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2届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6部分第5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三 科普阅读(上)课件 粤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2高考语文全套解析一轮复习精品课件附录18常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答题方法

人教版2012高考语文全套解析一轮复习精品课件附录18常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答题方法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 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 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 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 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 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 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 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 多的人生教益。
(10)如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①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 一个得分点。②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 “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 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③作论述,即就所引论 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④作小结, 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 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同时注意要点须全面, 陈述有条理。
附录18 常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答题方法
(一)传记 1.传记的阅读方法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 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 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但历史 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 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 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 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 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
(5)阅读传记需要注意传记中作者的评论性语 句。 传记中有作者评论的传记一般称之为评传。 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 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 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 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 作用。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 要害。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 评论性语言。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广东)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广东)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桅.杆/宫闱.聒.噪/恬.静模.具/模.范B .清.雅/菁.华旖.旎/绮.丽处.所/惩处.C .歧.视/跻.身橄.榄/鸟瞰.角.斗/角.色D .赝.品/鹰.犬殉.情/徇.私参.谋/参.差【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项wéi/wéi、guō/tián、mú/mó;B项qīng/jīng 、yī/qǐ、chù/chǔ;C项qí/jī、gǎn/kàn 、jüé/jüé;D项yàn/yīng、xùn/xùn、cān/cē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201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章

201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章

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范围:传记、新闻和访谈、报告和科普文章。

重点:传主事迹形象、对作者或传主的观点评价、新闻构思思路、新闻的语言。

考向:2007年以来,广东卷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情况如下:2007年是新闻类的人物访谈《访钢琴家傅聪》,考查点是访谈的文本特征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归纳和评价被访者主要观点的能力、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2008年是科普文章《绝妙的错误》,考查点是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读解、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2009年是人物传记《黄侃先生二三事》,考查点是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对文本观点的鉴赏评价能力、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2010年是新闻评论《让法律来保护阳光》,考查点是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对文本观点的鉴赏评价,没有考查探究能力。

特点是:1.文体年年变,一年一个样,但都在《考试说明》范围内、在粤版教材范围内,如2010年考查的新闻评论,虽是议论文写法,仍属新闻类,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写作》中设有专门单元。

2.探究能力不一定考,2010年就没有考查,但重难点仍然是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3.题型上,主观简答题,3道15分,三年保持不变。

一、传记的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传记的特点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三、传记的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为自己撰写的,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

后者是作者为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完美版)

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完美版)

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完美版)一、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一)命题1.语音考查,定格三类;题型趋向,依字判音。

语音的考查,重在三种形式: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和容易读错字。

题型上以给出词或语或句中加点的字,不出现注音,然后判定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主,也有给出注音然后判别正确与否。

前一种题型,加大了考查力度。

2.字形测试,别字为主;题型选择,多种格局。

字形的考查,应把复习重点放在别字上。

由于试卷为电脑打印,很少涉及错字。

题型命制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词或语,近两年涉及到对熟语中的歇后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的考查。

此外,有时也把错别字放在句中考查。

3.词语考查,重在语境;易混词语,初见端倪。

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

4.成语考查,主要考查常见或易混淆的成语,注意成语错误类型: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不分轻重、不辨色彩、不合逻辑、不当修饰。

5.两类病句,交互出现;语意错误,渐趋主流。

2004年命题者首次将“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与“语意性错误”病句分开命题,交互出现在每套试卷之中。

实践证明,这样明显降低了难度,有利于考生答题。

但由于是首次分开命题,各省市尚以“结构性错误”命题为主,“语意性错误”只有两套试卷涉及。

鉴于此,考生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训练“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这—类“语意性错误”的病句上,至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一类“结构性错误”的病句也应适当训练。

6.语言表达今年变化较大,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这几年的公益广告、新闻点评、语言衔接及熟语运用,标新立异,深受好评。

注意图表阅读与文字分析,语言积累和理解运用常用语,利用扩展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等类型。

考生要关注热点问题并根据要求谈出有个性的见解。

201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

201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范围:1.一般篇幅在1200左右,微型小说或者删改后的短篇小说。

2.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断、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应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

3.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

考向:2007年是广东省首次采用选考题型的年份,此后,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中,基本是散文与小说轮换考查。

2007年是散文阅读,2008年则考了小说阅读,2009年回到散文阅读,2010年又是小说阅读。

选材上,两年都是选自外国名家名篇。

2008年所选作品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2010年是西德作家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短篇小说《面包》。

题型则相对稳定,2010年难度开始降低,广东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以下五个关键词: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我的见解。

第一讲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必修三中的小说《项链》的故事情节极具特色。

第一部分为引子,叙述马蒂尔德因为天生美丽而幻想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因而不满意自己的处境。

2012广东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

2012广东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
1. 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 如信息遗漏、筛选的信息不当等,辨别不出什么是主要信息,什么是次要信息;什么是观点句,什么是材料句,也不能根 据题目要求快速准确地指向相应的答题区域,找准相应的信息点。因此,怎样在短时间内基本把握观点和材料,迅速筛选出信 息并进行准确辨析整合,是贯穿整个论述文备考的重要问题。 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摘抄原句的层面上,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许多时候在归纳概括过程中就会明 显出现概括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概括时常常会删去重要的修饰语,以致回答不明确或不到位,这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 题目,没有准确概括、规范答题的意识有关。 3.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 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概念理解、观点把握,尤其是近两年的高考,还要求结合文章观点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即运用文本 的原理解释分析现象。初接触这种题目学生常常会找不到抓手和方向,就是想摘抄几个句子争取点分,也不知往什么方向抄, 更不要说还要扣题展开分析了。 4.限时读懂(读懂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有待提高 说到底,前面所讲的三个问题,都共同指向一个大问题:怎样整体把握,读懂文本。而且,还要在考场的规定时间内完成。 其实,学生真正最害怕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备考最难的,就是“读懂”的问题。 5.精准答题,准确转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考场上,学生答非所问、答不规范(如“答题笼统,不会分点,不按题目指向表述”等情形比比皆是,转述后出现明显错 误的情形更是五花八门。这些问题的存在,少数是态度不佳造成的,但绝大多数是答题能力不高造成的。
07 年《创新与想象》, 08 年《诗与直觉》, 09 年《自由和科学》, 10 年《不可无我》, 11 年《美和美的东西》,12 年《知识的责任》
近六年广东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点分析
2007 年高考

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广东卷)解析版

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广东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B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解析卷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桅.杆/宫闱.聒.噪/恬.静模.具/模.范B .清.雅/菁.华旖.旎/绮.丽处.所/惩处.C .歧.视/跻.身橄.榄/鸟瞰.角.斗/角.色D .赝.品/鹰.犬殉.情/徇.私参.谋/参.差【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项wéi/wéi、guō/tián、mú/mó;B项qīng/jīng 、yī/qǐ、chù/chǔ;C项qí/jī、gǎn/kàn 、jüé/jüé;D项yàn/yīng、xùn/xùn、cān/cē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广东省2012届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6部分第1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 小说阅读(下)课件 粤教版

广东省2012届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6部分第1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 小说阅读(下)课件 粤教版


10.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凭着坚毅顽强的意志, 弱小的生命产生了强大而无穷的力量,不断地征 服自然和创造历史。(或:人类在强大意志的支撑 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断地征服自然和创造 历史。)

11.①象征着人类险恶的生存环境,反映了人类 创造历史的艰难。 ②象征着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 艰苦的抗争。

12.(示例1)不同意。老人的行为看似冷酷无情, 但是,在荒凉的环境下,老人用强大的意志“逼 迫”孩子,给“弱小”注入了强大,让孩子们克 服了重重困难,在绝望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让人感受到了人类意志的伟大。这是对命运最悲 壮的抗争!所以,我对这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示例2)同意。老人的行为确实残忍,他为了 追求心中的目标,冷若冰霜,心如坚石,无视孩 子的痛苦和成功的代价。当第一棵树终于开花结 果,孩子们实现了绝望中的期冀后,老人又对他 们实行新一轮的役使,这是人性的扭曲。所以, 我认为这老人是令人恐惧和憎恶的。
一 3.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 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 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 活中的大事,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 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 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 的人生况味。

7. ①给女儿起名字; ②为了女儿戒烟; ③关心女儿晒太阳别吹风受凉;
④逗女儿玩儿;
⑤看到母女俩被自己打倒时,浑身哆嗦。

8.结构上,它使小说突生波澜(起伏、转折),由 现实转入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内容上,它 是老张下意识的动作,表现了惨痛的经历给老张 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课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课件

(二)对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
考纲内容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 合)
分析语言特 色,把握文 章结构,概 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 合)
考纲阐释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 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 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 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 这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 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 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 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 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 修辞手法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文章结构”则是指 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而新闻 类文本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一样,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 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概括中心意思”即提取 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 作者的主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传 记
新 闻
(续表)
实用类文本 主要考查方向 ①把握报告的内容。 ②把握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③分析报告的表现手法。 ④评价报告的社会功用。 ⑤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报 告
①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科普文章 ②体会科普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③评价科普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续表)
考纲内容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 景和写作意图 考纲阐释 “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与文本 的主旨紧密关联,只有深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 景和写作意图,才能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文本 的主旨架起一座桥梁。 2010 年考纲进一步界定了实用类文本探究 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命题区间,只是针对文章

2012年广东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 答案)

2012年广东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 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本试卷共24题,共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①③⑤C.②⑤⑥愈《师说》)(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家贫,,,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实用类文本报告与科普文阅读阅读精选教学PPT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实用类文本报告与科普文阅读阅读精选教学PPT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 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举法拉第的例子,类比的意味非常 明显,新能源就是当时的电,电的现状就是 新能源的明天。明白这一点,答题就有了基 本方向。
答案: ①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②先 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再欣赏画作;③从视 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增加。
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 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 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 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 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 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 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 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 所有就恼怒、狂躁。
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 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 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 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 富的能源呢?
答案: ①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 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 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②引出下文 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 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 然立法的重要性。③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 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5不分版本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5不分版本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5不分版本实用类文本阅读0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岱俊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那么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将开始不同的人生。

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

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

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冲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

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

……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A.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

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

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拟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

要是有时机,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

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拟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

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

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拟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

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7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7

实用类文本阅读07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1974年12月3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职务。

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上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

”在人人穿黄绿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戴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并不奇怪。

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15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

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但是这个人不服用。

有关部门曾有意调他,他却坚持留在上海——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

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

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

他被撤职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没有具体原因,顾准连检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他想写民主评议的事,被人叮嘱不要写这个。

他连批判他的会议都没权参加,市委简报上的顾准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

不听话、不服用的结果,是被剥夺参与这个世界的权利。

那段时间里他别无一事,夜不能寐,卧听马路上车声杂沓,渐渐沉寂。

到又有少数人声、车辆开动之时,也就天色欲晓了。

他没有李慎之式的自我怀疑,当然有激愤和悲挫。

但从他的日记来看,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破裂,他的独立性保持终生。

一个月后,他找了几本初等几何、代数、微积分开始学习数学,觉得在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向之外别有天地,他试图沉浸在与人世无关的理性里。

不过,他很快跨越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他说研究经济一定要研究历史。

他开始研究西方史和中国史。

英文是他的另一重要工具,凭此,他冲破了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

书尽管有限,但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到凯恩斯和斯密的原作,自己动手改译《资本论》。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6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6

实用类文本阅读06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

有效样本:4 152 份。

调查结论如下: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 2:91%的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

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但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

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

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

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pptx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pptx
(4)通俗性。 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传主的 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的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 雅 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学海无涯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中所要表达的含意。
(2)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 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
学海无涯
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
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系,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
, 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地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 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学海无 涯 【要点名师透析】
一、传记 (一)、传记的文体知识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 性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2.基本特点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文学性的。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 在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虚构。二者虽然略有区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原 则。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12-2019广一模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整理

2012-2019广一模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整理

2012-2019广一模实用类文本专项整理【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威廉•伯克•米勒【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

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

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

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

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

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屈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

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

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

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

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

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

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l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

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这篇科普文章的举 例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 答案 】 写文章举例,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或 经典性、典型性)、新颖性(新颖)、充足性(充足)。 文章共举了六个实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爱因 斯坦,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美国摇滚乐巨星柯 特·科本,法国杰出政治家戴高乐,美国著名的临 床心理学家凯·贾米森。这六个事例有几个共同特 点:一是,全是杰出的人物,并且都具有某种缺 陷,用来论证某些疾病与天才的关系,具有经典
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 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 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 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 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 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 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 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 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 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
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 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 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 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 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 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 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 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 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 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
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 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 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 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 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 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 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 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 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 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 答案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 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 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 “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 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 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 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 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 是就孕育出
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 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 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 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 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 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 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 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 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 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 特色。 答案】 【 答案 】“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 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 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 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 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 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 “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
些异常状况是应该接受治疗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呢, 还是应该得到珍视的天才征象?爱尔兰精神病专 家米歇尔·费兹杰拉德在其刚出版的新书《天才基 因》里认为,创造力的一些特殊形式是与各种认 知疾病相联系的。他专门研究了亚斯柏格综合征 (一种较为轻微的孤独症),并在牛顿、奥威尔这 些与众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这种症状。他还把 柯特·科本(美国摇滚乐巨星)的注意力缺失多动症 与其音乐创造力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 孤独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辨认出来,并 确认它们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 启示呢?呈镰状的细胞贫血症这种身体疾病具有 一种让人深思的并列结果。这种疾病是一种让人 衰弱并常常致命的病症,在西部非洲非常常见。 许多非洲语言里对它有奇怪的命名。这些命名重 复的音节反映了这个病症的一大特点就是病人要 经历一个极端疼痛的过程。然而,为什么这种病 症未因达尔文所谓的“物竞天择”而绝种呢?答 案是带有呈镰状基因的人具备对疟疾的免疫力。
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 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 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 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 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 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 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 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 手记(续)》,有删改]
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 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 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 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 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 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 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 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
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不要自暴自弃,要善待自 己,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启示之三:对许多问题不可简单地以“正常” 或“不正常”论之,也许在某些方面正常的,而 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不正常的;在某些方面不正常 的,而在其他一些方面却是正常的。 启示之四:人有缺陷并不可怕,某些缺陷也 许恰恰是促使你成为天才的因素,因而,有缺陷 的人生切不可妄自菲薄。(要求每一点都能联系实 际谈,只谈两个启示且是由文章生发,联系实际 即可)
斯柏格综合征等精神疾病也会有建设性的一面, 患者在无法适应学校体制以及难以与人相处的同 时,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很高的精神集中度。他 们可以在一个问题上不受外界干扰地持续关注二 三十年,而且能在一生中完成常人往往需要三四 人共同完成的工作。 牛顿可以连续不断地工作三天。爱因斯坦由 于在大学里难以与人合作,结果屈就于一家专利 公司。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在学生年代由于过于 腼腆和缺乏安全感,只结交了一位朋友。以上这
这是一个进入教材的例证,证明一种染病基因存 活下来的原因是它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优越性。 与呈镰状细胞疾病不同的是,我们对那些与“认 知异常疾病”相关的基因尚缺乏真正的认识,同 时对该疾病作用于大脑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 奇特症状与特殊的创造力也不甚了了。 但是,这个推测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重要 问题:什么是所谓的“正常”,什么才是疾病。 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类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强大力 量都对我们大脑的多样性产生影响。在这个世界
症,还有像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征、注意力缺 失多动症和诵读困难症那样的较不易被察觉的状 况,往往是家族遗传的。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是精神病学的 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该主题分析得最透彻的是 《触摸火》的作者凯•贾米森。她是美国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其本人 曾是躁狂抑郁症患者。许多伟大作家的怪异行为 在该书里均有详细记录,她尤其描述了所占比例 非常大的诗人们显示出来的躁狂抑郁症症状。
费兹杰拉德的描述表明,戴高乐的亚斯柏格 综合征对其作为一名政治家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他超然离群,记忆力惊人,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 而且还有极端的统揽一切的欲望。他也呈现了孤 独症反复发作的症候,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患有亚 斯柏格综合征的其他政治家很相像。 现在,基因分析日益增强的力量正侵入人类 最隐秘的部分,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的机能,而且 还有一些不能够归因于个体基因的复杂特性。许 多情绪或思想的疾病,不仅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
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 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 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探询天才的基因 科林·布莱克莫尔 据最新研究表明,科学、政治与艺术界的大量 领袖人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他们患有孤 独症,内在理由是与该病症相关的特征恰好是同创 造性天才素质相匹配的。研究认为诸如孤独症、亚
在当今科学普及的大背景下,科普文章的考 查很有可能,学生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 考查题型:一般为3道简答题。 考查赋分:15分。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 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 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 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 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
里,与创造力相联系的那些处于正常状态边缘的 怪异行为,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怪异就要用药 物将之消灭?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文章第六段说“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 那些与躁狂抑郁症……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 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 回答这个启示是什么。 【答案】启示之一:对许多问题要辩证地对待。 答案】 启示之二:要正确对待他人或自己的不足, 也许某些不足,可能也会具有某些优势,不可一 概而论。(或:当上帝对我们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却 同时给我们开了一扇窗。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和 生理缺陷而丧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丧失
分析 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