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集下载

第二节 二陈汤

第二节 二陈汤

第二节二陈汤一、方剂来源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在《局方》中这样记载:“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二陈汤虽非经方,但是其应用范围却可以和经方相媲美。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证的基础方。

方中半夏、陈皮,属于“六陈”之一,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

所谓“六陈”,《珍珠囊药性赋》有歌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与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云:“《局方》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陈。

”二、方剂组成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5g,乌梅5g。

古代用法:上药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注意事项:阴虚燥痰或痰中带血者忌用。

三、轻松记忆方歌(一)方歌二陈姜乌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二)趣味歌诀趣记:夏令姜草拌红梅。

对照:半夏、白茯苓、生姜、炙甘草、橘红、乌梅。

四、方剂释义二陈汤是一首治湿痰证的方剂,对于咳嗽痰多、痰色偏白、胸膈痞闷的见症均可使用。

其中半夏燥湿化痰,为治湿痰要药,又能够降逆止呕;橘红长于理气,取“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意;“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茯苓甘淡,渗湿健脾;炙甘草、生姜补益中焦;佐用乌梅,其意有三:一为佐制,即少用乌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二为敛津,乌梅敛肺气、润肺燥,有“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的寓意,与甘草酸甘相合更可防燥药伤阴,对痰邪而言也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三为调肝,乌梅补肝和胃,以收调肝舒脾而祛生痰之源的效果。

二陈汤的适用人群有一个特点,他们往往体型偏胖,经常疲惫,虚喘,天气变冷就会咳嗽,咳痰,痰量多,色白,喜欢饮温水,但是又喝不多,饮后渴不缓解;舌淡,苔薄白,脉滑或弦,这时就可以大胆地使用二陈汤。

二陈汤临床研究探究

二陈汤临床研究探究

二陈汤临床研究探究二陈汤始见于宋o《太平惠民和剂局方o卷之四治痰饮附咳嗽篇》,方用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是治痰饮基础方,后世医家在”祛痰通剂”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使二陈汤主治面更为广泛,将二陈汤功效发挥淋漓尽致。

如二陈汤去乌梅,加胆南星、枳实名为导痰汤(《重订严氏济生方》),主痰涎壅盛,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导痰汤配以人参、竹茹、石菖蒲即是涤痰汤(《奇效良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二陈汤去乌梅,加白术、天麻、甘草即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主治痰饮上逆,痰厥头痛,胸隔多痰,动则眩晕,恶心呕吐。

二陈汤去乌梅,加枳实、竹茹、大枣名温胆汤(《世医得效方》),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及惊悸自汗,触事易惊者。

二陈汤去乌梅、生姜、甘草,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名为保和丸(《丹溪心法》),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由二陈汤加熟地、当归而成,主治肺肾虚寒、湿痰内盛之咳嗽多痰、喘逆呕吐。

二陈汤是燥湿健脾、化痰和胃的常用方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方具有祛痰止咳、降脂降糖、保护肝脏细胞等药理作用,基于此,笔者查阅了近5年(2008~2013年)二陈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文献,现将总结如下,以裨余临床更好地运用二陈汤。

1 咳嗽及咳嗽变异性哮喘张芳兰[1]应用二陈汤加味(二陈汤+桔梗、杏仁、川贝、莱菔子、白术)治疗小儿痰湿咳嗽130例,痊愈108例,,总有效率为95%;蔡晓君[2]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用厚朴、杏仁、桔梗、苏子、炙紫苑、前胡治疗小儿顽固性咳嗽(抗炎化痰止咳等治疗后无效)73例,痊愈56例;丁念[3]采用二陈汤加地龙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 A)40例,并与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地龙二陈汤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丁念[4]将80例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减二陈汤煎剂,治疗10d后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说明二陈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令人满意。

二陈汤治验

二陈汤治验

二陈汤治验【摘要】观察二陈汤加减治疗恶阻、干呕、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二陈汤;恶阻、干呕、多囊卵巢综合征二陈汤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芩、甘草、生姜、乌梅组成。

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晕心悸。

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疑难顽疾,多有奇效,兹举例如下。

1恶阻张xx、女24岁。

2008年2月初诊。

症见:面黄肌瘦,头晕厌食,入食即吐,口淡乏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此病人是由于脾虚胃气上逆所致。

妇人孕后经血停闭,血海不泻,冲气上逆,胃气不降故呕吐。

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党参12g、陈皮12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3g、生姜3片、甘草6g、乌梅3g、旋覆花10g、藿香5g、枇杷叶10g。

嘱病人少量多次服用,吐后再服,10剂吐止,纳食大增,足月顺产一男婴。

按:《景岳全书》曰:“凡恶阻多由脾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妊娠,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致呕吐等证”。

妊娠后胎元初凝,经血不泻,血聚养胎,胎宫内实,致使胎气上逆,胃失和降,遂发恶阻。

恶阻的治疗应本着,当为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

明:方约之《丹溪心法附余》说:“恶阻从痰治,方用二陈汤”。

方中二陈加旋覆花,化痰运脾和胃降气止呕,半夏配白术一化一补,治疗脾胃虚弱水湿阻滞;枇杷叶化痰降气清其虚热,藿香蒸变化浊痰,快气和中,治胸脘痞闷,呕吐纳呆。

乌梅肉一味,酸收敛阴益肝开胃《胎产心法》早有记载:“恶阻吐泻作渴,效在乌梅矣”。

故病人服后恶阻止。

2干呕赵xx、男、35岁,2005年12月11日应诊:干呕多年,每天早晨刷牙嗽口时或傍晚吃饭时发作。

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症见病人:面色微黄,四肢乏力,胸闷不舒,纳差、痰多粘稠不易喀出,大便溏泄,舌边有齿痕,苔淡少津,脉细滑。

此乃中气不振,脾失运化,痰湿中阻所致。

欲止其呕,必先解其痰,痰消、脾亦运,胃气亦降,干呕可止。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二汤的功效与作用二汤的功效与作用二汤是由法半夏、皮、茯苓、甘草四种中药组成,你知道二汤的功效与作用吗?二汤可以祛痰,那么二汤什么时候喝呢?二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

而二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皮应以旧者为佳,故名二。

二汤为祛痰基本方。

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

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

中国吃提醒,方中橘红、半夏以久者良,故有“二”之名。

半夏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

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本品又善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

皮性味辛、苦、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镇咳利尿,特别适合于长夏湿热邪气困扰脾胃而引起的消化功能减弱,出现脘腹胀满、食慾不振、不思饮食、口淡无味等症状的患者。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具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其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甘草多糖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所以,二汤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去痰和中。

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

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中国吃网提醒,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汤什么时候喝?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证分析湿痰证。

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湿痰犯肺咳嗽痰多易咯,色白胃失和降恶心呕吐痰阻气机胸膈痞闷痰湿困脾肢体困重痰阻清阳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心悸舌脉苔白滑或腻,脉滑二陈汤是治疗湿痰证的主方。

也是个基础方。

后世很多治疗湿痰的方,都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成。

湿痰的形成,都和脾失健运,水湿湿聚成痰而成。

湿聚成痰以后,它要随气而升降。

湿聚成痰阻滞气机,但“脾为生痰之源”,作为中焦来讲,“肺为贮痰之器”,脾所生之痰影响到肺气的肃降。

就会咳嗽。

湿痰的特点,往往痰多易咯,色白,一块一块的,容易吐出来,量很大。

湿痰引起了胃气失于和降,痰湿聚于中焦,影响胃气和降,可以恶心呕吐。

湿痰证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的症状。

痰阻气机,可以胸膈痞闷,痰很容易痰阻气机,气机不畅,胸膈痞闷。

痰湿困脾,脾主四肢,脾的清阳不能实四肢,由痰湿所困阻,可以导致肢体困重。

倦怠沉重,困重。

痰是浊阴之邪,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导致头目眩晕。

痰浊内停,痰浊凌心,就会导致心悸。

阵发性的心悸。

舌像脉像,一般舌苔是白滑或白腻,是痰湿的常见舌像。

脉滑,因为痰为实邪,往往出现滑脉,脉滑。

上面看二陈汤的主治,好像涉及的面很广,其核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引起了肺气,“肺为贮痰之器”,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胸脘气机阻滞,头目清阳不升,再加上痰气凌心。

所以都和痰有关。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痰要结合治气,通过理气来和中,恢复中焦升降平衡,理气和中)方解君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臣陈皮理气化湿佐茯苓健脾,渗湿,平冲降逆使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乌梅收敛肺气止咳,防止辛温燥烈耗伤肺气(,酸收聚痰),药引子生姜温胃散水燥湿,生姜和半夏相配(小半夏汤),祛痰燥湿,和胃降逆二陈汤是个基础方。

要注意它很多基本的配伍组合。

半夏陈皮相配,是整个二陈汤里的主体的一个组合的基本结构。

也是治痰常用的一个配伍组合。

半夏在这里是主要的,因为它燥痰化痰的力量很强,同时又能和胃降逆,针对了痰浊之气上逆、针对了湿痰。

二陈汤

二陈汤

二陈汤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

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

基本信息:方剂名称:二陈汤。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病症分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方歌:(《局方》)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

〕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

)临床应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编辑本段用法来源【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苍术(米泔制) 、砂仁、山药(炒) 、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优秀文档】二陈汤中药方剂

【优秀文档】二陈汤中药方剂

二陈汤中药方剂
二陈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帮助治疗湿痰证,上下不通,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二陈汤中药方剂以及二陈汤的功效,二陈汤的用法,希望对大家保健身体有所帮助,通过对二陈汤的了解,保健好身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方剂名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
上药畋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共为粗末,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

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方解
健运,水湿凝聚成痰犯肺所致。

湿痰犯肺,故咳嗽痰多易咯;痰阻气机,胃失和降,故胸膈满闷,恶心呕吐;湿困脾阳,则肢体困倦;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痰浊凌心,则为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均为湿痰之征。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

橘红理气化痰,芳香醒脾,使气顺痰消,为臣药。

君臣。

【二陈汤:一切痰湿的基础方,分清寒湿和湿热】(精)

【二陈汤:一切痰湿的基础方,分清寒湿和湿热】(精)

【二陈汤:一切痰湿的基础方,分清寒湿和湿热】(精)《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灸甘草一两半。

功效: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心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药,陈皮化痰、理气和中为辅药,茯苓渗湿化痰、安神为佐药,甘草和中、润肺化痰为使药。

四药相伍,具有理气、和中、化痰的功效,既可用于肺气失宣的咳嗽痰多,又可用于脾胃不和的呕吐痰涎,还可用治肥胖痰湿之体见眩晕、惊悸、失眠等证候者。

1、二陈汤:肠胃清道夫往小了说,可以给胃肠做“清道夫”,清除停留在胃肠的痰湿、积滞。

往大了说可以治怪病,“怪病多痰”甚至可以用它来治失眠。

二者都是通过祛除痰湿而起效的,一般都有胃口差、舌苔腻的痰湿特点,借助陈皮和半夏化痰去湿,帮他们达到“吃嘛嘛香,躺下就着”的境界。

2、二陈汤:清理“内环境”舌苔腻,体内有痰湿,易变生新病。

中医说的“湿”,性质是黏滞、重坠,身体里有湿的人,总会感到身体发沉,如果是因为湿邪导致的头痛,也是觉得头发蒙、发沉,好像有块湿布裹住了一样。

3、二陈汤:祛湿邪不是所有自我感觉的虚弱、无力、困乏,都是气虚血虚,还有可能是被湿邪缠上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先吃了二陈丸,而是直接吃补药,人只会感到疲劳加重,虚弱加重,而且病也更复杂了,由原来的单纯的虚,变成虚实夹杂了。

4、二陈汤:清暑湿长夏七八月的感冒,在很长时间里身体都会感到很沉,就是受了湿邪。

容易犯困,提不起精神,觉得周身沉重,昏昏沉沉的。

服用藿香正气水,里面就包含二陈丸,感冒好了身体也就轻快了痰湿分寒与热1、舌苔白腻是寒湿:二陈汤加三子养亲丸三子养亲丸是由三子养亲汤衍化过来的,那些消化不好的老年人,吃多了,食积住了,结果痰多,坐在那里就呼噜带喘。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摘要】: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

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

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关键词】:二陈汤内科杂病证治加减【正文】二陈汤的组成及用法:1、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2、用法: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3、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4、传统应用: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二陈汤的内科临床研究一、呼吸系统疾病1、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病案例证】赵某某,男,65岁,咳嗽史15年,每遇寒冷而诱发,近几年加重,动则心慌气短,时足浮肿,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

1个月前原因不明症状加剧,咳吐白色泡沫样痰,门诊多以宣肺平喘、补肺益气、补肾纳气等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0年2月收住院治疗。

查体:桶状胸,气息短促,呼多吸少,不能平卧,吐痰色白量多,下肢浮肿。

双肺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20次/Min,舌淡暗、少苔根微腻,脉沉细数。

血象正常,心电图及胸透均提示肺心病。

综观病情,病机复杂,既有根本不固,肾不纳气,又有痰浊阻肺之症,宜先治其痰,待其肺气自宣,再治其本,拟化痰降气之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12g,茯苓20g,陈皮10g,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葶苈子20g,泽泻20g,款冬花10g,桂枝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陈汤最终版

二陈汤最终版

2.答:方中半夏、陈皮、生姜均属温燥之品,若无以少量乌梅益
津开胃,则湿虽去而津亦伤;
同时取其收敛肺气,与半夏,陈皮相伍,散中有收,使痰
去而不致耗伤正气,有相得益彰之功;
且甘草与乌梅同用甘酸化阴,以可监制半夏、陈皮燥散之
性。
3.答: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
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 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 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 乌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 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穴位治湿痰:
阴陵穴
丰隆穴
• 位置: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 • 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 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 与足三里穴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 缘二横指(中指)。丰隆穴在趾长 后下方凹陷处,将大腿弯曲90度, 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 膝盖内侧凹陷处)。 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外踝尖 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 • 作用:1、治疗晕眩、腹水、腹痛、 横指处。 腹胀、腹泻、食欲不振、黄疸、腰 腿痛、尿闭、尿失禁、移精、杨痿、 •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咳嗽痰 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 2、 多等痰饮病证。③癫狂。④下肢 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 痿痹。 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功用
主治 出处
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 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 不能言,喉中痰鸣,辘 咳嗽呕恶,喘急痰多, 辘有声,舌苔白腻,脉 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 沉滑或沉缓 自觉口咸,舌质红,苔 白滑或薄腻
《奇效良方》 《思考:

二陈汤12种加减方

二陈汤12种加减方

二陈汤12种加减方二陈丸,中成药名。

为补益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功效。

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二陈丸”是一个古方。

最早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至今使用了近千年,,其是治疗痰湿的要方,故有“治痰通用二陈”之说。

晚清医家凌奂责令其子凌绶曾编校的《饲鹤亭集方》一书中,改为丸剂,名“二陈丸”。

根据2005版《中国药典》中二陈丸的处方,改橘红为陈皮。

由于陈皮和半夏是二陈丸中的主药,方中又以陈半夏为最佳,因此称此药为二陈丸。

照例说一下组方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炙)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取其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

陈皮为臣药,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祛而脾旺,痰无由生。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

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功。

从二陈丸这个基础方,可加减变化出不少类方,它们各具有不同的适应证。

现从理肺化痰、和理脾胃、镇静安神三个方面加以归纳,列简表如下:理肺化痰1.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具有宣肺、降气、化痰之功效。

用于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2.杏仁散二陈汤加杏仁、紫苏、前胡、枳壳、桔梗、生姜、大枣。

具有宣肺解表、化痰止咳之功效。

用于寒热、咳嗽、痰多。

3.清气化痰丸二陈汤加杏仁、南星、枳壳、瓜蒌、黄芩。

具有清热、宣肺、化痰之功效。

用于肺热、咳吐黄痰。

4.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当归、熟地。

具有补肾、养肺、化痰之功效。

用于久咳痰多,肺肾两虚。

和理脾胃5.香砂二陈丸二陈汤加木香、砂仁具有理气、和胃、止呕之功效。

用于胃不和,脘痛,呕恶。

6.平胃二陈丸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具有和胃、燥湿、化痰之功效。

用于脘腹胀痛,呕恶,舌苔白腻。

7.理中化痰丸半夏、茯苓、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具有温中化痰之功效。

用于脾胃虚寒,咳痰,呕恶。

8.保和丸陈皮、法夏、茯苓、六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具有和胃消食之功效。

用于伤食、胃气不和。

安神镇静9.温胆汤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大枣具有化痰、安神之功效。

二陈汤的辨证运用

二陈汤的辨证运用

二陈汤的辨证运用中山县人民医院中医师林德康二陈汤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陈师文等撰。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等证。

”据清《张氏医通》说:“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半夏、秫)及金匮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

后人列为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之通用方、属时方的代表方剂之一,以本方为基础而增减化载运用甚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历代医学家根据其作用,在原方上辨证加减又创立了不少有效的方剂,如宋《济生方》(公元1253年)的导痰汤就是二陈汤加南星和枳实。

明《景岳全书》(公元1624年)的金水六君煎就是二陈汤加当归熟地。

还有六蜜煎是由二陈汤加杏仁和白芥子组成。

清《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就是二陈汤加天麻、白术,生姜组成。

《时病论》(公元1882年)的化痰顺气法由二陈汤加木香、厚朴、生姜组成等等,由此可见二陈汤之运用相当广泛。

临床实践证明,运用二陈汤辨证加减治疗呼吸、消化、循环、中枢神经等系统的一些疾病均收到良好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对二陈汤运用的体会。

一.二陈汤的方药组成陈皮(去白、胁下引痛醋炒,干咳蜜炙),半夏(生姜汁制,热痰竹沥制,妊娠恶阻醋铡),茯苓(停饮,心悸桂枝煎酒制),甘草(炙,痞胀砂仁汁制),生姜(咳逆痰结蜜煎)、乌梅肉(泻利炒焦)。

后人多不用生姜、乌梅,可能原方配生姜者,以姜能制半夏之毒,但半夏已有姜汁,则毋须再配生姜了,乌梅味酸有然肺止咳作用,但酸敛则有停湿滞痰之弊,恰反二陈汤燥湿化痰之旨,故亦减,走之。

二.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三.适应症咳嗽痰多(脾失健运,混聚为痰、致痰饮犯肺)。

胸膈胀满(痰阻胸膈、气机不畅),恶心呕吐(胃失和降、反而上逆),头目眩晕(浊阴凝聚、清阳不升),心悸(饮邪凌心)、舌苔白润、脉弦滑(痰饮内停)。

四.方义略释本方法夏(味辛性微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健脾,消痞散结为主药;痰因气滞、故辅以陈皮(味辛性温)开胃化痰理气宽中,使气顺而痰降,气化则痰消,庞安常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是也。

儿科常用方歌首

儿科常用方歌首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说明:1、凡加☆☆处表示暂未查到与要求着述来源完全一致的方剂组成,查阅时请留意。

2、部分方剂附上方歌以供参考,主要参照《中医内科学》、《方剂学》等,如有错漏请指正、谅解!?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八珍汤《证体类要》【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组成】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组成】人参漂白术白云苓北五味杭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熟地黄(酒蒸)龟版(酥炙)猪脊髓蜂蜜【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组成】生白芍阿胶生龟版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连心)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生)【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8、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9、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炒)?大黄【方歌】己椒苈黄药四味,通便泻水两般配,腹水热结又便秘,蜜丸吞服病自退。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12、五皮饮《中藏经》【组成】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橘皮13、五苓散《伤寒论》【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浅谈二陈汤

浅谈二陈汤

浅谈二陈汤作者:金跃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2期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用“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右为咀。

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

不拘时候。

”因方中“陈皮、半夏以陈久者良,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本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之证。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

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

痰由湿生,是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佐以乌梅,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入肺则收”,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止久嗽”。

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

二陈汤“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

其与《内经》、《金匮》的渊流关系,有以下三方面:首先,二陈汤化痰和胃源于《内经》。

《灵枢•邪客》篇所载半夏汤,用治“厥气客于五脏六腑”,阳气“不得入于阴”、“目不暝”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药仅二味,却具“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

从而开辟了化痰和胃,补泻兼施治疗大法之先端。

《局方》二陈汤中半夏合甘草、生姜以化痰和胃的配伍方法,与《内经》半夏汤中半夏、秫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意同出一辙。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克)、白茯苓三两(9克)、甘草炙,一两半(6克)。

二、用法唆㕮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克、乌梅一个,水煎服)。

三、歌括1.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导痰汤前方去梅加枳星,方名导痰消积饮;胸膈痞塞肋胀满,坐卧不安服之宁。

3.涤痰汤涤痰汤有夏橘草,参苓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四、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五、主治湿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六、方解本方为治湿之主方。

湿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湿犯肺,则咳嗽痰多;痰阻气机,胃失和降,则胸膈痞闷,恶心呕吐;阴浊凝聚,阻碍清阳,则头眩心悸;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则肢体困倦,不欲饮食。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呕。

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祛痰而不伤正。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

药仅四味,配伍严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

痰由湿生,湿聚成痰。

本方既为治疗湿痰之主方,随症加减,亦广泛应用于其他痰证。

《医方集解》曾说:“治痰通用二陈。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萎、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以上各种加减方法,可资临床运用时参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方证本义探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方证本义探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方证本义探析
刘华东;朱益敏;范欣生;樊巧玲;张卫华;黄仕文;董克州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3(0)5
【摘要】通过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原文涵义,二陈汤制方原理及其证候表现,说明痰饮阻胃,胃失和降是二陈汤证主要病机;温化痰饮,降逆和胃是二陈汤方主要组方思想;半夏、橘红(陈橘皮)、茯苓、炙甘草及生姜、乌梅为二陈汤方组成药物;"呕吐恶心","中脘不快"是二陈汤方临床使用指征。

【总页数】3页(P37-39)
【关键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方证分析
【作者】刘华东;朱益敏;范欣生;樊巧玲;张卫华;黄仕文;董克州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
【相关文献】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服药饮品探析 [J], 季丹丹;吴承艳
2.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J], 韩忠敏;司振阳
3.从"火郁发之"论《伤寒论》葛根芩连汤方证本义 [J], 赵旭凡; 田立新
4.导赤散方证探析与临床应用 [J], 田浦任;邵征洋;蔡超丽;林成雷;林婷婷
5.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析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J], 王耀武;钱梦娜;张成;朱智;禹亚龙;王明凯;张富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陈汤历代8例

二陈汤历代8例

二陈汤历代8例二陈汤(制成丸剂则称二陈丸)处方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药物组成:半夏五两(汤洗七次),橘红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一两半(炙)。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

主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

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

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

咳嗽呕痰;痰壅吐食。

臀痈,流注。

中风风盛痰壅。

上中下一身之痰。

疡痈,中脘停痰。

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

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

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

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

子眩。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用药禁忌: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二陈汤一剂起疴案1.头痛(盛文纪医案)盛文纪以医名吴中。

有训导病头疼,发热恶寒,初作外感治,或以风治,见热则退热,痛则止痛,或又以气虚治,由是病剧,人事不省,饮食已绝。

盛诊视,曰:君几误死。

法当先去其滞。

遂用二陈汤加大黄六七钱,令守者曰:急煎俾服;至夜分,左眼若动,肝气乃舒,大泄则有可生之机矣。

至夜半时腹中有声,左眼果开,遗秽物斗许,中有坚硬如卵之状,竹刀剖视,即痰裹面食也。

既而气舒结散,津液流通,即索食矣。

众医问故,盛曰:训导公,北人也,久居于吴。

饮酒食面,皆能助湿,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交作,有是病服是药,更何疑焉?众医咸服。

(《名医类案·痰》卷三)2.久嗽(萧伯章医案)矿工扬州黄某妻,患咳嗽,久而不愈。

据云毫无余症,准五更时喉间如烟火上冲,即痒而咳嗽,目泪交下,约一时许渐息。

发散、清凉、温补,备尝之矣,率无寸效。

脉之弦数,舌色红而苔白。

曰:此有宿食停积胃中,久而化热,至天明时,食气上乘肺金,故咳逆不止。

夏季多痰湿,妙用古方“二陈丸”

夏季多痰湿,妙用古方“二陈丸”

夏季多痰湿,妙用古方“二陈丸”“二陈汤”是一个古方。

最早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至今使用了近千年,方子很简单,半夏,陈皮,茯苓和甘草。

二陈汤的组方是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

因为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现在药店已经有了二陈汤的中成药,二陈丸肠胃清道夫,二陈丸01往小了说,二陈丸可以给胃肠做“清道夫”,清除停留在胃肠的痰湿、积滞。

往大了说可以治怪病,一般来说“怪病多痰”甚至可以用它来治失眠。

其实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祛除痰湿而起效的,所以,适合吃二陈丸的人一般都有胃口差、舌苔腻的痰湿特点,借助陈皮和半夏化痰去湿,帮他们达到“吃嘛嘛香,躺下就着”的境界。

02吃补药前如果你的舌苔是腻的,也一定要先清理“内环境”,否则肯定欲速不达,变生新病,因为体内有痰湿,这个时候就需要吃“二陈丸”了。

有的人为了吃补药而吃二陈丸开路,结果居然发现几包二陈丸吃过之后身体就已经不那么疲劳,身体不那么发沉了,可是他还没吃补药呢。

这种情况一出现就说明他原本就不虚,他的疲劳也好,身体发沉也好,其实就是痰湿导致的。

因为中医说的湿,性质是黏滞、重坠,身体里有湿的人,总会感到身体发沉,如果是因为湿邪导致的头痛,也是觉得头发蒙、发沉,好像有块湿布裹住了一样。

03为什么人在夏天,特别是七八月份的时候,容易犯困,下午尤其提不起精神?就是因为这个季节是“长夏”,是湿气最重的季节,下午阳气渐弱,湿气更要作乱,侵犯人身,所以即便是正常人也会觉得周身沉重,昏昏沉沉的。

这个时候人如果感冒,往往要夹带着湿,也因此很难好,不像冬天着凉,出点汗就解决了。

长夏的感冒,在很长时间里身体都会感到很沉,就是因为受了湿邪。

这个时候,医生一般会开藿香正气水,这个药里面就包含二陈丸,感冒好了身体也就轻快了,这个原理和吃二陈丸开路时获得了补药一样的意外收获是一致的。

04由此也可以看出,不是所有自我感觉的虚弱、无力、困乏,都是气虚血虚,还可能是被湿邪缠上了。

二陈汤医学百科

二陈汤医学百科

二陈汤医学百科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返回]《万病回春》卷三:二陈汤处方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返回]《诚书》卷八:二陈汤处方半夏(炒,去脐)枳实(炒)酸枣仁(炒)陈皮各6克茯苓15克甘草(炙)3克功能主治主顽痰所致的惊悸。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返回]《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二陈汤处方半夏(汤洗7次)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去痰和中。

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

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

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

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

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

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

咳嗽呕痰;痰壅吐食。

臀痈,流注。

中风风盛痰壅。

上中下一身之痰。

疡痈,中脘停痰。

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

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

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

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

子眩。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二陈丸”(见《饲鹤亭集方》)。

注意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各家论述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15-01-07 16:17:43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方剂学七版)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解]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4.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