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教师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第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匡超人的生平介绍,主要成就及影响,以及其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掌握其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2. 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匡超人一生事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匡超人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重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家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贡献,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新课内容:(1)介绍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科技领域的贡献。
(2)详细讲解匡超人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3)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技创新成果,体会科学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匡超人相关的科学史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匡超人科学精神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匡超人简介(2)主要成就(3)科学精神内涵与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匡超人的事迹,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匡超人的资料,深入了解其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
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但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深化。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通过本文学习,学生将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匡超人的细节刻画,展现其优秀品质及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2. 了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讲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
4.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的一段描写为例,指导学生分析并模仿写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互相交流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人物:匡超人3.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4. 优秀品质:正直、勇敢、善良、无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但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精选》,进一步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积累写作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人物描写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实践。
2. 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匡超人精品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精品教案
匡超人精品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课标版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2. 能够运用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解。
难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 知识讲解:(1)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强调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2)讲解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介绍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3)讲解配方法,通过示例演示配方法的应用。
(4)讲解因式分解法,介绍常见的因式分解方法,并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别运用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进行讲解,并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定义: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二次项系数不为03. 解法:(1)公式法:ax^2+bx+c=0(2)配方法:x^2+(b/2a)x+b^2/4a^2(b^2/4a^2)=0(3)因式分解法:ax^2+bx+c=(px+q)(rx+s)4.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公式法求解方程:2x^25x+3=0(2)运用配方法求解方程:x^2+4x5=0(3)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3x^212x9=02. 答案:(1)x1=3/2,x2=1(2)x1=1,x2=5(3)x1=3,x2=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理解不深,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教案:匡超人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匡超人的人物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遭遇。
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匡超人的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对匡超人命运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匡超人形象所要表达的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意图。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深入剖析匡超人性格的形成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儒林外史》文本、相关论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一个人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应该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儒林外史》中有关匡超人的章节,概括其经历和性格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讲解。
详细解析匡超人的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强调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例题中匡超人的表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匡超人形象。
五、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匡超人形象分析1. 经历:家道中落→努力学习→科举考试→命运悲剧2. 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3. 科举制度的影响:命运悲剧、人性扭曲、社会风气败坏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匡超人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压迫、个人命运的无奈。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四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该文通过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刻画,描绘了一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少年形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2. 领悟匡超人勤奋好学、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发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3. 分析: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匡超人2.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3. 文章主旨:勤奋好学、拼搏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全集》中的人物描写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课后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人物春秋”中的《匡超人》一文。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本文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匡超人的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形象特点及其深层含义,理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古今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讲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匡超人》2. 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正直、勇敢、无私、忠诚3. 描写手法:对比、象征、讽刺4. 作者传达的深层含义:坚守信念,勇敢面对困难,追求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匡超人的形象特点,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2)运用本文的描写手法,写一篇描绘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1)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分析示例:正直,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勇敢,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无私,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忠诚,对国家和皇帝忠诚。
(2)作文示例: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描绘一位身边的人物,展现其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描写手法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人物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第7课儒林外史 匡超人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含答案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扬扬得意了。
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肄.业(yì)3.诰.命(gào) 4.盘桓.(huán)5.妆奁.(lián) 6.衣衾.(qīn)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9.权厝.(cuò) 10.孝悌.(tì)11.藩.司(fān) 12.泥淖.(nào)(二)多音字1.监⎩⎪⎨⎪⎧ 国子监.ji àn 监.牢ji ān 2.差⎩⎪⎨⎪⎧ 差.遣ch āi 参差.c ī 3.吓⎩⎪⎨⎪⎧ 吓.唬xi à恫吓.h è 4.什⎩⎪⎨⎪⎧什.物sh í什.么sh én 5.揣⎩⎪⎨⎪⎧ 揣.知chu ǎi 挣揣.chu ài6.冠⎩⎪⎨⎪⎧ 衣冠.人物gu ān 沐猴而冠.gu àn 7.横⎩⎪⎨⎪⎧ 蛮横.h èng 纵横.h éng 8.拗⎩⎪⎨⎪⎧ 执拗.ni ù拗.断ǎo二、写准字形1.⎩⎪⎨⎪⎧ y ì肄业酒s ì肆 2.⎩⎪⎨⎪⎧ 竖旗g ān杆立g ān 竿见影3.⎩⎪⎨⎪⎧ 招zhu ì赘桀ào 骜不驯 4.⎩⎪⎨⎪⎧ 散q ì讫q ì迄今为止5.⎩⎪⎨⎪⎧ 直du ō裰点zhu ì缀 6.⎩⎪⎨⎪⎧ ji ǎo 侥幸r áo 饶恕 7.⎩⎪⎨⎪⎧ 九xi āo 霄云外元xi āo 宵节 8.⎩⎪⎨⎪⎧ di àn 玷辱zh ān 沾染 三、辨析词语1.盘桓 徘徊 彷徨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本文通过对匡超人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示了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感知能力。
2. 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技巧的掌握,学会从人物言行中感悟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a. 外貌描写: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匡超人外貌的描绘,分析其作用。
b. 言行描写:分析匡超人言行举止的描写,感悟其精神品质。
c. 心理描写:通过匡超人的内心活动,理解其在逆境中的乐观态度。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匡超人的认识,以及从中学到的人物描写技巧。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人物描写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人物描写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形象特点:身处逆境,乐观向上2.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言行、心理3.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展现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一位乐观向上的人物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对匡超人形象特点的理解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提高学生对人物描写的鉴赏能力。
匡超人优秀优质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优质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基本情节,理解匡超人形象特点;2. 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3. 引导学生从匡超人身上学到优秀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匡超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精彩描写,学会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优秀人物故事,激发学生对优秀品质思考,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穿插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a. 情节梳理:让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c. 语言特色:讲解文章中精彩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匡超人形象理解,培养学生们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2. 人物形象:匡超人——勇敢、正直、善良、坚定;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细腻感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目中匡超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匡超人优秀品质。
2. 附加作业:搜集关于匡超人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对自己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优秀人物事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不断提升自己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把握,接着是教学过程互动环节,以及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我特别重视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教学。
文章结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文章脉络,这对于他们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的第四章内容,详细探讨匡超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匡超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过程、思想觉醒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清官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匡超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2. 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思想观念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关注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抉择。
重点: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匡超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成长过程。
a. 家庭背景b. 受教育过程c. 思想觉醒d. 成为清官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强调他的道德品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成长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四个阶段:家庭背景、受教育过程、思想觉醒、成为清官3. 性格特点:勇敢、坚持、正直、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成长的影响,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分析社会背景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为自己的成长助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抉择。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物描写》。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匡超人》的阅读理解与分析,通过对匡超人形象、语言、行为的描写,探讨其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对匡超人的形象、语言、行为的具体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使学生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对匡超人的刻画,表达出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具体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针对匡超人的形象、语言、行为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1)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2)作者通过对匡超人的描写,表达出怎样的社会现实?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形象特点a. 外貌b. 语言c. 行为2. 作者创作意图a. 社会现实关注b. 反思人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2. 答案:(1)描写手法:细节描写、对比描写、象征描写。
匡超人形象特点:正直、善良、勇敢、无私。
(2)作者通过对匡超人的刻画,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匡超人》一课。
本课讲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匡超人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通过他的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匡超人的精神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课外拓展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了解主人公匡超人。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分析匡超人的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4.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拓展延伸:分享课外拓展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匡超人形象、精神品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匡超人的认识,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如何向他学习。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匡超人的敬佩之情,结合自身实际谈学习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匡超人的形象有了深入了解,但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匡超人的精神品质方面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科学家的事迹,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之严匡超人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之严匡超人学案(教师版)【相关回目】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人物介绍】外貌描写:那少年虽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
人物事件概括:1.贫穷辍学,到省城帮忙记帐。
2.靠拆字为生,马二先生资助他回到老家。
3.回老家后,孝养父母、杀猪、磨豆腐、读书。
4.因为深夜用心读书,被知县李本瑛赏识,考取秀才。
5.李本瑛莫名被参,匡超人怕牵连杭州躲祸。
6.和赵雪斋、支锷支剑锋、景兰江等一批假名士交往,组织参加西湖诗会。
7.看见盐商支锷支剑峰假冒秀才被抓,和景本蕙景兰江偷偷溜了,可见他狡猾,此时已经变成了小人。
8.帮潘三伪造婚书;替金东崖的儿子金跃考取秀才;潘三资助匡超人娶妻郑氏。
9.潘三事发,进京躲祸;逼迫妻子郑氏回大柳庄乡下生活。
10.到京城当教习,隐瞒婚史,再结妻辛小姐。
11.考取教习,回省取结(地方官府的证明文书),得知妻子郑氏郁闷而死。
12.潘三潘自业入狱,拒绝探望。
13.取结回京,偶遇牛布衣,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匡超人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少年时期,转折时期,变质时期三个阶段。
1.匡超人年少是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
书中描述: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
”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
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2.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一帮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这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侥幸名利双收的理论污染,思想开始蜕变,被这些人同化。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人物篇”中的《匡超人》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主旨思想的解读、匡超人形象的分析、重要段落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匡超人》一文的主旨思想,感受作者对匡超人的崇敬之情。
2. 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解读,匡超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重要段落,掌握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匡超人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匡超人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讲解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5.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描述的事件出发,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引子结尾2. 匡超人形象特点:正直、勇敢、无私、敬业3. 修辞手法:对比、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匡超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作文中体现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及文章主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关于匡超人的章节,加深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九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实例学习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及它们在统计推断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会使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解释其统计意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构建及解读。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约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调查数据,如“某城市一周内每天的交通拥堵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
2. 知识讲解(约25分钟)a. 讲解数据收集的几种常见方法。
b.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如何制作频数分布表。
c. 演示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d. 讨论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约15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强调数据整理与分析的要点。
4. 随堂练习(约10分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约15分钟)学生分组,针对实际数据集进行讨论,分析数据特点,绘制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2.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构建步骤。
3. 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给定数据集,制作频数分布表。
b. 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c. 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2. 答案:a. 频数分布表见附件。
匡超人教学设计
匡超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匡超人》。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疾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匡超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他聪明好学,性格刚毅,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课文通过匡超人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的品质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匡超人的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3.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匡超人的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资料短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引出本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匡超人的成长历程,画出课文中描述匡超人品质的句子。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他们对匡超人品质的理解。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事例为例,分析匡超人的品质,如他勇敢面对困难、助人为乐、勤奋好学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匡超人为例,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优秀人物的短文。
6. 课堂小结:7. 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主题“匡超人”,下面列出匡超人的主要品质,如勇敢、善良、勤奋等。
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身边的优秀人物。
答案:略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匡超人的品质。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小说的第一至第五节。
通过阅读,了解匡超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不同阶段的生活境遇和思想变化。
同时,分析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匡超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3.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匡超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匡超人》的第一至第五节,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文本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或情节,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故事情节概要2. 人物形象分析3. 社会问题揭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小说《匡超人》的内容,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作业答案:匡超人性格特点:聪明、机智、勇敢、善良。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关爱,以及自身经历的成长历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这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五章“三角形”,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判定和应用。
重点讨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普遍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图片:三角形自行车架、三角形桥梁等。
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知识讲解:(1)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三角形的性质:角、边、面积等。
(3)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例题讲解:例题1: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例题2: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和分类:用图表形式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性质和判定方法:用文字和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例题解答:用步骤和图示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习题2:求证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 答案:习题1答案:图形①为等腰三角形,图形②为直角三角形,图形③不是三角形。
习题2答案:通过勾股定理证明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三角形结构的生活实例,深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匡超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
2、诵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3、梳理并概括课文故事情节。
一、相关常识
1、阅读课前提示,了解《儒林外史》复杂的主题思想。
2、补充介绍: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儒林外史》全书56回,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3、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4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二、小说第15-18回里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
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
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
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
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
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
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
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
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
”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接下来就是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了。
二、诵读课文,扫清障碍
肄.( y ì)业廪.( lǐn )生衣衾.( qīn )装奁.( l ían )诰.( gào )命权厝.(cu ò)装殓.( l iàn )泥淖.( nào )冠冕.( mi ǎn )直裰.(duō)戛.( jiá)然而止
三、梳理并概括课文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梗概(理清结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
①匡超人发迹②潘自业遭祸
③匡超人停妻再娶④匡超人回乡取结
⑤匡超人路遇牛布衣
四、我的收获与疑惑
《匡超人》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社会意义
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二、讨论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说共56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
告诉读者,在封建的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
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同时告诉人们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
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对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讽刺。
只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尽展儒林的痛与丑。
三、探讨匡超人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怎样的人?
四、我的收获与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