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的城镇化——以扬州市部分县(市)为例
取 向
[ 关键 词]农业剩余 劳动力; 城镇化 : 影响 : 蒹 对 [ 中围分类号jF 0 . 34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3 X(0 2 0 0 30 0 70 2 2 0 ) 202 —6
[ 稿 日期 ]20 —30 收 0 20— 7 [ 作者 简 介 ]秦 岭 (9 0) 男 . 苏 江 都 ^ , 15 , 江 中共 江 都 市委 党校 高级 讲 师 t 事 农 业 经 济 理论 的 教学 和研 究 从
2 : 3
维普资讯
剩 余劳 动力 的 出路 . 以最大 限度 地消睬其 在 流动过程 中所 产生 的负 面影 响 。 我 国农 业剩 余劳 动力 大量 出现并 向城镇 流动 , 有其 深 刻的政 治 、 济 、 化及 资源背 景 : 经 文 1 .我 国是 一 个人 均耕 地较 少的 国家 相 对 于迅 速膨 胀 的人 口而言 , 国土地 资源 已极 其贫 乏 . 其是 我 尤 在 大 规模 占用耕 地 的情 况 下, 地对 劳动 力的 吸纳能 力 越 来越 弱 , 土 这是 导致 农 业剩 余 劳动 力形 成 的 重 要原 因。 。目前 , 国耕地 面积 1 , 。 j 我 4 3亿亩 , 均耕 地不足 】 3亩 , 人 . 仅为世 界平 均水乎 的 1 4 相 当于美 国 的 1 9 印 /+ /. 度、 巴基 斯坦 的 1 2 。全国有 1 3的省份人 均耕地不 足 】亩 , 东 、 / / 广 福建 、 江人 均耕地 在 0 6亩以下 , 且 浙 . 并
A pr 2 02 .. 0 V o .1 No.2 】 8.
农村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因 。至 目前为 止 , 我国 农村劳 动 力转移 呈现 出两个 明显 的特
征 : 是重在 职 业转 移 , 地域 性彻 底 转移 不足 。过 去 对 我 一 而 国农 村劳 动 力转 移特 点 的概括 是 “ 离土 不离 乡” “ 乡不 离 、离 土 ”“ 、进厂 不进 城 ” 。总之 一个 特点 . 就是 农村劳 动 力转移 那 具 有很 大 的流 动性 ,产生 了转 移劳 动 力在城 乡之 间 的 “ 两
转 移形 成鲜 明 的对 比 , 也是 我国劳动 力转移 的特 有现 象 。世
界发达 国家劳 动 力转 移 的同时 , 实现 了人 口的彻 底转 移 ; 而 我 国在农 村 劳动 力大 量转 移 的 同时 ,却没 有对 人 口城 镇化
作 出多 大 的贡 献 。2 0 0 5年底 , 我国 的城 镇化 率 只有 4 %, 3 远
实 现 人 口城 镇 化 意 义 重 大 。
1 我 国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现 状 和 特 征
是一 个符 合客观 规律 的大 趋势 。目前 , 农业 内部 的就 业压 力 在 不断积 蓄 , 非农 产业 转移 的内在 冲动 愈 来愈 强烈 , 向 农村
劳动 力过 多 , 要是 从事 种 养两 业 的劳动 力过 多 。据统 计 , 主
算 , 镇 化水 平 每提 高 1个 百 分 点 , 少能 带动 G 城 至 DP增长
1 . 百分 点 。据 我国 有关 研究机 构 的 匡算 ,如果 从 2 0 ̄ 5个 0 1 21 0 5年 , 使 25亿 人 左 右 的 农 村 人 口转 为 市 民 , 增 加 促 . 可
栖 ” 象 。即劳 动 力 已由农 业领 域转 向 非农领 域 , 其 居住 现 但 地 仍保 持在 原籍 农村 。劳 动 力长 期与 农村 保持 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丝 万缕 的联 系 , 大多数 进城 劳 动 力的根 基仍 在农 村 。其 二 是 , 在农 村 劳动 力 的转移 中 , 期性 和稳 定性 较 差 。据 调 查 , 外打 长 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消极影响
1、对输出地的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和管理的难度 3、给计划生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4、给输出地和输入地社会治安带来问题
The End
PPT中图表为作者摘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绘制 参考文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 —南阳师范学院 申俊玲 城市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 路 刘焱 刘来吉
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第二、三产业的拉力 – 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从以农业为主转入以机 械化和工业化为主, 这时第二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从而为农 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工业化使得资本和人 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 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 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革命引起了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 据测算, 发达国家1820- 1950 年间,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呈现出 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 – 以美国为例 – 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 又有显著不同。工业化带来 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多, 即主要是城市化在“量” 上的扩张, 而第三产业则促进了城市软硬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它使城市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率
• (二)中国城市化率
一、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率
• (二)中国城市化率
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农村的推力 城市化进程的本身, 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 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过程。它总是首先 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 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兴盛起来, 并建立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 因此, 农业的发展, 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这主要表现 在: 第一,城市非农业人口需要提供口粮 第二,农业( 村) 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劳动力 第三,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同时,农村不仅担负着原料供给者的重任, 也是城市 大工业产品的消费者。离开了农村这个广袤的大市场, 城市工业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极为局促和狭小, 城市化 的发展也将举步艰难。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p u l l t h e o r y J 两个著 名理论 :
的美国经济学家刘 易斯 ,第一次强调 了现 代工业部 门与传统
二元 结构理 论是刘易 斯( w. AL e wi s ) 提 出的 :大 多发展 中 农 业部 门之 间的差 异 ,把经济增长过程 、城 市化发展水平 同 国家 都存在城 乡二元结构 ,主 要表现为传统农 业部 门的劳 动 农村劳动力转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产 率远远低 于以现代工业部 门为代表的非农产 业的劳动 生
二、城 市化 与农 村剩余 劳动 力互动分 析
所谓城市化 ,是指农村人 口转化为城镇 人口的过程 。内
省 、和谐 河北 ”的重大战略选择 。所谓新型城镇 化 ,是指 以 涵就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由乡村型 向城市 型转 化的历史过 科 学发展 观为指 导 ,以新型工 业化为 动力 ,追求结 构合理 、 程 ,具体表现为乡村 人口向城市人 口转化以 及城 市不断发展
动力转移 问题进行 了分析与研究 ,并提 出促进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 的若干建议 。
关 键 词 :城 镇 化
城镇 化是现代 化的必 由之路 ,是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 可以吸收 更多 的农 业劳动力 。如 此反复 ,农业劳动边 际生产
济结构 、 扩 大国 内需 求的战略重点 , 是 解决农业农村农 民问 率将逐渐与 工业工资水平接近 ,农 业部 门逐步进步 ,二元 结 题 、促进 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 、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 的重 要途 径 构的痕迹逐步 消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
传统农业 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很 低甚至为零 ,存在着
产率 。传统农业部 门的剩余劳 动生产力 向现 代工业部 门的转 大量的剩余劳动 力 ,因此农村劳动力供 给具有完全弹性 ,那 移 ,不仅可以解 决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就业和 增加 这部分劳 动 么城市工业部 门可 以获得廉价的 、无 限供给 的劳动力资源 来 力 的收入 ,而且 可以增加现代 工业部 门的产 出和积累 ,从 而 代替资本资源 。将农 业部 门的剩余劳动 力转 移到现代工业部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
31 ・
潍坊 学 院 学报
劳动力 的转移 问题 ,就必 然要求 合理调 整农村 产 业 结构 ,提高农 村产 业结构 对于 劳动力 的容纳 和 利 用程度 。农村 产业结 构对 劳动力 的需 要 比重 越
业结 构单一 是农业 剩余 劳动 力转移 的必 然 。 么 , 那 城镇人 口收 入高从 而带 动消 费水平 高 、收入机 会
劳动力 向城镇 流动 。 一般 来说 , 在城 乡一 体化 的体 制 下 ,会 形成 一个 相对合 理 的城 乡人 口收 入 比例
要 : 村剩余 劳动力 的转移逐 渐 成 为我 国社会 经济 发展 过程 中必须 要解决 的问题 。 农
加 大统 筹城 乡发 展力 度 , 强化农 业 、 村发 展基 础 已成 为近 几年 政府 工作 的 主要任 务。 农村 农
剩余劳动力形成是由人多地少、 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城镇化水平加快等各种原 因造成 的。 应从 政策 优 惠、 动力 自身 素质 完善 、 劳 农业产 业化发 展 等方 面入 手来解 决 "前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 3 - 移 问题 , 是推进 农村 发展 的关键 。 这
关键 词 : 农村 剩余 劳动力 ; 转移 ; 业结构 ; 镇化 产 城
中图分 类号 :3 4 F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4 8 ( 1)5 0 3 — 3 17 — 2 82 00 — 0 1 0 0
我 国是 一个 农业人 口大 国 ,农 村 劳动力 占全
大, 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减少 。 因此农民在 自己 的生 活地 区能够 得到较 好 的利 益 ,就会减 轻
造成 大量农 村剩余 劳 动力舍 近求远 向发达 地 区以 及沿 海城市 转移 的现状 。 以 , 所 合理调 整农 村产业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247大众商务市场观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较多。
农村人口收入增长较为缓慢,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最大难题之一。
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对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作用。
促进农村人口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年,我国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总体和谐稳定。
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低下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思想保守,满足现状,缺少动力,对新型技术、事物等视若无睹,创业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理念等。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会议提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术、有经营理念的人才,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城市中的失业率不断增加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第一,技术变革对城市中失业的影响,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的引进和导入,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推进,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城市劳动力失业;第二,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特别是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新增就业岗位不多,吸纳就业效果不明显;第三,失业人员生存技能过于单一,自身无竞争优势再就业,过于依赖他人,自我创新意识不足;第四,各地劳动保障力量较薄弱,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不足,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没能及时、迅速地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第五,农民工工作强度大,薪资水平较低。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摘要: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多种问题。
要实现顺利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需要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概念界定1、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城镇化是指随着非农产业和要素资源不断向城镇聚集,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非农职业转换,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以缓解农业领域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为最初动因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农村是相对于城镇而言的地理概念,即除城市辖区和城关镇所在地以外的其它地区。
农村劳动力主要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与非农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以及转移到城市地区的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农村劳动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从地域概念定义的劳动力在广义农业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和配置之后,富余出来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能是城镇化发展快慢的成因;而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1、城镇化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城镇化具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优势。
相较于大中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中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成本较低。
这主要在于“小城镇产业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远低于大中城市,其容纳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也比大中城市低得多。
其次,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激发农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需求的增加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再思考
调。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 国家和地 区经济 、 ” 社会 、 治 、 政
文 化 和科 技 发 展 水 平 的 重 要 标 志 。从 城 镇 化 的 涵 义 中
机会 。再次 , 城镇化可 以促进农 村剩余 劳动力 的就地转
移 。 城镇 化 的 发 展 能 使 人 口聚 集 程 度 提 高 , 大 了 对 农 加 产 品 多样 化 的 市 场 需 求 , 而 有 利 于 农 业 产 业 化 、 代 从 现 化 。 城镇 化 可 以 引 导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向 非 农 产 业 , 调
我们 不难发 现 , 城镇化 的过 程实质上 是农 村人 口不断 向 城镇集 聚的过程 , 也就是农 村剩余 劳动力 不断转 移的过
程 。农 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是 增加农 民收 入 , 善农 民 改
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 是市场经 济和农业 产业化 发展 的 必然结果 , 也是城镇化发展 的必 然要 求。城镇化 与农村
移 。首 先 , 镇 化 具有 推 动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成 本 城
党 的十 七 届 五 中全 会 强 调 : 要 促 进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 “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 …要继续 统筹城 乡发展 , 。
优势 。相较于大 中城市 的发展 , 城镇 化过程 中中小城镇
No 3, . 201 1
城 镇 化 与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问题 再 思 考
周毅飞 , 商树 松
( 北师 范 学院 经济 与管理 学 院 , 湖 湖北 黄石 4 50 ) 302
[ 摘
要 ] 城 镇化发展 是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的根 本途径 。当前我 国城镇化过程 中推进农 村剩余 劳动 力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对策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 向城 市 转 移 的过 程 中 , 存在着很 多政策性障碍 . 这 就 使
一
、
新 时期 城 镇 化 与 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背 景 分 析
( 二) 农 村 转移 劳 动 力素 质 有待 于 进一 步 的提 升
通 过对 当 前我 们 国家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文 化 素 质 状 况 分 析 看 .在 现 有
转 移 劳 动力 的 教育 程 度 为 指 标 ,仅 仅 有 2 5 %的 农 村 劳 动 力 受 到 高 中 以
上教 育 。 农 村 劳 动 力 文 盲 比例 占到 0 . 5 %, 初 中 文 化 程 度 的 劳 动 力 占 有 的 比例 最 高 , 为 6 2 % 。这 表 明 在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过 程 中 , 因 为 学
( 五) 加 大 对 农 村 劳动 力就 业 技 能 培 养
向农 村 转 移 , 回 乡务 农 等 现 象 增 多 。新 时期 所 存 在 的 这 种 转 变 , 一 方 面
催 生 了我 国每 年 春 节 波 澜 壮 阔 的农 民工 迁 移 问 题 , 增 加 了 我 国 的公 路 、 铁 路 等 运输 系 统 的 压 力 。 在另一个层面上 , 给 我 国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生存 带 来 了更 多 的 转 移成 本 。
转 移 的 主要 形 势 。 所 以 在 城镇 化 背 景 下 , 为 了更 好 的提 升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速 度 , 需 要 不 断 的 提 升 我 国各 个 城 市 农 村 劳 动 握 创 新 劳动 力 管理 工 作 的 重要 问题 。 基 于 此 本 文 以 城
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行 各业 更 加 注重 产 品 的质 量 以及 生 产 效率 的 提 高 ,
产 生“ 挤 出效应 ” , 出现 大量 下 岗职工 。2 O世纪 8 O年 代 中期 以后 , 乡镇 企业 资本 增长 的速 度逐渐 加快 , 吸
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 力转移问题
朱 奎, 栾敬 东
安徽农 业 大学经 济 管理 学 院 , 安徽 合肥 , 2 3 0 0 3 6
摘要 : 从 城 镇 化 的 角度 出发 , 分 析 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对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 产 生 的 深 远 影 响 。 首 先 论 述 现 阶 段 城 镇 化
放宽 了对户 籍 的管理 , 比如 子女 可 随父母进 城登 记 ,
4 7 2 8 8 1 . 6亿 元 , 增 速平 均维持 在 1 0 . 5 左右 , 人 均 GD P由 2 0 0 2年 的 9 3 9 8元增 长至 2 0 1 1 年的 3 5 1 8 1 元[ 1 ] 。 另一 方 面也 造成 了大量 农 民失 地 , 贫富 差距 拉 大, 环 境恶 化 等[ 2 ] 。我 国作 为一个 发 展 中国家 , 在 经 济快 速 发展 的 同时 , 必 须清 醒地 认 识 和处 理 好 城 镇 化带 来 的负 面影 ) 2 0世 纪 8 0年代前 期 , 由于 计划 经 济体 制 以 及 就业 政 策 的影 响 , 导 致农 村 劳动 力 主 要在 当地 从
2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现 状 和 影 响 因素
2 . 1 人 口 流 动 变 迁
( 1 ) 解 放 初期 , 百废 待兴 。 资本稀 缺 , 政府 优 先发 展重 工业 , 将 全 国的重 要资源 统筹 安排 , 实行 计划 经
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需要 , 更为根本 的是 因为经济发展 的需要。 城市的出现是 由 于商品交换的需要 , 其次才是居住的需要 , 济方面 的原 因是 经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 4 . , O 3工业化水平 是 5. 5 2 。根据统计 资 2
料 , 口超过 10万的城市集 中度 , 人 0 中国比世 界平均低 5 个百
分点 , 比中等收入 国家低 1 个百分点 , 1 比高收入 国家低 2 个 1 百分点 , 中比美 国低 2 个 百分点 , 日本低 2 个百分点 , 其 8 比 6
比德国低 3 O个百 分点 。
图 1 我 国城 镇 化 率
的属性 。 城市是人 口与人才 , 经济与科 技 , 与财富 , 知识 问题与 矛盾最集 中的空间 ,能够产生巨大 的聚集经济效益和聚集社
会效益。城 市的聚集性 , 首先表现为人 口的聚集性。聚集性使 城市 的功能得以提升和超越 ,城市 化就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 的, 也是城市能够发挥作用 的根本 原因。 .中心性。 2 不仅仅是
治本 。2 0 0 2年我 国第一产业所创造 的国民生产总值仅 占会国
数, T业化水平用第二产业 产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代表 。 从两个图 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率 比工业化水平低很 多。到 2 0 03
( ) 市 的 内涵 和 属 性 一 城
不 同的学者给城 市的定义不一样 。笔者选择 了一个 比较 通用 的定义 。城市的 内涵确定 为: 所谓城市 , 是非农业人 口高 度集 中的居住地 , 是某一 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政治、 经济 、 文化的 中心 , 是一个动态 的、 开放 的、 复杂的社会系统。 城市具有三个最基本的内在属性 :.聚集性——最基本 1
城镇化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进步和有效率 , 但在提供更多就业 岗位 ,
实现 劳动力充分 就业方面能发挥更大作
用 。 发 达 国 家 在 发 展 中小 企 业 方 面 有 很
此, 我们研究和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必须立足农村 、 立足农业 、 立足农民, 把 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重要渠道 。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注意以下 几个 问题: 一是要解决农民的社会待遇问
村 人口在人 口总数 中占有很大 比重 。由
都 向城 市转移是 不现 实的 ,城市是绝对
为此 , 在劳动力转移具体措 于 人 均 耕 地 比世 界 水 平 低 得 多 ,单 靠 现 f 承载不下的 。 有耕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容纳不 了不断 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农村 人 口的转 移成为经济发展的课题 之一。
与规 模 经营 之 间的 矛 盾 , 在 不改 变 承包 要
外地设立的办事处 承担劳务输 出有关职 能 ,各 乡镇财 经办 公室增设劳动力管理
职 能 , 行政 村 村 委 会 建立 劳 务 联络 站 , 各
权的基础上 , 按照 “ 依法 、自愿、 有偿 ” 的 原则, 过渡经营权。 要引导但不能强迫命 令, 要服务但不能包办代替 , 要通过经营 权的集中使用, 使土地规模开发。发挥产
6 中国城 市 经济 0
维普资讯
发挥 其 有利 的 区 位 优 势 ,大 力发 展 周 末
而 且 可以 实现 城 乡资 源 的合 理 配置 , 促进
度假 、 旅游休 闲等 , 以促进城郊餐饮 、 住
区域优势的发挥 ,加快城 乡一体化进程。
业 ,扩大 农村 劳动 力就 业空 间
第 三产业是农村 剩余劳动 力容易进
入 的 产 业 , 是 吸 纳 劳 动 力最 多的 产 业 。 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
速度 增长 ,另一方面 ,随着耕地 面积 的逐 年减少 ,大量农业
、
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移 的必然 性分 析
从 ( )农业生产技术 进步 是农村剩余劳动 力产生 的重要 劳动力闲置起来得不到利用 ,其边 际效益为零或为负值 , 一
半机械化发 展步伐加快 ,而且各种 新产 品 、新技术 、 新农艺
也得到迅速 地推广 ,农业生产 水平和 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单
( )非农产业的高收入将 吸引农村劳动力 自动转移 四
在存在城 乡收入差 别的情况下 ,受利益的驱使 ,农业劳
位劳动 可以创造更多的农产 品 ,即在生产 同样多的农产品的 动力 向非农业 转移 是不可避免的 。从事非农业劳 动收 入显 著 倍 —倍 情 况下 需要的劳动力更少 ,这 使得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高 于在 家务农 的收 入 ,一 般在 2 以上 ,高的 可达 7 8 。 减 少 ,在农 业生产 中出现 了技术 导致 的资 本对 劳动 力的替 另外 ,从 事非 农工作的劳动强度也往往低于农业 劳动或与农
们生活水平逐步 提高 ,居 民消费 的恩格尔 系数 不断下降 ,农 进行低效劳动 ,致使 大量 的劳动力长期封 闭在农村 ,不能流
产 品在消费构成 中的比重相对缩小 ,而工业 品的比重相对增 动 。同时 ,又不 适当地强调 “ 以粮为 纲” ,限制 发展多种 经
一
2 一 8
l 农民同题 】
营 和乡村工业 ,生产 结构单一 ,因而农 村长期处于普遍 贫困 动 力 状 态 。农 村改革 始于 17 年 ,当时 中国农村 贫困人 口 2 亿 98 S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积极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进展面临新的进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
研究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固与安定团结。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国家经济进展模式、人口政策、农村生产力进展水平等密切有关,转移受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社会进展水平等影响,核心动力是就业不充分。
合川是农业市,农村人口达1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重,压力大。
xx年农村实有劳动力xx万人,其中非农产业吸纳了xx万人左右,占总劳力的36.1%,农业沉淀劳动力约47.2万人。
据测算,我市现阶段农业生产需要的合理劳动力约x万人左右,有x万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事实上,这个数据只说明农村的显性失业。
从劳动力的增量看,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现代科技的普及推广、土地的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经营,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近x万人。
把显性失业与增量加起来,则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达x万人之多。
可见,今后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重要。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紧以劳务输出为主,以自发的跨区域流淌为主,以从事简单的非农行业为主。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劳力为x万人,占农村劳动力x万人的x%,上半年外出务工收入x万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五方面的制约:思想认识的制约。
绝大部分农民都有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一旦这些农民进城后,来到一个完全不一致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者者变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 城镇 化发展过程 中制约农 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 的 因素分析
2 . 1 城 乡二元 制度安排制 约农村剩余 劳动 力转移 现 行 的城 乡二元 制度 安排 使农 民和市 民在 就 业、 居住 、 孩 子上 学 和公共 服务 等方 面享 受 不 同待 遇, 加大 了农 村 劳动力 在 城镇 就业 的成 本 , 致 使 相 当一 部分 劳 动者 又 回流到 农村 。 第一 , 户籍 制度 的基 本 功 能 就 是 限制 社 会 成 员 区域 间 的 自由流动 , 虽 然放 宽农 民进 城 的条件 , 城 市 的 户 口准 入 门 槛 依 然 很 高 , 2 0 0 9年 , 仅 有
城镇 化过 程 中 的 中小 城 镇 相 较 于 大 中城 市 的发
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 移是我 国农村 发展 现状所 决定的, 也是 经济发 展 的客观要 求 , 而农村 剩余 劳 动 力 的转移在 客观 上能 够促进 城镇 化 的发展 。首 先,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 为 城镇 化 提 供 了 相 当规 模 的 人 力 资源 , 如 果缺 乏农村 剩余 劳动力 , 城镇 化也 无
小城镇 辐射 带动 作用 的发挥 。
1 . 2 城 镇化 的发展 能有 效促 进 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移
镇化 水 平 是一 个 国家和 地 区社 会 、 经济、 文化 、 政
治 和科技 发展 水平 的重要标 志 。城镇 化 的过程实
质上 是农 村人 口不 断 向城 镇集 聚 的过 程 , 也 就是
山东农 业 科 学
2 0 1 3 , 4 5 ( 9 ) : 1 5 4~1 5 6
S h a n d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中由于 农业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过剩,大量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 验
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 和模式。例如,美国通过发展农业和工业,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日 本则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
鼓励企业雇佣农村剩余劳 动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 业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其技能水平,并为其提供稳定 的工作岗位。
0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转移方向多元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再局限于向城市转移,而是向城市郊区、中小 城镇、农村社区等多元化方向转移。
要点二
当前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 能和竞争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转移就业。
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 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在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下,本文对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首先,从我国自身的角度出发,认清形势,找好渠道,注重方法;其次,从国外的成功案例中,寻找出与我国目前状况相通的地方,借鉴他们的成功举措;最后,从政府政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制度创新和劳动力素质高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的作用出发,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向非农产业转移等个人拙见。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过剩转移制度调整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而从事农业人口中贫困地区人口3597万人,占农村人口5.04%,这些农村贫困人口其中一部分生活在民族地区。
目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将面临一系列难题。
为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这些难题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个。
很难设想,在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宣称中国不存在就业问题、中国没有就业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产 业 提 供 了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就 业 岗 位 。 因 此 ,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是 我 国 实 现 工 业 化 、 镇 农 城 化 的 要 求 , 对 实 现 工 业 化 、 镇 化 起 着 促 进 也 城 和推动作用 。
( ) 业要 发 展 , 须 减 少农 产 品 生 产 者 , 三 农 必
增 加 农 产 品 消 费 者 , 少 农 民 , 加 市 民 。 我 国 减 增 八亿 多农 民去争抢 三亿多 市 民的消 费市场 . 必 然 造 成 恶 性 竞 争 , 性 竞 争 的 后 果 最 后 吃 亏 的 恶 还 是 农 民 。 由 于 从 事 农 业 的 劳 动 力 太 多 , 国 我 农 业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低 下 , 动 者 的 收 入 必 然 受 劳 到 限 制 和 影 响 不 管 是 调 整 农 业 结 构 也 好 , 提 高 农 业 的 科 技 水 平 也 好 , 实 行 农 业 产 业 化 也 好 , 于 受 到 相 对 狭 小 的 市 场 限 制 , 民 的 增 由 农 收 效 果 都 非 常 有 限 。 要 真 正 实 现 农 民增 收 , 只
:i !
! ;! i
;;
! i; ! i
! ;
;
; ;i |
四 J 经 济 研 究 2 02・ 6 I 1 o 5~
维普资
CHE NGZ HE NS N. HE
承 包 责 任 制 , 制 度 上 、 产 关 系 上 解 放 从 生 了 农 村 生 产 力 。 农 业 科 学 技 术 水 平 的 提
( ) 着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推 进 , 业 提 供 的 一 随 农
产 品 和 价 值 量 都 将 提 高 , 占 国 家经 济 总 量 及 但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将 会 下 降 , 发 达 国 家 已 最
降 到 2 左 右 。 目前 , 国 将 近 7 % 的 人 口 , % 我 0 分 享 不 到 3 % 的新 增 价 值 , 应 算 是 最 大 的分 配 0 这
维普资讯
理 流 动 , 重 制 约 了 城 镇 化 的 发展 。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后 , 们 严 我 采 取 了一 系 列 的 措 施 , 这 种 状 况 有 了很 大 的 改 变 , 镇 化 水 使 城 平 有 了 较 大 提 高 , 到 3 .% , 二 十 年 前 提 高 了 一 倍 以 上 。 达 09 比 从 我 国 城 镇 化 发 展 好 的地 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实 践 来 看 ,城 镇 化 既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标 志 , 是经 济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镇 化 对 又 城 经 济 发 展 起 着 先 导 和 促 进 作 用 。 从 我 国 相 对 落 后 的 西 部 地 区 来 看 , 镇 化 总 体 水 平 低 , 量 农 村 人 口滞 留 在 农 业 和 农 村 有 城 大 限 的 资 源 上 , 响 了整 个 经 济 的 发 展 , 响 了 吸 引 资 本 技 术 、 影 影 人 才 等 经 济 发 展 要 素 的 能 力 。 此 , 高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的 经 济 因 提
动 蚴 转
的 现 代 化 , 镇 化 是 人 类 文 明 进 步 的 象 征 和 标 志 来 看 , 有 实 城 只
现 城 镇 化 ,才 能 真 正 使 占 人 口绝 大 多 数 分 散 的 农 民 享 受 现 代 文 明成 果 , 只有 城 镇 化 才 能 真 正 提 高 我 们 整 个 民族 的 素质 。 也 因 此 , 镇 化 是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大 战 略 , 经 济社 会 发 展 城 是 的必 然要 求 , 镇 化 趋 势 是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趋 势 。 城
我 国 现 约 有 87 亿 人 口 生 活 在 农 村 , 全 国 人 口 6 1 。 , 占 9.% 而 我 国 又是 一 个 农 业 资 源 相 对 贫 乏 的 国 家 ,特 别 是 人 均 耕 地
大 大 低 于 世 界 人 均 水 平 。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后 , 行 联 产 党 实
譬 黄 贵 华
竞 争 力 , 须 把 城 镇 化 战 略 摆 在 相 当 重 要 的 位 置 来 抓 。 经 济 必 从 发 展 一 体 化 、 市 场 化 的 要 求 来 看 , 一 国 或 一 个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 须 要 确 立 自 己 的 经 济 增 长 点 , 济 增 长 点 必 然 分 布 在 其 必 经 发 展 条 件 有 利 的 地 区 , 依 托 其 城 镇 而 形 成 自 己 韵 优 势 产 业 和 产 品 , 正 形 成 自 己 的 发 展 优 势 。 经 济 的 现 代 化 必 须 要 有 人 真 从
高 ,带 来 了 农 业 产 量 和 农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提 高 。 产 品 极 大 地 丰 富 , 足 了 经 济 农 满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 形 成 了 相 对 过 剩 。 业 并 农 尽 管 向 深 层 次 、 多 领 域 进 行 了 纵 深 和 广 泛 的 开 发 , 是 受 到 资 源 、 场 的 双 重 限 但 市 制 ,农 业 吸 纳 劳 动 力 的 能 力 相 对 于 众 多 的 人 口 和 日益 增 加 的 农 村 劳 动 力 , 越 来 越小 。再 加上我 国的城 镇 化水 平低 , 因 此 , 然 出现 农 村 大 量 的 剩 余 劳 动 力 , 必 在 近 五 年 剩 余 劳 动 力 将 达 到 2亿 。因 此 , 切 实 解 决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问 题 , 非 常 重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