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3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
摘要:
1.匡超人的简介
2.匡超人的成就
3.匡超人的影响
正文:
匡超人,原名匡志坚,是我国著名的人物传记作家。
他出生于20 世纪初,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期开始从事写作。
匡超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人物传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匡超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传记作品。
其中,《朱元璋传》、《李鸿章传》等作品,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还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匡超人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物传记作品被誉为“中国传记文学的瑰宝”,对于传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匡超人的作品还为大众普及了历史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历史意识。
在国际上,匡超人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之,匡超人作为一位杰出的人物传记作家,他的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领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匡超人的主要事迹

匡超人的主要事迹
匡超人(1914-1936),原名孙渊,字伯仲,汉族,祖籍浙江临安,学习国语,本籍江西吉安。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抗日战争的参
战者和烈士。
匡超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锋,他曾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并牺牲于1936年5月24日武汉安全牢里。
匡超人拥护共产主义,献身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工人阶级,把一腔热血投入共产主义事业。
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发起了武汉工人运动,推动了对日内政策的转向,为革命所作出了杰出贡献。
匡超人活跃在建国前夕,怀着热血、报效祖国的精神,7岁时他参加抗日战争,当时他只有14岁,但他的志愿和勇气令人佩服不已。
他
是一位真诚的共产党员,是1935年四月七天社会主义阵线联合委员会
成员。
1936年,匡超人参加了武汉工人运动,他深入到工厂,在工人中
声援示威,并参与抗议活动,以示支持。
他同志义无反顾,全心全意
地为民族独立、社会主义事业献身,在宣传中激励年轻人投身革命。
他征服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和脑,鼓励他们从穷乡僻壤、地角天涯来投
奔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发挥自己的力量。
最终,匡超人在抗日斗争中牺牲了,他作为一位英雄般的革命者
留下了满腔热血的事迹。
他曾冒着生命的危险,参加过共产主义斗争,为中国的独立和社会主义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英勇一生。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一、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其中,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成为了作品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匡超人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关情节。
二、匡超人人物形象1.性格特点匡超人性格矛盾复杂,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势利的一面。
他原本是一个淳朴的农家子弟,但随着生活的变迁,逐渐变得狡猾、虚伪。
2.人生经历匡超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然而,为了生存,他被迫放弃了学业,到江湖上闯荡。
在江湖上,他结识了一些权贵,逐渐变得势利、虚伪。
最终,他陷入了权贵的圈套,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三、相关情节1.匡超人娶亲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原本有一个淳朴善良的妻子,但在权贵的诱惑下,他抛弃了妻子,娶了一位权贵的侄孙女。
这一情节揭示了匡超人性格中的虚伪和势利。
2.匡超人攀附权贵在江湖上闯荡期间,匡超人结识了一些权贵,为了攀附权贵,他不择手段。
在权贵的圈套中,他变得越来越狡猾、虚伪。
最终,他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3.匡超人的结局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结局是悲惨的。
他失去了原本的淳朴和善良,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最终,他在权贵的圈套中越陷越深,最终走向了灭亡。
四、结论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性格矛盾复杂,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势利的一面。
他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通过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这一经典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儒林外史人物归纳总结匡超人

儒林外史人物归纳总结匡超人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儒林为背景,以各类人物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其中,匡超人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形象鲜明而深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将对匡超人的形象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对他的理解。
匡超人的个人经历1. 出身•匡超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母亲是勤劳善良的妇女。
2. 教育经历•尽管家境贫寒,但匡超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通过自学,从乡村小学一直读到儒林学府,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学子。
3. 儒林生涯•匡超人在儒林学府中以才华出众而著称。
•他勤奋刻苦,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文才。
•由于他对儒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在儒林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匡超人的性格特点1. 忠诚正直•匡超人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即使面临困境和诱惑,他也从不动摇。
2. 勤奋努力•匡超人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他对自己的学问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 仁爱善良•匡超人具有仁爱善良的品质,他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他对贫苦人民充满同情心,经常施舍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4. 反抗压迫•尽管匡超人出身低微,但他对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从不妥协。
•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积极反抗社会的黑暗势力,为正义而奋斗。
匡超人的影响力和价值观1. 影响力•匡超人的忠诚正直、勤奋努力和仁爱善良的品质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学问和才华使他成为儒林的佼佼者,为他人树立了榜样。
2. 价值观•通过匡超人的形象,小说传递了对正直、勤奋和仁爱等价值观的肯定。
•匡超人所代表的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结论通过对匡超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影响力和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匡超人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的形象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于正直、勤奋和仁爱等品质的推崇。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摘要:1.匡超人的基本信息介绍2.匡超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影响3.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4.匡超人的人物评价及其启示正文:匡超人,原名匡迥,字超人,号霞客。
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旅行家。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性格独立,极富探索精神。
在他的一生中,匡超人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困境,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成就了一段传奇人生。
匡超人的成长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年少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脱颖而出。
成年后,他投身社会,积极参与政治,因才华横溢,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在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因时局动荡,家道中落,使他不得不远离故乡,开始漫长的流浪生涯。
在此期间,他游历四方,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人生阅历,也收获了深厚的友情。
匡超人的性格特点鲜明。
他既有坚定的信念,又有不屈不挠的毅力。
面对困境,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求突破。
匡超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知行合一,强调人性本善。
他的这些观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人物评价方面,匡超人堪称一代楷模。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定信仰,奋发向前。
他在文学、哲学、旅行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千古奇人”。
匡超人的事迹,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启示。
总之,匡超人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一生,既有艰辛的历程,又有辉煌的成就。
他的故事,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实用性,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励志的典范。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吴敬梓讽刺小说中《儒林外史》中的角色,也是书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吴敬梓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个人生活体验与鲜明的爱憎情感,写出了这部现实主义的杰出著作。
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
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事件概括如下:
1、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
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
2、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
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
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
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
3、后来潘三利用匡超人为自己服务。
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给了他二十两银子。
匡超人从中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
接下来在潘三的安排下,他又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
潘三确实没有亏待匡超人,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取了亲。
潘三被捕后,匡超人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
儒林外史匡超人故事概括1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故事概括100字
摘要:
1.匡超人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2.匡超人结识马二先生,学习八股文
3.匡超人参加乡试,中举人
4.匡超人变质,势利狡猾,抛弃妻子
5.匡超人结交官场,升官发财
6.作品对匡超人的讽刺和批判
正文: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原是一个贫穷但志向高远的青年。
他聪明好学,结识了马二先生,开始学习八股文。
凭借自己的努力,匡超人参加了乡试并中举人,原本应是值得庆祝的事,但他随后却在名利场中逐渐变质。
随着地位的提升,匡超人的性格发生了剧变,他变得势利、狡猾,甚至抛弃了结发妻子。
他在官场上结交权贵,一路升官发财,但内心却越发空洞。
作者通过对匡超人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忧虑。
匡超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诱惑面前如何丧失初心,沦为名利场的奴隶。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学案3: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料民,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历时十余年时间,业余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背景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不愿参加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匡超人流落异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
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
其孝心和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之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了杭州。
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操办下娶了妻。
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匡超人蒙老师召唤“平步青云”,于是就开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有了许多势利、悖德的言语和行为。
内容提要《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结构图解赏情节1.匡超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集中地体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这两件事上。
儒林外史匡超人故事概括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故事概括是匡超人年少时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淳朴可爱。
匡超人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
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
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1。
后来匡超人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躲回杭州。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第15回中,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他的孝顺。
具体表现如下:
匡超人在牛布衣等人面前依旧夸赞自己的父亲,“……先父在家时,每夜四鼓以前,一定起来读书;遇着极冷的天气,还要炉叠起来,凿地作冰篆。
六经上面的字象碑刻一个样。
”在旁人看来,匡超人如此夸赞自己的父亲,是“孝顺”的表现。
当牛布衣质疑他买父亲棺材的钱,匡超人答道:“舍下不敢妄自尊大。
在六经范围里,却也不到得别死了我。
”依旧维护自己和家人的颜面。
以上就是匡超人在《儒林外史》第15回中展现出的孝顺形象。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7 《儒林外史》——匡超人

他们一瞧吴敬梓这副“寒酸”样,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奚落 起来:“这是什么打扮?百姓不像百姓,朝举不像朝举。”“你 们看,他那帽子里蹲着只乌龟呢!”
吴敬梓实在听不下去了。本来,他真想冲上前去,用拳头 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可转念一想,自己势单力薄,弄不好, 会吃亏的。 于是,便端起面前那把茶壶,先是端详、抚弄了 一番,然后旁若无人地赋起一首诗来:
②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我国经济结 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_迫__在__眉__睫__。
第二十六页,共48页。
2.顾名思义
望文生义
[辨一辨] 两个成语都是连动结构,但意义差别很大。顾
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望文生义:不懂某一
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后者
第三十三页,共48页。
2.匡超人为什么逼自己的娘子到乡下去? [明确] 自己想去老师那里避难却不敢跟娘子实说,只有 蛮不讲理地把娘子逼到乡下去。
形象特点: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迷恋权势的 泥沼中越陷越深的封建士子。
第十七页,共48页。
傲然正直的才子——王冕
身份地位: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出身农家。 性格特点: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轻视功名利禄、同情人 民苦难。
第十八页,共48页。
主要情节:自幼嗜学,放牛时入学舍听诸生读书,后往依 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后从会稽学者韩性学习, 终成通儒。但屡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隐居会 稽九里山,种梅千枝,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面对 “灭门知县”的威逼,王冕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 头。
第三十页,共48页。
C.桂林叠彩山景区内的游客遭遇天.灾.人.祸.,巨石突然坠 落,致使 7 死 25 伤。据分析,事故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也含 管理责任。
匡超人拓展之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独立思考:匡超人在科举考试中展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启示我们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
公平竞争: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现代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 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考试制度的完善:现代社会的考试制度可以借鉴科举制 度的优点,如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等,同时也要避免其 弊端,如形式僵化、忽视实用技能等。
官场斗争的风险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文人,常常面临着复杂的官场斗争。他们可能 因为政治派系、权谋利益等原因受到打压、排挤,甚至丢掉性命。
03
社会变迁的影响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文人的
地位和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文人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
陷入困境。
文人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匡超人在科举考试中展现出卓 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得到 了主考官和同僚的认可与赞誉 。
03
匡超人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期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实 现了自己的梦想。
匡超人科举经历的背后原因
匡超人科举经历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贫困、个人才华、 刻苦努力以及对功名的渴望等。
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
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有才华的文人能够脱颖而出,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
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过于强调应试能力,导致许多文人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状态
备考
文人在科举考试前需要经过长时 间的备考,熟读四书五经等经典, 同时还要学习应试技巧。
弊:
课件3: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 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 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于《儒林外史》的讽 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 碑。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 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 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 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 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 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3.匡超人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子弟最终堕落为士林的丑恶之 人,责任到底在谁?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我认为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匡超 人的变质。从文中所写来看,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他的 腐蚀最为明显。在封建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 的最重要的砝码。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 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溜须拍马、坑 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如写《我的妈妈》一文, 我们可以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 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算着”花钱时妈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 裕了妈妈仍是这样(纵向对比)。
2.使用对比手法注意事项: (1)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 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真、失理,不能为表 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的变化,不能 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3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300字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从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年,逐渐堕落为势利、虚伪、欺诈的市侩小人。
匡超人原本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聪明好学,心地善良。
在马二先生、景兰江、番三等人的影响下,他逐渐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努力读书,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随着他逐渐步入社会,匡超人受到了许多诱惑和腐蚀。
他结识了潘三这样的权势人物,学会了虚伪和欺诈。
他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不惜背叛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最终,匡超人的堕落和虚伪被揭露,他被社会所唾弃。
他的结局表明,一个人如果丧失了道德底线和良知,就会沦为社会的不耻之徒。
匡超人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腐蚀和社会的黑暗面。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坚守道德底线,保持良知和真诚。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读完《儒林外史》,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匡超人的人生轨迹,就像一幅描绘世态炎凉和人性扭曲的长卷,让人感慨万千。
匡超人本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村青年,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还懂得孝顺父母。
一开始,他白天杀猪卖豆腐维持生计,晚上还努力读书,那股子刻苦劲儿真让人佩服。
他心里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望,那时候的他,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子纯真和坚定。
然而,随着他踏上科举之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也逐渐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他认识了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被功名利禄迷惑了心智。
曾经的那份淳朴和善良,渐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杭州,他结交了一帮假名士。
这些人表面上附庸风雅,实际上却是道德败坏、虚伪至极。
匡超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学会了吹嘘拍马、坑蒙拐骗。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说谎骗人,甚至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也不再心怀感激。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有了点权力或者财富,就忘了自己的根,忘了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再后来,他为了攀附权贵,竟然停妻再娶。
他的原配妻子在家乡苦苦等待,他却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完全不顾妻子的死活。
他编出各种谎言来为自己的恶行辩解,那副嘴脸真是让人又气又恨。
想想我们身边,不也有这样薄情寡义的人吗?为了自己的私欲,抛弃了曾经的誓言和责任。
匡超人的变化,让我感到无比的悲哀。
曾经那个善良、勤奋的青年,最终变成了一个自私、虚伪、无情的人。
这到底是社会的错,还是他自己的错呢?也许两者都有吧。
当时的社会风气,让人们把功名利禄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匡超人自己,没有坚守住内心的底线,在诱惑面前一步步沦陷。
仔细想想,匡超人的经历其实在我们身边也能找到影子。
比如说,有些孩子从小成绩优秀,品德端正,可是到了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开始变得浮躁、功利,失去了原本的纯真和善良。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金钱、权力、名誉等等,都可能让我们迷失方向。
匡超人故事梗概

匡超人故事梗概1. 引言匡超人是一个充满悬疑和奇幻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年轻人匡超发现自己拥有了超能力,并利用这些力量保护正义和帮助他人的经历。
本文将带您一同走进匡超人的冒险之旅。
2. 匡超的起源匡超是一个生活在普通城市的普通人,他过着平凡而无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意外发现自己具有超能力。
他可以飞行、强壮无比、具有超感知能力等等。
这些超能力给了他无限的可能性,也带来了巨大的责任。
3. 赋予力量的秘密实验匡超开始回忆起他小时候曾经参与的一项秘密实验。
这个实验是由一个邪恶的组织进行的,他们试图通过基因改造将超能力注入人体。
然而,实验失败了,大部分参与者死亡,只有少数幸存者,匡超就是其中之一。
4. 感应到邪恶的存在随着匡超对自己超能力的探索,他开始感应到周围隐藏的邪恶力量。
他发现这个邪恶组织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背后继续进行着黑暗的实验和阴谋。
5. 成为匡超人的决定面对邪恶的存在,匡超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定:选择逃避或是面对邪恶。
最终,他决定拿起自己的超能力,成为一名超级英雄,保护城市的安全和平民的生活。
6. 匡超人的战斗匡超人经历了许多刺激的战斗和冒险。
他与邪恶组织的成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其他拥有超能力的英雄和反派。
这些战斗考验了匡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让他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责任。
7. 匡超人的成长通过战斗和冒险,匡超人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超级英雄。
他学会了如何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力量。
他意识到超能力不仅仅是用来打击邪恶,更是一种责任和力量的象征。
8. 终极对抗在故事的最后,匡超人面对着邪恶组织的领导,一个拥有强大能力的反派。
这场终极对决将决定匡超人的命运和城市的命运。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匡超人通过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邪恶,守护了城市的和平。
9. 结局匡超人的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
尽管他战胜了邪恶,但他依然会继续保护城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成为了城市的守护者,并为正义而奋斗。
匡超人学诗的过程

匡超人学诗的过程摘要:一、匡超人学诗的背景二、匡超人学诗的过程1.初期尝试2.受到名师指点3.自我实践与提高4.作品受到认可三、匡超人学诗的心得与启示正文:【一、匡超人学诗的背景】匡超人,原名匡迥,字超人,号庐山,明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但自幼聪颖过人,喜爱读书。
在接触到诗歌之前,他已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匡超人学诗的过程】1.初期尝试:匡超人最初尝试学诗,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
他研读古人诗篇,试图模仿古人的风格创作。
然而,这一时期的匡超人诗歌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显得较为稚嫩。
2.受到名师指点:有一天,匡超人遇到了著名诗人徐渭。
徐渭对匡超人的才华颇为赞赏,并给予了他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建议。
在徐渭的指导下,匡超人开始懂得如何把握诗歌的格律、意境和表达手法。
3.自我实践与提高:在名师指点的鼓舞下,匡超人更加努力地学习诗歌创作。
他深入研究古人的诗篇,汲取他们的优点,并努力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他积极参加诗社活动,与同仁切磋诗艺,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
4.作品受到认可:经过不懈的努力,匡超人的诗歌作品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
他的诗作《庐山谣》一时被誉为佳作,被人们传颂。
后来,匡超人的诗歌作品陆续收入《庐山集》、《匡庐稿》等诗集,成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匡超人学诗的心得与启示】匡超人学诗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匡超人因为热爱文学,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学习诗歌创作。
2.尊师重道,虚心请教。
匡超人遇到名师徐渭,得到了宝贵的指导,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勤学苦练,不断实践。
匡超人通过不断学习、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4.善于交流,相互学习。
匡超人积极参与诗社活动,与同仁切磋诗艺,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
总之,匡超人学诗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热爱、努力和坚持的过程。
儒林外史作者肯定赞扬的三个人的事例

儒林外史作者肯定赞扬的三个人
的事例
赞颂的有:
1、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
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
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2、杨执中
杨允,字执中。
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从第九回在二娄公子和邹吉甫的谈话中被提起,一直到第十三回退场,在近五回的篇幅中都有杨执中的出现。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身为名士的杨执中是书中性格鲜明的一个人物,并在全书中担当了某些“极重要的讽刺主题”。
3、王冕
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主要人物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主要人物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的主要人物
2.匡超人的背景和遭遇
3.匡超人与景兰江等人的交往
4.匡超人的改变和成长
正文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的主要人物是匡超人。
匡超人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他曾在府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却屡屡失利。
这让他备受打击,也使得他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匡超人遇到了景兰江等人。
景兰江是一个民间贤士,他经常和一群朋友相聚,谈论诗词歌赋。
匡超人与他们交往,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他开始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在与景兰江等人交往的过程中,匡超人逐渐成长起来。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悲观,而是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他开始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页共1页。
儒林外史匡超人小传4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小传400字匡超人,字孝瞻,号超人,江苏扬州人。
他是清朝末年的儒林外史,以其忠诚正直、勇敢无畏的品质而被后人称颂。
匡超人自幼聪慧过人,学富五车。
他深知自己的家族出身并不高贵,但他热爱学问,立志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每天早出晚归,专心致志地学习,不畏艰辛。
经过多年的努力,匡超人终于考中秀才,开始在乡间教书育人。
在匡超人的教导下,学生们都受益匪浅。
他注重品德教育,教导学生要忠诚正直,诚实守信。
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勤奋好学,不断追求进步。
他还激励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匡超人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儒家的仁爱之道,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
然而,匡超人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匡超人深感国家的命运关乎每个人,他决定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他积极参与民间救济工作,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他还参与了爱国活动,宣传反清复明的思想。
他敢于站出来,为正义而战,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然而,匡超人的爱国行为引起了当时政府的警觉。
他被视为危险人物,被追捕多次。
但是,匡超人并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终,匡超人因为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被抓捕,他被判处死刑。
面对死亡的威胁,匡超人毫不畏惧,他坚定地说:“我虽死,但我的理念会永远存在。
”他的勇敢和无畏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匡超人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诚正直的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儒林外史,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我们应该向匡超人学习,坚守正义,勇敢无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匡超人》导学案教学目的: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课:《范进中举》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
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
至于小说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儒林外史》的结构: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例如,正文部分首先写的是周进,由周进选录范进,小说转入对范进的描写,又由范进路遇了严监生,接着小说开始对严监生的描写,严监生的遗物给他的哥哥严贡生,小说开始描写严贡生;同样,由范进写到王惠,由王惠写到蘧公孙,由蘧公孙写到娄府二公子;由蘧公孙写到马二先生,由马二先生写到匡超人,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糖葫芦式"结构。
鲁迅评价"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能紧紧围绕反对科举制度这个主题,让各类人物与事件轮番出场,能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达到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三、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四、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也不过三回的篇幅)。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2、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这个心地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青年的?让学生回顾并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印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
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
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
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甚是体贴周到,每日念书至四更鼓。
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超级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
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
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
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
”还说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他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在潘三的招待宴请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隐瞒婚史,再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
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
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
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
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3、讨论三: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小说工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四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总结: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名迥,字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的附庸风雅者(如景兰江、赵雪斋)、追求功名富贵者(如马二先生),以及泼皮无赖似的潘三之流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功名富贵者的辛辣。
故曰:匡超人这一形象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五、艺术手法分析1、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
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
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
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语言描写)一、写实:作者退居幕后,不作评介例子一: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