅 收敛肺 气 , 中兼 收 。 散 甘 草 为佐使 , 脾和 中 , 健 调和诸 药 。 方结 构严 谨 , 本 散收 相合 , 燥湿 理 气 祛 已生 之 痰 , 脾 渗 湿 杜生 痰 之 源 , 健
共奏 燥湿 化痰 、 理气 和 中之 功
1 二 陈 汤之 化 裁 类 方 . 2
剂 的基础 上 ,进一 步精 简 而成 为一首 治疗 痰 湿 的基
本方 。 临床应 用广 范 , 世有 很 多治痰 的方剂是 在 其 后
此方 的基 础上 加减 而来 的。
11 二 陈 汤 的 组 成 、 治及 方 解 . 主
陈汤 (仁斋 直指 方》 , 《 )治痰 攻 眼肿并 酒家 手臂 重 痛 、
二 陈汤作 为一 首治 痰 的基本 方 ,为后 世 医家 广 泛化 裁应 用 ,以治 疗更 加复 杂 的疾病 。《 医方 集解 》 云 : 方加 人参 、 本 白术名 六君 子 汤 , 治气 虚 有痰 : 方 本 去茯苓 、甘草 名陈 皮半 夏汤 ;再 加桔 梗名 桔梗 半 夏 汤; 本方 去 陈皮 、 草名 半 夏 茯苓 汤 ; 加生 姜 名 小 甘 再
二 陈汤 出 自宋 代 由官 方颁 布 的方书 《 平 惠 民 太
和 剂局 方 》 。早在 《 方 》 局 之前 ,内经 》 《 已有 半 夏 汤 ; 《 匮要 略》 金 有橘皮 汤 、 小半 夏汤 和小 半夏 加茯 苓 汤 ;
《 金方 》 千 中有温 胆汤 。可 以说, 陈汤 正是 在上 述方 二
麻 木 ; 方 去甘 草 , 干姜 、 汁 、 丸 , 温 中化 痰 本 加 姜 糊 名 丸, 治胸 膈寒 痰不 快 ; 方 去茯苓 、 草 , 黄 连 曲糊 本 甘 加 丸 姜汤 下 , 三 圣 丸 , 痰火 嘈杂 心悬 如 饥 ; 用 陈 名 治 单 皮、 生姜 , 名橘 皮 汤 (金 匮要 略》 , 干 呕 、 《 )治 哕及手 足

中医学考研《方剂学》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中医学考研《方剂学》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中医考研《方剂学》临床医学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方剂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本书严格遵循最新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要求,共分为8章,每章均对大纲规定考点进行了详尽解析,相关考点插入往年真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1)归纳考点:根据考纲要求,系统地梳理了核心知识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详解真题:精选近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插入到相应考点后面,对考生了解某一考点的出题情况、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巩固重难点知识都大有裨益。

第1章总论1.1考纲要求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二、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及其应用三、“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四、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五、配伍的目的。

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六、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七、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方剂与方剂学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指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

(2)方剂学是指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2.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表1-1【例1】(A型题)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

[2014年研]A.《汤液经法》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答案:B解析:《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总结了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方制大小、剂型等理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目、载方流变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目、载方流变考

中医文献杂志•文献研究•《太平惠民和利局方》卷目、我方流变考山西省大同市新建康医院(大同,037008)周益新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经历了从北宋元丰年间至南宋淳祐年间近二百年鸽衍变过程。

其蓝本为元丰年间太医局编定的《太医局方》;大观年间陈承等校正并改名为《和剂局方》,5卷、21门,收方297首;南宋绍兴以后经过多次增补重修成为今通行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卷、14门,载方788首。

古今医家在统计卷目、方数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其原因是在多次修订、增补、刊刻流布过程中发生了增衍、脱漏、窜乱现象,以及诸家采用的版本和统计标准不一。

关键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目方剂流变中图分类号:G25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0)06-0001-08Research of the Volumes and Prescripts Changing for TaiPing HuiMin Heji Ju FangZHOU Yixin(Xinjiankang Hospital of Datong City,Shanxi Province,Datong037008,China)Abstract:The completion of TaiPing HuiMin Heji Ju Fang has experienced nearly200years from North Song Dynasty Yuanfeng years to South Song Dynasty Chunyou years.The original edition is based on TaiYi Ju Fang,a collection of prescriptions compiled by the Bureau of imperial physicians in Yuanfeng years.In Daguan years the book was revised and renamed Heji Ju Fang by Chen Cheng et al.,including5 Volumes,21categories,and297prescriptions in total.The common edition today has been added and changed many times since South Song Dynasty Shaoxing years,having10Volumes,14categories,and788prescripts now.Ancient and modem physicians have different and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when counting volumes and prescriptions.The reason is that it has been changed,omitted,and sup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of multiple revisions,copying and spreading.Meanwhile,physicians used various editions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Keywords:TaiPing HuiMin Heji Ju Fang;Volume;prescription;statisti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世界上较早的由国家颁定的官药局制剂规范方典之-O其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北宋元丰年间直至南宋淳祐年间,经近二百年的演变才最终成书。

四君子汤及其演变方

四君子汤及其演变方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成药研究》(1982;8:25):参苓 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 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 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 吸收。解痉作用的机理初步看来一方面 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 抗拟胆碱 药的作用
附方:七味白术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实验研究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陈皮,姜 枣) 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陈皮半夏 姜枣)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兼痰湿证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六 君加木香砂仁、姜)功益气和胃,行气化 痰,适用于兼痰阻气滞证 4、保元汤《博爱心鉴》(黄芪、人参、 炙甘草、肉桂、姜)益气温阳,适用于小 儿元气不足之证。

生姜为别录中品,属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以块大丰满,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
质嫩者为佳。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发表散寒,止呕开胃之功。

大枣自古以 来被视为缓和性的滋补强壮之佳品,不仅可以充饥代粮,而且可 以却病延年。大枣属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
味甜者为佳。大枣性味甘 温,入脾胃二经,有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
各家论述:

⒈《医方集解· 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 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 益土为使也。 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 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组成:人参
白茯苓 炒白术 藿香叶 木香 甘草 葛根(四君+ 二香、葛根) 功效:健脾生津 行气消胀——主治:脾胃久虚,津液内耗, 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 七味白术散全方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而不滞,并且 针对婴幼儿腹泻的脾运不足,容易耗伤阴液的特点,起到标 本兼顾的治疗效果。 由于引起腹泻的病因不同,小儿腹泻按中医辨证有不同的证 型,用药也各有差异。若出现面色萎黄,腹泻稀水,夹不消 化食物,烦躁不安,口渴不止,小便短少,食欲不振等证, 用七味白术散获效颇佳。如果腹泻时大便夹有红白冻及黏液, 或大便气味酸臭、夹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苔厚腻,则不宜 服用七味白术散;

中国古代经典名方的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

中国古代经典名方的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
煮散
51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黄芪一两,当归二钱(酒洗)。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煮散
52
厚朴温中汤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古代经典名方方剂100首
编号
方名
原文
剂型
出处
处方
制法及用法
1
百合地黄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右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
散剂
14
槐花散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治肠风脏毒,槐花散。”
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穰细切,麸炒黄)。
右修事了,方秤等分,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
散剂
15
竹茹汤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治胃热呕吐,竹茹汤。”
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当归四两,桂心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汤剂
10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学习方剂学有哪些主要参考书?

学习方剂学有哪些主要参考书?

学习方剂学有哪些主要参考书?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除全面论述丁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证、病理、针剌、诊法外,还有关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组成方剂的原则等论述,为后世的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载方314首,具有辨证明确,立法严谨,组方全面,用药精炼的特点,对煎服方法及服药反应、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说明,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载了许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的方荆,尤其是用海藻酒治瘿等方,更是可贵的发明。

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所载的方剂,既有古典经方,又有汉以后诸医学的经验方剂,至今仍广泛流传,为后世研究方剂提供了宝贵资料。

宋朝《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圣济总录》是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医家巨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成药专著。

《济生方》多载实用有效之方。

《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是现存最早的儿科、妇科专著。

金元时期《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儒门事亲》、《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丹溪心法》都是研究方剂学的理论著作。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影响的药学著作,书中并收有历代方剂一万余酋。

《名医方论》、《删补名医方论》都是论述方剂组成及配伍意义的专著。

《医方集解》选录临床常用方,并集各家学说加以解释,是比较切合实用的方书。

《汤头歌诀》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便于记诵。

《温病条辨》为治疗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法则。

解放后编写的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都是学习方剂学很重要的参考书。

古代名医药方大全

古代名医药方大全

古代名医药方大全古代名医药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名医药方:1.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医家严用和创立的。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

2.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原本是治疗肾阴虚的方剂。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

3.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是元代医家朱震亨所创,原本是治疗肝火犯胃的方剂。

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两味药组成,是清泻肝火的代表方。

4.八珍丸出自《瑞竹堂经验方》,是宋代医家钱乙所创,原本是治疗气血两虚的方剂。

八珍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八味药组成,是补气养血的代表方。

5.七味白术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医家钱乙所创,原本是治疗脾胃虚弱、津伤口渴的方剂。

七味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葛根、木香七味药组成,是健脾止泻的代表方。

6.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古今名医方论》,是明代医家张介宾所创,原本是治疗脾胃虚弱、胸痞胀满的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由四君子汤加香附、砂仁而成,是健脾和胃的代表方。

7.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原本是治疗肾虚水肿、腰膝酸软的方剂。

金匮肾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而成,是补肾助阳的代表方。

8.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医家严用和创立的,原本是治疗肝郁脾虚、胸胁胀痛、食欲不振的方剂。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组成,是疏肝理气的代表方。

9.龙胆泻肝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医家严用和创立的,原本是治疗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方剂。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组成,是清泻肝胆实火的代表方。

10.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是清代医家吴谦所创,原本是治疗各种疔毒、痈疮的方剂。

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是清热解毒的代表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服药饮品探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服药饮品探析
参 汤 大补 元气 , 温脾 肺 。在 治 眼 目疾病 中多选 用辛 散 疏 透 明 目之 品 : 荆 芥 汤 祛 风解 表 ; 荷 汤 清 利 如 薄 头 目; 汤祛 风解 表 ; 花苗 汤 疏风 清肝 明 目; 它 葱 菊 其 尚有 麦 门冬 汤 等 。在 治 妇 人诸 疾 病 中多 选 用 补 血 活血 调 经 之 品 : 当归 汤 补 血 活 血调 经 ; 姜 汤 温 如 生 经 散寒 止 痛 ; 红花 汤 活 血调 经 ; 枣汤 补气 补 血 ; 它 其 尚有漏 芦 汤等 。
阴, 除暑 邪 。另外 , 水 味甘 , 冷 缓 , 共祛 雪 性 能治 一切 温 热之 疾 , 《 草纲 目》 可 以解 一切 毒 邪 , 清 如 本 曰“ 有 热解 毒 、 津 止 渴 的 效果 ”故 多 与治 疗 瘟 疫 、 病 生 , 热
散寒 ; 生姜 汤辛温祛寒 ; 枣汤甘温养血 、 营卫 ; 调 人
药性
服药饮 品
有辛味 麻黄 紫苏 生姜 荆芥 葱 白 薄荷 菊花苗 桂心 丁香 茴香 橘皮 木香 薤 白 红花
苏木 乳香 石 菖蒲 酒
例如 : 皂角圆“ 治风气攻疰 , 头面肿痒……”使 , 用 生姜汤下 。随证变化 : 痰实 咳嗽用 蛤粉薤汁 若 下, 蛤蚧薤 白均人肺经 , 止咳化痰 ; 若手足麻痹 , 用 生姜薄荷汤下 , 生姜薄荷皆人手足经络 , 通经活络 ; 若偏正头痛夹脑风 , 用薄荷汤下 , 薄荷人肺 、 肝经 , 疏 风 止痛 。金露 圆“ 腹 内积 聚瘾 块 , 患大 如杯 , 治 久
可知服药饮 品在选择上是很讲究 的, 现在很多诸如
此 类 的方 法 皆 已摒弃 , 实为 可惜 , 该 发掘 研究 , 应 科
学 应 用
服药饮品药物的药性特点 服用丸散剂时不仅仅使用普通 的水是有其科 学性 的 , 表 2 以看 出 , 药 饮 品大 部 分 是 辛 味 由 可 服 药,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 : 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油 , 如姜 酚及姜烯是生姜 中的挥发油成分 , 能使血管扩 张 , 促进循环 而表现为活血行气之功。引经报使之药

五福化毒丹

五福化毒丹
“ 气 、 血 、 火 、 食 、 湿 、 痰” 六 郁 之 说 。 气 机 瘀 滞 则
不足 , 以至 于 出现 心 脾 两虚 之 证 , 治 宜健 脾 养
心 、 益气 补血 , 可 服用 乌灵 胶囊 , 其 主 要 成 分 为 乌 灵菌 粉 , 具 有补 。 肾健 脑 、 养心 安神 的功效 , 适 用 于心 脾两 虚 , 心 肾不交 引起 的失 眠 、 健忘 、 神 疲 乏 力 等 症 。 口服 , 一 次 3粒 , 一 日 3次 。 3 . 疏 肝 健 脾 法 。通 过 调 节 肝 主 疏 泄 的 功 能
微苦 , 含有 挥发 油 , 具 有清 热解毒 、 止 血 利 尿 的
功效 , 可 以治疗 吐血 、 衄血 、 喉痹 、 小便 不通 、 淋
病 、 疝气 、 痈疽 等症 。 《 本 草 纲 目》 载 : 马蔺 花“ 主
痈疽 恶疮 。” 常用 验方 : 治 胃肠 炎 : 马 蔺 花 6克 , 厚朴 花
克, 青黛( 研 ) 、 人参 ( 去芦 ) 各 6 0克 , 茯苓 ( 去皮 ) 1 5 0克 , 甘草 ( 炒) 4 s克 , 麝香( 研) 1 . 5克 。上 药共
为细末 , 入研 为药末和 匀, 炼蜜为丸 , 每 3 0克作
1 2九 。每 一 岁 儿 1丸分 四 服 , 用 薄 荷 水 化 下 。疮
后, 择 晴天 采摘 含 苞 待放 或 % Z J 开 的花 朵 , 晒 干
或 阴干 , 勿 沾露- " k, 以 免 变 色 。其 性 凉 , 味 咸 酸
治 喉痹 、 痈疽 、 淋病 , 多煎 汤 或捣 汁 内 服 , 常用
量为 3 - 9克 ; 根 具 有 清热 解 毒 的功 效 , 用 于 治 疗 痈疽 、 . x r 1 . 湿痹 痛 , 多煎 汤 内服 , 常用 量 为 3 ~ 9 克; 种 子 名 马蔺 子 , 含淀 粉 、 脂 肪油 , 具 有 清 热 利 湿 、止 血 解 毒 的 功 效 ,可 用 于 治 疗 黄 疽 、 泻

化湿败毒颗粒:大疫出良方,传承传统经典名方

化湿败毒颗粒:大疫出良方,传承传统经典名方

化湿败毒颗粒:大疫出良方,传承传统经典名方中医对瘟疫的防治历史悠久,每次大疫也都会给后人留下很多经典方剂。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如是写道,道出了瘟疫的巨大危害及发奋学医的动机。

退烧第一药:麻杏石甘汤疫气(病毒)传染致病,都是从口、鼻、眼等部位进入人体,最先伤害的就是呼吸道以及肺部,然后病毒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随经传变,进而伤害人体的其他部位。

对于肺部感染类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给后代留下了一个经典方——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用于治疗“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也被称为退烧第一药。

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化痰,石膏清泻肺热、炙甘草和中益气。

方中解表与清肺并用,宣肺与降气结合,以清、宣为主,共奏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效。

麻杏石甘汤的这四味药,虽然没有一味是“杀菌”、“抗病毒”的中药,但对因肺部感染(肺炎)造成的退热的治疗却特别有效。

现代临床研究也表明:麻杏石甘汤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和慢性气管及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可归属于中医“肺热”、“咳喘”的病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麻杏石甘汤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经典方,也留下了中医药防控疫病的诊疗思路,:开门逐寇(病毒)。

也就是说,不管是何种病毒变异株,进入肺部造成感染后,麻杏石甘汤首先想到的不是把人体当成战场,直接与病毒搏杀,而是通过药力的组合,将疫气(病毒)通过发汗、化痰、形成大小便等方式排出体外。

祛湿圣药:藿香正气散面对疫情和疾病,利用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的伤害自古有之。

宋朝就专门设立了太平惠民和剂局,包括惠民局、和剂局两个部分,和剂局相当于制药工场(制药),惠民局相当于药店(售药)。

在宋朝的16次疫情记录中,太平惠民和剂局就颁布了12次官方医方。

五积散

五积散

现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方。

组成:苍术、桔梗各二十两,枳壳、陈皮各六两,芍药、白芷、川芎、川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厚朴、干姜各四两,麻黄(去根节)六两。

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每服三钱。

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

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方剂名称】五积散【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

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乾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制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

【功效】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主治】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

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

并不拘时候。

归脾汤药物组成: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名医方名称:省风汤拼音:Shěnɡ Fēnɡ Tānɡ处方:防风(去芦)、南星(生用),各四两。

半夏(白好者、水浸洗、生用)、黄芩(去粗皮)、甘草(生用),各二两。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卒急中风,口噤全不能言,口眼斜,筋脉挛急,抽挛疼痛,风盛痰实,旋晕僵仆,头目眩重,胸膈烦满,左瘫右痪,手足麻痹,骨节烦疼,步履艰辛,恍惚不定,神志昏愦。

应一切风证可预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大钱,用水二大盏,生姜十片,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骨碎补圆拼音:Gǔ Suì Bǔ Yuán处方:荆芥穗、白附子(炮)、牛膝(酒浸、焙乾)、肉苁蓉(酒浸一宿、切作片、焙),各一两。

骨碎补(去毛、炒)、威灵仙(去苗)、缩砂仁,各半两。

地龙(去土、微炒)、没药,各二钱。

自然铜(酒淬九遍)、草乌头(炮、去皮、脐)、半夏(汤洗七次),各半两。

制法:上同为细末,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肾风虚,上攻下注,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手臂少力,腰背强痛,脚膝缓弱,屈伸不利,行履艰难,并宜服。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至七圆,温酒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下,妊娠不宜服之。

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排风汤拼音:Pái Fēnɡ Tānɡ处方:白鲜皮、当归(去芦、酒浸一宿)、肉桂(去粗皮)、芍药(白者)、杏仁(去皮、尖、麸炒)、甘草(炒)、防风(去芦)、芎、白术,各二两。

独活(去芦)、麻黄(去根、节)、茯苓(去皮、白者),各三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

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

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

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

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

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下仰,痹冷骨疼。

若有此候,令入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

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诸风疾。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防风汤拼音:Fánɡ Fēnɡ Tānɡ处方: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麻黄(去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防风(去芦),各二两。

升麻、防己、白术、石膏(煅)、芍药(白)、黄芩、甘草、当归(去芦)、远志(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

制法:上粗末,入半夏片令匀。

功能主治:治风虚发热,项背拘急,肢节不遂,恍惚狂言,来去无时,不自觉悟。

亦治脚气缓弱甚效。

此药温和,不虚人。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二中盏,生姜七、八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许,食後、临卧带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小续命汤拼音:Xiǎo Xù Mìnɡ Tānɡ处方:防己、肉桂(去粗皮)、黄芩、杏仁(去皮、尖、炒黄)、芍药(白者)、甘草、川芎、麻黄(去根、节)、人参(去芦),各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制法: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後入二味令匀。

功能主治: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蹇涩,肢体麻痹,神情气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及治诸风,服之皆验。

若治脚气缓弱,久服得差。

久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服之,以防喑係。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稍热服。

食前,加枣一枚尤好。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皂角圆拼音:Zào Jiǎo Yuán处方:皂角(捶碎、以水一十八两六钱揉汁、用蜜一斤、同熬成膏),乾薄荷叶、槐角,各五两。

青橘皮(去瓤)、知母、贝母(去心、炒黄)、半夏(汤洗七次)、威灵仙(洗)、白矾(枯过)、甘菊(去枝),各一两。

牵牛子()二两。

制法:上为末,以皂角膏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气攻注,头面肿痒,遍身拘急,痰涎壅滞,胸膈烦闷,头痛目眩,鼻塞口乾,皮肤瘙痒,腰脚重痛,大便风秘,小便赤涩,及咳嗽喘满,痰唾稠浊,语涩涎多,手足麻痹,暗风病,偏正头痛,夹脑风,妇人血风攻注遍身疼痛,心怔烦躁,瘾疹瘙痒,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食後,生姜汤下。

痰实咳嗽,用蛤粉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汤下;语涩涎盛,用荆芥汤下;偏正头疼、夹脑风,用薄荷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天南星圆拼音:Tiān Nán Xīnɡ Yuán处方:天南星一斤(每个重一两上下者,用温汤浸洗,刮去里外浮皮并虚软处令净。

用法酒浸一宿,用桑柴蒸,不住添热汤,令釜满,甑内气猛,更不住洒酒,常令药润,七伏时满取出,用铜刀切开一个大者,嚼少许,不麻舌为熟,未即再炊,候熟,用铜刀切细,焙乾)辰砂(研飞)二两(一半为衣),丁香、麝香(研)各一两,龙脑(研)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并酒搜和为圆,每两作五十圆,以朱砂末为衣。

功能主治:治风化痰,清神爽气,利胸膈,消酒毒,止痰逆恶心,中酒呕吐。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烂嚼,浓煎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酒後含化,除烦渴,止呕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牛黄金虎丹拼音:Niú Huánɡ Jīn Hǔ Dān处方:天雄(炮、去皮、脐)十二两半,白矾(枯过)、天竺黄(研)、天南星(汤洗、焙、为末、用牛胆和作饼、焙热、如无牛胆、用法酒蒸七昼夜)、腻粉(研),各二十五两。

牛黄(研)二两半,生龙脑(研)五两,金箔八百片(为衣),雄黄(研飞)一百五十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搜和,每一两半作十圆,以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治急中风,身背强直,口噤失音,筋脉拘急,鼻乾面黑,遍身壮热,汗出如油,目瞪唇青,心神迷闷,形体如醉,痰涎壅塞,胸膈、喉中如拽锯声。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以新汲水化灌之,扶坐使药行化。

良久,续以薄荷自然汁,更研化一圆灌之,立愈。

肥盛体虚,多涎有风之人,宜常以此药随身备急。

忽觉眼前暗黑,心膈闷乱,有涎欲倒,化药不及,急嚼一圆,新汲水下。

小儿急惊风,一岁儿服绿豆大一圆,薄荷自然汁化灌之,更量岁数临时加减。

注意:有孕妇人不得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辰砂圆拼音:Chén Shā Yuán处方:硼砂(研)、牛黄(研),各一钱。

白附子(炮)、白僵蚕(去丝、嘴、)、天南星(炮裂、研)、蝎梢(温),各一分。

辰砂(研)半两,半夏(汤洗七遍)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同研令匀,水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诸风痰盛,头痛恶心,精神昏愦,目眩心忪,呕吐痰涎,胸膈烦闷。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用生姜荆芥汤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龙虎丹拼音:Lónɡ Hǔ Dān处方:黑牵牛、藿香叶(生)、天麻(去苗)、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微炒)、硫黄(结沙)、天竺黄(生研)、细辛(去苗、洗)、半夏(汤洗七次、生姜汁制)、附子(炮、去皮、脐)、何首乌(去粗皮)、羌活(去苗、洗、焙)、独活(去苗)、柴胡(去苗)、川芎(洗)、桔梗(生),各二两。

寒水石(烧通赤、研、飞)一斤,茴香(淘、去土、焙)、甘松(洗去土、焙)、肉桂(去粗皮)、五灵脂(生)、白芷(生)、菊花(去土)、川乌(炮、去皮、脐)、白僵蚕(去丝、嘴、炒)、缩砂仁(生),各五两。

牙硝(研)、木香(生)、水银(与硫黄用慢火结成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剂,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新得、久患急、缓风,半身不遂,手脚筋衰;及风毒攻注,遍身疮疥,头风多饶白屑,毒风面上生疮,刺风状如针刺,风急倒作声,顽风不认痛痒,倁风颈生斑驳,暗风头旋眼黑,卂风面生赤点,肝风鼻闷眼俽瞩,偏风口眼斜,节风肢节断续,脾风心多呕逆,酒风行步不前,肺风鼻塞项疼,胆风令人不睡,气风肉似虫行,肾风耳内蝉鸣,阴间湿痒。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用薄荷酒嚼下。

日进一服,重即两服。

产後惊风,乱道见物,朱砂酒磨下;产後身多虚肿,血风,频增昏沉,身如针刺,发随梳落,面黄心逆,并煎当归酒嚼下,日进两服;若治伤寒,炒葱、豉,酒嚼下一、二服,盖覆出汗立愈;小儿惊风,薄荷酒化下少许;大人急风,口噤失音等,薄荷酒化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时候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龙脑天麻煎拼音:Lónɡ Nǎo Tiān Má Jiān处方:甜瓜子(汤洗令净)、浮萍草(拣、洗净)、川乌(炮、去皮、脐)、地榆(去苗、刮削令净)、黑参(洗净、焙),各五十两。

天麻(去苗)一百两。

上六味,为细末,用雪水、白沙蜜各一十五斤零一十两同化开,用绢袋子滤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稠膏。

生龙脑(研)八两,麝香(研)四两。

上为细末,除龙、麝外,用天麻乌头膏和搜令匀,放冷,入龙、麝再搜令匀。

入臼内捣千百杵,搓为挺子。

每服一皂荚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风及瘫缓风,半身不随,口眼斜,语涩涎盛,精神昏愦。

或筋脉拘挛,遍身麻痹,百节疼痛,手足颤掉。

及肾脏风毒上攻,头面虚肿,耳鸣重听,鼻塞口乾,痰涎不利,下注腰腿,脚膝缓弱,肿痛生疮。

又治妇人血风攻注,身体疼痛,面浮肌瘦,口苦舌乾。

头旋目眩,昏困多睡。

或皮肤瘙痒,瘾疹生疮。

暗风夹脑风,偏正头痛,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与薄荷同嚼,茶酒任下,不计时候。

治瘫缓风、并服见效。

如破伤风,黑豆淋酒下。

要发汗,用煨葱。

热酒并服三服,常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称:乌犀圆拼音:Wū Xī Yuán处方:白术(米泔浸一宿、切、焙乾、微炒)、白芷、乾姜(炮)、枳壳(去瓤、麸炒)、天竺黄(细研)、虎骨(酒醋涂、炙令黄)、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熟)、何首乌(米泔浸一宿、煮过、切、焙)、败龟(酒醋涂、炙令黄)、桑螵(微炒)、缩砂仁、蔓荆子(去白皮)、丁香、晚蚕蛾(微炒),各三分(微炙)。

细辛(去苗)、蘖本(去土)槐胶、阿胶(杵碎,炒)、陈皮(去白、微炒)、天南星(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软、切、焙乾、炒黄)、羌活(去芦)、麝香(别研)、天麻(酒洗、切、焙)、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三日、炒)、茯苓(去皮)、独活(去苗制法:上五十八味,并须如法修事,捣研令细,炼白蜜合和,入酥,再捣五千下,圆如梧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卒中诸风,牙关紧急,膈上多痰,或语言蹇涩,口眼斜。

又治瘫缓,暗风病,手足潮搐,心神不安,遍身烦麻,肠风痔瘘,肾脏风毒,上攻下注。

妇人血风,头旋吐逆,皮肤肿痒,遍身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