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ppt课件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a1ea199ec3d5bbfc0a7486.png)
最新版整理ppt
12
(一)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 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 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
(二)“挫折一攻击”说
达莱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修订 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 “挫折一攻击”理论。
最新版整理ppt
3
(二)遗传说 这种学说又称为犯罪遗传决定论,其
中又有不同的区别。
(三)物质代谢说 这种学说认为,一个人犯罪与体内物
质的高低和平衡有密切关系。
(四)内分泌说 这种学说认为,内分泌失调,诸如甲
状腺亢进、肾上腺皮质素欠缺和荷尔蒙失 调等,是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最新版整理ppt
4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最新版整理ppt
7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最新版整理ppt
6
(二)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
(E.H.Suthefiand,1883年~1950 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 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
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
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13cb30e5102de2bd97058802.png)
观察学习 凭直接经验学习 生物学因素
10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11
一、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
创始人:弗洛伊德
人的许多行为都来源于无意识过程,是受 性本能驱使的。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12
二、该学说的发展
1. 变态人格论 2. 智力低下 3、欲望犯罪原因论
4
二、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 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 正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
体形说 遗传说 内分泌说 脑电波说 物质代谢失常原因归结为人的 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 素异于常人。
这种结论是片面的。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更具 有社会属性,人的心理的产生,虽然离不开作为 物质前提和基础的生理因素,但真正起决定作用 的还是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犯罪的 生物学派理论把一些局部的、间接的生理作用夸 大为整体的、直接的作用,忽视和否认社会因素 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科学的。
侵犯本领说 利欲本领说 性本能说 权欲本能说
13
第四节
我国学者的有关理论观点
14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犯罪是一种永 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原因的多元性理论。 我国大陆地区学者观点
15
6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7
一、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与内涵
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 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代表人物李斯特认为:犯罪的产生,是犯 罪人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大众 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认为犯罪 行为的产生应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 大部分,而社会因素是产生犯罪的决定性 因素。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ce3c02fc4ffe473368abc6.png)
四、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 整体研究(holistic study)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 体,对犯罪人的心理全貌进行系统分析,如犯罪心理 结构、需要结构、动机体系、智力特点等。整体 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整体,以及各部分 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但该类型的研究十分复杂,必须保证理论上和设计 • 上的全面、充分才行,因此容易顾此失彼,并且可能 出现遗漏和缺失。
横断研究
• 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类或某几类犯罪人心理进 行并列和比较的研究。可同时研究不同个体或群 体的心理特点,发现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共性与差异。 • 例如,对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了解 影响犯罪心理的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 • 横断研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大大降低了研 究成本,省时省力易实施而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研 究类型。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理解犯罪心 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难以确定各变量的内在相互 关系。
二、内省研究与客观观察研究
• 内省(introspection)是以个体报告并记录自己的意 识内容为资料的研究。 • 个体心理活动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个体的内省体验, 特别是犯罪心理,他人难以全面觉察。 • 心理测验中的自陈问卷、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口语 报告法等都属于内省研究,以内省方式可以获得个 体的主观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 其局限性在于,一是自我报告受研究者自身理论构 思和主观解释的影响二是无法作定量分析
• 纵向研究的优点很突出:便于了解犯罪心理 的形成、发展和持续变化的进程;所得结果 详尽、系统,有助于揭示量变、质变规律;易 于发现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中变量 间的因果关系。 • 但成本高,样本少而使结论不一定具普遍性; 同时,因时间较长,样本易流失,环境变化大而 出现不易控制的新变量;而且,同一方法的重 复使用,产生实验效应,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10ae0fa6c30c2259019e1e.png)
(三)防御机制
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个人在生活中, 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或威胁,因而在 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为减轻焦虑的痛苦,个人会从经验中学到 某种应付挫折、减轻焦虑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方式,这些适应性的行为方式,称为心 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 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 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 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 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 第二势力。
3、保持机制
• 外部强化 :犯罪活动的结果对犯罪行为的 强化作用。 • 替代强化:观察他人的犯罪活动结果对主 体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 • 自我强化:社会约束——法律惩罚和自我 约束——良心谴责的解除过程对犯罪行为 的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 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 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本能冲动,受唯 乐原则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化了的本我,受 “自我” 现实原则支配。要求行 (ego) 为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道德的我,受道 “超我” 德(完美)原则 良心:罚 的支配.对 “本 (superego)我”“自我”起 监督作用。 自我理想: 奖
• 2、人格的基本动力 •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对自卑的补偿和 追求优越。 • 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 • 补偿的过程中个体以追求优越为目标。 • 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 的优越努力。这 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 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0b3ec7f4aaea998fcd220ebd.png)
(一)侵犯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 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 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本能之一,是生物演化的 结果。在愤怒、激情或激烈的争斗中,人与 动物一样,会表现出强烈的侵犯性。
但不能解释那些在平静状态下蓄意的犯 罪行为。
(二)利欲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的求生存需求欲望是犯 罪心理的原动力。利欲是行为最基本的内驱 力。正常的欲求并不导致犯罪,谋求不正当 的补偿性满足是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将经典条 件反射理论用于解释犯罪行为。他认为新的 “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信差过程 是由于当儿童做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教 育者和他人给予时间上非常接近的奖惩。人 的社会化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探究反射的 形成,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 程的人就容易犯罪。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内外因素论 (二)动力因素论 (三)系统模式论 (四)多因素论 (五)集合效应论 (六)综合动力论 (七)综合动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介绍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
个体犯罪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由 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 统)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 构。作为整体的个体犯罪原因,是其各子系 统因素整合形成的超越各子系统的整体现象 与表现。
生物化学因素包括: 人体摄入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血糖水平、激素分泌水平(如睾丸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血液中的高铅含量 食物中某类维生素缺乏 气温
(四)神经生物因素与犯罪
该学说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物因素包 括大脑结构、功能、化学、电活动等异常导 致犯罪。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2f82bb3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1.png)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和要点。
掌握:国内外各种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的要点。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要深刻地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理论,必须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本章介绍了古今中外犯罪原因理论,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和本书所持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一、生物学的原因论生物学派从纯生物性的角度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krates,前470~前399)认为,“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进一步发展了骨相学说,认为人的头部形象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人头盖骨的形状与正常人不同。
后来的人相学(Physiognomist)者拉法特(Laoater,1741~1801)也致力于探讨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他发现没有胡须的男人或有胡须的女人,狡猾的眼神、薄弱的下颚及傲慢的鼻子等生理特征,是观察某些人有犯罪倾向的重要指标。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是这一学说早期代表的集大成者。
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并获得了医学和外科学学位,后来曾在军队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龙勃罗梭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也具备研究犯罪问题的便利条件。
他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多次犯罪的人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他们在生理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返祖(atavistic)现象,由于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的人类一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龙勃罗梭所称的天生犯罪人,在生理上有一些特殊标志,如面部不对称,颚骨和颧骨过大,嘴唇肥厚和外凸等。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c1388de5ef7ba0d4a733bb4.png)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学第三章 犯罪原因
![犯罪学第三章 犯罪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45c354ce518964bcf847cba.png)
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冲突与犯罪主要有 三种形式: 三种形式: • 1、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纵向冲突。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纵向冲突。 • 2、不同地域、民族、群体之间交往日益增 不同地域、民族、 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横向冲突。 多,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横向冲突。 • 3、中外文化冲突。 中外文化冲突。
四、教育因素
• 5、商品经济的负效应 、 • (1)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活动使得相当 一部分人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 • (2)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市场,但同时也刺 激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攀比、超前消费等 不良现象,诱发犯罪) • (3)商品经济迫使各种市场主体为生存而竞争。 • (4)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要求人口、货币、商品 的频繁流动和疏通,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冲击。
• (一)概述 •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进入社会角色的整个过 程,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其他有关机构、部门对 公民进行的系统培养的活动。 教育是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育: 1、形成人的道德规范体系。 、形成人的道德规范体系。 2、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定的生活环境。 、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封建意识、旧的习惯 势力等负面因素,对现代社会犯罪的发生也 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主要有:
1、忽视法治、强调人治,强调特权,并由此而发展为 忽视法治、强调人治,强调特权,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法制观念淡薄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 2、封建宗族势力、宗法系统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 、封建宗族势力、 3、封建迷信,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等 、封建迷信, 4、封建“行帮”、“哥们义气”观念 、封建“行帮” 哥们义气”
• • • •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79a8346bd97f192279e9a5.png)
五、研究步骤 选定课题 确定研究假设 确定研究方案 收集数据 分析和解释所搜集的数据 结论
返回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 困难性与可能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 犯罪心理的隐蔽性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 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 不可试验性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可能性
返回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一、哲学方法论 二、一般科学方法论 三、具体研究方法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与可能性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的隐蔽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不可试验性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可能性返回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一哲学方法论二一般科学方法论三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章、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1.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纵向(跟踪研究):比较同一组在不同时间的表
现。
横向:指在同一时间,就不同组的同一特征进行 比较。
例:青少年时期有犯罪历史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成 人罪犯。 2.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
整体研究也叫系统研究,就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 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研究犯罪心理的整体面 貌。
分析研究就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 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研 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 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检 验的一种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 描述和分析违法犯罪人及其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 一种研究范式,强调对违法犯罪人的社会文化背 景全面而整体的理解,多采用灵活而可重复的研 究策略。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6b44f0ba0d4a7302763a8e.png)
•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犯罪心理3
![犯罪心理3](https://img.taocdn.com/s3/m/51fe14bd69dc5022aaea0014.png)
犯罪青少年心理结构分析从图可见,青少年犯罪基本_卜属于刑事犯罪,而义以掏包盗窃和流氓强奸者居多,这两项占整个犯罪的63.84%。
从青少年犯罪年龄的分布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要集中在15岁至18岁这一年龄怪段。
下图是某地一个时期里出现的犯罪青少年的年龄分布,清况:-十几岁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自然受到一定客观情况的影响,事实_L,人的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缺陷性可能构成犯罪原因。
我们现今还处于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阶段,尤其是十年内乱期间,“四人帮”的疯狂破坏使国家遭受深重灾难,给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造成很大混乱,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但是,只有当犯罪者的心理已经有了违背社会行为准则的倾向和与此相适应的缺点时,才能作出反社会的行为。
犯罪青少年的年龄分布图表明,15岁至18岁的青少年较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特别注意做好这一年龄组中间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以预防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年期属于过渡期,即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时期。
这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和幼稚、知与不知错综矛盾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生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本质变化,如身长急剧增高,肌肉力显著增强,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了性成熟的过渡,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等等,更加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些变化。
少年期的这些特点是个性发展阶段上的必然过渡。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往往展现着循规和越规,守法和违法的矛盾现象。
犯罪青少年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打了败仗,成为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国家法记的破坏者。
从调查中,我们认为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萌芽与发展,首先在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在渴求自仁性上。
儿童时期的生活、学习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父母、教师和成人的照顾,因而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进入少年期后,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很快地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树102一沈崇高的革命志向。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db5c3fd770bf78a65295492.png)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5610047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犯罪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道德失范、社会重构、心理失衡的状态下,控制犯罪、减少犯罪、预防犯罪,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内容包括:犯罪心理的成因与结构、犯罪心理的类型、犯罪心理的矫正等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认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增强在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方面的业务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和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了解和掌握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和掌握犯罪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过程,为犯罪预防、犯罪心理矫治提供必须的知识铺垫。
2、能力要求能够使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释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和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规程;在犯罪预防、犯罪矫治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精神疾病与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精神疾病与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ced00618312b3169a451a448.png)
※精神分裂案例
※精神分裂案例
• 徐某自述:2002年医生结婚,婚后生儿 子小博,但后来听妻子说小孩不是他的, 是妻子朋友的丈夫刘某的,她已无法自 拔,而且刘某还在他家安放两个摄像头, 专门监控他的行为。所以他丧失理智, 喝了一些酒,之后就记不清了,直到医 院醒来才有了意识。
• 犯罪事实:使用多把凶器,将妻儿砍死。
一、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
• 出现怪异妄想 ⑵
• 主要从文化角度看,所想的几乎完全没 有可能
• 如妄想被死人控制;明显幻觉,在幻觉 中持续听到评判自己行为或思想的声音; 听到两个对话的声音等。
• 如果有,则⑴的症状只须1项即可。
精神分裂的主要类型
• 单纯型: 社会性退缩,意志消沉类似神 经衰弱;
• 青春型:思维散漫,情感倒错,食欲性 欲亢进,妄想幻觉较短暂;
• 紧张型:少见,青春期发病,木僵状态 或兴奋状态;或交替出现
• 幻觉妄想型(偏执型)持久存在的妄想 或同一内容的经常性幻听。
精神分裂症与犯罪
• 精神分裂病人常常是最易发生杀人行为 的危险分子。如贾谊诚等《56例司法精 神鉴定案例犯罪情况分析》中,凶杀与 故意伤害占32例,57.1%。加强奸与抢劫 案例为近40例。
一、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 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方面互不 协调、相互分裂的疾病,是精神病 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精神分裂症状况调查
• 1982年中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 • 患病率比较高:总发病率5.69%,占所有病例
44.8%。 • 女性多与男性:女性7.07%;男性4.33% • 青壮年多发:平均年龄39.7岁,首次发病15、20、
• 或称智力缺陷,精神幼稚症。指智力低 于正常水平,发育障碍,综合技能差,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fbe20e865ce050877321323.png)
h
11
2.社会政治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 社会政治因素是指社会制度、社会变革、 社会稳定程度、阶级矛盾和战争等。这些 因素容易引发政治性的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h
2
一、生理因素
• 生理因素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年 龄、性别、神经类型以及异常的生物学因素。犯 罪心理与犯罪人的生理因素虽然没有必然联系, 但它却必须通过具有不同生理特点的个体行为表 现出来。因此,犯罪心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 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年龄因素 • 1.犯罪率高低与年龄相关 • 2.犯罪类型、手段的选择与年龄相关
• 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异常,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尤其是情绪情感 的变化,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 另外,身体残疾者因生理缺陷,也会导致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易形成 猜忌、孤僻、偏执的性格特点,更有甚者会产生报复的犯罪心理。
h
6
二、心理因素
• (一)认识方面的因素 • (二)不良的情绪情感因素 • (三)不良的意志品质 • (四)不良的人格因素 • (五)人格障碍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它是 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主、客观 两大方面,即犯罪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 这是本章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此外,本章 还将简要介绍国内外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研 究的各种理论成果。
h
1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 素
• 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 自身因素,具体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和行为因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40086791eb91a37f1115c5d.png)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 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 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 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 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 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 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 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 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 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 引力。 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 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 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 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 冲突叫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 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 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 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 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 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 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 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 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 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ense during murder cases;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some cases could be a custodial(拘留) sentence for two years for the murderer, while the
种子开始萌芽 !
“现在场所条件具备了,如 果在市面上杀人,容易暴露。 就想寻找一种工具,因为我 体力有限,恐怕不能每次都 取胜。为了有百分之百的把 握,就想制造一种杀人工具, 使人失去反抗能力。”
——黄勇供述
17名少年命丧这张所谓的”智能木马 “
寻机下手
录像厅
游戏厅 网吧 如果杀女人,显示不了英雄气概
一个玩笑,一时冲动,一个家庭破碎。青年 小桑出现恋爱纠葛后,认为是一家小店的店 主韦某夫妇从中挑拨,遂产生不满。于是他 借机与韦某理论,当韦某拿其恋爱问题开玩 笑时,小桑怒气顿生,用木棍将韦某打倒在 地,酿成血案。
一斤白酒,一场口角,一条无辜人命。一次, 青年小于与朋友聚餐,喝下近一斤白酒后, 仍感觉不过瘾,于是到一家小商店买酒。在 这个过程中,他与小店老板蔡某发生口角, 在酒精的作用下一拳将其打倒在地,继而将 其杀害。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平舆县位于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2001年9月,一 名高中男生失踪破了平静.到2003年,失踪的孩子突 然增多,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2月至4月不足百天时间 里,仅有11个孩子不见了!失踪的全是男孩,家多在农 村,在县城上高中,住校,平时喜欢在录像厅、网吧、
游戏厅等地方玩,身上没什么钱,被拐买和抢劫的 可能性不大……直到第18名被害人报案,真相才大 白于世!共有25人(警方公布17名)男孩遇害!
在冷漠中成长的杀手
黄勇的国画作品
没有导师的引导,没有亲情的温 暖,没有财富可以享用、也没有 家庭可以眷恋,可以说,人生道 路上发生的这一切,都使黄勇一 次又一次地重温自己的杀手梦— —“杀手是孤独的,不相信任何 人,也不求别人理解,赤条条来 去无牵挂,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 去,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我已经完全掌握了杀人技术,但是腻了, 不想再杀人了。那时,思想忽然开始转变。 为练杀人技术,杀了那么多人,想去自首, 但没有勇气,不敢面对现实。就想办法,想 利用一个人去报案,可能会好点。” ——黄勇供述
安眠药、遗书和放走第18人
“我不相信任何人,想到放掉张翔,他肯定会 去报案,我就得死。不放掉他,对不起死去 的17个人。放掉张翔,起码可以让他们的 尸骨回家。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作出一个 重大决定,放走张翔。”
激情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发性。这类案件往往很少有预谋或准备阶段,常常是
临时起意,瞬间发生。 二是冲动性。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发下,行为人产生强烈挫
折感,往往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时怒发冲冠,不计后果 地发泄情绪,导致出现犯罪行为。 三是爆发性。平时长期受压、忍气吞声,后又遭遇强烈刺激, 从而促发激情犯罪。 四是意识模糊性。事发时,行为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没 有全面认真考虑,甚至毫无考虑,在情绪支配下出现下意识 行为。 五是后果严重性。引发激情犯罪的虽然往往只是一些小事, 但由此引发的过激情绪,却势不可挡,爆发性强,破坏性大, 后果严重。 六是行为人性格缺陷成为诱因,少数犯罪主体或脾气暴躁、 好勇斗狠,或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嫉妒心极强,或心理异 常、性格不健全。
美国加州有一个著名的“激情杀人”案例 (PEOPLE v. BERRY)。46岁的丈夫杀死了20岁 的新婚妻子,被告对杀人事实供认不讳,但他声称 杀人时被“突然的、无法遏制的狂怒”所控制,要 求减轻处罚。该案的专家证人是一位医生兼精神病 专家,他的专业证言对被告有利。专家证言被法庭 采信,被告被判较轻的过失杀人罪,而不是较重的 谋杀罪,就是故意杀人罪。
瑞秋有抑郁症(自杀倾向)
(三)机遇式
无预谋
见机起意
如贪污公款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人的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一)强烈的欲求(strong desires) 与满足方式的不当(meet
illegally )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
Normal 常态的强烈欲求
采取合法途径满足
守
法
心
自我意识调控抑制
A triangular love scene of Paolo and Francesca da Rimini in The Divine Comedy(神曲) (Dante Alighieri), depicted by Ingres(安哥尔,法国画家).
In the United States civil courts, a crime of passion is referred to as “temporary insanity(疯狂)”. This defense (辩护) was first used by U.S. Congressman Daniel
一块钱,一场争执,一个无期徒刑。同样是 花季年华的青年孙某,一次乘坐三轮车时, 因一块钱车费与车主发生争执。孙某一时冲 动,掏死亡,孙某被判处无 期徒刑。
A crime of passion, in popular usage, refers to a crime in which the perpetrator(犯罪者) commits a crime, especially assault or murder, against someone because of sudden strong impulse such as sudden rage or heartbreak rather than as a premeditated crime. A typical crime of passion might involve an aggressive pub-goer who assaults another guest following an argument or a husband who discovers his wife has made him a cuckold(绿帽子) and proceeds to brutally(残忍 地) batter or even kill his wife or the man with whom she was involved.
被告阿尔伯特·约瑟夫·波里,46岁,是一名厨师;被害人瑞 秋·派萨,20岁,来自以色列。阿尔伯特和瑞秋于1974年5 月27日结婚。婚后第三天,瑞秋独自一人去了以色列,同年 的7月13日,瑞秋回到美国。刚到旧金山,瑞秋就对丈夫阿 尔伯特说自己在以色列爱上了另一个男人,并且和那个男人 发生了性关系。当晚,阿尔伯特和瑞秋因此发生了争吵和厮 打,阿尔伯特扼了瑞秋的喉咙,瑞秋把阿尔伯特多处抓伤。 不过,双方仍然共同生活。后多次挑衅遭遇被杀。
spouse was dead; this ended in France as the Napoleonic code (拿破仑法典)was updated in the 1970s so that a specific father's authority upon
his whole family was over.
(二)突发式
无预谋 突发
情绪性 无法控制
情境性 特殊情况
人际冲突 矛盾激化、恶语相加
激情犯罪(crime of passion)
据统计,“激情犯罪”在我国已占到一般刑事案件 的三分之一,而且六成命案祸起“激情犯罪”,并 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激情犯罪”多发生在亲友、恋人之间,悲剧在瞬 间发生,带来的伤痛特别震撼人心,后悔和悲叹都 无法弥补!
发生激情犯罪案件的成因,既有社会不良信 息、环境影响,也有管理、教育等因素,但 根本原因是行为人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 法制观念淡薄所致。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只有理性才能教导 我们认识善恶,使我们喜善恨恶。”在日常 生活中,对于各种不顺心的事情,要坚持做 到:用法纪约束自己,控制不良情绪,学会 心理疏导,学会理智、冷静处事。
Sickles of New York in 1859 after he had killed his wife's
lover, Philip Barton Key, but was most used during the
1940s and 1950s.
In some countries, notably France, crime
杀手的最后遗言
“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想,希望大家不要走我 这条路,代价太大。”
2003年12月黄勇被枪决
黄勇犯罪心理渐变的原因
孤独与冷漠造就其心理 内向
生活乏味与挫折加强其 内心的渴望与想象
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 唤醒其“梦想”
良好智能与独居成就了 黄勇的“杀人想象”
罪恶木马—黄勇犯罪心理的历程
黄勇犯罪档案
黄勇1974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住平舆县 玉皇庙乡曾庄村
身高不足1.7米,面容清瘦,略显文气 从2001至2003年,以出钱资助上学和介绍工
作为诱饵,先后将18名青少年骗至其家中, 捆绑灌醉,然后用布条勒死(其中1人未遂), 并将受害人埋在家中。
我心里有一种喜悦感, 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诱杀第一个爱害者后将尸体肢解后 埋藏在厕所旁
第二次得手!
“我感觉到自己成为一个杀手了。但是人家 那种杀手很利索,我还是不够利索,同他们 还有距离,还想练练。”
“杀了刘楠(第三个受害人)之后,我心想, 这样既可以满足我当杀手的愿望,又可得到 钱财,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接二连三地杀 人。”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