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车行》看诗歌教学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教学目标:1. 了解《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 学习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2. 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背景;3. 学会朗读和解读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深层次的意义;2. 运用音韵和语言特点来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并简要说明该诗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习古诗内容1. 学生阅读《兵车行》的原文,并结合课文讲解古诗的内容和结构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形式,然后向全班汇报。

三、诗歌朗诵1. 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兵车行》的朗诵,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现场朗诵,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四、课文解读1. 老师对《兵车行》的意义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这首古诗;2. 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总结老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用心学习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解读和朗诵能力。

六、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兵车行》的解读文章,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感悟和成长。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综述《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抒发国家富强繁荣和士兵忠诚勇敢的古文。

本篇古文通过描写盛唐大军的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兵车行》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和士兵的英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2.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4)能借助语文知识,掌握如何简洁准确写作,培养自己的语感。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2)锻炼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兵车行》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盛唐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的繁荣,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运用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带入话题。

2.感性认识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情感色彩进行情感体验,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情感认识的环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音乐来让学生听或赏析。

3.审读文章出示文章,让学生细读《兵车行》,考虑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2)表达了什么主题?3)文章选用了哪些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4.重点解析1)背景介绍:介绍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车行》的情感背景。

2)主题探究:通过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兵车行》主题的寓意、内涵和思想,同时感受到王之涣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和思考,然后引入杜甫的《兵车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情感表达。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出征的士兵、送别的亲人等。

5、主题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叙事手法,如开篇的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等,让学生体会叙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2)探讨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质朴、沉郁等。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8、布置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案概述•教学科目:文学欣赏•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兵车行》这首古文诗,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兵车行》古文诗•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辅助材料:《兵车行》课文解析、相关图片、课堂小组活动材料等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兵车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战争和壮丽场面的兴趣。

2. 课文解析•分段解析《兵车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背后所抒发的情感。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军队编成、士兵生活等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诗歌。

3. 阅读训练•分组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并回答一些与诗歌内容和情感相关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朗读训练•分组学生进行《兵车行》的朗读练习,要求流利、准确地朗读诗歌,并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

•倾听每组学生的朗读表演,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加强表达力。

5. 创作活动•分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小组创作,可以是配乐、舞蹈、绘画等,表达对《兵车行》的理解和想象。

•学生进行展示,共同分享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自己的收获和进步。

•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创作成果展示:根据学生创作的质量和原创性,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学习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战争和文化的展览、剧场等,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鉴赏和写作,培养学生的创作才能。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兵车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兵车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能够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认识中国古代的军事。

教学准备:1.诗歌《兵车行》的文本。

2.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以呈现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一张马车行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古代交通工具和军车的想象。

2.教师播放一段描述马车行走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马车的移动和军车的威武。

核心阅读环节:1.学生阅读诗歌《兵车行》的文本,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教师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于诗歌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阅读环节:1.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历史材料,了解唐代的军事发展和兵车的特点。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展示唐代军车的实物或模型。

3.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了解的历史背景,并进行互动讨论。

创作体验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创作一幅描绘兵车行进场景的作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想象力。

展示交流环节:1.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同学们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课后作业:1.学生在家自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首描绘兵车行进的诗歌。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诗歌《兵车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代兵车的特点和军事背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创作和交流,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作业的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了巩固和拓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3. 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歌的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2)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如《滕王阁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与诗歌相关的影视作品,如《赤壁之战》、《红楼梦》等,以加深对战争场面和古代文化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3. 针对教学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理解。

2. 《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历史背景的把握。

2.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兵车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兵车行》的背景资料、杜甫的生平介绍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教案内容请参考后续章节。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2. 朗读《兵车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读诗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1. 深入学习: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形象、意象等。

2.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其他杜甫的诗作,对比《兵车行》的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讨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

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兵车行》有哪些了解?请大家分享。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兵车行》。

2. 学生谈感受:请大家谈谈在朗读过程中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三环节:解读诗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兵车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兵车行》的内容,掌握该诗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技能目标: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人生阅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复印课文材料,准备音乐和图片等辅助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备好课文材料、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展示一些军车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军车的好奇心和臆想力。

2. 学习诗歌a. 教师朗读《兵车行》,学生跟读。

b. 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c.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d.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欣赏诗歌a. 教师播放一段与军车相关的音乐,让学生用听觉感受与诗歌相呼应的情感。

b. 学生配合音乐,朗读诗歌,并注重语音语调的运用。

c. 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共同欣赏。

4. 拓展活动a. 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b. 学生选择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兵车行作者:白居易街车千人何气焰军车十五马如烟剧辞巧笑诗人胆深室虔心礼教贤兵车行街车千人何气焰军车十五马如烟剧辞巧笑诗人胆深室虔心礼教贤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笔记,撰写一篇读后感,并选择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通过音乐的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水平。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兵车行(杜甫)教案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兵车行》的教案。

希望该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杜甫的《兵车行》。

该诗描绘了战场上壮烈的景象,以及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通过该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习和理解《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 了解杜甫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诗歌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促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及《兵车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30分钟)- 分段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意义。

-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中涉及的重要词汇。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中的情节、形象以及诗人的写作手法展开讨论。

- 引导学生就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4. 个人思考与表达(20分钟)- 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以及讨论中的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 鼓励学生就个人观点和思考,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全班分享。

- 结合学生的观点,再次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领略作者杜甫的历史感慨和爱国情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兵车行》的背景及作者杜甫简介,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以及如何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杜甫边塞诗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把握杜甫的爱国情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鉴赏教材、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边塞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4.2 讲解诗歌分析《兵车行》的结构、韵律、意象,解读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4.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4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兵车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及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6.2 课后活动第七章:教学资源整合7.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的古诗词鉴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7.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

学习《兵车行》,必须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

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

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

“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诗意和主题思想;(3)分析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分析杜甫现实主义诗歌风格;(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诗歌地位;(2)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兵车行》;(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杜甫现实主义诗歌风格;(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5. 情感体验(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进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成功与不足;3. 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兵车行》中的意象和寓意;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诗歌,突显《兵车行》的特点;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读后感评价: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和感悟。

兵车行(杜甫)教学设计

兵车行(杜甫)教学设计

兵车行(杜甫)教学设计兵车行(杜甫)教学设计一、引言兵车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首叙事诗,作者杜甫以描写军车行进的场景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兵车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通过欣赏诗歌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3.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与文化的思考,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诗歌背景介绍(20分钟)首先,给学生讲解兵车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向学生介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曾经历过安史之乱,被迫流亡,以及诗人创作的社会环境等信息。

2.诗歌欣赏与讨论(30分钟)教师将诗歌兵车行进行朗读,并通过适当的语音抑扬顿挫展示出诗歌的节奏与感情。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创作的手法和表达的意境,如描写师徒情谊、穷困潦倒形象和战争的残酷等。

3.小组合作分析(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并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历史背景补充(20分钟)通过诗歌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普及兵车行描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如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战争军队的组织等。

5.写作训练与展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重新改写兵车行的诗歌。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改写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风格。

6.诗歌朗诵与评价(20分钟)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改编诗歌朗诵,其他学生则进行观看与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诗歌改编的质量提高。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其对兵车行教学内容的参与度;2.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小组展示改编诗歌的质量和创造性;3.书面作业:布置学生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兵车行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兵车行》教案:通过诗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兵车行》教案:通过诗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而诗词活动的开展,对于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本文以《兵车行》诗词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诗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背诵兵车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兵车行》是王之涣的一首唐诗,以描述军车行进的景象为主题,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壮观的画卷。

通过背诵这首诗,学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诵读、填空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展示《兵车行》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分析兵车行,促进创新思维《兵车行》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不仅有壮丽的画面,还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分析《兵车行》中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意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到诗歌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对于这一点,老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学科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欣赏兵车行,拓展艺术鉴赏力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诗歌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让他们更好地领悟和欣赏诗歌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赏诵、诗歌抒情、诗歌手抄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兵车行》中所描述的荒原、造化、美景和意境,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和艺术鉴赏力。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通过《兵车行》诗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艺术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兵车行》教学例谈

《兵车行》教学例谈

《兵车行》教学例谈目前我们的诗歌教学严谨有余,而灵性不足;解析明白,而诗意寡淡,也失去了诗歌张扬文化和疗救人心的作用。

“读”,可以朗声齐诵,也可以意会默念,可以自由选择,可以不带有任何任务的制约,可以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甚至可以和标准的朗读“版本”不一样……只要能够表达即时即地你的真实感受,只要能够和诗歌本身的内在节律相吻,就是有价值的。

我们在思考如何将“讨究”的程序与“吟诵”的陶染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杜甫诗《兵车行》的教学实践为例,努力体现“读为根本”的语文本色美,构筑“自由有序”的课堂流程美。

1、在自由诵读中激趣我们在引导学生初读诗歌时,不妨让他们自由诵读全诗,从“减压”和“释放”的角度,让他们以自己原初的思维触角和情感倾向去感受文本,让文本以最直接的语言魅力和人文内涵给学生一种冲击力,这也许比让学生背负着许多阅读使命去跨越障碍要来得真切自然,也许他们能在自由诵读过程中,捕捉到那些曾经在作者脑海中久久盘桓的画面,进而沉淀下来,这就是诗歌教学的收获。

因为,教育的结果就是沉淀在学生心灵深处历久弥香的一种底色。

同样,自由诵读也给学生亲近文本的心理氛围,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兵车行》一诗时,先让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全诗,让声音和画面交融,让语言和情感碰撞,再现那种撼人心魄、悲声四起的场景,自然在学生心中形成吐纳翕张的情感波澜,在学生的诵读浑响中,仿佛有出征的号角,有牵衣顿足的别离之痛,有兵戈相击的泠泠作响,特别是开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几句,那种“漫天尘土乱飞扬,古来征战几人还”的慷慨悲怆,非愁肠回转的诵读不能尽现诗人家国之恨也。

在诵读之中,学生的情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了,诗歌的文气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2、在合理变读中融情诗歌朗读注重音节停顿、语气语调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不妨引导学生用夸张、变化的节奏尝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不必拘泥于老师的朗读范式或者其他的朗读摹本,也许这样更能融合进学生自己的情感动因。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第一篇:《兵车行》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兵车行》看诗歌教学
作者:周宏锐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9期
《兵车行》是笔者在一次调研时随堂听到的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授课教师是青岛十七中的青年教师曹老师。

这节课没有刻意提前准备,展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常态教学,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而投入的学习等均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下面,笔者就这节课的两个教学环节做以评析,以期引起对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思考。

一、环节
(一)环节一:整体感知
师: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诗歌,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生大声朗诵,每个学生大概读了两遍左右。

用时6分钟左右。

)
生1:战争、士兵、死亡。

生2:我同意他概括的这几个词,但我认为应加上“百姓”,因为这里面很多地方是在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生3:还可以再加上“苦难”,这首诗是在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这三位同学对内容的概括基本正确,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一种苦难感。

师:很好!那么就请一位同学(学生A)饱含苦难感来朗诵一下《兵车行》
生:(朗诵……)
师:请大家点评一下学生A的朗诵。

生:感情很好,挺好的。

师:点评要具体。

我们这里不仅是课堂,同样也是学术探讨的平台,请同学们不必拘泥,畅所欲言。

生3:把战争带来的苦难感读得挺好的,但有一个字读错了。

生4:“得”“恶”“尘埃”的读音错。

师:“东西”的重轻格式不对,应读成“重重”格。

(范读)
师:刚才那位同学整体朗诵读得不错,但个别地方略有瑕疵,同学们听的很认真,点评得很好。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5:再读(声音低沉而有磁性,情感低沉,掌声雷动)
师:不愧为班级的朗诵课代表,体会并且读出了诗歌的悲怆感。

请大家在他的引领下再来朗读。

(生齐诵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战争带给人民苦难,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吗?请看大屏幕。

(投影《资治通鉴》片断)
屏幕展示: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这对你理解诗歌,有怎样的帮助?
生:从中我看到,这场战争不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而是一场带有侵略性质的非正义战争——“讨南诏蛮”。

生:了解了历史背景,让我更能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

生:我同意前面两位同学的意见。

用“穷兵黩武”这个词来形容诗歌的背景我觉得比较恰当,让人感受到人民的苦难。

师: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这种苦难感再读诗歌。

(生再读)
(二)环节二:诵读探究——赏析第一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段,然后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生:写了“出征”与“离别”。

师:这位同学用了非常准确的词语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找一找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离别?体会一下这些词语该怎样读。

生1:“辚辚、萧萧”这些都是声音,是些拟声词,表现了出征的战士非常多。

把这两个词压得低一些,拖长一点,表现气氛的压抑。

(生读这两句)
生2:我不同意这样读,出征的场面是非常紧急的,应读得急促,表现那种紧张的气氛。

(生读这两句)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应当表现出场面的紧张。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示了个人对诗句的理解。

我也同意第二位同学的,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后面的诗句中找到依据。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性词语)
生2:“走”走在文言里是跑的意思,这句写出了行军速度很快,家人跑着送别,场面紧张急促。

师:很好。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词我们都要读出紧张感呢?
生3:“哭”表示分别得非常不情愿;还有“干云霄”的“干”字,写出了哭声震天;还有“尘埃不见咸阳桥”,能看出当时送别的人非常多。

可以读得缓慢低沉,“哭”与“干”要重读。

(生读)
生4:“牵”和“拦”,第一个词能看出家人依依不舍,“拦”字的意思更加严重。

(生读这一句)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

战场无情,这一去有可能是“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士一去兮不复还”。

所以文章最后一句连用了四个动词:“牵”是不舍,“顿”则是悲怆,“拦”是无奈,最后“哭”,简直是绝望。

这就是战争,让人妻离子散,让人身不由己。

下面请大家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诵一遍。

二、评析
以上是诗歌《兵车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下面加以评析。

(一)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阅读,从阅读规律上来看,都是从整体阅读入手的。

诗歌的整体感知应该采用怎样的形式,达到什么目的?曹老师让学生通过两遍自由诵读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用关键词概括,较为准确地抓住了“战争、百姓、苦难”这几个关键性词语;在理解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老师没有直接问学生诗歌的基本情感基调,而是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读这首诗,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苦难感”。

在这个环节中,较为轻松地完成了整体把握的两个任务: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在很多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中,主题先行、情感先行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惯于把对诗歌的已成定论的评价讲给学生,后面的教学只是在引导学生印证这个结论而已,如进行《再别康桥》的教学时,提到诗歌的“三美”,然后让学生从诗中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三美”,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悟与寻找发现美的过程,诗歌情感也不是通过学生的诵读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出来的,这样的诗歌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在这节课当中,由于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两遍自由诵读让学生从语言层面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从概括中把握情感基调,这个教学环节设置得干脆利落,目标的达成度好。

(二)用“以读串讲,以读促讲”的办法进行诗歌教学,符合诗歌教学的规律
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把诗歌分解成若干个问题,然后依次提出,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牵引之下完成的。

教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笔者以为,应回归到最传统的诗歌学习的方法——重视诵读,只有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读,才能真正走进作品,才能触摸到诗人的情感,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了鉴赏活动。

在这节课“诵读探究”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诵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一段的赏析只用了两个问题“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和“找一找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离别?体会一下这些词语该怎样读”。

这两个问题指向了内容的概括与情感的赏析,方向明确。

在情感赏析这个环节,学生充分地进行了学习活动,思考与诵读相结合,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诗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的知人论世,有助于促进诗歌的理解
鉴赏诗歌如果能够恰当地结合相关背景,知人论世,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这节课中引入《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中对于天宝年间征战的悲惨场景的描写,这种补充是很有必要的,是对诗歌内容的补充,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注释。

就这节课而言,对背景的引入从时机上来看,比较恰当,当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后,这样的背景介绍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这节课除了以上几方面,执教者在营造诗化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对话交流、巧妙处理生成与预设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总之,理念指导着实践,实践中践行理念,在“课标”指导下的诗歌教学课堂,理当有书声琅琅和充满意蕴、灵动诗意的回归。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