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集下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1078年-1085年进表昔神农尝百草之味,以救万民之疾;周官设疾医之政,以掌万民之病。

着在简编,为万世法。

我宋勃兴,神圣相授,咸以至仁浓德,涵养生类,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术,莫先方书。

故自开宝以来,早敕近臣雠校本草,厥后纂次《神医普救》,刊行《太平圣惠》,重定《针艾俞穴》,校正《千金》《外台》,又作《庆历善救》《简要济众》等方,天下。

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是虽神农之用心,成周之政治,无以过也。

天锡神考圣承统,其好生之德,不特见于方论而已。

又设“太医局熟药所”于京师,其恤民瘼,勤矣。

主上天纵深仁,孝述前烈,爰自崇宁增置七局,揭以“和剂”、“惠民”之名,制给卖,各有攸司。

又设“收买药材所”,以革伪滥之弊。

比诏会府,咸置药局,所祖考之德泽,可谓曲尽。

然自创局以来,所有之方,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取于陈献之经参订,不无舛讹,虽尝镂板颁行,未免传疑承误。

故有药味脱漏,铢两过差,制作经,祖袭间有伪妄,至于贴榜,谬戾尤多,殆不可以一二举也。

顷因条具,上达朝廷被命,遴选通医,俾之刊正。

于是请书监之秘文,采名贤之别录,公私众本,搜猎靡阙所从,无不研核。

或端本以正末,或溯流以寻源,订其讹谬,折其淆乱。

遗佚者补复者削之,未阅岁而书成,缮写甫毕,谨献于朝。

将见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疑,颁此成书,惠及区宇。

遂使熙丰惠民之美意,崇观述事之洪规,本末巨细,无不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亿万斯年,传之无极,岂不韪欤!将仕郎措置药局检阅方书陈承奉议郎守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裴宗元朝奉郎守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谨上卷之一治诸风(附脚气)至宝丹疗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蛊毒水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难(一本作乱),死胎不下。

已上诸疾,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姜自然汁三、五滴,入于小便内温过,化下三圆至五圆,神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湿妙方,鸡内金,芦根荷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湿妙方,鸡内金,芦根荷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湿妙方,鸡内金,芦根、荷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湿妙方,鸡内金,芦根、荷叶(共1篇)根豆粉,祛湿之名方根豆粉粉,健脾祛湿之名方名称:根豆粉。

方剂组成:白术、白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为细末,温水冲服。

源流发展: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实为祛湿气之方。

根豆粉是该书的著名方剂。

原方属调理脾胃、益气安胎之剂,后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减肥祛湿之功效,如《医方集解》说本方。

以下是234作文大全网小编带来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湿妙方,鸡内金,芦根、荷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根豆粉,祛湿之名方》根豆粉粉,健脾祛湿之名方名称:根豆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湿妙方,鸡内金,芦根、荷叶}. 方剂组成:白术、白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为细末,温水冲服。

源流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湿妙方,鸡内金,芦根、荷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八章补益剂1【定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适用于】虚损病证。

【分类】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气血阴阳并补剂【治疗要点】 1.补气+补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2.补阴+补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3.直补虚脏+“虚则补其母”:“培土生津”“滋水荣木”少佐行气活血之品【使用注意】1.首先应注意辨别虚实真假。

“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2.其次,因补益剂多为滋腻之品,易碍胃气,且须多服久服,故在应用时须时时注意脾胃功能,必要时宜酌加健脾和胃、消导化滞之品,以资运化。

3正方附方补气剂56补血剂33气血双补剂22补阴剂65补阳剂23阴阳并补剂30气血阴阳并补剂21232045第一节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喘,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常用药物: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o 代表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等6【主治】脾胃气虚证【功用】补气健脾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气-四君子汤7【证治机理、组成、方解】-四君子汤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纳谷减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虚弱大便溏薄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脾胃气虚之象治法:益气健脾君人参9g 甘温益气,健补脾胃臣白术9g既助人参补益脾胃之气,更以其苦温之性,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佐茯苓9g 甘淡,健脾渗湿佐使炙甘草6g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补气-四君子汤本方重在补益脾胃之虚,兼以苦燥淡渗以祛湿浊,颇合脾欲缓、喜燥恶湿之性。

8【配伍特点】9❑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

❑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经典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的运用经验

经典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的运用经验

经典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的运用经验甘露饮原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

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歌诀:甘露二冬二地芩,斛枳枇杷草茵陈,阴虚湿热龈肿烂,养阴除湿义尤精。

组成用法: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

右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方解:张石顽谓:“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治与寻常湿热迥殊。

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阴液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

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

此方有养阴淸热,宣肺利湿之功,正是润燥同施的配伍形式。

全方药物可分成两类:第一类用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肾,天冬、麦冬、石斛清养肺胃,配伍这一类药物在于养阴配阳,第二类用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枳壳疏畅气机,枇杷叶开宣上焦,使气化则湿亦随之而化,气行则湿亦随之而行。

配伍这一类药在于清利湿热。

两类药物共用,能呈养阴清热,宣肺利湿功效。

体现以养阴为主,清热为辅,略佐除湿药物的配伍形式。

甘露饮医案1、垂涎案何某,女,52岁。

舌痛,唾涎沫两月余。

初感口苦口腻,自认为热重,泡金银花、通大海服数日不效。

此后发热唾涎沫增多,较稠浊,并见舌痛,口苦腻也进一步加重。

于当地治疗不效,转诊于几所大医院,先后使用龙胆泻肝汤、泻黄散、导赤散等治疗,并服多种西药治疗,毫无效果。

患者忧郁而烦躁,更感终日难宁。

来诊时稠浊涎唾频频吐出,口苦,口干,舌边尖痛,偶有牙龈出血、心烦焦虑。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干地黄酒洒蒸(熟地黄已有成品;干地黄,即生地黄晒,用12克)各等分二、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

或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三、歌括1.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2.圣愈汤东垣方中有圣愈,四物汤内加参芪;气虚血弱均能补,经期量多总能医。

3.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内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四、功用补血调血。

五、主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

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六、方解本方是补血调经的主方,它是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对诸种血虚证,均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若冲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

再加下焦寒滞,则小腹作痛。

若脾虚而不摄血,肾虚而冲任不固,则崩中漏下等证亦可相继发生。

又或肝寒血滞,血行不畅而瘀停,可兼现块硬结,少腹、脐周作痛。

本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

故全方尽属血分药。

但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

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萸、枳壳、香附、桑寄生、续断温寒,理气,行血,止痛。

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变为“芎归胶艾汤。

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瘀行血。

若血虚而有郁热,可加黄芩、丹皮;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党参、黄芪、白术。

总之,本方随证加减,可统治诸种血证。

七、附方及方论1.圣愈汤(《医宗金鉴》):熟地七钱五分(20克)、白芍酒拌,七钱五分(15克)、川芎七钱五分(8克)、人参七钱五分(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酒洗,五钱(15克)、黄芪五钱,炙(18克)、水煎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卷之二治伤寒(附中暑)人参败毒散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芎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上十味,各三十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小柴胡汤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柴胡(去芦,半斤)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上为粗末。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

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

林檎散治伤寒及时行疫疠,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腰背四肢拘急烦疼,面赤咽干,呕麻黄(去节)肉桂(去粗皮)苍朮(去皮)川大黄干葛石膏山栀子(去皮,各一去皮、脐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林檎糁十数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相次再服。

衣被盖覆,汗出为度。

柴胡石膏散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满,寒热往来,痰稠粘。

赤芍药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干葛(各五十两)升麻(二十五两)黄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豉十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

小儿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麻黄汤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一两)肉桂(去粗皮,二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上为粗末,入杏仁膏令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汗出为度若病自汗者,不可服。

不计时候。

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

又治溢饮,身体疼重,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诸汤豆蔻汤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胸膈痞滞,哕逆呕吐,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困倦少饮食。

丁香枝杖(七斤)甘草(炒,十一斤)白面(炒,六斤)肉豆蔻(面裹,煨,八斤)上炒盐十三斤同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木香汤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治之。

木香青皮(各三斤)姜黄麦柏(炒,各五斤)甘草(炒)盐(炒,各一十一斤)蓬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桂花汤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

干姜(炮,九两)桂心甘草(炒,各九斤)缩砂仁(三斤十四两)上炒盐十四斤,同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破气汤治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胸膈噫塞少。

青皮(不去白)陈皮(不去白)回香(拣炒,各十二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半)盐(炒,上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服。

玉真汤治一切冷气,痰逆恶心,胸膈痞闷,脐腹撮痛,口苦无味,饮食不美。

阿魏(面裹,煨)茴香(拣净,炒,各三斤)檀香(一斤半)胡椒(九两)干姜(炮,白面(炒,上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薄荷汤消风壅,化痰涎。

治头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烦闷,精神不爽。

荆芥穗盐(炒,各三斤)鸡苏叶(七斤半)栝蒌根(十一两)缩砂仁(三两)甘草(上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后服。

紫苏汤调气利膈,消痰止嗽。

治心胸烦闷,口干多渴。

紫苏叶(六斤)乌梅(去核,微炒,九斤)甘草(炒,十斤)杏仁(去皮、尖,麸炒,上炒盐十斤同为末。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枣汤治脾胃不和,干呕恶心,胁肋胀满,不美饮食。

枣(去核,一斤)生姜(洗,切,五斤)甘草(炙,锉,三斤)上三味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一宿,焙干,捣为末。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食。

二宜汤治冒暑引饮,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桂心(四斤四两)干姜(砂炒,四斤)甘草(用砂炒,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砂炒上为末。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克)、香去土,三两)、藿香去土,三两(90克)、甘草炙,二两半(75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三、歌括1.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六和汤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四、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五、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以及山岚瘴疟等。

六、方解本方是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

其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挥霍变乱而成。

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肠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发为霍乱吐泻;舌苔白腻,正为湿郁之象。

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之法。

是以方中藿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

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

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近代常用以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七、附方及方论六和汤(《医方考》):砂仁八分(3克)、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赤茯苓各二钱(各6克)、木瓜钱半(4.5克)、厚朴八分(3克)、甘草五分(2克)水煎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卷上议处方法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

辨土地寒暑,观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辛细委,君臣、冷热,或正经自病,或外邪所伤,或在阴、在阳,或在表、在里。

当须审其形候各异,虚实不同,寻彼邪由,知疾所起。

表实则泻表,里实则泻里,在阳则治阳,在阴则治阴。

以五脏所纳之药,于四时所用之宜,加减得中,利、汗无误,则病无不瘥矣。

若不洞明损益,率自胸襟,畏忌不分,反恶同用,或病在表而却泻里,病在里而却宣表,在阴则泻阳,在阳则泻阴,不能晓了,自昧端由,病既不瘳,遂伤员者,深可戒也。

故为医者,必须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疾状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与病相扶,要妙之端,其在于此。

凡疗诸病,当先以汤荡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理顺阴阳,令中破邪,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力,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散当平之。

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美饮食,调和荣卫。

能参和而行之者,可谓上工。

故曰︰“医者,意也。

”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

各随其宜。

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

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

夫重、热、腻、酸、咸药石并饮食等,于风病为治,余病非对。

轻、冷、甘、苦、涩药草石、饮食等,于热病为治,余病非对。

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于冷病为治,余病非对。

其大纲略显其源流,其余睹其病状可知,临事制宜,当识斯要矣。

”---------------------------------------------------------论合和法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云母膏治一切疮肿伤折等病。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甘)白芷没药(研)赤芍药肉桂(去粗皮)当归(蔹脂人参皮)高良姜(各半白皮水银(候膏凝如人柏叶(不用近道者)研,一十四两)黄耆(去芦,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没药、麝香、乳香、黄丹、盐花八味别研外,并锉如豆大,用上件清油,于瓷器中浸所锉药七日,以物封闭后,用文火煎,不住手搅,三上火,三下火。

每上,候匝匝沸,乃下火,候沸定再上,如此三次,候白芷、附子之类黄色为度,勿令焦黑,以绵或新布绞去滓,却入铛中,再上火熬。

后下黄丹与别研药八味,以柳篦不住手搅,直至膏凝,良久色变,再上熬,仍滴少许水中,凝结不粘手为度。

先炙一瓷器,热即倾药在内 .. 三 .. 瘥 .. 出 .. 随 .. 蜘当甘外返服物瘥只小犀角丸治肠痈、乳痈、发背,一切毒肿,服之化为水。

巴豆(二十二枚,去皮、膜、心,炒出油,细研)大黄(蒸,焙,一两一分)犀角(三归(去芦)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温汤下,利三、两行,吃冷粥止之,不利,加至四、五丸,初服取快利,后渐减丸数,取微溏泄为度,老、小以意加减,肿消及和润乃止。

利下黄水,觉肿处微皱色变,即是消候。

一切肿毒皆内消,神验不可论。

忌热面、蒜、猪肉、芦笋、鱼、海藻、菘菜、生冷、粘食。

何首乌散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癣疥瘙痒,或生瘾疹,搔之成疮,肩背拘倦,肌肉顽裂,风气上攻,头面生疮,及治紫癜、白癜、顽麻等风。

荆芥穗蔓荆子(去白皮)蚵草(去土)威灵仙(净洗)何首乌防风(去芦、叉)上件各五斤,捣,罗为末。

每服一钱,食后,温酒调下,沸汤亦得。

桦皮散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搔之成疮,又治面上风刺,及妇人粉刺杏仁(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银铫子内熬,候水减一半以来,取出放令干)荆芥穗(草(上件药除杏仁外,余药都捣,罗为末,却将杏仁别研令极细,次用诸药末旋旋入研令匀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日进三服。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9克)、川当归去芦,两半(6克)、甘草炙,二两(6克)、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克)、肉桂去皮,一两半(3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2克,水煎服)三、歌括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四、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五、主治上实下虚。

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属上实下虚者。

所谓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之症;下虚是指肾阳虚乏,一则可见腰痠脚弱,二则肾不纳气,而见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

本方治上顾下,但急则治标,故以降气平喘、止咳祛痰治上实为主,温肾纳气治下虚为辅。

方中用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为君药。

半夏、厚朴、前胡,祛痰,止咳平喘,共为臣药。

君臣相配,以治上实之有余。

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当归既养血补肝,同肉桂以温补下虚,又能治咳逆上气;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

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上下兼顾而以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本方药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两虚而无邪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

则燥湿祛痰之力增强。

《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

则温肾之力减弱,纳气平喘之力增强。

七、文献摘录(方论)汪昂:“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

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

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医方集解》)。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君子汤可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消化吸收和输送食物精微。

脾胃功能虚弱,则食少便稀;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器官失去濡养,则面色虚白;脾主四肢,脾气虚亏肢体失去颐养,故乏力;中气不足则语声微陈;舌淡脉虚弱也是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的表象。

四君子汤功效有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状见面色虚白,气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稀,舌质淡,脉虚缓。

不建议自行用药,任何情况都应辨证,小心辨证才是对身体负责!。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意输 赅入 的你

阐的 述正 观文 点,

文 字 是



思 想 的


报 人 :
XX








伍录








史君
录 标

子 汤

子 汤

子 汤
与子 现汤




状的




章第 一

节 标 题
的四 第 二
组君 章 成子

人参:补气健脾
药材组成
白术:燥湿健脾
茯苓:利水渗湿
现的四
第 五
状历君 章
史子
与汤
历史沿革
起源:四君子汤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
最初用途:作为补益剂,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具有调节免疫、抗疲劳等作用
应用范围:四君子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尤其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方面具有显 著疗效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 四君子汤具有 调节免疫功能、 抗疲劳等作用
下使用。
调和营卫
功效:调和营 卫,增强机体
免疫力
适用人群:适 用于体弱多病、 易感冒的人群
作用机制:四 君子汤通过调 和营卫,改善 机体免疫力, 从而增强抵抗

临床应用:常 用于治疗反复 感冒、慢性咳
嗽等病症
益胃助运
促进消化:四 君子汤能够增 强脾胃功能, 促进食物消化 和营养吸收。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
当归
茯苓
肝郁血虚脾弱证。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烧生姜一片 薄荷少许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
症 状
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
烦躁易怒
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
脉弦而虚
方解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一两(30g)
白芍
白术
白芍
白术
当归
茯苓
肝郁血虚脾弱证。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疏肝、养血、健脾并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当归
茯苓
疏肝、养血、健脾并用。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及十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柴胡各一两(30g)
逍遥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当归
茯苓
白芍
白术
柴胡各一两(30g)
炙甘草半两(15g)
烧生姜一片 薄荷少许
水煎剂。
功 用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肝郁血虚脾弱证。 柴胡各一两(30g)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紧张症、
烧生姜一片 薄荷少许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甘草 薄荷 烧生姜
疏肝解郁 滋养阴血,柔肝
补气健脾
疏散肝气,透散肝热 温运和中
配伍特点

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安息香、麝香、沉香、丁香、白术、青木香、香附、朱砂、诃子、白檀香、荜苃,各 60g
•苏合香、冰片、乳香、水牛角粉,各 30g
苏合香
安息香
香附
【用法】
•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丸重 3g
•每服 1丸,研碎开水调服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主治】
•寒闭证
•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心腹猝痛,甚则昏厥,亦治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见有上述症状者【方解】
•本方适用于寒邪或秽浊、气郁闭阻,蒙蔽清窍之症
•方中苏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芳香开窍,通鼻醒神,为君药•沉香、木香、檀香、香附、乳香、丁香、荜茇行气散寒,解郁开窍,为臣药
•白术健脾燥湿化浊,朱砂镇心安神,诃子收涩敛气,水牛角清心解毒,为佐药
【方歌】
•苏合香丸麝息香
•丁木朱乳荜檀香
•牛冰术沉诃香附
•寒闭急救莫彷徨。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克)。

二、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温服,食后临臣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1.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天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五淋散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四、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主治湿热下注。

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膩,脉滑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系湿热蕴于下焦所致。

湿热结于膀胱,则溲时涩痛,淋沥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邪热内蕴,故口燥咽干,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通淋。

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篇蓄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

伍以山梔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和药缓急。

各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凡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之。

用治血淋,宜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现代临床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等,证属下焦湿热者。

七、附方及方论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六两(183)、当归、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克)、赤芍、山栀各二十两(各60克),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

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属湿热蕴结膀胱。

本方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故以治热淋为主。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

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是一种中草药方剂,由曹仁甫创制,在《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中有详细的药方和用法。

该方剂为多味草药的组合,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疏
通经络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风湿痛、骨关节
疼痛等症状。

具体的药材组合和用法根据病情和症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包括桑白皮、羌活、细辛、藁本等多种中草药。

使用
时可以煎剂、水煎或加工成丸剂,具体用量和服用方法可
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然而,作为一种中草药方剂,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在合适的剂量下使用,并注意注意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
用等安全问题。

因此,在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前,建
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1。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克)、白茯苓三两(9克)、甘草炙,一两半(6克)。

二、用法唆㕮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克、乌梅一个,水煎服)。

三、歌括1.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导痰汤前方去梅加枳星,方名导痰消积饮;胸膈痞塞肋胀满,坐卧不安服之宁。

3.涤痰汤涤痰汤有夏橘草,参苓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四、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五、主治湿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六、方解本方为治湿之主方。

湿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湿犯肺,则咳嗽痰多;痰阻气机,胃失和降,则胸膈痞闷,恶心呕吐;阴浊凝聚,阻碍清阳,则头眩心悸;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则肢体困倦,不欲饮食。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呕。

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祛痰而不伤正。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

药仅四味,配伍严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

痰由湿生,湿聚成痰。

本方既为治疗湿痰之主方,随症加减,亦广泛应用于其他痰证。

《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萎、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以上各种加减方法,可资临床运用时参考。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连翘二斤半(四十两)、酒浸大黄二十两、朴硝二十两、甘草二十两、炒栀子十两、炒黄芩十两、薄荷十两,以上共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竹叶七片、生蜜少许,水煎去滓服。

以上为宋代原方的配制和煎服法。

近代医家则常将本方改为汤剂煎服。

我在临床上常用的凉膈散处方如下:连翘12克,炒黄芩9克,炒栀子6~9克,酒军5克,生甘草3克,薄荷5克(后下),竹叶3克,水煎两次去滓,取汤沉淀,去掉泥渣,再放入芒硝6克,蜂蜜1匙,上火微沸,分两次温服。

本方主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而出现的烦躁口渴、目红面赤、胸膈烦热、唇焦干裂、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身热出汗、鼻齿衄血、小儿热惊瘛疭、舌苔黄褐、脉数有力等症。

方中以连翘、芩、栀、竹叶、薄荷,升散清宣于上焦,并寓“火郁发之”的精神,火郁又可生毒,连、芩兼能解毒。

以大黄、芒硝等斩将夺关、猛利推荡之品,泻其中焦火热,使上下升降通利,胸膈之热自清。

因芒硝、大黄之力猛,恐其下降太速,膈热未能彻除,故又取甘草、蜂蜜之甘味以缓之,籍缓行而把上中二焦之火热彻底清利。

本方的组织,非常符合《内经》所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治则。

我常用此方去芒硝加生地15克、元参15克、射干10克、板蓝根10克,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初起兼有表证者,不用生地,再加荆芥10克、银花12克。

大便干秘,数日不行者,仍可用芒硝。

每取良效。

治疗上焦毒火炽盛而见牙痛齿衄、口疮赤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颈淋巴结或颌下腺肿大压痛者,我常用本方加元参20克、生地2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板兰根10克、银花15克、生牡蛎15克,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

效果良好。

本方加菖蒲、远志、青黛、板蓝根、全蝎,也可用于治疗中风、肝胃火盛、神蒙舌謇、半身不遂、大便秘结的患者。

凉膈散实为仲景方调胃承气汤加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等变化而成,可见所谓时方者,常为经方变化而来,不可认为凉膈散仅为宣通肠胃的时方而轻视之,尤其是本方对《内经》大旨的运用,非常贴切,更值得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治诸风麝香天麻丸治风痹手足不随,或少力颤掉,血脉凝涩,肌肉顽痹,遍身疼痛,转侧不不得屈伸。

紫背干浮萍草(去土,四两)麻黄(去根、节,二两)防风(去芦、叉)天麻(去芦,以上四味,依法事持了,碾为细末。

没药(别研极细)朱砂(研飞,各二两)安息香(别研细)乳香(研)麝香(研,各上件药,除研药外,将碾出药同研拌匀,炼滤白沙蜜与安息香同熬过,搜成剂,入臼捣杵熟,为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以温酒或荆芥汤化下,安心服,患处微汗为效。

如不欲化服,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依前汤使下。

卷之一治诸风龙脑芎犀丸消风化痰,除心肺邪热,去头面诸风。

治偏正头痛,心怔烦郁,面热目痰热咳嗽,咽隔不利。

石膏(细研)川芎(各四两)生龙脑(别研)生犀角山栀子(去皮,各一两)朱砂(草(炙,上除别研、后入外,并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

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茶、酒任下食后服。

卷之一治诸风银液丹治诸风痰涎蕴结,心膈满闷,头痛目运,面热心忪,痰唾稠粘,精神昏愦,及涎潮昏塞,并宜服之。

黑铅(炼十遍,称三两,与水银结沙子,分为小块,同甘草十两,水煮半日,候冷,取出研用)铁粉水银(结沙子,各三两)朱砂(研飞半两)天南星(炮,为末,三分)腻上同研匀,以面糊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二丸,用薄荷蜜汤下,生姜汤亦得,微利为食后服。

如治风痫,不计时候服。

卷之一治诸风和太师牛黄丸治猝暴中风,眩晕倒仆,精神昏塞,不省人事,牙关紧急,目睛直视,壅塞,及诸痫潮发,手足螈,口眼相引,项背强直,并皆治之。

石燕蛇黄磁石(以上三味,并火烧醋淬九遍,细研)雄黄(研,飞)辰砂(研,飞)银箔(研上件都研匀细,用酒煮面糊和丸,如鸡头大。

每服一丸,煎薄荷酒磨下。

老人可服半丸小儿十岁以下,分为四服,蜜水磨下。

四岁以下,分为五服。

未满一岁,可分为七服。

如关紧急,以物斡开灌之。

卷之一治诸风碧霞丹治猝中急风,眩晕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及五种潮搐搦。

石绿(研九度飞,十两)附子尖乌头尖蝎梢(各七十个)上将三味为末,入石绿令匀,面糊为丸,如鸡头大。

每服急用薄荷汁半盏化下一丸,更入酒半合温暖服之,须臾吐出痰涎,然后随证治之。

如牙关紧急,斡开灌之立验。

卷之一治诸风雄朱丸治中风涎潮,咽膈作声,目眩不开,口眼斜,手足不随。

应是一切风疾并宜雄黄(研)朱砂(研)龙脑(研)麝香(研,各一钱)白僵蚕(去丝、嘴,生)白附子上除研外,余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如中风涎潮,牙关不开,先用大蒜一瓣捣烂,涂在两牙关外腮上,次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龈上即开,续用薄荷酒化下一、两丸。

如丈夫风气、妇人血风,牙关紧急者,只用豆淋酒化药,揩牙龈上即开。

如头风目眩,暗风眼黑欲倒者,急嚼一、两丸,用薄荷酒下。

卷之一治诸风八风丹治诸风及痰热上攻,头痛面赤,目眩旋晕,鼻塞咽干,颈项不利,痰唾稠浊,百节疼痛,耳啸蝉鸣,面上游风,口眼蠕动。

滑石(细研)天麻(酒浸,各一两)龙脑(研)麝香(研,各一分)白僵蚕(微炒)白半斤)上件药,捣罗为细末,入研者药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樱桃大。

每服一丸,细嚼,温荆芥汤下,茶清亦得,食后服。

卷之一治诸风牛黄生犀丸治风盛痰壅,头痛目眩,咽膈烦闷,神思恍惚,心怔面赤,口干多渴,睡赤涩,大便多秘。

黄丹(研)雄黄(研飞)腻粉(研)羚羊角(镑,各五两)铅水银(与铅同结沙子)(白矾制,各二十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二十丸。

每服一丸,温薄荷汤化下。

中风涎潮,牙关紧急,昏迷不省,用腻粉一钱,药三丸,生姜自然汁七点,薄荷水同化下,得吐或利,逐出痰涎即愈。

小儿风热痰壅,睡卧不安,上窜龈齿,每服半丸。

如急惊风,涎潮搐搦,眼目戴上,牙关紧急,用腻粉半钱,生姜自然汁三、五点,薄荷水同化下一丸。

更看岁数大小加减。

卷之一治诸风辰砂天麻丸治诸风痰盛,头痛目眩,旋晕欲倒,呕哕恶心,恍惚健忘,神思昏愦,肢拘急,头面肿痒,手足麻痹。

常服除风化痰,清神思,利头目。

川芎(二两半)麝香(研)白芷(各一两一分)辰砂(研飞,一半入药,一半为衣)白上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温荆芥汤下,不拘时。

卷之一治诸风青州白丸子治男子、妇人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斜,痰涎壅塞,及一切风,他小儿惊风,大人头风,洗头风,妇人血风,并宜服之。

半夏(白好者,水浸洗过,七两,生用)川乌头(去皮、脐,生用,半两)南星(生,三上捣、罗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

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放瓷盆中,日中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

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

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如瘫缓风,以温酒下二十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当有汗,便能舒展。

服经三、五日,呵欠是应。

常服十粒已来,永无风痰隔壅之患。

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两、三丸。

卷之一治诸风辰砂丸治诸风痰盛,头痛恶心,精神昏愦,目眩心忪,呕吐痰涎,胸膈烦闷。

硼砂(研)牛黄(研,各一钱)白附子(炮)白僵蚕(去丝、嘴,)天南星(炮裂,上为细末,同研令匀,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用生姜荆芥汤下,不计时候。

卷之一治诸风牛黄金虎丹治急中风,身背强直,口禁失音,筋脉拘急,鼻干面黑,遍身壮热,汗出青,心神迷闷,形体如醉,痰涎壅塞,胸膈、喉中如拽锯声。

天雄(炮,去皮、脐,十二两半)白矾(枯过)天竺黄(研)天南星(汤洗,焙,为末黄(研,上为末,炼蜜搜和,每一两半作十丸,以金箔为衣。

每服一丸,以新汲水化灌之,扶坐使药行化。

良久,续以薄荷自然汁,更研化一丸灌之,立愈。

肥盛体虚,多涎有风之人,宜常以此药随身备急。

忽觉眼前暗黑,心膈闷乱,有涎欲倒,化药不及,急嚼一丸,新汲水下。

小儿急惊风,一岁儿服绿豆大一丸,薄荷自然汁化灌之,更量岁数临时加减。

有孕妇人不得服。

卷之一治诸风防风丸治一切风,及痰热上攻,头痛恶心,项背拘急,目眩旋晕,心怔烦闷,手足无力,骨节疼痹,言语謇涩,口眼动,神思恍惚,痰涎壅滞,昏愦健忘,虚烦少睡。

防风(洗)川芎天麻(去苗,酒浸一宿)甘草(炙,各二两)朱砂(研,为衣,半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以朱砂为衣。

每服一丸,荆芥汤化服,茶、酒嚼下亦得,不拘时候。

卷之一治诸风川芎丸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治头痛旋晕,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体烦疼,皮肤瘙痒,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川芎龙脑薄荷(叶,焙干,各七十五两)细辛(洗,五两)防风(去苗,二十五两)桔上为细末,炼蜜搜和,每一两半,分作五十丸。

每服一丸,细嚼,腊茶清下,食后、临卧。

卷之一治诸风薄荷煎丸消风热,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治遍身麻痹,百节酸痛,头昏目眩,鼻塞脑痛,语言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或生瘾疹。

及治肺热喉腥,脾热口甜,胆热口苦唾血,大小便出血,及脱着伤风。

并沐浴后,并可服之。

龙脑薄荷(取叶,十斤)防风(去苗)川芎(各三十两)缩砂仁(五两)桔梗(五十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

每服一丸。

细嚼,茶、酒任下。

卷之一治诸风天南星丸治风化痰,清神爽气,利胸膈,消酒毒,止痰逆恶心,中酒呕吐。

天南星(一斤,每个重一两上下者,用温汤浸洗,刮去里外浮皮并虚软处令净。

用法酒浸一宿,用桑柴蒸,不住添热汤,令釜满,甑内气猛,更不住洒酒,常令药润,七伏时满取出,用铜刀切开一个大者,嚼少许,不麻舌为熟,未即再炊,候熟,用铜刀切细,焙干)辰砂(研飞,二两,一半为衣)丁香麝香(研,各一两)龙脑(研,一两半)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并酒搜和为丸,每两作五十丸,以朱砂末为衣。

每服一丸,烂嚼,浓煎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酒后含化,除烦渴,止呕逆。

犀角丸除三焦邪热,疏一切风气。

治风盛痰实,头目昏重,肢节拘急,痰涎壅滞,肠大小便难。

黄连(去须)犀角(镑,各十两)人参(去芦,二十两)大黄(八十两)黑牵牛(一百上与牵牛粉合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临卧温水下。

更量虚实加减。

卷之一治诸风皂角丸治风气攻注,头面肿痒,遍身拘急,痰涎壅滞,胸膈烦闷,头痛目眩,鼻塞口瘙痒,腰脚重痛,大便风秘,小便赤涩,及咳嗽喘满,痰唾稠浊,语涩涎多,手足风痫病,偏正头痛,夹脑风;妇人血风攻注,遍身疼痛,心怔烦躁,瘾疹瘙痒,并宜皂角(捶碎,以水一十八两六钱揉汁,用蜜一斤,同熬成膏)干薄荷叶槐角(,各五两)青橘皮(去瓤)知母贝母(去心,炒黄)半夏(汤洗七次)威灵仙(洗)白矾(枯过)上为末,以皂角膏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痰实咳嗽,用蛤粉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汤下。

语涩涎盛,用荆芥汤下。

偏正头疼、夹脑风,用薄荷汤下。

卷之一治诸风小续命汤治猝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神情气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服之皆验。

若治香港脚缓弱,久服得瘥。

久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防喑。

防己肉桂(去粗皮)黄芩杏仁(去皮、尖,炒黄)芍药(白者)甘草()芎脐,半两)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稍热服。

食前,加枣一枚尤好。

防风汤治风虚发热,项背拘急,肢节不遂,恍惚狂言,来去无时,不自觉悟。

亦治脚效。

此药温和,不虚人。

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麻黄(去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防风(去芦,各二志(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上粗末,入半夏片令匀。

每服四钱,水二中盏,生姜七、八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许,食后、临卧带热服。

卷之一治诸风排风汤男子、妇人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

肝风发则面青心闷,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

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呼唤。

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

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若有此候,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

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白藓皮当归(去芦,酒浸一宿)肉桂(去粗皮)芍药(白者)杏仁(去皮、尖,麸炒)节)茯苓(去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